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萬用表如何測量電腦主板好壞如何維修的
可以上這里看看:
http://www.chinafix.com.cn/thread-55100-1-1.html
一、電阻器的檢測方法與經驗:
1 固定電阻器的檢測。A 將兩表筆(不分正負)分別與電阻的兩端引腳相接即可測
出實際電阻值。為了提高測量精度,應根據被測電阻標稱值的大小來選擇量程。由於歐
姆擋刻度的非線性關系,它的中間一段分度較為精細,因此應使指針指示值盡可能落到
刻度的中段位置,即全刻度起始的20%~80%弧度范圍內,以使測量更准確。根據電阻
誤差等級不同。讀數與標稱阻值之間分別允許有±5%、±10%或±20%的誤差。如不相符,
超出誤差范圍,則說明該電阻值變值了。B 注意:測試時,特別是在測幾十kΩ以上阻
值的電阻時,手不要觸及表筆和電阻的導電部分;被檢測的電阻從電路中焊下來,至少
要焊開一個頭,以免電路中的其他元件對測試產生影響,造成測量誤差;色環電阻的阻
值雖然能以色環標志來確定,但在使用時最好還是用萬用表測試一下其實際阻值。
2 水泥電阻的檢測。檢測水泥電阻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與檢測普通固定電阻完全相
同。
3 熔斷電阻器的檢測。在電路中,當熔斷電阻器熔斷開路後,可根據經驗作出判斷:
若發現熔斷電阻器表面發黑或燒焦,可斷定是其負荷過重,通過它的電流超過額定值很
多倍所致;如果其表面無任何痕跡而開路,則表明流過的電流剛好等於或稍大於其額定
熔斷值。對於表面無任何痕跡的熔斷電阻器好壞的判斷,可藉助萬用表R×1 擋來測量,
為保證測量准確,應將熔斷電阻器一端從電路上焊下。若測得的阻值為無窮大,則說明
此熔斷電阻器已失效開路,若測得的阻值與標稱值相差甚遠,表明電阻變值,也不宜再
使用。在維修實踐中發現,也有少數熔斷電阻器在電路中被擊穿短路的現象,檢測時也
應予以注意。
4 電位器的檢測。檢查電位器時,首先要轉動旋柄,看看旋柄轉動是否平滑,開關
是否靈活,開關通、斷時「喀噠」聲是否清脆,並聽一聽電位器內部接觸點和電阻體摩擦的
聲音,如有「沙沙」聲,說明質量不好。用萬用表測試時,先根據被測電位器阻值的大小,
選擇好萬用表的合適電阻擋位,然後可按下述方法進行檢測。
A 用萬用表的歐姆擋測「1」、「2」兩端,其讀數應為電位器的標稱阻值,如萬用表的
指針不動或阻值相差很多,則表明該電位器已損壞。B 檢測電位器的活動臂與電阻片的
接觸是否良好。用萬用表的歐姆檔測「1」、「2」(或「2」、「3」)兩端,將電位器的轉軸按逆時針
方向旋至接近「關」的位置,這時電阻值越小越好。再順時針慢慢旋轉軸柄,電阻值應逐漸
增大,表頭中的指針應平穩移動。當軸柄旋至極端位置「3」時,阻值應接近電位器的標稱
值。如萬用表的指針在電位器的軸柄轉動過程中有跳動現象,說明活動觸點有接觸不良
的故障。
5 正溫度系數熱敏電阻(PTC)的檢測。檢測時,用萬用表R×1 擋,具體可分兩步操
作:A 常溫檢測(室內溫度接近25℃);將兩表筆接觸PTC 熱敏電阻的兩引腳測出其實
際阻值,並與標稱阻值相對比,二者相差在±2Ω內即為正常。實際阻值若與標稱阻值相
差過大,則說明其性能不良或已損壞。B 加溫檢測;在常溫測試正常的基礎上,即可進
行第二步測試—加溫檢測,將一熱源(例如電烙鐵)靠近PTC 熱敏電阻對其加熱,同時用
萬用表監測其電阻值是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是,說明熱敏電阻正常,若阻值無變
化,說明其性能變劣,不能繼續使用。注意不要使熱源與PTC 熱敏電阻靠得過近或直接
接觸熱敏電阻,以防止將其燙壞。
6 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NTC)的檢測。
(1)、測量標稱電阻值Rt
用萬用表測量NTC 熱敏電阻的方法與測量普通固定電阻的方法相同,即根據NTC
熱敏電阻的標稱阻值選擇合適的電阻擋可直接測出Rt 的實際值。但因NTC 熱敏電阻對
溫度很敏感,故測試時應注意以下幾點:A Rt 是生產廠家在環境溫度為25℃時所測得
的,所以用萬用表測量Rt 時,亦應在環境溫度接近25℃時進行,以保證測試的可信度。
B 測量功率不得超過規定值,以免電流熱效應引起測量誤差。C 注意正確操作。測試
時,不要用手捏住熱敏電阻體,以防止人體溫度對測試產生影響。
(2)、估測溫度系數αt
先在室溫t1 下測得電阻值Rt1,再用電烙鐵作熱源,靠近熱敏電阻Rt,測出電阻值
RT2,同時用溫度計測出此時熱敏電阻RT 表面的平均溫度t2 再進行計算。
7 壓敏電阻的檢測。用萬用表的R×1k 擋測量壓敏電阻兩引腳之間的正、反向絕緣
電阻,均為無窮大,否則,說明漏電流大。若所測電阻很小,說明壓敏電阻已損壞,不
能使用。
8 光敏電阻的檢測。A 用一黑紙片將光敏電阻的透光窗口遮住,此時萬用表的指
針基本保持不動,阻值接近無窮大。此值越大說明光敏電阻性能越好。若此值很小或接
近為零,說明光敏電阻已燒穿損壞,不能再繼續使用。B 將一光源對准光敏電阻的透光
窗口,此時萬用表的指針應有較大幅度的擺動,阻值明顯減小。此值越小說明光敏電阻
性能越好。若此值很大甚至無窮大,表明光敏電阻內部開路損壞,也不能再繼續使用。C
將光敏電阻透光窗口對准入射光線,用小黑紙片在光敏電阻的遮光窗上部晃動,使其
間斷受光,此時萬用表指針應隨黑紙片的晃動而左右擺動。如果萬用表指針始終停在某
一位置不隨紙片晃動而擺動,說明光敏電阻的光敏材料已經損壞。
二、電容器的檢測方法與經驗
1 固定電容器的檢測
A 檢測10pF 以下的小電容
因10pF 以下的固定電容器容量太小,用萬用表進行測量,只能定性的檢查其是否
有漏電,內部短路或擊穿現象。測量時,可選用萬用表R×10k 擋,用兩表筆分別任意接
電容的兩個引腳,阻值應為無窮大。若測出阻值(指針向右擺動)為零,則說明電容漏電損
壞或內部擊穿。B 檢測10PF~0 01μF 固定電容器是否有充電現象,進而判斷其好壞。
萬用表選用R×1k 擋。兩只三極體的β值均為100 以上,且穿透電流要小。可選用3DG6
