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70年代家居

70年代家居

發布時間:2023-05-01 04:15:17

A.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過去的農村傢具的木材資源還比較豐富,多數都是自己選用實木木材請木工師傅到家裡專門製作的傢具,每一件現在看來都是藝術品。以下分享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1

古傢具都用哪些木材?

榆木 是中國北方做傢具最常用的木材。榆木有20多個品種。最高的榆樹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米。榆木剖開後,它的邊材呈黃褐色,芯材為淡褐色,紋理則像羽毛那樣層層擴展。榆木不易干,也容易開裂。榆木的強度中等,耐腐朽,易加工。

樺木 產於東北、華北,木質細膩,淡白微黃,纖維抗剪力差,易「齊茬斷」。它的根部及節結處多花紋,古人常用來做門芯等裝飾。樺木樹皮柔韌美麗,但是,由於其木多汁,成材後多變形,所以很少見全部用樺木製成的桌椅。

楊木 是我國北方常用的木材,木質較為細軟,性穩,比較常見,多做為榆木傢具的附料和大漆傢具的胎骨在古傢具上使用。這里所說的楊木也稱為「小葉楊」,因為它有緞子般的光澤,所以也被稱為「緞楊」。楊木有種「騷味」,比樺木輕軟。樺木則有微香,常有極細褐黑色的水浸線。這是二者的差別。

杜木 也稱「杜梨木」,為土灰黃色,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舊時多用杜木雕刻木板和圖章等。曾有山西商號所用微雕商標雕版,方寸之內人物、舟車,山川、屋宇等精緻之極,並有數百蠅頭小字於其上,令人嘆為觀止。

柏木 有香味可以入葯,柏子可以安神補心。柏木色黃、質細、氣馥、耐水,多節疤,故民間多用其做「柏木筲」。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在於它耐腐。北京大堡台出土的古代王者墓葬內著名的「黃腸題湊」即為上千根柏木方整齊堆疊而成的圍障,可見它在木植中級別的高等。

樟木 在我國江南各省都有,台灣福建盛產。樹徑較大,材幅較寬,花紋很美,尤其是有著濃烈的香味,可使諸蟲遠避。我國的樟木箱名揚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朝服箱)、頂箱櫃等諸品種。北京的樟木桌椅幾案類居多。舊木器行內將樟木依形態分為數種,如紅樟、虎皮樟、黃樟、花梨樟、豆瓣樟、白樟、船板樟等。

核桃木 為晉作傢具的上乘用材。它經水磨燙蠟後會有硬木般的光澤,木質細膩無性,易於雕刻,色澤灰淡柔和。核桃木製品明清都有,大都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核桃木木質特點只有細密似針尖狀棕眼並有淺黃細絲般的年輪。重量與榆木等。

楸木 民間稱不結果之核桃木為楸,楸木棕眼排列平淡無華,色暗質松軟少光澤,但其收縮性小,可用做門芯桌面芯,常與高麗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輕,色深,質松,棕眼大而分散,是區別要點。

楠木 是一種極高檔的木材,它色淺橙黃略灰,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無收縮性,遇雨有陣陣幽香。南方諸省均產,唯四川產為最好。明代宮廷曾大量伐用,現北京故宮及京城上乘古建多為楠木構築。楠木不腐不蛀有幽香,皇家藏書樓,金漆寶座,室內裝修等多為楠木製作,如文淵閣、樂壽堂、太和殿、長陵等重要建築都有楠木裝修及傢具,並常與紫檀配合使用。行內人視其質地有如下稱呼:金絲楠、豆瓣楠、香楠、龍膽楠。

櫸木 主要集中生長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和安徽,它可以長到30多米,直徑可達1.5米。櫸木紋理層層疊疊,比榆木更豐富,蘇州工匠稱其為「寶塔紋」,其木質也比一般木材堅硬,但不算硬木。

在明清傢具用材中,櫸木有重要地位,自古受人重視。櫸木是蘇州地區製作傢具的普遍材料。北方也有不少櫸木傢具,多作明式,造型及做工與黃花梨同,素為匠師和收藏家重視。江蘇工匠常把櫸木分成三類,黃櫸、紅櫸和血櫸。樹齡不同造成了顏色和密度的差異,老齡且帶赤色者被稱「血櫸」,最為人所珍視。

杉木 呈淺黃褐色,紋理直,相對容易干,強度不錯,但不耐潮濕或蟲蛀。杉木常用來做建材。一些硬度較強、密度較密,肌理較均勻的品種也被用來製作傢具。

癭木 是樹干或樹枝上的異常突起部分。形成癭木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們是伐木、大火或森林災害的結果,包括細菌的侵蝕,甚至啄木鳥的啃啄。某些樹種,比如香樟、榆樹、楠樹、柏樹和柳樹比較容易長出癭木。癭木紋理多作旋轉的細密花紋,往往很難辨認它們究竟是何樹種。但是,相同的顏色、肌理和紋路通常是來自同一母樹。

樹干分叉處和樹根部位由於樹木纖維的生長方向發生改變而長成癭木似的紋理,比如楠木的癭木便是如此。能開出大板材的癭木中首推楠木。中國各地無處不有的樺樹也容易生長出癭木。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2

70年代農村傢具通常用什麼木料?

