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售後問題 > 售後回租租金利息怎麼做賬

售後回租租金利息怎麼做賬

發布時間:2021-03-08 04:15:31

⑴ 談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的會計處理

售後租回交易,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租賃業務,是指賣主(承租人)將一項自製或外購的資產出售後,又將該資產部分或全部從買主(出租人)處租回。通過售後租回交易,資產的原所有者(賣主/承租人)在保留對資產的佔有權、使用權、控制權的前提下,將資產出售,獲得全部現金,而租金則在租賃期內分期支付,實現融資目的。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租賃》(以下簡稱《租賃准則》)將售後租回交易分為售後租回形成融資租賃和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兩類。對於售後租回形成融資租賃,《國際會計准則第17號——租賃》(IAS17)、《美國財務會計准則第13號——租賃會計》(FAS13)和我國《租賃准則》都對出售資產的損益予以遞延並分期攤銷。而對於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的出售資產的損益,各准則處理方式差異較大。本文對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時賣主(承租人)的會計處理作如下探討。
一、現行准則對出售資產的損益的處理
在售後租回交易中,資產的售價和租金是相互關聯的,一般以一攬子方式談判和計算,因此資產的出售和租回實質上是同一項交易,即售後租回實質上是一項融資行為,而不是銷售行為,出售資產的損益不應在當期確認。同時,為了避免企業利用售後租回在各會計期間進行利潤操縱,我國《租賃准則》規定:如果售後租回交易形成一項經營租賃,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差額應予以遞延,並在租賃期內按照租金支付比例分攤,作為租金費用的調整。FAS13亦持類似的觀點。
但據此進行分攤存在不合理之處。在有些售後租回交易中,銷售收益大於租回的租金總額(如租回資產的租賃期很短,或租回的資產僅占出售資產的一小部分)時,出售資產的損益在租賃期內分攤將會形成租金為負的情況。其實質是將出售資產的損益提前在租賃期內確認。《美國財務會計准則第28號-不同回租條件下售後回租的會計處理》(FAS28)為解決因分攤形成負租金的問題,規定了兩種情況下的處理辦法:①銷售方(承租人)讓渡了已售資產的剩餘的全部實際使用權(僅保留了小部分使用權)時,銷售和回租應根據各自條款作為相互獨立的交易處理。②銷售方(承租人)保留了資產的非小部分但非所有實質部分的使用權,並且如果回租租賃為經營租賃,超過最低租賃款(實質為各期租金之和)現值的銷售收益應在銷售當期確認。
這兩種處理方法雖解決了負租金問題,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對於第①種情況,將出售資產的損益全部在當期確認,易讓賣主(承租人)利用售後租回提前實現出售資產的全部損益,進行利潤操縱。對於第②種情況,明顯是從數學的角度解決負租金問題,對超過最低租賃款現值的銷售收益進行當期確認缺乏合理解釋。
IAS17對出售租賃資產的損益處理以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准,對於售價高於公允價值的部分予以遞延,而對於售價低於或等於公允價值的情況,其出售資產的損益予以立即確認。其實質是將資產的出售和租回看做兩個相互獨立的交易,而賣主(承租人)在租賃期的售後租回並非融資行為,這樣處理為賣主(承租人)利用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而進行利潤操縱提供了較大空間。
二、出售資產的損益的處理建議
出售資產的損益等於售價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為分析方便,將其分為兩部分,即:出售資產的損益=售價-賬面價值=(售價-公允價值)+(公允價值-賬面價值)。
1.售價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的處理
在售後租回交易中,資產的售價和租金是相互關聯的,一般以一攬子方式談判和計算。對單個企業而言,正常情況下,資產的售價應以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準,與資產的賬面價值無關。在不考慮最終由賣主(承租人)負擔的租賃資產的維護費及管理費等構成租金的情況下,公允租金的確定應由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在租賃期內的收回金額和租賃期內的利息決定,與賣主(承租人)的租賃資產的賬面價值無關。即:賣主(承租人)如以公允價值出售資產,其租回時支付的租金亦應是該資產的市價租金(公允租金);如資產的售價高於公允價值,對於售價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買主(出租人)將以高於市價租金的形式予以補償;如資產的售價低於公允價值,對於售價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賣主(承租人)將要求出租人以低於市價租金的形式予以補償。故售價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應作為租金費用的調整項,在租賃期內分攤。另外,售價高於或低於公允價值的部分,實質上為賣主(承租人)高於公允價值或低於公允價值的融資金額,在租賃期內各期使用的凈融資額(售價+利息-累計已支付的租金)最終決定了租金中的利息金額。租賃期內,累計已支付的租金越多,當期應承擔的租金費用越少。故作為租金費用的調整項,售價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可按租金的支付比例分攤。IAS17即採用了此方法。
2.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的處理
(1)公允價值高於賬面價值。資產的公允價值超過賬面價值的部分,可認為是在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內,由於使用該資產預期可帶來的現金流入的折現值超過賬面價值的部分。故代表公允價值超過賬面價值部分的未來現金流入的受益期應是資產的整個預計使用年限,其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應在資產的整個預計使用年限內分攤。因資產的未來現金流入隨著資產的有形和無形耗損而逐步減少,故分攤差額時應視為自有資產,依據折舊程度進行。
為了處理的簡便,也可以將差額在各期平均分攤。租賃期內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的每年攤銷額=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但在售後租回形成經營租賃的情況下,由於租賃期結束時資產的使用權、控制權已轉讓給買主(出租人),賣主(承租人)將資產剩餘的未來現金流入收益轉讓給買主(出租人),因此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的尚未分攤部分應全部轉化為租賃期結束時的當期損益。租賃期結束時確認的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1-租賃期÷資產預計使用年限)=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差額在租賃期內已分攤部分。
(2)公允價值低於賬面價值。資產的公允價值低於賬面價值,往往預示著因損壞、技術陳舊或其他經濟原因,使該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這部分損失通常不能在資產今後的使用過程中得到補償。因此,公允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應作為資產的減值損失,不應在租賃期內進行攤銷,而應在資產出售時立即予以確認。這既符合謹慎原則,又符合我國《企業會計制度》關於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的規定。FAS28和IAS17對此也持相同的觀點。

