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維修問題 > 古德寺如何維修

古德寺如何維修

發布時間:2022-07-11 05:29:57

㈠ 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歸元禪寺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景點

歸元寺景區內的放生池、藏經閣、林士閣、羅漢堂、圓通閣等這些景點都很值得游覽。位於武漢市漢陽區的歸元寺,始建於清朝順治時期,道光時期被太平天國破壞,咸豐時期重建,光緒時期御賜皇家寺院的稱號。

羅漢堂殿外有四大天王的泥塑,調皮傲嬌、可愛憨厚的樣子讓遊客十分喜愛,就像動畫片中的Q版人物,胖胖的Q版天王腳下,還有幾個小泥塑抱著他們的腿,全心全意地服侍著他們的主人。出了羅漢堂,後面就是寺院的外層院落,遠處有一座巨大的雙面觀音塑像,屹立在寬闊的外院當中,旁邊有一座高60米的雄偉建築,這就是在2012年建造的圓通閣。

歸元寺坐落於一片已經廢棄的居民區後面,距離地鐵站一公里左右,從這里到龜山公園和琴台不遠,去遊玩的話可以順便逛逛晴川閣等景點,一般花費半天時間就足夠了。

㈡ 武漢名勝古跡的來歷

放鷹台遺址

【放鷹台遺址】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水果湖畔。遺址為一橢圓形台地,傳說因李白於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觀放鷹捕魚而得名。面積約1萬平方米。1956年考古發現,1965年和1997年兩次發掘,證實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屬屈家嶺文化類型,距今5000~6000年。遺址上層還發掘出20餘座唐宋時期墓葬。�

馬投潭遺址

【馬投潭遺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西12公里處東西湖區三店農場馬投潭村。遺址為高出周圍地面4~8米的橢圓形小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84年發現,採集有磨製石斧、鬲、鼎、罐等陶片及獸骨、鹿角、貝殼等遺物,其年代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晚期至湖北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4500年。�

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北5公里處黃陂縣灄口鎮葉店村。是一處相當於二里岡下層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遺址。1954年防汛取土時發現。遺址東西橫距約1100米,南北縱距約1000米。考古發現城內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宮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銅兵器、酒器、食器和禮器等。其中一件大鉞長達41厘米,刃寬26厘米,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一件玉戈,長94厘米,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隻高55厘米的大銅鼎,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圓腹鼎。該遺址是武漢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古城遺址,距今約3500年。�

魯台山古墓群

【魯台山古墓群】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北43公里處黃陂縣魯台鎮灄水河畔。系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1977~1978年在其西南部清理發掘兩周時期墓葬30餘座,出土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陶器和玉器。在數件銅器上鑄有"公大史作□□"、"長子狗作□□"等銘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湖泗窯址群

【湖泗窯址群】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南江夏區梁子湖沿岸,因最早發現於湖泗鄉而得名。已查明燒制青白釉瓷的窯堆98座,年代為五代至北宋末期。窯堆一般高約5米,圍徑100米左右,最大的高達9米,圍徑約200米。以仰燒法燒制民間常用瓷器。1988~1995年湖北省考古所、武漢市考古所和武漢大學曾進行過三次發掘。�

陳友諒墓

【陳友諒墓】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引橋南坡下。墓高2.2米,墓基周長12米。陳友諒初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後建"漢"政權,自稱皇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戰時中箭身亡,還葬於武昌黃鶴山(今蛇山)現址,次年朱元璋曾到墓前致祭。1913年湖北省內務司對墓園進行整修時在墓前修築了墓道和一座高大牌坊。牌坊前額書"江漢先英",後額書"三楚雄風"。墓兩側還各建有碑亭一座。�

明楚王墓群

【明楚王墓群】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東南40公里處江夏區龍泉山,系明朝8代9位楚藩王的陵寢。各寢佔地均在百畝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築物,現多已不存。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龍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現被辟為風景區。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漢市考古所對昭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金冊(銅質)、玉印、腰帶等100餘件文物。�

興福寺塔

【興福寺塔】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無影塔。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洪山西麓。建於南宋咸淳六年(1270)。原在洪山中部興福寺故址,1962年因塔身傾斜破裂遷移至此。為仿木結構石塔,四層八面,重檐樓閣式,高11.25米,底徑4.25米。塔為偶數分層,殊為少見。�

古琴台

【古琴台】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伯牙台。位於武漢城內漢陽龜山西麓月湖南岸。北宋時為紀念春秋時期俞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故事而建。後屢毀屢建。台呈方形,漢白玉砌築。台中立一方形石碑,高1.75米,上刻"琴台"和"伯牙撫琴圖"。台周環以石欄。連同其周圍的古建築群,佔地共1公頃,為武漢名勝之一。�

寶通寺

【寶通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洪山南麓,佔地7公頃。南朝劉宋時在此建"東山寺",唐初鄂國公尉遲敬德更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隨州大洪山幽濟禪院遷僧眾及所供佛足至此,擴建殿宇,奏請宋廷賜名"崇寧萬壽禪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憲宗敕賜"寶通禪寺"。後屢罹兵燹,現存建築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緒五年(1879)重建。該寺建築依山就勢,自下而上為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殿、藏經樓、禪房、鐵佛寺、華嚴洞、華嚴亭、法界宮等。中軸線上的建築多為單檐歇山頂式,大殿木構架以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錯落有致。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晴川閣與禹稷行宮

【晴川閣與禹稷行宮】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漢陽龜山東麓長江邊的禹功磯上。晴川閣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曾多次被毀,現閣系按清光緒年間式樣於1985年重建,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頂層面闊3間,進深2間。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黑筒瓦屋面,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門窗欄桿為木質,朱漆彩繪。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翹。正面牌樓懸掛"晴川閣"金字巨匾。其北側為"園中園",園中青草如茵,竹木蔥蘢,瘦石嶙峋,幽靜雅緻。禹稷行宮並立於晴川閣西南側,原名禹王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也曾數度毀壞。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佔地350平方米。其建築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帶墀頭布瓦屋頂,屋脊微呈凹形曲線。中軸線兩側卷棚吊頂廊廡與宮室連通,形成長方形天井。其西側有一個院落,院外建有一座六角攢尖頂禹碑亭。亭內立有毛會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刻禹碑殘片及摹刻的毛會建禹碑石刻。禹稷行宮與重修的鐵門關和晴川閣組成古建築群,為武漢名勝之一。�

勝像寶塔

【勝像寶塔】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蛇山西首。又名元威順王太子墓,俗稱"孔明燈"。原立於長江邊黃鵠磯上,1955年因建長江大橋遷至現址。始建於元至正三年(1343),白石砌成,高9.36米,底座直徑5.86米,形制與北京妙應寺白塔相同。塔身分為座、瓶、八山、相輪、悲領、傘蓋、寶頂等部分。塔座刻有精美的花紋和梵文。�

長春觀

【長春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武昌大東門,佔地1.8公頃。始建於元代,為紀念長春真人丘處機而命名。原建築有屋宇千間,分三路由南至北依山而上,層層遞進。其中路主體建築有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先農壇等,右路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閣、來成殿、藏經閣等,左路為齋堂、寮房、丘祖殿、方丈堂、世譜堂、純陽祠等。其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五開間,前置廊,青布瓦屋面,翼角飛檐,如意斗拱,素棟雕梁,木構架中為抬梁式,次為穿斗式。整個建築群極具湖北道教建築藝術特色,兼得雄、秀、庄、藝諸種風格。1852年,太平軍與清軍激戰時大部被毀。同治二年(1863)始加修葺,現為武漢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建築群。1983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為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道觀。�

洪山寶塔

【洪山寶塔】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洪山寶通寺後山。原名靈濟塔。始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石塔,塔高44.1米,塔基周長37.3米。八角七級,塔身內空,每層各面有窗,遊人可憑窗遠眺。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修時將原各層木質飛檐改為雕鑿精美的石質飛檐,塔頂增高1.67米,安裝重達6500公斤的文筆峰式鑄銅頂,使之更加巍峨挺拔。�

南橋

【南橋】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南75公里處江夏區賀站鎮大屋饒村。建於元至正九年(1349)。有建橋碑記和清康熙年間維修碑記嵌於橋身。橋長28米,寬6.2米,單孔,半圓形拱,跨度10米。橋身以紅沙條石砌築,糯米石灰漿勾縫,橋面為大塊青石板鋪墁。是武漢市現存最早且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古橋。�

北洋橋

【北洋橋】又名白楊橋、白洋橋。位於武昌城北8公里處洪山區和平鄉北洋橋村東湖港上。始建於唐代,明萬曆三十年(1602)重建,清代和民初曾屢加修葺。橋為單孔拱頂,全長50米,寬7.76米,凈跨10米。雙圓心拱,橋身為紅沙條石砌築。1995年對橋面進行過全面維修。�

雙鳳亭

【雙鳳亭】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北43公里處黃陂縣魯台鎮魯台山上。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因程氏兄弟生於黃陂,宋代即在黃陂縣城內建亭。明天順七年(1463)復建亭於魯台山麓二程祠內。現存雙鳳亭系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三層檐,六角攢尖頂,青筒瓦面,琉璃寶頂。亭中立方形石碑。亭西面懸掛郭沫若題寫的"雙鳳亭"匾額。�

槐山磯駁岸

【槐山磯駁岸】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南28公里處江夏區金口鎮長江之濱槐山磯。駁岸築於明代,全長290米,平均高度7.5米,分三層台階構築,每層台階寬2~2.3米,為纖道,行若坦途。上兩層每層高2.3米,底層因地勢而調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駁岸全部為大塊花崗岩方整條石砌築,頂層裝有花崗岩欄桿,氣勢磅礴,工程宏大,施工精細,具有特色。�

木蘭山古建築群

【木蘭山古建築群】位於漢口城北60公里處黃陂縣木蘭山。木蘭山原名建明山、青獅嶺,傳說巾幗英雄朱木蘭曾在山下居住,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在山上建寺紀念,山亦更名木蘭山。古建築群分布於將軍墳、東泉庵、水晶宮、古寨四區,以古寨區最宏大。古寨環兩座主峰一周,長5公里。寨垣依山就勢,以青石干砌而成,高4米左右,現保存基本完好。寨內建築均就地取石干砌,不用沙漿勾縫,歷數百年風雨而不倒塌,別具特色。木蘭山現已建成風景區。�

卓刀泉

【卓刀泉】位於武漢城內武昌伏虎山西北麓御泉寺內。相傳三國時期關羽駐兵於此,以刀鑿地,得泉,因以取名。明初楚昭王朱楨遊玩至此,飲此泉後稱其甘美可口,為之修築井台,建造井亭,書"卓刀泉"3字刻於井欄。泉現存,水質淡碧甘冽,冬暖夏涼。�

歸元寺

【歸元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陽城內翠微路。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取偈語"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中"歸元"為名。佔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建築布局分為中院、南院、北院三組。中院有放生池。池兩側為鍾鼓樓,正中為韋馱殿,再進是大雄寶殿。其南北兩廂為客堂和齋堂,其後為禪堂。南院羅漢堂供奉有500尊以脫塑工藝製作的羅漢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我國傳統塑像藝術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經閣、大士閣、翠微井等建築。藏經閣一層為陳列室,陳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觀音及歷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種珍貴法器、字畫等;二層收藏佛教經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刻印的經卷和貝葉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寺廟。�

蓮溪寺

【蓮溪寺】位於昌武城南2公里處。佔地1.8公頃。原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創建於明代,曾兩次毀於兵燹。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寺院分四進。入山門有一院落,院落東為祖堂,西為禪堂,中為彌陀殿。彌陀殿後為大雄寶殿,再進為藏經樓,其東面為倉廩等附屬建築。整個寺院建築布局嚴整得當。民國初年該寺曾創辦華嚴大學,時為全國佛學最高學府。寺周原有大片樹林,古木參天,蔥蘢茂密,1948年被國民黨當局砍伐殆盡。�

古德寺

【古德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黃浦路北側。創建於1877年,原名古德茅蓬。1905年擴建後改名為古德禪寺。1921~1934年仿緬甸阿南陀寺式樣建成大雄寶殿,殿基729平方米,殿高16米。殿頂有象徵五佛四菩薩九位尊神的九座密宗形式的佛塔,塔周沿女兒牆有96個蓮花墩和二十四諸天菩薩像,大殿外牆牆面和窗、柱集東西方藝術造型和裝飾手法於一體,別有特色,為內地少見。現保存基本完好。�

漢口匯豐銀行大樓

【漢口匯豐銀行大樓】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沿江大道與青島路交匯處。1866年英國匯豐銀行在漢口設分行,1913年在原址建此大樓。大樓分兩期建成。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以花崗岩構築。佔地3591平方米,建築面積10900平方米,四層,高約20米。正面立一列巨型石柱形成柱廊,柱頭為愛奧尼式。牆面和檐部有花籃吊穗、火焰球等裝飾浮雕。建築古樸典雅,雄渾高大,屬古希臘建築風格。�

大智門火車站候車廳

【大智門火車站候車廳】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車站路西北端。又稱漢口火車站,原為蘆漢(京漢)鐵路南端終點站。1896年破土動工,1903年建成,佔地1176平方米。候車大廳為一幢西歐近代建築風格的大樓,建築平面呈橫亞字形,中部突出。立面造型為中部和兩端突出,五個屋頂。中部四角各修築有高20米的塔堡。堡頂為鐵鑄,呈流線方錐形。牆面、窗、檐等部位以線條和幾何圖形雕塑裝飾。整幢建築極具藝術效果。是我國少數尚存的早期火車站候車廳之一。�

漢口花旗銀行大樓

【漢口花旗銀行大樓】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沿江大道97號,青島路口南側。建於1922年,佔地91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5層,外觀以花崗岩構造,為仿古希臘建築風格。臨街的東、北兩立面以巨型立柱貫通形成柱廊,柱頭為愛奧尼式。建築雄渾壯觀。�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漢口開埠以後,清政府於1862年在漢口設立海關,名江漢關。現存江漢關大樓落成於1924年,耗銀100萬兩。主樓四層,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樓頂有一座塔式鍾樓。樓的外觀造型仿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結合英國鍾樓式樣,四周立柱,外牆、柱全部用大件花崗岩構造,石作精細。建築堅固壯觀,雄渾典雅。樓頂鍾樓四面裝有直徑4米的時鍾,按時奏樂,聲傳三鎮。為漢口的標志建築。�

起義門

【起義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位於武昌城內區首義路起義街。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參加起義的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義部隊的戰斗。城門高7.1米,寬5米。城門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朱柱青瓦,斗拱飛檐。"起義門"3字系葉劍英元帥題寫。�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內閱馬場,背靠蛇山。因整幢建築採用紅磚紅瓦,故稱"紅樓"。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在此成立湖北軍政府(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頒布了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的布告,通電號召各省起義。舊址原是清末湖北咨議局所在地,建於1909年。佔地1.87公頃。主體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西式樓房,其上層頂端正中有望樓。主樓後方也是一座兩層樓房,兩側各有一排平房,與正前方出口處裝有鐵柵的大門連接,圍成方形院落。院門外正前方立有孫中山銅像。"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系由宋慶齡題寫。�

辛亥革命烈士墓

【辛亥革命烈士墓】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位於漢口城內球場路和利濟北路、漢陽城內扁擔山、武昌城內伏虎山北麓。前三處是武昌起義後在漢口、漢陽保衛戰中陣亡的烈士陵園。其中球場路辛亥烈士陵園(俗稱六大堆)有6座合葬墓。墓前皆刻"鐵血精神辛亥首義烈士之墓"字樣和紅十字圖案。立有"國殤"石碑。陵園正中建有辛亥首義烈士紀念碑。武昌伏虎山是辛亥革命先烈劉靜庵、武昌起義主要領導人劉公和蔡濟民及革命黨人藍天蔚的墓。諸墓在"文化大革命"中均遭毀,1981年分別在原址修復。�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南洋大樓"。位於漢口城內中山大道706、708、710號。佔地約885平方米。愛國華僑簡照南、簡照強兄弟於1917年投資興建,1921年竣工。大樓為前後兩棟,前面主樓高5層,後面附樓高4層,主樓建築面積4740平方米,外觀雄偉壯觀。1926年底國民政府從廣州遷漢口,於1927年元旦開始在此辦公。宋慶齡、鄧演達、唐生智、譚延?、吳玉章、林伯渠、董必武、惲代英、毛澤東、譚平山、蘇兆征等人都在此工作或活動過。1927年3月10~17日,國民黨在該樓三層會議廳召開二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堅決執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對蔣介石的軍事獨裁作了積極的斗爭。會議通過了《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對農民宣言》、《懲治土豪劣紳條例》等20多個決議案。舊址現保存完好,在三樓辟有武漢國民政府舊址陳列館。�

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內紅巷13號。是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合作創辦的一所培養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該校的領導機構為常務委員會,由鄧演達、毛澤東、陳克文三人組成,毛澤東主持工作。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共800多人。於1927年3月開學。學員經3個月的理論學習和嚴格的軍事訓練,於同年6月畢業。舊址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共有坐北朝南4棟房屋,由前向後依次排列,其中第三棟為二層樓房。此地原系張之洞創辦的武昌北路高等小學堂,後為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商業學校並入中山大學,校址遂為農講所所用。1958年開始籌建紀念館,其館標"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系由周恩來題寫。�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昌城內都府堤41號。佔地414平方米。毛澤東和楊開慧及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於1927年上半年在此居住。其間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澤覃、夏明翰、羅哲等人都曾客居於此。毛澤東在此寫成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舊居是一棟晚清三進三天井民居建築,坐東朝西,磚木結構,青磚灰瓦。原房於1956年拆毀,1967年按原貌重建,並復原了毛澤東和楊開慧、彭湃、蔡和森等人居住的房間,辟有陳列館。�


八七會議會址

【八七會議會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鄱陽街139號(原三教街41號)。1927年8月7日,決定中國共產黨命運的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在此召開。舊址為一幢3層樓磚混結構西式公寓建築的一個單元。當年會場設在2樓,現保存完好。1978年開辟紀念館,1980年鄧小平題寫館名。�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內長春街57號。佔地774平方米。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在武漢成立長江局,機關也秘密設在這里。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周恩來、董必武、秦邦憲、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長江局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廣泛開展抗日宣傳和統一戰線工作,並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籌集糧餉及各種軍需物資,輸送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線。舊址主樓4層,兩側為3層附樓,原為日本大石洋行。�

漢口中山公園

【漢口中山公園】位於漢口解放大道中段。此處初為1923年修建的西園。1927年漢口市政當局沒收西園辟為公園,取名中山公園。1949年後加以擴建,現佔地32.2公頃,分前、中、後三個景區。前區基本保留以前的園藝格局。中區植草坪、樹木,為休閑運動區。後區為草坪、梅山及大型兒童游樂活動中心。由於該園地處漢口鬧市區中心,吸引了較多的外地遊客及本市居民,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湖風景區

【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昌東部,包括磨山等沿湖群山,規劃范圍88.2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湖岸曲折,植被良好,風光極佳。1951年開始規劃並興建風景區。現分為六區,即聽濤區、磨山區、落雁區、白馬區、珞洪區、吹笛區。每區均依自然景觀設計建造景點。其中聽濤區營建和開放最早,佔地126.1公頃,內湖水面60公頃。湖周原有古跡名勝,如三國時劉備祭天的郊天台、明楚昭王攬勝的吹笛山、太平天國時的九女墩等。1987年在磨山北部興建楚文化游覽區,建有"楚城"、"楚市"、"楚天台"、"祝融觀星"、"離騷碑"、"唯楚有才"等景點。1996年又在聽濤區東北隅興建"歐洲風情園"。目前風景區已成為園林與文化相結合,集旅遊、娛樂、度假、療養、養殖、科研於一體的全國重點風景區。�

黃鶴樓公園

【黃鶴樓公園】位於武昌蛇山,西抵司門口大橋頭,南臨閱馬場及紅樓,北臨京廣鐵路干線,海拔平均高度85米。黃鶴樓為公園主要景觀。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隋唐時已成為墨客騷人賞景游宴之所,孟浩然、崔顥、李白都有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後與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黃鶴樓多次興毀。1981年以清同治年間式樣為原型,重新設計、興建。新黃鶴樓共5層,高51.4米;外形正方,四望如一;每邊長35米,72根立柱拔地而起,全部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主樓於1985年建成開放。爾後又陸續建成"南樓"、"詩碑廊"、"九九歸鶴圖"、"西爽亭"、"紫竹苑"、"白雲閣"、"涌月台"、"禹碑亭"、"岳飛塑像"、"梅園"、"杜鵑園"及140多個園林小品。該園已成為武漢市對外交往的窗口,至1996年底共接待中外遊客3500餘萬人次。�

漢口原租界風貌區

【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歷史街區。19世紀60年代以後,英、俄、法、德、日相繼在漢口強辟租界,從而在今江漢路至黃浦路、中山大道至長江之間,形成約1.8平方公里頗具西洋風格的城區。除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狀外,目前尚保存近代西式建築500多處,其中列入"武漢市保留歷史優秀建築"名單的達50餘處。區內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1處。在近代歷史上,這里是西方建築文化、科學、藝術傳入中國及中國民眾了解西方文化的一個窗口。租界的規劃與建設以及租界的建築,曾對中國近現代城市建設及建築業的進步與發展,起了誘導和促進作用。一些西洋古典主義和早期現代主義建築,至今仍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特別是上起江漢路,下至一元路之間地段,至今依然保存著較濃郁的近代風貌,近代建築也最為集中,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http://ke..com/view/1981.htm?fr=ala0_1_1 黃鶴樓
http://ke..com/view/14896.htm 歸元寺
http://ke..com/view/21576.htm 古琴台

㈢ 歸元寺簡介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歸元禪寺屬於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主要建築有:

1、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或稱大殿,也是寺內僧人上早、晚課的場所。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脫胎雕塑。橫額「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殿堂中央的高台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雕像,佛祖塑像背面的佛龕中,是「海島觀音」的彩色泥塑。這組高6米、寬4米、傾角為30度的大型群塑,採用絲綢、棕麻等原生材料塑成。

大殿兩旁的牆壁上,是十八羅漢的石刻像。在大多數寺廟中,十八羅漢都是以塑像形式出現,而歸元禪寺現任方丈隆印法師在維修大殿時,考慮到塑像佔地面積大,影響遊人觀光,採用清朝高僧竹禪法師的羅漢石刻供奉。

2、藏經閣

藏經閣是北院的主體建築,是收藏佛教經典和藝術珍品的地方。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後遭戰火所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歸元禪寺心凈方丈(1920年至1922年)募資再次重新修建藏經閣,現存的藏經閣高約25米,共兩層五間,是武漢市磚木結構古建築物,復建於1920年,為樓式建築。

藏經閣內殿堂高闊,正中供奉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由緬甸佛教三寶弟子於1935年8月贈予歸元禪寺,約有2噸重,是緬甸工匠用一塊重約3噸、高約2米的乳白玉石雕刻而成,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四大玉佛」之一。

3、羅漢堂

寺中羅漢堂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年),毀於兵燹,1902年完成重建,至今有近二百年歷史。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形格局,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採用「脫塑」工藝,由黃陂的兩位塑師用了9年時間塑造而成。

4、新山門

歸元寺的外山門為新山門,採用仿古風格設計而成。外山門的扇門為仿古式朱紅殿門,為三開門式,中間為一大拱門,左右各有一小拱門。

大多數寺廟之銘牌,均橫書懸嵌於寺廟山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一奇。因為在帝制時期,只有得到皇上敕賜的寺廟,才可直書匾額。該直匾額高6尺,上書「歸元禪寺」四個大字,字體工整,筆式雄渾,是仿清朝著名書法家馮家浩的手跡。在武漢,懸直匾的寺廟,僅歸元禪寺和古德寺兩座。

5、山門

山門為古典式的八字門形式建築,朝陽而開,象徵吉祥。歸元禪寺山門前的石獅,連座共高2.3米,原鎮守在漢陽縣衙、府衙門前,是明代遺物。武漢解放之後,漢陽顯正街的衙門撤銷,信眾將被棄下的石獅合力搬到了歸元禪寺。

6、昌明長老紀念塔

昌明長老紀念塔也稱塔院。這里介紹昌明長老生平,展出昌明長老的遺物、書法等。另設有接待信眾做法事場所及往生堂。

㈣ 小米手機壞了怎麼售後

手機維修,建議區別免費保修和過保修期個人付費維修兩種情況。
一、保修期專內。屬
在保修期內的,非人為損壞,可以免費保修。
維修方法:
1、手機或電腦打開網頁,打開地圖。或者手機打開地圖軟體。然後搜索小米手機的官方指定維修點,打開後,選擇地點,可以看到聯系電話。自己詳細咨詢後,約定時間去維修,也可以快遞送修。

2、是到官方網站,聯系客服,向他們咨詢,維修的地點、注意事項等等。
二、過了保修期。
過保修期,必須用戶自己付費維修。可以自己到熟悉的維修點維修,或者去比較近的手機維修點維修。
需要注意的是:
1、如果手機使用時間長,而且維修硬體價格比較高,建議直接賣了購買新的。
2、多去幾家維修店,比較價格、技術、服務態度等等。然後再確定維修的店。
【關於保修的相關問題分享】
保修條件是非人為損壞,如果是人為損壞,則不在保修的范圍。
1、摔、進水是人為損壞。
2、非官方客服刷機造成的故障,是人為損壞。
3、自己刷機,會失去保修的機會。
4、保修時必須提供保修證書的。

㈤ 武漢的古建築有哪些

武漢著名古建築,四塔(洪山無影塔、洪山寶塔、勝像寶塔、石榴花寶塔)二橋(白洋橋、保壽橋)一牌坊(漢陽共勉街石牌坊)。

㈥ 200分,並有加分---關於旅遊,對武漢熟悉的人請進!

