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市場 > 王世驤什麼時間研究明式傢具

王世驤什麼時間研究明式傢具

發布時間:2023-01-01 14:07:22

A. 王世襄的人物生平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號暢安。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漢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鑒賞家、學者。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並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他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從專門來華的荷蘭王國約翰·佛利蘇王子手中,接過旨在鼓勵全球藝術家和思想家進行交流的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從而成為獲得該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193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文系,獲學士學位。1941年畢業於該校研究院,獲碩士學位。是年冬去川西李庄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學習中國古代建築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駐平津區辦事處任助理代表,清理追還抗戰時期被敵偽劫奪之文物。一年中,經過偵察調查,奔走交涉,追還、征購數批文物,總數達2000餘件,一律由故宮博物院接收保管。1946年底任中國駐日本代表團第四組專員,負責調查交涉歸還文物事宜。次年初追還被劫奪的原中央圖書館所藏善本圖書106箱,由日本橫濱押運到上海,經鄭振鐸派員接收。旋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48年6月,被派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期滿後,拒絕了弗利爾美術館、匹茲堡大學的聘請,返回故宮任原職。
新中國成立後任故宮陳列部主任,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因對「三反」後的處理有意見,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摘帽」,宣布的當天調迴文物局工作。他在離開文物崗位的整整十年中,利用一切業余時間,堅持文物研究。諸如《髹飾錄解說》一書的撰寫,明式傢具實物、技法、文獻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則例的訪求、整理、匯編等,都是這十年中慘淡經營、點滴積累而成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又一次受到沖擊,1969年10月在患肺結核活動期中,下放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獲徹底平反。他從1962年調迴文物單位到1994年退休,1985年12月被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個人。1994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還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成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鑒定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是對古典傢具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81年4月,在北京為聯合國工發組織作有關中國傳統傢具的報告。1983年應邀赴倫敦劍橋大學作中國文物報告。1990年8月至9月出席其專著《明式傢具研究》英文本首發式,在美國五大城市博物館作有關傢具的報告。1992年應美國舊金山民間藝術博物館之邀,參加有關傢具的座談會。還先後多次應香港中文大學、東方陶瓷學會、台灣中華文物學會之邀,作關於傢具、漆器、竹刻、文人趣味與工藝美術的報告或宣讀論文。
主要作品
王世襄的著作頗多,主要有:《中國古代音樂書目》、《廣陵散》(說明部分)、《畫學匯編》、《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竹刻藝術》、《竹刻鑒賞》、《髹飾錄解說》、《明式傢具珍賞》(並有英、法、德文本)、《中國古代漆器》(並有英文本)、《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器》(與朱家溍合編)、《中國美術全集·漆器》、《明式傢具研究》(並有英文本)、《北京鴿哨》、《竹刻》 、《蟋蟀譜集成》、《說葫蘆》(中英雙文本)、《美國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精品選》(中英文本。英文本,與Curtis Evarts合編)、《錦灰堆——王世襄自選集》(包括歷年撰寫的文章一百多篇,彩色、黑白圖數百幅)、《明代鴿經清宮鴿譜》、《明式傢具萃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襄編著、袁荃猷繪圖)等。
王世襄多才多藝,擅書法與詩詞,興趣廣泛,故某些著述超出一般文史工作者的研究范圍。

