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杨修是怎么死的
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
鸡肋事件犯了曹操的忌讳,后来又参与丕植之争更被曹操所厌恶,终于被曹操安了个罪名杀了。
② 杨修被处死,真是因为解读了“鸡肋”的口令吗
夏侯渊战死定军山,曹军为之夺气。面对汉中焦灼战事,曹操不得不亲自率军赶赴前线。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率军从长安经褒斜道,进入汉中郡。在西征途中,曹操听说法正进取汉中的计策,还不忘嘲讽刘备几句:“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当然,到了《三国演义》里,这个“教刘备”的角色就全归诸葛亮承担了。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战场形势,新获大捷的刘备军士气旺盛,刘备本人也表现得信心十足:“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待曹操大军到汉中之后,刘备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这不是怯战,而是刘备看准了曹操的“命门”所在。秦岭山脉的崇山峻岭,自古就不失为天然的军事防线。但它又绝不是无法逾越。早在远古时期,秦岭上固然没有道路,但由于长期的河流冲刷,已经形成了许多山谷;山谷两边山峰高耸,蜿蜒曲折;顺着这些山谷可以达到交往的目的,但毕竟没有正规的道路,不是很方便。为了加强联系,从先秦时代人们就沿着这些河流修筑栈道(在峭壁上打孔插入木桩,铺上木板)。秦岭横亘于南北之间,千里栈道便成为联结两者的主要孔道。
谈到这个“鸡肋”,世人大概多会想到《三国演义》里的一幕。才智过人的杨修从军中口令“鸡肋”中察觉曹操对汉中“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的矛盾心情,自作主张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却被曹操逮住机会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害。这段故事固然精彩,其实半真半假。口令“鸡肋”与杨修洞悉曹操内心两件事都是真的,但曹操借题发挥杀死杨修却是假的。从史书上看,杨修是在半年多后与曹植醉酒擅闯司马门,并诽谤曹操另一个儿子曹彰遭人举报,才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决的。
但汉中到底是块“鸡肋”。曹操认识到短期内无法把刘备驱出汉中,不愿意长期陷在此处,终于决定放弃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出全部军队,退回长安。从此,他和他的继承人们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对益州方向基本采取守势。而刘备则全据“沃野千里、四塞险固”的东汉所设益州,北以秦岭天险作为屏障,确保四川盆地,同时打开了“隆中对”战略中“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通道。地跨荆、益两州的刘备政治、军事集团就此达到了它的极盛时期。
③ 从"杨修必须死"来看,哪些职场禁忌碰不得
杨修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一生著作颇丰,大多已遗失,存世作品不多,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
杨修学问渊博,才思敏捷,曹操也自叹不如,前期也相当重视信任他,但最后因“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大意就是畅所欲言,想说啥说啥,嘴上没个把门儿的,而且还和其他大老板交往甚密)”等罪名被曹操所杀,到底为什么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犯了职场大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来分析下杨修到底因何犯忌,职场新人可参考一二,以为警示。
一、派系斗争,盲目站队。
过早的参与了曹氏子嗣的夺嫡之争。曹操正直壮年,而且尚未显露出任何明确继承人的痕迹,杨修与曹植交往太过亲密,又比较明显。在大家看来,杨修表达出的是:我就是挺曹植,我就站他这边!这无疑令曹操忌惮,也让对手不安。
