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國時候的松木傢具有收藏價值嗎
有收藏價值。
民國傢具收藏價值表現在五個方面:
中華民國從1911年成立到1949年終結,通常我們將這期間所生產製作的傢具統稱為民國傢具。這裡面又可分為「民國仿」傢具和「民國式」傢具,前者即民國期間仿製的明清傢具和西洋傢具,後者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民國傢具與清代傢具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民國傢具比清代傢具洋氣。這種「洋氣」反映在傢具上,就出現了中西「雜交」的現象,或曰崇洋時尚。目前民國傢具從五個方面表現出它收藏的價值:
1.年代:民國至今將近百年了,清末民初正是中國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革,人們的政治觀念在變,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由抵制變為「西為中用」。從國家體制,到服飾發型、建築傢具都出現了巨大的改變。民國傢具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出現的。短短四十多年間形成了一種時尚,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追捧,有了自己獨特的美學符號和審美體系,這些要素使得民國傢具有了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當前在舊貨市場流通的古舊傢具,主要是民國硬木傢具,經歷了一定時間的沉澱,具備了藝術品成為藏品的底限,其正處於「舊品殘值流通階段」或「舊品變藏品階段」,頗有收藏空間。
2.材質:在清末民國初期,傢具的用料還是承襲清代的酸枝木、花梨木為主的格局。但此間原本不被我們中國人所重視的櫸木、柚木、松木傢具都逐漸風行起來,這完全是洋為中用的結果。
受西方的影響,民國傢具開始採用現代工業材料,夾板表面覆貼各種珍貴木紋,追求名貴。除了木材,玻璃成為那一時期製作傢具最重要的材料。比如民國客廳中,沙發、牌桌、茶幾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大件傢具——陳列櫃,櫃的迎面和側面一般均由玻璃組成,用來擺設珍稀藝術品或書籍以供觀瞻,同時又顯示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養。在原來沒有擋板的地方裝上玻璃,增加了密閉性;將原來的實木板件改為玻璃,又增添了通透性。同時,玻璃的使用也使得傢具整體顯得很「洋氣」。一些櫥櫃的櫃門上還用上了彩色玻璃,使得私密性和裝飾趣味又添一層。民國時期還有瓷磚的介入,多用於餐廳、廚房的傢具和牆面,少部分則用於鋪地,上面印製漂亮的花紋和鮮艷的色彩。
3.品相:民國傢具可以說是19世紀初葉的「混血兒」,既有豪華富貴洋里洋氣的,也有俗里俗氣的,更有非驢非馬不可思議的。
按品相,可分為三類:(1)復制派。民國傢具很大程度上是歐式古典傢具在中國的復制。人們追捧西式傢具,文化階層追求原汁原味。很多傢具是直接按照外國雜志上的照片生產出來的。在民國傢具中,流傳最多的就是在國外被稱為「邊椅」的餐用椅,佔了很大的比重,而且樣式繁多,不可勝計。與國外不同的是,民國時期的餐椅酸枝木、花梨木佔了很多,而國外的餐用椅多是桃花心木、椴木等。另一種純舶來的復制傢具是沙發。現在看到的老傢具中凡是沙發都是民國時期的產物。(2)改良派。以海派傢具為主,即俗稱的上海老傢具。民國海派傢具不僅代表一個時代,也代表這個時代中國傢具的最高水平。其在用料上延續了明清傢具的理念,以硬木為主、醬紅底色雍容富貴。造型款式吸收西方式樣,品種有三門大櫥、五斗櫥、梳妝台、三搖鏡、玻璃櫥、窗頭櫃、獨腳圓台和床等。卧室里床由繁變簡,床從單邊上改為雙邊上,強調舒適和實用,梳妝台變繁復,椅子脫離了明清「燈掛」樣式,椅背欹斜、椅腿或「三彎」或用機械鏇木等,另有牌桌、大衣櫃的引進,器形尺碼較之原先均放大,如大衣櫃、陳列櫃等高都在兩米多,這與洋建築的房間寬大有關。此外像西洋彩玻璃、磨邊鏡子、西洋花飾等也被大量採用。海派傢具不僅領導了時尚,也體現了中國工匠的智慧,為中國傳統傢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3)雜交派。多指一些土洋結合的傢具,中西元素糅合地相當生硬,藝術水準很低。
4.稀有性:民國傢具由於年代近,存世量比較大,但是風格獨特的傢具卻往往顯得鳳毛麟角。雖然由於仿製成本高,民國傢具的贗品並不多,但是近年來民國傢具的價格走勢一路飆高,出現了很多嫁接的仿造品或者變造品。所以收藏的時候要注意「去偽存真」。
5.完整性:民國傢具經過近一百年的時間,不少傢具因使用過程中的損壞而導致了局部的殘次,這也是民國傢具的一個特徵。從收藏和投資角度講,收藏完好而沒有缺失的傢具應該是首選。當然,一些像拉手、銅飾等有小缺失的可以暫付闕如,還有一些傢具看似已散了架,但只要不缺主要的部件,就能整舊如舊。
B. 舊傢具的簡稱叫什麼
叫「獨座」。廳堂上置於天然幾前的一種長方形桌子,高度約與方桌相等。祭祀時常供設香爐、蠟竿和擺放供品,故名供桌