那個時候傢具多為這幾種木料做的:

第一種: 柳木,材質適中,結構略粗,加工容易,膠接與塗飾性能良好,乾燥時稍有開裂和翹曲。

第二種:櫸木,材質堅硬,紋理直,結構細、耐磨有光澤乾燥時不易變形,加工、塗飾、膠合性較好。

第三種: 樺木,材質堅硬,結構中等,耐腐配,不易乾燥,切削麵光滑,塗飾。

其特點主要是硬度強,比較耐用,結實,很符合那個時候的風土條件。

農村客廳傢具布置技巧

1、確保空間寬敞化

對於農村客廳傢具布置,擁有寬敞的感覺是比較重要的事,不管空間大還是小,都需要注意,寬敞的感覺可以帶來輕松的心境和歡快的心情。

2、布局盡量暢通

農村客廳傢具布局要暢通,不管是側邊通過試還是客廳橫穿式,都要確保進入客廳和通過客廳的暢通,這樣整體布局才較為合理,不會擋住過道。

現代簡約客廳傢具選購技巧

1、我們可以考慮到,這種風格的家居中的傢具基本都是單一的線條類型,缺乏裝飾元素的家,往往也容易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所以就更加需要藉助,軟裝的力量來點亮整個室內環境。最常見的'改善方式,就是可以採用諸如窗簾、沙發抱枕、壁紙、牆上掛件與桌布等軟裝產品來幫助調整。

2、如果想要讓居住環境看起來,十分具有時尚感,不妨借鑒現代簡約家居的裝修方法中對於鮮亮色彩的巧妙運用技巧,例如,素凈淡雅的主色搭配功能性十足的透明鋼化玻璃材質,不僅能營造出個性前衛的家居氛圍,以及助於加強採光,提升整個室內環境帶給人的明亮視覺效果。

3、仔細研究現代簡約傢具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設計師都非常注重整體空間以及搭配傢具所展現出的實用性能,顏色及外形簡約,設計功能卻並不簡約,比如坐卧兩用的多功能折疊沙發、可嵌入牆壁的收納櫃等等,看似十分普通,其實內在「別有洞天」,常常能起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以上介紹了70年代農村傢具的相關內容,以前的傢具主要是實木製作的,而且是手工打制,在今天可以算上是藝術品了。現在的實木傢具價格比較貴,市面上也開始流行起板式傢具,各大品牌紛紛推出定製傢具服務,給消費者提供了非常多的選擇,還是十分方便的。

過去老傢具一般什麼木料3

在農村,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有可能是「寶」,還可以賣錢,你有嗎

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蓋新房拆舊房的人也多了,在老家,以前可以看到很多傳統民居,但在這些年,筆者回到家鄉之後,過去那些傳統的老房子差不多要拆完了,這些都是村民自拆自建,很多老房子也變成了現代化樓房,設施也比較齊全。

雖然說這些年農村拆老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但還是要和大家說比較熱議的話題,有人說現在的農村,老房子的木料有可能是「寶」,建議村民拆下來之後不要當柴火燒,甚至有的還可以賣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咱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為什麼說農村的拆下來的木料有可能是寶呢

農村的老房子都是繼承下來的,這些房子少則一百年,多的幾百年都有,以前,也經常修繕翻修,這是農村老房子一個特性,但房屋的木料如何選擇呢?老一輩人會選擇一些木質堅硬,防腐防潮的木料做房屋的支撐材料,其中最常見的木料就是老柏木和老榆木,這些木料都是當時建房很常見的。

甚至有的老房子還會用一些比較珍貴的木料做房梁支撐,也有一些老門窗,門板也是用上等材料做成,這些木料放在現在很值錢,老榆木和老柏木是做實木傢具的必備材料,在這幾年,很多人也開始下鄉收購農村的老木料來做一些復古傢具。

怎麼賣錢

在家鄉,之前就有人下鄉收購老房子拆下來的木料和村民要丟棄的傢具,這些木料在村民的眼裡不值錢,以前,村裡交通閉塞,很少有人下鄉做生意,可如今,道路也暢通了,下鄉收購老物品的人也開始增加。一些村民得知老房子的木料可以賣錢,現在也不敢隨意焚燒了,而是留著等人上門收購。

據說,現在的老榆木和老柏木收購價很高,前兩年,有一戶村民把一根長12米的木料賣了一千多。還有一套門窗賣了三千多。可以看到這些老木料和老傢具有多值錢。當然,有些地方是按照木料的年份,成色和外觀收購,也有的地方是按照噸價收購,這一點大家要詢問清楚,不要給人忽悠了。

除了老木料和老傢具之外,在農村地區也有一些老物品也是商人要收購的,比如說石磨、儲水池、農具等等,這些老物品現在還有人收購,價格也是五十、一百不等、如果家裡有這些老物件,大家也可以保留下,以後有人上門收購了也可以賣錢。

小結

總之,農村現在拆房子建新房的人很多,有些傳統民居的確有必要保留,村民也不要隨意拆除。尤其是具有歷史研究的古建築,老一輩人辛辛苦苦修繕保留至今也不容易,如果把這些建築拆了建現代化住房真的一點都不值。必須把這些東西傳承下來,讓大家對古建築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農村這些老木料的呢?歡迎留言。

