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巴馬個人資料誰知道
陸港澳譯名] 奧巴馬
[台灣譯名] 歐巴馬
[英文] Barack Hussein Obama
個人資料全名:貝拉克·海珊·奧巴馬(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台灣地區譯為歐巴馬)
黨派:民主黨
身高:186cm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公職:第44任美國總統(第56屆、第43位)(任期:2009年1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2004年首次當選)
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1997-2004)(2005年1月3日–2009年1月3日)
職業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 Galland律師事務所律師(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教育背景:198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曾經在美國加州西方學院攻讀兩年,後轉至哥倫比亞大學)
1991年獲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婚姻狀況:1992年結婚,育有二女(大女:瑪麗亞Malia,生於1999年;小女:娜塔莎Natasha,生於2001年)
宗教信仰:聯合基督教會(新教)
著作:《希望無畏:開墾美國夢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親留下來的夢想:種族與傳統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奧巴馬出生於夏威夷。父親是肯亞一名黑人經濟學家,母親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父母在奧巴馬兩歲的時候分手,在聽說父親1982年在肯亞死於車禍前,奧巴馬只見過父親一次,奧巴馬跟著母親和姥姥姥爺長大。
父親貝拉克·奧巴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書的肯亞留學生。母親安·鄧納姆是一個白人,原本來自堪薩斯州。當鄧納姆與老奧巴馬結婚時,她剛好18歲。這一段婚姻很短暫,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念經濟學的博士學位,就把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奧巴馬(那時他才兩歲)拋下了,他沒有錢帶上妻兒同去。畢業後,他更是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露絲回到了肯亞,露絲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因為在家鄉他早已娶了一任妻子。
父親離開了,奧巴馬跟著母親長大。鄧納姆後來嫁給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經理羅羅·素托羅,素托羅由於工作的關系需要去雅加達,於是,鄧納姆帶著6歲的奧巴馬去了印尼。奧巴馬在印尼度過了四年的童年時光。
10歲時,母親與繼父離婚,奧巴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時間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鄧納姆帶著她與素托羅生的女兒瑪亞又回到印尼。當時,鄧納姆生活十手讓搏分困難,她自己在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還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奧巴馬老少兒童時期奧巴馬一家擠在一個很小的公寓裡面。奧巴馬的外祖父換過多份工作,先做過傢具推銷員,還當過一名很失敗的保險經紀。外祖母在一家銀行工作。但奧巴馬竟然進了夏威夷普納後私立學校,這說明小傢伙很會念書,但家裡負擔不輕。夏威夷普納後私立學校是夏威夷乃至全美最優秀的私立學校,具有百年歷史,學費昂貴,但凡有點錢財地位的人無論如何都是要把孩子往裡塞的。一旦進去了,父母臉上有光,小孩前程似錦。
一談到這件事,鄧納姆總是半帶自豪地認為,奧巴馬繼承了他父親的智慧,沿著他父親成功的道路在走。
在2004年7月,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奧巴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調演講」。所謂「基調演講」,就是民主黨人闡述本黨的綱領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黨極有前途的政治新星來發表,1988年做「基調演講」的滑侍人就是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柯林頓。奧巴馬不負眾望,他親自撰寫演講稿,並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在演說中他提出消除黨派分歧和種族分歧、實現「一個美國」的夢想。
45歲的奧巴馬演說極具魅力,燦爛的笑容更虜獲許多民眾的心。與過去有意競選總統的黑人前輩相比,奧巴馬是首位在初選前民調獲得全國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打敗2008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熱門人選之一的希拉里,成為民主黨總統競選人。
奧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已在政壇造成畢祥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奧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肯尼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奧巴馬編年史
