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武平縣傢具

武平縣傢具

發布時間:2023-05-10 12:42:46

Ⅰ 武平森林童話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平森林童話傢具有限公司是2016-07-15在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平川鎮園丁村客都匯創業園311。

武平森林童話傢具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824MA349Q7A2R,企業法人魏秋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平森林童話傢具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網上經營:傢具、服裝、鞋帽、農產品、五金產品、日用品,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通訊設備、儀器儀表、辦公用品、工藝品、建築材料、橡膠製品、電氣設備、礦山設備、勞動防護用品、嬰兒用品、鋼材。

通過愛企查查看武平森林童話傢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武平閩聯世家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平閩聯世家傢具有限公司是2017-03-30在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平川鎮工業園區F-04-2地塊一層3號廠房。

武平閩聯世家傢具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戚頃侍號是91350824MA2Y4BLW94,企業法人鄭群,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平閩聯世家傢具有限公司的經營乎皮范圍是:傢具加工、生產、銷售(含網上經營)。(依法須高吵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武平閩聯世家傢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Ⅲ 岩前鎮的經濟概況

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鎮級財政收入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元。擁有各種成份的企業4600餘家。

1985年,建鎮財政所。1988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213萬元。此後,隨著鄉(鎮)企業、多種經濟實體及各種經營的迅速發展,鎮村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943萬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147萬元比1988年增長3.48%。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0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762萬元,農業總產值1029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長313.94倍和5.76倍。
2014年,岩前鎮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
全村共有耕地1667畝,人均耕地0.34畝,全村山林面積6567畝。2013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182.7萬元,村財年收入約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80元。主要農產品:馬鈴薯、烤煙、大豆、李子等;

糧食生產
岩前是武平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大豆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雜糧。205國道沿線大部分農田實行煙—稻、煙—菜連作,1988年後,全面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8.67公頃,糧食總產量15442噸,平均每公頃產4965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27.46%和12.59%。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有花生、烤煙、玉米、蕉芋、生薑、木薯等,果樹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開始,發展山地綜合開發,大面積栽種果茶,相繼建立3個果茶基地。1995年,發展商品蔬菜,岩前鎮蔬菜發展公司成立。2000年,種植花生527.67公頃,產花生1013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縣的33.53%和32.09%;烤煙種植面積700公頃,產煙1344噸。全鎮共建成水果基地4個。茶園34.73公頃,產茶12噸。果樹種植面積287.66公頃,產果1068噸,其中柑橘種植面積18.53公頃,產量244噸,枇杷種植面積17.86公頃,產量96噸,柚子種植面積8公頃,產柚65噸,甘蔗種植面積12.53公頃,產蔗478噸,玉米種植面積181公頃,產玉米845噸,蔬菜種植面積521公頃,產菜12220噸。林業生產
1988年,採取封、管、造相結合等形式,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鎮林業技術推廣站成立。1995年為保護森木資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區剩餘段木等培育香菇,僅將軍村當年就種植300萬袋。實現社會產值700多萬元,純收入400萬元。1998年,把寧洋、將軍2個行政村劃為鎮雙千畝毛竹生產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頃封山育林257.33公頃,跡地更新47.26公頃,生產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萬根、油桐子35噸、松指279噸、棕片33噸、筍干70噸、山蒼子18噸、香菇181噸。畜牧水產
1987年,鎮內群眾自發興起飼養美國皇鴿熱,迅速遍及全縣。大布村村民王賀龍引進香港皇鴿,南京鸚桃鴨等種苗創辦養鴿為主的養殖場,產品銷往香港、深圳、廣州、廈門、河南等地,年產值29萬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長王兆國等領導專程前往參觀。後因飼料價格上漲,肉鴿滯銷,養鴿熱急驟降溫。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35512頭,養牛3019頭,家禽31.30萬只,蜜蜂560箱;肉類總產量2258噸,禽蛋583噸,蜂蜜5噸;養魚水面131.13公頃,水產品501噸。與1988年比生豬存欄數增長10.2倍,牛存欄數增長12.51倍,家禽飼養數增長18.21倍,養魚水面增長11.37倍。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業基地之一。
1988年後,縣辦水泥廠、岩前機械廠,農村手工造紙和石灰石生產、膠合板廠等一批鎮村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相繼改制為承包、租賃、聯營、股份等形式。岩前機械廠生產的人造金剛石切割片,產品馳名中外,除銷往廣州、深圳、廈門等地,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1996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工貿小區13.33公頃,第一期工程征地15萬平方米。岩前鎮企業管理站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先進企管站稱號。
1997年後,農村個體企業迅速發展,金山煤礦、麻油鴨加工廠、楊梅畲水庫電站、木製品加工廠、重鈣廠、錫箔廠、新光明農場、飼料廠、稻穀加工廠、善聯花生製品廠、大布膠合板廠、龍武挖掘機廠、群藝傢具廠、大富豪傢具廠、錦添傢具廠等干企業相繼建成。
2000年,全鎮有各類企業1869家,從業人員5878人,創產值55457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33762萬元,實現利潤3366萬元,上繳稅金870萬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機械、建築、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為主體的企業體系。