比如在职场上,总经理位置空缺,两人相争,在大BOSS没有明确表示意瞩何人,举首观望的时候,你就急头巴脑的为你支持的人摇旗呐喊。你支持者的对手肯定相当厌恶你,大BOSS也皱眉,这谁啊?我都没开口呢,你着急个什么劲儿?就算你支持的人最后胜出,也不见得你会得到多大重用,对高层而言,你这类人,太肤浅,沉不住气,不稳重。
荐语:安心做好本分工作,该干啥干啥,领导更替这种事轮不到你操心,不要引火烧身,高层有自己的决定。
二、恃才傲物,锋芒外露。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大文豪,然而杨修也不遑多让。
有个小故事颇为有名,某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曹操听到后一言不发。
聪明固然是好事,请不要经常性的四处招摇,别人并非不知道你能力强,但是你非要处处显摆,强行在同事面前“秀”智商,这就很讨人厌了。
尤其不要在领导面前卖弄,人家能坐在这个位子上,已经证明了肯定某些方面比你强,所以你还是不要表现的过于机灵,那是小聪明。
荐语:沉稳内敛,戒骄戒躁,如果你有真本事,请用到工作中去,领导其实比谁都清楚哪些人勤恳实干,哪些人浮于表面。
三、畅所欲言,打击士气。
“鸡肋”一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桥段。曹操想退兵又怕折了自己面子,故而犹豫不决,营中口令用以“鸡肋”。杨修又一次猜透了曹公的心思,转头就对夏侯惇说:“鸡肋,想吃没肉,丢了可惜,主公要退兵啦。”你看看,真是好聪明的杨修哟。
这次,杨修一下就犯了两个忌讳:1、随意猜测领导心思;2、猜出来还满世界宣扬。
好比公司竞标,有一对手实力强劲,招标方踌躇不决。你倒好,满世界喊:“我们公司资金链出问题啦,核心团队主心骨跳槽啦。”得嘞,不用对方使招,你就弄得自己公司人心惶惶了,还竞什么标,还打什么仗?
荐语:有些事,看破不要说破,你说出来并不一定好,适得其反就相当蠢了,打击了士气不说,还开罪了领导,何必当这“烦人精”。
四、无视纪律,为所欲为。
还是和“鸡肋”故事有关,上一则就叫你不要瞎猜,不要瞎说,这一条是让你不要“瞎做”。
杨修告知夏侯惇后,就跑去自己的营帐收拾行李,侍从就好奇,问道:“大人,这儿打着仗呢,你收拾行李干吗?”杨修说:“老大想跑路,我都猜出来了,提前收拾好吧,不然到时候手忙脚乱的。”得,这杨大主簿是逢人就说的大嘴巴啊。
侍从嘛,没多少文化,主子纪律不严明,下人就更不用说,一传十,十传百,都开始拾掇行李,恰好曹操出来转悠,一看,都想着跑路呢,这还了得?一问,又是杨修,这回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安了一个“祸乱军心”的罪名就给砍了。
职场上,不管企业也好,公职单位也罢,都有自己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我们在这个框架内生存,就要遵守这些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要兴致盎然的鼓动别人去翘班、消极工作、迟到早退、高接低放,圈子的氛围差了,也不利于你自己的升值和发展。
荐语:在一国,守一国法;在一地,守一地风俗。在职场上,请遵守纪律和规则,否则定将不容与众。
五、不懂交际,情商捉急。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自始至终总是表现的仿佛高人一等,经常擅自猜测别人的用意,并公之于众,也许是表现欲旺盛,也许只是性格爽直,无论怎样,但杨修在得罪人的道路上是铁了心走到黑。虽然与曹植关系交好,但也不必要对曹丕的示好拒绝的过于明显,何必折人面子?说两句暖心话又不动摇你的立场。
如果你像杨修一样,总是让周围的人显得很笨,注定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别人嘴上不说,私下里已经将你划出了他们的圈子,长此以往,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要么“我很忙”,要么就是“哟,你不是什么都会吗,需要问我吗?”。
搞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工作和生活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尽量不要去做令别人当众难堪的事,如果做了,请当众道歉;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询问一下:“嘿,需要我搭把手吗?”话分两说,尽量不要用趾高气昂的话语,比如:“这么简单都不会,让开我来。”或者“站旁边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没人会喜欢谦逊、低调的人,哪怕是家人、朋友,更何况跟你非亲非故的同事呢?