B. 明代傢具的種類與特點是什麼

明式傢具並不是指明代傢具。明代傢具,是專指在明代製作的傢具。明代傢具是時間概念,而明式傢具則是藝術概念。兩者有著本質區別。明式傢具是我國明代形成的一項藝術成就,被世人譽為東方藝術的一顆明珠。在世界傢具體系中享有盛名。 明式傢具有如下風格特點: 1、造型大方,比例適度,輪廓簡練、舒展。 2、結構科學合理,榫卯精密,堅實牢固。 3、精於選料配料,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 4、雕刻紅腳處理得當。 5、金屬飾件式樣玲瓏,色澤柔和,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 關於明式傢具的風格特點,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的品》和《明式傢具的病》兩篇文章中有把明式傢具的優點和不足分析的已很全面。他把明式傢具歸納為五組,共十六品。分別為: 第一組: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 第二組:濃華、文綺、妍秀。 第三組:勁挺、柔婉。 第四組:空欞、玲瓏。 第五組:典雅、清新。 在明式傢具中,並不是完全的盡善盡美,也有不盡人意和不足的便子。王先生把它們歸納為"八病"。分別為:繁瑣、贅復、臃腫、滯郁、纖巧、悖謬、失位、俚俗。 明式傢具沒有時間限制,不僅明代的優秀傢具稱為明式傢具,清代初期的傢具仍保留著明式的風格特點,仍屬於明式傢具。後來乃至我們今天按明代式樣仿製的也屬於明式傢具。不論研究傢具的還是收藏、製作古典傢具的,都要讀一讀王先生的這兩篇文章。 一般是指我國明代至清代早期(約當公元15—17世紀)所生產的,以花梨木、紫檀木、紅木、鐵力木、杞梓木等為主要用材的優質硬木傢具。由於製作年代主要在明代,故稱叫「明式」。它是在宋代、元代傢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在工藝、造型、材料、結構上都有重大突破。明式傢具一直被譽為我國古代傢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國傢具民族形式的典範和代表。在世界傢具史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具有造型淳樸、大方,結構簡練,突出木材天然紋理,不添加繁瑣裝飾,注重實用、美觀等特點。在中外享有盛譽。明式傢具品類齊全,按使用功能大致分為六大類。①坐卧類。有凳、墩、椅等。②承具類。有幾、桌、案等。③卧具類。有床、榻等 ④ 庋具類。有盒、匣、奩、箱、櫃、櫥等。⑤架具類。有面盆架、鏡架、衣架等。⑥屏具類。有硯屏 、炕屏等 。明式傢具採用榫卯接合方式的框架結構,榫卯種類繁多,斗拼巧妙,結合牢固。明式傢具多選用紫檀、花梨、紅木等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色澤光潤的木材。漆飾方法有桐油、擦蠟、大漆、雕漆等。還有式樣細致精巧的金屬配件起輔助裝飾作用。 明式傢具的主要特點是採用木架構造的形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形體特徵,造型簡潔、單純、朴質,並強調傢具形體的線條形象,在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確立了以「線腳」為主要形式語言的造型手法,體現了明快、清醒的藝術風格。同時,明式傢具不事雕琢,裝飾洗練,充分地利用和展示優質硬木的質地、色澤和紋理的自然美;加上工藝精巧,加工精緻,使傢具格外顯得雋永、古雅、純朴、大方。明式傢具比例的合度和諧;體現了完美的尺度與人體功學的科學性;合理、巧妙的榫卯結構和加工工藝,都充分地反映了「明式」的卓越水平。所以,明式傢具被稱之為明清工藝美術寶庫中的明珠,是中國封建社會未期物質文化的優秀遺產。 明式傢具的造型結構十分重視與廳堂建築相配套,線條組合給人疏朗空靈的藝術效果,與繁復奢華的清式傢具相比,明式傢具以清新素雅、簡練概括而取勝,因此在古傢具市場中,一直流行著「十清不抵一明」的說法。

C. 明式傢具是以黃花梨為主要用材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定義什麼是明式傢具。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研究》中指出:「明式傢具一詞,有廣、狹二義。其廣義不僅包括凡是制於明代的傢具,也不論是一般雜木製的、民間日用的,還是貴重木材、精雕細刻的,皆可歸入;就是近現代製品,只要具有明式風格,均可稱為明式傢具;其狹義則指明至前清時期材美工良、造型優美的傢具」。從王世襄先生致力於研究的明式傢具是指狹義定義的明式傢具。這時候的傢具,尤其是從明代嘉慶、萬曆到清代康熙、雍正(1522-1735年)這二百多年間的製品,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藝術價值來看,稱之為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是當之無愧的。

再來說黃花梨。黃花梨,中文名:降香黃檀。紅木五屬八類中隸屬:豆科,蝶形花亞科,黃檀屬,香枝木類降香黃檀。我們稱為黃花梨。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人們常常絞盡腦汁來辨別海南黃花梨與越南黃花梨,且樂此不疲。我覺得不管海南的還是越南的,它都是黃花梨。正如海南人和越南人。好吧,是黃種人就行。管他是哪裡來的呢。如今,越南黃花梨的價格已高不可攀了,更遑論海南的,不親民的價格讓我們望而生畏,爭論也沒什麼意義。

回歸問題,當明式傢具遇到黃花梨:為何偏偏喜歡你?

