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語為什麼叫「漢語」,為什麼是「漢」
漢族並不是我們自稱,而是外國人對我們的稱呼。
漢族的本來名字是華夏民族。華夏這個名字有很深奧的意思。簡單說,華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禮儀之盛。因此,中國又被稱為「禮儀之邦,衣冠之國」。
華夏民族認為自己居住的地區是天下之中,因此,把自己的國家稱為「中國」。因此,華夏民族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華夏民族。
漢朝時期,中國異常強大,四處侵略。吞並了很多國家,消滅了很多異類。那些外國人很是害怕中國人。那是中國的朝代是漢朝,因此它們把中國人稱為「漢人」。在當時是含有敬畏的意思。
晉朝時候,很多外國人在中國造反,建立了自己的政府。他們稱自己本民族的人為「國人」,稱中國人為「漢人」。這時期,漢人這個稱呼明顯帶有貶義,有「二等人」甚至「三等人」的含義。
後來很多外國入侵中國後,都把中國人稱為「漢人」。這個名稱往往有歧視的成分。例如北齊時期,鮮卑人把中國人稱為「一文漢」,意思是漢人只值一文錢,很低賤。
時間長了,中國人也往往自稱漢人。尤其是唐朝,那時候,漢人多為褒義。
契丹遼國、女真金國、蒙古元國、滿洲清國等入侵中國後,依舊把中國人稱為漢人,帶有歧視色彩。
滿洲清國在90多年前被中國人推翻。當時中國人有時自稱華人,有時自稱漢人,後來有人提出五族共和,漢族這個稱呼才廣泛使用。漢民族的語言自然就是漢語。
一、百年王朝一水系——說說「漢」的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的繁衍與發展,都與水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江與黃河這兩條中國國內最大的水系,更是孕育了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和歷史。而在陝西西南部的寧強縣,流淌出一條同樣亘古悠久的河流,她穿越了陝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流入長江,她的名字就叫「漢」,歷史上叫做「漢水」。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項羽見大勢已去,便拔劍自殺。項羽一死,劉邦即得天下,正式稱帝,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漢水的源頭。
這就是中華歷史上有名的漢朝,她歷經了東漢和西漢,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歷經了二十四帝,共406年。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唐朝,也不過290年。可見「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非同一般。而這一切,都發生在這條名叫「漢水」的流域。
至於這條水為什麼叫做「漢」,則有待另文考證了。
二、千年文化從「漢武」——說說「漢」的文化形成
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其影響最廣,淵源最長的當屬儒家的學說和思想了。時至今日,我們還到處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氣息。要追溯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傳播和發展,我們還要從秦朝說起。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之後,就做了一件讓歷史震驚的大事:焚書坑儒。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一次滅頂之災,誠如司馬遷在《儒林列傳》中所分析的那樣,及秦之季世,焚《詩》、《書》,坑木士,六藝從此缺焉。本以為由此便可以長治久安的秦王朝,很快就消亡了,前後不過十五年的時間。我們再看看前後興盛了四百多年的漢朝,漢武帝上位之後,同樣做了一件驚天地的大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這兩者都是站在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上,但歷史卻對他們做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儒家思想由此而興盛發展起來,成為了漢文化的核心內容。
我們可以說一種文化延續了一個王朝的發展,我們也可以說是一個興盛的王朝帶動和發展了一種文化。隨著漢朝的發展和強大,漢文化也隨之廣泛傳播,最終遍及大江南北。當漢朝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一個時期,漢文化也就成為了一種「堅不可摧」文化,歷史證明也的確如此:在漢以後,中國歷史又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其中元和清都是外族入侵,他們雖然佔領了領土,改變了國號,可依然很快就被淹沒在浩瀚的漢文化中,最終丟失了他們自己。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不容忽視,那就是元朝在中國建立政權後,把漢人排在第四等,階級分明,民族排斥,結果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沒有了。後來,清朝接受這個教訓,對民族不排斥了,漢人、滿人共享政權,也就是說接受漢文化,所以滿清後來就很強盛。我國著名的書畫家啟功先生是愛新覺羅的後裔,可有人在給他的信件上寫著「愛新覺羅啟功收」時,啟功先生幽默地批上一句「查無此人」給退回去了。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什麼是漢族,什麼是漢字,什麼是漢語了。其實,這些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只是這種文化在強盛的漢朝得到了強盛的發展,經歷的數百年的鞏固,到後來就再也沒有哪個時期哪個君王像「焚書坑儒」一樣將她消滅或改變了。我們可以這么說,在漢以後中國雖然歷經了數個朝代,卻始終是繼承和發展了一種文化——漢文化。
三、深遠影響看今朝——「漢」文化現象舉例
穿越浩瀚的歷史,漢文化就像一首詩歌,在起、承、轉、合中不斷延續,壯大,其產生的影響,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不論是在中華大地,還是在國外,都非同一般。現在,本人試著羅列一些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文化現象,來做一個簡單的闡述和說明。
漢族
相信眾多的中國人在填寫自己的履歷表時,都會使用到這個詞彙。漢族一詞在詞典里的解釋是「中華民族之一」,而實際上,這是一種漢文化延續的現象之一。早在幾千年前的漢朝,漢族是指漢朝的主體人群,是而隨著漢的不斷繁榮,漢文化隨著政治的擴展不斷被更多的人群認可和接受,「漢族」一詞的意義也由原本的單純的地域意義而含有了一種文化意義,越來越多的人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也就無可避免地融入了這個群體。我們在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諸如此類的文化現象,如「漢子」、「好漢」、「漢奸」等。這些詞語在現時的生活中不再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人群特點,漢子不再只指漢族的男子,而對於背叛國家的人,不論他是哪個民族的人,都該是「漢奸」……
漢化
漢化一詞我想該是近代才出現的詞彙,但是漢化顯現早就有之。美國有一種叫Revlon的化妝品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露華濃」一詞取自唐朝詩人李白描寫楊貴妃花容月貌的名詩《清平調三章》之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這可稱為歸化的音意兼顧的譯法,堪稱兩全其美,體現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特有的漢化處理功能。而到了現在,漢化現象隨處可見,如超人(superman)、超級明星(superstar)、超市(supermarket)、毫微技術(nano-technology)、千年蟲(millenniumbug)、熱線(hotline)、冷戰(coldwar)、綠卡(greencard)、情商(emotionalquotient)等。而目前最熱門漢化現象該是英文軟體的中文化,與此相關的詞彙還有「漢化軟體」,「漢化包」等。