荐语:在职场上,良好的人际关系真的非常重要,任何人都不知道谁会在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或者踹你一脚,这并非叫你长袖善舞,请真诚的对待同事,以心换心,善良又聪明的人运气总是不会太差。
好好作人,好好做事。
④ 类似像杨修的这种有才华,但是“率真”直言追求刺激,其实就是卖“纯”,可能不是杨修,
实际上,历史上的杨修是因为站错队,和曹植站在一条战线上,所以被曹操所杀的。
历史上,其实由于才高或者直言被君主杀掉的人并不过。因为如果自恃才高,比如李白、谢灵运等人,往往不会老老实实走仕途,而想一步登天。这就太难了。
我说几个直言或者才高被杀被妒的例子。
比如比干因为纳谏被杀,贾谊因为才高被诬陷。孔融由于直言被杀。刘基因为正直,被执政胡惟庸所害。颇有才气的诗人李贺,被人陷害无法科举等等。
⑤ 杨修因为什么事件被杀罪名是什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如果你说的是《三国演义》,那么杨修是因为耍小聪明,擅自发军令,被曹操杀的: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如果你说的是正史,那么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卷入了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曹植传》
简单的讲,就是杨修支持曹植,曹植失败,曹老板死之前给曹丕清理一下潜在威胁。(杨修死之后三个月,曹老板也死了)
自古卷夺嫡之争的就没有善终的。
⑥ 杨修的话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身为一个文人,
说文解字的程度一定要有,
站在文人的立场,
有学问,
站在人臣的立场则是卖弄聪明,
不只同寮看不过去,
还不把君主放在眼里,
君主总是希望自己最优秀,
此时此刻应当装傻.
⑦ 杨修的父亲在杨修被杀后,为什么会后悔没先杀掉杨修
杨修是被《三国演义》和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给玩坏了的一位历史人物。其一,杨修虽是曹植党羽,但却并不是卯足劲要助曹植当世子的。据《后汉书》载,杨修虽帮过曹植几次,但当他发现曹植日渐高傲后,就打算离开曹植避祸,可却没这个胆。只能尽量在曹植和曹丕之间保持平衡。
这是曹操无法承受的。因为曹操之所以不敢称帝,是因他跟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很深。这点曹丕最清楚,后来用“九品中正制”换来了门阀士族的支持,这才登上了皇帝宝座。
而杨彪(杨修)偏偏,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故而杨修之死,从表面上看,是杨修得罪苦了曹操导致,但实则却是,曹操跟门阀士族之间,矛盾的一次爆发罢了!
⑧ 曹操杀掉杨修后,杨修老爹说了什么话使得让曹操羞愧难当
杨修的老爹杨彪说:“我又不是金日磾”,曹操听完,面红耳赤,很是尴尬!这里解释一下金日磾的故事:当年金日磾的儿子因为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在宫中肆意胡为,甚至敢与宫女们嬉戏打闹。金日磾见到这样的情况,心里很是崩溃。他认为如果任由儿子胡闹下去,迟早会给家族也带来麻烦,于是痛下杀手,直接将这个儿子给杀了。
综合各方面考虑,曹操决定杀掉杨修以绝后患。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彪怎么还会看曹操顺眼,然后曹操还去问了杨彪那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杨彪自然要嘲讽曹操一番。
⑨ 杨修之死“鸡肋”事件概括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⑩ 曹操为何杀死杨修,是杨修自作自受吗
有关杨修其人,正史中只有记载了寥寥数语。然而,他却很火,火到被写入教科书中。你若问三国谁比较有名?小学生可能不知道谁是荀彧、郭嘉,但却皆知杨修。
结语:
杨修才华出众,曾经深为曹操器重,然而他自傲,喧宾夺主,干预立储之事,曹操开始厌恶之。而汉中之战时,杨修的鸡肋说,更是让曹操醍醐灌顶,杨修不就是一块鸡肋吗?谋事不足,败事有余。
杨修劝曹操抛弃汉中这块鸡肋时,万万没想到,曹操却因此终于下定决心,处理掉身边的这块鸡肋。杨修之死,死得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