⑵ 固定資產售後回租怎麼做會計處理

21號准則第十一條規定,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第十六條規定,承租人應當採用與自有固定資產相一致的折舊政策計提租賃資產折舊。第三十一條規定,售後租回交易認定為融資租賃的,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予以遞延,並按照該項租賃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作為折舊費用的調整。
例:2011年12月31日,甲公司將一台辦公設備以公允價值13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乙租賃公司,該設備出售前賬面原值150萬元,已提折舊30萬元(該設備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殘值為0,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同時合同規定,甲公司自2012年1月1日將設備租回,租期4年,每年末支付租金40萬元,租賃期內銀行同期利率為8%,期滿該設備所有權歸甲公司。
1.2011年12月31日,向乙公司出售該設備:
借:固定資產清理1200000
借:累計折舊 300000
貸:固定資產 1500000。
2.收到設備款時:
借:銀行存款 1300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1200000
貸:遞延收益——未實現售後租回損益(融資租賃)100000。
3.2012年1月1日,向乙公司租回該設備,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和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較低者作為資產入賬價值(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400000×PVA8%,4=400000×3.3121=1324840元>1300000元)。
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1300000
借:未確認融資費用300000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1600000。
4.2012年~2015年,每年每月末按直線法分攤未實現售後租回損益(4年內每月應攤銷未實現售後租回損益金額為100000÷4÷12=2083.33)。
借:遞延收益——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融資租賃)2083.33
貸:管理費用 2083.33。
5.2012年~2015年,每年每月末按直線法計算折舊(1300000÷4÷12=27083.33)。
借:管理費用 27083.33
貸:累計折舊27083.33。
6.2012年~2015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
借: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400000
貸:銀行存款 400000。
7.2012年末按照融資費用分攤率8.86%攤銷未確認融資費用115180元:
借:財務費用 115180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115180
由於租賃設備入賬價值是公允價值(如果入賬價值是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則以當期利率8%作為融資費用分攤率),因此應重新計算融資費用分攤率:400000×PVAr,4=1300000(元)。
可在多次測試的基礎上,用插值法計算融資費用分攤率:
當r=%時:
400000×3.3121=1324840元>1300000元
當r=9%時:
400000×3.2397=1295880元<1300000元
因此8%<r<9%,用插值法計算如下:
(1324840-1300000)÷(8%-r)=(1324840-1295880)÷(8%-9%)。
計算得出r=8.86%,即融資費用分攤率為8.86%。2013年~2015年,每年第四步~第六步會計分錄同2012年,第七步攤銷未確認融資費用不同,通過計算分別為89944.95元,62474.07元,32400.98元。
8.期滿該設備所有權歸甲公司。
借:固定資產——自有固定資產 1300000
貸: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1300000。