岩前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水、電、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進;其中鎂合金集中區(即為岩前工業集中區西區),已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入園企業福建鑫利華年產5000噸鎂合金屑粒生產線項目等已建成試產。
岩前鎮建材、煤炭、機械、鑄造、化工、水電、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傢俱、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發展優勢。
2006年岩前鎮引進項目22項(含技改、擴建項目),其中投資在500萬元的項目有香江礦粉製品有限公司、恆鑫礦業有限公司、武平縣強友建材廠等12項,完成投資8532萬元,引進縣外資金6439萬元。
2014年,岩前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擁有4家億元企業、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988年,鎮內校舍多為土木、磚木結構。為1層—2層,全鎮學校佔地面積12.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674人教職工145人;小學17所,在校學生4048人,教職工219人,其中民辦、代課教師55人。此後,新建校舍逐年增加。
1992年,掀起集資辦學熱,多方籌措資金,新建、擴建一批校舍,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社會集資100多萬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維修校舍3883平方米。
1994年,經省、地教育和財政主管部門驗收,岩前鎮農村小學通過「六項督導」教育評估。次年,青壯年非文盲為99.3%,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掃盲標准。經地、省人民政府驗收,岩前鎮實現基本無文盲鎮。
1996年,鎮文化技術學校被省教委授予「先進文技校」稱號。
1997年岩前學區被國家教委授予「中華掃盲獎」。
1998年,岩前鎮被福建省教委評為「幼教先進鄉(鎮)」。
2000年,全鎮中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5.59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小學佔地面積10.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萬平方米。學校購置教學設備費用總計27.863萬元。其中購置電腦22台,全鎮學校藏書9.48萬冊。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學生4917人;幼兒園1所,幼兒班34個,在園幼兒1020人。教職工501人,其中中學教職工225人,幼兒教職工37人。
1988年,岩前鎮建有農技站。
1989年,岩前鎮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重點抓實用技術培訓與推廣。
1990年,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貴村建辦武平縣科技綜合開發示範場,作為縣內的重要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承擔省、地科委的「優高」綜合開發項目。確定為科技示範鎮。
1996年岩前鎮通過省、地驗收,達到省定科技示範鎮各項指標。
1999年,武平獅岩有限公司開發研製的低溫電鍍金剛石薄壁工程鑽頭,在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000年,鎮內有煙草專業技術協會、茶果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85%中青年農民掌握1門—3門實用技術。全鎮有各類技術人員350人,其中中級技術人員142人,初級技術人員208人。


1988年,鎮設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7人。16個行政村有醫療站,有村醫務人員35人。
1996年,岩前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准。
2000年,岩前鎮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5名,設中西醫門診、手術、化驗、X光、超聲波、心電圖、防疫、婦幼保健等室和葯房、病房,有病床35張,衛生院佔地面積2999.3平方米,院房建築面積5438.48平方米,醫療診斷器械設備總值約36.32萬元。有村衛生所39個,街道門診部1個,個體醫療所4個,廠礦企業醫療室4個,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全鎮98%人口飲用安全水。
1988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住房建設投資隨之增多。
1994年開始實施《岩前鎮總體規劃》,鎮所在地規模面積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先後開辟2條新街,2個新村和1個邊貿市場。
2000年,鎮駐地建成東自烤煙場、南接大崗湖,北臨伏虎村,西抵峰貴村、縣水泥廠,總面積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擴大3倍鎮內主要街道3條,總長3.2公里,巷道10條,總長4公里,主街長800米,寬24米。街巷鋪水泥路面6萬平方米,鋪設給排水管8750米。新建鎮政府辦公樓、郵電支局、衛生院、煙草站、建設銀行營業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農行營業所等,公共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4000平方米,設立街道路燈及高架燈。90%行政村道鋪設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學校等公共設施。伏虎村、寧洋村、躍進烤煙場、東峰新村按規劃逐漸擴大。造福工程139戶,人口741人。

