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防水卷材 > 合作古建築防水多少錢

合作古建築防水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3-05-23 11:41:35

A. 木板上牆需要做好防水,刷幾層防水塗料效果比較好

個人推薦的第一種處理方法那就是塗刷桐油,很多的地方都是這么做的:
如果看過大型的一些古建築或者是見過木質的船(看過加勒比海盜的應該都有一些印象)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感覺木板上都是有黃黃的油油的一層東西,那個是什麼呢?那個就是桐油了;
桐油刷木板防水的做法很常見的,具體做法是我們買到桐油以後,按照說明書的要求調制好;塗刷前要把木板表面所有的雜物灰塵等清理干凈,然後塗刷第一遍桐油,待第一遍塗刷的桐油完全乾了以後,再接著塗刷第二遍桐油,待第二遍幹了以後接著第三遍;桐油的塗刷最少要三遍;
這樣單塊木板的防水就完成了,然後就可以拼接到需要的位置,此時就出現了模板之間的拼縫,拼縫處理是防水的關鍵,我們要使用嵌縫防水油膏來堵縫,面層用也可以使用油膏來封口;
當然,如果我們的木板牆如果作為屋面板來使用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在上面再鋪貼自粘型防水卷材,最後在卷材的上面做水泥砂漿保護層,這樣木板的防水就全部完成了,是不是也很簡單啊!
如果我們的木板牆如果作為牆板來使用的時候,可以不再處理就這么使用了,防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如果使用的位置容易磕碰的話,還需要繼續處理的,做法是使用摻膠的水泥砂漿在木板表面上拉毛,然後按照正常的抹灰處理程序來做最後的抹灰,切記抹灰層不能太厚,否則就會脫落。

個人推薦的第二種處理方法那就是塗刷瀝青油,也同樣有很多的地方都是這么做的:
瀝青油做木板的防水跟桐油的做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而且還可以使用瀝青油直接來處理木板拼接縫,效果也是很不錯的;由於瀝青油做法跟桐油類似,可以參照上面桐油的做法,這里就不再做重復了;
使用瀝青油時大家還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在封閉的空間內使用,也就是說如果木板牆是准備安裝在室內的,那麼就不要使用瀝青油了,味道太重了,而且不容易散出去。

B. 中國的古建築雖為木結構但自有辦法做到防震防水,古建築的結構是開闊的廳房,如何達到冬季保暖的效果呢

古建築有兩個層面達到保溫效果:
1:古建築沒有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只有砌體結構,砌體結構本身的保溫性能強於混凝土,再加上這種結構砌築時中間保留空間,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溫的效果。
2:部分屋面採用木質結構,木質結構的面層大多有蘆葦編制的保溫層,加上木頭本身就能保溫,所以古建築大部分是通過這中材料的自保溫實現的。
http://wd.tgnet.com/QuestionDetail/201410182415281893/1/可以在這里提問

C. 古建築彩繪價格及分類

導語: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或者是地區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築,建築物象徵著一種文化,是一種文化的特點,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所以中國的建築物是非常的有特點的,其中古建築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物的一種繪畫裝飾方式,並且延續到今天,被人們熟知和喜愛,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古建築彩繪分類等的相關知識。


古建築彩繪簡介:

在古代漢族建築中,古建築彩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彩繪就是俗稱的丹青,而古建築彩繪就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古建築物上繪制裝飾畫,不僅美觀,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築物壽命。



古建築彩繪分類:

一、旋子彩繪:

旋子彩繪經考查來自旋花變形圖案。旋花,植物名、旋花科、多年生蔓草,莖細長,纏絡他物之上,葉互生、戟形、有長柄,夏天開漏斗狀合瓣花,色淡紅,又名鼓子草。旋子彩繪在等級上次於和璽彩繪,在構圖上也有明顯區別,可以根據不同要求做得很華貴或很素雅。

二、和璽彩畫:

和璽彩繪是彩繪等級中的最高級,用於宮殿、壇廟等大建築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個部位是用特別的線條分開,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和加暈。用青、綠、紅三種底色襯托金色,看起來非常華貴。



三、蘇式彩畫:

蘇式彩繪多用於園林和住宅四合院。蘇式彩繪除了有生動活潑的圖案外,「包袱」內還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頤和園中的長廊,應是蘇式彩繪的樣板畫廊。金琢墨蘇畫是蘇式彩繪中最華麗的一種,用金量大,包袱內的畫面很精緻;金線蘇畫則是一種常用的蘇式彩繪,主要線條用貼金法。

四、地方彩畫:

地方彩畫是殲御運根據氏梁國內局部地方習俗審美的一種彩畫技術。多由蘇軾,旋子,和璽彩畫演變而成。其美觀程度與其他彩繪效果大致一樣,卻體現了當地的特色習俗與審美。地方彩畫的規矩性模糊,並不與其他彩畫的規矩性強。

