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傢具與現代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有什麼關系
在現代家居裝飾中,復雜的造型和裝修方式已經逐漸被人們拋棄,更多的家居裝飾及家居陳設以人、家庭為中心展開,是對空間的個性化以及品位層次的追求。中赫時尚體驗式培訓是將市場引入課程,將課程帶入市場。
燈光、花藝、瓷器等元素的應用在不同的空間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傳遞了不同的文化與格調,同時可以看到家居陳設師的品位與市場嗅覺。
現代傢具特點分為以下幾點:
1、現代簡約風格:是簡潔明快、實用大方。因為「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普遍存在於當今大眾流行文化中。
2、現代前衛風格:依靠新材料、新技術加上光與影的無窮變化,追求無常規的空間解構,大膽鮮明對比強烈的色彩布置,以及剛柔並舉的選材搭配。
3、雅緻主義:文藝界、教育界的業主對雅緻主義情有獨鍾。他們注重品位、強調舒適和溫馨,但又要求相對簡潔的設計風格。
㈡ 你對傢具行業的未來趨勢有什麼看法
伴隨著傢具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傢具企業為爭奪市場各出奇招,但是不容忽視的還是品牌競爭力的塑造。所以,在品牌營銷領域,要想打造強勢品牌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忠誠度,傢具企業還需要在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及自身「賣點」上下功夫。
當今時代,品牌成為傢具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品牌營銷也具備上海齊居實木傢具了非凡的意義,痛點、癢點、賣點這三個關鍵詞在品牌營銷領域是怎樣都繞不開的。所以,傢具企業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爭取更多消費者,用自己產品的「賣點」直擊消費者的「痛點」和「癢點」。
總而言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傢具企業找准消費者的"痛點」,刺激消費者的「癢點」,塑造消費者的「賣點」,才能在其中脫穎而出。
㈢ 宋代高型傢具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往的朝代,應該是北宋。此時,世俗審美開始主動向文人靠攏,文人追求的雅文化,成為整個社會的潮流風尚。
宋詞在坊間大肆流行,宋詞所表達的文人趣味和生活,得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階層的推崇,乃至趨奉。這一點反映到家居生活中,就是得到文人審美認同的傢具日漸盛行。
文人傢具,首先是講究素雅自然,好玩實用,用著舒服;民間傢具,是把實用擺在最前邊,而宮廷傢具,把裝逼擺在首位,講究等級和威嚴。這是它們三者不同的地方。所以對於什麼是美的傢具,什麼是美的東西,認識是完全不一樣的。
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對文人傢具做了非常清楚的描述,第一是講究定式,崇尚古制。每一件傢具,用什麼材料做,尺寸多少,功能是什麼,都講的非常清楚。而對於「定式」的追求,正是宋代工藝的重要特徵。北宋人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中有明確體現。再說說「崇尚古制」,從明中期開始,崇古、復古大行其道,漢唐乃至宋代的生活方式,都成為世人學習、借鑒的模本。
於是,作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傢具,也化身為這一時代潮流中的重要參照物,因為漢唐時期,高型傢具品類太少,於是,宋代傢具,就成為還原與再創造的第一原型。可以說,文人傢具的基調,是在宋代就已經確立了的,明式傢具在此基礎上,對造型和工藝進行了進一步完善。