武漢景點:東湖 歸元寺 黃鶴樓 龜山 古琴台 寶通寺 長春觀 晴川閣 龍泉山風景區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長江大橋 新洲 荊州古城 紀南故城 鍾祥明顯陵 赤壁古戰場 咸寧溫泉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 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 珞珈山櫻花 武漢動物園 墨水湖 蓮溪寺 古德寺 卓刀泉 木蘭山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八七」會議會址 洪山公園 龜山電視塔

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省省會武漢位於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因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又有「江城」的美名。這里四季分明,有著江漢平原典型的自然風光,市內100多處湖泊星羅棋布,數十座山峰蜿蜒其間,這里也是千年荊楚文化的發源地,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武漢通常被稱為「武漢三鎮」,「三鎮」指的是武昌、漢口、漢陽這三塊被長江和漢江隔開的地方。漢口是武漢最繁華最熱鬧的商業區,也是華中地區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漢高等學府集中的文化區,是武漢現代城市文化的體現;漢陽則是市政府重點發展的開發區,凸現著武漢的未來。武漢的絕大部分景點都集中在武昌和漢陽,向中外遊客展現「江城」風情萬種的迷人風采和魅力。
武漢市旅遊部門整合全省的旅遊資源,開發了「一絕、兩特、三精」(一絕品即武當山,兩特品即楚文化、清江民俗風情,三精品即長江三峽、神農架、三國文化)特色旅遊項目,讓旅遊者在山、水、民風之間體驗楚文化的獨特風韻。

當地特色: 過早

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
「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那時人們為了早早到漢口趕集,總是在路上買著吃。時至今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這種「過早」的習俗呈增強的趨勢,所以武漢的小吃業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的小吃店。
武漢的早點品種很多,匯集了南北方的各種口味,最具當地特點的早點有面窩、三鮮豆皮、熱乾麵、伏汁酒(一種用酒釀和雞蛋花沖成的甜湯),還有燒賣、湯包、牛肉線粉、炸醬面、豆絲、水餃、湯圓等,都是一些價廉物美的早點心。

最佳旅遊時間

武漢是長江沿岸有名的「火爐」,那裡的夏天非常悶熱,即使是站在長江邊,也沒有一絲風,整個夏季的會有十幾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氣。所以到武漢旅遊一定要避開夏季,否則火辣辣的太陽會曬得你游興全無;而武漢的冬天又十分陰冷,也不適宜去。
所以,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春天(3、4月間)可以到位於武昌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校園里賞櫻;秋天則適合到東湖湖畔的行吟閣下勉懷大詩人屈原。

住宿介紹

武漢市的住宿服務業較為發達,賓館、酒店隨處可見,星級賓館亦不在少數。可供廣大背包族旅遊者住宿的低檔賓館、招待所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比較有名氣的高檔賓館如東方大酒店、晴川假日酒店、長航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飯店、洪山賓館、帥府飯店、江城大酒店、江鷹大酒店等都可在攜程旅行網上直接預訂,當是商務旅遊和有閑階層休閑游的首選目的地。
特別推薦:位於漢陽區龜山腳下的晴川假日酒店不僅內部軟硬體不錯,周圍環境也很好,長江和漢水從該酒店旁邊流過,從那裡可以看見長江對岸的黃鶴樓。該酒店門口有旅遊專線車,可直達歸元寺、古琴台、東湖等武漢市著名的景點。

餐飲介紹

到了武漢一定要吃到這四樣東西:蔡林記的熱乾麵、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小桃園的瓦罐雞湯、四季美的湯包,這四家店都開在漢口的商業鬧市區,而且還開了不少分店,只要一打聽,每個武漢人都會很熱情地給你指路。此外,漢陽歸元寺里的素菜館也很有名。
武漢比較著名的家常菜有排骨湯和清蒸武昌魚,前者是用那種黑黑的大瓦鍋,將新鮮的排骨和蓮藕、海帶一起煨幾個小時,在沒有藕的季節則以土豆代之,這種湯醇白鮮香,十分好喝;吃武昌魚時請注意一定要吃清蒸的活魚,那樣才能品出正宗武昌魚的鮮味。
提示:武昌區的彭劉楊路(離黃鶴樓很近)上的武昌酒樓以烹制武昌魚著稱,可以去嘗一嘗。

娛樂介紹

武漢跟其他大城市一樣,夜晚也有不少燈紅酒綠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娛樂節目不外乎卡拉OK、迪斯科、保齡球之類的老一套。其實有這點時間,還不如到長江大橋上走走,在這座第一次由國內專家完成建造的大鋼鐵橋上看看長江的夜色。

購物介紹

到武漢來其實不用買東西帶回去,現在的商品流通很發達,當地賣的東西別的地方也都有;而傳統的土特產比如青山牌的麻烘糕、孝感麻糖之類的食品,以現在多數人的口味來看並不好吃,但除了這些東西以外,可以被稱為是武漢土特產的東西差不多也就沒有了。
如果你想去逛逛街,那麼漢口有不少繁華的商業路段,像漢正街、大夾街、六渡橋等地都是商家集中的街區,特別是漢正街,這是一條在全國都有名的商業街,以價廉物美而聞名,但是也得貨比三家,小心買到「水貨」。

交通介紹

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我國少有的集鐵路、水路、公路、航空於一體的交通樞紐。
航空:武漢的天河國際機場離市區有25分鍾的車程,機場每小時都有一班車發往市區的長途汽車站(就在漢口火車站附近),反之亦然,票價15元。民航每天都有直達北京、上海、南京、鄭州、廣州、南昌、福州、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及世界各大城市的航班。
船運:武漢是我國長江沿岸最大的中轉港之一,上游至重慶、下游至上海都有定班客輪往返。由於船運速度較慢,近年來乘船去武漢的旅客已明顯較少,因而現在的客輪班次也減少了很多,如果要乘長江客船的話最好問清情況。
武漢港長江客運航班表
終到站 開船時間 全程運行時間
上海 11:00、19:00 43個小時
南京 20:00、21:00 25小時
重慶 18:30 60小時
九江 18:00 9小時30分
九江 8:30、13:30 4小時(高速船)
鐵路:武漢距北京1209公里,離廣州1104公里,每天在這里進出的快車有30列以上。市內的大部分列車都由漢口站和武昌站發出,在買好車票後一定要仔細看清楚票上註明的是從哪個車站上車的。
公路:武漢成為華中第一大交通港站。鐵路京廣線、襄渝線、焦柳線、漢丹線和武大線交織通往全國各地。公路也四通八達。
市內交通:漢口、漢陽和武昌分別被江漢大橋、二橋、三橋、四橋以及長江大橋、二橋連接了起來,使得人們在三鎮之間往來方便了很多;當地還開通了一些旅遊專線車,將主要的景點都網羅了進去,如果你想省錢的話,可以找這種車坐,但是時間較長,因為站站都停。比較好的有旅遊一號線,到達武漢的大部分景點。