古建築彩繪價格:

1、油畫資源基地古建築彩繪市場價格為2000元每立方米。

2、文玩繪畫古建築彩繪市場價格為3200元每立方米。

3、夏花依舊繪畫古建築彩繪市場價格為2100元每立方米。



拆喊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於古建築彩繪的相關市場行情以及分類知識,中國的文化是非常的悠久的,其中建築物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中國的不同地區有著很多的特色的建築,這些建築裝飾的是十分華麗,彰顯著中國民族的智慧和習俗。古建築彩繪是中國特有的繪畫,主要是在建築物上面進行繪畫,可以將建築物裝飾成各種的外形,深受到人們的喜愛。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D. 古代建築屋頂如何防水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史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古建築的保護問題歷來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在古建築設計中,常常堅持排水為主,防水為輔的原則。
一、選材施工 苛求質量
古代對施工質量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到刻苛的程度。如制灰背,石灰膏與細黏土摻均勻,肉眼看不出白灰點來。鋪平拍打後密實度可在達到永不滲水。給皇家施工,稍不合格遭殺身之禍。對於瓦的檢測,先敲擊聽,一塊一塊地驗,然後再試水觀察吸水情況。鋪砌瓦不僅放線,每丈長鋪砌塊數嚴格控制。正是對施工質量嚴格控制,竣工後的屋面數百年不漏。唐、宋、遼建築千年未翻修亦不漏,簡直是奇跡。

二、因地制宜 就地選材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同,東西降雨量大小懸殊。在少雨地區,民房採用泥土囤頂,坡度僅二三度。在草原地區,牧民不定居,建造易搬遷的活動房屋——氈包或氈帳,使用牛羊氈作屋面材料,防不保溫一體化,很好。在南方多雨地區,屋面用小青瓦防水,上下接壓約3/4,形成很厚的瓦層,夏天有隔熱的功能。因地制宜,就地選材是古代建築防水的經驗。

三、多道設防 剛柔相濟
小塊的瓦上下左右搭接,若作到滴水不漏,百年不滲是很困難的,單靠一層瓦防水是不夠的,必須多道防線。瓦下增加青灰背,類似現在的水泥砂漿,青灰背上鋪灰背,灰背厚約10厘米,由磨細石灰與細黏土混合拌勻,摻水,拍實,猶如現在的混凝土剛性防水層。現在我們防水原則是剛柔結合、多道設防亦很相似。 木柱防水並非塗一道漆,而是7層作法,要達到柱內水分出得來,又要雨水浸不進。

四、做坡設溝 以排為主
房屋滲漏,水為患根,屋面存水,地下水困,必然致漏,盡快排出就減少80%的滲漏率。所以創造坡屋面,並加大坡度以利排水。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巧用慣性沖出檐外。地下建築的設計也是注重排水,地宮財邊設盲溝通向遠方更低的溝壑,不汴積水圍困地宮,僅是防潮而已。

五、瓷銅鐵錫 制瓦防水
石器時期的茅草屋頂不能杜絕滲漏,更不能小坡大跨度,必須創造新的防水材料。瓦的誕生使屋面發生巨大的變革,建築跨入新時代。但是,早期的瓦吸水率很高,洇濕嚴重,於是加強對瓦質的研究。使其擀密如石,敲擊如磬,吸水率降到3%,優於現代的瓷器。與此同時在瓦上余釉燒結成完全不吸水的琉璃。還研製銅瓦、鐵瓦。

以瓦作屋面防水,17世紀歐洲才有。瓦是構造防水,瓦瓦搭接是有縫的,總有搭接不當的地方,雨水易滲入。為此創制全封閉的卷材——鉛錫背,如果說瀝青油氈於18世紀末誕生,我國在500年前就有了金屬卷材。全封閉卷材的出現為構造防水跨入材料防水提供條件,是防水技術的革命,也為平屋頂延生。
在古建築維修設計中,防水問題需要尤為重視。只有解決好排水問題,才能保護古建築在日後的風水雨打中免受洪災。

E. 古建築屋面防水要求為2級,請問只做一層sbc120可以達到2級防水標准嗎

單做一層不夠2級的,2級基本上要求一道卷材一道塗料的
而且你這還是古建築保尺喊護的,建陵備野議加一層塗料滾薯

F. 房屋維修防水補漏費用一般多少錢

單單問來房屋維修要多少錢就好比你問人源家手機多少錢,但是什麼牌子?什麼配置?人家不知道。房子很多地方會漏水,比如衛生間漏到樓下,天面漏到客廳或者房間,窗檯漏水滲水到房間,走廊滴水到樓下,管口漏水等很多漏水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不同的施工方案和不同的材料用法,對施工場所也有一定的要求,場所方便施工和運輸方便的自然價格便宜一點,工序簡單省時省力的人工節省自然也會便宜一點,反正上門勘察漏水情況是不收費的,可以多找幾家正規的公司做一下對比,和了解一下各個公司的技術。質量做好了就值了,質量不好還不如不做。