宋 《十八學士圖》
宋代傢具,也是高型傢具的快速發展期。大量新的傢具器型,在此時涌現出來,其龐大的體系,幾乎囊括了後來所有的傢具種類,即使此時尚未出現的傢具,也能在某些傢具上面,找到後世演化的基因。
宋代以前,中國傢具以矮型為主,而至宋代,終於迎來由低向高的快速蛻變。我們從傳世的宋代古畫上可以看到,人們使用的傢具既有高型傢具,又有矮型傢具,它們被和諧地融於同一空間,卻絲毫不覺違和。今天回頭看,宋代之於傢具歷史,正是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位置上。
宋 《十八學士圖》
高度的變化,又直接推動了工藝的改進,其中對榫卯結構的完善,又是最核心的。江蘇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木榻上,榻面大邊與抹頭尚未使用格角榫,而是以45度格角相接後,再楔入鐵釘緊固。雖然墓葬傢具,並不能全然代表生活中的傢具面貌,但至少可以說明,在宋代之前,傢具是使用釘子的。
而宋代傢具在榫卯工藝上,取得了突破。受當時建築的影響,大木樑架式的結構方式,被廣泛用以傢具設計和製作。這與傢具的造型變化是相輔相成的。雖然對於建築結構的借鑒,可視為宋代傢具,對於隋唐傢具的繼承和發展,但無疑宋代傢具更為明顯。
宋代傢具不僅在結構的大方面有所建樹,其對於造型細節,也非常重視。宋代傢具的精細,並不體現在清式傢具那般不厭其煩的精細雕工上,而是另闢蹊徑以線條取勝,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繼承,並達到極致。宋代傢具造型充滿線的變化,從邊抹、棖子、腿足等部位的各式線腳,到裝飾紋樣中的直線、曲線的熟稔運用,反映了中國傳統藝術對「線」的厚愛,並把它實現在實物上成為了不起的創造。
可以說宋代是中國傢具史上的一個奇跡,前朝傢具不斷被改造,以適應新的審美和生活需求,新的傢具器型不斷誕生,中國傢具體系日漸充盈。
《槐蔭消夏圖》
在完備的宋代傢具體系中,尤以椅類傢具最讓人印象深刻。早期的高型坐具是以墩類、凳類為主的,都沒有靠背,如唐代的月牙凳,和更早時期的小交杌,卧具也是如此,沒有圍屏的榻歷史,要早於帶圍屏的羅漢床。彼時,幾乎所有的高型傢具,都不具備倚靠功能,直接導致了隱囊、挾軾等古老的輔助類器用,繼續盛行。
宋代,靠背椅和燈掛椅開始盛行,這類在適用性上,更勝一籌的傢具,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器用。
如宋代《文會圖》所描繪,三人圍坐於案旁,配有腳踏的直搭腦燈掛椅圍案而設,椅子以竹材製成(或仿竹),這種形制和審美追求,在後世傢具上得到了完美的繼承。
宋 《文會圖》
《韓熙載夜宴圖》一畫,傳世品比較主流的看法認為是宋摹,其中一個根據是,與流傳有序的五代繪畫相比,此畫中的傢具風格更接近宋代,尤其南宋。圖中數十件傢具,種類完備、形製成熟,且有統一風格,格調素雅、色彩渾穆、線條瘦勁,宋代傢具造型與結構的典型特點已蔚然可見。這一點,後來被明式傢具傳承。
而後代文人也偶有類似思想收於遺冊。如李漁《閑情偶寄》提到,「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朴,即王公大人,亦當以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這種崇尚厚朴的認識,倒與宋代崇儉之風相若。
宋 《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是一個尚文的國家,且「士大夫不以言獲罪」,這種環境里,文人是個比較幸福的群體。而文人,歷史上是推動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宋代文人的審美呈現在傢具上,已與唐代的艷麗之風不同,沉靜典雅、平淡含蓄成為其主要的藝術格調。這與北宋以後,「不在世間,而在心境」的時代精神相通。至於宋代文人的心境又如何呢?
