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榫卯結構的加工情況是判斷紅木傢具的關鍵指標之一,請問常見的榫卯結構的種類有哪些
紅木傢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
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格肩:傳統傢具橫豎材料相交,將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應的半麵皮子同樣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後相接交合,通稱「格肩」。
托角榫: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托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指單一的構造形式。
長短榫:一般腿部與面子的邊抹接合時,腿料出榫做成一長一短互相垂直的兩個榫頭,分別與邊抹的榫眼結合,故稱「長短榫」。因邊抹接合用格角榫,抹頭兩邊從打榫眼腿料出榫與大邊出榫相碰,故只有長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條與腿足結合有幾種形式,抱肩榫的做法採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
暗榫:兩塊木板兩端對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悶榫」,是製作幾、案,箱子之類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腦不出挑,與腿交接處不用夾頭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腦部位則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掛榫:掛榫屬楔形榫的一種,榫頭一邊成斜面,眼口鑿成同形,但再需放長一倍鑿直眼,榫頭入直眼後拍進原榫眼,上提或掛拉都不能脫出,若拆裝時可重新將榫頭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傢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頭實為裝入的楔子,故又名「掛楔」。北方匠師叫「走馬銷」。
勾掛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頭也做成相應的直角梯台形,但榫頭的下底面等於榫眼的底面,嵌入後斜面與斜面接合,產生倒勾作用。然後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處,再也不易脫出,故曰「勾掛榫」。
『貳』 明代傢具的地位及特色
明代傢具是我國傢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在國際社會上承認並追求的中國古典傢具,主要是指這一時期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在談到明代傢具時,往往與清代傢具並稱為「明清傢具」,這是不妥切的。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傢具,工藝、造塑、裝飾等藝術風格及歷史價值都是兩個概念。風格,直接孕育了明代傢具。那麼明代傢具的主要特徵何在呢?一般不使用動物膠,而且其光潔度非常高。這樣的傢具結構,如果沒有相當的先進工具是辦不到的。明代傢具是在宋元傢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宋代傢具重比例、結構嚴謹、線條優美的首先是製作工具先進。…中國傳統傢具從明代至清前期發展到了頂峰,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傢具史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具有顯赫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傢具,採用了性質堅硬的硬木材料,在製作上榨卯嚴密精巧,造型上簡練典雅,風格獨特。由於這一時期的傢具具有共同的時代風貌與特色,而且製作年代以明朝為主,因而被稱為「明式傢具」明朝中期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市民文化與市民審美意識逐漸生長,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趣味開始為文人所接受.在繪畫方面出現了抒發個性又富於獨創精神的文人畫諸家諸派。當時的蘇州因為遠離帝京…明代古典傢具風格特點的了解和掌握,是我們欣賞傢具、鑒定傢具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細細分析有以下四點:1.造型簡練、以線為主嚴格的比例關系是傢具造型的基礎。我們看以上圖中的明代傢具,其局部與局部的比例、裝飾與整體形態的比例,都極為勻稱而協調。如椅子、桌子等傢具,其上部與下部,其腿子、棖子、靠背、搭腦之間,他們的高低、長短、粗細、寬窄,都令人感到無可挑剔地勻稱、協調。並且與功能要求極相符合,沒有多餘的累贅,整體感覺就是線的組合。其各個部件的線條,均呈挺拔秀麗之勢。剛柔相濟線條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現出簡練、質朴、典雅、大方之美。2. 結構嚴謹、作工精細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極富有科學性。不用釘子少用膠,不受自然條件的潮濕或乾燥的影響,製作上採用攢邊等作法。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既美觀,又加強了牢固性。明代傢具的結構設計,是科學和藝術的極好結合。時至今日,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傢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見明代傢具的卯榫結構,有很高的科學性。3.裝飾適度、繁簡相宜明代傢具的裝飾手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雕、鏤、嵌、描,都為所用。裝飾用材也很廣泛,琺琅、螺甸、竹、牙、玉、石等等,樣樣不拒。但是,決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雖然已經施以裝飾,但是整體看,仍不失樸素與清秀的本色;可謂適宜得體、錦上添花。4.