⑶ 售後回租形成融資租賃如何賬務處理

答:貴公司從事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向融資公司出售固定資產時,資產的所有權和與其相關的風險都沒有轉移,相關折舊也由貴公司扣除。實質上屬於以等額還款方式向融資公司貸款。貴公司的會計處理可適當簡化,分錄如下:租賃開始日 向融資公司出售資產 借:固定資產——融資性售後回租固定資產 貸:固定資產——在用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長期應付款支付租金 借:長期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 計提融資租賃資產的折舊 借:管理費用等相關科目 貸:累計折舊 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 借:財務費用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期滿時 借:固定資產——在用固定資產 貸:固定資產——融資性售後回租固定資產。稅務處理: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13號公告)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是指承租方以融資為目的將資產出售給經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後,又將該項資產從該融資租賃企業租回的行為。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時,資產所有權以及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並未完全轉移。 一、增值稅和營業稅 根據現行增值稅和營業稅有關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於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范圍,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二、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收入確定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因此,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貨物資產,不徵收增值稅。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⑷ 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 要怎麼進行財稅處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是指承租方以融資為目的將資產出售給經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後,又將該項資產從該融資租賃企業租回的行為。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時,資產所有權以及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並未完全轉移。」 「根據現行增值稅和營業稅有關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於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范圍,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因此,售後回租協議不是判定實質是否為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唯一條件,只有具備了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實質,可以按照規定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另外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收入確定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所以也不產生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
例:甲公司為一家運輸企業,主要從事貨物運輸業務,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因資金緊張,與經相關部門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乙公司(一般納稅人)簽訂了融資性售後回租合同。合同約定:甲公司首先以480萬元的價格將一批大貨車銷售給乙公司取得資金,然後再將這批大貨車從乙公司租回,租賃期為2015年1月1日 ~ 2017年12月31日,共計3年,甲公司於每年的12月31日向乙公司支付租金200萬元,合同約定利率為8%,租賃期滿這批大貨車歸甲公司所有。乙公司每年需對外支付16.6萬元與該業務相關的借款利息。假設不存在其他相關稅費。
該批大貨車是甲公司於2013年12月31日購入,購入時已抵扣進項稅額,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為720萬元;預計這批大貨車的使用年限為4年,與稅法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相同,凈殘值為零,採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不考慮資產減值損失。出售時已提折舊180萬元,固定資產賬面凈值為540萬元,公允價值為510萬元。
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涉及增值稅,乙公司對增值稅稅額的確認是業務處理研究的起點,故從乙公司開始展開研究。甲、乙公司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均為25%。
一、乙公司對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財稅處理
(一)乙公司(出租人)的稅務處理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規定:「經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或者商務部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試點納稅人,提供有形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服務,以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動產價款本金,以及對外支付的借款利息(包括外匯借款和人民幣借款利息)、發行債券利息後的余額為銷售額。試點納稅人提供融資性售後回租服務,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動產價款本金,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開具普通發票。」
根據上述規定,乙公司每年收到的200萬元租金,可以扣除有形動產價款本金160萬元(480÷3)和16.6萬元的借款利息,所得23.4萬元(200-160-16.6)為增值稅含稅銷售額,假設這部分價款乙公司向甲公司開具了增值稅專用發票。
每年確認的不含稅銷售額=23.4÷(1+17%)=20(萬元)
每年確認的增值稅銷項稅額=20×17%=3.4(萬元)
該業務使乙公司每年確認租賃收入20萬元,三年共計60萬元(20×3)。上述收入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乙公司(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1. 乙公司取得資產的所有權。
借:融資租賃資產 480
貸:銀行存款 480
2. 乙公司採用融資租賃方式將資產租賃給甲公司。
借:長期應收款——應收融資租賃款 600
貸:融資租賃資產 480
未實現融資收益 120乙公司只是形式上取得資產的所有權,不需要進行核算,在租賃業務發生時,將融資租賃資產從賬面轉出。
3. 乙公司分配未實現融資收益並將其確認為租賃收入。企業會計准則要求採用實際利率法,在租賃期內分配確認各期的租賃收入。這部分會計處理與單純的融資租賃業務相同,故計算過程省略。通過計算,未實現融資收益的實際分配率為12.045%。2015年12月31日分配的未實現融資收益為57.81萬元,2016年為40.69萬元,2017年為21.5萬元,共計120萬元。未實現融資收益包含增值稅,故確認的租賃收入應扣除增值稅專用發票上列示的稅額。2015年確認的租賃收入為54.41萬元,2016年為37.29萬元,2017年為18.1萬元。