G. 地下停車場剪力牆防水如何處理用什麼材料做防水

地下室防水知識

一、 處理基層
1、去除外牆內水泥砂漿露出紅磚。
2、內牆從地面返1m,把水泥砂漿去除掉露出紅磚。
3、去除地面水泥砂漿。
二、選防水材料
要解決地下室滲漏水問題,地下室防水材料的選用也不容忽視。防水是一項系統工程,材料是基礎,施工是關鍵,後續服務是保證,為了使地下室防水達到優質的防水質量和良好的售後服務,一定要選擇正規防水材料廠家生產的材料,選用知名品牌防水材料,
三、堵滲漏
基層處理後,找出滲漏部位.
1、點漏封堵
① 正確找出滲漏部位,以漏水點為中心,鑿成直徑30~50mm,深30~60mm的圓孔,然後將雜物清除干凈,並用水洗凈。
② 使用TS96滲透型封閉與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合,配合比為封閉膠:水泥=1:1.5(重量比)。拌合料在40秒~2分鍾即可硬化凝固。
③ 將拌合料揉成與圓孔直徑大小相近的栓體或錐形體,迅速用力堵塞於孔內,並向四周擠壓嚴密。而後用手緊緊壓住,使它與孔壁緊密結合,待固化後(2分鍾)方可脫手。
2、縫漏封堵
將縫騎縫鑿成V型或U型槽,槽寬20~40mm,深30~150mm(水壓越大越要深一些),施工時應分段封堵,堵漏方法如上。
3、大面積慢滲水處理
① 將滲水面清洗干凈,浮水揩乾。
② 塗刷一道滲透型封閉膠,立即用於水泥粉搓抹一道。
③ 將多餘的水泥粉末掃掉,再重復上次操作,重復施工2~4次,直到水堵住為止。
④ 然後按著前述「地下室防水」中的防水砂漿做防水施工,徹底解決滲漏問題。
防水砂漿施工
1、防水砂漿配比:防水砂漿,水泥:砂=1:2.5~2.8水泥用量10%的硅質防水劑,水泥要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得低於325#。地下室水位應降至施工面500mm以下,並保持至竣工為止。
2、外牆面防水砂漿厚20mm,採用抹二遍壓二遍,一次成活的做法,每抹一遍收水時再壓實一次。
3、內牆立牆面防水砂漿厚度30mm,採用抹三遍,壓三遍,一次成活的做法,每抹一遍收水時再二次壓實一次。
4、地面防水砂漿30mm,採用抹二遍,壓二遍一次成活的做法,每抹一遍收水時,再二次壓一次。陰陽角應做50~60mm的圓角。如粘貼地磚,防水層二次壓光後搓成麻面。

H. 仿古建築修繕材料有哪些 古建築主要修復材料有哪些種類

一、仿古建築修繕材料

古建築的主要材料為磚瓦,現代的仿古建築常用的磚分為仿古青磚和仿古面磚,瓦又根據建築類別不同分為青瓦和琉璃瓦。

1、青磚: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極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後製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900℃-1100℃,並且要持續8-15小時)便製成磚。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Fe3O4)則呈青色,即青磚。仿古青磚根據仿古建築的要求不同,分為多種型號規格,適用於不同的仿古建築類和察型。

2、仿古面磚:其特點是質地密實、釉面光亮、耐磨、防水、耐腐和抗凍性好,給人以光亮晶瑩、清潔大方的美感,是一種比較普遍應用的外牆貼面裝飾。是用難熔粘土壓製成型後焙燒而成。通常做成矩形,尺寸有100×100×10mm和150×150×10mm等。古建材料廠描述它具有質地堅實、強度高、吸水率低(小於4%)等特點。一般為淺黃色,用作外牆飾面。喚談茄

3、古建青瓦:青瓦一般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括頁岩、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乾燥和焙燒而製成,顏色並非是青色,而是暗藍色,灰藍色。中國青瓦的生產比磚早,主要用於鋪蓋屋頂,屋脊,用作瓦當。青瓦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當代仿古建築上用的比較多。

