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中國傳統傢具曾受哪個宗教影響

中國傳統傢具曾受哪個宗教影響

發布時間:2023-07-19 17:56:36

Ⅰ 中國古代傢具的變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中國傢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傢具藝術的最高成就之一。在幾千年的演進歷程中,中國古代傢具在形制、結構以及造型、裝飾、色彩等外觀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並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格。本論文對中國古代傢具風格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與探討。影響傢具形制變化的最直接的因素,莫過於起居方式的變化,中國古代歷史上,傳統的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在魏晉時期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直至宋代高坐高起居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完全普及,開始了中國傳統傢具走向輝煌的嶄新歷程。自東漢末年以來,西北少數民族藝術和佛教文化藝術不斷的浸入中原地區,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原文明,其中就帶來了嶄新的高型坐具,這種新的高型坐具適應了人們起居方式的變化,並有力的推動了這種變化。而傢具結構上的變化來自物質技術條件的發展與成熟,也是為了適應傢具形制上的變化而必然要進行的技術改進。外觀形式主要是指傢具的造型、裝飾和色彩等,在傢具的實用功能實現之後,美就成為了人們無止境的追求,這種追求成就了中國古代燦爛的傢具文化。禮的規范、美的追求、文人意趣等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中國古代傢具豐富的內涵。建築和傢具是相伴而生的,它們是構成人類生活環境的一個整體因素的不同層次,彼此的發展一直是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文化對傢具技術和文化給予了太多的支持與指導。

Ⅱ 中國傢具發展史是怎樣的

高型傢具的發展: 隨著西北少數民族陸續入主中原,客觀上導致了多民族的大融合,胡床、椅子、方凳、圓墩等高型坐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與中原傢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漸高型傢具,為隋唐五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與席地坐起居方式的並存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高型坐具,如扶手椅、方凳等,床、塌亦開始增高加大,有的上部還設頂帳仰塵,四面圍置可拆卸矮屏,下部多以壼門為飾。床上除有供倚靠的憑幾外,還出現了作為墊腰之用的隱囊及供坐時扶靠的曲幾。

裝飾風格: 漆木傢具裝飾上使用綠沉漆,深沉的綠底色打破傳統漆木傢具的紅、黑兩色的一統格局,傢具裝飾題材也反映出當時的宇宙觀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清秀空疏,出現了蓮花紋、忍冬紋、卷草紋、火焰紋、飛天紋等與佛教有關的裝飾紋樣。

Ⅲ 中國傢具發展的歷史..