1961年8月4日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
198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1992年結婚,育有二女;
1993-2004,Miner Barnhill &Galland律師事務所律師(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1996年,首次當選為伊利諾伊州參議員;
2004年在伊利諾伊州首次當選為國會參議員。
2007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競選總統。8月27日,他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200811月年當選美國第44屆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2009年1月20日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宣誓就職,成為白宮的新主人。
[編輯本段]2008總統選舉
1、黨內初選
奧巴馬宣布參選
巴拉克·奧巴馬於2007年1月16日宣布,他有意參加2008年的總統競選。他已於當天向美國聯邦選舉機構提交了有關文件,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以評估他參加總統競選的可行性。
奧巴馬16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數月來他一直在考慮是否參加2008年的總統選舉,但參加與否不會取決於媒體宣傳和個人抱負。過去6年中,聯邦政府所作的決定以及所忽視的問題使美國處於一種非常不安全的境地,美國陷入了一場本不應該發動的「不幸的、代價高昂的」戰爭,而身在華盛頓的領導人卻不能以一種實際的方式進行合作。
希拉里宣布參選
而在1月20號,前總統柯林頓的妻子希拉里在其個人網站上宣布參加2008美國總統大選。她的競選標語是:我來了,為勝利而來。
雙方斗爭激烈
由於雙方在黨內支持者眾多,一場激烈的搶票大戰必不可少,絕不遜色於之後的總統選舉。
奧巴馬主攻年輕選民,特別是通過網路。在2007年3月,奧巴馬在「Yahoo! Answers」(Yahoo! 知識+的美國版)發表題為《How can we engage more people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如何吸引更多人參與民主運動?)的問題,回復量超越17,000個。之後他還在社交網站Facebook開了一個帳戶,版面很受歡迎。
而希拉里最大的優勢是丈夫柯林頓和本身身為女性,容易吸引女性選民的目光。當一位民意測驗專家馬克·邁爾曼讓10位黑人婦女選出她們心中的政治英雄時,有8個人選了希拉里。
(詳情參見詞條希拉里)
奧巴馬初選獲勝,希拉里退選
經過一系列的拉票,美國當地時間2008年6月3日,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奧巴馬宣布他在該黨初選中勝出,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到了6月7日,希拉里正式宣布停止競選,呼籲她的選民轉而支持黨內初選勝出者奧巴馬成為總統。
2、提名副總統及接受黨內提名
2008年8月23日,奧巴馬宣布由65歲的德拉瓦州資深參議員約瑟夫·拜登(Joe Biden)成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競選網站說:「拜登帶來了大量的外交政策經驗,讓人欽佩的跨黨派陣營合作記錄,還有直接的辦事模式。」分析認為拜登的外交經驗有助奧巴馬執政,但選擇政壇老手為競選夥伴,將削弱奧巴馬強調變革的正當性。
8月28日,奧巴馬在丹佛Invesco露天足球場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成為美國兩黨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候選人。而這一天亦是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四十五周年紀念日。奧巴馬在演講中勾畫了他的執政藍圖,涉及經濟、外交、恐怖主義、貧困、氣候變化和疾病等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3、投入總統選戰
贏得黨內初選後,奧巴馬開始了他的競選活動。特別是針對共和黨傳統州分和搖擺州(特別是票數極多的州),像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佛羅里達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多個州分的民意調查顯示奧巴馬由之前的落後局面反超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
面對奧巴馬主動出擊傳統「紅州」,且幾乎之後的民意調查都領先於自己,麥凱恩背水一戰,在臨近總統選舉日期,逐漸逼近奧巴馬,但差距仍在5%~10%左右。
4、贏得總統選舉
2008年11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晚間11時,計票結果顯示奧巴馬以349票大幅領先麥凱恩163票當選為美國第44任(第56屆,第43位)總統。他也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裔美國人總統(奧巴馬之父是肯亞公民,奧巴馬之母是美國白人)。
之後奧巴馬在競選總部芝加哥發表了題為「美國的變革」的勝選感言,稱美國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他談到了包括勝選的意義、麥凱恩、家庭、外婆的去世、兩黨合作、美國的力量。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教授支持奧巴馬競選,他當選後,克魯格曼於11月7日發表文章,表達對非裔首次當選美國總統的激動和自豪。更重要的是,他敦促奧巴馬切勿聽信要他延緩政策變化的建議,分析了堅持選戰中提出的激進改革議程的可能性和必須性,並提出了奧巴馬新政(the new New Deal)的口號(見克魯格曼:奧巴馬議程)。
2. 奧巴馬簡歷
全名:巴拉克·胡賽因·奧巴馬(BarackHusseinObamaJr.)