等型號硅三極體組成復合管。萬用表的紅和黑表筆分別與復合管的發射極e 和集電極c
相接。由於復合三極體的放大作用,把被測電容的充放電過程予以放大,使萬用表指針
擺幅度加大,從而便於觀察。應注意的是:在測試操作時,特別是在測較小容量的電容
時,要反復調換被測電容引腳接觸A、B 兩點,才能明顯地看到萬用表指針的擺動。C
對於0 01μF 以上的固定電容,可用萬用表的R×10k 擋直接測試電容器有無充電過程
以及有無內部短路或漏電,並可根據指針向右擺動的幅度大小估計出電容器的容量。
2 電解電容器的檢測
A 因為電解電容的容量較一般固定電容大得多,所以,測量時,應針對不同容量選
用合適的量程。根據經驗,一般情況下,1~47μF 間的電容,可用R×1k 擋測量,大於4
7μF 的電容可用R×100 擋測量。
B 將萬用表紅表筆接負極,黑表筆接正極,在剛接觸的瞬間,萬用表指針即向右偏
轉較大偏度(對於同一電阻擋,容量越大,擺幅越大),接著逐漸向左回轉,直到停在某一
位置。此時的阻值便是電解電容的正向漏電阻,此值略大於反向漏電阻。實際使用經驗
表明,電解電容的漏電阻一般應在幾百kΩ以上,否則,將不能正常工作。在測試中,若
正向、反向均無充電的現象,即表針不動,則說明容量消失或內部斷路;如果所測阻值
很小或為零,說明電容漏電大或已擊穿損壞,不能再使用。C 對於正、負極標志不明的
電解電容器,可利用上述測量漏電阻的方法加以判別。即先任意測一下漏電阻,記住其
大小,然後交換表筆再測出一個阻值。兩次測量中阻值大的那一次便是正向接法,即黑
表筆接的是正極,紅表筆接的是負極。D 使用萬用表電阻擋,採用給電解電容進行正、
反向充電的方法,根據指針向右擺動幅度的大小,可估測出電解電容的容量。
3 可變電容器的檢測
A 用手輕輕旋動轉軸,應感覺十分平滑,不應感覺有時松時緊甚至有卡滯現象。將
載軸向前、後、上、下、左、右等各個方向推動時,轉軸不應有松動的現象。B 用一隻
手旋動轉軸,另一隻手輕摸動片組的外緣,不應感覺有任何松脫現象。轉軸與動片之間
接觸不良的可變電容器,是不能再繼續使用的。C 將萬用表置於R×10k 擋,一隻手將
兩個表筆分別接可變電容器的動片和定片的引出端,另一隻手將轉軸緩緩旋動幾個來回,
萬用表指針都應在無窮大位置不動。在旋動轉軸的過程中,如果指針有時指向零,說明
動片和定片之間存在短路點;如果碰到某一角度,萬用表讀數不為無窮大而是出現一定
阻值,說明可變電容器動片與定片之間存在漏電現象。三、電感器、變壓器檢測方法與
經驗
1 色碼電感器的的檢測
將萬用表置於R×1 擋,紅、黑表筆各接色碼電感器的任一引出端,此時指針應向右
擺動。根據測出的電阻值大小,可具體分下述三種情況進行鑒別:
A 被測色碼電感器電阻值為零,其內部有短路性故障。B 被測色碼電感器直流電
阻值的大小與繞制電感器線圈所用的漆包線徑、繞制圈數有直接關系,只要能測出電阻
值,則可認為被測色碼電感器是正常的。
2 中周變壓器的檢測
A 將萬用表撥至R×1 擋,按照中周變壓器的各繞組引腳排列規律,逐一檢查各繞
組的通斷情況,進而判斷其是否正常。B 檢測絕緣性能
將萬用表置於R×10k 擋,做如下幾種狀態測試:
(1)初級繞組與次級繞組之間的電阻值;
(2)初級繞組與外殼之間的電阻值;
(3)次級繞組與外殼之間的電阻值。
上述測試結果分出現三種情況:
(1)阻值為無窮大:正常;
(2)阻值為零:有短路性故障;
(3)阻值小於無窮大,但大於零:有漏電性故障。
3 電源變壓器的檢測
A 通過觀察變壓器的外貌來檢查其是否有明顯異常現象。如線圈引線是否斷裂,脫
焊,絕緣材料是否有燒焦痕跡,鐵心緊固螺桿是否有松動,硅鋼片有無銹蝕,繞組線圈
是否有外露等。B 絕緣性測試。用萬用表R×10k 擋分別測量鐵心與初級,初級與各次
級、鐵心與各次級、靜電屏蔽層與衩次級、次級各繞組間的電阻值,萬用表指針均應指
在無窮大位置不動。否則,說明變壓器絕緣性能不良。C 線圈通斷的檢測。將萬用表置
於R×1 擋,測試中,若某個繞組的電阻值為無窮大,則說明此繞組有斷路性故障。D
判別初、次級線圈。電源變壓器初級引腳和次級引腳一般都是分別從兩側引出的,並且
初級繞組多標有220V 字樣,次級繞組則標出額定電壓值,如15V、24V、35V 等。再根
據這些標記進行識別。E 空載電流的檢測。(a) 直接測量法。將次級所有繞組全部開
路,把萬用表置於交流電流擋(500mA,串入初級繞組。當初級繞組的插頭插入220V 交
流市電時,萬用表所指示的便是空載電流值。此值不應大於變壓器滿載電流的10%~20
%。一般常見電子設備電源變壓器的正常空載電流應在100mA 左右。如果超出太多,則
說明變壓器有短路性故障。(b) 間接測量法。在變壓器的初級繞組中串聯一個10 /5W
的電阻,次級仍全部空載。把萬用表撥至交流電壓擋。加電後,用兩表筆測出電阻R 兩
端的電壓降U,然後用歐姆定律算出空載電流I 空,即I 空=U/R。F 空載電壓的檢測。
將電源變壓器的初級接220V 市電,用萬用表交流電壓接依次測出各繞組的空載電壓值(U
21、U22、U23、U24)應符合要求值,允許誤差范圍一般為:高壓繞組≤±10%,低壓繞
組≤±5%,帶中心抽頭的兩組對稱繞組的電壓差應≤±2%。G 一般小功率電源變壓器允
許溫升為40℃~50℃,如果所用絕緣材料質量較好,允許溫升還可提高。H 檢測判別
各繞組的同名端。在使用電源變壓器時,有時為了得到所需的次級電壓,可將兩個或多
個次級繞組串聯起來使用。採用串聯法使用電源變壓器時,參加串聯的各繞組的同名端
必須正確連接,不能搞錯。否則,變壓器不能正常工作。I.電源變壓器短路性故障的綜合
檢測判別。電源變壓器發生短路性故障後的主要症狀是發熱嚴重和次級繞組輸出電壓失
常。通常,線圈內部匝間短路點越多,短路電流就越大,而變壓器發熱就越嚴重。檢測
判斷電源變壓器是否有短路性故障的簡單方法是測量空載電流(測試方法前面已經介紹)。
存在短路故障的變壓器,其空載電流值將遠大於滿載電流的10%。當短路嚴重時,變壓
器在空載加電後幾十秒鍾之內便會迅速發熱,用手觸摸鐵心會有燙手的感覺。此時不用
測量空載電流便可斷定變壓器有短路點存在。
四、二極體的檢測方法與經驗
1 檢測小功率晶體二極體
A 判別正、負電極