B. 裝修干貨帖 | 為什麼中古傢具越來越火

「中古」一詞,最開始是起源於日本,在日語裡面的寫法就是「中古」,日語的本意是二手的意思,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喜愛,在國內慢慢衍生出了一個詞——「中古風」,是指產品外形、風格做得像舊物的一個統稱。

我們一般說的中古 傢具 ,都是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之間的傢具設計和風格類型,那是傢具設計的黃金時期,是一代傢具設計潮流大師們的聚集時代,也是傢具設計的大躍進時代。

但中古傢具並不臘首握一定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才可以算中古,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古傢具都是指的是與這一時期相同設計的芹叢統一描述。

現在喜愛中古風格的人越來越多,想要同種風格的傢具,也不僅僅只能在中古傢具店尋到,很多的大品牌生產商也會生產中古類型的傢具,而新興的傢具品牌也都開始隨流而動。

所以現在市場上各種風格和美感的中古傢具都不罕見,不管是鍾情於30年代到70年代之間所出傢具身上所有帶的厚重故事感,還是更喜歡現在融合更多元素之後的新中古傢具,都是屬於同一個種類需求。

中古傢具是外表看著有歲月的沉澱,內外都透露著優雅,既像文雅的紳士,又像非常有味道的淑女的一種傢具。

1945年二戰結束,人們對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想像。在這個全新的起點,各國的設計師們都開始利用新的工藝和材料,嘗試設計更符合現代生活和審 美的 傢具。其中丹麥輪慶設計師將現代主義形式與傳統木製手工藝相結合,令丹麥設計脫穎而出,成了戰後美國,家家都想擁有的傢具,繼而在全球范圍廣受歡迎。

最經典最具美感的中古傢具,是經過了時間的洗禮,有歲月流淌過的痕跡,但是絲毫沒有讓歲月蒙上灰塵,它們身上的顏色,紋路,氣質都尤其的內斂和溫和,更加有時間的味道,這種有著生命感的物件是為經典。

它們像是有穿梭時間和空間的能力,讓你看著的時候有一種恍然的錯覺,不禁想像幾十年前的生活,它在這么多年的時間里經歷過怎樣的家庭和主人。如今,無論在高端拍賣行,還是街邊餐廳都能發現那些經典設計的身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擁有持久生命力的設計。

中古風也很簡單,摒棄了傳統法式或者傳統英式風格的花哨,更適合日常家居生活的使用。中古傢具兼具美觀和實用性,它們身上的功能性都非常強,低調有內涵,比如大部分的櫃子高矮合適,可當操作台也可放置擺件,有四條短腿也方便清掃。

中古傢具身上簡約的線條和功能性的設計,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美學概念,這些都表明設計師的作品影響是深遠的,並給未來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包括每一個用戶帶來無盡的創造力。

中古傢具搭配性很廣,能和很多場景和風格搭配,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會很和諧很順暢,比如和復古法式、新中式或者極簡風都可以完美融合。在家裡添上幾處有年代感的中古傢具,能讓整體氛圍都不一樣,它就像一本滿身斑駁的故事書,外表會引人注意、讓人好奇,而當你真正翻開它,會發現裡面的精彩內容會更多。