而對於漢化現象,也有專家提出了相對的意見。台灣的中央研究所有專文論述了文化的「平鋪發展論」,認為各種文化應該是平鋪發展的,漢化現象過於以漢文化為中心,對其他文化進行同化,合成,從而造成了對其他文化的「文化摧毀」。關於其理論的是與非,大家可以一起來研究探討。
❷ 明朝這么惡心的朝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粉
1.明朝是最後一個漢族人建立的王朝,大漢族主義思想的原因。
2.清代晚期的落後導致國運下降,落後挨打。由此形成強烈的落差而粉明。
3.歷史知識積累不足,只知道明朝的成就,不知道明朝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4.個人情感偏向,也許知道明朝的問題,但是視而不見,選擇性失明。
5.一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便說別人是清朝餘孽。
實際上明清時期的中國並不是那麼好。
也許明粉們記住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記住了「鄭和下西洋」,記住了崇禎皇帝「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但是明粉忽視了朱元璋殺開國功臣,恢復活人殉葬制度,實施庭仗制度。他們忽視了嘉靖皇帝30多年不上朝專門修仙,萬曆皇帝30多年不上朝,朱由校專做木匠活,把權柄給魏忠賢。
清代的康乾盛世也是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而已。清代的人均糧食產量歷史最低。1792年英國使團訪華,發現沿途到處是棄嬰,飢民爭搶使團吃剩不用的食物。這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
所以明清時期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比較黑暗。很多專門研究明史,清史的專家對這兩個朝代都沒什麼好印象。不知道明粉,清粉是怎麼想的。
❸ 朝鮮王朝國王列表
1、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間1392年-1398年
2、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間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3、太宗 李芳遠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間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4、世宗 李 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間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5、文宗 李 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間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長子
6、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間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7、世祖 李 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間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8、睿宗 李 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間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9、成宗 李 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間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長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10、燕山君 李 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間1494年-1506年 成宗長子
11、中宗 李 懌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間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長子,燕山君之弟
12、仁宗 李 岹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間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長子
13、明宗 李 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間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14、宣祖 李 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間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興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中宗庶侄
15、光海君 李 琿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間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16、仁祖 李 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間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長子,光海君庶侄
17、孝宗 李 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間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18、顯宗 李 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間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19、肅宗 李 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間1674年-1720年 顯宗嫡子
20、景宗 李 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間1720年-1724年 肅宗庶長子
21、英祖(英宗) 李 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間1724年-1776年 肅宗庶四子
22、正祖(正宗) 李 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間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獻世子李愃之次子
23、純祖(純宗) 李 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間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長子
24、憲宗 李 奐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間1834年-1849年 純祖嫡長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嫡子
25、哲宗 李 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間1849年-1863年 庄獻世子第三子恩彥君李裀之孫,父為彥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壙