(a) 觀察外殼上的的符號標記。通常在二極體的外殼上標有二極體的符號,帶有三
角形箭頭的一端為正極,另一端是負極。
(b) 觀察外殼上的色點。在點接觸二極體的外殼上,通常標有極性色點(白色或紅
色)。一般標有色點的一端即為正極。還有的二極體上標有色環,帶色環的一端則為負極。
(c)以阻值較小的一次測量為准,黑表筆所接的一端為正極,紅表筆所接的一端則為
負極。
B 檢測最高工作頻率fM。晶體二極體工作頻率,除了可從有關特性表中查閱出外,
實用中常常用眼睛觀察二極體內部的觸絲來加以區分,如點接觸型二極體屬於高頻管,
面接觸型二極體多為低頻管。另外,也可以用萬用表R×1k 擋進行測試,一般正向電阻
小於1K 的多為高頻管。
C 檢測最高反向擊穿電壓VRM。對於交流電來說,因為不斷變化,因此最高反向
工作電壓也就是二極體承受的交流峰值電壓。需要指出的是,最高反向工作電壓並不是
二極體的擊穿電壓。一般情況下,二極體的擊穿電壓要比最高反向工作電壓高得多(約高
一倍)。
2 檢測玻封硅高速開關二極體
檢測硅高速開關二極體的方法與檢測普通二極體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這種管子
的正向電阻較大。用R×1k 電阻擋測量,一般正向電阻值為5K~10K ,反向電阻值為
無窮大。
3 檢測快恢復、超快恢復二極體
用萬用表檢測快恢復、超快恢復二極體的方法基本與檢測塑封硅整流二極體的方法
相同。即先用R×1k 擋檢測一下其單向導電性,一般正向電阻為45K 左右,反向電阻
為無窮大;再用R×1 擋復測一次,一般正向電阻為幾 ,反向電阻仍為無窮大。
4 檢測雙向觸發二極體
A 將萬用表置於R×1K 擋,測雙向觸發二極體的正、反向電阻值都應為無窮大。若
交換表筆進行測量,萬用表指針向右擺動,說明被測管有漏電性故障。
將萬用表置於相應的直流電壓擋。測試電壓由兆歐表提供。測試時,搖動兆歐表,
萬用表所指示的電壓值即為被測管子的VBO 值。然後調換被測管子的兩個引腳,用同樣
的方法測出VBR 值。最後將VBO 與VBR 進行比較,兩者的絕對值之差越小,說明被測
雙向觸發二極體的對稱性越好。
5 瞬態電壓抑制二極體(TVS)的檢測
A 用萬用表R×1K 擋測量管子的好壞
對於單極型的TVS,按照測量普通二極體的方法,可測出其正、反向電阻,一般正
向電阻為4KΩ左右,反向電阻為無窮大。
對於雙向極型的TVS,任意調換紅、黑表筆測量其兩引腳間的電阻值均應為無窮大,
否則,說明管子性能不良或已經損壞。
6 高頻變阻二極體的檢測
A 識別正、負極
高頻變阻二極體與普通二極體在外觀上的區別是其色標顏色不同,普通二極體的色
標顏色一般為黑色,而高頻變阻二極體的色標顏色則為淺色。其極性規律與普通二極體
相似,即帶綠色環的一端為負極,不帶綠色環的一端為正極。
B 測量正、反向電阻來判斷其好壞
具體方法與測量普通二極體正、反向電阻的方法相同,當使用500 型萬用表R×1k
擋測量時,正常的高頻變阻二極體的正向電阻為5K~55K ,反向電阻為無窮大。
7 變容二極體的檢測
將萬用表置於R×10k 擋,無論紅、黑表筆怎樣對調測量,變容二極體的兩引腳間的
電阻值均應為無窮大。如果在測量中,發現萬用表指針向右有輕微擺動或阻值為零,說
明被測變容二極體有漏電故障或已經擊穿損壞。對於變容二極體容量消失或內部的開路
性故障,用萬用表是無法檢測判別的。必要時,可用替換法進行檢查判斷。
8 單色發光二極體的檢測
在萬用表外部附接一節15V 干電池,將萬用表置R×10 或R×100 擋。這種接法就相
當於給萬用表串接上了1 5V 電壓,使檢測電壓增加至3V(發光二極體的開啟電壓為
2V)。檢測時,用萬用表兩表筆輪換接觸發光二極體的兩管腳。若管子性能良好,必定有
一次能正常發光,此時,黑表筆所接的為正極,紅表筆所接的為負極。
9 紅外發光二極體的檢測
A 判別紅外發光二極體的正、負電極。紅外發光二極體有兩個引腳,通常長引腳為
正極,短引腳為負極。因紅外發光二極體呈透明狀,所以管殼內的電極清晰可見,內部
電極較寬較大的一個為負極,而較窄且小的一個為正極。
B 將萬用表置於R×1K 擋,測量紅外發光二極體的正、反向電阻,通常,正向電阻
應在30K 左右,反向電阻要在500K 以上,這樣的管子才可正常使用。要求反向電阻越
大越好。
10 紅外接收二極體的檢測
A 識別管腳極性
(a) 從外觀上識別。常見的紅外接收二極體外觀顏色呈黑色。識別引腳時,面對受
光窗口,從左至右,分別為正極和負極。另外,在紅外接收二極體的管體頂端有一個小
斜切平面,通常帶有此斜切平面一端的引腳為負極,另一端為正極。
(b) 將萬用表置於R×1K 擋,用來判別普通二極體正、負電極的方法進行檢查,即
交換紅、黑表筆兩次測量管子兩引腳間的電阻值,正常時,所得阻值應為一大一小。以
阻值較小的一次為准,紅表筆所接的管腳為負極,黑表筆所接的管腳為正極。
B 檢測性能好壞。用萬用表電阻擋測量紅外接收二極體正、反向電阻,根據正、反
向電阻值的大小,即可初步判定紅外接收二極體的好壞。
11 激光二極體的檢測
A 將萬用表置於R×1K 擋,按照檢測普通二極體正、反向電阻的方法,即可將激光
二極體的管腳排列順序確定。但檢測時要注意,由於激光二極體的正向壓降比普通二極
管要大,所以檢測正向電阻時,萬用表指針僅略微向右偏轉而已,而反向電阻則為無窮
大。
五、三極體的檢測方法與經驗
1 中、小功率三極體的檢測
A 已知型號和管腳排列的三極體,可按下述方法來判斷其性能好壞
(a) 測量極間電阻。將萬用表置於R×100 或R×1K 擋,按照紅、黑表筆的六種不同
接法進行測試。其中,發射結和集電結的正向電阻值比較低,其他四種接法測得的電阻
值都很高,約為幾百千歐至無窮大。但不管是低阻還是高阻,硅材料三極體的極間電阻
要比鍺材料三極體的極間電阻大得多。
(b) 三極體的穿透電流ICEO 的數值近似等於管子的倍數β和集電結的反向電流
ICBO 的乘積。ICBO 隨著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增長很快,ICBO 的增加必然造成ICEO 的
增大。而ICEO 的增大將直接影響管子工作的穩定性,所以在使用中應盡量選用ICEO