END

C. 七十年代的家居擺設


七十年代的家庭,經濟收入都差不多,工人是八級工資制,學徒三年分別是十六、十八、二十一元。出了徒就是三十七塊五,再往上就是四十幾元了;而幹部級是二十五級,十三級以上算是高幹,十七級算是中級幹部。
由於當時的經濟拮據,就拿傢具市場來說,用現在的眼光審視,價格也是相當便宜,但在當時也不是說買就買的。現在還記得箱子是22元、五屜櫃,也有叫五斗櫥的56元一個、木頭的雙人床47元,鋼管的則是39元、大衣櫃87元,後來出了一種帶玻璃門,內襯綵綢的大5櫃97元一個。就這些傢具,也不是有錢就能買的,哪得憑票供應,象什麼箱子票、大衣櫃票.有了錢有了票,您還得其五更(音:JING讀一聲)爬半夜的去排隊。記得我家裡當時用56元買的五斗櫥,十幾年前才賣掉。那是真木頭的,而且實在。
在當時,基本上各家兒的傢具都差不多。除了四白落(音:LAO讀四聲)地的牆面,水泥的地面兒、走著明線的旮旯犄角,再有就是房頂白瓷傘型的燈罩,燈泡基本是15瓦、25瓦,至多40瓦。傢具嘛,是木頭雙人床、二屜桌兒或三屜桌兒、櫥櫃兒、椅子、飯桌兒、大衣櫃,有的家庭情況好些的,大衣櫃則會選擇帶鏡子或玻璃門的或加個五斗櫥,家裡有幹部的會有個一頭兒沉或兩頭兒沉(即寫字台),床邊會有個床頭櫃。這是說的傢具,就是傢具上的擺設也都大同小異。
比如,不管是二屜桌兒或三屜桌兒、一頭兒沉或兩頭兒沉上,一般都是在桌液或面的一角,擺上一個搪瓷盤子,這盤子里扣著幾個玻璃杯,上面蓋塊花色或白色的手絹防塵,中間靠邊兒的的地方兒放著個頂著兩個鬧鈴的鬧鍾,正中間的位置是不能隨便放東西的,那是毛主席石膏像的位置,有的家兒鬧核伍石膏像不放寫字桌上,也要放在五斗櫥上。在寫字桌的另一頭兒則要放個台燈。說起這台燈,實行就地取材地自己做,用一個玻璃煙灰缸倒扣著當基座,再根據個人喜好,找兩個或四個八錢兒或一兩的酒盅,兩個酒盅口一對當桿,如做高一點的就是四個酒盅。這還不算完,在找個小電鑽,在煙灰缸兒和酒盅的圓心位置大眼,再找一個空心兒的鋼管兒往中間一插,中間兒穿電線,這上埠按上燈口,是螺絲口,還是別棍兒口的這就隨您了。上下一固定,下面兒安個開關,這台等就算齊活了。到後來也有拿自己做的台燈送人的。
記得有一年的夏天,我是心血來潮,自己做了個落等燈,現在我還記得那上了淺綠漆的底座,兩厘米粗的鋼管,中間我找同學幫助鋸開,讓同學家長幫忙打了螺絲口,中間加個軸,兩頭兒往一塊堆一扭可以調節高低,燈泡和大燈罩是現成的。
前面兒說到這寫字桌的一角兒要放個台燈。有的家裡,也喜歡把氏衫櫥櫃放到屋子裡,講究點兒的放五斗櫥兒。這櫥櫃兒和五斗櫥兒上一般要鋪塊花的塑料布或鉤邊的白布,對角鋪著。上面基本上要放幾個燈兒的電子管收音機,就是老北京說的話匣子。
七十年代開始,各家兒的桌椅都差不多,方桌,幾把木頭椅子。到後來七十年代中期以後,又實行做簡易沙發了。開始是木頭扶手,座椅和靠背兒部分安上彈簧或拉簧,後來實行做全包的了,也就是人民大會堂里那種。再以後,實興了做酒櫃什麼的。
再說說這窗簾兒,當時沒有什麼落地的窗簾兒,有的家兒根本也不掛窗簾兒。掛窗簾兒的也就是掛一半兒,遮遮而已,沒有考慮美觀的份兒。真正考慮美觀了是塑料布大流行後,各式各樣花色,遠了看真跟布是的,但有一樣,用這東西做窗簾兒,春、夏、秋沒事兒,到了冬天可就不成了,凍的

D. 20世紀70,80,90年代的家庭大件分別有什麼

50-70年代
" 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
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四大件」,明顯貼著計劃經濟的標簽。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半導體(收音機),這「四大件」會讓上了年歲的人如數家珍。是它們伴隨著百姓走過了一段能讓人開懷大笑,也能使人潸然淚下的歷史,而他們一生中的某段人生經歷已經和這「四大件」產生了難以割捨的聯系,在其頭腦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因為一塊手錶曾經就是她的嫁妝,而一輛嶄新的「飛鴿」或「永久」也許使他當上了新郎。那時的「四大件」無疑是財富的象徵,以至於成了人們爭相炫耀的資本。那時,騎著一輛自行車在街上閑逛,其得意的勁頭和現在開輛「大奔」去市場買菜的心情,估計是一樣的。
80-90年代
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
哲學人說:時尚所創造出的美觀東西總是隨著時間而變得醜陋。「四大件」作為時尚的一種標志,自然無法逃脫歷史的必然法則。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
[老彩電]
老彩電
進了中國社會的千家萬戶,標志著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榮的是憑票供應時代的終結。老「四大件」再也不會被人們趨之若鶩,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的誕生。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電子時代的到來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每個家庭的家居生活,它使人們在8小時以外有了更為新鮮的娛樂方式,它使居民們的菜籃子四季長青。然而,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沒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沒落。黑白電視雖好,但它的魅力哪裡比得上彩色電視?何況這個世界本就五彩繽紛,人們希望看到它本真的面貌。錄音機的效果也不差,可把它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顯就相形見絀了。還有家用電話、空調、電腦、微波爐……隨著90年代的來臨,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似乎也懶得總結什麼「四大件」了。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生活用品目不暇接,使人很難從中選擇出哪種商品與你息息相關,稱得上真正意義的「大件」。即使你真的遴選出了幾件,沒過多久,它們也會被更先進、更完美的商品所替代。
新世紀
手機,電腦,汽車,房子
嶄新的21世紀,是一個網路時代,它會給人們的居家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樂趣。許多需要人們勞心費神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網路來實現——工作學習、走親訪友、外出購物……網路給了人們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不知未來還會不會有「四大件」這個稱謂存在?如果有,什麼是網路時代的家用「四大件」呢?也許有一個小型的家庭健身房——因為人們的健康是網路無法包辦的;也許應該有輛私家車,人們用它作為外出旅遊度假的工具;也許……

