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明代傢具的書

明代傢具的書

發布時間:2021-01-27 19:29:00

① 介紹一些傢具設計的書籍

可以看看方海的這本<現代傢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此書從一些傳統傢具樣式版中作探討並延權伸到現在傢具設計中的一些經典產品,個人覺得很有啟發意義.
另外,雖說是傢具設計,但其實你可以多由建築/室內設計理念或者風格入手.因為建築>室內>傢具
,對建築風格,結構,設計理念有一定的理解會對傢具設計很有幫助!
把分給我吧,哈哈~~~

② 清代傢具與明代傢具有哪些不同點

明代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傢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後世譽之為「明式傢具」。清式傢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於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傢具,材質之優,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正是確立了清式傢具的風格。明清傢具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傢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明式傢具是指製作於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簡朴具有特定造型風格的傢具。明式傢具以結構上的合理化與造型上的藝術化,充分地展示出簡潔、明快、質朴的藝術風貌。並善於將雅俗熔於一爐,雅而致用,俗不傷雅,達到美學、力學、功用三者的完美統一。
明式傢具的整體結構以框架式樣為主要的形式,呈現有束腰和無束腰兩大結構特徵。無束腰傢具以圓腿側足為主,造型簡練穩重。有束腰傢具方腿直足,或三彎腿或鼓腿 ,形體敦厚而顯得莊重秀麗。這兩種造法,給人以虛實相間、方正穩重的感受,成功地體現出科學性和藝術性融於一體的造型美。
明式傢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別講究線條美。它不以繁縟的花飾取勝,而著重於傢具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因物而異,各呈其姿,給人以強烈的線條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點,又別具一格。線腳的變化和運用是明式傢具線條造型的另一體現。線腳是指傢具邊框邊緣的造型線條。通過平面、凹面、凸面、陰線、陽線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幾何形斷面,達到鮮明的裝飾效果,極富藝術情趣。
明式傢具裝飾手法善於提煉,精於取捨,主要通過木紋、雕刻、鑲嵌和附屬構件等來體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選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紋理,凡紋理清晰好看的「美材」,總是放在傢具的顯著部分,格外鈞用雋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與透雕結合及圓雕等多種,其中以浮雕最為常用。雕刻題材十分廣泛,大致有卷草、蓮紋、雲紋、靈芝、龍紋、螭紋、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鳳紋、宗教圖案等。刀法線條流暢,生動形象極富生氣。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傢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圍子等處,常做小面積雕刻,以少勝多,工精意巧的裝飾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清初傢具沿襲明式傢具的風格,但隨著歷史發展,滿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清康熙年間逐漸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華麗氣派的清式傢具風格,到乾隆時達到顛峰。乾隆時期的傢具,尤其是宮廷傢具,材質優良,做工細膩,尤以裝飾見長,多種材料、多種工藝結合運用 ,是清式傢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紅木代替。
