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路。求电流I。
两个6欧姆并联等于3欧姆,下面两个4欧姆并联等于2欧姆再与上面一个4欧姆专串联等于6欧姆属
6欧姆与3欧姆并联等于2欧姆
2欧姆与10欧姆串联。总电阻等于12欧姆
总电流=36/12=3A
3A-6V/6欧姆=2A
流过最下面的4欧姆电流是0.5A
2-0.5A=1.5A=I
Ⅱ 电路中i(0_)是什么意思
0_ 表示时间=0时的前一刻,而用 0+ 表示时间=0时的后一刻;
这些通常是表示电路中,开关开/合动作过程中,电路的前后状态;
Ⅲ 求解电路中的电流I与I1
解:本题电路结构稍显复杂,计算时简化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为:戴维南(诺顿)定理、Y-△变换。
如果采用戴维娜(诺顿)定理,显然需要将R1从电路中断开,这样计算I1电路结构会变得比较简单,很容易计算出来;但是,即使I1计算出来后,I的计算仍存在困难。所以戴维南定理不要作为本题解题的首选。
Y-△变换,为了保持要计算的I1所在电阻R1不被变换掉,本题可供选择两种变换方式:
R02=R0+R2+R0×R2/R4=40+20+40×20/50=76(Ω)。
R24=R2+R4+R2×R4/R0=20+50+20×50/40=95(Ω)。
R40=R4+R0+R4×R0/R2=50+40+50×40/20=190(Ω)。
总电阻:R=Rs+[(R1∥R02)+(R3∥R40)]∥R24=5+[(36∥76)+(10∥190)]∥95=5+(171/7+19/2)∥95=5+(475/14)∥95=5+25=30(Ω)。
所以:I=Us/R=60/30=2(A)。
Uac=Us-I×Rs=60-2×5=50(V)。
Uab=Uac×(R1∥R02)/(R1∥R02+R3∥R40)=50×(171/7)/(475/14)=36(V)。
所以:I1=Uab/R1=36/36=1(A)。
两种算法结果一致,显然第一种变换方法较为简单。因为△变换为Y型电阻减小,计算起来更为方便。
Ⅳ 这个电路图的I要怎么求
可先求除去I支路的戴维南等效
由于4个2欧电阻构成的分压相等,Uoc=0
求Ro时因4个2欧电阻对称,与2A电流源挨着的2欧电阻可短路或开路处理,Ro=2
I=2/(2+2)=0.5 A
Ⅳ 物理电路中,I U V R分别代表什么急急急
I表示电流。电流的强弱用电流强度来描述,电流强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量。
U代表电压(voltage),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正电荷因受电场力作用从A点移动到B点所做的功,电压的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
电压的国际单位制为伏特(V,简称伏),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等。
V是伏特。伏特是国际单位制中表示电压的基本单位,简称伏,符号V。
R是电阻。电阻(Resistance,通常用“R”表示),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电阻将会导致电子流通量的变化,电阻越小,电子流通量越大,反之亦然。而超导体则没有电阻。
Ⅵ 电路图中I的值
用欧姆定律即可。
答案及过程 见 图 。
Ⅶ 如图电路中的I是多少
电压源、电流源与电阻三者并联,因此他们的端电版压相等,等于电压源店呀U=5V。
电阻电流的大小由其两端权的电压决定,所以:I=U/R=5/1=5(A)。
这5A的电流,其中电流源供应3A,于是电压源输出电流为:I1=5-3=2(A)。
电阻消耗功率:Pr=I²R=5∥×1=25(W);
电流源输出功率:Pi=U×Is=5×3=15(W)》0,U和 Is非关联正方向,输出功率15W;
电压源输出功率:Pu=U×I1=5×2=10(W)>0,U和I1非关联正方向,输出功率10W。
输出总功率=Pi+Pu=15+10=25W=Pr=消耗功率,功率平衡。
Ⅷ 求电路图中U和I
与节点a相连的两只10欧的电阻被短路,没有电流流过,a点电位与电压源的负极电位内相同。
原电路等效为容,1欧电阻与5欧电阻串联后与6欧电阻并联,再与27欧电阻串联后接在30V电压的电源两端。回路总电阻为30欧,回路总电流为1A。6欧电阻两端电压为3V。
因此,I=-0.5A(规定的I的方向与实际电流方向相反,-号仅表示电流方向与规定方向的关系)
b点电位:b点所在的支路电流也为0.5A,在1欧电阻上面形成的电压为,1*0.5=0.5V。
U=Uab=Ua-Ub=0-0.5=-0.5V .
Ⅸ 求电路中的电流i
Ⅹ 电路原理,i=多少A
该电路左侧是一个回路,右侧是一个回路。但是这两边只通过一个2Ω电阻相连,2Ω电阻在电路中没有处于任何一个闭合回路中,所以没有电流流过该电阻,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