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滕王閣的主閣有什麼特色
滕王閣氏殲伏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分為兩級。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在一級高台的上面,便是象徵城牆的台座的二級高台。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3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其中,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改蔽「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鍾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殲攜固之意。滕王閣的主閣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B. 滕王閣殿中上方匾額寫的什麼
滕王閣殿中上方匾額寫的是「瑰偉絕特」。
滕王閣主閣:主閣的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
滕王閣大廳: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
滕王閣主閣一層: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
滕王閣其他各層: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
(2)滕王閣傢具擴展閱讀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
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
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古人雲:「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C. 滕王閣在經歷第二十九次重建後樓閣新貌是怎樣的
滕王閣,初建於唐代,修成後,經歷了千餘載的歷史,歷經宋、元、明、清4朝,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
後來在南昌重建滕王閣委員會的組織下,這座樓閣的第二十九次重建終於拉開了序幕。重建的滕王閣負城臨江,傍依南浦,遙對西山,使人聯想到王勃《滕王閣序》中所描繪的意境。
其主閣,是根據遺留下來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參照「天籟閣」舊藏宋人彩畫《滕王閣》以及宋代《營造法式》一書,重新設計的一項大型仿宋式古建築。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分為兩級。
滕王閣的主閣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制。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主閣的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在這一層的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傑圖》渾然一體。
主閣的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長4.5米、寬1.5米。
這一層的東廳兩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儀仗扇、龍鳳屏、金爪等。
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第三層的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秀」。東牆上便是一副《唐伎樂圖》銅浮雕。
主閣的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
主閣的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
五層的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兩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傢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
五樓是滕王閣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兩塊長5米、寬2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
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為「九重天」。
在大廳的南北東三面牆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
總之,重建的滕王閣,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時代文化淵源和濃厚氣氛並給人真實感的文化薈萃之地,成為文人墨客以文會友、吟詩作對、雅集抒懷和飲宴歌舞的高雅典麗場所。
D. 四川滕王閣怎麼寫作文
我的家鄉在南昌,那兒最有名的是滕王閣。它可是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他們是鼎鼎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一共有五層,加上地下室一層,共。六層。這五層每一層都有屬於自己古老的主題。我最喜愛的是第五層樓,還有許多古董呢(可能有一些生銹、破損了)!
進入滕王閣的花園,裡面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境優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庄嚴雄偉,充分展現了當年王勃所贊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十分壯觀。
再走進滕王閣瞧瞧,色彩是多麼的絢爛而華麗。其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十分美麗。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天花板為大紅色,柱子是粉紅色的,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的平台是古銅色。你一進去,就覺得自己彷彿來到了皇宮,多麼豪華呀!告訴你,每到夜晚,滕王閣會放出金銀色的光呢!
之所以滕王閣的名聲這么大,是因為王勃路過時,剛好是滕王閣請貴賓寫詩,王勃一氣呵成,寫下了《滕王閣序》這一片動人的散文,還寫了《滕王閣》這一首詩,是這樣的:
滕王閣
唐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我喜歡美麗的滕王閣!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我很早以前就會背誦的千古佳句,今年暑假,我回了一趟老家南昌,終於有機會登上了著名的滕王閣。
滕王閣始建於唐代,一千多年來屢毀屢建,至今已達二十八次之多,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滕王閣的建築特色與眾不同,有著「飛閣流丹,下空羨臨無地」之氣勢,所以名揚四海、眾所皆知,引得歷代不少名士到這里來游覽、吟詩作對。王勃一篇《滕王閣序》便沖破雲霄、一鳴驚人,博得十幾代人的青睞,被認為是難得一見的千古佳作。文學家韓愈撰文:「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其有「江西第一樓」之譽,因其高度和面積都勝於其它閣樓,所以被列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
現代的滕王閣連地下室一共分為九層,各層都有十幾個檐角向上翹著,彷彿是展翅欲飛的孤鶩,舉目仰望雄偉壯觀。步入閣樓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第一層的正廳有一表現王勃虧虧橡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代至明代江西名人共80位。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壁,令人嘆為觀止。第五層是用筆墨展現滕王閣歷史的最佳處,蘇東坡手書王勃作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就在其中。登上頂層,感覺到江水從樓底穿流而過,雖然沒有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景色,但整個南昌市的一派大好風光卻盡收眼底:筆直、雄壯的八一大橋,寬闊、秀美的秋水廣場,還有高樓林立、充滿現代氣息的洪谷灘開發區……,這就是我那人傑地靈的故鄉!