401旅遊線路(全長36公里,共19個景(站)點)
二七紀念館-古德寺-八路軍辦事處-八七會址=勝利飯店-武漢客運港-江漢路步行街-龍王廟-銅人像-古琴台-歸元寺-龜山電視塔-黃鶴樓-紅樓-長春觀-寶通寺-東湖梅園-磨山楚城-東湖沙灘浴場

402旅遊線路(全長48公里,共17個景(站)點)
武昌火車站-紅樓-黃鶴樓-龜山電視塔-古琴台-武漢客運港-八七會址-濱江公園-解放公園-東湖梨園-鳥語林-省博物館-東湖梅嶺-放鷹台-東湖梅園-武漢植物園-東湖釣魚台
普通車票2元,限乘一次有效 通票5元,全天不限次數乘車 ,車上代售打折景點門票
車型:新型雙層觀光巴士

市內沿江觀景游
武漢客運港碼頭乘「新鑫」號遊船,沿江一日游,白沙洲長江大橋-晴川閣-龍王廟-楊泗港-黃鶴樓-武昌觀江平台-長江大橋-長江二橋

市郊旅遊1路 武漢客運港-黃陂木蘭山-木蘭胡 票價:16元/人
市郊旅遊2路 武漢客運港-現代蔬菜園-新洲道觀河風景區 票價:18元/人
市郊旅遊3路 武漢客運港-蔡甸野生動物園 票價:12元/人
市郊旅遊4路 武漢客運港- 武漢民族文化村-華泰山莊湯孫湖度假村-龍泉山風景區 票價:10元/人
市郊嵩陽森林公園旅遊線路:漢陽文化宮-蔡甸鎮-索河鎮-嵩陽山莊
市郊九真山森林公園旅遊線路:漢口新華路-永安鎮

㈦ 去歸元寺必須得早上嗎

當然早上去好,一日之計在於晨。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歸元禪寺屬於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故稱歸元禪寺。歸元禪寺又被稱為「漢西一境」,是因其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人文境致而得。同時還是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它與寶通寺、溪蓮寺、古德寺合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主要建築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主殿,或稱大殿,也是寺內僧人上早、晚課的場所。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均為脫胎雕塑。

橫額「大雄寶殿」四個大字,由清代大書法家馮家浩的親筆所書。

殿堂中央的高台上,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雕像,佛祖塑像背面的佛龕中,是「海島觀音」的彩色泥塑。這組高6米、寬4米、傾角為30度的大型群塑,採用絲綢、棕麻等原生材料塑成。

㈧ 古德寺是中國唯一歐亞建築的尼姑庵,但為何設計風格充滿西方文化元素

武漢古德寺雖然是一座寺院,但實際上與景點無異了,但它算得上鮮為人知。許多外地人來到武漢,可能會去黃鶴樓,會去戶部巷,或是武大看櫻花,去東湖轉轉,然後就是博物館之旅。但對於古德寺,它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旅行地,往往吸引許多高校文藝青年的喜愛,雖然也有本地人前往,但每逢節假日,這里最多的身影和面孔都是年輕人。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漢口為通商口岸,自1861年正式開埠到1898年,在這期間長江沿岸地區被迫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有興趣可去看看今天所留下的漢口租界遺跡),為此西方多元的文化風格急劇湧入。此後,所出現的「湖北新政」以及武漢全國革命中心政治地位的確立,使得當時的武漢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全國僅次於上海的通商口岸。

在此歷史背景基礎上,商業貿易繁榮,南北風俗、中西文化在此交匯,勢必對武漢的建築形制和風格產生一定影響。到了30年代,西方建築風格大量傳入武漢,此時的武漢也全面進入了近代建築發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築盡量都體現著本國建築風格,且當時古典主義形式較為流行。圓通寶殿在改建時期正處於西方歐式建築的興建階段,大概正是這個原因,中國佛寺院吸取了歐亞建築風格元素。

㈨ 在湖北有什麼著名的寺院

武漢市

寶通禪寺
位於洪山南麓,為武漢市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唐貞觀年間殿宇擴建,又名彌陀寺。明成化年間改為「寶通禪寺」。現存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所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德寺
0位於漢口解放大道東。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由隆希和尚創建,名為「古德茅篷」。光緒三十一年曾擴建,1914年至1919年間又增建,改為現寺名「古德寺」。
歸元禪寺
位於漢陽區漢陽翠微峰下,原址為明代漢陽詩人王章甫的私人林園「王氏葵園」,為清順治 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興建,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其與寶通寺、蓮溪寺、正覺寺合稱武漢四大叢林。
蓮溪寺
位於武昌丁字橋南面約兩公里的盤龍山上,是武漢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尼姑庵。蓮溪寺創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的香火很旺盛。現今的蓮溪寺座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築大都為元明時所建。1959年該寺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
位於新洲區青龍山,始建於 1918年,原址在新洲倉埠鎮。現存建築為大霞山別傳寺住持釋本煥及其弟子出資於1982年起開始興建。其建築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天王殿、觀音殿、鍾樓、鼓樓、羅漢牆、放生池、寮房、食堂、花園、方丈室等。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寺院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重重疊疊,錯落有致,氣勢磅礴,掩映綠樹叢中。寺內珍藏有《龍藏》。

黃石市
栗山寺
位於下陸區,始建於東漢,迭經興衰,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新進行了一次修整。該寺法系屬臨濟寺。現存建築兩千餘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間所造墓塔數座。寺內另珍藏佛經二部。

弘化禪寺

位於東方山中,相傳此山因漢代人奇人東方朔而得名,馬祖道一大師高足德聰和尚在此結廬,唐憲宗為其修建梵宇,御書賜名「寶峰招提」,宋真宗御筆親改寺名為 「寶寧禪寺」,元成宗御筆改題寺名為「化禪寺」,明憲宗又改寺名為「弘化禪寺」,歷來是鄂東南佛教道場中心。弘華禪寺整體布局縝密,迴廊曲折,相互貫通,有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祖師殿等。寺內有重要的文物祖師舍利塔金塔頂,鎮寺之寶為宋初的沉香木祖師像。寺內有塔林,有塔約五十座,最重要的開山智印祖師塔。珍藏佛經三百餘部,有碑刻五十餘塊。

廣法寺
為北宗慶歷年間鐵牛和尚所建。現有建築大雄寶殿、鍾樓、客堂、齋堂、關房等多為近年陸續重建。寺內有有墓塔十餘座,塔主為開山祖師鐵牛禪師及薰聞法師等。另有經文碑、功德碑等碑刻五十餘種塊。