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異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以清中期為代表,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造型上突出穩定、厚重的雄偉氣度,製作上匯集雕、嵌、描、繪、堆漆、剔犀等高超技藝,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明清傢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
(一):用材
明清傢具的鑒定,最重要的就是辨別年代。而歷史不同時期和地區,由於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的不同,常會採用不同種類的木材製作傢具,因此一些古傢具的用材會直接反映出該傢具的產地和年代,這是判別古傢具文物價值的重要依據。學會辨別木種是鑒賞家、收藏家和愛好者的必修課和基本功。
明清傢具在用材方面,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因此,辨別木材是鑒定傢具中首先要注意的問題。傳世的明清傢具中,有不少是用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梨木、烏木、等木材製作。因在清代中期以後,這幾種木料日漸匱乏,成為罕見珍材。所以,凡是以這幾種硬木製成的傢具,大都是傳世已久的明代或清代前期遺物。雖說此類傢具後代仿製的也有,但終因材料難得及價格昂貴,為數極少。今存的傳統硬木傢具中,也有許多是用紅木、新黃花梨或新雞翅木製作的。由於這幾種木材,是在紫檀|、黃花梨等名貴木材日益難覓的情況下才被大量使用,所以,以這些木材製作的傢具,大多為清代中期以後直到晚清民國時期的產品。如有用紅木、新黃花梨、或新雞翅木製作的明式傢具,因其材料的年代與形成的年代不相吻合,大多是近代的仿製品。當然,這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因為眾文獻記載來看,紅木和花梨木可能最遲在清代初期就已開始被選用作傢具之材,而在江南一帶也確實也發現了不少明式紅木傢具,不是近代仿製的,而是清代早期的遺物,但從整體上說,紅木傢具的大量出現是清代中期以後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傳世的櫸木傢具,不能以材質來間斷年代,因為它在明清兩代均被廣泛用於製作傢具,並在形式上也較多地保持了一致性,許多清代中期及至更晚的櫸木傢具,仍然沿襲著明代的手法。所以,對櫸木傢具的斷代,應更多地依靠其他方面的特點來進行鑒定。
20世紀初葉,由於中國古傢具日益為世人所矚目,大量珍稀的古傢具外流。為此,早在50年代,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制定了一條政策,規定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鐵梨木和烏木這五種製作的傢具不準出口,這種「五木法則」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過於簡單,又使大量菲五木的珍貴古傢具流出海外,同時這種以木質定高下的簡易法則也使許多愛好者墜入了拜物的誤區,將作為中國古傢具主體的菲五木傢具一概視為「柴木」,甚至濫收賤賣,極少開展收藏研究,這同樣是不可取的。
(二)品種與造型
明清傢具的品種,也與年代有著很大的關系。明代椅子常見有四齣頭式和官帽式,還有圓椅、玫瑰椅等。四齣頭式和官帽式椅子在明代墓葬中曾有發現。因此,在鑒定中可以判斷,凡與這類出土椅凳風格類似的傳世扶手椅品種,應考慮為明式製品。有些較早出椅現的傢具品種,往往到了清代後就不再流行。也有一些傢具品種,出現的時間較晚,早期不可能製作。如圓靠背交椅,入清以後不再流行,從偉世品來看,它們多用黃花梨製作,很少有紅木或新黃花梨的製品。所以,傳世的圓靠背交椅,基本都是明式傢具。而式樣莊重、體態碩大的太師椅,則是清式傢具的代表,再如茶幾,本身就是為適應清代傢具布置方法而產生的品種,傳世的大量實物中,多為紅木,新黃花梨製品,未見年代較早的。很顯然,茶幾是清式傢具品種。此外,如折疊椅,折疊香幾等,都是清代雍正以後出現的新品種。