蘇軾說「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成熟,乃造平淡」,平淡美,便是文人士大夫大力倡導的審美潮流。這個時期,理學興起而成為新儒學的一種,及至發展到後期將「理」視為自然萬物的根本法則。宋人哲學理念反映在傢具上,已趨於「謹嚴、平易、雅正、質朴及含蓄」。
宋徽宗 《聽琴圖》
宋代傢具,是文人傢具的開端,以宋徽宗為代表的文人皇帝,將文人藝術推上了頂峰。這個皇帝不但把繪畫、書法、瓷器等,推上了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就連傢具也是如此。看看「聽琴圖」裡面的一桌一幾,對宋傢具的精緻線條,可見一斑。
樸素、雅直,心領神會線條的精髓,准確地描繪出文人傢具的內核。正是這些形而上的內容,最終在審美觀念上,鑄就了宋代傢具輝煌的可能。
㈣ 中國傳統傢具在現代生活中出現
1.什麼叫「中國傳統傢具」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叫「中國傳統傢具」,中國傳統傢具發展到明代中期,已趨完備,因此一般來說,明式傢具和中國傳統傢具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當然,乾隆之後的清代傢具也是中國傳統傢具,但是由於太堆砌,最終僵化,因此我們還是以明式傢具為代表。 什麼叫「中國傳統傢具」呢?《江蘇工藝美術》99年10月第6期對明式傢具的定義是:「明式傢具指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至乾隆年止),前後二百多年間生產的,以黃花梨木、雞翅木、鐵力木、紫檀木、酸枝木等優質硬木為主要用材的傢具。」根據此定義,其他時期、其他材料製作的「明式」傢具,都不可以視為明式傢具。然而,關於「明式」的含義,我的理解是「明代的式樣」,是明代至清代前期的傢具式樣。我們現在再生產(re-proction)這類傢具的款式,也應該屬於「明式」。
2.為什麼要現代化
所謂現代傢具,就是以新材料、新技術為基礎,適應當時當地的需求而開發出來的新設計。工業革命之後,中產階級產生,傢具因而面向大眾,新機械使生產從作坊手工式變成工業化的大量生產,產品以價格低,加工容易為主,人們開始以功能為追求的目標。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像爆破的大樓一樣,一下子坍塌下去,連輝煌一時的傳統傢具,在用料、做工、設計等都逐漸衰落,宮庭傢具更是衰敗不堪,光緒皇帝大婚及親政的傢具,都得從民間,甚至到廣州、香港去采購,這時候不管是京作、蘇作或廣作傢具,都是笨拙、粗陋和堆砌的。
鴉片戰爭過去一百六十年了,中國的文化好象並未完全恢復過來,至少傢具業是如此。今天,世界前一百名設計師之中,沒有一個中國人,中國的傢具市場充斥著歐美日設計的現代傢具。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會逐漸恢復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通過這一追求而擠身世界一流,假如中國繼續以每年6%以上的經濟成長發展下去,不出30年,中國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傢具,理由是:
2-1.假如我們相信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此之上有一個政治與法律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 的一部分,經濟決定上層建築,那麼,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在未來20-30年之內,會達到西方70-80年代的生活水 平,因此中國人也會有這樣追求,這是民族覺醒、民族復興的結果。
2-2.以功能為主的簡單的現代傢具,是在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物資缺乏時期的情形。人們只為了滿足基本的物資要求,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興起,人們開始懷疑現代主義理論的永恆性,批判現代主義過於理性,過於機械化,產品千篇一律,忽視人的個性需求,傢具缺乏人性味,主張傢具與環境密切相聯,注意文脈,運用必要的裝飾,使傢具「人性化」,具有地方特色,還要有個性,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傢具不僅要「重理」,而且還要「有情」。
3.現代化的內容
中國傳統傢具的現代化,應該包含三個方面,即材料、設計和製作工藝。
3-1.材料:
現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在紅木和中國傳統傢具(紅木傢具)之間劃上了一個等號,將兩者相提並論,視為一體,這樣子是否妥當?是否具有科學性?我們必需先搞清楚這個問題。
其實,古代的中國傢具是以榆木、松木、櫸木、楠木等國產材為主要材料的,蘇州太湖邊的大片櫸木林,造就了蘇州成為明式傢具的生產中心。後來櫸木逐漸匱乏了,人們開始尋找新材料,剛好明代手工業發達,與東南亞貿易頻繁,紫檀等原木源源不斷地運來,才造就了明式紅木傢具的輝煌。
明末由於當時被視為高檔的黃花梨、雞翅木和鐵力木日漸匱乏,所以在作為壓艙使用之後被丟棄的紫檀木才開始被人們試用,終而成為「新貴」。
到乾隆年間,紫檀木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人們又開發了新材種紅酸枝木,就是上海人慣稱的「老紅木」,之後又引進泰國的酸枝木,到清朝末年,人們開始採用花梨木。