Ⅳ 清明特稿 ‖ 石祿生:憶念先祖話收藏

我的收藏世緣

◆  ◆ ◆

文 |石祿生

引言

又是一年清明時,皓月當空,心思如水。此情此境,緬懷祖先是人們內心深處情真意切的心靈主題。今時風月萬古傳,祭拜祖先的意義,不僅在於懷念逝去的親情,更在於從中追尋精神的指引。

大千世界,萬物皆有緣。回首往事,多年來,筆者兄弟數人致力於收藏事業,如今略有小成,算是與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一切,莫不源於本人祖上世代傳承下來的收藏情懷。這也是先祖給予我們兄弟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筆者所在的家族,即今福建省武平縣中堡鎮中堡村石氏,自十九世祖石映輝公(字修堂)、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含卜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以來,世代衷情於古代器物的收藏與鑒賞。

歷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和社會變故,我祖上幾代人累藏下來的器物,大部分雖已遺失或遭毀損,但仍有少量得以有倖存留於世,其中包括青銅器、瓷雜、古傢具、古字畫等。

受世代收藏家風的影響,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筆者兄弟數人開始涉足收藏領域。

從初始的淺嘗輒止、摸著石頭過河,到後來的大舉投入、深度鑒賞,我們的收藏實踐很快就從家傳「情懷」層面轉入到了「專注」收藏階段。

時下有一句話叫 「始於顏值,忠於人品」 ,用來形容為人之道。同樣的句式套用在筆者的收藏事業中來,則可謂「 始於情懷,忠於情懷,歸於專注。 」

回首收藏生涯,筆者深感有必要回過頭去,重溫一番我家族祖上幾代人的收藏足跡。

值此普天祭祖之際,筆者捉筆寫下這篇小文,以緬懷前人先祖,追憶他們的藏家情懷及其淵源。

緣起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這一屆的科舉會試,產生了兩位響當當的進士人物,一個是 阮元 ,江蘇揚州府人,是年二十五歲;另一個是 伊秉綬 ,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是年三十五歲。此二人皆進士及第,他們後來均以金石學、書法、書畫、經史等方面的造詣和成就,載譽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仿老隱這一年的會試主考官當中,其中有一人是禮部右侍郎鐵保,他是「清四大書家」之一。

阮元和伊秉綬在會試當中展現出來的文史和書法才華,引起了鐵保的注意和賞識,這為他們日後的交集埋下了伏筆。

其時,筆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輝公,在山東境內任武官,其官階為武略騎尉。

石映輝公作為一介中級武官,原本跟阮元、伊秉綬這樣的文人進士八竿子也打不著;但誰也想不到,數年之後,相同的金石雅趣和收藏愛好,將石映輝公、阮元、伊秉綬等人拉到了一起。當然了,此為後話。

話說阮元考取進士功名以後,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這是一個短期職位,主要的職能大概是學習和了解為人臣子的職責和規范之類的常識,並從中獲得一些初始經驗。

負責教習庶吉士的人稱之為教習官。當時擔任庶吉士大教習的人,其中有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學士和珅。由於這一層關系,作為新人的阮元,跟和珅接觸頗深。

眾所周知,除了皇室藏家,和珅在大清史上算是無出其右的收藏大家。

據推測,他對古代青銅器、書畫、文玩等藏品的酷愛與鑒賞功力,在相當程度上感染或影響了阮元,這使得阮元將來在繁重的仕途工作中也不忘潛心鑽研「金石學」。

1793年至1795年,受乾隆皇帝遣調,阮元在山東任提督學政,也就是主管山東全境的教育與科舉事務。

期間阮元廣交山東及寓魯的收藏家和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等,這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對文物歷史的濃厚興趣。