現狀:從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傢具研究》中狹義的明式傢具來看,以黃花梨為材質的明式傢具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目前各大博物館、收藏家和拍賣會看到的明式傢具多以黃花梨為主。例如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清華藝術博物館等展出的明式傢具也是以黃花梨居多。去年嘉德北京春拍、秋拍及今年紐約市場上佳士得、蘇富比兩大春拍,所展出的傢具也以黃花梨為主。明式傢具可謂黃花梨獨霸天下。

如果從廣義的明式傢具來看,這個問題提法就比較欠妥,並非是明式傢具對黃花梨情有獨鍾,而是當一種木材迎合一種款式的傢具,必然有它獨特的特質、歷史淵源和經濟文化背景的。不論傳統的大漆傢具還是紫檀、紅酸枝、雞翅木、鐵力木等傳統硬木,櫸木、柞榛木、榆木、核桃木等傳統國產木材,不管什麼材質,只要能把木材的優勢與傢具器形有效的結合起來,都能展示出它更深層次的韻味。當代新仿的明式傢具用材常用的有:黃花梨、紫檀、紅酸枝、黑酸枝、花梨木,五屬八類三十多種木材更是百花齊放,其中也不乏很多優秀的作品。綜合來說一件經典的傢具,依靠的不是唯材質論也非唯年份論。木材價值與年份只是一個參考,工藝及歷史文化價值等綜合考量才最重要。

為何我要在開篇要闡述明式傢具的定義。因為如果從廣義的明式傢具來講,明式傢具並非偏愛黃花梨,一些核桃木、櫸木、髹漆的明式傢具也非常精彩。大家可參閱劉傳生先生所著的《大漆傢具》或者馬可樂先生的《可樂居選藏山西傳統傢具》就可看到並非只有硬木傢具才是廣義明式傢具的全部。百聞不如一見,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天津可樂馬古典傢具博物館去看原汁原味的明代傢具。更值得欣慰的,一些現代明式傢具雖用白酸枝或紅酸枝做,卻依然傳承著明式傢具的精髓。

我們回歸狹義的明式傢具(以下,我們所說的明式傢具皆為狹義上的,不再重復贅述)。材美工良,這四個字,便把很多髹漆的柴木傢具摒除其外。年份問題,新仿的傢具也被出局。剩下硬木的幾大元老:紫檀、黃花梨、鐵力木、雞翅木、烏木、紅木等。幾里挑一綜合對比,黃花梨傢具數量獨霸天下也不足為奇。原因有兩點:一、自身優勢;二、歷史經濟文化原因。

首先說第一,黃花梨的自身優勢。

黃花梨的木色金黃而溫潤,顏色從淺黃到紫赤,木質堅實,花紋美好。且材料可以很大,尤其可做一些大案的獨板面心板,或者櫃子的一木對開的櫃門面心板。從這點兒上,紫檀料就無法比了。另外,黃花梨的質感光潤,木性極為穩定,不易開裂、彎曲、有一定韌性,它是明及清前期考究傢具的主要材料。

黃花梨以黃色為主,色調暖,文雅靚麗,木紋清晰,如行雲流水,非常受明代文人的喜歡。最為特別的是,它的木癤也非常溫和,平整不開裂,呈現出狐狸頭、孔雀尾等可愛的「鬼臉兒」,也是人們喜愛黃花梨的一個原因。素雅中透露出一絲俏皮,耐看且耐人尋味。這點兒,雞翅木和鐵力木就差一些了。

明式傢具的特點為造型簡練、以線為主;結構嚴謹、作工精細;裝飾適度、繁簡相宜;木材堅硬、紋理優美。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明式傢具五美》中概括明式傢具的五美:「木材美、造型美、結構美、雕刻美、裝飾美」。