木材堅硬、紋理優美從以上圖片中,可以明顯看出,明代傢具的木材紋理,自然優美,呈現出羽毛獸面等膝隴形象,令人有不盡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紋理優勢,發揮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這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又一突出特點。明代硬木傢具用材,多數為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這些高級硬木,都具有色調和紋理的自然美。工匠們在製作時,除了精工細作而外,同時不加漆飾,不作大面積裝飾,充分發揮、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調、紋理的特長,形成為自己特有的審美趣味,形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是明代傢具的又一特點。明代傢具的風格特點,概括起來,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四句話予以總結。以上四句話,也可說四個特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明代傢具的風格特徵。當我們看一件傢具,判斷其是否是明代傢具時,首先要抓住其整體感覺,然後逐項分析。只看一點是不夠的,只具備一個特點也是不準確的。這四個特點互相聯系,互為表裡,可以說缺一不可。如果一件傢具,具備前面三個特點,而不具備第四點,即可肯定他說,它不是明代傢具。後世模仿上述四個特點制的傢具,稱為明式傢具。明代傢具種類:燈掛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製燈掛而得名。燈掛椅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也可以說是自五代和宋以來的普及樣式。明代燈掛椅的基本特點是:圓腿居多,搭腦向兩側挑出,整體簡潔,只作局部裝飾。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塊玉,或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簡練的圖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條或券口、圈口予以裝飾。四邊的棖子,有單棖、有 雙棖、有的用「步步高」式(即是前棖低,兩側棖次之,後棖最高。)而在落地棖(也叫踏腳棖)下,一般都用牙條。兩後退有側腳和收分。整體 感覺是挺拔向上,簡潔清秀,這是明代傢具造型的特點。所以,燈掛椅的造型,可以說是明代傢具的代表作。燈掛椅的木質,民間多用據木和榆木,高級傢具多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四齣頭官帽椅:基本特點是搭腦和扶手的兩端,都要出頭。這種搭腦出頭的樣式,好似明代官員所帶的有帽翅的官帽,即由此而得名。四齣頭官帽椅的扶手、聯幫棍(扶手與座面之間的豎棖,也叫鐮把棍,因其形如鐮刀之柄) 、鵝脖(扶手前端與座面之間的豎棖,即前腿的上半截),這些棖子的線形變化豐富多樣。橫豎支架的交角處,也用牙子裝飾。這些是四齣頭 官帽椅的主要特徵。官帽椅:也叫南式官帽椅,它的主要特徵是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余者與四齣頭官帽 椅是一樣的。圈椅:自五代《宮中圖》和宋人畫《會昌九老圖》以後,見者不多,到了明代圈椅始又興起。圈椅,俗稱羅圈椅,就是言其後背搭腦與扶手,是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這條曲線圓滑、流暢似羅圈,它的椅背搭腦,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條曲線順勢滑至前方,形成兩只扶手。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或者不出頭、直接與鵝脖 相接而下,成為一個整體。玫瑰椅:名稱來歷,不得而知。明代傢具中,流傳下來的玫瑰椅事物,為數不少。可見玫瑰椅在明代,是很受歡迎的流行式樣。玫瑰椅的基本造型是:椅背較低、背高度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扶手、靠背與腿子,圓棍形居多。靠背無側腳,直立於座面。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獨自特色,以秀美著稱。靠背上,大都有裝飾,或用券口牙子,或用雕花板。在座面之上,大都設橫棖,橫棖中間或取矮老支撐、或取卡子花支撐、起到打破低矮靠背的沉悶感。明代玫瑰椅,多為圓腿。方腿 圓的玫瑰椅,多為清代作品。交椅:是馬扎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扎。在宋代和元代,有直背交椅,也有圈背交椅。可是到了明代,直背交椅就比較少見,只留下圈背的一種了。所以也就將圈背的交椅,直接呼為交椅了。交椅的椅圈,由三節或五節榫接而成。整個椅圈也是一條流暢自如的曲線。座面有皮製與繩編之分,背板有光潔與雕嵌之別。靠背之下,依然是八根棍交結而成。可以折疊,便於交遊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時行軍、作戰,或郊遊,多攜交椅。見於畫作和文字記載是很多的。因為可以折疊,必有許多交叉的關節,凡是交關之處,多用金屬件。不僅堅固,更增光彩。有的在背板兩側、扶手、或腿子上,施以牙子裝飾方凳: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當於腳踏,後來才被用來作為坐具。最早見的凳子形象,是漢代墓室壁畫上的腰鼓形圓凳,和北魏敦煌壁畫上的方凳。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代,凳子式樣已經很多,造型也更優美了。明代凳子分方凳、圓凳兩大類。造型方面,主要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無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為多,而且多用曲腿或三彎腿。腿下端,多作內翻、外翻等處理。有的地區把方凳和圓凳,統稱為;有的地區則統稱為。不論有多少叫法,他們的基本特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指沒有靠背的坐具。按現代的習慣,還是稱凳子為好。條凳:是長條形座面的凳子,四腿向外撇成八字形,俗稱「四腿八七」。這種條凳為普通式樣。與條凳類似的還有春凳、板凳等。春凳的典型作法是:使用硬雜木本色或刷色罩油,四邊加牙子、吊頭,座面是落堂式,有硬木或藤心等不同處理。板凳也是條形座面,只是比較簡單、質朴。一般只是用硬板座面,雜木製作的粗用凳子。