小的管子。
通過用萬用表電阻直接測量三極體e-c 極之間的電阻方法,可間接估計ICEO 的大
小,具體方法如下:
萬用表電阻的量程一般選用R×100 或R×1K 擋,對於PNP 管,黑表管接e 極,紅
表筆接c 極,對於NPN 型三極體,黑表筆接c 極,紅表筆接e 極。要求測得的電阻越大
越好。e-c 間的阻值越大,說明管子的ICEO 越小;反之,所測阻值越小,說明被測管
的ICEO 越大。一般說來,中、小功率硅管、鍺材料低頻管,其阻值應分別在幾百千歐、
幾十千歐及十幾千歐以上,如果阻值很小或測試時萬用表指針來回晃動,則表明ICEO
很大,管子的性能不穩定。
(c) 測量放大能力(β)。目前有些型號的萬用表具有測量三極體hFE 的刻度線及其測
試插座,可以很方便地測量三極體的放大倍數。先將萬用表功能開關撥至 擋,量程開
關撥到ADJ 位置,把紅、黑表筆短接,調整調零旋鈕,使萬用表指針指示為零,然後將
量程開關撥到hFE 位置,並使兩短接的表筆分開,把被測三極體插入測試插座,即可從
hFE 刻度線上讀出管子的放大倍數。
另外:有此型號的中、小功率三極體,生產廠家直接在其管殼頂部標示出不同色點
來表明管子的放大倍數β值,其顏色和β值的對應關系如表所示,但要注意,各廠家所用
色標並不一定完全相同。
B 檢測判別電極
(a) 判定基極。用萬用表R×100 或R×1k 擋測量三極體三個電極中每兩個極之間的
正、反向電阻值。當用第一根表筆接某一電極,而第二表筆先後接觸另外兩個電極均測
得低阻值時,則第一根表筆所接的那個電極即為基極b。這時,要注意萬用表表筆的極
性,如果紅表筆接的是基極b。黑表筆分別接在其他兩極時,測得的阻值都較小,則可
判定被測三極體為PNP 型管;如果黑表筆接的是基極b,紅表筆分別接觸其他兩極時,
測得的阻值較小,則被測三極體為NPN 型管。
(b) 判定集電極c 和發射極e。(以PNP 為例)將萬用表置於R×100 或R×1K 擋,
紅表筆基極b,用黑表筆分別接觸另外兩個管腳時,所測得的兩個電阻值會是一個大一
些,一個小一些。在阻值小的一次測量中,黑表筆所接管腳為集電極;在阻值較大的一
次測量中,黑表筆所接管腳為發射極。
C 判別高頻管與低頻管
高頻管的截止頻率大於3MHz,而低頻管的截止頻率則小於3MHz,一般情況下,二
者是不能互換的。
D 在路電壓檢測判斷法
在實際應用中、小功率三極體多直接焊接在印刷電路板上,由於元件的安裝密度大,
拆卸比較麻煩,所以在檢測時常常通過用萬用表直流電壓擋,去測量被測三極體各引腳
的電壓值,來推斷其工作是否正常,進而判斷其好壞。
2 大功率晶體三極體的檢測
利用萬用表檢測中、小功率三極體的極性、管型及性能的各種方法,對檢測大功率
三極體來說基本上適用。但是,由於大功率三極體的工作電流比較大,因而其PN 結的
面積也較大。PN 結較大,其反向飽和電流也必然增大。所以,若像測量中、小功率三極
管極間電阻那樣,使用萬用表的R×1k 擋測量,必然測得的電阻值很小,好像極間短路
一樣,所以通常使用R×10 或R×1 擋檢測大功率三極體。
3 普通達林頓管的檢測
用萬用表對普通達林頓管的檢測包括識別電極、區分PNP 和NPN 類型、估測放大
能力等項內容。因為達林頓管的E-B 極之間包含多個發射結,所以應該使用萬用表能
提供較高電壓的R×10K 擋進行測量。
4 大功率達林頓管的檢測
檢測大功率達林頓管的方法與檢測普通達林頓管基本相同。但由於大功率達林頓管
內部設置了V3、R1、R2 等保護和泄放漏電流元件,所以在檢測量應將這些元件對測量
數據的影響加以區分,以免造成誤判。具體可按下述幾個步驟進行:
A 用萬用表R×10K 擋測量B、C 之間PN 結電阻值,應明顯測出具有單向導電性
能。正、反向電阻值應有較大差異。
B 在大功率達林頓管B-E 之間有兩個PN 結,並且接有電阻R1 和R2。用萬用表
電阻擋檢測時,當正向測量時,測到的阻值是B-E 結正向電阻與R1、R2 阻值並聯的
結果;當反向測量時,發射結截止,測出的則是(R1+R2)電阻之和,大約為幾百歐,且
阻值固定,不隨電阻擋位的變換而改變。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功率達林頓管在R1、
R2、上還並有二極體,此時所測得的則不是(R1+R2)之和,而是(R1+R2)與兩只二極體
正向電阻之和的並聯電阻值。
5 帶阻尼行輸出三極體的檢測
將萬用表置於R×1 擋,通過單獨測量帶阻尼行輸出三極體各電極之間的電阻值,即
可判斷其是否正常。具體測試原理,方法及步驟如下:
A 將紅表筆接E,黑表筆接B,此時相當於測量大功率管B-E 結的等效二極體與
保護電阻R 並聯後的阻值,由於等效二極體的正向電阻較小,而保護電阻R 的阻值一般
也僅有20~50 ,所以,二者並聯後的阻值也較小;反之,將表筆對調,即紅表筆接B,
黑表筆接E,則測得的是大功率管B-E 結等效二極體的反向電阻值與保護電阻R 的並
聯阻值,由於等效二極體反向電阻值較大,所以,此時測得的阻值即是保護電阻R 的值,
此值仍然較小。
B 將紅表筆接C,黑表筆接B,此時相當於測量管內大功率管B-C 結等效二極體
的正向電阻,一般測得的阻值也較小;將紅、黑表筆對調,即將紅表筆接B,黑表筆接
C,則相當於測量管內大功率管B-C 結等效二極體的反向電阻,測得的阻值通常為無窮
大。
C 將紅表筆接E,黑表筆接C,相當於測量管內阻尼二極體的反向電阻,測得的阻
值一般都較大,約300~∞;將紅、黑表筆對調,即紅表筆接C,黑表筆接E,則相當於
測量管內阻尼二極體的正向電阻,測得的阻值一般都較小,約幾歐至幾十歐。
六、場效應管檢測方法與經驗
一、用指針式萬用表對場效應管進行判別
(1)用測電阻法判別結型場效應管的電極
根據場效應管的PN 結正、反向電阻值不一樣的現象,可以判別出結型場效應管的三個
電極。具體方法:將萬用表撥在R×1k 檔上,任選兩個電極,分別測出其正、反向電阻
值。當某兩個電極的正、反向電阻值相等,且為幾千歐姆時,則該兩個電極分別是漏極
D 和源極S。因為對結型場效應管而言,漏極和源極可互換,剩下的電極肯定是柵極G。
也可以將萬用表的黑表筆(紅表筆也行)任意接觸一個電極,另一隻表筆依次去接觸其