青瓦是一種曲面狀建築材料,取之於自然,隨著建築的生命周期最後回歸於自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傳統建築由這種曲線重疊成的細密肌理所覆蓋,從中也折射出中國獨特的居住文化。青瓦的出現大約始於西周初年,到唐代,它的製作趨於成熟,以灰瓦、黑瓦和琉璃瓦為主要,灰瓦質地較為粗松,用於一般建築。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多用侍搜於宮殿和寺廟。還有少量的琉璃瓦,用於檐脊。一般的成弧形,剛燒製成時呈棕灰色,在室外雨水作用下會慢慢變成深青色,所以又名小青瓦,長200~250mm,寬150~200mm。弧形朝上時為俯瓦,相反稱為仰瓦,仰瓦用於排水,俯瓦覆蓋仰瓦與仰瓦之間的間隙,以防止漏水。通過仰瓦和俯瓦的交替連續排列覆蓋整個坡屋面,並在檐口部位用少量特殊形狀的瓦(瓦當)收頭,達到整個屋面的防水與排水。

4、琉璃瓦:琉璃瓦、西式瓦除應具備良好的內在物理性能(抗折抗壓、吸水率、耐急冷急熱性能和耐凍性能)外,主要檢驗項目為外觀質量。產品外觀要求光滑整潔,釉色鮮亮純正。瓦件組裝一起,釉色要基本一致。造型紋樣規整清晰,產品允許尺寸公差±2mm,達到以上要求即為合格。如有圖紙和實樣,應嚴格按標准檢驗。琉璃瓦還有一些特殊檢驗方法:如板瓦,四塊圍攏應為圓筒,即呈360°。筒瓦兩塊拼合也應構成一圓筒。勾頭、滴水、板瓦粘接呈夾角應為135°±5°。

二、古建築維修材料使用注意

古建築裝飾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古建築裝修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盡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裝修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盡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建築裝飾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石質保護技術先從研究石雕的風化形態著手,一般較完整,風化不嚴重的露天文物,應改善保護環境。對風化嚴重、無法保存的文物,才可使用防護材料。

防護材料的使用應明確主要防止哪幾種風化營力,提出保護後應達到的主要指標,並要求材料無色、透明、不反光、不酥鹼、化學穩定性好、滲透能力強,具有抗風化能力,有一定固結強度等。

I. 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

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

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洪流之下的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山西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

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1

平遙古城局部坍塌,太原晉祠多處漏水,呂梁千佛洞屋頂塌落漏水……一場曠日持久的暴雨,讓山西多地名勝古跡告急,受損的古建達1763處。

極目新聞記者走訪當地一些文物保護單位發現,暴雨導致了門樓塌陷、圍牆垮塌等多種險情。

多位文保專家表示,古建築的防水只能靠人工,希望早日開始修繕。還有公益組織已開展「為文物撐傘」活動,公益人士目前最擔心的是市、縣級和未定級的低級別文物,因為在暴雨面前它們的抵抗能力更為弱小。

16號院門前台階傾斜

怕水的古建築

「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網站的相關信息顯示,至去年7月,山西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古建築有28027處,約佔52%。

而過去的半個月,突破歷史極值的降雨量,讓山西多地面臨一場巨大挑戰。平遙古城牆出現局部坍塌,太原晉祠多處建拆豎碧築屋面漏水,運城鹽池禁牆東禁門瓮城大面積坍塌,呂梁千佛洞石窟萬佛殿屋頂塌落漏水……經歷暴雨的山西古建,牽動著數萬民眾的心。

截至10月10日,山西各地上報出現險情的不可移動文物就有1763處。在這些出現險情的文物中,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0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789處。

位於山西臨汾的丁村民居就是山西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這里聚集著40多座建於明清時期的院落。

9月中旬,一場連續84小時的降雨讓丁村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張培梅提心吊膽。今年59歲的他旅舉,在丁村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已有40年。「這樣的雨,我從未遇到過。」大雨期間,張培梅巡查院落的頻率高於平日。

「古建一怕火,二怕水,防火有消防設備,防水只能靠人工。」張培梅說,古人講究聚財聚氣,在修建房屋時,將院落中央的地勢設計稍低於四周,便於四周雨水聚於院中,以免「財氣外流」。但經歷幾百年時間後,房屋本身的排水系統已經派不上用場,張培梅及其他工作人員每天忙於給各個院落掃水、抽水。

16號院門樓已用彩鋼棚和油布擋雨

然而,建於明萬曆年間的16號院落還是出了狀況。張培梅發現,長期降雨導致地基濕軟,16號院數十米高的石制門樓發生纖肢下陷,門口的石台階也已經變形,他們只好用鋼架搭建起彩鋼棚,為石門樓擋雨。丁村民俗博物館第一次閉館,不再接待遊客。

讓張培梅沒有想到,這場秋汛來勢洶洶,10月2日至7日,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最強降雨過程。「臨汾的雨已經很大了,襄汾更大。」張培梅稱,大雨導致1號院落屋脊上的構件也掉落了。