瑰偉絕特的滕王閣啊,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你將見證古城南昌的騰飛,我願你永遠美麗!
我的家鄉在南昌,那裡有一座名揚中外的建築叫「滕王閣」,屹立在贛江邊上,顯得熠熠生輝。
遠遠看去,滕王閣高聳入雲,氣勢雄偉。閣頂是深綠色的,柱子是大紅色的,牌匾是深藍色的,真是色彩斑斕呀!主閣的兩旁各有兩個小涼亭,像兩個侍女在保護著它。
周圍種滿了綠樹、綠草,還有兩個漂亮的池塘,裡面養滿了各種顏色的魚,有人給它們餵食的時候,魚兒們就你推我,我擠你,爭著搶食,可有趣了!走進滕王閣,第一層大廳有一幅漢白玉浮雕,是唐朝大詩人王勃,他穿著長袍,系著披風,抬頭仰望遠方,顯得氣宇軒昂。第二層有《人傑圖》,裡面有許多不同時代的江西名人,個個都像活的一樣,栩栩如生。
第三層是《地靈圖》,江西的名山大川全都畫在上面了。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五層的銷旁《百蝶百花圖》,圖中的蝴蝶真多,有的蝴蝶展開著翅膀,翩翩起舞;有的正在花叢中採花蜜;還有的聚在一塊,互相追逐嬉戲,真是活靈活現呀!晚上的滕王閣就更美了,彩燈勾畫出滕王閣的雄偉輪廓,顯得金碧輝煌,就像神仙住的宮殿一樣。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具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的南昌古城贛江之畔,滕王閣景 *** 人,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把贛江裝扮得絢麗多彩.
滕王閣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名滕王閣.滕王閣非常迷人,它與岳陽樓,黃鶴樓齊名,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唐朝詩人王勃曾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其中"e;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e;的千古佳句,使的滕王閣不僅因它秀美的風光而聞名天下,而且賦予了滕王閣豐富的文化內涵.
重建的滕王閣顯得更年輕,更迷人了.每當夜幕降臨,一束束燈光照耀著它,美麗的閣樓倒映贛江水面,銀光閃閃,十分動人.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船隻飄過,遠遠望去,有的像江面移動的房屋,有的像嬉戲江面的魚兒,有的像灑落江面的點點星光,贛江的美景和滕王閣相互輝映,成為南昌一道亮麗的風景.
滕王閣多美啊!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有機會到江西南昌來,可別忘記去滕王閣游覽一番哦!
夜色漸漸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清晨。雲彩那形態萬千、似棉花絮一般的身影點綴著天空。
東方泛起了紅暈,太陽即將要升起來了。
我從舒適的被窩里爬起來,揉著惺忪的睡眼,打開了窗戶,一陣輕風迎面吹來,身上不禁感到一絲冷意。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新鮮空氣,此時的我猶如來到了仙境,整個人輕飄飄的。睜開眼睛,看見窗外的樹梢上,站著一隻玲瓏可愛的小鳥,正在高歌歡唱。它優美的歌聲,引來了另一隻小鳥。兩只小鳥並肩站在樹梢上,舒展歌喉,表演起二重唱來,它們唱得特別認真,洋溢著歡樂的節奏感。聽!這大自然的歌聲多麼美妙動聽!