國傢具的產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受文化和生產力的限制,傢具都很簡陋。人們席地而坐,傢具均較低矮。南北朝以後,高型傢具漸多。至唐代,高型傢具日趨流行,席地坐與垂足坐兩種生活方式交替消長。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傢具普及民間,成為人民起居作息用傢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國傳統木傢具的造型、結構基本定型。此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傢具在工藝、造型、結構、裝飾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異彩,進入一個輝煌時期,並在世界傢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清代傢具體量增大,注重雕飾而自成一格。20世紀初,因受外來傢具的影響,出現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50年代後,中國傢具工業迅速發展。80年代,在借鑒各國不同的傢具風格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中國傢具不斷發掘傳統技藝,並結合自己的國情民俗,逐漸形成一代新的傢具風格。史前至春秋時期的傢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前1900)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中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同時,也出現了青銅傢具。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傢具結構早期的木傢具已從建築中移植應用榫卯結構。1979年,在江西貴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兩件木製架座殘件中,發現了方形榫槽。青銅傢具在商代為整體渾鑄,至春秋時期已發展為分鑄、焊接、失蠟鑄造、鑲嵌等多種工藝。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層雲紋銅禁,就是採用失蠟鑄造工藝製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裝飾性。傢具漆飾新石器時代,人們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於制器。商、周時期,漆飾工藝已較普遍。當時的塗料取自漆樹的汁液,稱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漆可配成多種色彩,用它作塗料既能保護器物,又起到裝飾作用。東周時期留存的漆木傢具較多。黃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飾以雲雷、回紋、蟠螭、竊曲等圖案的彩繪;江漢、江淮地區楚墓出土的座屏、幾、案等漆木傢具,造型優美,紋飾流暢。戰國時期傢具(公元前475~前221)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有很大的進步。漆木傢具戰國時期的漆木傢具種類繁多,飾面新穎、富麗端莊。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案,案邊有4個可提挽的鋪首,案角鑲銅,案足銅制,案面髹漆彩繪與銅飾件相映生輝。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圖衣箱,黑漆作底朱紋其上,繪有北斗和青龍、白虎天文圖象(圖1)。信陽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繪圍欄大木床、柵足雕花雲紋漆幾,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戰國墓出土的漆幾等,造型淳樸,漆飾華麗,反映當時的漆飾工藝已較成熟。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柎」(「柎」通「跗」,為傢具之足)。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青銅傢具戰國時期,青銅傢具在造型、工藝上都有很大進步。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國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錯金銀龍鳳青銅方案,以四鹿為足承一圓圈,圈上蟠繞成半球形四龍四鳳,龍首上方各有一組斗拱承置案面。1960年雲南江川滇族戰國墓出土的虎牛青銅案,由二牛一虎組成,主體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橢圓狀構成案面,一虎撲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犢藏身母體下。立牛健壯,雙角前伸,肌肉豐滿,造型均衡穩重,栩栩如生(圖3)。這些青銅傢具工藝精湛,可稱稀世珍寶。 秦漢時期傢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傢具的發展變化秦漢時期人們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盤膝坐,垂足坐始見萌生尚未普及。常用傢具有幾、案、箱、櫃、床、榻、屏風、笥(放衣服的小傢具)、奩(放梳妝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稱交床,繩床)等。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①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②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進的端倪。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毾�(榻登)。《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上一大變革。③出現軟墊。《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④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傢具裝飾除沿用傳統的漆繪、油彩、針劃、貼金銀箔、鑲銀或銅�箍等外,還發展了戧金(針劃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等工藝。漆飾後,有的還配以鎏金銅飾件,益顯華貴。此外,各種珠寶、玻璃也常作為傢具的裝飾材料。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早期銅框架漆屏風,就裝有長方形淺藍玻璃。據《西京雜記》記載,「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桉(案)、廁(側)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這些都是精美的傢具。《鹽鐵論·散不足》稱「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足見珍貴。魏晉南北朝時期傢具(220~581)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傢具的發展變化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圍屏(圖4 )。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傢具造型結構傢具腳型除直腳外還有彎腳,同時又吸收了建築台基和佛像須彌座的造型結構,創造了新的傢具支撐構件,因其形似宮中巷弄之門,依形附會稱為壺門結構。這種結構堅固,富有裝飾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時期傢具的一大特色。有的傢具組裝還採用了鐵釘和鐵質連接件。如1982年遼寧袁檯子東晉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間用「S」形鐵件嵌入連接,四周包鐵角用鐵釘釘牢,箱底與箱壁板用鐵釘橫穿釘固,箱外兩側裝有鐵提環。同時出土的還有4件鎏金銅帳角,每件帳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連接呈輻射狀,可插入木桿構成方形帳架。由於傢具中使用了金屬緊固件、連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傢具整件剛度,簡化了傢具結構。 謝謝 請採納!!!!!!!!!!