10月11日,極目新聞記者到訪時,丁村古建的修復方案正在編制中。第三方公司正在檢查統計受損情況編制修復報告,等上級單位批復後,再開始修復工作。

11日下午,記者離開時,丁村又下起了小雨。張培梅說,連續降雨將屋頂的磚瓦濕透,部分古建內部也出現了漏雨。他擔心持續降雨後,未來古建受損數量還將增加。

罕見受損的省級文保

位於臨汾侯馬市西台神村的台駘廟,同樣在這次暴雨中遭遇險情:西北牆部分坍塌,春秋樓出現裂縫。

台駘廟正面

台駘,被汾河流域居民視為掌管汾河的神,台駘廟則是汾河流域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建築群。2016年,台駘廟被列為山西省省級文保單位。

10月11日,極目新聞記者來到侯馬西市西北8公里的西台神村,看到台駘廟就位於村內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之上。台駘廟圍牆各處掛著「此處危險」的警示牌,嶺上的一處圍牆已經徹底垮塌。磚瓦沿著土坡散落一地,一張藍白條油布遮蓋在坍塌牆體之上,春秋樓出現一條寬約6厘米的裂縫。

平日負責看管台駘廟的畢先生每天都住在廟中。9月26日,他像往常一樣早起,在村裡打掃衛生,9點40分左右返回廟宇時,發現圍牆牆體已經坍塌了。「春秋樓的縫隙存在很多年了,這次雨讓縫隙變寬了一點。」他當即向侯馬市文物保護部門報告了這些情況。

台駘廟背面圍牆垮塌

「後期堆砌的石牆跟寺廟本身的土圍牆有縫隙,土圍牆的土不夯實,連日大雨導致縫隙里全是積水,泡的時間一長牆就塌了。」畢先生及懂行的村民都這樣推斷,「連續降雨可能也把廟的地基也泡軟了。9月雨勢最大的幾天,村北面的水已經與道路平齊,周邊的玉米地也一並泡在水中,所以現在台駘廟邊的道路仍是一片泥濘。」

畢先生介紹,因年代久遠,此前台駘廟的建築也出現漏水,2016年前文物保護部門對廟內建築進行過修繕。今年8月3日,文保部門再次對台駘廟進行修繕,至今工程還未完工。這兩天他已接到通知,國家文物局將進村查看情況。

台駘廟背面圍牆垮塌

兩位周邊村民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們在村裡生活了大半輩子,是第一次看到台駘廟受損如此嚴重。「我們小時候還在廟里上學,廟里可以容納幾百個學生,中間還能跑操。」一位村民說,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台駘廟才恢復祭祀功能。

低級別文物最讓人擔心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方青松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山西古建築之多,被譽為中國的地上博物館。此次暴雨侵襲,古建築受損數量較大,也由此引起關注,災後要盡量根據此前的測繪數據和照片進行復原。如遇到部分構件丟失的情況,就要製作新的構件,不過這會造成部分歷史信息的丟失,對文物歷史價值的損耗不可避免。

方青松最擔心的是市、縣級還有未定級的低級別文物。「山西地面的古建築太多,對於低級別的文物,當地政府的財力跟不上,平時維護有限遇上天災受損就更為嚴重。」方青松表示,「地方政府應當認識到這些文物的價值,不應將文物當成負擔,而是應該作為一種資源維護和利用。」

公益組織古村之友的負責人湯敏和方青松有同樣的觀點。「古建築以土木結構居多,別說大雨,平時的小雨也會對建築本身造成損害。」湯敏說,「除國家級、省級文物外,大多數市縣級古建平時都沒有得到充分修繕養護,更別提未定級文物。對這些低級別古建來說,這次的大雨就是滅頂之災。」

為了保護古建築免於受損,古村之友2019年就與山西長治文物保護志願者團隊合作發起了「為瀕危文物撐傘」的活動,後推廣至深圳和廣州。「撐傘就是避開古建主體結構,用鋼管和彩鋼板搭建遮雨棚為建築遮雨,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山西搭了數十處遮雨棚了。」湯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此次暴雨過後,志願者又著手為山西受災瀕危古建築繼續建搭建彩鋼棚,第一批10處古建築已經確定,正在緊張開展籌備工作。

不過,湯敏說,搭建彩鋼棚終究只是臨時性方案,最終文物保護還是要落實防災責任主體。

「現在國家級、省級文保單位都有專人負責,最危急的還是市縣級這些低級別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廣泛分布在鄉村,其實是傳統文化最鮮活的表達,承載了鄉村最優秀的文化,也有社會教化意義。平時已疏於修繕,一場雨可能就是滅頂之災。我建議國家文物局不論級別,將文保單位都統一由國家協調管理,低級別文保單位也納入國家文物保障體系與財政預算。在全國層面來看,如果一省財力不足,還可調配有資源的省份援助。這樣面對自然災害時,才能真正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湯敏說。