太陽出來了,放射出萬道光芒。天空碧藍碧藍的,只有幾片白色的雲朵,就像一塊藍色的花布。頃刻間,大地蘇醒了,大街小巷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公園里,爺爺奶奶們面帶笑容地打著拳、舞著劍。而馬路上的年輕人卻急著趕車、上班。家庭主婦忙著買菜、買早點。老遠,就聽到集市裡各種叫賣聲、主顧的討價還價聲,這些聲音混合在一起,奏出一部無人指揮,卻又富有情趣的交響樂。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穿梭不停,甚至導致水泄不通。後面的車輛看到前面的車輛停了,不知怎麼一回事,司機便不停地按喇叭。於是,各種車的喇叭聲此起彼伏。騎自行車的人對交通堵塞並不感到抱怨,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影響,他們仍可以自由來往。
這就是一個城市的清晨,一個由大自然和人們一起組成的無人指揮樂團。
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眼前的一切正向人們證實了這句話。
我曾隨爸爸媽媽到過四季如春的雲南、煙霧迷濛的重慶、有「泉城」之稱的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但是我還是覺得馬蘭最好,我愛馬蘭。
馬蘭位於新疆中部的天山腳下,是中國核試驗基地的生活區。馬蘭很小,只有七平方公里,甚至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有人說:「它是城市風光和田園風光的結合體。」但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花園式的兵城。每個清晨,當嘹亮的軍號劃破天空,馬蘭城裡就會響起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那是解放軍叔叔在出早操。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威武自信。這是馬蘭一天的開始。
馬蘭有一位將軍爺爺說:「有多少普通的一天,就有多少偉大的一天。」正是一代代馬蘭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才在無垠的戈壁灘上炸響了一顆顆原子彈、氫彈,讓中國真正挺直了腰桿,讓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更有分量。
我愛馬蘭,不僅愛它秀美的風光,更愛馬蘭人所從事的偉大事業。我為自己是一個馬蘭的小成員而自豪。
《滕王閣》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沿江路,一共有九層,它高五十七米,是古代最高的建築;它非常的雄偉、壯觀。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古代詩人王勃寫的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麗詩句。
滕王閣的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就建好了,直到現在一共修建過二十九次,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滕王閣是1962年修建成的。
滕王閣的表面顏色是紅牆綠瓦,還有黃色、藍色、白色的花紋,這些花紋像雲朵似的,造型非常漂亮,線條非常柔和。走進滕王閣,你會看見許多又粗又圓的紅柱子頂著滕王閣,這些紅柱子真像一根根紅蠟燭。滕王閣里還有許多雕刻的工藝品,隨處可見,這些工藝品非常精緻,完美無暇。
滕王閣的左邊還有一個專門拍照的地方,這兒拍的可不是普通的照,拍的是古代宮里的人,我就拍過一張格格的照片呢!
滕王閣周圍綠樹環繞,鮮花朵朵,爭奇斗艷;高大的綠樹像草原的哨兵一樣,挺立在這兒。
看到美麗的滕王閣,我彷彿就是一位為滕王閣題詞的詩人,為滕王閣作詩。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滕王閣周圍成了等的海洋,光的世界;而滕王閣呢,則成了一座五彩繽紛、異彩奪目的名樓。
作為一名南昌人,我為自己的城市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是我在今年「穀雨詩會」演講時背誦並獲二等獎的詩文。爸媽看我喜歡該文,就在七月二十日下午,利用我和奶奶到南昌檢查身體後,抽空去拜謁滕王閣。
原本是烏雲密布的天空,卻綻放了開來。陽光悄悄地露了出來,伊始還算謙恭,但隨即囂張起來,那耀眼毒辣的光芒刺得人睜不開眼。整個洪城都被金光所籠罩,透不進一絲涼風,晝若夜的局勢在那一剎那被陽光所扭轉。這下有的受了。
我們一行四人打個的士前往滕王閣,綻放荼蘼的毒辣陽光,燃燒著大氣,成為了灼眼的火照之路。我透過玻璃望著太陽,預言了此行,在那熊熊忘了炎熱的深處。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與岳陽樓及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為唐朝唐高祖之子李元嬰於唐永徽四年(653年)任洪州都督時所修著。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名「滕王閣」。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使之名傳千古。
這座以紅色為基調、綠色為輔調的宏偉高閣,千百年來歷經歲月滄桑,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及民國年間,迭廢迭興次數達二十八次之多,今日所見的滕王閣,只不過是1989年10月模仿宋式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了。它的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南端為「壓江」亭,北端為「挹翠」亭。主體建築丹柱碧瓦,畫棟飛檐,斗拱層疊,門窗剔透,其立面似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平面則如 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鯤鵬。閣內陳設古樸典雅,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
而昔日唐代的樣貌,已經被歲月的長河所吞噬。留下來的記憶,只能在流淌的贛江中倒映出那依稀可見的模樣。
我們是在一條繁華的街道下車的,從掛著「滕王秋水」牌匾的大拱門走入,又在那散發著古樸的紅木芳香的窗口處買了門票。進閣後,雖然那陽光依然十分耀眼,但那座富麗堂皇的滕王閣,借著它那七種色彩搭配而成的富有大氣的紅色,直接把我的魂給索了去。向前走過樹蔭,踩在用不同顏色的石磚組裝而成的八卦圖,周圍的樹木
呈現出稜角分明的形狀將這座仿古建築牢牢圍繞,俯視著它們,便完成了那夢幻般的對於人世間的外觀與理性的包圍圈。
走出八卦圖向前,踏上兩重階梯,來到滕王閣一樓大門前。大門前左右的廊亭軒榭交錯延伸,無論是在古式建築還是文化上,都向充實延伸,並在極端發出一聲欣慰的笑。進去後,花錢坐電梯上六樓,聽這服務員說,滕王閣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我在想,主體建築凈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的古樸大氣式建築依著贛江江畔,在南昌市中顯得那麼惹眼,並因它的文化蘊含及歲月的打磨而在南昌這一故郡的市容市貌上走向頂點,千多年來成為南昌市的標志。
「叮」的一聲,電梯的門打開了,走出去,跨過一座門,站在高四十二米的走廊上看著江景。雖然這里更接近太陽,但那不停吹動著的風卻將那陽光的毒辣驅趕。這不到二十一年的仿宋式滕王閣,在過去的歲月中經過了多少酷暑,難道每一次都要贛江上的風為它消夏?那麼初建的滕王閣呢?在它那並不長久的壽命的歲月里呢?想像著,火光沖天的滕王閣,究竟是何種原因將這座文化與建築完美結合的遺產摧殘?