坐墩:明代坐墩以圓形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兩端,雕一道弦紋,在弦紋餓中間,又雕出一排鼓釘。既簡單、又有古雅之趣。因此,坐墩也被稱作鼓墩。坐墩的造型,有開光和不開光之區分。開光就是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狀的亮洞。座面的式樣有海棠、梅花、瓜形、橢圓形等等不同形狀。木製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紅木等貴重木材。也有仿藤、仿竹節的木製坐墩。冬天上面覆蓋皮、毛織物,夏屬就用藤面。墩,是一種精巧的、富於裝飾性的傢具,所以貴族和士大夫家中,不可缺少坐墩。月牙桌:就是半圓桌,取圓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彎腿、螞炸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馬蹄足或帶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無束腰。炕桌:此是配合人們坐在炕上使用的矮桌,所以也可以叫矮桌。炕桌是北方特有的傢具,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北方形成了屋廣炕大,多在炕上活動的生活習俗。無論是吃飯、喝茶、讀書、寫字、甚至冬日待客等,都在炕上。一年裡,在炕上活動的時間和機會較多,所以北方興用炕桌。炕桌還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搬動的優點,用時擺上,不用時可撤下來立於不礙事的角落。在夏季,還可以移到室外。炕桌的用途很廣,是北方家庭必備的傢具。明代炕桌,是矮桌的輝煌時代,造型更加美觀,式樣更加豐富,用材和作工也更加講究。成為明代傢具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品種。平頭案:其特徵就是案面平直,兩端無飾。平頭案的式樣也是豐富多彩的。在卯榫結構、裝飾,以及局部處理上,可說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翹頭案:其主要特徵就是案面兩端向上翹起,明代稱為"飛角"。翹頭案多用擋板加以美化。架幾案:其造型特徵是:兩端為兩只幾子,架起案面。其特點是兩頭幾子與案面,不是一體,而是分體的傢具,裝配靈活、搬運方便。歷來受文人的寵愛。圓角櫃:其特徵是都用圓料,四立柱與腿子連成一氣,是一塊木料製成。更主要的是它沒有合頁,其門與櫃子的結合,是門軸插入的作法。圓角櫃有明顯的側腳。櫃頂也有噴出的櫃沿。方角櫃:其特徵是櫃體的各面都是垂直的,沒有側腳。櫃頂也沒有噴出的櫃沿。而門扇與立柱之間是銅合頁。悶戶櫥:它是桌案與櫃櫥的結合體。陳放、儲存兩種功能兼而有之羅漢床:是一種三面設圍子的床,又稱作彌勒榻。大概是因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為在崇尚佛教的時期,世人與僧人談經論道時常坐此床而得名。架子床 :其三面設圍,四角又設立柱、床頂有床蓋,形成一個四面搭架子、中間為獨立空間的大床。因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間至今仍喜用架子床。面盆架:面盆架有高低之分,高面盆架多為六腿、整體結構。兩條後腿高長,上部搭腦兩端出頭,上挑,中有花牌。搭腦之下常有掛牙護持。低面盆架,一般都取樸素無飾的式樣。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樣。結構上有整體和折疊兩種。隨著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傢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許多文人雅士參與了室內設計和傢具造成型研究。這些都促成了明代傢具的大發展。明代傢具在繼承宋代傢具傳統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推陳出新,不僅種類齊全,款式繁多,而且用材考究,造型朴實大方,製作嚴謹准確,結構合理規范,逐漸形成穩定,鮮明的明代傢具風格,把中國古代傢具推向頂峰時期。
『叄』 明式硬木傢具所用的榫卯有多少種
據統計,明式硬木傢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太和木作 越南黃花梨雕山水樓閣寶座屏風晉京坊 世平二聯櫥太和木作 瓜棱腿百納黃花梨晉京坊 一腿三牙條桌晉京坊 聯二悶戶櫥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 心靈手巧的藝人發明了不同的榫卯結構,用於傢具結構的不同部位,綜合地解決了硬木傢具的框架結構的美觀性和牢固性。由於這些榫卯結構設計得非常科學,每一個榫頭和卵眼都有明確的固定鎖緊功能,能在整體裝配時發揮作用,只要做工非常准確精細,榫卯之間是滑配合,略施一些魚鰾,傢具就非常結實牢固,而且在傢具的外表上根本看不見木材的橫斷面,只有憑借木材紋理的通斷不同,方可看到榫卯之間的接縫。這些工藝精巧的榫卯結構,構成了明式傢具的工藝特色。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傢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抱肩榫是結構復雜的榫卯結構,因為要解決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這是與桌面相連的。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傢具,牙條與束腰是用一塊獨木做出的,憑此掛銷,可使束腰及牙條和腿足牢固地連接在一起。這是抱肩榫的標准做法。清中期以後,抱肩榫的做法就開始簡化,掛銷省略不做了,為了省料,牙條和束腰也改為用兩塊木條單獨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進一步簡化,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只靠用膠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棖:霸王棖是用於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也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橫棖加固腿足的榫卯結構。在製作桌子時,為增加四條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條橫棖即可。但有時要製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條橫棖礙事,但又要兼顧桌子牢固,於是就可採用「霸王棖」。