10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表示,據初步調查,國保、省保單位的主要險情是:屋面小面積滲漏及周邊護坡岩體等出現滑坡等問題;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出現牆體坍塌、梁架傾倒等險情較多。

目前,山西省文物局正在開展搶險修繕工作,要求各地採用遮蓋、臨時支護等措施對有險情的建築排除險情,做好險情監測,發現險情的要及時處置,確保文物和周邊群眾安全,並組織全省有資質的單位主動介入,進行現場排險。各地正在抓緊編制搶險方案。

同日,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要全面掌握災情,指導山西嚴謹做好受災情況統計。國家文物局立即派出專家組實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響情況,指導文物救災工作,緊急撥付文物應急搶險資金,支持山西開展因災受損文物應急、搶險、修復等,並將在後續文物保護項目和經費上給予重點傾斜安排。

山西1763處古建因暴雨受損2

「國保晉祠多處建築屋面漏水,國保天龍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國保千佛洞石窟萬佛殿屋頂塌落漏水,國保運城鹽池禁牆東禁門瓮城大面積坍塌……」10月9日,「文博山西」發文稱,山西古建陷於持續不斷的降雨和洪澇威脅中,呼籲大家關注。隨後,關於山西古建受損的信息引發廣泛關注,甚至登上了熱搜榜。10月10日,山西籍著名導演賈樟柯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呼籲大家關注洪災中的山西古建。「山西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一個不起眼的鄉村小廟里,可能就藏著國寶級的壁畫。」

罕見暴雨在山西持續多日。山西省氣象局通報,從10月2日20時至7日8時,山西多地降雨,50多個縣(市、區)降水量為100—250毫米,臨汾北部、晉中西南部等地大都突破200毫米,省會太原達到203毫米。大部分地區創下10月上旬累計降雨歷史紀錄。

洪流之下的山西是全國古建築遺存最多的省份,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庫」。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山西省文物局數據,山西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位居全國第一。山西的文物中古建築有28027處,約占不可以移動文物的52%。

10月11日,紅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山西多處受損古建,有的地基塌陷,有的圍牆倒塌,還有的持續漏雨。目前相關工作人員已經採用遮蓋、臨時支護等措施,防止文物險情進一步擴大,並正在抓緊上報、編制搶險和保護方案。記者致電山西省文物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山西省文物局正在統計全省古建築的受災情況以制定應對方案,調查結果將在近期內通過官方渠道發布。

▲丁村民居

【臨汾丁村民居】

部分院落圍牆開裂,地基塌陷傾斜

丁村民宅位於臨汾市襄汾縣城南4公里的汾河東岸,是一處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築群,共40座院落。1961年,丁村民宅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封建社會農業庄園」的活化石。相關材料介紹,丁村民宅呈東北、西南向長形分布,自東北至西南依次分成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群組,保存較好的院落有40座。這四大民宅建築群組,以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的村中心的「觀音堂」為領首,以丁字小街為經緯,分布於四方。

臨汾市丁村民居16號院大門是10月4日凌晨塌陷和傾斜的。丁村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張培梅收到巡邏人員的信息後,一邊將情況進行上報,一邊開始組織人員運來鋼管支架、鐵皮和塑料篷布,將大門進行支護,並在上面蓋上鐵皮和篷布,防止大門倒塌。

「幾十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雨,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我們天天排查,建築物還是出現了險情。」 張培梅說,自從暴雨來襲,他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一天也沒有休息,不僅要輪流對丁村民宅、丁村遺址、丁村博物館以及文物保護工程工地進行排查,還要及時疏通排水系統,防止積水浸泡建築物,嚴防死守博物館漏雨,避免展品損壞。

10月11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暴雨後的丁村民宅,由於景點關閉,村裡的人並不多。順著石板路往裡走,經常能看到民居院落的圍牆出現裂縫,有的用木棒支撐加固,有的在前面拉上警戒線,並掛有牌子提示「此處危險,請勿靠近」。相比掛牌的40座院落,一些沒有掛牌的民居由於年久失修,損壞更為嚴重,記者看到一座房子地基塌陷,房子角落出現三四米寬的大坑,另外一座房子後牆倒塌了三分之一,木頭脊樑和柱子裸露在外。

張培梅說,此次暴雨丁村民居損毀最嚴重的是16號院。紅星新聞記者看到,該院落地面下陷,門樓傾斜,工作人員搭建了一個臨時支架防房屋坍塌,並在支架頂搭了保護棚,以防雨水滲透。

至於此前有文章稱「丁村民居1號院正房垂脊倒塌,28號院東西廂房倒塌,幾乎每處房都有險情」,張培梅稱信息不太准確,1號院正房是屋頂構件脫落,28號院東西廂房倒塌並不是因為此次暴雨,而是年久失修。