從上述中國傳統傢具的用材歷程來看,其實中國人是就地取材的,使用東南亞的紅木,也是基於「可輕易獲得的資源」的原則,今天海內外紅木等資源日漸匱乏,我們一樣可以開發出新材料來取代,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的。
改革開放之後,紅木傢具的內銷市場突飛猛進,需求使小作坊、小工廠越開越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業者開始弄虛作假,人們爭論不休的不是傢具的質量和設計,而是所用的材質是不是所謂的紅木。
因此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於2000年8月1日正式頒布了GB/T18107-2000(紅木)的國家標准,來規范市場,但從來沒有人去做完整的定量分析,去測定所有紅木的物理力學性能,到底紅木有多好,是否適用於中國傳統傢具的製作等等問題,都只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
去年在紅木標准頒布之後,我找出標准中的八種紅木的七項物理力學性能,這七項性能是:氣干密度、干縮系數、順紋抗壓強度、抗彎強度、硬度、沖擊韌性和順紋抗剪強度(這些性能和傢具比較有關系,有些數據是由現有資料中換算出來的,有些是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實驗室里進行測試後所獲得的數據,詳細數據都收在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之中)。從這些數據中,紅木的數值都較高,除了其中干縮系數較大,會造成乾燥比較困難之外,其他的數據都顯示紅木的質量都優於我們俗稱的白木。
不過問題在於,我們的傢具的用材,需要那麼重、那麼強、那麼硬和那麼韌嗎?我們都知道,傢具的最終質量不單單只靠木材的性質,其實傢具的設計和結構,都應該配合特定的材質,換句話說,我們採用什麼材質,在設計和製作時,都得考慮進去。
我還特地選用材質較一般的楸木,來進行試驗,我用楸木來設計並製作一套中國傳統傢具,然後由上海市傢具質量監督檢驗站來進行質量測試,結果全部合格(詳細見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甚至許多項目還超標。
3-2.設計:
中國傳統傢具設計的繼承與改善,我認為至少應從兩方面著手:
a)設計現代傢具,要有本民族傳統的神韻,為了方便敘述,我稱之為民族的現代傢具;
b)保留傳統的設計,將傳統的優秀設計元素保留和重組,改善部分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的生產方式,一樣是為了方便,我稱之為「仿古傢具」(re-proction Furniture)。
剛才我提到後現代主義,其實後現代主義不但反對設計簡單化,反對「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認為「少就是單調」(less is bort),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現代主義也反對在設計上的全球化,反對國際式風格的功能主義,這給我們發展中國傳統傢具提供了理論基礎。
後現代主義分為兩派:
——先鋒派:剛好符合我們發展民族的現代傢具理念,以曼菲斯(Memphis)為代表的先鋒派,反對固定模式,反對條條框框,認為設計是感性的偶得,而不是理性邏輯的必然結果。
——經典派:和我們的仿古傢具的想法相似,以文丘里(RobertVenturi)為代表,主張從古典中拾回民族性的、個性化的東西,將傳統形式、歷史風格搜尋出來,用在新的設計中。我們的設計師並未充分地理解這些理論,至少還少有人根據上述的理論發展出民族的現代傢具,或仿古傢具,倒是丹麥的設計大師威格納(Hans Wengner )做了非常成功的嘗試。
我以後現代主義的經典派為基礎,嘗試將明式的羅漢床及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中的一些基本元素找出來,設計現代形式的仿古傢具——床頭。
我從清代中期的一張「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得到靈感,取出其兩端下彎的搭腦和端頭的雕雲頭如意紋,加上靠背三隔擋板這些設計元素,重新組合。太師椅椅面大理石板心,我把它換掉,並加寬加長,其中貼上浮雕螭虎靈芝紋,是從明代的羅漢床取得的。這片板心就成了整個設計的「主導」(Dominance),床腳上的雲頭如意紋就讓它於整組傢具中「重復」(Repetition)。背板兩邊兜接對稱凹字形,鏤空,使床頭不會顯得那麼沉重,而更有靈氣,更多變化。材料選用中纖板及楸木,我這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設計師,從不同方向來開發我們的民族的現代傢具和仿古傢具。
3-3.製作工藝:
中國的傳統傢具,在十九世紀時沒有趕上歐洲的工業革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機械化生產,終於隨滿清帝國的沒落而沒落。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傳統傢具也逐漸引進一些機器設備,比如:鑽、刨、鋸、鏤、銑等,但由於沒有接受歐洲工業革命時的新思潮,沒有徹底地利用現代工藝技術來讓傳統藝術獲得新生。中國人現在還在爭論,還在排斥機械化,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採用,因此他們的產品不能面向大眾,甚至不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現在正生產著的中國傳統傢具的作業方式,我稱之為「近代傳統傢具的作業方式」,因為現在的這類工廠,已能用部分機器,已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手工,估計手工佔70-75%,機器佔25-30%左右。