明式傢具的顯著特徵:造型簡練,通過簡約流暢的線條給人一種行雲流水,抑揚頓挫的視覺效果。黃花梨明顯給明式傢具在造型上錦上添花,它的素雅能充分讓傢具展現出起線、混面等線腳效果。同時,行雲流水的木紋也可讓傢具體現其自身的造型美和結構美。

再來說第二點,歷史經濟文化原因。

黃花梨、紫檀自古都是高端明式傢具的首選,我們看它們從古至今歷史上價格是如何交鋒的。

歷史上黃花梨與紫檀的木料價格對比:

據明隆慶元年(1567年)的《兩浙南關榷事書》記載,花梨(黃花梨)每斤價銀四分,烏木同,鐵栗(力)僅二分,而紫檀美金為銀一錢。高出其它硬木一倍至五倍。這也就說,在工一樣的情況下,還是黃花梨既便宜又好用,因為它有大料。同時它還是本邦料,按就近取材的原則,比紫檀易得,料成本低,用它做傢具比紫檀的概率大很多。故而傳世品比紫檀多。

我們再來說近20來年黃花梨與紫檀的交鋒。

曾記得2005年的時候,黃花梨的大概價格兩萬多一噸,要以材論價。紫檀的價格十萬,亦是以材論價。很多工廠作坊以《明式傢具珍賞》或《黃花梨圖考》等明式傢具圖作為樣板來仿製。我想有人讀到這里的時候會說,還好那時我花了不到兩萬在潘家園買了對黃花梨的圈椅。那時紫檀的圈椅是什麼價格?相較於紫檀,黃花梨傢具還是更親民。

2006年,黃花梨的價格飆升,跟紫檀幾乎並駕齊驅,我曾經在北京東壩市場買了3根黃花梨木棍,每個2.5公斤左右,花了300塊錢。那時紫檀的價格也在12萬一噸左右。這個價格只為某一時段的價格參考,其它時間的波動我們不予更多探討。這時候,再做黃花梨的傢具依然比紫檀的便宜,為啥,能出大材,紫檀的綽號「十檀九空」不是白叫的。

接下來,隨著黃花梨資源的匱乏,我的這三根黃花梨棍子,若說1萬一根出,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爭著搶。十幾年,黃花梨的價格火箭般速度上了天,讓我們望塵莫及。對比紫檀,百萬一噸的報價也算親民。

說了這么多,總結一下。審美有時代特徵,例如美女,環肥燕瘦都是有時代審美特徵的。我們要全面的看待明式傢具在傢具史上的重要意義,不要唯材論,摒除只要是黃花梨紫檀的傢具都是好的這種觀念。經濟價值是一個參考,但工藝及歷史文化價值也值得考究。一種木材迎合一種款式的傢具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和經濟文化背景的。自清中期以來,北京重紫檀、紅木而賤花梨,以致許多黃花梨器都被染成深色。清式傢具的沖擊對黃花梨影響也很大。雖明式傢具黃花梨經典款式頗多,但它也沒放棄紫檀、雞翅、鐵力等其它硬木。

這件紫檀畫桌,被王世襄先生拿出來作為淳樸之典範。贊為:「淳樸敦厚,允稱明代傢具上品」。

這件展出在上海博物館的三屏風曲尺式羅漢床,床身為鐵力木,曲尺圍子為紫檀木。兩種木材搭配,但並不違和,依然堪稱明式傢具經典款式。

鐵力木四齣頭官帽椅,無論從選材到工藝上都是上品。

紫檀扇面形南官帽椅,被王世襄譽為明式傢具第四品凝重之代表。紫檀的高貴,氣度凝重與這器形完美結合,才能給我們留下寶貴的傳世之佳品。

同為無束腰直棖直足長方凳,黃花梨的經典,紫檀的也好看,只要你真心喜歡明式傢具,無論什麼材質,都能品出它的深層次的韻味。王世襄先生說明式傢具十六品:簡練、淳樸、厚拙、凝重、雄偉、圓渾、沉穆、穠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無論哪種美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

