⑴ 谁给我讲讲互补推挽电路(包括乙类和甲乙类两种)
就是NPN和PNP两个三极管构成的电路,根据静态工作点(没有信号时两管的偏置电流内)不同,可分为甲类容,乙类,甲乙类,和丙类;
甲类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较高,在信号峰值时,上下两管仍旧同时又电流通过,因此不存在交越失真.但此类电路功耗较大(无信号时功率管消耗最大),效率低.
乙类电路静态工作点为零(无偏置),信号正负半周两管轮流导通,交越失真严重,但效率较高.
甲乙类电路静态工作点介于两者之间,小信号时工作在甲类,大信号时工作在乙类,虽然在大信号事仍有交越失真,但因为信号较大,失真所占比列可以接受,其效率也处于两者之间.是应用较多的功放电路.
丙类电路侧使用负偏置,输入信号需要大于偏置,两管才开始轮流工作,存在非常严重的交越失真,但效率最高.此类电路通常用于对交越失真不敏感的射频功放.
⑵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是什么,产生原因,如何消除
克服交越失真的措施是:避开死区电压区,使每一晶体管处于微导通状态,一旦加入输入信号,使其马上进入线性工作区可以给互补管一个静态偏置。
1.利用二极管和电阻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2.利用vbe扩大电路产生偏置电压
3.利用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交越失真出现在乙类放大电路,甲类放大电路失真最小但是效率较低10%左右,乙类有交越失真但是其效率高,所以出现了甲乙类放大电路,比甲类效率高,比乙类失真小。
交越失真:
电子学名词,是指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并非输入信号的完全、真实的放大,而是多多少少走了样,这种走样即是失真。引起失真有多种,此为失真的一种形式。
分析时,是把三极管的门限电压看作为零,但实际中,门限电压不能为零,且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输入电压较低时,输出电压存在着死区,此段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不存在线性关系,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出现在通过零值处,因此它被称为交越失真。
由于晶体管的门限电压不为零,比如硅三极管,npn型在0.7v以上才导通,这样在0~0.7就存在死区,不能完全模拟出输入信号波形,pnp型小于-0.7v才导通,比如当输入的交流的正弦波时,在-0.7~0.7之间两个管子都不能导通,输出波形对输入波形来说这就存在失真,即为交越失真。
⑶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交越失真是什么,产生原因,如何消除
一个理想的功放要有三个理想:
1、要有一个理想的电压放大级,该级频响要宽,速度要快,失真要小。
2、要有一个理想的电流放大级,该级线性要好,输入内阻极高,输出内阻极低,输入输出电位差极小,理想的情况为零。
3、要有一个理想的电源,要求电源的交流内阻为零,做不到也要做的极小。
做好这三项,功放才叫好。
⑷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效率较高,在理想情况下数值可达多少
乙类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理想情况是(理论计算结果) 78.5% .也就是说 最大可以78.5%效率.
甲类 效率 最大 25%
⑸ 什么叫推挽,什么叫乙类状态
推挽:由两个晶体管,共同完成的,在正半周一个推,另一个挽,在负半周,则两个晶体管互换,原来推的变成挽,原来挽的变成推。这就是推挽电路的简单表述,推挽电路多用于功率放大。
乙类放大:
1.甲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与饱和区的中分点的放大电路,叫做甲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小功率高保真放大。
2.乙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点的放大电路,叫做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放大。
3.甲乙类放大: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与饱和区之间,靠近截止点的放大电路,叫做甲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高保真音频放大,推挽电路通常就是甲乙类放大电路。
4.丙类放大: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设置在截止区内的放大电路,叫做丙类放大电路,适合于大功率射频放大。
⑹ 推挽式放大电路有什么优点,这些优点的原理
前面讲到关键点,但理解还不够;我讲下我的理解:
乙类推挽电路就是两个三专极管,两管的基极接输入属信号,然后一只NPN发射极和一只PNP发射极串接在一起,称为点A;从A点输出信号。
这样,当有交流输入信号来的时候,正半周NPN管导通;负半周PNP管导通;这样一个周期内,两管轮流导通;在负载上得到一个完整的放大的信号。
乙类推挽式放大电路比甲类电路的效率高,高大约28.5%左右。
和甲类放大电路比较其最大不同在于电路集电极静态电流没有;甲类电源电压是始终加在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因此,甲类有静态电流Icq;这就限制了甲类最大效率为50%!