華藏寺
位於鐵山區鹿獐山公園西側。始建明萬曆年間,開山祖師為雲晦法師。建築總面積達五千餘平方米,它由玉佛殿、轉佛場、大雄寶殿、齋堂及兩邊寮房等組成一個氣勢恢宏的寺廟建築群。為1993年重建,均是全木結構。寺中有現代碑刻四塊,及桂樹、羅漢松等珍貴植物數株。

襄樊市
位於谷城縣茨河境內,五朵山獅子峰。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至618年),距今近1400年歷史,是全國百家名寺之一,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成化、嘉靖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及解放後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前有天王殿,殿建台上。後有大雄寶殿,高18米,內供 8.2米的毗盧佛一尊,是全省少有的大佛。天王殿左側有鍾樓三間,重檐二層,上吊萬斤巨鍾,下供如來佛。寺有八景:萬銅鍾、玉帶水、獅子山、金字山、卧牛池、玉石碑、龍泉池、鎖風橋。古稱「峰巒環拱,聚氣藏風,水遠貫通」。現已列入隆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門寺
位於襄樊市襄陽城南約15公里處東津鎮鹿門山。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是漢唐以來的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間襄陽侯習郁立神祠於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稱鹿門廟。西晉改名為萬壽禪寺,唐復名鹿門寺。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棲隱於此。明景泰年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並供其像,以示紀念。明末毀於火,清初以來,屢有修廢。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築和碑刻。目前,鹿門寺已修葺一新,並有龐德公采葯棲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個景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寺
位於襄樊市襄陽城西10.5公里處。寺建於唐代,原名雲居寺,分為四大殿,明景泰年間重建,弘治年間稱廣德寺,並修造多寶佛塔於殿後。原建築物年久失修,僅剩後殿,為硬頂重檐式磚木結構。多寶佛塔高17米,分塔座、塔頂兩部分,呈八角形,每角上方嵌有石雕龍頭,東、西、南、北四壁各有一扇門,故稱「八方四門」。南門為正門,門外上壁雕一尊盤膝坐佛,其上還雕有「多寶佛塔」4個字。塔座內有灣形石台階,拾級可登塔座頂部。在塔座頂部平台上建有五座塔峰。正中的塔峰為六層圓徑不同的密檐式磚塔,高10米,上有生鐵鑄成的一個鍋形鐵頂,鐵頂下沿掛有8枚形體相同的小鈴鐺。寶塔上下內外,共雕有大小不同的盤坐式佛像48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寺
位於棗陽市吳店鎮獅子山。原名白水禪林,寺內原祀劉秀塑像。明宣德年間,主持真隆和尚將正殿改為供佛,以西偏殿祭祀光武。光武帝位旁列雲台28將的牌位,現已換為卷軸畫像。現存的主要建築為大雄寶殿、劉秀殿、娘娘殿。寺內還存有「白水重光」石刻及今人書畫數十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感市
泅洲寺
位於雲夢新店鎮。因寺周為湖沼被水環繞,故名。相傳系唐代創建。據寺前元代石碑記載,泰定四年(1327年)曾重修。其主體建築為大殿,殿前鍾樓、鼓樓分列左右,再前有山門。大殿為木結構,高9米,面積117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保存較好。鍾樓東西向,平面近方形,高8.5米,面積50平方米,亦重檐歇山頂,現尚存。鼓樓於1954年被洪水沖毀,山門及圍牆現已不存,均未修復。

鄂州市
靈泉寺
位於鄂州市鄂城區西山公園內,原為吳王避暑宮,名「圓通寺」;始建成於晉太元年間,名為「西竺蘭若」;南北朝稱作「積翠山房」;隋名為「西山寺」;宋元中稱「靈泉寺」;明代稱「資福寺」;清代改為「古靈泉寺」,又名「靈泉禪林」,沿襲至今。主體建築包括:文殊師利堂,天王殿,大雄寶殿,拜殿,武聖殿,觀音殿,避暑殿,念佛堂,藏經樓及禪房、三賢亭等建築,還有正在規劃中的五百羅漢堂、祖師殿等,總佔地面積近五千多平方米,成為西山風景區的主體建築群。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昌市
玉泉寺
位於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因其佳境獨擅而享有"三楚名山"之譽。佔地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湖北省最大的佛寺,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玉泉寺初名普凈庵,東漢年間,高僧普凈禪師雲游到此,結茅為庵。夷陵之戰時,劉備親臨當陽為關羽設祭,並擴建原廟,興建"顯聖祠"。隋開皇十三年(593),高僧智凱奉詔建寺,改名玉泉寺,為智者道場,晉王楊廣賜額"玉泉寺",與南京棲霞寺、山東靈岩寺、浙江國清寺並稱天下叢林"四絕";唐儀鳳三年(678)神秀在此宏揚禪法,玉泉寺成為海內外佛教徒景仰的聖地;宋真宗時改稱"景德禪寺";元、明、清均有所修葺。為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四大祖庭之一。玉泉寺坐西朝東,中軸對稱布局,有鐵塔、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東堂、西堂、東禪堂、般舟堂、藏經樓等。大雄寶殿為寺內主體建築,始建於明代,面闊七間41米,進深五間24米,高23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構架,立柱72根,天花、藻井均施彩畫,1982年落架大修。玉泉鐵塔鑄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位於玉泉寺前方。原名"佛牙舍利寶塔"。通高17.9米。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鑄鐵建築,重達3.83噸。雙層須彌座,鐵鑄塔座、塔身,銅制塔剎。塔身每層出平座,置斗拱出檐,底層柱角鑄8個力士,走馬板上鑄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海山、水波、海藻等浮雕圖案。相間諸面各設壼門龕和佛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市
四祖寺
位於黃梅縣城西北十五公里的雙峰山。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又因座落在西山半山腰,故名西山寺。由禪宗四祖道信大師親手創建於唐武德七年,幾經復毀,現已重修。現存有毗盧塔、魯班亭、靈潤橋、四祖殿、慈雲閣等古代建築,還有授法洞、卓錫泉、洗筆池、石魚磯、釣魚台、夾木石、碧玉流等名勝古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祖寺
位於黃梅縣東山,又名東山寺。為五祖弘忍大師創建,因以為名。始建於唐咸亨年間,幾經復毀,現已重修。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麻城殿、聖母殿、觀音堂、真身殿、干佛殿、方丈樓、禪堂、戒壇等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然禪寺
位於浠水縣秦春山。隋朝開山,唐初建寺,是禪宗三祖僧璨的住錫地。現存建築有祖師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講經堂等。祖師殿系全花崗岩結構,內有降龍祖師像,系宋朝遺物。舍利塔一座,塔主為慧元法師。又有明朝的古樟樹、皂莢樹。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為「天然禪寺」、「三祖殿」親筆題額。