余的兩個電極,測其電阻值。當出現兩次測得的電阻值近似相等時,則黑表筆所接觸的
電極為柵極,其餘兩電極分別為漏極和源極。若兩次測出的電阻值均很大,說明是PN
結的反向,即都是反向電阻,可以判定是N溝道場效應管,且黑表筆接的是柵極;若兩
次測出的電阻值均很小,說明是正向PN結,即是正向電阻,判定為P溝道場效應管,
黑表筆接的也是柵極。若不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調換黑、紅表筆按上述方法進行測試,
直到判別出柵極為止。
2. 大家主板維修步驟都是什麼基本都測量那些電壓
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比如說,上診斷卡,看怎麼跑碼?如果開不了機,就先修開機電路。5VSB、CMOS電路、南橋晶振、南橋待機。如果能開機{能上電},就到各大部件的供電、時鍾、復位。比如說:CPU、南北橋、內存、AGP、PCI、I/O、BIOS等部件。在供電、時鍾、復位都正常的情況下,就刷新BIOS晶元程序。完成以上步驟,就可以修好80%的主板。還有20%的維修步驟,3樓請接上。
3. 電腦主板維修圖解哪網站能下到
|電腦(PC)組裝與維修技能實訓
ed2k://||%E7%94%B5%E8%84%91%E7%BB%84%E8%A3%85%E4%B8%8E%E7%BB%B4%E4%BF%AE%E6%8A%80%E8%83%BD%E5%AE%9E%E8%AE%AD.iso|1896742912||/
電腦(PC)主板維修從入門到精通
4. 電腦硬體維修視頻教程
下載的真的是沒有
不過觀看的就有
我給一個鏈接啦
5. 怎麼修電腦主板
一般主板壞了是不修的,因為是集成板,尤其是電路壞了。但是有些小的主板配件還是能換的。
修也要會看電路圖,給你介紹一本書:《看圖學修電腦主板》大量採用實物照片加典型局部電路圖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介紹了電腦主板的工作原理和常見故障的維修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主板中元器件的識別方法,電腦主板開機電路、復位電路、CMOS電路、BIOS電路、時鍾電路、供電電路、介面電路的工作原理和常見故障的維修方法。附錄中給出了大量新型電腦主板電源控制集成電路的維修資料。
編輯推薦
《看圖學修電腦主板》為了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此項維修技術,編者根據多年從事電腦硬體維修工作的經驗,精心編寫了本書。本書起點低,從組成電腦主板的元器件開始講起,然後逐一講解維修中應重點檢查的電路,最後結合維修實例進行綜合分析,語言簡潔,深入淺出,入門級維修人員也能輕松看懂。本書大量採用實物照片加局部典型電路的形式介紹電腦主板維修的技巧,此種「圖解」風格可降低閱讀難度,使讀者達到「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學習效果。此外,本書將電路分析與故障檢修融為一體,所列維修實例全部是實際維修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非常適合維修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第1章 電腦主板常用元器件的識別、檢測與代換 1 第2章 電腦主板維修常用工具 51 第3章 電腦主板的電路構成與介面功能 68 第4章 開機電路 82 第5章 時鍾電路和復位電路 100 第6章 CMOS電路和BIOS電路 116 第7章 供電電路 133 第8章 介面電路 181 第9章 維修關鍵測試點的功能與測試數據 201 第10章 電腦主板維修方法與維修實例 226 附錄 電腦主板常用電源PWM控制晶元維修資料 236
6. 電腦主板維修經驗
一、查板方法:
1.觀察法:有無燒糊、燒斷、起泡、板面斷線、插口銹蝕。
2.表測法:+5V、GND電阻是否是太小(在50歐姆以下)。
3.通電檢查:對明確已壞板,可略調高電壓0.5-1V,開機後用手搓板上的IC,讓有問題的晶元發熱,從而感知出來。
4.邏輯筆檢查:對重點懷疑的IC輸入、輸出、控制極各端檢查信號有無、強弱。
5.辨別各大工作區:大部分板都有區域上的明確分工,如:控制區(CPU)、時鍾區(晶振)(分頻)、背景畫面區、動作區(人物、飛機)、聲音產生合成區等。這對電腦板的深入維修十分重要。
二、排錯方法:
1.將懷疑的晶元,根據手冊的指示,首先檢查輸入、輸出端是否有信號(波型),如有入無出,再查IC的控制信號(時鍾)等的有無,如有則此IC壞的可能性極大,無控制信號,追查到它的前一極,直到找到損壞的IC為止。
2.找到的暫時不要從極上取下可選用同一型號。或程序內容相同的IC背在上面,開機觀察是否好轉,以確認該IC是否損壞。
3.用切線、借跳線法尋找短路線:發現有的信線和地線、+5V或其它多個IC不應相連的腳短路,可切斷該線再測量,判斷是IC問題還是板面走線問題,或從其它IC上借用信號焊接到波型不對的IC上看現象畫面是否變好,判斷該IC的好壞。
4.對照法:找一塊相同內容的好電腦板對照測量相應IC的引腳波型和其數來確認的IC是否損壞。
5.用微機萬用編程器(ALL-03/07)(EXPRO-80/100等)中的ICTEST軟體測試IC。
三、電腦晶元拆卸方法:
1.剪腳法:不傷板,不能再生利用。
2.拖錫法:在IC腳兩邊上焊滿錫,利用高溫烙鐵來回拖動,同時起出IC(易傷板,但可保全測試IC)。
3.燒烤法:在酒精燈、煤氣灶、電爐上燒烤,等板上錫溶化後起出IC(不易掌握)。
4.錫鍋法:在電爐上作專用錫鍋,待錫溶化後,將板上要卸的IC浸入錫鍋內,即可起出IC又不傷板,但設備不易製作。
5.電熱風槍:用專用電熱風槍卸片,吹要卸的IC引腳部分,即可將化錫後的IC起出(注意吹板時要晃動風槍否則也會將電腦板吹起泡,但風槍成本高,一般約2000元左右)
作為專業硬體維修,板卡維修是非常重要的項目之一。拿過來一塊有故障的主板,如何判斷具體哪個元器件出問題呢?