但是乙类互补推挽电路不同,由于NPN管和PNP管轮流导通,始终没有静态电流的回路;乙类的静态电流是计算两个半周期的集电极电流脉冲的有效值而来,也就是说乙类静态电流比甲类小,少了电源电压回路引起的静态电流部分。因此,乙类最大效率为78.5%。
⑺ 对于一个乙类互补推挽电路,为什么Uom=Ucem
乙类互补推挽电路来也有多种拓源朴形式,以附图所示一种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所示是一对极性互补的三极管T1和T2组成的射极输出电路,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中,双管的c-e间轮流导通,不妨将Uce1和Uce2的合成称为Uce。图中以蓝色线条表示交流等效通路。
Uo指输出端与交流地之间的电压,对于交流信号,电压源内阻为0,所以+V、-V和GND都是同电位,从而Uo=Uce,当然Uom=Ucem。
Uo=Uin-Vbe,Uce的最大摆幅Ucem可以接近电源电压的幅度。
看了补充的图,前面回答与书本基本吻合。增加输出电容Co的目的是可以把负载Rl(图中未画出)任意接到电源端或中点(GND)上,因为交流是通路;没有Co的话,Rl只能接到中点上。Uom=Ucem是明摆着的,书上的重点是“≈”号后面的内容。
⑻ 谁给我讲讲互补推挽电路(包括乙类和甲乙类的)
推挽放大器电路中,一只三极管工作在导通、放大状态时,另一只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当输入信号变化到另一个半周后,原先导通、放大的三极管进入截止,而原先截止的三极管进入导通、放大状态,两只三极管在不断地交替导通放大和截止变化,所以称为推挽放大器。 互补推挽放大器 “互补”是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极性的三极管,利用不同极性三极管的输入极性不同,用一个信号来激励两只不同极性的三极管,这样可以不需要有两个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激励信号。电路中,一个是NPN型三极管,另一个是PNP型三极管,两只三极管的基极相连,在两管的基极加一个音频输入信号作推动信号。 两管基极和发射极并联,由于两只三极管的极性不同,基极上的输入信号电压对两管而言一个是正向偏置,一个是反向偏置。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两管基极同时电压升高,此时输入信号电压给一管加上正向偏置电压,所以该管进入导通和放大状态。由于基极电压升高,对另一管来讲加上反向偏置电压,所以该管处于截止状态。 输入信号变化到负半周后,两管基极同时电压下降,给另一管正向偏置,使该管进入导通和放大状态,而一管又进入截止状态。 这种利用NPN型和PNP型三极管的互补特性,用一个信号来同时激励两只三极管的电路,称之为 “互补”电路,由互补电路构成的放大器称为互补放大器电路。由于两个异极性管工作时,一只三极管导通、放大,另一只三极管截止,工作在推挽状态,所以称为互补推挽放大器。
⑼ 推挽式放大电路有什么优点,这些优点的原理
前面讲到关键点,但理解还不够;我讲下我的理解:
乙类推挽电路就是两个三极内管,两管的基容极接输入信号,然后一只NPN发射极和一只PNP发射极串接在一起,称为点A;从A点输出信号。
这样,当有交流输入信号来的时候,正半周NPN管导通;负半周PNP管导通;这样一个周期内,两管轮流导通;在负载上得到一个完整的放大的信号。
乙类推挽式放大电路比甲类电路的效率高,高大约28.5%左右。
和甲类放大电路比较其最大不同在于电路集电极静态电流没有;甲类电源电压是始终加在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因此,甲类有静态电流Icq;这就限制了甲类最大效率为50%!
但是乙类互补推挽电路不同,由于NPN管和PNP管轮流导通,始终没有静态电流的回路;乙类的静态电流是计算两个半周期的集电极电流脉冲的有效值而来,也就是说乙类静态电流比甲类小,少了电源电压回路引起的静态电流部分。因此,乙类最大效率为78.5%。
⑽ 从电路上看,甲类、乙类、甲乙类功放有何区别
一、失真效率不同
1、甲类功放三极管工作在饱和区,静态有工作电流,对输入信号幅度有要求,不然会产生很大的失真。
2、乙类功放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因三极管的导通电压的影响所以有失真,但效率比较高(甲类功放的效率比较低的,所以甲类功放的功率一般都不是很大的)不适合做功放的。
3、甲乙类功放兼顾了失真和效率的问题,一般功放都采用这种方案的,对发烧友来说音质才是关键,所以采用甲类功放。
二、 效率不同
1、甲类放大器的输出晶体管(或电子管)的工作点在其线性部分中点,不论信号电平如何变化,它从电源取出的电流总是恒室不变,它是低效率的,用作声频放大时由于信号幅度不断变化,其实际效率不可能超过25%。
2、乙类放大器的偏置使推挽工作的晶体管(或电子管)在无驱动信号时,处于低电流状态,当加上驱动信号时,一对管子中的一只半周期内电流上升,而另一只管子则趋向截止,到另一个半周期,情况相反,由于两管轮流工作,必须采用推挽电路才能大完整的信号波形。乙类放大器的优点是效率较高。
3、甲乙类放大器在低电平驱动时,放大器为甲类工作,当提高驱动电平时,转为乙类工作。甲乙类放大器的长处在于它比甲类提高了小信号输入时的效率,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大,效率增高。
三、耗能程度不同
甲类功放它的造价也是惊人的,它电耗等于是一部空调。特别是百分之百的甲类功放就是指音箱阻抗怎样随频率变化,功放都能保持甲类工作而且输出功率足够,一对音箱虽然它的标称阻抗是8欧姆,便在工作时它的实际阻抗因素是会随频率变化的,时高时低,有时会低至1欧姆。
乙类功放和甲乙类功放因为效率高,因此耗能均低于甲类功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