D. 王世襄的治學精神

王世襄治學的精神憑兩股勁:傻勁和狠勁。這是事實,他研究美術史、建築營造以至明式傢具,都以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鑽到底,總要搞出個名堂來才善罷甘休。他做學問不單純靠書本知識,為了觀察漆器實物,他隨時注意故宮的藏品,還經常去古玩鋪、掛貨屋,乃至冷攤僻市搜集漆器標本,越是殘件越重視,因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層次等等狀況。研究明式傢具限於財力,王世襄只好直接與收購破舊雜貨傢具的舊貨攤打交道。他經常冒著嚴寒或酷暑,騎著自行車奔波於北京的街頭巷尾。車後裝著一個能承重一兩百斤的大貨架,架上放著棉繩、麻袋片和大小包袱。遇到明式傢具,能買得起的,他便買下,捆在車上帶回;買不起的,也要拍照或畫下圖來。早年在搜集過程中,他的足跡遍至北京方圓幾百里,連通州、涿縣、保定也時時遠征,不肯放過。大年三十,為了或許能從農家買到一件舊傢具,他放棄全家吃年夜飯的歡樂,而在鄉下睡冷炕,用脫下來的鞋墊在炕沿上做枕頭,度過除夕之夜。
然而,全靠獨立搜集畢竟有限,每每因為身上帶的錢不夠而痛失良機。有一次,他在北京通州鼓樓北小巷一個老太太家看到一對杌凳。這是明朝留下來的,無束腰,直根,四足外圓內方,用材粗碩,十分簡練朴質,他看了以後非常喜歡。老太太要價20元,王世襄馬上掏錢,老太太見他沒還價,馬上改了口不賣了。兩天以後,王世襄路過東四的掛貨鋪,看見打小鼓的王四坐在這對杌凳上,覺得這回再不能讓這對杌凳「跑」了。可那天他恰恰忘帶錢包了,王四要價40元,他連定錢也拿不出來。等他帶著錢回到掛貨鋪,杌凳卻已經被紅橋的梁家買走了。於是,王世襄跑到梁家,想把這對杌凳買回來。誰知梁家兄弟就是不賣。王世襄鍥而不舍,一次不行,兩次,隔三岔五到梁家買這對杌凳。為了買到手,他不斷地加價,歷時一年,他跑了二三十次,最後花了400塊錢,才從梁氏兄弟手裡把它買下來,這價錢正好是當初通州老太太要價的20倍。今天,老先生對這對杌凳當然格外看重,當初買回去又重新拾掇了一番,其圖片收錄到他的《明式傢具珍賞》中。
這樣的生活,占盡了他全部假日,也耗盡了他全部積蓄。王世襄搜集傢具的狂熱,得到了妻子袁荃猷的支持。這位在音樂方面學有專長的賢內助,一心成全丈夫的研究興趣。丈夫把大部分的錢買了木器,她盡管衣著樸素,生活節儉,有些年手頭還拮據,但她全無怨色,而是怡然自得地和丈夫共享從傢具研究中得到的樂趣。
少有所好,老有所用,用有所成。這些年來,王世襄潛心於發掘瀕於失傳的「冷門」學問,他曾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有關古代傢具的專著《明代傢具珍賞》,填補了中國工藝史上一段長時間的空白,更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手冊。有人說,他「玩」出了前無先輩系統之論、後無來者可以繼承的「世紀絕學」。
玩即學,學亦玩。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

E. 明式傢具研究的作者簡介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
1914年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親金章,是著名的魚藻畫家。
1938年 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學士。
1941年 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
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
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還在戰時被劫奪的文物。
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國駐日代表團第四組專員,交涉追還戰時被日本劫奪的善本書。
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
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宮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會獎金,赴美國、加拿大參觀考察博物館一年。
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後在故宮博物院任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
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國音樂研究所任副研究員。並於196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傢具風格史》。
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同時,亦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主要著作:
《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圖書公司鉛印本。
《竹刻藝術》1980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
《髹飾錄解說》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
《明式傢具珍賞》1985年9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聯合出版。
《中國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
《明式傢具研究》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

F. 王世襄:玩過、苦過、學過的一生

「21世紀可能會再出一個錢鍾書,但是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王世襄是誰?為何會有這樣的贊譽。