E. 小市民眼中的家居變遷


09年湖南春季家裝博覽會在湖南國際中心舉辦,在人來人往的展廳,有一位50來歲的老人正在詢問設計師問題。他就是家住長沙金帆小區的老謝。
70年代結婚:自己做傢具
「你別不相信,我結婚那會,我家的傢具是我自己做的」
老謝在鄉下是一個木匠,年輕的時候手藝很好。70年代流行三大件——床、大衣櫃、寫字台。和老伴結婚時,老謝就自己做了婚房裡的床、桌子和大衣箱。提起這個衣箱,老謝一臉的自豪,老伴當時很喜歡那個紅色,因為當時很流行。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東西算不錯的了,別看現在市場上,你想要什麼傢具就有什麼傢具,那時候,你在市場上都買不到,沒有貨,就算有錢也沒用。」因為他是一個木匠,到處有人請他打造傢具,所以那時候,老謝的生活在當地算是比較富握沖裕的。
80年代:買了四大件很高興
「80年代,流行四大件,你知道嗎?」
收音機、縫紉機、手錶和自行車,曾經讓80年代的人無比驕傲的四樣東西。那時候,誰家結婚,女方能帶來這四樣東西,會覺得很榮耀。
做木匠活,要到處跑,走路很不方便,所以老謝在積累了一些錢後,咬咬牙買了一輛自行車。把車推回家的時候,老伴左摸摸,右段型殲瞧瞧,好像見了寶物一樣。以後,老謝可以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做木工活租數了,腰包也更鼓了。85年的時候,老謝請了一些泥瓦工師傅到了家裡,砌了一棟紅磚結構的新房。在地面抹抹水泥,刷刷白石灰後,他們開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90年代:女兒請了裝修公司
「女兒請了裝修公司裝修房子,我是一個木工,所以我有點生氣。」
90年代末,女兒在長沙上了大學,工作,然後買了房,做了一件讓老謝不能理解的事情:請裝修公司裝修自己的房子。當時,老謝暴怒,從家裡打長途電話,說女兒浪費錢,自己是個木工,這點裝修的事情,讓他帶一些人就可以做好。可是女兒還是堅持找裝修公司,不過請他過來監工,看看材料。
「你還別說,專業公司裝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看著舒服。」
現在,老謝也准備搬來城裡住了,女兒給他買了一套房子,裝修好就可以入住了,他說:「女兒說了,現在流行環保。」

F. 時尚圈最具風格的70年代,在家居界又是什麼樣的

對時尚界來說,70年代是個迷人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混合了波普、復古、波西米亞、朋克等各種風格,滿大街都是蓬鬆頭、闊腿褲、粗跟鞋、貼身禮服裙

G. 6、7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還有半個月,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60年。這些日子,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向這不同尋常的60年致敬。小編在此搜集了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襪缺居,一起分享昔日的家居溫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侍猜居
60、告談辯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60、70年代的懷舊經典家居