2015年12月31日確認租賃收入:
借:未實現融資收益 57.81
貸:租賃收入 54.4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4
2016年和2017年的會計處理相同,只是各年分攤的未實現融資收益和確認的租賃收入金額不同,相關會計處理略。
乙公司每年支付16.6萬元與該業務相關的借款利息,確認租賃成本:
借:租賃成本 16.6
貸:銀行存款 16.6
整個租賃業務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如下:
2015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54.41-16.6=37.81(萬元)
2016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37.29-16.6=20.69(萬元)
2017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18.1-16.6=1.5(萬元)
三年合計增加應納稅所得額=37.81+20.69+1.5=60(萬元)
4. 乙公司確認核算暫時性差異。對於未實現融資收益,稅務處理是將收款金額扣除相關成本支出後確認為收入,在租賃期內平均確認租賃收入,不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影響;會計處理按實際利率法分配未實現融資收益,根據融資賬面余額確認租賃收入,准確地反映了融資租賃的特點。由於兩種處理方式對未實現融資收益的分配不同,使得在總體金額相同的情況下,各期確認的租賃收入不同,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差異額與所得稅稅率的乘積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該負債將在以後期間轉回,增加企業的應交所得稅。
二、甲公司對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財稅處理
(一)甲公司(承租人)的稅務處理
甲公司的稅務處理主要遵循《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的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於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范圍,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1. 出售資產環節對增值稅的處理。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資產,不確認資產轉讓收入,不徵收增值稅。甲公司可以向乙公司開具普通發票,作為資產所有權變更的依據,但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2. 計提折舊、確認融資利息對企業所得稅的處理。甲公司將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
每年的折舊額=720÷4(或:540÷3)=180(萬元)
應確認的融資利息=600-480=120(萬元)
每年確認的財務費用=120÷3-3.4=36.6(萬元)
兩項合計每年減少應納稅所得額=180+36.6=216.6(萬元)
三年合計減少應納稅所得額=216.6×3=649.8(萬元)
(二)甲公司(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1. 甲公司將資產銷售給乙公司取得資金。甲公司應將售出資產的凈值轉入「固定資產清理」科目。由於售出行為只是形式上轉讓了資產的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相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並未轉移,不應確認資產轉讓的當期損益。「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核算的金額與售價之間的差額記入「遞延收益」科目,確認為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作為今後折舊費用的調整。
借:銀行存款 480
遞延收益——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 60
貸:固定資產清理 540
出售環節不確認收入,不徵收增值稅,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一致。
2. 甲公司將售出資產從乙公司租回。租回資產滿足融資租賃條件,應確認下列金額再編制會計分錄:
最低租賃付款額=200×3=600(萬元)
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200×(P/A,8%,3)=515.42(萬元)
由於租回資產的公允價值為510萬元,按照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與公允價值孰低的計量原則,應按510萬元確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並計算未確認融資費用。借:固定資產——融資租入固定資產 510
未確認融資費用 90
貸:長期應付款——應付融資租賃款 600
3. 甲公司按年計提折舊並攤銷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
借:營運成本——折舊費 190
貸:累計折舊 170(510÷3)
遞延收益——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 20(60÷3)
每年計提折舊,攤銷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的會計處理相同。
4. 甲公司按年對未確認融資費用進行分攤。企業會計准則要求對未確認融資費用按實際利率法進行分攤,這部分會計處理與單純的融資租賃業務相同,故計算過程省略。通過計算,融資費用的實際分攤率為8.59%。2015年12月31日分攤的未確認融資費用為43.81萬元,2016年為30.38萬元,2017年為15.81萬元,共計90萬元。甲公司每年支付200萬元的融資租賃費,可以取得3.4萬元進項稅額,每年分攤的未確認融資費用扣除進項稅額後確認為財務費用,2015年為40.41萬元,2016年為26.98萬元,2017年為12.41萬元。
2015年12月31日對未確認融資費用進行分攤:
借:財務費用 40.4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 43.81
2016年和2017年的會計處理相同,只是各年確認的財務費用和攤銷的未確認融資費用金額不同,相關會計處理略。
5. 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對甲公司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2015年減少應納稅所得額=190+40.41=230.41(萬元)
2016年減少應納稅所得額=190+26.98=216.98(萬元)
2017年減少應納稅所得額=190+12.41=202.41(萬元)
三年合計減少應納稅所得額=230.41+216.98+202.41=649.8(萬元)
6. 甲公司確認核算暫時性差異。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稅務處理是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計提折舊,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在租賃期平均計入企業財務費用;會計處理是按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計提折舊,攤銷未實現售後回租損益並作為折舊的調整,按實際利率法在租賃期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由於對折舊和融資費用的財稅處理不同,使得在總體影響金額相同的情況下,各期的影響金額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差異額與所得稅稅率的乘積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其將在以後期間轉回,減少企業應交所得稅。因折舊和融資費用財稅處理不同產生的暫時性差異