黨派:民主黨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父親是來自肯亞的留學生,母親是堪薩斯州白人,兩人在就讀夏威夷大學期間相識。由於父親此後前往哈佛大學求學,奧巴馬從小由母親撫養。奧巴馬兩歲多時,父母婚姻破裂。6歲時,奧巴馬隨母親和繼父前往印度尼西亞生活。
4年後,奧巴馬回到夏威夷。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加利福尼亞州西方學院學習,後轉入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畢業。1985年,奧巴馬來到芝加哥,從事社區工作。1988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還成為院刊《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非洲裔負責人。1991年在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他返回芝加哥,成為一名律師,並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
1997年,奧巴馬進入政壇,當選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並連任8年。2000年,他競選聯邦眾議員,但沒有成功。盡管如此,他已在全國政壇嶄露頭角,並應邀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同年11月,他在國會選舉中當選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
在擔任聯邦參議員期間,他參與起草了有關控制常規武器的議案,推動加強公眾監督聯邦基金使用,並支持有關院外游說、選舉欺詐、氣候變化和核恐怖主義等問題的一系列議案。他還先後出訪了東歐、中東和非洲一些國家。
2007年2月,奧巴馬正式宣布競選總統。他在競選中以「變革」為主題,強調結束伊拉克戰爭、實現能源自給、停止減稅政策和普及醫療保險等,並承諾實現黨派團結、在國際上重建同盟關系、恢復美國領導地位。
2008年初民主黨總統預選啟動後,奧巴馬一度落後於競爭對手、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級星期二」後逐漸趕超,並保持領先地位,直至6月3日預選結束。8月27日,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奧巴馬1992年與米歇爾·羅賓森結婚,育有兩個女兒。
3. 奧巴馬 的缺點.給100分,完了給你。
奧巴馬風格
一、 不喜歡被貼上標簽
奧巴馬曾承諾他的政府將是超越種族、黨派和意識形態的。然而,包括美國政策研究院在內的一些觀察家已經公開稱之為「腳踏兩只船」的政府。
人們很難界定他到底屬於哪一種政治派系和執政風格,而他本人則表示,如果非要貼上標簽的話,那麼或許務實主義比較合適。總之,在奧巴馬那裡,所有的政策和結盟都要因時因地而異,而不是基於某種信條。對此,有批評人士稱這是一種狡猾的做法。
二、 第一反應通常都不是上上策
早在競選總統期間,奧巴馬的長期密友、極端黑人種族主義牧師賴特曾發表過一段抨擊美國白人的言論,遂在美國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奧巴馬卻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直到他本人深陷爭議並意識到這個事件已經影響到他的競選勝算了,才不得不在一次演講中向公眾做了解釋,平息了選民的憤怒。
去年聖誕節美國發生炸機未遂事件時,奧巴馬正和家人在夏威夷度假。事發後整整3天時間他都沒有公開露面,他的最初想法是低調處理,以免煽動其他潛在的恐怖分子。但隨著事件的不斷升級,奧巴馬終於在第10天才做出回應:宣布為該事件承擔責任,並狠批美國反恐機構。這一強硬姿態幫他獲得了不少美國民眾的支持。
三、從不莽撞行事
每每遇到問題,奧巴馬都不願憑直覺和本能做出反應,而是更傾向於藉助信息和情報。他先要了解到所有的事實,然後再從各個角度尋找線索。
今年年初,當被問及為何對於美國國際集團向員工派發高額獎金一事遲遲沒有回應的時候,他告訴記者說:「我希望在說話之前知道我在說什麼。」
眾所周知,奧巴馬不僅從來都要使用演講稿,而且在記者招待會上甚至還要藉助自動台詞提示器。
雖然不會再像前任小布希那樣因魯莽行事而招致批評,但人們還是禁不住懷疑,奧巴馬是一位果敢的領導人,還是個舉棋不定的決策者?
四、有些缺乏激情
有的時候,總統看起來態度冷淡,拒人千里。
在私人聚會上,奧巴馬總是表現得親切而又風趣;可一旦當一個批評性話題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不論是企業的高額獎金還是索馬裏海盜,他從不使用人們喜歡的那種語調。
即便他偶爾也會說自己有些瘋狂,但他看起來並非如此。
五、輕松完成向總統的過渡
盡管很多人指責他過於年輕和缺乏經驗,但奧巴馬卻幾乎是毫無困難地坐穩了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位置。局外人完全感覺不到他作為一名新人可能出現的任何緊張情緒;業內人士稱他在橢圓形辦公室里有條不紊。
六、率直而謙遜
還記得美國前總統里根的政治廣告《美國的早晨》嗎?從他當選總統的第一天開始,美利堅合眾國彷彿像迎接第一道晨曦那樣迎來了充滿希望的全新開始。但奧巴馬則截然相反。