Ⅳ 傢具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傢具起源於夏朝,經歷了不同時期、七個階段的發展歷程與變革: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發掘山西襄汾縣陶寺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時,從器物痕跡和彩皮辨認出隨葬品已有木製長方平盤、案俎等,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木傢具。

公元前21世紀,中國發明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出現了堅利的金屬工具,為製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條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傢具逐漸增多。

在《詩經》、《禮記》、《左傳》的記載中,這一時期的木傢具已有床、幾、扆(屏風)和箱等。

同時,也出現青銅傢具。

從出土文物中見到的商代銅禁和饕餮蟬紋銅俎,反映出這一時期青銅傢具在鑄造技術以及實用、裝飾方面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戰國時期,漆木傢具處於發展時期,青銅傢具也很大的進步。

木傢具如幾、案、床類形體較大的傢具,多為框架結構,以榫卯連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閉口貫通榫、閉口不貫通榫、開口不貫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陽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幾、木俎等,在足與框架、足與案面、屜板木樑與邊框、圍欄矮柱與床框之間的連接,就採用了以上各種榫接方法,結合牢固,外形美觀。

幾、案類傢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橫木,稱為"檜";("檜";通"跗",為傢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護器足。

這些結構經歷代不斷改進、發展,形成中國傳統傢具的重要特徵,並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漢時期,在繼承戰國漆飾的基礎上,漆木傢具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裝飾工藝也有較大的發展。

這一時期傢具的主要特點是: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西漢時,由印度傳入榻登。

《釋名》註:"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

"既在床前設榻登上床,說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又據《太平御覽》記載:"靈帝好胡床。

"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坐時垂足。

由席地坐演進為垂足坐是傢具史的上一大變革。

(3)出現軟墊。

《西京雜記》中記述,漢時天子的玉幾上冬天加有絲綿織物,大臣的木幾上則加用橐(毛氈縫制的口袋)。

這是最早出現的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除木材外,還有金屬、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傢具的出現;

(220年~581年)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產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對傢具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此時新出現的傢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凳、圓案、長杌、櫥,並有笥、簏(箱)等竹藤傢具。

床已明顯增高,可以跂床垂足,並加了許可床頂、床帳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圍屏。

坐類傢具品種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漸推廣,促進了傢具向高型發展。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盛典時期,高矮形傢具並存發展;

(589~960年)中國傢具發展至唐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

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

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

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通雅》記載:"倚卓(椅桌)之名見於唐宋。

"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趨流行,幾、案高度皆以坐面為基準,坐具既高,桌的出現勢為必然。

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能分類。

大致可分為:坐卧類,如凳、椅、墩、床、榻等;憑椅、承物類,如幾、案、桌等;貯藏類,如櫃、箱、笥等;架具類,如衣架、巾架等;其他還有屏風等。

五代畫家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描繪了成套傢具在室內陳設、使用的情形。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傢具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時期。

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席地坐的習俗;其次是傢具結構確立了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其三是傢具在室內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

宋代傢具正是在繼承和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

在結構上,壺門結構已被框架結構所代替;傢具腿型斷面多呈圓形或方形,構件之間大量採用割角榫、閉口不貫通榫等榫結合;櫃、桌等較大的平面構件,常採用"攢邊"的做法,即將薄心板貫以穿帶嵌入四邊邊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攢起來,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縮,而且還起到裝飾作用。

此外,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

傢具種類有開光鼓墩、交椅、高幾、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燈架)、帶抽屜的桌子、鏡台等,各類傢具還派生出不同款式。

宋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組合傢具,稱為燕幾。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的鼎盛時期(因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1368年~1644年)明人或葉(16世紀),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

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

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1644年~1911年)清代傢具多結合廳堂、卧室、書齋等不同居室進行設計,分類詳盡,功能明確。

其主要特徵是,造型莊重,雕飾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

清代傢具作坊多匯集沿海各地,並以揚州、冀州(河北)、現惠州(廣東)為主,形成全國三大製作中心,產品分別稱為蘇作、京作、廣作。

蘇作大體師承明式傢具特點。

傢具工藝到了清代總的來看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

清代傢具工於用榫,不求表面裝飾;京作重蠟工,以弓鏤空,長於用鰾;廣作重在雕工,講求雕刻裝飾。

裝飾方法有木雕和鑲嵌。

木雕分為線雕(陽刻、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漆雕(剔犀、剔紅);鑲嵌有螺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琺琅、玻璃及鑲金、銀,裝金屬飾件等。