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1.人為故障:帶電插撥I/O卡,以及在裝板卡及插頭時用力不當造成對介面、晶元等的損害
2.環境不良:靜電常造成主板上晶元(特別是CMOS晶元)被擊穿。另外,主板遇到電源損壞或電網電壓瞬間產生的尖峰脈沖時,往往會損壞系統板供電插頭附近的晶元。如果主板上布滿了灰塵,也會造成信號短路等。
3.器件質量問題:由於晶元和其它器件質量不良導致的損壞。
四、清洗
首先要提醒注意的是,灰塵是主板最大的敵人之一。最好注意防塵,可用毛刷輕輕刷去主板上的灰塵,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晶元採用插腳形式,常會因為引腳氧化而接觸不良。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層,重新插接。當然我們可以用三氯乙烷--揮發性能好,是清洗主板的液體之一。還有就是在突然掉電時,要馬上關上計算機,以免又突然來電把主板和電源燒毀。流程。
五、BIOS
由於BIOS設置不當,如果超頻……可以跳線清處,摘重新設置。如果BIOS損壞,如病毒侵入……,可以重寫BIOS。因為BIOS是無法通過儀器測的,它是以軟體形式存在的,為了排除一切可能導致主板出現問題的原因,最好把主板BIOS刷一下。
六、拔插交換
主機系統產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例如主板自身故障或I/O匯流排上的各種插卡故障均可導致系統運行不正常。採用拔插維修法是確定故障在主板或I/O設備的簡捷方法。該方法就是關機將插件板逐塊拔出,每拔出一塊板就開機觀察機器運行狀態,一旦拔出某塊後主板運行正常,那麼故障原因就是該插件板故障或相應I/O匯流排插槽及負載電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後系統啟動仍不正常,則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採用交換法實質上就是將同型號插件板,匯流排方式一致、功能相同的插件板或同型號晶元相互晶元相互交換,根據故障現象的變化情況判斷故障所在。此法多用於易拔插的維修環境,例如內存自檢出錯,可交換相同的內存晶元或內存條來確定故障原因。
七、觀看
拿到一塊有故障主板先用眼睛掃一下,看看沒有沒燒壞的痕跡,外觀有沒損壞,看各插頭、插座是否歪斜,電阻、電容引腳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燒焦,晶元表面是否開裂,主板上的銅箔是否燒斷。還要查看是否有異物掉進主板的元器件之間。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可以藉助萬能表量一下。觸摸一些晶元的表面,如果異常發燙,可換一塊晶元試試。
(1).如果連線斷,我們可以用刀把斷線處的漆刮干凈,在露出的導線處塗上蠟,再用針順著走線把蠟劃去,接下來就是在上面滴上硝酸銀溶液。接著就要用萬能表來確認是否把斷點連接好。就這樣一個一個的,把斷點接好就可以了。注意要一個一個的連,切不要心急,象主板上有的地方的走線間的距離很小,弄不好就會短路了。
(2).如果是電解電容,可以找匹配的換掉。
八、萬能表、示波器工具
用示萬能表、波器測主板各元器件供電的情況。一個是檢測主板是否對這部分供電,再有就是供電的電壓是否正常。
電阻、電壓測量:
電源故障包括主板上+12V、+5V及+3.3V電源和Power Good信號故障;匯流排故障包括匯流排本身故障和匯流排控制權產生的故障;元件故障則包括電阻、電容、集成電路晶元及其它元部件的故障。
為防止出現意外,在加電之前應測量一下主板上電源+5V與地(GND)之間的電阻值。最簡捷的方法是測晶元的電源引腳與地之間的電阻。未插入電源插頭時,該電阻一般應為300Ω,最低也不應低於100Ω。再測一下反向電阻值,略有差異,但不能相差過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導通,就說明有短路發生,應檢查短的原因。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系統板上有被擊穿的晶元。一般說此類故障較難排除。例如TTL晶元(LS系列)的+5V連在一起,可吸去+5V引腳上的焊錫,使其懸浮,逐個測量,從而找出故障片子。如果採用割線的方法,勢必會影響主板的壽命。
(2)板子上有損壞的電阻電容。
(3)板子上存有導電雜物。
當排除短路故障後,插上所有的I/O卡,測量+5V,+12V與地是否短路。特別是+12V與周圍信號是否相碰。當手頭上有一塊好的同樣型號的主板時,也可以用測量電阻值的方法測板上的疑點,通過對比,可以較快地發現晶元故障所在。
當上述步驟均未見效時,可以將電源插上加電測量。一般測電源的+5V和+12V。當發現某一電壓值偏離標准太遠時,可以通過分隔法或割斷某些引線或拔下某些晶元再測電壓。當割斷某條引線或拔下某塊晶元時,若電壓變為正常,則這條引線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來的晶元就是故障所在。
九、程序、診斷卡診斷
通過隨機診斷程序、專用維修診斷卡及根據各種技術參數(如介面地址),自編專用診斷程序來輔助硬體維修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程序測試法的原理就是用軟體發送數據、命令,通過讀線路狀態及某個晶元(如寄存器)狀態來識別故障部位。此法往往用於檢查各種介面電路故障及具有地址參數的各種電路。但此法應用的前提是CPU及基匯流排運行正常,能夠運行有關診斷軟體,能夠運行安裝於I/O匯流排插槽上的診斷卡等。編寫的診斷程序要嚴格、全面有針對性,能夠讓某些關鍵部位出現有規律的信號,能夠對偶發故障進行反復測試及能顯示記錄出錯情況。
電腦維修判斷的注意事項
1)特別要注意用戶的使用環境,包括硬體環境、軟體環境和周圍環境
A、周圍環境:電源環境、其它高功能電器、磁場狀況、網路硬體環境、溫濕度、環境的潔凈程度;
B、硬體環境:機器內的清潔度、溫濕度,部件上的跳接線設置、顏色、形狀,用戶加裝的與機器相連的其它設備等一切可能與機器運行有關的其它硬體設施;
C、軟體環境:除標本軟體及設置外,用戶加裝的其它應用與配置。
D、裝配檢測:由於筆記本的裝配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在檢修時一定么注意機器的裝配是否正確。
2)對於所見到的現象,要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認真的思考、分析,在充分的思考與分析之後才可動手操作,盡量的運用我們已有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檢測。對於不明白的問題應向有經驗或技術水平較高的人員咨詢。
3)維修判斷必須先從軟體入手,最後考慮硬體的問題並結合筆記本電腦測試工作的結果進行確定。下列情況,則直接從硬體入手。
A、不加電;
B、開機無顯。
C、明顯的硬體故障
4)必須充分地與用戶溝通。了解用戶的操作過程、出故障時所進行過的操作、用戶使用電腦的水平等。
5)當出現大批量的相似故障(不僅是可能判斷為批量的故障)時,一定要對周圍的環境、連接的設備,以及與故障部件相關的其它部件或設備進行認真的檢查,以排除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另外,要審查用戶的操作環境,如安放電腦的檯面是否穩固、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等。
6)在進行故障現象復現、維修判斷的過程中,應避免故障范圍擴大。
7)加電前,必須認真觀察周圍的環境、電腦設備的連接情況,以確認無異常。下列情況應重點注意觀察:
A、電源環境--電壓值是否在允許的范圍內,電源是否穩定;在同一電源分支上是否有較大的干擾設備。
B、周邊環境--設備間的距離,其它產生干擾的設備,其它設備與電腦設備的連接情況。
C、溫、濕度是否在允許的范圍內。
D、設備間用於連接的插頭座是否完好,接觸是否牢靠。邊線連接是否正確。
E、電腦設備及所邊其它設備是否存在變形、變色、異味等異常現象。
8)在進行維修判斷的過程中,如有可能影響到用戶所存儲的數據,一定要在做好備份或保護措施,並徵得用戶同意後,才可繼續進行。
9)如果要通過比較法、替換法進行故障判斷的話,應先徵得用戶的同意。
電腦維修的原則與方法
一、 進行維修判斷須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
簡單的事情,一方面指觀察,另一方面是指簡捷的環境。
簡單的事情就是觀察,它包括:
1、 電腦周圍的環境情況--位置、電源、連接、其它設備、溫度與濕度等;
2、 電腦所表現的現象、顯示的內容,及它們與正常情況下的異同;