當前參議員達施勒因稅務問題而被迫退出衛生部長的提名時,奧巴馬脫口而出「我搞砸了」。這句坦白恐怕是他執政第一年裡人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
他曾在歐洲的領土上告訴歐洲人說,美國「並不是總能夠提供最佳答案」,「各方都需要妥協,其中包括美國」。這個在世界舞台上的謙遜表現使奧巴馬頗受好評,而且也成為這位美國總統的標志之一:他強調與盟友的合作而不是發號施令。
七、時時「育人」
作為人類學家之子和哈佛法學教授,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給人留下了一個雄辯者的形象。現在他已經轉型成為白宮客座教授,或者說他更像是一位教授型總統。
不論是在美國國家檔案館為反恐政策辯護,還是在西點軍校闡述阿富汗新策略,人們可以看到這位領袖似乎更喜歡教育人而不是勸說人。
八、優秀的調停者
奧巴馬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一個熱心而又嫻熟的調解人。
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他協助解決了各方有關下屆北約秘書長人選的爭端。在伊斯坦布爾,他的斡旋使土耳其和美國的緊張關系得到緩和。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他的迂迴外交使與會方最終達成了一個有限減排的協議。
九、鷹派與鴿派兼容
他宣布放棄引發美俄緊張關系的東歐導彈攔截計劃,摒棄布希政府時期對於恐怖嫌犯的嚴刑拷問,並幾乎已經不再使用「反恐戰爭」這一詞彙,以至於前副總統切尼指責他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表現得十分軟弱。
但同時,他宣布增兵阿富汗,在新的武器削減條約問題上與俄羅斯據理力爭,就伊朗核問題擬定新一輪制裁。
十、害怕失去自由和私人空間
要問奧巴馬目前最大的兩個煩惱是什麼,那恐怕就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保鏢、隨從與特工,以及24小時運轉的新聞媒體。特別是奧巴馬全傢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全球效應,使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其他人的神經。
奧巴馬在傳記中曾抱怨道,他幾乎不可能在自然狀態下生活。但為了彌補這些,他也在做著頑強的努力:堅持使用黑莓手機、每次旅途中盡量帶上兩名密友、保持周末打高爾夫球的習慣
4. 奧巴馬背景
全名:巴拉克·胡賽因·奧巴馬(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台灣地區譯為歐巴馬) 黨派:民主黨 身高:187CM 公職悶森:第44任美國總統(第56屆)(任期:2009年1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伊利諾伊州聯邦參議員(2004年首次當選) 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1997-2004)(2005年1月3日–2009年1月3日) 職業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 Galland律師事務所律師(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教育背景:198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文螞鄭畝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婚姻狀況:1992年結婚,育有二女(大女:瑪麗亞Malia,生於1999年;小女:娜塔莎Sasha,生於2001年) 宗教信仰:聯合基督教會(新教) 著作:《希望無畏叢陸:開墾美國夢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親留下來的夢想:種族與傳統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5. 關於奧巴馬今年的事
奧巴馬上任以來的百日維新,支持率70%左右。
奧巴馬在對金融市場摸底的同時,其實市場也在對奧巴馬進行測祥穗試。讓這位新總統可略舒一口氣的是,至少在這百日之內,美國股市大落後又大起,回饋給他一個巨大的「V」字。
第二戰場
這意味奧巴馬的勝利嗎?還真難說。
其實,奧巴馬的頭一百天走得是跌跌撞撞,至少在前50多天,節節下跌的股指、周周攀升的失業率及不斷累積的壞賬、持續低迷的消費市場等,都將這位新總統推到了一個似乎正在噴發的火山口。
奧巴馬處境險惡,原因當然是多重的,或許也正說明美國經濟危機的積重難返。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奧巴馬更多看重拯救經濟的具體舉措,在化解目前的信心危機上卻乏善其陳。對正處於下行通道的美國經濟來說,即便奧巴馬開出的真是一劑救命良葯,但療效顯現肯定也需要時間;但奧巴馬「醫生」在病床前迭放悲觀之詞,卻可能更加重已垂危的病人病情,事實上,他也拱手輸掉了輿論這個「第二戰場」。