傢具的造型,是斷年代的重要依據。許多明清傢具的年代早晚,都可以從造型及造型的變化來判斷。比如搭腦兩端出頭、扶手兩端不出頭的扶手椅,或搭腦兩端不出頭、扶手兩端出頭的扶手椅,多為明式傢具扶手椅的早期造型式樣,其製作年代一般還會晚於清代中期。再如櫃子,明式櫃子以圓角櫃居多,側腳收分明顯,以各種流暢的線條裝飾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後,這類圓角櫃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櫃,下方正平直,側腳收分漸小,至清代中期以後基本無側腳,並且裝飾雕刻亦由簡潔變繁瑣。甚至傢具的腿足造型的變化,也可作為斷代的依據。如桌椅的腿足,即經歷了一個由細瘦到粗壯的變化過程,凡具有前者特徵的桌椅,其年代一般要早於後者。
(三):結構
鑒定明清傢具的早晚,有時也可根據某些構件來判斷。如明代官帽的靠背,基本光潔無紋。清代官帽椅的靠背,絕大多數是雕花板,素板罕見。又如明式傢具的管腳棖都用直棖,而清中期以後管腳棖常用羅鍋棖,這是區別明式和清式傢具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
第一,觀察結合處。主要觀察古代傢具的結合處是用榫卯、釘子還是膠粘。鑒賞傢具就可以依據古代傢具與現代傢具不同的組裝結構加以區分。艾克在鑒定明式傢具榫卯結構方面提出的原則是:「非絕對必要,不用木梢釘;在能避免處盡可能不用膠粘;任何地方者不用鏇制——這是中國傢具工匠的三條基本法則。」其實這也是中國古典傢具榫卯結構特點的總結。古式傢具具有精巧的榫卯結構,構件之間,不用金屬釘固定,而是全憑榫卯即可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接合理,面面俱到。而且工藝精確,扣合嚴密。
第二,了解歷代榫卯結構。由於不同的時代傢具榫卯結構受到一定生產力的制約,所以也不盡相同。例如,先秦楚墓和漢墓出土的傢具一般只有暗榫、透榫、半榫、等幾種方法。夾頭榫大約在晚唐、五代時出現,匠師受到大木樑架柱頭開、中夾綽幕的啟發而運用到桌案上來,插肩榫則是明清傢具常用榫卯特徵。
第三,注重榫卯使用工具。作偽高手一般懂得古代傢具都是用榫卯而很少用釘子和膠粘的,而且偽造得也很相似。但是無論作偽者怎樣高明,畢竟不同時代傢具榫卯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總會有所不同。仔細觀察就會看出破綻。如張德祥就指出,明式圓角櫃它的透榫兩側呈圓弧形,就一定是偽作的。因為圓弧榫眼出自近代的打眼機, 所以說辨別榫卯使用的工具和有無近代工藝的手法也是鑒定傢具的重要方面。
(四):裝飾
了解不同時代裝飾風格是斷代傢具的重要依據。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裝飾風格。以鑲嵌工藝來說,明代與清代傢具區別一個明顯標志就在於此。明代傢具很少用鑲嵌工藝,而清代鑲嵌工藝則較發達。
明清傢具上的花紋,是鑒定傢具製作年代的最重要依據。傢具上的裝飾花紋與其他工藝品的花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在鑒定傢具時,有確切年代的其他工藝品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對比參照物。如明清傢具上常見的龍紋、鳳紋、螭紋、葡萄紋、牡丹紋、如意紋、卷草紋及各式吉祥圖案等,也是明清時期各類工藝品上常見的裝飾紋樣。因此,只要認真研究和仔細識別,那麼對明清傢具的鑒定將是很有益和有效的。比如,吉祥圖案是清代瓷器上最喜歡用的裝飾題材。清代傢具的圖案裝飾也是如此,許多圖案的組合,都必含有吉祥、富貴的寓意,常見的有「五蝠捧壽」、「鵲上梅梢」、「計劃麒麟送子」、「吉慶有餘」、「龍鳳呈祥」、「海屋添籌」等,尤其到了清代晚期的傢具,比比皆是。
在參照對比時, 宜採用題材相同,或接近的加以對比,這樣就比較容易判斷年代,判斷也較准確。參照物則可採用玉器、瓷器、剔紅雕漆等工藝品上的花紋,尤其是明清建築的裝飾紋樣,往往與傢具裝飾花紋在材質、內容和形式上更有共同之處。
此外,在流傳至今的明清繪畫及書籍插圖中,亦有不少生活場景和傢具圖形,有較客觀的寫實性,也可用來進行對照比較,作為鑒定的依據。
當然,明清傢具與其他工藝品不同,絕大多數沒有年款,其鑒定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上述鑒定方法,除根據花紋可以判斷具體的年代外,其他的只能區分明式和清式,一些鑒定標准也僅作參考,切不可生搬硬套。因為明清傢具在用材、品種、造型、製作、方法和花紋上,或沿襲傳統,或刻意仿造,極難斷代。對這種傢具的鑒定,就更要進行詳盡和全面的科學考察。