百思卻不得其解,我拿著照相機踽踽地在滕王閣游盪。七月的酷暑,江畔上的大風,庄嚴宏偉的大樓,招徠的竟是如此的稀少,當年的雄姿英發,為何不見蹤影?
堂皇在轉眼間凋零,喧騰卻是短命的別名。這座牽動著整座南昌市的生命線的瓊閣,經過今人之手果然沒了昔日的端莊與繁華。可笑,我卻還想著滕王閣能在世界遺產的坐標上鋪展出屬於中國華夏建築與文化的重巒疊嶂呢。
唉,實為可惜。我站在走廊上默默地享受著江畔的大風以及那標志性的擾人的蟬鳴,它們在這片天地中交織在一起,順著捉摸不到的時光,久久地在滕王閣內擴充它們的勢力。轉過身後,陡然發現這座幽森的大樓竟透不進一絲陽光,晝若夜。
還好,五樓的文藝演出,一場演繹古代音樂舞蹈的演出,為這里增添了不少的情趣,漸漸地,人多了起來。
這里的乾坤被扭轉,浮現出大片綠色在看不見的地方荒蕪而為扎眼的火光殉葬的情景,那轟然倒地伴著「畢畢剝剝」的聲音,在歲月的長河裡抖下一座不可逾越
我們回老家要經過南昌,所以我們就去游覽了著名的滕王閣。滕王閣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唐太宗的弟弟滕王創建的。媽媽說,滕王閣是因為唐代的著名的詩人王勃寫了一篇《滕王閣序》,使滕王閣聞名天下,我以前還學過他的詩《詠鵝》呢!歷代的滕王閣曾被毀掉28次,現在的滕王閣是1989年第29次重建的。
滕王閣的歷史這樣的滄桑,使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我和爸爸媽媽迫不及待地去參觀。滕王閣坐落在贛江邊,非常的宏偉壯麗,遠遠地看去,它有七層高,每兩層都有飛檐斗拱,鋪著綠色的琉璃瓦,紅色的圍欄,真是富有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古樸莊重,做工非常精緻。主樓兩邊有兩座側樓,我們沿著台階上去,直接進入滕王閣的二樓,看見了很多很多的文物,有皇帝下的的聖旨,清朝的官服,還有古代的兵器,如盾牌、寶劍和長矛、箭頭、盔甲等,我還見到了歷代滕王閣的模型,原來唐朝的滕王閣就已經非常的壯觀。我們一口氣爬到了頂層,我們繞著圍欄在樓外走了一圈,南昌的市容盡收眼底,再繞到另一邊,又看見贛江橫在腳下,流向遠方,一眼忘不到盡頭,我真是心曠神怡。
參觀完了滕王閣,我覺得雖然它不是古代的建築,但它還是體現了我們中國傳統建築高超的藝術成就。最讓我高興的是,我看到了很多的珍貴文物,增長了很多見識,對中華燦爛的古文明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我的家鄉在南昌,那裡有一座名揚中外的建築叫「滕王閣」,屹立在贛江邊上,顯得熠熠生輝。
遠遠看去,滕王閣高聳入雲,氣勢雄偉。閣頂是深綠色的,柱子是大紅色的,牌匾是深藍色的,真是色彩斑斕呀!主閣的兩旁各有兩個小涼亭,像兩個侍女在保護著它。周圍種滿了綠樹、綠草,還有兩個漂亮的池塘,裡面養滿了各種顏色的魚,有人給它們餵食的時候,魚兒們就你推我,我擠你,爭著搶食,可有趣了!