奧巴馬上台前和上台初有許多不當之言。比如,在多次演講中,他總會警告,「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危機」,「經濟在好轉前還會繼續惡化」,「有可能由危機發展成災難」,「前路是漫長充滿艱險」,諸如此類,他講得順溜無比,民眾聽得心驚肉跳,資本市場風聲鶴唳也就在所難免。
奧巴馬講得可能都是實話,美國經濟確實陰雲密布。但他這樣講,何嘗沒有推託自己責任的意思?但作為一個執政者,在接管政權之後仍將繼續發展的災難歸咎於前任,不會有助於解決問題。相反,在極度恐慌的市場情況下,氣可鼓不可泄,奧巴馬如果比民眾還悲觀,市場就肯定更加悲觀。好在奧巴馬隨後很快明了這個問題,他不斷上電視、下工廠、會見商界領袖、征詢學界意見,闡述自己對經濟的堅定信心。
三面作戰
當然,對當前美國經濟來說,光有言詞動員,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踏實的具體行動。奧巴馬為此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在這「百日新政」中,除了輿論第二戰場外,在應對經濟危機主戰場上,他可以說是三面作戰。
第一個作戰方向,就是疲憊不堪的金融業。為幫助金融業剝掉「有毒資產」,輕裝上陣並重啟信貸市場,奧巴馬政府推出了公私合營的投資基金,政府提供擔保並融資,以此幫助銀行剝離1萬億美元的「有毒資產」。根據相對保守的估計,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制定的新金融救援計劃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受這一系列利謹李卜好消息提振,美國金融業信心大振,一些本已搖搖欲墜的金融巨頭可以說是絕處逢生。
第二個作戰方向,則是千瘡百孔的美國經濟。為此,奧巴馬更是接連釋出大手筆。如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應是繼羅斯福「新政」後,美國政府最大規模刺激經濟的舉動。「新政」是一切刺激經濟舉措的重中之重。「新政」的核心任務是增加就業。美國目前的失業率達到了8.5%。就業是民眾安身立命之本,沒有了工作,一切就無從談起。奧巴馬已多次表示,其政府當前第一要務,就是增加工作崗位。按照美國政府的測算,「新政」將可望帶來約350萬個工作崗位,緩解目前的就業危機。
奧巴馬也清楚,當前危機是深重的,沒有一系列後續措施,顯然無法將美國經濟帶離危機。因此,作為第三個作戰方向,就是他推出創紀錄的預算案。根據奧巴馬的方案,美國2010財年開支達到3.6萬億美元,而本財年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1.7萬億美元。後者相當於美國GDP的12.3% ,為二戰以來最高紀錄。奧巴馬強調,非此龐大預算,無以拯救美國經濟。
但天文數字的預算,也遭致美國上下的廣泛質疑。以至於許多美國人開玩笑說,美國經濟的復甦不是「V」形、不是「U」形,也不是「L」形,而更可能是「J」形。為什麼?「J」就是一個抽水馬桶,美國政府做的,不過是將納稅人的大筆金錢,投進了這個抽水馬桶。
對奧巴馬來說,預算案畢竟還有一個有形的對手,那就是國會里的共和黨人;而重振美國經濟、穩定金融市場,面對的卻都是無形的對手,前路更擾凳加艱難。這是三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勝負如何,考驗著奧巴馬政府的決策力,更決定著美國經濟的未來。
奧巴馬在AIG「獎金門」中的進退失據,也成為其百日任期內最大的敗筆。一個靠政府輸血1700億美元的企業,高管居然還可分得1億多美元的獎金,輿論自然大嘩,民眾出離憤怒。奧巴馬陣營可能忽視了外界對華爾街的激盪民意,拖泥帶水的處理結果,則讓外界將憤怒目光轉向政府。奧巴馬隨後對AIG抨擊有加,冠之以「可恥」行為,則使華爾街對他怒目而視,一些金融巨頭更由此決定早日歸還政府援款。
岩上之屋
如果認為奧巴馬只是忙於應對當前危機,這種認識顯然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說,奧巴馬正以應對危機為契機,迫使美國經濟進入深刻轉型。如果成功,這也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奧巴馬的這一前瞻性理念,在他本月中旬的一次重要演講中表露無疑。日前在喬治敦大學的演講中,奧巴馬引述《聖經》中的比喻說,建在沙上的房子會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而怎樣建立岩上之屋?按照奧巴馬的說法,就是美國必須重建美國經濟的基礎;在過去10年,40%的美國企業利潤來自金融領域,這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經濟必須深刻轉型,政府將通過制定新的教育、醫療衛生、能源計劃,為經濟新的騰飛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其實也正是奧巴馬此前一系列政策的總結。以7870億美元的「新政」為例,其中很多是短期的刺激經濟行為,但也不乏長遠著眼之舉。比如,「新政」中相當部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研究,這也將是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州際公路建設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對醫學、數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投資,用奧巴馬的話說,也是美國歷史上投入最大的一次,將促進一系列的「新發明和新突破」。