歐洲生產傳統傢具,他們在設備、設計、生產工藝,管理等,都有異於中國目前的情況。我參照他們的方式,替中國傳統傢具的生產工藝的改善與創新,訂下70-75%的機械化,25-30%手工的目標。
拙作《中國傳統傢具現代化的研究》中,以此目標規劃了一系列工序與作業流程,這一生產模式,基本概念分以下幾點:
——材料:採用實木、薄木(veneer)和人造板混合使用,還使用了現代的膠粘劑、五金件、螺絲、圓棒榫等。
——備料:中國傳統傢具的舊生產方式從備料開始,就註定是手工的,我將這種方式的加工流程概括如下:
明式傢具改良型備料加工流程
要點:1.乾燥為自然乾燥或土法乾燥;
2.開大料時就要鋸出不同厚度規格的板材;
3.開板材和配料包含著相當高的技術因素
過程:
這種備料方式是「精耕細作」,不但慢,而且傢具難以販賣到其他地方去,其中主要原因是乾燥有問題。我的改善與創新的備料方式如下:創新的備料方式,可以全部機械化,要求工人的技術水平較低,速度快,一組12人一天可以處理3-5m3的木材,比傳統的備料方式快7-8倍,更重要的是創新的備料方式,木材更穩定,質量更可靠,木材的利用率和傳統的「精耕細作」差不多。
——機加工也採用機械化,使產品零件化、部件化,且達到部分標准共用。同時,依據現有的生產條件對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使生產中工序的分支不多,多數為共同工序,普遍流程如下:
明式傢具改善與創新型備料流程圖
要點:1.調准機器精度;
2.大括弧內為長大於600mm的料需有的開齒、接齒過程
過程:
a)切料-開齒--打孔-零件組裝-銑線--部件組裝
b)切料-劃樣-帶鋸成型-鏤銑-磨-零件組裝-修線-部件組裝
——在結構設計方面,著重考慮了幾個關鍵技術的改善與創新:
a)用指接或直接在木板上粘釘成型薄木來代替開45°角量舊式復雜的榫結構,提高加工速度,使產品結構更加穩定;
b)在檯面的構成上,以雙包鑲或MDF實木封邊雙面貼薄木來代替舊式的背面開槽插條的實木拼板或實木與實木板用木榫留伸縮槽,降低加工難度和成本,克服變形,使質量穩定,提高了生產力;
c)連接的輔材則用圓棒榫、螺絲、膠粘劑代替舊式的熬費腦筋的木榫,使加工容易,結合穩定;
d)通過自製的小型起線機來克服舊時手工起線的費時費工的作業。
——使用聚氨漆代替大漆(即生漆),使整個工序可控制,且將施工時間大大縮短。
3.結論:
4.1我於兩年前在新加坡及上海進行過一次市場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57.9%的人很喜歡或喜歡紅木傢具,但只有14.6%的人說紅木傢具不貴,同時,有56.1%的人認為紅木傢具不一定要用花梨木等名貴木材。
可見,傳統的紅木傢具,在中國仍至於華人世界,還是有市場的,而且今天人們的消費觀念已改變,買傢具已不太考慮保值了。這56.1%的人,追求的是款式設計和製作工藝,而不是材質,這和我們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
這56.1%的人之中,有15.2%的人很喜歡紅木傢具,這意味著有100億人民幣的潛在市場,而42.7%的人喜歡紅木傢具,這就是280億人民幣的待開發市場。
4.2在上述調查中,只有14.6%的人說紅木傢具不貴,因此,紅木傢具的價格必需降下來,才能面向廣大市場。
根據我對材料、設計及生產工藝的改善與創新,並建立起的模式來進行生產,然後和傳統的生產方式比較,以大衣櫃來計算:
——材料成本方面比傳統的降低了112%;
——備料、砂磨、油漆的總工資成本降低了81.4%;
——機加工降低了72%;
——批量化生產(100件以上)效率提高了168%。
這幾方面的數據顯示,改善與創新之後的中國傳統傢具,在價格方面,能被更多的消費的接受。
4.3當然,對中國傳統傢具的研究,不單單這些,尤其是在中國傳統傢具的基礎上,提取設計元素,設計出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傢具,更可面向世界市場。過去丹麥的威格納,他的椅子,很多是以中國的明式傢具的設計為原型轉化而來的。今天芬蘭的庫卡波羅教授(Prof. Yrjo Kukkapuro),亦想從中國傳統傢具中取得靈感,去設計現代傢具,他的努力方向其實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現代傢具佔世界傢具市場90%以上,只有設計出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傢具,才有大市場,中國才能出現世界級的設計大師。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3998516.html?si=1
㈤ 未來傢具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90後正逐漸成為房地產及家居行業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化」成為整個家居行業的主命題。
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內家居風格也經歷了幾次迭代變化。
要想把握未來家居風格的流行趨勢,不如看看喜夢寶實木全屋定製,或許你能從中探究一番。
以家居風格彰顯地位