③ 求幾本明清傢具的書籍

去中原木雕網站上看看吧,明清傢具圖片很美!

④ 求明清傢具電子書 謝謝

親,這幾本書都抄是以彩襲圖為主的書籍,我之前頭腦發熱也曾經看過一段室內設計方面的書,這一類的書都收錄了很多相關的圖片資料,單純的從文字上理解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txt格式不能包含圖片,網路上有pdf格式的,當然也是有一部分。這些書價格確實貴了一些,想要電子書可以理解,你可以去網路上搜一下,pdf格式的需要相應的閱讀器。
如果真的喜歡家居方面的研究的話建議去圖書館借閱,我當時就是去圖書館借書的。

⑤ 明代傢具有什麼的特色

明代的傢具在「尚朴」、「大木樑架結構」觀念的倡導下,風格簡約古樸,造型優美,追求線條的流暢和變化。通過外部輪廓的線條變化來打造流暢的外觀,並最終呈現出整體上的端莊、雅緻的藝術氣質。

跟房屋、台座一樣,傢具的平面、縱橫斷面,都作四方形。但由於四方形的結構是可變、不穩定的,所以工匠們會為傢具配上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托泥等構件,以此來提高硬木傢具連結點的強度,消除四方形傢具整體的不穩定感,同時還能將重量負荷,均勻而又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

⑥ 想了解中國古代傢具史應該看什麼書。

嘉木堂傢具文房系列 一套8本 1500元包快遞
年輕時伍嘉恩在歐、美、加求學,197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明朝傢具,1981年回到香港,1987年在中環畢打行一樓創辦Grace Wu Bruce,正式從收藏家跨度到職業行家。起初她只做博物館、行家生意,不喜歡與不知明朝傢具好壞的人打交道,只願意和明朝傢具追求者交流。結果資深收藏家接踵而來,倫敦知名骨董商Eskenazi過去伍嘉恩是他的客戶,現在回過頭來要她讓傢具給他,原因是香港緊臨古傢具貨源地中國大陸,擁有地利之便,伍嘉恩比歐美骨董商更能得到資訊和貨源。她的店自然成了歐美博物館專家、行家來香港必到之處,除此香港本地也慢慢出現喜歡明朝傢具的收藏家,如業承耀醫師等。正因為伍嘉恩對明朝傢具的專業,她在香港的店成了經營明朝傢具的象徵。 在中環畢打行,為讓這些傢具看起來像雕塑藝術品,表現出明朝傢具的線條、比例之美,伍嘉恩把展出的明朝傢具都放置在台座上,展示空間也全部漆成白色,放在純白空間、台座上的傢具,看起來有如雕塑藝術品,而不單只是用具,這對當時歐美、亞洲、甚至全世界的中國古傢具愛好者,是新的體驗與驚訝。