投資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奧巴馬認為,在當前美國經濟形勢下,對新能源的開發將誕生一個全新產業,並為美國創造數百萬就業崗位。更重要的是,這將增強美國能源安全,標志著美國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這也可能是「新政」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產業項目。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在應對當前經濟危機中,目光應著眼長遠。從目前的一系列措施看來,奧巴馬看到了當前挑戰中帶來的機遇,並正在努力抓住這個難得機遇。
奧巴馬的百日白宮之路,只是他4年、並很可能是8年總統生涯的短暫開始。但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金融危機背景下,這個開頭驚心動魄,不乏失誤、挫折,但也小有成就,美國一些公司的贏利有所增加、信貸市場有復甦跡象,就是一些積極信號。但考慮到這次危機的廣度和深度,至少在短期內,美國經濟前景仍不容樂觀,並可能再次出現嚴重反復。
也有一些人認為,奧巴馬過於雄心勃勃,貪大求全,妄圖畢其功於一役,很可能反而受危機所傷。一些共和黨議員就抨擊,奧巴馬政府動輒數千億美元的開支項目,實際是寅吃卯糧,將沉重的債務負擔留給了子孫後代。而且,這種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給未來的通脹上行埋下了風險。處置不當,不僅美元有貶值風險,可能的通脹將會使經濟復甦更加困難。
但從長遠來看,如果不發生災難性的政策失誤,美國經濟應該會在明年,最遲後年走出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卡恩就認為,美國將可能率先復甦。身為總統的奧巴馬,自然是居功至偉。我總認為,奧巴馬是幸運的,歷史給予了他嚴峻的挑戰、巨大的壓力,但也給了他成就歷史功名的難得機遇——把握得當,他很可能會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總統之一載入史冊。
6. 奧巴馬的故事
幾周前宣誓就職美國總統的奧巴馬開創了新的美國和世界歷史。但奧巴馬的母親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教育者。奧巴馬的母親突破種族偏見嫁給黑人,在於奧巴馬的父親離婚後依然胸懷寬闊,為其父親樹立良好形象,並讓奧巴馬從小接受精英而多元化的教育,這些非常難得。我記得在翻譯《我父親的夢想—奧巴馬回憶錄》一書的過程中有基爛些很難忘的細節。比如奧巴馬小時候六歲跟隨母親去印尼以後,由於母親沒有錢送他去國際學校,只好就送他去了普通當地的印尼學校,而這些學校使用當地語言教學。盡管如此,奧巴馬母親卻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加倍努力自己親自輔導奧巴馬的教育。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都會在凌晨四點叫奧巴馬起床,然後教他三個小時的英文,然後奧巴馬再去學校接受當地教育,媽媽還要去上班。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教育自己的兒子三個小時,一周連續五天,這需要怎樣的毅力和付出?並且他的母親對他的寄望很高,從小教導奧巴馬做人要誠懇、坦率、有主見。奧巴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人群的能力,以及面對強勢女性能處之泰然的特點,無一不反映了母親的影響力。他們母子倆雖然長時間遠隔重洋,但始終關系密切。
奧巴馬後來在寫給自己兩個女兒的信中提到母親對他的教育:「這正是我在你們這年紀時,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課,她把獨立宣言開頭幾行念給我聽,告訴我有一些男女為了爭取平等挺身而出遊行抗議,因為他們認為兩個世紀前白紙黑字寫下來的這些句子,不應只是空話掘改。她讓我了解到,美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我們可以不斷讓它變得更好,而讓它更好的未競任務,就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奧巴馬的母親把獨立宣言念給奧巴馬聽,從小對他進行自由、民主和美國精神的教育,並且從小給他灌輸了「領導國家」的理念,她對奧巴馬說:「你不能像那些只顧享樂的人一樣,總是坐等著機會送上門來。」正因為懂得抓住機會,才使得奧巴馬總是能在機會面前搶先一步。這種對高層次理想的培養更是極難見到,當然也就造就了非同尋常的未來總統。
這種嚴格要求的教育方式也被奧巴馬運用到教育自己的兩個女兒,奧巴馬在給10歲的馬莉婭和7歲的薩莎寫的信中敦促女兒在看到錯誤事物要挺身而出矯正,並努力工作讓其它人也能獲得「你們所擁有的機會」,他希望她們能成為有同情心和有責任感的女性,以助建造一個充滿夢想和希望的世界。