3、 電腦內部的環境情況--灰塵、連接、器件的顏色、部件的形狀、指示燈的狀態等;
4、 電腦的軟硬體配置--安裝了何種硬體,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用的是使種xx作系統,其上又安裝了何種應用軟體;硬體的設置驅動程序版本等。
簡捷的環境包括:
1、 後續將提到的最小系統;
2、 在判斷的環境中,僅包括基本的運行部件/軟體,和被懷疑有故障的部件/軟體;
3、 在一個干凈的系統中,添加用戶的應用(硬體、軟體)來進行分析判斷。
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有利於精力的集中,有利於進行故障的判斷與定位。一定要注意,必須通過認真的觀察後,才可進行判斷與維修。
二、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要「先想後做」
先想後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先想好怎樣做、從何處入手,再實際動手。也可以說是先分析判斷,再進行維修。
其次是,對於所觀察到的現象,盡可能地先查閱相關的資料,看有無相應的技術要求、使用特點等,然後根據查閱到的資料,結合下面要談到的內容,再著手維修。
最後是,在分析判斷的過程中,要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判斷,對於自己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定要先向有經驗的同事或你的技術支持工程師咨詢,尋求幫助。
三、 在大多數的電腦維修判斷中,必須「先軟後硬」。
即從整個維修判斷的過程看,總是先判斷是否為軟體故障,先檢查軟體問題,當可判軟體環境是正常時,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從硬體方面著手檢查。
四、 在維修過程中要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在復現故障現象時,有時可能會看到一台故障機不止有一個故障現象,而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故障現象(如:啟動過程中無顯,但機器也在啟動,同時啟動完後,有死機的現象等),為時,應該先判斷、維修主要的故障現象,當修復後,再維修次要故障現象,有時可能次要故障現象已不需要維修了。
電腦維修的基本方法
一、觀察法
觀察,是維修判斷過程中第一要法,它貫穿於整個維修過程中。觀察不僅要認真,而且要全面。要觀察的內容包括:
1、 周圍的環境;
2、 硬體環境。包括接插頭、座和槽等;
3、 軟體環境;
4、 用戶xx作的習慣、過程
二、最小系統法
最小系統是指,從維修判斷的角度能使電腦開機或運行的最基本的硬體和軟體環境。最小系統有兩種形式:
硬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板和CPU組成。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信號線的連接,只有電源到主板的電源連接。在判斷過程中是通過聲音來判斷這一核心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作;
軟體最小系統:由電源、主板、CPU、內存、顯示卡/顯示器、鍵盤和硬碟組成。這個最小系統主要用來判斷系統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啟動與運行。
對於軟體最小環境,就「軟體」有以下幾點要說明:
1、 硬碟中的軟體環境,保留著原先的軟體環境,只是在分析判斷時,根據需要進行隔離如卸載、屏蔽等)。保留原有的軟體環境,主要是用來分析判斷應用軟體方面的問題
2、 硬碟中的軟體環境,只有一個基本的xx作系統環境(可能是卸載掉所有應用,或是重新安裝一個干凈的xx作系統),然後根據分析判斷的需要,載入需要的應用。需要使用一個干凈的xx作系統環境,是要判斷系統問題、軟體沖突或軟、硬體間的沖突問題。
3、 在軟體最小系統下,可根據需要添加或更改適當的硬體。如:在判斷啟動故障時,由於硬碟不能啟動,想檢查一下能否從其它驅動器啟動。這時,可在軟體最小系統下加入一個軟碟機或乾脆用軟碟機替換硬碟,來檢查。又如:在判斷音視頻方面的故障時,應需要在軟體最小系統中加入音效卡;在判斷網路問題時,就應在軟體最小系統中加入網卡等。
最小系統法,主要是要先判斷在最基本的軟、硬體環境中,系統是否可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即可判定最基本的軟、硬體部件有故障,從而起到故障隔離的作用。
最小系統法與逐步添加法結合,能較快速地定位發生在其它板軟體的故障,提高維修效率。
電腦維修判斷方法
1)修判斷總是從最簡單的做起:如先查看外觀、連接,再看軟體的設置、安裝,最後進行拆機檢測。
2)觀察法。觀察,是維修過程中第一要法,它貫穿於整個維修過程中。觀察不僅要認真,而且要全面。要觀察的內容包括:
A、加電前的觀察;
B、拆裝過程中的觀察。應養成注意故障機原始狀況的好習慣,即每進行下一步操作之前,都要觀察當前的狀況,如連接狀況、安裝狀況、形狀狀況等;每拆卸下一個部件或設備後,都要對所拆卸的部件進行認真查看,如:部件上晶元或器件的顏色、插槽、接插件等;
C、加電過程中的觀察。加電中,應重點觀察:指示燈、風扇、氣味、屏幕顯示的內容(包括一閃而過的內容)等。
D、周圍環境的觀察。這一點一定要引起維修工程師的足夠重視。
3)軟體檢查
A、操作系統方面。如操作系統是否能正常啟動、響應和運行、是否存在病毒等;
B、設備驅動安裝與配置方面。即設備驅動程序是否與設備匹配、版本是否合適、相應的設備在驅動程序的作用下是否能正常響應;
C、磁碟狀況方面。檢查磁碟上的分區是否能訪問、介質是否有損壞、保存在其上的文件是否完整等(判斷的方法參見第二部分中的相關內容);
D、應用軟體方面。如應用軟體是否與操作系統或其它應用有兼容性的問題、使用與配置是否與說明手冊中所述的相符、應用軟體的相關程序、數據等是否完整等;
E、BIOS設置,在必要時應先恢復到最優狀態。建議:在維修時先把BIOS恢復到最優狀態,然後根據應用的需要,逐步設置到合適值。
F、在硬體配置正確,並得到用戶許可時,可通過重建系統的方法來判斷操作系統之類軟體故障,在用戶不同意的情況下,建議使用自帶的硬碟,來進行重建系統的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最好重建系統後,逐步復原到用戶原硬碟的狀態,以便判斷故障點。
4)隔離法。這種方法與下面的最小系統法類似。即將有可能幹擾故障判斷,或懷疑有故障的功能屏 蔽掉,以突出故障本身的一種判斷方法。這種方法不僅用於硬體維修,還可用於軟體維修。
5)最小系統法。最小系統是指在滿足特定應用的條件下,使用的最少的部件配置來進行維修判斷的方法。最小系統有兩種:
A、硬體最小系統:既是光板測試,只包括主板、CPU、內存、液晶屏和電源,這種測試可以排除很多由於裝配而引起問題。
B、軟體最小系統:只含有電源、主板、CPU、內存、顯示卡、硬碟、鍵盤。在這個系統下,檢查軟體問題、啟動問題及硬體問題。
利用最小系統法,有兩種判斷思路:
A、在所組成的最小系統配置下,查看故障是否復現,如果故障消失,說明問題出在其它部件或設備上,否則問題出在最小系統中的部件上。
B、最小系統法,也可反轉使用,即從當前故障機的配置開始,逐步減少部件,最後至最小系統。在這一過程中,當減掉某部件後,故障消失,則在減掉的部件中就有可能存在故障部件。
6)用替換法進行替換及比較判斷替換、比較的順序。建議如下:
A、應根據故障的現象或第二部分中的故障類別,來考慮需進行替換比較的部件
B、在替換比較的過程中,應按先簡單後復雜的順序進行替換比較。
C、替換比較,應最先考查與懷疑有故障的部件相連接的連接線、信號線等,之後是替換懷疑有故障的部件,再後是替換供電部件,最後是與之相關的其它部件。
D、替換比較,還可從當前部件的故障率高低來考慮最先替換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進行替換。
什麼叫主控制晶元
主控制晶元:主板上還有兩個重要的控制晶元,一塊PCI插槽旁邊,另一個在CPU旁邊;它們是控制局部匯流排和內存的,各種擴展卡都由它們來控制;也就是說CPU對其它設備的控制都是通過它們來完成的。它們的型號往往決定了主板的擴展性。
我們在購買主板時,常常看到包裝上、廣告上會寫著什麼BX晶元組,MVP晶元組,等等,這些晶元組就是指這兩顆控制晶元,它們決定了主板所支持的CPU類型、最高的工作頻率、內存的最大容量、擴展槽的數量等等。所以購買主板時,要注意晶元組的類型。
數據恢復種類知多少
1、磁碟陣列RAID故障恢復
RAID存儲技術是目前廣泛應用的存儲方式。 磁碟陣列數據恢復對象包括RAID0、RAID1、RAID5以及組合型的RAID系列磁碟陣列的數據.