因此伍嘉恩在香港中環畢打行創辦Grace Wu Bruce首展立刻吸引全世界中國古傢具愛好者目光,讓中國明朝傢具地位從實用性提升到藝術品的陳設品味。 回到香港的伍嘉恩更常接觸到中國文化,到蘇州後對中國庭園十分心儀,便嘗試將二份喜愛結合為一。中國庭園的奧妙就在借景,景借的好,空間便有生機、有變化,以致1993年參加倫敦GHAF展時,便把中國庭園做為空間規劃元素,例如把庭園常見的圓門、六角門、花瓶門做為過道區隔展覽空間,讓空間充滿趣味生機,再把展出的古傢具放回它該有的位置,空間還是純白、沒有舊建設的繁雜,展品一目瞭然,讓明代傢具在擬古的現代空間找到它新的生命,這次空間規劃贏得當年博覽會的設計大獎。除此,在1994年香港亞洲藝術Art Asia展,更建了一幢模擬蘇州園林現代古建築來展示她的明朝傢具。 1994年嘉木堂搬到了新址,在中環靠近荷里活道的亞畢諾道三號環貿中心701室。這是一幢商業大樓,新址位於七樓,為讓新址能呈現明代傢具之美,她營造了一個有如庭園般的明代傢具空間。入口有石板間道,純白仍是她堅持的,在倫敦、新加坡、香港博覽會見過的現代蘇州庭園移到了新址。迎面而來,王世襄所寫《嘉木堂》三個書法大字正掛在牆上。過去伍嘉恩經營的傢具店,只有英文名Grace Wu Bruce,沒有中文名,王世襄就以伍嘉恩喜歡木製古傢具,為她取了《嘉木堂》,從此伍嘉恩的店有了中文名。
1998年伍嘉恩更在倫敦設立倫敦《嘉木堂》,一如香港《嘉木堂》的空間規劃,倫敦《嘉木堂》也是純白的展示空間,從1987年創立香港《嘉木堂》、1998年創立倫敦《嘉木堂》至今,伍嘉恩共為中國明朝傢具舉辦過二十八次展覽,相信比全中國的類似展覽次數還要多,這二十八次展覽為中國明朝傢具從只是用具,變化成藝術雕塑品的觀念起了重要奠基作用。 2002年伍嘉恩對中國文房清供感興趣,並與《翦淞閣》、《泥留齋》兩位收藏家在10、11月分別在香港、倫敦舉辦展覽,這兩位展覽的專業與鑒賞能力,讓伍嘉恩《嘉木堂》順利打入了清供經營項目,從此在項目上佔有一席之地。
伍嘉恩與文房清供的接觸比明朝傢具要早的多,學生時代便常逛骨董店,零用錢幾乎都花在這些小玩意上。1987年開業經營明朝傢具後,喜歡收藏文房清供的興趣卻不曾間斷。香港馮平山博物館和東方陶瓷學會1986年舉辦《文房萃珍展》,她便曾參與統籌,這個隱而不宣的興趣直到去年才以《翦淞閣——文房清供展》對外宣告。
伍嘉恩成功的關鍵在於為文房清供打到新的定位,過去雖然有許多人經營文房清供市場,但多是一般的文房品,無法論述它的來歷和作者,但伍嘉恩《嘉木堂》展出的文房清供品,件件都有清楚來歷論述,這就有如瓷器市場的官窯,器物上有款、有皇帝年號,同樣的,嘉木堂展出的文房清供多有作者款或製作年代,如此便區隔了與其他業者的差距,進而為文房市場開辟出一條類似官窯瓷器鑒賞之路