奧巴馬給她們設立以下家規:1.不準出現以下行為:抱怨、哭鬧、爭辯、糾纏和惡意嘲笑。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給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上鬧鍾等等。3.如果幹家務,每星期能從爸爸那裡領得1美元零用錢。4.要求兩個孩子安排充實課餘生活:馬莉婭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成功的家庭教育應是,家長注重鍛煉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可以寵愛,但不應溺愛。要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要求一致,持之以恆。奧巴馬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鋪,自設鬧鍾,自己起床穿衣服,幹家務等,能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製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孩子也應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就能逐步形成勞動的習慣。
除了很好的家教之外,奧巴馬成長的過程中書籍對他的影響很大。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讀本科和研究生,這兩所大學都是美國最頂尖的大學。學校的圖書館是奧巴馬當年在哥倫比亞讀書時花時間最多的地方,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書籍是奧巴馬最好的伴侶和判鋒判朋友。現在網上最流行的一張奧巴馬照片就是他在哈佛讀書是手捧一本書的照片。讀書的好習慣和博覽群書性格幫助造就了奧巴馬的成長與成功。
在戰後美國歷屆總統中,奧巴馬可能是最愛讀書的,而且讀書的也的確很多。從他自傳廣博的知識和優雅流暢的語言中我們能猜想他的閱讀是非常豐富的。美國媒體也認為,他是美國很長時間以來難得一見的「有文化的總統」。他在自傳中提到,每次遇到問題時,他都會找來相關的書閱讀,希望從書中得到些啟示。奧巴馬認為塑造他人生、最感動的書是《聖經》。還有莎士比亞的悲劇,不管《哈姆萊特》還是《李爾王》,每一部悲劇都那麼豐富。你可以一年讀一次,每年都讀,年年有新意,年年都有你不曾留意的東西,書里有對人性兩難境遇的洞察,非常有力。
著名文學學者李歐梵說:「即使奧巴馬選不上總統,他也有足夠資格成為一名作家。」並稱贊該書是「富於文學性的大手筆」。從回憶父親到回憶自己的幼年經歷,從因身份焦慮而墮落到回到非洲尋求來自父親的夢想,青年奧巴馬的人生圍繞尋求非同尋常的種族身份而展開,並被附上了找尋夢想的內涵。這樣很符合政治家自傳要達到宣傳自己的「政治正確」的目標。當然,奧巴馬又是那麼誠懇地展現了他的意圖,自傳結構被安排得精巧別致。其中的對話和細節如同小說般生動精彩,遣詞造句也凸現了英語的曉暢優美。奧巴馬善於用細膩的文字氛圍和誠懇的姿態帶領讀者去探究他最初的「政治緣起」。就這一點,奧巴馬不當政治家也是個優秀的作家。於是我想到,聽奧巴馬的競選成功演講時那些讓人記憶深刻的句子,我相信他的演講稿多數是他親自寫就,因為它們的風格、遣詞造句與他這本自傳的語言都是一致的曉暢優雅。
奧巴馬的文學修養是很高的,他還喜歡一些文學性極高一般人很少涉獵的著作。奧巴馬在當選總統後曾與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通過電話。他在電話中談了對阿根廷的了解:「大學時曾認真看過博爾赫斯和科塔薩爾的小說,因此非常了解。」
奧巴馬他最愛讀《聖經》外第二喜歡的書呢?有人說就是多麗絲·古德溫寫的《對手團隊:亞伯拉罕·林肯的政治天才》。這本書很詳細地介紹了林肯內閣的內情,有人望文生義,說奧巴馬在選擇內閣人選方面,效仿林肯,讓白宮內布滿了在政治上相互競爭的對手。奧巴馬愛讀有關林肯的書,是很自然的。除了本書外,還有人看到,去年11月中旬時,奧巴馬拿著卡普蘭的《林肯傳》一書。
奧巴馬今天當選美國總統成功,與他有一個很好的母親,很好的家教傳統和他愛好博覽群書是密不可分的,且不管奧巴馬未來的政治主張如何,單就其家庭教育、他母親的育兒方式和他博覽群書的習慣來說,是值得我們欣賞或予以借鑒的。
7. 美國奧巴馬的資料
巴拉克·海珊·奧巴馬二世(英語: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年8月4日-),美國第44任總統,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在就任總統之前,他從2005年1月4日至2008年11月16日[1]擔任聯邦參議員,代表伊利諾州。根據美國參議院歷史辦公室的資料顯示,奧巴馬是歷史上第五位非裔美國人參議員,也是首位非洲裔美國總統。
奧巴馬於1996年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4年後,他競選美國眾議院席位失敗。隨後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本州的參議工作,且於2002年獲得連任。奧巴馬在2004年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發表主題演講,成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2004年11月以70%的選票當選聯邦參議員[2]。