走進滕王閣,第一層大廳有一幅漢白玉浮雕,是唐朝大詩人王勃,他穿著長袍,系著披風,抬頭仰望遠方,顯得氣宇軒昂。第二層有《人傑圖》,裡面有許多不同時代的江西名人,個個都像活的一樣,栩栩如生。第三層是《地靈圖》,江西的名山大川全都畫在上面了。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五層的《百蝶百花圖》,圖中的蝴蝶真多,有的蝴蝶展開著翅膀,翩翩起舞;有的正在花叢中採花蜜;還有的聚在一塊,互相追逐嬉戲,真是活靈活現呀!
晚上的滕王閣就更美了,彩燈勾畫出滕王閣的雄偉輪廓,顯得金碧輝煌,就像神仙住的宮殿一樣。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滕王閣!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沿江路,一共有九層,它高五十七米,是古代最高的建築;它非常的雄偉、壯觀。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古代詩人王勃寫的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麗詩句。
滕王閣的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就建好了,直到現在一共修建過二十九次,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滕王閣是1962年修建成的。
滕王閣的表面顏色是紅牆綠瓦,還有黃色、藍色、白色的花紋,這些花紋像雲朵似的,造型非常漂亮,線條非常柔和。走進滕王閣,你會看見許多又粗又圓的紅柱子頂著滕王閣,這些紅柱子真(像一根根紅蠟燭。滕王閣里還有許多雕刻的工藝品,隨處可見,這些工藝品非常精緻,完美無暇。
滕王閣的左邊還有一個專門拍照的地方,這兒拍的可不是普通的照,拍的是古代宮里的人,我就拍過一張格格的照片呢!
滕王閣周圍綠樹環繞,鮮花朵朵,爭奇斗艷;高大的綠樹像草原的哨兵一樣,挺立在這兒。
看到美麗的滕王閣,我彷彿就是一位為滕王閣題詞的詩人,為滕王閣作詩。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滕王閣周圍成了等的海洋,光的世界;而滕王閣呢,則成了一座五彩繽紛、異彩奪目的名樓。
作為一名南昌人,我為自己的城市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望採納
E. 滕王閣主體的第五層有怎樣的構造
主閣的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
在這一層的東廳中央,陳列著滕王閣規劃全景模型。西牆上鑲嵌著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格都是長2.6米、寬2米。這兩幅畫,一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於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另一幅是臨摹的五代畫家關仝的《西山待渡圖》。
五層的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兩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傢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製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復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有東方油畫之譽。五樓是滕王閣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
F. 第二十九次重建滕王閣成了什麼樣
滕王閣,初建於唐代,修成後,經歷了千餘載的歷史,歷經宋、元、明、清4朝,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
後來在南昌重建滕王閣委員會的組織下,這座樓閣的第二十九次重建終於拉開了序幕。重建的滕王閣負城臨江,傍依南浦,遙對西山,使人聯想到王勃《滕王閣序》中所描繪的意境。
其主閣,是根據遺留下來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參照「天籟閣」舊藏宋人彩畫《滕王閣》以及宋代《營造法式》一書,重新設計的一項大型仿宋式古建築。
佔地4.7平方千米,閣身凈高57.5米,建築面積9400平方米;取「明三暗七」格局,基座象徵古城牆,碧色琉璃瓦頂,彩畫斗拱樑柱,具有唐代「層台聳翠,上出雲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宏偉壯觀的氣勢和風格。
滕王閣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分為兩級。
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
在一級高台的上面,便是象徵城牆的台座的二級高台。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
其中,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鍾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閣的主閣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
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5米長的楹聯: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第一層的大廳內,便是那副《時來風送滕王閣》的漢白玉浮雕。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制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制。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主閣的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末的江西歷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