天求禪寺
位於浠水縣城東10公里的石峰山上,始建於唐文宗開成四年,1954年毀於山洪,現已重修。現存有鍾鼓樓、天王殿、寺門石刻、凈手池、和尚池、雙寺峰、缽孟峰、虯虹領、白額崖等景。有三祖殿碑文和唐代截玉印。

斗方禪寺
位於浠水縣白蓮鎮白蓮河風景區斗方山,又名「崇歸寺」。因山形如斗,故名「斗方山」,寺以山名。世傳為魯班始建,文獻記載系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所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多次修葺。現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構,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築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殿前有月台式場地,場前有石質台階。中殿和下殿為青磚結構,亦有石柱八根,殿內有石質佛龕。附近有羅漢洞、八卦洞、飛雲洞、百合洞、觀音洞、醒酒石、撐腰石、燈籠石、連花石、三生石等。

安國寺
位於黃岡市黃州城南的青雲塔下。唐顯慶三年創建,另一說寺立於唐保大二年,始名護國,嘉佑八年賜今名。現存門樓、三座大殿和部分房屋。寺內存唐代所傳玉印一顆和《大藏經》一部。

十堰市
溫泉寺
又名湯泉寺,位於房縣城關鎮東南5公里馬欄河南岸,背靠湯池溝口,因寺內有溫泉而得名,建於唐代,清嘉慶年間重修。現存建築面積218平方米,磚木結構。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頂,面寬5間,進深3間,軒昂宏偉。台亭,六角攢尖頂上下兩層,高9米,俏拔卓立。

回龍寺
位於十堰市茅箭區瞿家灣。寺旁兩口清澈見底的水井,如龍雙睛,寺前縈繞曲流的馬家河,似龍回遊,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後毀修多次。現存前後三重大殿和東西廂房。前殿內四大天王像,系巨石所雕,魁偉威武,極為壯觀;中殿門前「重建回龍寺記」石碑,製作精緻,刻字工整;後殿樓上尚存大幅彩色壁畫,耐人欣賞。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樸的泰山廟、娘娘廟和明建照北塔。

荊州市
鐵女寺
位於荊州市荊州城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鐵女寺現有山門、韋陀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山門內赫然兀立有2米多高的大石碑,正面為一巨大「佛」字,背面就是朱植的《鐵女寺碑記》。二鐵女置於大雄寶殿內,分別高90厘米,137厘米,其形態模糊,如坐似立,與美麗的傳說交相呼應,令人遐想。

章華寺
位於荊州市沙市區太師淵。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另據史料記載,該寺的位置正是楚靈王行宮古章華台的遺址,章華台是楚靈王於公元前535年所建。因此,章華寺當初又名章台寺。清代章華寺重修。鼎盛時期佔地約14.7萬平方米,殿宇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築,規模巨大,雄偉壯觀。寺內珍藏有清光緒年間慈禧太後賞賜《龍藏》一部、鑾駕半副以及其他宮廷珍品。章華寺內的章華古梅、沉香古井、銀杏古樹、石碑古刻被稱為"四古之絕"。其地下還有春秋時的貝殼路和東漢時的大漢磚等。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鷲寺
位於松滋市清神路旁的降道嶺,相傳晉朝為紀念遊方和尚靈鷲所建,是當時江南第一大寺廟,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現已重修,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後面有經堂數十間。

恩施市
回龍寺
位於恩施市龍鳳鎮小龍潭村,始建於清代,「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廟宇遺址,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保存有原石門、部分圍牆和寺前石級階梯。在石級路旁,還有回龍寺石碑一塊,高1米、寬0.4米,碑文記載了寺前石級修建情況。

文昌祠
位於恩施市鰲脊山頂。為清代佛教建築。又稱文昌宮、文昌廟。據《恩施縣志》記載,文昌廟原建於城南門外,嘉慶三年(1798年)移於今址。坐西朝東,為雙重檐歇山頂無斗拱磚木結構建築,東西長25米,南北寬15米,佔地375平方米。正門為牌坊式,出檐飛角,飾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門框上則雕刻吼獅雲龍,整個門牆富麗堂皇,為祠中建築的精華。祠內分前中後三進,前為天井,中為卷廳,後為正殿。天井中原有戲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戲--南戲的主要場所之一。卷廳為木構建築,高4.5米,進深7.5米,有圓柱8根頂撐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進深8.5米,以24根圓柱頂撐屋面。枋間襯體及石柱礎上雕刻麒麟、斗獸等動物及蓮花、棋、琴、書、畫等圖案,線條簡潔流暢。

仙佛寺
位於來鳳縣城東7公里的西水河邊佛潭岩上。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窯寺。也是我國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始鑿於335年。。仙佛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重檐三疊。干欄式廟宇直伸河沿。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餘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大佛坐於蓮台之上,高約五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兩尊,小梯高約兩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長三十五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桃市
普佛寺
位於沔城鎮。其前身為"甘露寺",元改為"普佛寺",1986年重修。現存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觀音殿、地藏殿、念佛殿等建築,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天門市
白龍寺
位於天門市皂市鎮五華山。始建於為南朝齊,1993年重修。現存有前殿和大雄寶殿,有佛像32尊。前殿供有彌勒佛、韋馱、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有如來佛、阿彌陀佛、葯師佛、觀世音、善才、龍女、文殊、普賢、十八羅漢。寺內尚有明代碑碣三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荊門千佛寺、潛江大佛寺等。

閱讀全文

與古德寺如何維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橙藍色家居 瀏覽:894
傢具封角線包括哪些 瀏覽:975
數字電路安全 瀏覽:941
雷達手錶廣州維修中心 瀏覽:439
海鷗手錶長春維修點 瀏覽:909
方向盤倆邊金屬條怎麼翻新 瀏覽:457
原木傢具製作用什麼工具 瀏覽:315
長沙電話手錶維修 瀏覽:32
換了減震平面軸承壞了可以保修嗎 瀏覽:8
常用維修筒有哪些 瀏覽:117
餐飲里有什麼傢具 瀏覽:483
崇達電路姜雪飛哪裡人 瀏覽:463
a為電路系數 瀏覽:69
天貓魔盒維修電話 瀏覽:493
老式廚房秤怎麼翻新 瀏覽:71
江西哪裡專做傢具 瀏覽:32
納米結晶防水四個平方多少錢 瀏覽:481
辦公桌椅定製辦公傢具 瀏覽:740
綠色吊頂配什麼顏色的傢具 瀏覽:674
數碼家居職業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