⑦ 2015年出版和明朝傢具有關的書籍

《南明史》中國青年出版社 北師大教授顧誠著...繼續查找有關 關於明朝的書籍明朝歷史書籍

⑧ 求王世襄先生《明式傢具研究》《明式傢具珍賞》以及伍嘉恩女士《明式傢具二十年經眼錄》三本書的pdf版。

羅盤覓臣片面性堵棵

⑨ 求明清傢具電子書

fs2you://
這個是明式傢具研究的 飛速網鏈接 可以直接下載的 我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了 現在下載完了還是可以的
http://www.zuojiaj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258&ordertype=1
這個是明式傢具珍賞的鏈接 裡面還有兩本書 就是太大了 我沒下載
希望這些是你想要的
懸賞分啊懸賞分 就給我唄。。。。。。我正好也學這個 有緣呢。。。。嘻嘻

⑩ 明朝時期通用的書籍樣式

明代的書籍裝幀
明代是我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為輝煌的時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出版印書活動,而印書的內容按其職能各有側重,北京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用書(如經史類書),欽天監以印歷
書為主,禮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醫院、史局、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都從事過印書活動。有的部門還設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設立的司禮監經廠,是一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其總人數為120O人。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幾家。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集大成者。書籍的開本大小、開本比例形式多種多樣,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藝則更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書籍的裝幀形制,以經廠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經史類書籍,版面行格疏朗,字體楷書端正,大黑口、雙魚尾、注釋用雙行小
字,多採用包背裝。藏書家多稱「監書天下第一」。經廠印刷的《大統歷》,有兩種裝幀形式,一種是包背裝,一種是經折裝,印刷有墨印和藍印
兩種。凡經廠所印的各種書籍,封皮用料有幾種不同的檔次,以黃綾裱紙包皮者,多供宮廷使用;以素色綾絹裱皮者,多供官員使用;以厚紙包皮
者,可供一般官員使用或向民間出售。經廠印裝的《大藏經》(北藏),為經折裝,長度約一尺,封皮用硬紙裱以黃綾及各色彩綾,其裝潢十分考
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寫本書《永樂大典》,共11095冊,書高一尺七寸,寬一尺,為歷代開本最大的書,也近似於黃金比例。該書為包背裝,封
皮裱以黃綾,是歷代書籍裝幀中最為壯觀者。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一種新型書籍裝幀形制,也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為:折頁、配頁、撞齊、訂紙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皮,多數為紙面,選用較厚的紙,或幾層紙滾貼而成。較為考究的書皮,則在厚紙上滾
以布、綾、錦、絹等織物,包角是在書的訂口上下兩角裁切邊處貼以細絹,以使其美觀堅固。有的書還有書根,即在書的下切口靠訂口處寫上書名
及卷次,以便於閱讀時查找。線裝的訂眼是為了穿線,隨書的開本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訂線多用白絲線穿雙道,書要壓
實,線要拉緊。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眼訂結,要訂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
線裝書的封皮文字稱書箋,只有書名和卷次,印或寫在長條紙上,貼於封面的左上角。扉頁所載內容較詳細,有書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
代等。更詳細的出版情況,多印於書後。有些政府出版的書籍,還在書的第一頁或封面蓋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經廠印刷的《大統歷》,不但蓋
有政府公章,並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函套,以便將一部書的各冊包裝為一個整體。函套多用厚紙板外裱以藍布(也有用綾錦者),隨書的大小、厚度而
制。函套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四麵包裹,露出書的上下口,稱半包式;另一種是將書的六面全部包裹,稱全包式。除厚紙布面函套外,還有夾板
和木匣兩種外包裝,夾板式是用兩片與書同大小的木板,夾於書的上下,再用布帶捆牢。木匣則是按一部書的大小,製成木匣,將書裝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還有一種書頁內襯紙的裝幀形式,這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一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不但克服了透印現
象,也增加了書頁的強度。
由於刻版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版面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書字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明初開始,書籍用字一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這就是現在書籍
常用的宋體字。宋體字萌芽於宋,由還不成熟而未能推廣。成化年間,國子監、經廠的版本中,開始使用宋體字,從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字體的風
格也有粗體、中粗體和細體幾種。這種印刷專用字體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古代書籍版面藝術的新發展。我國古代書籍的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
統。唐代的佛經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圖,宋代有插圖的書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在民間刻印的戲曲、話本中,使
用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官方出版的科技書、醫學書、方誌書中,也使用了較多的插圖,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啟蒙讀物中,出現了短版彩色印刷的
插圖。
出於書籍產量的大增,使社會的中下層人士也有讀書機會,從書籍的裝幀形式來看,也分成不同的檔次。就是經廠本,也分為不同的裝幀檔
次,既有供上層使用的豪華本,也有供中下層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會一般人士需要,從刻印到裝幀,也力求簡朴實用,
成本較低,在開本上,既有較大的開本,也有中小開本。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為第一。這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一般要求。

我找到這點,希望能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明代傢具的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菱v73四驅電路圖 瀏覽:581
農村老舊傢具圖片 瀏覽:85
微凹黃檀傢具怎麼保養 瀏覽:955
成都豆漿機維修點 瀏覽:492
手機控制家電是叫什麼 瀏覽:233
在鄉鎮做傢具生意怎麼做 瀏覽:736
宿州空調維修電話是多少錢 瀏覽:711
嘉興三星手機售後維修 瀏覽:345
濟南變頻器維修中心 瀏覽:702
車子放4s店維修需要注意什麼東西 瀏覽:655
梅州傢具怎麼選 瀏覽:587
北京市西城區家電維修 瀏覽:648
節奏電路圖 瀏覽:594
寶齊萊售後維修石家莊 瀏覽:327
徐州美的家電維修電話 瀏覽:524
考勤機去哪裡維修 瀏覽:257
廠房維修費用金額大的如何入賬 瀏覽:831
白色系配什麼傢具 瀏覽:333
濟南歷城區家電維修 瀏覽:485
倒相電路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