在經濟形勢轉變,部分高消費群體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伴隨著首次消費升級,人們不僅僅以傢具的實用性作為選擇依據,風格權重也越來越高——在這一時期,家居風格成為身份象徵。
以義大利奢侈風、歐式宮廷范定位的家居品牌,一度成為熱門。比起實用性和審美上的考量,這種家居奢侈風格的流行更多出於經濟迅速增長刺激下的群體非理性。這種流行趨勢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後
以家居風格匹配品位
隨著大眾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和消費理性的回歸,人們對於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彰顯已然失去了興趣。個人審美和品位啟動了下一輪流行。
這一次升級中,沒有絕對主導流行的風格——日系風、北歐風、近現代風、新中式風、美式風……無數傢具風格同台競技。
消費者通過統一協調的風格來匹配自己的審美品位。人們開始通過家居風格展現自我。
但這種展現還處於初級階段,在新消費群體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的環境下,從家居頭部企業的風格迭代中可以窺見,家居風格正在迎來第三次流行升級。
以個性定製家居風格
盡管在家居行業的漫長發展中,衍生出了許多種家居風格,但傳統單一的設計風格劃分依舊不能滿足更多90後的個性化家居需求。各種小眾、新奇、獨立的個性化需求在家居市場上層出不窮。
喜夢寶全屋定製提出了」以自然的方式激發人們感知真實美好的生活「 這一重要使命,圍繞」客戶導向、以人為本、團隊合作、誠信經營、創新為要」的品牌價值觀,成為提供當代家居生活風尚的零售商。
傳統的家居風格界限即將被打破,以個人興趣和個性的定製家居風格將是下一個流行趨勢。
喜夢寶全實木定製集:衣帽間、卧室、書房、客餐廳等傢具為一體,為您提供個性家居解決方案。
1對1專屬服務,所有定製產品均不備貨,上門精準測量,高級家居設計師制定設計方案,完全根據您的需求進行產品設計與生產,量身打造專屬於您的家居空間。
每一個客戶訂單我們都將進行獨一無二的定製與設計,從家居設計方案到上門精準量房,再到工廠生產,全程可控可追溯,真正做到量身打造,基因獨一無二。
㈥ 傢具的發展經歷哪幾個重要的階段
發展歷程
傢具是由材料、結構、外觀形式和功能四種因素組成,其中功能是先導,是推動傢具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主幹,是實現功能的基礎。這四種因素互相聯系,又互相制約。由於傢具是為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使用目的而設計與製作的,因此傢具還具有材料和外觀形式方面的因素。
1、傢具多指衣櫥、桌子、床、沙發等大件物品。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八章:「一個背盒子槍和卡賓槍兩件子傢具的警衛員上來了。」家用的器具,指木器,也包括炊事用具等。是人類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使用的具有坐卧、憑倚、貯藏、間隔等功能的器具。
通常由若干個零、部件按一定接合方式裝配而成,已成為室內外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凡為傢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種。」可見,自古以來,中國傢具一直以木材為主要用材,主要是木傢具。
傢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傢具二重特點。傢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當時的佔有情況,還反映了一個國家與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
傢具是某一國家或地域在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傢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
某些所謂的實木傢具的用料是中纖板、刨花板外貼貼胡桃木皮或其他木皮,並不是純天然的木材做的。
2、古代
我國古代傢具主要有席、床、屏風、鏡台、桌、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具,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床,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具。
一開始,床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床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詩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床配合用的傢具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榻常與床並用,故有「床榻」之稱。
魏晉南北朝以後,床的高度與今天的床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具。唐宋以來,高型傢具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具,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6)傢具會隨著人的成長如何變化擴展閱讀:
傢具分類
1、按傢具風格上可以分為:現代傢具、後現代傢具、歐式古典傢具、美式傢具、中式古典傢具,新古典傢具,新裝飾傢具、韓式田園傢具、地中海傢具。
2、按所用材料將傢具分為:玉石傢具、實木傢具、板式傢具、軟體傢具、藤編傢具、竹編傢具、金屬傢具、鋼木傢具,及其他材料組合如玻璃、大理石、陶瓷、無機礦物、纖維織物、樹脂等。
3、按功能傢具分為:辦公傢具、戶外傢具、客廳傢具、卧室傢具、書房傢具、兒童傢具、餐廳傢具、衛浴傢具、廚衛傢具(設備)和輔助傢具等幾類。
4、傢具按結構分類:整裝傢具、拆裝傢具、折疊傢具、 組合傢具、連壁傢具、懸吊傢具。
5、傢具按造型的效果進行分類,普通傢具、藝術傢具。
6、按傢具產品的檔次分類可分為:高檔、中高檔、中檔、中低檔、低檔。
㈦ 傢具近幾年的發展趨勢
傢具行業重要性
傢具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具有顯著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在滿足消費需求、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國際貿易、充分吸納就業、推動區域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居住環境的逐步重視,消費者對傢具家居用品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加。定製傢具憑借對家居空間的高效利用、能充分體現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需要、現代感強等特點,成為近年來傢具消費領域中新的快速增長點。
傢具板塊營收及利潤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傢具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傢具板塊2018年一季度業績增速較去年小幅放緩,18年一季度收入179.87億,同比增長21.62%;歸母凈利潤10.56億,同比增加11.92%;加權ROE為1.46%,較上年減少0.34pct;凈利率為6.02%,較上年減少2.04pct;毛利率為33.17%,較上年減少2.13pct;存貨周轉天數為107.9,較上年減少29.6
天;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42.1,較上年減少7.8天;管理費用率為9.19%,較上年減少0.86pct;銷售費用率為15.55%,較上年減少0.14pct。
全國傢具行業零售額分析
從2012-2017年間,我國傢具類零售整體保持平穩增長趨勢。2012-2017年全國傢具類零售額持續增長,2017年零售總額達2809億元,相比2016年的2781億元增加了28億元,預計2018年全國傢具類消費將繼續保持穩中有長趨勢,預計2018年全國傢具類零售額將突破3000億元。
傢具消費群體
目前,我國的傢具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25-35歲,這樣的年齡段的消費者往往是剛結婚或者處於結婚初期,對於傢具的置辦或更新需求較大。以2016年為基數年,那25-35歲的人出生於1981-1991年,這一時期的平均出生率為21.3%,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尤其是1986-1990年期間,我國平均出生率達到了22.2%,這也就解釋了我國近5年25-30歲的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呈現逐年攀升的態勢。對於現在25-30歲的人來說,5年內他們仍將是傢具消費的主力軍之一,為傢具市場的需求增量提供了客觀支撐。
中國傢具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傢具行業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傢具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產品風格越來越多樣化,產品競爭也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國內傢具消費將呈現「兩極化」的發展趨勢,一極是高檔傢具消費方興未艾,另一極是平價傢具產品的流行。
定製傢具的在傢具行業市場地位將大幅提升
隨著我國中產階級的數量急劇增加,中高端消費群體逐漸涌現。國內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開始關注居家的整體生活藝術,舊式的成品傢具已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生活的追求,人們更喜歡在居家生活中加入更多自主的創意與特色,這使得人們對全屋定製傢具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定製傢具行業開始步入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