H. 改革後家居大變化居者有其屋


改革開放31年來,上海人的家居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七八十年代簡易的9平方,用塗料簡單地粉飾一下牆面、添置幾件傢具;到90年代拆遷分配的產權房,流行的牆紙、護牆板和大吊頂,再到現在的商品房、精心裝飾簡約溫馨或是時尚個性的家居環境。31年,上海人逐漸摒棄了「居者有其屋」的最低生活要求,轉而尋求一種自我的居家環境;31年,家居作為一種文化變遷印刻在了海派文化的發展史中,上海人追求的不再是簡單實用,而更注重家居的美觀和生活的舒適。
小小9平方方便又齊全
【時間溯回:1978年老式弄堂】主人公:「老上海人」施奶奶
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上海的住房條件大多緊張,大多數人家生活在石庫門的老式里弄里拿差姿,多隻有一間9平方的亭子間,房子談不上裝修,更不會鋪張浪費,牆面簡單地用塗料塗飾一把,簡單地添置幾件傢具,比如一張床、一張桌即可。
「那時候我和老愛人住在爛泥渡路的老房子里,很簡單的小閣樓,談不上裝修」,「老上海」施奶奶回憶道,「家裡很簡單的白牆壁,放了張床,一張抽台和一張四仙桌,那時候都是這樣的,主要的是地方小,滿足生活需要、實用為主」。
「那時候年輕人結婚,家慶友里也不怎麼重視裝修,倒是要添幾樣傢具,條件一般的人家要『36條腿』,條件好一點的要求『72條腿』,床4條腿、大衣櫃4條腿、五斗櫥4條腿」,奶奶為我們一一數起當年年輕人結婚新房裡的家當,「縫紉機也有4條腿,還有那個年代,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在房裡擺上一台三五牌台鍾作為擺設。」
施奶奶還告訴我們,石庫門的老房子大多沒有衛生間,要用馬桶,廚房也是公用的多,「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雖只有小小的9平方,東西倒也歸置齊全。」廚衛皆公用簡單又實用
【時間前進:1989年老式公房】主人公:老式公房住戶張阿姨
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初,單位分房,一些上海人搬進了單位分配的老公房裡,那時候分配的老公房不像現在戶戶齊全,其廚房和衛生間大多是公用的,「現在舊房改造後,條件好了,以前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公用的」,少則兩三家、多則四五家人家公用一間廚房和衛生間。「因為公用的關系,當時的廚房和衛生間自不必像今天一樣大費周折的裝修,只要在公用廚房裡為自家的位置裝上一個灶頭或是擺消絕上個煤球爐即可,倒也省心」張阿姨告訴我們,「至於家裡的裝修,也就是用塗料自己粉飾一下牆面,鋪上一塊那個年代流行的塑料地板,就算是裝修完成了,再搬上些傢具,就可以輕松入住了」。
張阿姨提起當年的老公房,至今還有些懷念,雖然設施簡單,但也充滿濃濃溫情。不過,張阿姨說,「當時我家的裝修算是比較簡單,大多數人家也都是這樣簡簡單單,有些條件好的人家也會裝修得更細致一些,但那個時候房子不大,所以會從節省空間、多存放物品的角度出發,將家布置得簡單而實用」。拆遷換新房裝修大考究
【時間停頓:1998年拆遷房】主人公:拆遷換房戶陸先生
「住了一輩子小房子,好不容易分到一套房,手裡有點錢,當然要好好裝修一下」陸先生談起當年拆遷分房裝修時的情景感嘆道,「條件好起來了,總希望能改善家裡的居住環境,不再是簡單實用的單一目的,也希望家美麗溫馨。」
陸先生的家現在還保存了當年精心裝修的濃濃痕跡,是典型的90年代中後期裝修風格,精美的吊頂配上一盞大大的裝飾燈,用牆紙裝飾牆面代替了單一的塗料粉飾,最具90年代中後期風格的木材質護牆板和貼邊線,家家都會在客廳放上一個裝飾櫥,還有那個年代開始流行的木地板,「當時裝修花了4.5萬,那時候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了」,陸先生說,「當年房子還便宜,這些裝修的錢可以用來再買一套小房子了」。
拆遷分房後家裡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陸先生家的廚房和衛生間也保留了90年代中後期的裝修模樣。「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當然也要好好裝修一下,廚房我用了不銹鋼的材料,上下都做了一些櫃面和吊櫥,現在的煤氣灶是以前的液化氣灶改造的,所以煤氣灶的旁邊還保留了當年用液化氣時裝罐頭的櫃子」陸先生說,「衛生間當時我的裝修還是比較前衛的,跟現在的也接近,裝上了陶瓷的衛浴三件套,深紅色比較沉穩,還根據衛生間的格局裝上一面三面折的大鏡子」。
除此之外,陸先生家小女兒房間里的傢具也是當時流行的「吊掛」的風格,請師傅定做固定在牆面上。衣櫥是定做的、三門大櫥加轉角,衣櫥上面定做了一排吊櫥,窗檯兩邊做了兩排吊掛式書櫃,連書桌都是定做的固定在牆邊,「統一的粉色系,配上花色的牆紙,在1998年還是很不錯的裝修呢!」TIPS裝修歷史
「36條腿」
上世紀70、80年代結婚時,「36條腿」是結婚的標准配置。「36條腿」大約是指床、大櫥、五斗櫥、夜壺箱(床頭櫃)、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加在一起正好是36條腿。另有一說是床、大櫥、五斗櫥、寫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除了「36條腿」之外,還要加上「三轉一響」,「三轉」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一響是收音機。
「三五牌台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五牌台鍾幾乎是家家都要有的一件家居生活必需品。幾十年一貫的模樣,木質的外殼、黃黃的顏色,台式的老鍾。內部是機械發條,每用十五天就上一次發條,走時非常准確,每隔半個小時就會自行敲打,到准點會按時間敲打點數來報告時間。
「木質護牆板」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經常使用的裝修方法之一,為保護牆面免遭損壞,提高裝飾效果而在做牆裙時所用的木板和木質人造板。如膠合板、單硬質纖維板和刨花板等。通常用龍骨固定在牆面上。
「吊天面」
即「吊頂」。是指房屋居住環境的頂部裝修,簡單地說,就是指天花板的裝修,是室內裝飾的重要部分之一。上世紀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但形式上略有變化。上世紀90年代較為流行用木質板材製作的懸掛式吊頂,並凸現原木的色彩;現在則多選用石膏天花板或更時尚的玻璃材質製作的凹凸式和井格式吊頂,顏色與牆面統一。