2、硬碟數據恢復
(1)病毒破壞、誤刪除、誤格式化、誤分區、誤克隆。
(2)CMOS檢測不識別硬碟、硬碟異響、磁頭偏移。
(3)IDE、SCSI、USB、ZIP 介面及 RAID 陣列硬碟的數據恢復。
(4)支持的操作系統 Win98、WinNT/2000、Linux/Unix、Mac、Novell.
3、文檔數據修復
(1)損壞的office數據恢復
(2)MMicrosoft SQL、Oracle、Sybase 、Foxbase/pro 文件數據恢復。
(3)損壞的 Zip、MPEG、asf、RM 等文件數據修復。
(4)MS Outlook、Exchange 文件的數據恢復。
(5)zip、rar、Word、Excel、Access、pdf 等文檔的密碼恢復。
4、系統恢復
因病毒破壞,誤操作等因素而崩潰的系統重新正常工作包括:
(1)分區丟失
(2)安裝多操作系統時因配置不當使某操作系統不可引
(3)支持的操作系統包括Win95/98/ME 、WinNT/2000 、Linux/UNIX
7. 電腦主板壞了怎麼檢修
引起主板故障的主要原因
1、人為故障:帶電插撥I/O卡,以及在裝板卡及插頭時用力不當造成對介面、晶元等的損害。
2、環境不良:靜電常造成主板上晶元(特別是CMOS晶元)被擊穿。另外,主板遇到電源損壞或電網電壓瞬間產生的尖峰脈沖時,往往會損壞系統板供電插頭附近的晶元。如果主板上布滿了灰塵,也會造成信號短路等。
3、器件質量問題:由於晶元和其它器件質量不良導致的損壞。
主板故障檢查維修的常用方法
主板故障往往表現為系統啟動失敗、屏幕無顯示等難以直觀判斷的故障現象。下面列舉的維修方法各有優勢和局限性,往往結合使用。
1、清潔法:可用毛刷輕輕刷去主板上的灰塵,另外,主板上一些插卡、晶元採用插腳形式,常會因為引腳氧化而接觸不良。可用橡皮擦去表面氧化層,重新插接。
2、觀察法:反復查看待修的板子,看各插頭、插座是否歪斜,電阻、電容引腳是否相碰,表面是否燒焦,晶元表面是否開裂,主板上的銅箔是否燒斷。還要查看是否有異物掉進主板的元器件之間。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可以藉助萬用表量一下。觸摸一些晶元的表面,如果異常發燙,可換一塊晶元試試。
3、電阻、電壓測量法:為防止出現意外,在加電之前應測量一下主板上電源+5V與地(GND)之間的電阻值。最簡捷的方法是測晶元的電源引腳與地之間的電阻。未插入電源插頭時,該電阻一般應為300Ω,最低也不應低於100Ω。再測一下反向電阻值,略有差異,但不能相差過大。若正反向阻值很小或接近導通,就說明有短路發生,應檢查短的原因。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是系統板上有被擊穿的晶元。一般說此類故障較難排除。例如TTL晶元(LS系列)的+5V連在一起,可吸去+5V引腳上的焊錫,使其懸浮,逐個測量,從而找出故障片子。如果採用割線的方法,勢必會影響主板的壽命。
二是板子上有損壞的電阻電容。三是板子上存有導電雜物。
當排除短路故障後,插上所有的I/O卡,測量+5V,+12V與地是否短路。特別是+12V與周圍信號是否相碰。當手頭上有一塊好的同樣型號的主板時,也可以用測量電阻值的方法測板上的疑點,通過對比,可以較快地發現晶元故障所在。
當上述步驟均未見效時,可以將電源插上加電測量。一般測電源的+5V和+12V。當發現某一電壓值偏離標准太遠時,可以通過分隔法或割斷某些引線或拔下某些晶元再測電壓。當割斷某條引線或拔下某塊晶元時,若電壓變為正常,則這條引線引出的元器件或拔下來的晶元就是故障所在。
4、拔插交換法:主機系統產生故障的原因很多,例如主板自身故障或I/O匯流排上的各種插卡故障均可導致系統運行不正常。採用拔插維修法是確定故障在主板或I/O設備的簡捷方法。該方法就是關機將插件板逐塊拔出,每拔出一塊板就開機觀察機器運行狀態,一旦拔出某塊後主板運行正常,那麼故障原因就是該插件板故障或相應I/O匯流排插槽及負載電路故障。若拔出所有插件板後系統啟動仍不正常,則故障很可能就在主板上。採用交換法實質上就是將同型號插件板,匯流排方式一致、功能相同的插件板或同型號晶元相互晶元相互交換,根據故障現象的變化情況判斷故障所在。此法多用於易拔插的維修環境,例如內存自檢出錯,可交換相同的內存晶元或內存條來確定故障原因。
5、軟體診斷法:通過隨機診斷程序、專用維修診斷卡及根據各種技術參數(如介面地址),自編專用診斷程序來輔助硬體維修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程序測試法的原理就是用軟體發送數據、命令,通過讀線路狀態及某個晶元(如寄存器)狀態來識別故障部位。此法往往用於檢查各種介面電路故障及具有地址參數的各種電路。但此法應用的前提是CPU及基匯流排運行正常,能夠運行有關診斷軟體,能夠運行安裝於I/O匯流排插槽上的診斷卡等。編寫的診斷程序要嚴格、全面有針對性,能夠讓某些關鍵部位出現有規律的信號,能夠對偶發故障進行反復測試及能顯示記錄出錯情況。
8. 電腦維修 一代主板的方法 ,測量方法,順序
一、得先有電腦、電子電路、無線電、測量儀器基本知識。算機操作系統等應用軟體的安裝。測軟體的使用;
二、就熟練掌握電腦硬體故障代碼、檢測方法,萬用表、示波器使用操作方法;
三、對精確定位計算機主板電路結構,做到了如指掌,更要董得各主板晶元的組成與南橋北橋、集成電路等外圍電路的檢測識別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