他便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和文物鑒賞家,出自書香門第。父親是外交官,母親又是魚藻畫家,詩書傳家,王世襄就是在這樣優渥而平靜的家中長大。

而他平生不愛四書五經,只愛鷹狗信鴿,年少多玩,而玩出了自己的門道,這在古人中,我想只有張岱能與之以知己相稱了。

一日酷愛收藏傢具的王世襄偶然間得知一紫檀案子無人問津,而他慧眼識珠,一眼便認出了紫檀案子的題詞來歷不凡,就是這件無人問津的紫檀案子成了他津津樂道的大便宜。原來這紫檀案子是乾隆的曾曾孫溥侗之物,再去思源,便發現它的原主人正是清代被譽為「天下第一巡撫」的宋葷。有了這兩人的加持,這件紫檀案子的身價自然節節攀升。

並非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氣,好的運氣背後往往是一個人默默的躬耕。

王世襄當然也不例外。

那時年少,他不愛讀書。父母愛重,既為他請了老師教授古漢語,經史詩詞,又送他去乾麵胡同學習美國文化。而他卻獨愛詩詞,業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樂此不疲。

王老自言小時尤愛鴿子,在讀於北京美僑小學時,英文習作必言鴿子。而後又迷上摔跤,跟著清代撲營布庫學習摔跤,又玩上了大鷹和獾狗。上大學時也曾帶著鷹和蟈蟈進課堂,惹得老師都將他看成不學無術的「未知數」。

(二)研物立志,玩物成家

一個人的興趣所在,成就了他一生的美滿。

作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在玩耍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不僅抓蟋蟀,逗蟈蟈,他還跟隨舅舅學習竹刻藝術,跟隨母親學習繪畫,閑時更是把大巴精力都用在了旁人不肯用心的地方,例如火繪,漆器,明式傢具,烹飪等等。玩物而不喪志,王世襄凡有接觸的東西,他都要悉心留下記錄,在他所出的《自珍集》中,一桌一凳,何處尋來,有何故事,他都一字一句地記錄。因而啟功先生稱他是「研物立志」。

因他總是從小處著手,小時候讀書之餘,他常常去廚房觀察家廚,處處留心皆學問,耳濡目染,上灶實踐,他竟成了遠近聞名的「烹飪聖手」,凡有親朋做客,王老總喜歡親自下廚,做兩個拿手好菜。因為手藝高超,品鑒功夫了得,人民大會堂還特邀王老去做美食品鑒專家。

1939年,對於王世襄來說是一個轉變的開始。由於父母從小到大對他都是尊之,愛之,從未苛責過他。直到母親離世,他才思考起這一生的事業,送走心愛的鴿子、大鷹、獾狗,也不再玩物喪志,整整五年專心研究論文。

1943年,戰火紛飛,他趕往西南大後方的求學聖地李庄想要安心學習,李庄聚集著我國一批重要的學者,其中包括傅斯年和梁思成。

傅斯年聞聽他是燕京大學畢業,便不再多問。無奈輾轉之下,哥哥的同窗好友梁思成成了他的恩師,而他毅然決然跟著梁思成在營造學社進行中國古建築研究。

不辭辛苦,勵志學習,那當是一段美好的日子。

那時他在燕京大學,戰事紛擾,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父親淡出官場,母親離世,家境每況愈下。而此時他剛剛成為燕京大學研一學生,而她也在燕京大學。

她學習教育學,要編寫中小學國畫教材,而又無良師教授。經人引薦他成了他的「論文導師」,學習繪畫。

她便是王世襄一生相伴的妻子袁荃猷。

在王世襄的悉心指導下,袁荃猷順利畢業論文。而在這朝夕相處間,也漸生情愫。

燕京停學,他去了重慶,臨行前送她一盆太平花作為紀念。思念又托著書信送到她手裡,她無以為寄,唯有日日護花,於是再給他的回信中,她這樣寫道:

「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澆水,活得很好。但願生活也能像這太平花。」

而後兩心相知,以紅豆定情。她成了他一生的賢內助,而他成了她最好的「琴奴」。

1945年他任職於南京專門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與日本交涉追還文物事宜,兩年後擔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可謂是遂了平生志。此後又赴美考察,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

