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两个电磁铁和一个电磁秋千的问题(有图)
影响电磁强度有三个因素,铁芯材料、线圈匝数、通过线圈电流大小。
第一个问题显而易见,两版个线圈芯体材料权和线圈匝数都相同,铜丝粗细相同那么电阻相同如果加同样的电压通过线圈的电流也相同,也就是说A、B的磁力大小相同。
第二个问题电磁铁的铁芯材料和线圈匝数不会改变那么通过调整电流就可以改变摆幅
『贰』 电磁小秋千详细原理
原因:其实正是“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实现这一要求”;下图中F1是线圈的惯性力与电流产生的安培力的合力,F2是磁铁对线圈的作用力;要使线圈能越过磁铁向另一面摆过去,就要使F1<F2,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实现F1<F2,但也不能太小,否则秋千摆不起来。
“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来实现这一要求”中的“这一要求”如果是指“让秋千的外力周期与它的摆荡周期一致”的话,那这句话是错的;“这一要求”只能是指“让秋千荡起来”。难怪你会不明白了。这上传者的语义问题,不是你的错!
“发现有一面磁铁会被吸起来”,其原因是磁铁方向或电流方向反了(只能是其中之一),使线圈与磁铁之间的力不是斥力,而是吸力;正确的方向是上图所示,或磁铁方向和电流方向同时反向。
式中Wm是磁场的能量。在磁介质为线性的情形下,还有在运用场能对广义坐标的偏导数计算物体的受力时,需要有以各广义坐标g表示的场能的函数式,而这就需要知道场的分布。
『叁』 CAD秋千平面图和立面图,急
我有平面和立面的
『肆』 什么是电路图,PCB图,电路原理图
关于“电子秋千”的原理你已经很清楚,其实电路也很简单,关键是那个“电磁线圈”的制作回。答
制作电磁线圈的模具:
找两块长宽各25毫米的做线路板的薄板,中间钻一3~5毫米的孔,再找一内径与板孔一样的薄壁管,切下一小段,在砂纸上研磨,使两端平行,经研磨管长3毫米左右。把短管放在两板中间,用直径与板孔相当的螺丝穿起来,拧上螺丝帽,夹紧,夹紧后要保持两板平行。
模具作好后,要浸蜡,使两板表面有一层均匀的薄蜡,以防绕好后的线圈与板沾连。
绕线圈:用直径0.06毫米的高强漆包线,双线并绕1000~1500匝,绕好后滴灌502胶,待凝固,拆开模具。
把饼状线圈固定在“秋千”的底座,对正小磁铁。
『伍』 求电磁秋千的原理
电路中Q3为低功耗、高增益放大器,相对于Q3来说,通过R1供电,C2为滤波电容,Q3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R2为集电极负载电阻,R4提供基极电流,R5稳定流工作点,C4为交流旁路电容,这样,Q3大约会有0.1-0.2MA的工作电流,工作在放大状态,C5为高频滤波电容,消除L1较长的引线带来的干扰信号,R6和C6为信号输入,C6为隔直电容。
当L1感应到磁铁经过时,会感应出几微伏的电压信号,该信号是一个周期的低频交流信号,改变磁铁的南北极或者交换L1的两端接线,使负半周先出现,当负半周时,Q3集电极电压上升,当负半周结束时,这时磁铁已经荡过线圈的中心位置,信号进入正半周,这时Q3基极电压升高,Q3集电极电压下降,这时Q1会产生较大的基极电流,从面会产生更大的集电极电流,该集电极电流经过R3产生远远高于0.6V的压降,从而Q2也进入导通状态。
这里Q1和Q2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控硅电路,Q2导通会加剧Q1导通,Q1导通会加剧Q2导通,这是一个强烈的正反馈过程,在一瞬间,Q1、Q2完全导通,C2电压会急速下降,同时,由C3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C3会立即经过R7、R8充电,由于R8大于R7,这会给Q4产生基极电流,Q4导流,L1线圈得电产生电流,该电流正好是产生排斥磁铁的力,相当于在最合适的时候,推了一下秋千。
Q1、Q2组成的可控硅电路导通,C3也充电充满了,C2也因为放电两端电压大幅下降,Q3也退出放大状态了,之后的电流来源只剩下R1供电了,但是R1电阻较大,最大供电电流也会小于0.5MA,这样就使得C2两不能在R3上产生大于0.6V的压降,Q2会没有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也会变成没有,Q1也会跟着截止,C3充电也结束,Q4没了基极电流也会截止,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三极管都会截止,这时R1会给C2充电,C2两端电压会上升,C3会通过R7、R8、R1放电,C3两端电压会下降,当C2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时,Q3又会进入放大状态,等待秋千的下一次经过。
因此,本电路工作时,没有秋千经过时,只有Q3工作在微电流放大(工作电流小于0.1MA)状态(Q1也可能会产生一点点的电流),但是总的静态工作电流已经由R1限制在0.1MA左右,即使电源电压上升到6V时,整机的静态电流也小于0.5MA,所以,本电路非常省电。另外,Q4平常一直都是工作在零偏置,处于截止状态,仅仅只在最需要推秋千的瞬间才给L1供电推动秋千,因此,本电路的工作效率极高!如果要减少推力,可以在L1上串联电阻,限制经过L1的电流。