⑸ 售後回租長期付款發票里有本金和利息怎麼做賬

「營改增」一般納稅人提供有形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可以差額征稅嗎? 根據內財稅〔2013〕106號附件2《營業容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第四條,經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或者商務部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試點納稅人,提供有形動產融資性售後回租服務,以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扣除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動產價款本金,以及對外支付的借款利息(包括外匯借款和人民幣借款利息)、發行債券利息後的余額為銷售額。試點納稅人提供融資性售後回租服務,向承租方收取的有形動產價款本金,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開具普通發票。 試點納稅人從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中扣除價款,應當取得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有效

⑹ 售後回租承租方會計處理

售後復回租分兩種情制況的,租期結束後的回購條件以及租賃期限對於占承租物的價值的比重。如果售後回租後該物的在租期結束後很大可能行使回購權,或合同規定的租期占該物使用年限的大部分,可以視同融資業務處理,物品計提折舊,收到的錢視同借款,每年計算利息和歸還的本金。如果不滿足上面的條件就看成兩個業務處理。一個是出售,一個是租賃。進項都是按票面金額記錄

⑺ 售後返租賬務上應怎麼處理

向融資公司出售資產
借:固定資產——融資性售後回租固定資產
貸:固定資產——在用固定資產
借:銀行存款
未確認融資費用
貸:長期應付款支付租金
借:長期應付款
貸:銀行存款
計提融資租賃資產的折舊
借:管理費用等相關科目
貸:累計折舊
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
借:財務費用
貸:未確認融資費用期滿時
借:固定資產——在用固定資產
貸:固定資產——融資性售後回租固定資產。稅務處理: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第13號公告)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是指承租方以融資為目的將資產出售給經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後,又將該項資產從該融資租賃企業租回的行為。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時,資產所有權以及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並未完全轉移。
一、增值稅和營業稅
根據現行增值稅和營業稅有關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於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范圍,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二、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收入確定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因此,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貨物資產,不徵收增值稅。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⑻ 售後回租業務的會計和稅務如何處理

稅務處理:
(1)增值稅和營業稅
根據現行增值稅和營業稅有關規定,融資性售版後回租業權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屬於增值稅和營業稅徵收范圍,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2)企業所得稅
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收入確定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是指承租方以融資為目的將資產出售給經批准從事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後,又將該項資產從該融資租賃企業租回的行為。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的行為,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閱讀全文

與售後回租租金利息怎麼做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天俊手錶維修售後 瀏覽:604
大港海爾電視維修電話是多少錢 瀏覽:519
沈陽信基城傢具好嗎 瀏覽:18
重慶中智傢具 瀏覽:921
小米維修點地址查詢 瀏覽:873
銳馳傢具上海旗艦店 瀏覽:68
路燈售後維修 瀏覽:87
osdy拉桿箱維修電話 瀏覽:473
縫紉機針桿維修視頻 瀏覽:577
洗衣機漏電維修視頻 瀏覽:804
翻新工程項目如何算腳手架費用 瀏覽:721
桂林熱水器售後維修電話 瀏覽:133
3立方螺桿機頭維修調整間系是多少錢 瀏覽:768
廣西省傢具出口企業有多少 瀏覽:263
溫州市鹿城區家電維修電話 瀏覽:330
防水顆粒板怎麼鋪設 瀏覽:650
powerbeats2售後維修 瀏覽:802
崑山萬和熱水器維修電話 瀏覽:160
汽車的基本保養及維修有哪些 瀏覽:240
哪些是電路 瀏覽: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