C. 黃花梨的叫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黃花梨是我們傳統傢具中所使用的名貴木材,上海亦稱為「老花梨」,廣州稱為「降香」,心材色澤由淺黃至黃色,紋理美觀有香味。其在植物學上的學名稱為「降香黃檀」,我國海南島有此樹木,當地人稱為「海南檀」,據《廣州植物志》記載:「海南島物產……為森林植物,喜生於山谷陰濕之地,木材頗佳,邊材色淡,質略疏楹,心材色紅褐,堅硬,紋理精緻美麗,適於雕刻和傢具之用……本植物海南原稱花梨木,但此名與廣東木材商所稱為花梨木的另一種植物混淆,故新擬此名(即海南檀)以別之。」黃花梨木因其紋理美觀,色澤艷麗,是明清以來製作傢具的良材。傳世的古典傢具中,多有以黃花梨木製成的傢具,這些傢具,以其造型端莊大方、線條委婉流暢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
黃花梨在歷史上曾有過「花櫚」、「花梨」、「花黎」等不同稱呼,古代的許多文獻資料對於這種木材的紋理特徵及產地都有著明確的記載,如唐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明初王佑增訂《格古要論》記載:「花梨出南番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愛,花粗而淡者低。」
在明人顧芥所著《海槎余錄》里提到「花梨木、雞翅木、土蘇木皆產於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可知,黃花梨產於海南島深處的黎山,多由黎族人開采砍伐。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櫚木拾遺」一條中提出:「(櫚木)[時珍曰]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李時珍認為有花紋的櫚木,謂之花櫚木,平時眾口廣傳的「花梨」說法為誤傳,而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證實了當時這種所謂誤傳的「花梨」之名已成為明代民間對於黃花梨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
在明人嚴以簡所著的《殊域周咨錄?卷七?南蠻?占城》里記述了占城國的土特產,其中有:「檀香、柏木、燒碎香、花梨木」。
清人李調元的《南越筆記》卷七也記載位於今越南的「占城」向明廷進貢花梨:「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蠻來朝貢,其物有烏木、蘇木、花梨木等。」《南越筆記》卷十三又記載:「花櫚色紫紅,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類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者佳。『瓊州志』雲,花梨木產崖州昌化陵水。」
《廣東新語》卷二十五記載:「海南文木。有曰花櫚者。色紫紅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愛。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堅理密緻。價尤重。往往寄生樹上。黎人方能識取。產文昌陵水者。與降真香相似。」
另外,在我國古代史料中,也有將黃花梨稱之為「花黎」的,如宋趙汝適所撰的《諸番志》卷下提到了「花黎木」:「海南,漢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環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別。土產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屬。」
清人程秉劍的《瓊州雜事詩》里以七言詩的形式對海南島的物產進行了概括,其中有一句詩特意提到了「花黎木」:「花黎龍骨與香楠,良賈工操術四三。爭似海中求飲木,茶禪如向趙州參。」詩下有註解卻將花黎寫成「花梨」:「花梨、龍骨、香楠皆海南木之珍者」。
綜上所述,今天我們所說的黃花梨在我國古代有「花櫚」、「花梨」、「花黎」等多種稱呼,在有關記述這種木材的史料中,產於我國廣東南部海南島地區的記載佔了絕大多數,如「崖州昌化陵水」,「文昌陵水」,「黎山」,「海南」。只是在《本草拾遺》中提到「花櫚出安南及海南」。《南越筆記》中記載了占城國主遣使來朝貢,「其物有……烏木、蘇木、花梨木」,《殊域周咨錄》里提到占城國特產時,有「檀香、柏木、燒碎香、花梨木」等。按「安南」和「占城」位於今天的越南境內。可知,在古人的記載中,我國海南島地區是「花梨」、「花櫚」「花黎」的主要產地。
一直以來,對於「黃花梨」這個字眼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由於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檔花梨,才在花梨之前加了一個「黃」字,也有人認為是20世紀初,由著名學者梁思成等組建的中國營造學社為了在明式傢具研究中將新老花梨區別,便將明式傢具中的老花梨之前加上「黃」字,但「黃花梨」之名究竟何時才出現的,許多古典傢具專家因未能在歷史文獻中找到明確記載而莫衷一是。
據《大清德宗皇帝實錄》卷四百六記載,光緒二十三年六月,慶親王奕在為慈禧皇太後修建陵寢時上奏摺:「己卯,慶親王奕等奏,菩陀峪萬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謹用南柏木外,其餘擬改用黃花梨木,以歸一律。」
又據《大清德宗皇帝實錄》卷四百七記載:「(光緒二十三年秋七月)癸丑,諭軍機大臣等,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東西配殿,照大殿用黃花梨木色,罩籠罩漆,余依議。」另據《大清德宗皇帝實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九月)慶親王奕等奏,吉地寶龕木植漆色,請旨,遵行得旨、著改用黃花梨木,本色罩漆。」