裝飾圖案多用象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壽、官運亨通之類的花草、人物、鳥獸等。

傢具構件常兼有裝飾作用。

如在長邊短抹、直橫檔,肓板腳柱上加以雕飾;或用吉字花、古錢幣造型的構件代替短柱矮老。

特別是腳型變化最多,除方直腿、圓柱腿、方圓腿外,又有三彎如意腿、竹節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無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獸首;足端有獸爪、馬蹄、如北京時間砂、卷葉、踏珠、內翻、外翻、鑲銅套等。

束腰變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魚門洞、加線;側腿間有透雕花牙檔板等。

北京故宮太和殿陳列的剔紅雲龍立櫃,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螺鈿太師椅、古幣蠅紋方桌、紫檀卷書琴桌、螺鈿梳妝台、五屏螺鈿榻等,均為清代傢具的精粹。

傢具種類為坐卧類傢具有太師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連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憑倚承物類傢具有圓桌、半圓桌、方桌、琴桌、炕桌、書桌、梳妝桌、條幾(案)、供桌(案)、花幾、茶幾等;貯藏類傢具有博古櫃架、架格、悶蘆櫥、書櫃、箱等;其他傢具還有座屏、圍屏、燈架等。

在統治階級(如宮廷、官府)的傢具,他們大多追求繁鎖的裝飾,採用陶瓷、玉石、象牙、貝殼等做裝飾,特別是宮廷傢具採用工藝美術的雕漆、雕填、描金等手法製成漆木傢具。

廣大的民間傢具製造業追求適用、經濟為主;加工方法大多是手工作業。

19世紀後半葉,它是一種保持前期傳統的形式,僅在局部雜以中西混合雕飾的傢具。

後來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相繼出現了有外商投資開辦的傢具廠,有從事經營中國傳統傢具的,有專門仿製歐洲古典形式或美式傢具的。

中國傢具的近代傢具就是在這些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出現了新的變革。

無論是品種、形式、結構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 20世紀初,各地相繼辦起傢具手工業工場。

至1920年,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形成了一支浩大的手工業隊伍,傢具生產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

傳統傢具生產有久遠的歷史和廣大市場,如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聲譽,北京雕漆屏風曾於1914年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

20世紀30~40年代,隨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中國近代傢具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呈現出復雜的變化。

到40年代,一些由民族工商業者籌辦的傢具工廠先後在各大城市開業。

根據不同的加工手段與工藝,往往分為中式傢具與西式傢具兩種行業。

從此,中國的傳統傢具與現代傢具就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式發展著。

現代傢具由於採用了比較簡化的榫結構易於推廣應用,尤其是當膠合板(如採用纖維板為主要材料製作的板式傢具)問世後,框式嵌板的結構得到了較好程度的改善,遂成為我國廣大地區樂於採用的工藝做法。

但其發展是不平衡而緩慢的,內地的許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的傢具形式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傢具的面目。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傳統工藝也面臨著工業化的挑戰。

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專業工廠的興起和擴大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中國現代傢具的發展。

80年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傢具企業大量引進歐洲傢具的生產設備,主要是板式傢具生產線或單機配套設備;在硬體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武裝」。

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並未使這些設備發揮出應有的效能,此時開始重新出現作坊式私營企業,並在90年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迅速成長。

中國傢具接受著西方現代傢具思想的洗禮,傢具行業發展迅猛、朝氣蓬勃。

一個現代產業的雛形初步形成,辦公傢具企業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Ⅳ 新中式傢具有什麼風格