1794年,曾經擔任阮元科舉主考官的禮部侍郎鐵保,被任命為這一屆科舉鄉試的山東考官,他抵達濟南後,身為提督學政的阮元自然要全程相伴。

出身於滿人武官世家的鐵保,對武略之事全然不感興趣,卻對源於漢文化的收藏文化、金備廳石學、傳統書畫等情有獨鍾,且造詣深厚,這讓阮元大為觸動。

也就是在這一年,阮元開始編修《山左金石志》,並與山東巡撫畢沅共商考古事宜。總之在阮元的帶動下,山東官場乃至民間社會都掀起了考古、收藏等風氣,以及「金石」文化風。

彼時,我的十九世祖映輝公,在山東任武略騎尉已多年。在此要說明的是,清代的「武略騎尉」官階稱號,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制定的。

可見,石映輝公或許是清代最早一批「武略騎尉」當中的武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武略騎尉後來成為世襲制的官職,即有著相當的穩定性和長期性。

由此推之,石映輝公在山東的任職時間,遠超阮元。

或許是受阮元在山東境內掀起的收藏文化風的影響,又或許是石映輝公本來就有此雅趣,反正他後來也加入到了古文物的發掘、收藏和鑒賞行列中去。

其時,石映輝公年近退休,按照大清軍律,逐漸卸下了繁雜的軍務,這使他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培育收藏雅趣。

那時候,歷史藏品幾乎並不具備貨幣化流通的功能,收藏家收集古物的多寡,通常取決於收藏家本人付出的心力和精力,財力倒在其次。

因此,石映輝公在山東任職期間,憑著一股子收藏雅趣,收藏了不少歷史文化價值甚高的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乾隆末期,作為深愛收藏文化、醉心於「金石」文化的同道中人,貴為「學台」的阮元,和身為「武略騎尉」的石映輝公,有著較為密切的交往。

阮元時年三十齣頭,而石映輝公則遠年長於阮元,但年齡的懸殊並不妨礙阮、石二人互為忘年交。

本著收藏之道或金石雅趣,阮元和石映輝公互有拜訪,不論朝政,亦不談風月,二人共賞收藏之趣,同鑒古物之謎,交流之餘,互換藏品物件亦有之,互贈詩文更是家常便飯。

石映輝公和阮元的收藏雅趣之交,在本人所在的石氏家族內部,被引為千古佳話,代代稱頌。

石映輝公已經進入武官生涯的尾聲,不久後他即告老還鄉或告病還鄉(族譜中沒有記載),他攜帶畢生累藏的藏品物件,歸隱了家鄉即今福建省武平縣中堡鎮中堡村。

臨行告別之時,作為文人贈禮,阮元提筆寫下了寬幅書法作品《朱文公家訓》,贈予石映輝公。應石映輝公的請求,該書法作品以屏風格式寫成,除了遵照原文抄錄清初理學名家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又名《朱文公家訓》),還在正文兩邊寫下了一幅楹聯名句: 「尊前俱是蓬萊守,筆下還為魯直書。」

對於這幅阮元書法贈物,石映輝公視之如珍寶,他歸隱家鄉後,即著手打造了這款高長的屏風(如圖),將阮元書法《朱文公家訓》刻制於其上,以作為石家的家訓家規鎮宅之寶。尤其難得的是,這款屏風迄今仍保存完好。

緣轉

跟阮元同一年考中進士的伊秉綬,雖年長阮元十歲,但二人卻以大抵相當的文史才華和書畫雅趣,互有惺惺相惜之情。

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的相互仰慕只停留在神交的層面,但聞其名,不觸其人。直到後來他們在揚州相遇了。

當阮元在山東以「金石之學」聞名於大江南北,並與石映輝公互有往來共探收藏雅趣之時,伊秉綬尚在京城刑部任職。

阮元在文物考古、收藏、金石學等領域的奇聞異事,伊秉綬時有耳聞;但對於石映輝公其人,同為福建汀州人士的伊秉綬,彼時是全然陌生的。

嘉慶四年(1799),伊秉綬終於離開京城,轉任地方,他的新職務是廣東惠州知府。

這時候阮元已經從山東學政調任浙江學政,不久又升職為浙江巡撫。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比伊秉綬年輕十歲的阮元,他的仕途發展好於伊秉綬,官階級別也更高。