但是好景不長,1957年,「三反運動」中,他因言辭而被劃為「右派」。而後又經歷文革,被下放勞改,種菜,養豬,插秧,什麼活都干,什麼苦都吃。除了那副老舊眼鏡還記得他是個文藝工作者,而他自己儼然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模樣。

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得以徹底平反。對於他這段經歷,他坦言:有的人再遭受極不公平待遇時,會自絕於人民,有的人會鋌而走險,而他堂堂正正,規規矩矩做人,即不會自尋短見,也不會鋌而走險,他需要去追求人生的意義,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他就要這樣堅持著去追求,風雨無阻。

行勝於言,行然後言。

日本投降後收回幾千件國寶,是他認為他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情。

編寫此書前後歷經30年,除寫作本身艱難外,又迭遭政治坎坷,但初衷不改,善始善終,於1983年終於正式出版,1998年修訂再版,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古代漆器的必備工具書。

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專注的做自己的研究,明式傢具實物、技法、文獻材料的收集,清代匠作則例的訪求、整理、匯編等,都是這十年中慘淡經營、點滴積累而成。

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成為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也享譽海內外。

我們或許只看到了他偶然得到的紫檀案子,便覺得他撿了大便宜,哪有那麼多的便宜可撿,人的一生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可以一時經歷論短長。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玩過、學過、苦過,一生熱愛自己的興趣,為此孜孜不倦。

                                          風乎舞雩

G. 明式傢具珍賞的作品分析

《明式傢具珍賞》 編著者王世襄是當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傢具研究專家,致力收藏和鑽研中國傳統傢具達四十年。他從自己的和全國其他公私藏處中精選出162件明式傢具珍品,分門別類,並按器形由簡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階段為次序,編成圖錄,通過文字論述、彩色圖版和圖版解說三個層次,對明式傢具進行了有系統而細致的介紹。
《明式傢具珍賞》以實物彩色圖版為主,全部彩圖連細部特寫共332幅,附傢具實測圖42幅。在圖版解說中,配合186幅黑白圖,對所載各件明式傢具作了細致的描述和精闢的品評。書前有長篇「前言」,結合52幅手繪插圖,系統地闡述了明式傢具的源流、造型特色、結構技巧和欣賞與實用價值。中國傳統傢具發展到明至清前期,達到頂峰的黃金時代。這時期的傢具採用了性堅質細的硬木作材料,在製作上榫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公認是一個重要的傢具流派,專稱為「明式傢具」。其優秀製品不僅被視為藝苑奇珍,而且對現代傢具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明式傢具在近四十年來備受西方人士所賞識與重視,曾出版了幾種有關它的著述和圖錄,反而在中國尚無這方面的專著。王世襄編著的這部《明式傢具珍賞》及其姊妹篇《明式傢具研究》專著,不僅填補了這個使人遺憾的空白,而且還後來居上,在傢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遠超前人。
本書兼備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既可供文化藝術研究者、傢具設計師和收藏家研究參考,也適合一般文化藝術愛好者觀賞。

閱讀全文

與王世驤什麼時間研究明式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木頭門貼什麼防水 瀏覽:945
顯卡返廠維修後保修多久 瀏覽:801
怎麼去除新傢具的膠味 瀏覽:927
汽車售後維修流程 瀏覽:322
寶安哪裡有二手家電市場 瀏覽:588
沃爾沃卡車全國維修點 瀏覽:745
國家電網考試怎麼分類 瀏覽:242
奶奶衣櫃怎麼翻新 瀏覽:684
24v迷你電動車充電器維修 瀏覽:974
勞力士售後維修福五中心 瀏覽:598
如何維修超聲波清洗機發生器故障 瀏覽:723
荔灣區電器維修點 瀏覽:517
實木拼花傢具怎麼去跟客戶講 瀏覽:291
cav維修點 瀏覽:585
傢具廠女孩怎麼樣 瀏覽:131
北京錦綉傢具 瀏覽:256
車被惡意劃傷怎麼維修 瀏覽:792
lv的包翻新一個拉鏈多少錢 瀏覽:650
晶剛膜透明防水膠多少錢一桶 瀏覽:854
濟寧電信寬頻維修電話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