I. 時代足印31年家居精彩演義


31年前,人們想為家裡添置傢具、自行車、縫紉機等大件家居耐用品時,還得向「公家」提出書面申請,然後在單位里「排隊」等候,根據國家分配給單位的耐用品數額,憑票購買。有人常常為買一輛自行車等上一年,也有人琢磨著自己製作家居用品。
31年後,回首往事,已經不用再為添置家居用品煩惱的市民,回味當年托朋友、找關系,連夜排隊買家居用品的經歷以及31年來南寧家居的驚人變遷,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70年代:「三轉一響」風光無限
20世紀70年代,在那個「票據年代」,「三轉一響」是南寧市民結婚時最耀眼的家居用品。「所謂『三轉一響』其實就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那時候,姑娘們應允小夥子的求婚,多半要提出購買『三轉一響』,有這『三轉一響』壓陣,婚禮才風光。若是苛刻一點的姑娘,遇上買不起『三轉一響』的小夥子,說不定還要翻臉,甩手而去。「我是在70年代中期結的婚,但當時並沒有湊齊這『三轉一響』,因為我和愛人的經濟條件實在不允許。」家住友愛路的市民李阿姨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回城後又進了工廠。
改革開放初期,南寧市民購買「三轉一響」仍要憑票購買。每年單位里都會給職工分發一些購物票,然後職工們便憑票拿錢去購買數量不多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等。李阿姨說,直到現在她還清楚地記得她參加工作後買的那台海鷗牌收音機。「每物消天下班後,工友們聚在一起收聽廣播節目是那個年代大家不多的娛樂之一。1973年,特別喜歡收聽文藝節目的李阿姨花了近20元購買了一台海鷗牌半導體收音機,這對每月工資只有22元的她來說,無疑是一次「奢侈」的行為。
1976年,李阿姨結婚了。結婚時,她家裡的主要傢具都是向單位申請的,而「三轉一響」她也只有收音機和自行車。直到結婚生了孩子以後,她才以為愛人和孩子做衣服為由,順利向單位申請要票購買到了一台縫紉機。1977年,李阿姨終於盼來了最後一「轉」——手錶,那是愛人送給她的鑽石牌手錶,樣子不是很好看,但在那個年代能擁有一塊手錶,已讓她滿面生輝,開心不已了。
80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
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美化生活的意識逐漸增強。對「三轉一響」的追求逐漸轉變成了「彩電、冰箱、洗衣機」。而飛燕牌彩電、白龍牌洗衣機、多麗電扇這些南寧生產的家電產品在上世紀80年代曾經大受南寧市民的歡迎。如今,在不少南寧市民的家裡還能看到80年代的多麗全旋轉電扇的身影。
1981,李阿姨和愛人調回了南寧,住在新陽路的老房子里。1982年,她遇到了一個同學,說是認識南寧市無線電三廠的人,能幫她買到電視機。她一聽,趕緊托朋友找關系,連夜到百貨大樓前排隊,買到了一台南寧產的飛燕牌黑白電視機。電視機抱回來時,轟動了街坊鄰居,大家紛紛涌到李阿姨家裡看電視,一邊看著電視畫面,還一邊嘖嘖直誇。「當時最受歡迎的電視劇就是日本的《排球女將》,每當這部電視劇開播時,家裡黑壓壓的都是人頭,有的人自帶小板凳來,有的人擠著站,更有頑皮的小孩子乾脆坐在地上。」李阿姨至今還常常懷念當年街坊鄰居一起看電視的那種熱鬧情景。1988年李阿姨家裡購買了彩色電視機,那台飛燕黑白電視機才退了役。
而在家住民主路的李軍記憶里,「彩電、冰箱、洗衣機」是跟他的婚禮聯系在一起的。從80年代開始,「冰箱、彩電、洗衣機」成了人們結婚的必備品。「為了准備這結婚三大件,我把全家都動員起來了。」那時的李軍很幸運,在單位里分到了一間30平方米的房子,房子是小了點,但對於當時的年輕人來說已是難得了。而百李軍並未因此感到輕松,因為還有「三大件」壓著他。當時一般家庭要湊齊這「三大件」並不是簡單事,對於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的他來說,壓力更大。「為了讓我的婚禮能順利進行,父母親動用了他們所有的積蓄,還到處托朋友幫忙,最後終於在深圳買到一台12寸的日立彩電和一台小冰箱,送給我們當結婚禮物。」
同時轉變的還有傢具。上世紀70年代流行的雙門櫃、木沙發、折疊小圓桌等傢具,此時被多樣的組合櫃、玻璃儲物櫃、茶幾、餐桌等取代了。當時的南寧市民流行自己或請人做傢具。李軍結婚時用的櫃子就是他哥哥親手做的。「我哥插隊時跟著村裡的木工師傅學會了木工手藝。1980年哥哥結婚,他自己精心打制了一個雙門衣櫃。到我結婚時,因新房的面積很小,我凳鬧就按當時流行罩粗知的式樣請哥哥幫我做了一大一小兩個櫃子,可以根據房間的大小任意組合使用。」就這樣,在全家人的積極張羅下,1985年,李軍和愛人在萬國酒家擺下了婚宴。
90年代:開啟多元精彩生活
20世紀90年代,組合音響、卡拉OK機隨著港台流行音樂大量地湧入了我們的生活,同時,手頭上開始寬裕起來的人們開始追求起流行消費來。
唐靜是1996年開始裝修新房的,當時刷完牆、鋪完地板磚後,就找了個木工師傅上門做了幾件傢具,配上一些家電也就差不多了。「那時候流行買名牌家電,松下彩電、萬寶冰箱、金鈴洗衣機、春蘭空調還特別流行卡拉OK,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都要唱上一陣。」
在90年代,有兩樣東西不能不提,那就是電話和網路。唐靜告訴記者,1996年的時候裝一個固定電話要2000多元,而且還要到營業廳排隊。但為了和家人朋友以及遠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通訊方便,一咬牙,裝!而到了90年代後期,互聯網興起,家用電腦成為熱銷的商品之一,唐靜又忙不迭地往家裡搬回了電腦。
21世紀:標榜個性化的時代
今天,如果當朋友告訴你他今天在街上遇到一個和你穿一模一樣衣服的人,你肯定會大為惱火。怎麼我精挑細選的衣服還會有雷同?在這個標榜個性的年代,獨樹一幟成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求,而「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成為當時最時尚的口號。
家住星光大道的李傑認為:「家不需要有多大的地方,不需要特別的實際,關鍵是住得舒服就行了。」盡管如此,李傑家裡的彩電早已從大背投瘦身為平板電視,從放在櫃子上掛到了牆上,冰箱的個頭也越長越高大,滾筒洗衣機成為時尚,組合音響依舊處於不敗之地」
南寧市民31年家居變遷,在給我們留下一段段歲月記憶的同時,也標出了一條改革開放31年來人民生活不斷前進提高的腳印。