張培梅坦言,丁村民居40座掛牌院落,他們擁有全部產權的只有14座,擁有部分產權的有9座,產權還在村民手中的有17座,所以部分院落管理和修繕工作比較復雜。

張培梅稱,古建築的搶險修繕需從縣、市、省等單位逐級上報,此前部分院落受損情況已經上報,目前丁村民居整體受損情況還在統計當中,此外,相關的修繕和搶險項目計劃書也正在制定。

▲台駘廟

【侯馬市台駘廟】

城牆坍塌,嚴重危及春秋樓

台駘廟位於侯馬市北約8公里的西台神村北部,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上。相關記載顯示,台駘廟建築為明清風格,呈城堡狀,由山門、台王宮殿和獻殿、十殿閣羅、娘娘殿、春秋樓等組成,呈中軸對稱式布局。經考察、考證,台駘廟是汾河流域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祭祀汾神的建築群。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比丁村民居,丁村民居向南50公里的侯馬市台駘廟損毀更為嚴重。台駘廟的西北城牆倒塌了五六米,嚴重危及了城牆之上的春秋樓。

台駘廟里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處,只是在村裡找了一位兼職管理員。據管理員畢先生回憶,9月以來的持續降雨,讓台駘廟附近村莊的農作物受損嚴重,洪水最高的時候,淹沒農田,漫上路邊,到達城牆下。9月26日早上6點半他起床,離開台駘廟到家裡吃飯,等他7點多回去發現西北城牆已經倒塌了,他先給市文物局打電話,然後買來200米長的篷布將垮塌位置蓋了起來。

▲台駘廟的西北城牆倒塌

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五六米長的垮塌點位於台駘廟西北處,垮塌下來的磚和泥土滑到了公路上,而垮塌點上面是春秋樓的一角,春秋樓牆面可以看到明顯裂縫。

畢先生介紹,台駘廟建於明朝,他小時候,台駘廟是村裡的小學,他曾在裡面上學,後來成為了周圍十里八村上香祭祀的地方。「今天因為屋頂漏雨嚴重,施工隊正在進行修繕,沒想到還沒修繕好,城牆就出現垮塌。」 畢先生說。

▲魁星樓

【新絳縣魁星樓】

這座古樓閣在大雨中倒了

與侯馬市相鄰的新絳縣古交鎮閆家莊魁星樓也在此次暴雨中倒塌了。古建築畫家連達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國慶期間,他看到一張魁星閣倒塌的照片十分難過,隨後在網路發布一篇名為《山西這座古樓閣在大雨中倒了》的.文章。

文章回憶他當初到閆家莊為魁星樓畫像的場景。「這座樓在我2015年4月份去的時候就已經岌岌可危了。閆家莊魁星閣修建在村子東南的黃土台地上,下部還有一個小院子,院子東南角的魁星閣下部修築在高大的台基上,現在台基外部的包磚成片地開裂脫落,露出裡面的夯土結構……台上建有兩層歇山頂磚木樓閣,看結構應是清代遺物,下層面闊三間出迴廊,內部辟十字穿心門洞,腰部設平座。上層為一間,僅以四根立柱托起巨大的歇山頂。現在這座樓閣已經嚴重歪斜變形,下層廊柱傾倒,屋檐坍塌……」

10月4日,宗教文化出版社編輯王志宏與朋友驅車穿過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的濁漳河谷,考察古建築。該路線沿途分布有天台庵、原起寺、大雲院、佛頭寺、淳化寺、回龍寺、夏禹神祠等古建築,年代跨度從五代至明清。

一路上,王志宏看到多座古建的屋體上覆蓋著塑料布。「當時風也很大,路上有山體滑坡,有碗口粗的樹倒在路邊,天台庵的屋體上覆蓋著塑料布,但依然不斷滲水。」 王志宏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濁漳河谷的一些古建築上繪有壁畫,牆壁受潮垮塌後,壁畫也遭破壞,其中受損最明顯的是夏禹神祠。「夏禹神祠的偏殿後牆已坍塌半米多,主殿後牆也飄著雨,文保員用塑料布遮蓋,但無濟於事。」

10月7日,王志宏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看到建築內部有多處滲水。景區仍在開放中,但部分區域已封鎖。當天,王志宏本打算前往位於太原市晉源區的天龍山石窟,但由於天龍山景區有部分路面被山體滑坡阻斷,未能成行。

【山野古建受損嚴重】

受損古建築大多散布於鄉村山野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和丁村民居和台駘廟一樣,此次山西洪災受損嚴重的古建築大多散布於山野和鄉村。據「文博山西」統計,蒙山開化寺遺址及連理塔的南廂房,出現較大險情;臨汾汾西縣真武祠鍾樓牆體裂縫,存在坍塌風險;運城解州關帝廟崇聖寺門樓漏雨,春秋樓二樓大面積漏雨威脅到「夜讀春秋」塑像;呂梁西庄古建築群,關帝廟戲台及三間廂房因山體滑坡坍塌……