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
在這一層的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與《人傑圖》渾然一體。
主閣的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規格都是長4.5米、寬1.5米。東匾上寫著:「江山入座」,西匾上寫著:「水天空霽」,南匾上寫著:「棟宿浦雲」,北匾上寫著:「朝來爽氣」。
這些匾額內容均是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
這一層的東廳兩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儀仗扇、龍鳳屏、金爪等。
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此外,在這一層的中廳處,還有一副長5.5米、寬2.8米的壁畫屏壁,壁畫的內容是《臨川夢》,取材於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劇本寫成於1598年,第二年,湯顯祖首次在滕王閣上排演了這出戲,開創了滕王閣上演戲曲之先河。滕王閣由此而從一座歌舞樓台逐漸演變成戲曲舞台。
畫面以灰藍色為基調,採用裝飾手法,刻畫戲劇人物,體現神靈感夢的故事情節,通過夢幻來體現湯公對黑暗現實的抨擊,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表現出強烈的愛憎。
第三層的西大廳為「古宴廳」,西邊梁枋掛一金匾,上書「臨江一閣獨秀」。東牆上便是一副《唐伎樂圖》銅浮雕。
主閣的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
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鍾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
在此層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這一塊寫有「雄峙」字樣的金匾,西廳則為「滕王閣竹刻楹聯堂」。
主閣的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
在這一層的東廳中央,陳列著滕王閣規劃全景模型。西牆上鑲嵌著兩幅大型陶瓷壁畫,規格都是長2.6米、寬2米。這兩幅畫,一幅名為《吹簫引鳳圖》,取材於東漢劉向所作《神仙傳》。
傳說,在春秋時,有個名叫蕭史失,擅長吹簫,秦穆公之女弄玉對他非常仰慕,拜其為師。秦穆公曾專門修建一座「鳳台」,供他們學習時使用。
後來,師徒二人結為伉儷,弄玉在蕭史指點之下,很快掌握吹簫技藝,她模仿鳳凰之聲、引來鳳凰圍繞她翩翩起舞。數年後,夫婦雙雙乘鳳凰飛升天界成仙。
另一幅是臨摹的五代畫家關仝的《西山待渡圖》。
五層的東廳兩側,為「翰墨」、「丹青」兩廳。兩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傢具,有供書畫家潑墨揮毫的書畫案,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極佳環境。
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製作的王勃的《滕王閣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蘇東坡手書,經復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鐫刻而成。
西廳東壁懸掛磨漆畫《百蝶百花圖》,有東方油畫之譽。
五樓是滕王閣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兩塊長5米、寬2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
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
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為「九重天」。
大廳中央,有漢白玉圍欄通井,下可俯視第五層,其上方對一圓拱形藻井,寓含天圓地方之意。24組斗拱由大至小,由下至上,共12層,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個月,24個節氣。斗拱採用的是明、清民間木作處理手法。彩繪採用五彩裝,瀝粉貼金,金碧輝煌。
最頂端的彩繪,則是參照西安鍾樓的彩繪式樣精心繪制而成。這一螺旋式藻井,在我國古建中是不多見的,能給人以動感,凝神仰視,彷彿在不斷旋轉,不斷變化,又給人以時空無限之感,這也正是設計者的匠心獨具之處。
藻井中央,懸掛著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
在這「九重天」的西廳,有一仿古戲台凌霄,是一座小型戲台,每天進行古裝歌舞表演。戲台兩側陳列有楚國曾侯乙墓樂器的復製品,有編鍾、編磬、建鼓、雙鳳虎座鼓、二十五弦古琴等,深寓歌舞興閣之意。
其中,有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鍾、編磬復製件。編鍾為24件,可進行演奏,曾獲得許多獎項。編磬為32件,其厚薄不同,敲擊時發音各異。
此外,還有土樂「塤」、竹樂「」「排簫」,革樂「建鼓」、「雙鳳虎座鼓」,匏樂及絲樂「瑟」、殷代「虎紋磬」、「鐃」等塑件,還有隋唐時代的樂俑。這些仿古樂器既是陳列品,又可利用它們進行小型的樂舞演奏。
在大廳的南北東三面牆上,便是大型的唐三彩壁畫《大唐舞樂》。
總之,重建的滕王閣,布置成了一座具有唐宋時代文化淵源和濃厚氣氛並給人真實感的文化薈萃之地,成為文人墨客以文會友、吟詩作對、雅集抒懷和飲宴歌舞的高雅典麗場所。