奧巴馬在2007年2月10日正式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3]他的競選綱領側重完結伊拉克戰爭及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制度。2008年6月贏得民主黨初選,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主要政黨提名的非洲裔總統候選人,11月4日當選總統。
早年生活及事業
巴拉克·奧巴馬生於夏威夷州檀香山,父親老巴拉克·奧巴馬是生於肯亞的盧歐族人,母親安·鄧娜姆(Ann Dunham)生於堪薩斯州的威稿螞鬧奇托[4],祖父為英國殖民統治肯亞時期之公務員。
成長時期
奧巴馬的父母在位於檀香山瑪諾亞之夏威夷大學相識,當時他的父親以國際學生身份在校求學。在奧巴馬2歲時,父母分居,隨後離婚。他的父親便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最終返回肯亞[5]。而他的母親則嫁給了一位印度尼西亞籍的學生Lolo Soetoro,並誕下一個女兒。奧巴馬六歲時,與母親一家遷居到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6]。四年後,奧巴馬回到夏威夷,與外祖父母住在一起[7]。從五年級起,奧巴馬就讀於位於檀香山的大型私立學校Punahou學校[8],且於當地讀到12年級,於1979年畢業[9]。
奧巴馬21歲時,父親在肯亞遭遇一場車禍去世[10]。母親在他的1995年的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出版幾個月後去世[11]。
在《我父親的夢想》中,奧巴馬描述了自己在母親的白種美國中產家庭成長的經歷,它對於自己早逝的黑人父親的信息大多來自於家庭故事和照片。對於童年,奧巴馬寫道:「我的父物橘親與我身邊的人完全不同——他的皮膚像瀝青一樣黑,而我的母親卻像牛奶一樣白——我對這一點印象深刻。」[12]在青年時,奧巴馬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很難取得社會認同。他回憶自己當年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為了「將『我是誰』的問題擠出腦袋」[13];後來為2008年總統選戰及健康狀況起見,及換取妻子米歇爾·奧巴馬投入於自己的競選活動當中,在當年初戒掉長達二十年之吸煙習慣[14]。
大學時代
高中畢業後,奧巴馬在加州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求學兩年,隨後轉至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哥倫比亞學院,在那裡主修政治學及國際關系。在1983年取得文學士之後,奧巴馬在國際商務公司工作了一年。1985年,他遷往芝加哥,主持了一個非營利計劃,以協助當地教堂為窮困的居民組織好職業訓練[15][16]。
法學院時代
奧巴馬於1988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1990年2月,由於被選為 哈佛法律評論的首位非洲裔美國人主席,奧巴馬首次獲得了全國性的認可[17][18]。1991年奧巴馬在哈佛獲得了「極優等」(拉丁文的學位榮譽,magna cum laude)法學士(Juris Doctor,美國法學院的畢業學位,法學博士是S.J.D.)的學位。[16]回到芝加哥後,奧巴馬主持了一次選民登記運動,且為民權律師事務所Miner,Barnhill & Galland工作。後來,自1993年至2005年競選聯邦參議員的12年中,奧巴馬一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職憲法講師[16]。
州議員生涯
奧巴馬與其家人
1996年,奧巴馬從芝加哥第十三區,南部的海德園(Hyde Park)區被選入伊利諾州議會。2003年1月,當民主黨重新取得議會的控制權,他被提名為州衛生與公眾服務委員會主席[19]。在奧巴馬的立法提案中,他幫助編撰了工作所得抵稅法(Earned Income Tax Credit),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援鍵罩助;還為一些致力於無法承擔健康保險的居民的立法相關項目,更協助通過增加對艾滋病預防和病人照料的項目增加預算[20]。
州參議員事績
2000年,奧巴馬挑戰波比·拉什(Bobby Rush)所擔任了4年的聯邦眾議院席位,但最終失敗。前黑豹黨成員和社區活動家拉什指責奧巴馬,稱其「在第一選區的時間不長,無法看到真實的情況」[21]。拉什獲得61%的選票,奧巴馬獲得30%[22]競選失敗後,奧巴馬專注於自己的參議員工作,編撰了要求對可能判死刑罪犯的審問必須錄像的法律[7][23][24]。奧巴馬2002年競選連任,未遇對手。[25]
縱觀奧巴馬的伊利諾州參議員生涯,政治評論員注意到他在與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工作時不僅都很有效率,且能團結一致[26][27]。後來為聯邦參議員競選時,盡管奧巴馬曾支持一些警察工會所反對的議案,他還是獲得了伊利諾州警察同業會(Fraternal Order of Police)的支持,且贊賞他「多年對槍支控制的支持,和願意商談與妥協的態度」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