嘉慶十年(1805),對阮元和伊秉綬來說,都發生了較為重大的工作或生活變故:

這一年,阮元的父親去世了,而且是在阮元位於杭州的巡撫官邸內病死的,此前其父一直跟隨他在任職所在地居住。

阮父雖然是在杭州死的,但按照逝者要落葉歸根,以及為人子應解職「丁憂」(即守孝節)的倫理慣例,阮元回到了家鄉揚州,並要在家居住滿三年,才能重新恢復官職。

而伊秉綬此前因在惠州知府任上得罪了頂頭上司而被罷職,正值「待業」之際,這一年因揚州發大水、鬧水災,已經轉任為兩江總督的鐵保,出於對伊秉綬的賞識和提攜之心,力薦他做了揚州知府。

由此可見,鐵保是阮元和伊秉綬共同的「恩師」或知己,他對阮、伊二進士的人生影響是很大的。此為題外話。

重要的是,伊秉綬和阮元終於在揚州相遇了。此一時彼一時,之前阮元貴為巡撫級別的朝廷大員,如今因「丁憂」而賦閑在家,而伊秉綬卻成了他的父母官。

有關伊秉綬在揚州知府任上治理有方,從而深受揚州百姓愛戴的事跡,可參閱 《才高八斗,卿本張狂,他最終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一文,在此不贅述。

本文著重談談伊秉綬和阮元為弘揚收藏文化、金石文化而相識相交的往事。

伊秉綬和阮元同一年進士出身,惺惺相惜多年,之前始終沒有機會做正面交流。如今同在揚州,相互拜訪,進一步深交是順理成章之事。

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科舉背景,相同的「恩師」即鐵保,更有著志同道合的經史、書畫、金石、青銅等收藏文化意趣。多少個江風習習的夜晚,在遼闊的揚子江畔,伊秉綬和阮元促膝長談,共鑒收藏文化之風雅:

嘉慶十年(1805),阮元在揚州建隋文選樓,兩江總督鐵保題寫「隋文選樓」石額,今存揚州高旻寺中;伊秉綬則題寫了漆聯「七錄舊家宗塾,六朝古巷選樓」。

嘉慶十一年(1806),伊秉綬為了促進揚州地方文化的發展,以官府的名義特聘阮元等人議編了《揚州圖經》、《揚州文粹》等。

同年六月,揚州知府伊秉綬囑托阮元重刻「石鼓十石」於揚州府學。十月,阮元所撰《十三經校勘記》刻成。

同年,阮元經與翁方綱、伊秉綬、江藩等「金石」名家共同辯識,考古論證了西漢厲王劉胥造宮殿用石,伊秉綬將之運於揚州府學。

嘉慶十二年(1807),阮元經考古論證,在揚州雷塘一帶,發現了隋煬帝陵,並親自立了碑石,又請揚州知府伊秉綬題寫了石碑文字。

伊秉綬和阮元在揚州共相處了兩年多,不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為弘揚揚州本地的傳統文化做出了諸多的貢獻,被引為歷史佳話。

嘉慶十二年(1807),伊秉綬因其父病故,從剛剛調任不久的江蘇河庫道任上解職,回家鄉福建寧化「丁憂」。伊秉綬和阮元就此作別。兩人的相知相交,戛然而止。

伊秉綬和阮元在揚州的文化「合作」之簡短,固然令人唏噓,但他們的分離,也引出了另一段藏家友誼或「金石」友緣:

筆者的十九世祖石映輝公,早在嘉慶七年(1802)即已在家鄉去世,但他對收藏文化的痴迷,及其累藏古物件之成就,給早前在山東與之交往的阮元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由於古代通信不便,阮元並不知石映輝公已經去世。

所以,當伊秉綬與阮元辭行之時,阮元鄭重其事地向伊秉綬介紹了其好友石映輝公,並告知了石氏家鄉所在的地址,再三托請伊秉綬回到福建後,務必去拜訪跟伊氏同為福建汀州府籍人士的石映輝公。

緣續

眾所周知,伊秉綬自從揚州辭任回到家鄉福建寧化「丁憂」以來,再也沒有回到清廷官場中去。他先是一心在家為先父守孝,後則因潛心於金石學、書畫等學術或文化意趣,加之居家陪伴母親之需或厭倦官場之故,他乾脆拒絕再出遠門任職,盡管來自朝廷的邀約不斷,伊秉綬也無動於衷。他的仕途生涯就此終結。