滕王閣,這座瑰偉絕特的千古名閣,在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里,除了1436年江西布政使吳潤重修時,曾改名「迎恩館」,以及1452年江西巡撫韓雍取韓愈「江西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之意,改名為「西江第一樓」和1743年南昌布政使彭家屏重修滕王閣時又一次恢復「西江第一樓」舊稱外,歷代重修重建均叫「滕王閣」。
縱觀1300多年來滕王閣的29次重建和重修,閣址雖有所變動,但均沿襲了唐閣的初旨,保持了唐閣的特有風格。歷朝歷代重建的滕王閣及其附屬建築,規模與規格雖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官建官管官用。
滕王李元嬰當年創建這座「瑰偉絕特」的江南名樓,其主觀上不過是「極亭榭歌舞之盛」。也許,這位親王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所創建的這座名樓,自才人王勃一序後,名聲遠播,成了一座文化大殿堂、一座不朽之閣,而且其功能大大超出了他的初衷。
1300多年來,滕王閣歷盡風雨滄桑,屢毀屢建,逐漸變為具有多功能的名閣,成為游觀、雅集、歌宴、拜詔、迎送、祭奠之地。
千百年來,歷朝各代多少文人雅士慕名而來,以登臨題詠、高吟俯唱、揮毫潑墨為幸事和快事,留下了豐厚的藝術瑰寶和文化積淀。它既是一座多臨觀之美的千年古閣,更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文化高閣。
歷經風雨滄桑的滕王閣,是歷史盛名盛衰、國家治亂的標志。從滕王閣存亡興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感悟到古人所謂的「亂世則廢,治世則興」的深刻內涵。
G. 滕王閣的作文怎麼寫
我的家鄉在南昌,那兒最有名的是滕王閣。它可是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他們是鼎鼎有名的「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一共有五層,加上地下室一層,共。六層。這五層每一層都有屬於自己古老的主題。我最喜愛的是第五層樓,還有許多古董呢(可衡嘩能有一些生銹、破損了)!
進入滕王閣的花園,裡面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境優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庄嚴雄偉,充分展現了當年王勃所贊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十分壯觀。
再走進滕王閣瞧瞧,色彩是多麼的絢爛而華麗。其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十分美麗。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天花板為大紅色,柱子是粉紅色的,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的平台是古銅色。你一進去,就覺得自己彷彿來到了皇宮,多麼豪華呀!告訴你,每到夜晚,滕王閣會放出金銀色豎塵的光呢!
之所以滕王閣的名聲這么大,是因為王勃路過時,剛好是滕王閣請貴賓寫詩,王勃一氣呵成,寫下了《滕王閣序》這一片動人的散文,還寫了《滕王閣》這一首詩,是這樣的:
滕王閣
唐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咐纖行。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我喜歡美麗的滕王閣!
H. 滕王閣的描述
滕王閣主體建築凈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座。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其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形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 如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新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制,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傢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古銅色。
I. 仿照《蘇州園林》或《故宮博物院》的寫法介紹滕王閣怎麼寫
今年夏天,我去江西南昌旅遊,參觀了南昌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滕王閣。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吧!滕王閣並不是現在我們看見的那樣,因為戰火的摧殘導致滕王閣重建28次,滕王閣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任洪州都督時所造,後因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所做《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大家可能還不知道滕王閣,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明是五層暗是七層,滕王閣第7層上還有唐代歌舞表演,還有人穿著唐代衣服唱歌,非常好聽。下面一層是南昌歷代名人畫像,裡面有忠臣文天祥,我看到文天祥的畫像,就想起他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詩人楊萬里,奸臣嚴嵩。。。。。。我看到詩人楊萬里的畫像時,就想起他的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滕王閣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美麗的贛江,大橋,晚霞,來來往往的船隻,就可以體會到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詩;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了。