26、高宗 李 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間1863年-1907年 庄獻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孫,祖南延君李球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孫,父為南延君第四子興宣大院君李昰應 純宗 李 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間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長子
朝鮮國王的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麗大將李成桂廢高麗恭讓王,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趁高麗王混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即位後,次子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大君。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1400年)被封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明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中自主張」。
於是方賜李芳遠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
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封朝鮮國王。
此後,歷任朝鮮統治者均循例受封為朝鮮國王。只能自稱孤,寡人,不能自稱朕;只能被大臣稱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陛下,否則即為僭越。
朝鮮王朝時期(公元1392-1910),朝鮮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蟒袍,朝鮮王後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則飾以花型圖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賜給朝鮮國王的,是特許的親王級別的服飾。天青色翟衣作為中國皇後的等級,朝鮮王妃不能僭越。
❹ 秦朝以後有幾個百年王朝
共有9(或加兩漢、兩宋就是11)個超過百年的朝代。分別是:
①西漢:共計: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開國者劉邦
②東漢:共計:196年。公元25-220年。開國者劉秀
③晉朝(東):共計:156年。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開國者司馬炎。
④唐朝:共計:290年。公元618-907年。開國皇帝李淵。
⑤金朝:共計:116年,公元1115年-1234年,開國皇帝是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
⑥遼朝:共計210年,公元916年-1125年,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⑦西夏朝:共計:189年,公無1038年—1227年,開國皇帝李元昊。
⑧宋朝:共計:320年。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開國皇帝趙匡胤。
⑨明朝:共計:277年。公元1368-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
⑩清朝:共計:268年。公元1644-1912年。開國皇帝皇太極。
(秦末、兩漢之間、三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元末、明末有很多大水的朝代,超過百年的沒有。)
❺ 王的組詞有哪些詞語
王的組詞:女王、王族、王侯、國王、勤王、王漿、法王、王爺、君王、王公、小王、封王、帝王、王八、霸王、王位、蜂王、王後、王上、龍王、猴王、孩子王、王國、王權、君王、王候將相、王子、天王、王法、王冠、王孫貴胄、王旨、王封、霸王別姬、成王敗寇、白馬王子、蜂王、獨立王國、成王敗寇、都鐸王朝、王法、帝王、帝王將相、百年王朝、冥王星、百獸之王等;
王,拼音:wáng、wàng,多音字。
王是指事字,甲骨文像斧鉞之形,「王」便是以斧鉞象徵王權。本意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為皇帝,「王」就成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項,如:諸候王、親王、郡王等。也指在某個領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故事大王
❻ 司馬家江山是被百年前司馬懿誅殺的哪個家族的後代奪走的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一生最重要的事件,殺掉大將軍曹爽,標志著司馬家族成功篡權,將曹魏政權掌握於手心。後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逐步穩控大權,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軍師、大司農桓范是一個關鍵人物,司馬懿滅掉此人三族,幾百年後其子孫奪走東晉江山。
當年,司馬家族從曹氏家族奪得的江山,在延續了155年國運後,竟然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傳到了桓氏家族手中。正應了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司馬懿泉下有知的話,該作何感想?
❼ 趙匡胤當皇帝後,給後代留下什麼祖訓,竟讓其百年不衰
趙匡胤是當兵出生的,後來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王朝。這狀況與死的時候給後代留下了一些主線,然後讓它的後代王朝一直保持著百年不衰。這條祖訓也是讓很多人感到疑惑,是什麼樣的祖訓有這么大的效用,一個王朝百年不衰是十分厲害的。
宋朝最鼎盛的時期。每年的征稅收入是比大唐時期或者明朝時期要高上很多的。唐朝時最鼎盛的時期,每年的收入其實也抵不過宋朝時期的1/5,所以在宋朝的時候是比其他封建王朝百姓過的是最好的地方。
❽ 朱元璋北伐,為何說是寄託漢人王朝百年心結的復土戰爭
朱元璋的北伐,主要是推翻元朝,攻克元朝還在北方的勢力,包括元朝大都,即今天的北京。自漢之後“幽薊十六州”地區,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少數民族所統轄,而朱元璋北伐更是直指該地區,並且提出公告中提及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也讓漢人激動不已,所以說此北伐寄託了漢人王朝的心結。
所以說朱元璋的北伐了卻了幾百年來漢人王朝一直沒能統轄幽薊十六州的心結,也讓流失已久的國土再次回歸。
❾ 三國亂世的真正推手,因一句話斷送東漢百年王朝
引言:他為了當土皇帝的私心,向皇帝提出建議,又因為讖緯家(占卜)的一句話,野心膨脹,想要讓子孫做皇帝,結果卻雞飛蛋打,給他人做了嫁衣。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 正月庚子日(二十一日),劉宏即皇帝位,為漢靈帝。
此時的漢王朝風雨飄搖,東羌反叛未平,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被宦官謀害,這一年裡,鮮卑和貊侵犯幽、並二州,西域疏勒王國國王的叔父和得,殺掉國王,自立為王,烏桓酋長上谷郡的難樓稱王,遼西郡的丘力居稱王,遼東郡的蘇仆延自稱峭王,右北平郡的烏延自稱汗魯王。
到了建寧二年,江夏郡蠻族起兵反叛,丹楊郡山越族起兵反叛,鮮卑侵犯並州,高句麗國王伯固侵犯遼東郡。
後來鮮卑又屢次侵犯幽、並二州,如果說羌人、鮮卑、蠻族等少數民族都只是小打小鬧,那麼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就是一場席捲全國的災難了。
(圖)輜車畫像磚
?