從上述記載可知,清末光緒年間,慶親王奕在河北遵化普陀峪為慈禧皇太後修建陵寢時,提議陵寢內的建築材料使用「黃花梨木」,並在慈禧陵寢大殿東西兩側及吉地寶龕,「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謹用南柏木外,其餘擬改用黃花梨木,以歸一律。」慶親王奕上折的時間是光緒二十三年六月,也就是公元1897年,這是筆者目前所看到的關於「黃花梨木」在歷史文獻上出現的最早、最明確的記載。據此可知,「黃花梨」之名最遲在清末光緒年間就已出現。引用正華文玩館
D. 上海的方言有那些
總體來說,整個上海地區的方言均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但是根據內部的差別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幾種。
1。崇明方言區
該區域分布於崇明、長興、橫沙等北部島嶼。
2。嘉定方言區
該區域分布於大陸部分北部的嘉定、寶山大部分地區。
3。練塘方言區
該區域分布於青浦西南部地區。
4。上海方言區
分布於上海城區及其附近、浦東、南匯。
5。松江方言區
分布於松江、金山、奉賢、閔行以及青浦大部地區、嘉定部分地區。
E. 上海上百年生產歷史的品牌產品的商號稱為"老字型大小"有哪些
1.老鳳祥
創業於1848年的老鳳祥已走過了150多個春秋,是中國首飾業的世紀品牌。老鳳祥銀樓是國內唯一的由一個半世紀前相傳至今的百年老店。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創始於1848年的老鳳祥銀樓發展沿革而來。
2.冠生園
冠生園品牌創建於一九一五年,已整整九十年的歷史,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名牌老字型大小企業。冠生園(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和經營糖果、蜂製品、酒類、面製品、味精、冷凍食品、保健食品、生物醫葯、休閑食品等近二十個系列上千個品種。
3. 恆源祥
恆源祥創立於1927年,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目前,恆源祥由上海南京路上一家佔地100多平方米的毛線商店變成了一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集針織、服飾、家紡、絨線為一體的集團企業。
4. 喬家柵
喬家柵是馳名中外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創始於清宣統元年 (1909 年 ) ,其前身是永茂昌湯團店,先後在上海南市喬家路,館驛街、舊校場路等處開設分店。
5. 功德林
創始於1922年的功德林是一傢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著名老字型大小品牌企業,享有素食鼻祖之稱。八十多年來功德林無論在企業的規模、經營的品種、菜餚的特色、素食的花色及營銷與服務都在不斷地開拓創新。
6.亨達利鍾表
亨達利鍾表公司創立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 公司銷售各類世界頂級名表,如AP、積加、寶齊萊等,並設有勞力士、帝舵表專賣廳,專售各種款式的經瑞士天文台認證,帶有精密計時標志的勞力士手錶。
7. 老半齋
老半齋酒樓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開業,原設於漢口路湖北路口,民國初年遷至漢口路浙江路口,由開設銀行的幾位楊州人創辦,原名「半齋總會」,後改為「半齋菜館」,因對門又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於是又改名為「老半齋酒樓」。
8. 蔡同德堂
上海蔡同德堂葯號創始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寧波布商蔡嵋青從漢口遷來上海,是國內開業最早、規模最大的中華中葯老字型大小商店。最大優勢是全國唯此一家,無區域、地域之爭。
9. 老大同
上海老大同調味品有限公司前身老大同醬園,創設於清咸豐4年(1854年),1993年和2006年被國內貿易部和國內商務部確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
10. 王星記
創建於1875年的杭州王星記扇業是中國唯一一家綜合性扇子企業,是國家商務部重新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
11. 朵雲軒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旗下的朵雲軒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上世紀初即成為著名江南藝苑。在業內與北京榮寶齋並稱為「南朵北榮」。
12. 上海老飯店
上海老飯店創建於清光緒元年,原名「榮順館」,地處「海上明園」豫園旅遊區內。有「品味源頭上海菜,駐足百年老飯店」之美譽。飯店外觀為飛檐翹角仿明清風格,緊鄰外灘、南京路步行街及新天地等景點。上海菜的發源地之一。
13. 萬有全
「萬有全」品牌源自清咸豐元年(1851年),以經銷金華火腿和腌臘製品而享譽海內外,一百多年來夯實的基礎,使「萬有全」成為上海聞名遐邇的著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