回答者: 清雨夢荷 | 二級 | 2011-1-27 11:27
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滕王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這不僅僅給古城南昌增色添輝,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紛至沓來的中外遊人。
回答者: 44058533 | 四級 | 2011-1-28 12:49
南昌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為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另有閬中滕王閣,是唐滕王閬中滕王閣頤神洞元嬰鎮守閬中時所建,同時建有玉台觀,清以來合稱滕王閣。建國後僅存部分台基及數間破屋,但岩有頤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題刻保存完好。洞內有南宋人題記,洞外有明邵元書杜甫滕王亭子詩及楊瞻撰書頤神古洞詩四首。
J. 再登滕王閣(下)
散文標題: 再登滕王閣(下)
關 鍵 詞: 陳列 取材 江西 著稱 工藝 大廳 天寶 主要 牡丹 故事 兩側 壁畫 南北精美散文
散文分類: 精美散文
作文來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正廳屏壁有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樓內中廳兩側,陳列著「鑾駕」禮器,主要取材於此逗岩「桀戟」、「檐帷」等古儀仗。南北耳廳,則陳列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西大廳為「古宴廳」、「高朋滿座」的金匾高掛梁標,廳內有古色古香的紅木傢具,東牆上有銅浮雕《唐伎樂圖》,其下有春秋時代青銅器文物的復製品等。
此層有楹聯3副,東廊外是清代甘肅按察史南昌劉於潯撰聯:「重看傑閣臨江,殘劫喜全消,留得湖山真面目;回憶連檣拒敵,十年經百戰,合當歌舞起樓台」。中堂是清代翰林院編修胡壽椿所撰聯:「滕閣重新,對南浦西山,形勝平分吳楚界;賓明如昨,想詞宗武庫,襟懷高挹古今秋」。西廊外則懸掛有清代進士奉新宋延春所撰聯:「閣中序播千秋,重認長洲鴻印跡;江上帆收萬里,恍疑華表鶴歸來」。
在第四層,主要是體現「地靈」為主題。正廳的指渣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地靈圖》,再現了江西「鍾靈俊秀」的山川景色。
此層有2副值得一提的楹聯,一副是清代江西學政順德李文田所撰聯:「峰碣已千年,事往人來,且低回樓觀古今,山川開闔;闌干仍百尺,隔鄰呼酒,須領略帆檣星斗,車蓋風雲」。另一副是由清代浙江會稽周峋所撰,聯文是:「滕王何在?剩高閣千秋,劇憐畫棟珠簾,都化作空潭雲影;閻公能傳,仗書生一序,寄語東南賓主,莫輕看過路才人」。
上了第五層,則與第三層一樣,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臨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
廊檐下右塊金字巨匾,內容均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集唐代大書法家櫧遂良永徽四年書《聖教序》中字;南為「南溟迥深」,集顏真卿字;西為「西控蠻荊」,集《囊龍顏碑》字;北為「北辰高遠」,集漢代《張遷碑》字。
中廳正中屏壁上,鑲置用黃銅板近10平方米製作的王勃《滕王閣序》碑,乃蘇東坡手書,經工匠手工鐫刻而成,極為名貴。屏壁的背面,即西廳東壁懸掛有磨漆畫《百蝶百花圖》,據說選此題是根據當年滕王李元嬰愛蝶、繪蝶之雅事而創作的。在漆畫的兩側,有黃銅製作的對聯1副,此聯以古文奇字書就,據說系滕王閣最古的楹聯,傳為宋人舊聯,文曰:「南浦雲開,秋水共長天一色;西山雨齊,落霞與孤騖齊飛」。
在中廳的兩側,為「翰墨」、「丹青」2廳。2廳中有古色古香的根雕傢具,有供書畫家揮毫潑墨的書畫案,這里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極佳之環境。
在這一層中,除掛有名人字畫外,尚有楹聯數副。其一,為全球楹聯協會會長紐約潘力生以隸書撰書的對聯:「高閣識中興,聳翠流丹,把酒試論陵谷變;騷壇弛夙譽,長天秋水,凝眸不盡古今情」。其二,為清代江西巡撫李文敏做撰聯:「文章有神,載地靈天寶以傳,閱世千年,依然見畫棟飛雲,珠簾卷雨;湖山無恙,擅楚尾吳頭之勝,憑欄四顧,況更睹金繩摩漢,鐵柱凌霄」。其三,為清代南昌大尹賀宏勛所撰聯:「閣中歌舞已塵埃,問何人克副子安才,對霞騖齊飛,潤色江山留一序;劫後樓台新結構,喜此地依然滕王跡,記雪鴻印爪,送迎冠蓋又經年」。
最後,上得第六層,此層是滕王閣的最高游覽層,堪稱閣中之瑰寶。其東、西兩檐之間,高懸著蘇軾手書的「滕王閣」金匾各一塊。
站在樓頂,憑欄遠眺,滾滾贛江展現在眼前:果然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怪乎歷代的文人騷客為滕王閣留下無數的詩文,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000多篇(首)。而遠處的梅嶺和夢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嶺,則隱約浮現,恰於美人的眉黛,又如多顆明珠,賦予這無垠的江面以濃郁的詩情畫意,陽光的晦明變化,波光的桅橘奇幻,恐怕連善繪丹青的大師到此也會覺得技窮了。
身臨其境,欣賞到這「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緻,真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了。
下得樓來,再回望滕王閣:那蘇軾手書的森御「滕王閣」三個燙金大字,還是那樣燦爛,滕王閣依然綻放著異彩。 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