首先,劉焉想要申請交趾牧,也就是現今的廣東省到越南北部一帶,他建議大幅提高州牧的權利,同時想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擺明了天高皇帝遠,想要當土皇帝,但是侍中同時也是讖緯家的董扶告訴他他看出益州有天子之氣,於是劉焉轉而申請益州牧,可見他因為這一句話,野心更加膨脹,想要子孫做天下之主。
劉焉進入益州之後,派張魯盤踞漢中,結果張魯得勢之後占據了漢中,劉焉則以米賊作亂(張魯是「五斗米教」首領)阻隔交通為由,中斷了中央朝廷的聯絡,開始經營起益州之地,後來劉焉稱病,讓朝廷將其子劉璋從京城派到益州,劉焉趁機將他留下。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焉在朝中的長子劉范、次子劉誕與征西將軍馬騰密謀進攻長安,結果事情敗露,不久劉范、劉誕被殺。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本當是作為繼承人的長子、次子死了,綿竹還發生大火,劉焉城府被焚,劉焉不久之後就發背瘡而死,留下了優柔寡斷、懦弱多疑的劉璋襲職益州牧,直到被劉備奪位。
不得不說,董扶所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確實是對的,因為後來出了劉皇叔,但是劉焉算是白算計了,他提出的政策,不僅沒有幫助靈帝穩住局勢,還使各地州牧做大,如兗州的曹操、幽州的公孫瓚、冀、青、並三州的袁紹、揚、豫二州的袁術、徐州陶謙、荊州劉表等等,紛紛發展成為武裝割據勢力,擾亂天下。
如果沒有劉焉的建議,也許東漢還不會那麼快走向滅完,也許它還在外戚干政、宦官弄權中苟延殘喘。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朔雪漁翁
❿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明清兩朝古代傢具欣賞
中國古代傢具源流概說——明清傢具
明代傢具
宋元以後,中國社會仍然延續著千年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明王朝吸取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恩亂」的治國策略(《洪武實錄》),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促進生產的措施,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使國家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至明中葉,舉國上下出現了空前繁華的景象。而明代傢具這一時期在沿著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的發達,出現了一些地域藝術文化中心及流派,尚古求真、豪放挺拔成為新的時代審美標准,中國古典傢具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這里就其形成的原因重點提出幾項: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攢靠背活屜四齣頭官帽椅
一、手工業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生活領域方方面面的進步,使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二、鄭和下西洋時,隨船滿載的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緙絲、金銀等各類商品,以貨物貿易的形式換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由於歸航時所載貨物較輕,怕帆船傾斜,需要用生物體來增加船的重量,於是大批優質的木材便利用這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中國,而這批木材被港口附近一些木匠發現並製造成傢具,這些木材木質堅硬、細膩、紋理好,做出傢具結實耐用,且極具凝重感。這就是後來我們提到的硬木。三、經濟社會的改變促使文化意識形態的改變。
清早期 黃花梨透欞書格
清代傢具較多的注重陳設效果,整體造型厚重,體形龐大,色彩強烈,並常常採用各種工藝手法,強調形體的裝飾美。多種材料的鑲嵌,精細繁縟的雕刻,突出地表現了傳統傢具的工藝美,但嫻熟的傳統技藝,迎合了當時誇張的審美趣味,到清代晚期時,更加一發而不可收。過度的堆砌和人為的雕琢,使得許多傢具顯得特別繁瑣;財力不濟而造成的粗製濫造,更使傢具走向了物質功能要求的反面。最後,將創新精神局限於外在形式感的清式傢具畫上個華而不實的句號。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方回紋馬蹄足三屏風扶手椅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性質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傢具進一步出現西化傾向,各種西方傢具成了市民追求的新異物品。到這一時期,清代傢具也就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
延伸閱讀:[明清傢具部件術語] 椅子的鵝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