J. 改革開放31年回味家居大變遷


1978-2009,當我們嘗試去總結中國家居業31年變革,內心有著些許彷徨和不安。31來家居的變化,見證著祖國31來經濟的騰飛。作為一家家居類的門戶網站,我們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31所承載的厚重,也感謝祖國這31的發展。回顧30年來家居的變化,我們唯恐會遺落任何一個值得紀念的細節。於是,小心地翻開歷史的篇章,通過圖片和文字,記錄這個時代的縮影,勾勒31年的脈絡。
80年代前
31年前,人們的腦袋裡並沒有什麼「裝修」或「設計」的概念。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有一間房子住已經很滿足了。
圖為沒有任何裝飾的家。
這張圖片是九十年代初引起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的一個鏡頭,鏡頭里展示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個場景。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劉慧芳的身後的家幾乎沒作任何裝飾。
圖為用畫報裝飾牆面。
這張圖片是南方都兆差市報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主人公是廣州人,人稱洪叔,他住的單位職工宿舍只有18平方米,還要擠三口人,他往牆上貼滿了從《人民畫報》、《大眾電影》上剪下來的圖片。這樣裝飾牆面就覺得很漂亮。
80年代
80年代,在城市裡,如果單位里分配了福利房,大抵都是直接入住。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會把自己的家稍稍打扮下,比較流行的裝扮是——往地上刷紅油漆,牆面塗上草綠色或淺藍色的牆裙。有條件的家庭,開始往地上鋪軟質地板膠。
圖為木製牆裙。
這張圖片是《甜蜜蜜》的劇照,背後是木製牆裙。這是在鄧超飾演的主人公家裡,他的父親是個幹部。不過在一般家庭里,木製牆裙還是比較奢侈的,它被廣泛應用是在九十年代的時候。
圖為綠色牆裙。
這張圖片上的綠色牆裙有些接近80年代流行的牆裙。
圖為軟質地板膠。
這張圖片上鋪的就是軟質地板膠,它還有各種各樣的花色,下面的圖片是當年比較流行的花色,比如玉蘭花系列,很多家庭都是鋪的這樣的地板膠。
圖為當年比較流行的軟質地板膠花色,右為玉蘭花系列。
90年代
到了90年代,家家戶戶開始談論起裝修,那個時候「裝修」這個詞雖然深入人心,森猜型但是缺少個性化的東西,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裝成像誰誰那樣的。那個時候的裝修風格頗為繁瑣,尤其表現在吊頂上,木紋紙質貼面的吊頂,特別復雜。客廳大的,還喜歡在家裡搞個羅馬柱。地上鋪起了瓷磚,不過是很小塊的那種。條件好的,已經往家裡鋪木地板了,卧室里是地毯。開始廣泛的用木製牆裙。牆面上部全部是海面絲綢面的軟包,下部是合成板材的牆包。牆壁上釘著塑料荷花頭的壁燈。整個家的裝修感覺特別重,弄得家家都跟KTV包房似的。
圖為復雜的吊頂,令人眩暈的吊燈。
圖為客廳羅馬柱,現在運用於歐式風格裝修,不過在90年代,家裡都愛弄。
圖為家裡弄得像鄉村KTV包房。
2000年代
現在的家裝越來越強調個性,簡約風、田園風、地中海風家家戶戶,都不願自己的裝修風格和別人雷同,這是一個講究個性的年代。人們也開始用以前意想不到的方式進行裝修。參與團購會,網購建材,軟裝,在網上寫自己的家裝日記,整體家居,私人定製裝修,變成了一項有意思的行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其中的樂趣。
圖為田園風格裝修,這是網上比較流行的歐式田園風格。此猜
圖為同樣是網上流行的鬼手帕系列,地中海風格裝修。

閱讀全文

與70年代家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在手機上控制傢具 瀏覽:732
在專櫃買到翻新手機怎麼辦 瀏覽:893
木工打的櫥櫃檯面怎麼翻新 瀏覽:829
創維邏輯板維修視頻 瀏覽:264
舊房翻新怎麼找活 瀏覽:604
如何區分美版蘋果是翻新機 瀏覽:752
舊牆面翻新膩子粉怎麼處理 瀏覽:318
支付寶維修系統維修多久 瀏覽:578
全自動家居裝修 瀏覽:890
國家電網用什麼控制系統 瀏覽:770
類似國家電網這樣的企業有什麼 瀏覽:735
電路板沒有防水膠如何防水 瀏覽:966
老三電動車維修怎麼樣 瀏覽:414
6號傢具網 瀏覽:92
室外實木椅子怎麼翻新 瀏覽:92
山西忻州國家電網電話是多少錢 瀏覽:968
仕瑋傢具 瀏覽:662
如何翻新紅木地板 瀏覽:429
京東自營家電有什麼優勢 瀏覽:148
杭州哪裡有家電清洗設備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