㈧ 中國古代傢具的變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中國傢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傢具藝術的最高成就之一。在幾千年的演進歷程中,中國古代傢具在形制、結構以及造型、裝飾、色彩等外觀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並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風格。本論文對中國古代傢具風格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與探討。影響傢具形制變化的最直接的因素,莫過於起居方式的變化,中國古代歷史上,傳統的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在魏晉時期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直至宋代高坐高起居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完全普及,開始了中國傳統傢具走向輝煌的嶄新歷程。自東漢末年以來,西北少數民族藝術和佛教文化藝術不斷的浸入中原地區,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中原文明,其中就帶來了嶄新的高型坐具,這種新的高型坐具適應了人們起居方式的變化,並有力的推動了這種變化。而傢具結構上的變化來自物質技術條件的發展與成熟,也是為了適應傢具形制上的變化而必然要進行的技術改進。外觀形式主要是指傢具的造型、裝飾和色彩等,在傢具的實用功能實現之後,美就成為了人們無止境的追求,這種追求成就了中國古代燦爛的傢具文化。禮的規范、美的追求、文人意趣等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中國古代傢具豐富的內涵。建築和傢具是相伴而生的,它們是構成人類生活環境的一個整體因素的不同層次,彼此的發展一直是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文化對傢具技術和文化給予了太多的支持與指導。
㈨ 家居的發展變化分為哪幾個時期.每個時期的典型家居.不同時期家
中式古代傢具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夏、商、周:中國早期傢具的雛形階段,開始第一個傢具命名為「榻」。
第二階段————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比較低矮的傢具誕生。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高形象傢具的出現。
第四階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傢具鼎盛時期,高矮傢具並存發展。
第五階段————宋、元:高矮形傢具較多、繁雜。
第六階段————明:中國傢具鼎盛時期(工具、工藝、材質的發展與成熟)
第七階段————清:傢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傢具是中國傢具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 二 各個時期傢具的特點 1) 夏、商、周時期中式傢具的特點: 造型古樸、用料粗壯,漆飾單純,紋飾拙獷。
2) 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傢具的特點: (1)大多數傢具均較低 矮。 (2)始見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時的端倪。 (3)出現軟墊。 (4)製作傢具的材料較為廣泛。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傢具特點: 高形傢具的出現使得傢具的尺寸有了增高。 種類繁多。
4) 隋唐及五代時期的傢具特點: 它一改六朝前傢具的面貌,形成流暢柔美,雍容華貴的唐式傢具風格。至五代時,傢具造型崇尚簡潔無華,朴實大方。這種樸素內在美取代了唐代傢具刻意追求繁縟修飾的傾向,為宋式傢具風格的形成樹立了典範。隋唐五代時期,傢具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 (1)傢具進一步向高型發展,表現在坐類傢具品種增多和桌的出現。 傢具高型化又對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裝飾產生一系列影響。 (2)傢具向成套化發展,種類增多,並可按使用權用功 能分類。
5) 宋、元時期傢具的特點: 1)傢具結構以框架結構為基本形式; 2)宋代傢具以造型淳樸纖秀、結構合理精細為主要特徵。 3)宋代傢具還重視外形尺寸和結構與人體的關系,工藝嚴謹,造型優美,使用方便。
6) 明代時期的傢具特點: 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 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 1) 造型優美,比例恰 當,表現了濃厚的中國氣派。 2) 結構科學,榫卯精 絕,堅固牢實,可以傳代。 3) 精於選材,重視木材 自然的紋理和色澤美。 4) 金屬配件講究,雕 刻、線腳處理得當,起到襯托和點睛
7) 清代時期傢具的特點:
1) 造型莊重,雕飾 繁重,體量寬大,氣度宏偉,脫離了宋、明以來傢具秀麗實用的淳樸氣質,形成了清代傢具的風格。 2) 造型已趨向笨重,並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由於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觸感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