10月10日,山西籍著名導演賈樟柯接受媒體采訪時,呼籲大家關注洪災中的山西古建。賈樟柯說,這次持續暴雨給偏遠地區文物保護工作帶來巨大考驗,他建議政府和公眾要高度重視偏遠地區文物受災情況的排查和搶救工作,防止一些文物進一步損壞,出現險情的,「大家出力相助」。

10月11日下午,山西省文物局發布消息稱, 截至10月10日12時,全省各市上報共有1763處不可移動文物不同程度出現屋頂漏雨、牆體開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築倒塌等諸多險情,9座博物館紀念館出現小面積漏雨、部分構件損壞等情況。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0處、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789處。

據初步調查,總體來看,國保、省保單位主要險情是屋面小面積滲漏及周邊護坡岩體、地基等出現滑坡等問題,低級別和未定級文物出現牆體坍塌、梁架傾倒等險情相對多一些。文物受損較為嚴重的有晉城市、晉中市、運城市、陽泉市、呂梁市、太原市,約佔全省的90%以上。

在古建築畫家連達看來,山西許多國寶級的古建築,沒有位於景點單位或圍牆之中,而是散布於鄉村,沒有專門的設置景點和圍牆,通常只有一名文保員打理,長期缺乏修繕保護,此前山西氣候乾燥,古建防雨排水系統差,這次遇到持續暴雨,受損自然較為嚴重。

連達認為,相比古建城牆坍塌,一些古建的塑像、壁畫等文物遭雨水浸泡、受潮更應該引起重視,因為這些文物出現損害難以搶救,造成的損失更嚴重。

宗教文化出版社編輯王志宏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山西古建築在強降雨中出現損毀的情況不是第一次了,在她看來,山西有大量明清前的建築,這些建築多為土木結構,相比於明清後以石材搭建的房屋,更易在強降雨中受損,且修復難度大、成本高。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員方青松接受《財新》采訪時稱,災害的發生屬於不可抗力,相對於災後應急,平日的保護更為重要,如果平常對文物的監測和修繕到位,那麼遭遇災害,文物也不易損毀。

中國將文物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以及未定級幾個級別。方青松稱,高級別文物如國家級文物的保護完善,資金充裕,平時維護十分到位。而低級別文物如市縣級、未定級文物,日常保護不夠充分,地方政府很少進行維護和修繕,主要依靠當地居民自發進行簡單的維護。 「地方政府應當認識到文物的價值,應當將它作為一種資源去維護和利用。」方青松說。

J. 古代大型平頂建築是怎樣做防水的

很早之前古人在做坡屋頂防水時就發現,坡屋頂的瓦瓦搭接是有細小的縫的,總會存在有搭接不當的地方,導致漏水。
然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那時候的工匠們直接就任性的上了卷材。
具體做法就是在搭接的縫隙處,使用創新的全封閉卷材--鉛錫背。

中國古代建築在屋蓋構造中,有以鉛錫合金熔化澆鑄成約10毫米厚的板塊,焊成整體,俗稱「錫拉背」或「錫背」,就是宮殿建築使用的一種防水材料。北京故宮御花園內的欽安殿,已經歷時500餘年,至今完好。20世紀70年代初翻修天安門城樓時,在屋脊上也發現寬3米、厚3毫米的青鉛皮,用作防水層。這是錫背的一個變種。

平頂建築主要常見於我國的西北、西南和華北等地區,這些地區乾旱少雨,較為適合建築平頂房屋。但是平屋頂常見於民居,大型的平屋頂古建築不會有很多,漢藏結合的寺廟算是一類

閱讀全文

與合作古建築防水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oost電路原理 瀏覽:225
飛塗外牆防水膠怎麼樣 瀏覽:8
如何查詢百邦維修進度 瀏覽:742
廣東gf防水材料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348
膠州仿古傢具市場在哪裡 瀏覽:249
汽車水泵保修期限 瀏覽:101
贛州市哪裡回收舊家電 瀏覽:293
深圳市邸高家居 瀏覽:539
房屋漏水物業如何維修 瀏覽:54
前鋒熱水器瀘州維修點 瀏覽:768
電動車維修技巧免費視頻教程全集 瀏覽:449
電影里的智能家居 瀏覽:277
塔吊維修怎麼寫 瀏覽:373
成都家居用品公司 瀏覽:927
多久壓電路 瀏覽:328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地址 瀏覽:429
買華為平板如何注意買到翻新機 瀏覽:162
switch如何驗證是不是翻新 瀏覽:275
濟南lg空調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286
小米虹口維修點 瀏覽: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