對伊秉綬來說,固然遠門是不出了,但近地短游則多多益善。居家期間他當然少不得去寧化周邊行走,並借機發掘各地的文物歷史和「金石」文化。

除了這些地方之外,伊秉綬念念不忘的還有一個地方,即跟寧化同在汀州府轄區的今福建省武平縣中堡鎮中堡村,因為這是阮元向他引薦的收藏家石映輝公的家鄉。

伊秉綬的家鄉寧化縣,距離石映輝公的家鄉即今武平縣,不過百來華里,舊時兩地一並歸於汀州府轄制。

因此,伊秉綬走訪石映輝公的家鄉,並不是難事。終於有一天,伊秉綬收拾好心情,踏上了尋訪石映輝公的路途。

作為前四品朝廷命官或暫停履行公職的四品大員,伊秉綬的出行得到了汀州府轄制區官府的通力協助,他很容易就找到了武平中堡村。

令伊秉綬感到意外和難過的是,來到武平縣中堡村後,他獲知了石映輝公去世多時的消息。遺憾之餘,令伊秉綬倍感欣慰的是,石映輝公的兒子亦即筆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對他的來訪抱以熱忱歡迎。

石邦殿公繼承了其父的收藏雅趣,不僅將石映輝公收藏的古物件保存得十分完好,並在不斷地擴大收藏。

作為武平中堡石映輝公的直系子孫,筆者想要說明的是,石邦殿公後來的官階級別跟他的父親石映輝公一樣,亦是「武略騎尉」;其子即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再為「武略騎尉」。三代連續官拜「武略騎尉」,源於清廷的武官世襲制。

其時,同為「武略騎尉」的石邦殿公,暫停一切公務,居家為逝去的石映輝公「丁憂」,從而盡一個兒子的本分。無形之間,他跟同在「丁憂」期的伊秉綬有了某種共同語言。

同時期的阮元和伊秉綬在金石學、書法、書畫等領域聲名遠揚,被視作文化大家人物。由於石映輝公跟阮元的直接關系,以及他跟伊秉綬的間接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亦使得偏居小山村的石家也有了顯赫的聲名。

凡此種種,都讓石邦殿公備受感動,他不禁傾其所有,盛情款待伊秉綬,並以客家人的好客之道,「強留」伊秉綬小住了幾日。

在此期間,石邦殿公跟伊秉綬結下了深厚的交情,因伊秉綬年長其二十多歲,這段源於收藏文化交流的關系也稱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難能可貴的是,石邦殿公的兒子,亦即筆者的二十一世祖石振厘公,當時只有十來歲,但他對收藏背後的文史領域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和濃厚的興趣。

對於伊秉綬和其父石邦殿公的交流過程,石振厘公可謂亦步亦趨,並不時大膽插話,試圖闡述自己對於收藏文化和金石之學的文史見解。

伊秉綬的到訪,可以說,深刻影響了石振厘公的內心世界,某種程度上也促使他將來矢志將祖父石映輝公、父親石邦殿公形成的收藏家風傳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的二十二世祖石柏先公,後來果然又從他的父親石振厘公身上繼承了衣缽,致力於收藏。當然這是後話,不贅述。

話說伊秉綬辭行回寧化前,又依石邦殿公的懇請,為石家留下了幾幅伊氏的墨寶。

實際上,在筆者祖傳留存的伊秉綬書畫作品中,不僅有書法物件,還有繪畫品。其中的有關畫作,是伊秉綬後來居家創作的作品。後來在石邦殿公回訪鄉居寧化的伊秉綬時,伊秉綬將這些畫作贈送予他。

嘉慶十六年秋(1811),伊秉綬獨自回訪他曾任職的廣東惠州,受到惠州百姓的爭相接待,這使他心情大好,萌生他年再訪廣東的志趣。

嘉慶十八年(1813),伊秉綬再次回訪廣東。這一次,他到訪的地方不止惠州,還包括廣州、中山、肇慶等地;而且他還就近帶上了一個同行的夥伴,即筆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