新中式傢具的風格特點:古典、優雅。
由於中式裝飾風格使用傳統的中國風格佔主導地位,民族風格很濃,特別是在色調上,以朱紅、絳紅、咖啡等為主要色,所以中式裝飾風格尤為莊重。莊重色調佔主導地位,設計自然顯得幽靜、雅觀,所以中式裝修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和賣點,就是特別耐看,百看不厭。
新中式風格的適用對象:崇尚民族思想、民族風格的中老年裝修業主;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裝修業主;個性化要求偏向於重色調的裝修業主;喜歡優雅環境的裝修業主。
目前新中式傢具已經被很多人青睞,但建議您這邊可以選擇性價比高的傢具公司,以蘇木軒新中式傢具為例,該品牌的理念是追求完美,讓客戶體驗完美,做中華文化的堅守者,傳播者,做出符合現代生活觀念的中式傢具。
更多問題請咨詢蘇木軒客服!

Ⅵ 明代文人對明式傢具有哪些影響

明代的文人士大夫是追求和締造最為脫俗雅緻生活的審美家和鑒賞家。閑情與逸致、風流與倜儻、風骨與氣韻,溫柔和雋永,成為文人生活中靈動的「閑賞生活」。

不片面追求高大奢麗,而重在適宜——尚用之宜,除客觀因素外,設計也應納入主觀因素及人的因素。這便是「宜」在明式傢具的結構中運用的美學觀。

明式傢具的做工精益求精,嚴謹准確,非常注重結構美。

其運用榫卯結合部件,可適應多方面結構,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合理連接,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堅實牢固,美觀耐用,並能適應冷熱干濕變化。

在連接上完全棄用金屬釘子,鰾膠粘合也僅是一種輔佐手段,不用膠可以防潮,不用釘可以防銹。

在傢具用材方面明代文人士大夫推崇自然天成的古樸美,天然的優質木材質感精緻細膩,色澤深沉雅緻,給傢具注入了文化內涵。

從大量的明代文人士大夫對傢具的著錄可以看出,明代文人以古樸為雅,反對繁紋褥飾,追求自然天成為審美原則,寫下了大量以古雅為傢具審美標準的文章且論述詳盡。

文人的審美意趣,對明式傢具風格的形成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藝術化了的日常生活器具,以鮮明的個性特徵和濃郁的文人氣息,書寫了傢具藝術的新篇章。

(6)中國傳統傢具曾受哪個宗教影響擴展閱讀:

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獨具特色的傳統傢具。

指自明代中葉以來,能工巧匠用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製作的硬木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產,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能工巧匠製作的傢具最得大家認可。

因此,人們公認蘇式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也稱它為"蘇州明式傢具",簡稱"蘇式"。造型優美,選材考究,製作精細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

中國傢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發展到明代開始形成獨特格式,因而被後人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是傢具文化風格的代表,裝飾精微,雕飾精美,散發出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閱讀全文

與中國傳統傢具曾受哪個宗教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電路接法 瀏覽:272
京東碎屏險拿到哪裡去維修 瀏覽:556
贛縣家電維修 瀏覽:565
手錶保修什麼 瀏覽:316
米兔手錶保修期怎麼查 瀏覽:868
傢具進場安裝在哪裡 瀏覽:436
電路改造公司 瀏覽:570
倉庫叉車維修進什麼科目 瀏覽:850
巴基斯坦人喜歡什麼小家電 瀏覽:210
虛電路特點 瀏覽:529
金牌廚衛電器維修官方首頁 瀏覽:897
維修轎車發動機的工具設備有哪些 瀏覽:340
銳霸穿線機拆機維修視頻 瀏覽:331
防水膠粘在衣服上如何洗掉 瀏覽:476
什麼是家電維修掃描儀 瀏覽:311
小錢如何在迷你世界中製造傢具 瀏覽:560
電子城電器維修 瀏覽:249
現代組合傢具 瀏覽:243
洛陽聯合家電維修 瀏覽:852
南寧朵唯手機維修點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