『陆』 请教高手帮我找个“电子秋千”电路图
关于“电子秋千”的原理你已经很清楚,其实电路也很简单,关键是那个“电磁线圈”的制作。
制作电磁线圈的模具:
找两块长宽各25毫米的做线路板的薄板,中间钻一3~5毫米的孔,再找一内径与板孔一样的薄壁管,切下一小段,在砂纸上研磨,使两端平行,经研磨管长3毫米左右。把短管放在两板中间,用直径与板孔相当的螺丝穿起来,拧上螺丝帽,夹紧,夹紧后要保持两板平行。
模具作好后,要浸蜡,使两板表面有一层均匀的薄蜡,以防绕好后的线圈与板沾连。
绕线圈:用直径0.06毫米的高强漆包线,双线并绕1000~1500匝,绕好后滴灌502胶,待凝固,拆开模具。
把饼状线圈固定在“秋千”的底座,对正小磁铁。
取一电流放大系数较大的NPN三极管,一个线圈接C和电源(+),B加适当偏流,使IC=1~2mA,线圈极性为排斥小磁铁。另一个线圈一端接E,另一端经5~10uf电容接B,极性为正反馈。
好了,可以荡秋千了。
『柒』 谁帮我设计一个电磁秋千,要的是电路图
可以直接用固态继电器,原理是一样的,给你一个原理图参考一下。
『捌』 求一个电子“秋千电路图”
关于“电子抄秋千”的原理你已经很清楚,其实电路也很简单,关键是那个“电磁线圈”的制作。
制作电磁线圈的模具:
找两块长宽各25毫米的做线路板的薄板,中间钻一3~5毫米的孔,再找一内径与板孔一样的薄壁管,切下一小段,在砂纸上研磨,使两端平行,经研磨管长3毫米左右。把短管放在两板中间,用直径与板孔相当的螺丝穿起来,拧上螺丝帽,夹紧,夹紧后要保持两板平行。
模具作好后,要浸蜡,使两板表面有一层均匀的薄蜡,以防绕好后的线圈与板沾连。
绕线圈:用直径0.06毫米的高强漆包线,双线并绕1000~1500匝,绕好后滴灌502胶,待凝固,拆开模具。
把饼状线圈固定在“秋千”的底座,对正小磁铁。
取一电流放大系数较大的NPN三极管,一个线圈接C和电源(+),B加适当偏流,使IC=1~2mA,线圈极性为排斥小磁铁。另一个线圈一端接E,另一端经5~10uf电容接B,极性为正反馈。
好了,可以荡秋千了。
『玖』 求电磁秋千原理 要详细啊
电路中Q3为低功耗、高增益放大器,相对于Q3来说,通过R1供电,C2为滤波电容,Q3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R2为集电极负载电阻,R4提供基极电流,R5稳定流工作点,C4为交流旁路电容,这样,Q3大约会有0.1-0.2MA的工作电流,工作在放大状态,C5为高频滤波电容,消除L1较长的引线带来的干扰信号,R6和C6为信号输入,C6为隔直电容。
当L1感应到磁铁经过时,会感应出几微伏的电压信号,该信号是一个周期的低频交流信号,改变磁铁的南北极或者交换L1的两端接线,使负半周先出现,当负半周时,Q3集电极电压上升,当负半周结束时,这时磁铁已经荡过线圈的中心位置,信号进入正半周,这时Q3基极电压升高,Q3集电极电压下降,这时Q1会产生较大的基极电流,从面会产生更大的集电极电流,该集电极电流经过R3产生远远高于0.6V的压降,从而Q2也进入导通状态。
这里Q1和Q2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控硅电路,Q2导通会加剧Q1导通,Q1导通会加剧Q2导通,这是一个强烈的正反馈过程,在一瞬间,Q1、Q2完全导通,C2电压会急速下降,同时,由C3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C3会立即经过R7、R8充电,由于R8大于R7,这会给Q4产生基极电流,Q4导流,L1线圈得电产生电流,该电流正好是产生排斥磁铁的力,相当于在最合适的时候,推了一下秋千。
Q1、Q2组成的可控硅电路导通,C3也充电充满了,C2也因为放电两端电压大幅下降,Q3也退出放大状态了,之后的电流来源只剩下R1供电了,但是R1电阻较大,最大供电电流也会小于0.5MA,这样就使得C2两不能在R3上产生大于0.6V的压降,Q2会没有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也会变成没有,Q1也会跟着截止,C3充电也结束,Q4没了基极电流也会截止,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三极管都会截止,这时R1会给C2充电,C2两端电压会上升,C3会通过R7、R8、R1放电,C3两端电压会下降,当C2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时,Q3又会进入放大状态,等待秋千的下一次经过。
因此,本电路工作时,没有秋千经过时,只有Q3工作在微电流放大(工作电流小于0.1MA)状态(Q1也可能会产生一点点的电流),但是总的静态工作电流已经由R1限制在0.1MA左右,即使电源电压上升到6V时,整机的静态电流也小于0.5MA,所以,本电路非常省电。另外,Q4平常一直都是工作在零偏置,处于截止状态,仅仅只在最需要推秋千的瞬间才给L1供电推动秋千,因此,本电路的工作效率极高!如果要减少推力,可以在L1上串联电阻,限制经过L1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