石邦殿公全程陪同伊秉綬完成了他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次到訪廣東,沿途百姓對於伊秉綬這位前廣東官員的膜拜,令石邦殿公這個局外人看來也大為感動,他內心深感慶幸和榮幸能夠跟伊秉綬這樣的文人雅士相識相交。

也就是這次游歷,伊秉綬在廣東境內多處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墨寶佳作。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伊秉綬在廣州白雲山雲泉山館題寫的隸書墨寶《雲泉山館記》。

伊氏《雲泉山館記》全文如下:「白雲濂泉之間,有宋蘇文忠公之游跡焉。大清嘉慶十七年,香山黃培芳、番禺張維屏、黃喬松、林伯桐、陽春譚敬昭、番禺段佩蘭、南海孔繼光修復故跡、道士江本源、黃明薰、董其役、拓勝境二十、靡金錢若干,次年,閩人伊秉綬適來觀成,乃為之記,而系以銘。銘曰:盤谷樂獨,山吾台懷開。孰若雲泉,南國興焉。七子詩壇,傳百千年。」

《雲泉山館記》是一篇放在中國歷代書法作品視野下,也屬上乘的書法佳作;更是伊秉綬本人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書法作品之一。它後來被拓刻於廣東肇慶七星岩碑石之上,成為名流千古的地方人文景觀之一。目前,在廣東中山圖書館,還存有拓本碑石。

筆者的二十世祖石邦殿公,因陪同伊秉綬出訪廣東,所以也有幸見證了《雲泉山館記》這樣一幅書法大家之作的誕生。這在我石氏家族內部也被引為千古佳話。

鑒於上述家族歷史淵源,本人多年來一直在收藏界尋訪伊秉綬《雲泉山館記》手書稿本,最終獲知其下落並收藏。

尾聲

嘉慶二十年(1815),伊秉綬經朝廷及京城友人的再三邀請,最終還是從寧化動身,前往北京。途經南昌時,伊秉綬特意去拜會了他的老朋友阮元,其時阮元任職江西巡撫。這一次,是他們畢生最後一次會面。

事後阮元賦詩《伊墨卿太守由閩赴都過南昌賦別》紀念此次會面:「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洪都者,南昌也。淮海十年情,則專指十年前伊秉綬和阮元在揚州的那一段友情歲月。

此情此景,令人為之動容。他們在會面中,亦提及了他們共同的朋友石映輝公(字修堂)、石邦殿公父子。

伊秉綬再次告別阮元後,又途徑揚州作了三月之久的停留。故地重遊,太多的往事,太濃的懷舊心緒,牽絆住了伊秉綬的腳步。

伊秉綬最終在揚州得了秋寒,逝於他心念不止的如斯之地。他的死,震驚了揚州百姓,也成就了他在揚州的流芳百世。

結語

有關筆者的世祖石映輝公(字修堂)、石邦殿公,分別跟阮元、伊秉綬的交情往事,本人自年輕時代起即有耳聞。

出於對收藏文化的喜愛,以及對阮元、伊秉綬等歷史大家的崇敬,同時亦為了紀念直繫世祖石映輝公、石邦殿公、石振厘公、石柏先公等,筆者一直以來都想好好寫一寫石家的這段收藏世緣。今日終於如願以償,頗感欣慰。

閱讀全文

與武平縣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德州雨虹防水旗艦店電話號碼多少 瀏覽:938
舊手機翻新機多少錢 瀏覽:449
如何不被坑買到翻新機 瀏覽:467
武漢sbs防水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342
杭州平果手機維修點 瀏覽:839
國家電網北京工作怎麼樣 瀏覽:753
金鸞傢具 瀏覽:437
電路板lo3 瀏覽:967
倒置式屋防水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832
國家電網新員工一般去哪裡報道 瀏覽:224
蘋果手機四代翻新怎麼看 瀏覽:416
使用船木傢具禁一忌 瀏覽:441
木傢具怎麼調 瀏覽:321
找靚機買手機怎麼看是不是翻新機 瀏覽:663
電磁爐加熱線圈燒糊了怎麼維修 瀏覽:815
舊房翻新投資多少錢 瀏覽:815
電路圖評課稿 瀏覽:681
截流電路 瀏覽:194
韓國家電額定電壓是多少 瀏覽:153
蒼山金鷹家電在哪裡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