霸王棖為S形,上端與桌面的穿帶相接,用銷釘固定,下端與腿足相接(位置在本來應放橫棖處)。棖子下端的榫頭為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裝配時,將霸王棖的榫頭從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掛住了,再用木楔將霸王棖固定住。 夾頭榫:是製作案類傢具常用的榫卯結構。腿足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此種結構,是利用四足把牙條夾住,連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並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傳遞四條腿足上來。 插肩榫:是製作案類傢具的榫卯結構。腿足頂端有半頭直榫,與案面大邊上的卯眼連接,腿足上端的前臉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與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裝配時,牙條與腿足之間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齊的表面;當面板承重時,牙板也受到壓力,但可將壓力通過腿足上斜肩傳給四條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從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線的是45度的斜線,又叫「三角齊尖」。多用於框形的連接。另外,明式傢具中還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條、面板的連接均要用粽角榫。 栽榫:又叫「樁頭」、「走馬銷」,是一種用於可拆卸傢具部件之間的榫卯結構。由於要拆卸,榫頭易磨損,甚至損壞,出於維修方便,也避免因榫頭損壞而使傢具部件報廢的情況,一般都採用另外一種木料來製成榫頭,然後將榫頭栽到傢具部件上。栽榫多採用掛榫結構。羅漢床圈子與圍子之間及側面圍子與床身之間,多用栽榫。 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圓棍狀又帶弧形的傢具部件,如圓形扶手的榫卯結構。雖然也是兩根圓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頭的前端,都有一個台階狀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這樣便使連接部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連接部的中間位置鑿一個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個與此等大的四稜台形長木楔,插入後,便能保證兩個小直榫不會前後脫出。製作圈椅的扶手、圓形傢具都要用楔釘榫。
『肆』 卯榫結構的傢具中的榫卯結構
龍鳳榫加穿帶
將不夠寬的薄板加寬時,就用到了「龍鳳榫加穿帶」。將薄板的一段刨出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將其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帶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穿帶兩邊出頭,留做榫子。
攢邊打槽裝板
(一)中的「龍鳳榫加穿帶」拼成的板可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裝入攢邊的木框。
其具體做法:木框四根,兩根長而出榫的叫「大邊」,兩根短而鑿眼的叫「抹頭」。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納木板的邊簧(在拼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帶出頭部分則插入大邊上的卯眼內。這樣即可以用「攢邊打槽裝板」的方法把木板裝入木框。
楔釘榫
兩種不同的楔釘榫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傢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
具體做法: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並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掛套。
霸王棖
桌子上常常用到這種方法。
霸王棖的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用銷釘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中部靠上的地位。棖子下端的榫頭向上勾,並且做成半個銀錠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掛住
了。空隙墊塞木楔,使之固定。
用來連接弧形彎材,例如:圈椅的扶手。
基本做法:兩片榫頭交搭,同時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
夾頭榫
案形傢具中最常見的榫卯結構。
如圖可見,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與牙頭;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結構穩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變動,又可將桌面的重量分擔到腿足上來。
插肩榫
除夾頭榫之外,插肩榫也是案形傢具的一種榫卯結構。
其結構和夾頭榫的結構相似,也是腿足上端開口,嵌夾牙條;頂端出榫,與桌案案面的卯眼結合,不同的是在插肩榫中,腿足的上端外側被削出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腿足與牙條相結合時,槽口便與斜肩正好契合。當腿足承受桌案壓力的同時,牙條便和斜肩咬合的更緊。這樣,桌案的結構便愈發牢固起來。
走馬銷
羅漢床圍子與圍子之間或圍子與床身之間常用到走馬銷。
是「栽銷」的一種,指用一塊獨立的木塊做成榫頭栽到構件上去,來代替構件本身做成的榫頭。一般按在可裝卸的兩個構件之間。獨立的木塊做成的榫頭形狀是下大上小,榫眼的開口是半邊大,半邊小。榫頭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邊,就可扣緊。
『伍』 傢具上的合頁怎麼調整啊
1、門覆蓋距離調節:螺絲向右轉,門覆蓋距離變小(-)螺絲向左轉,門覆蓋距離變大(+)。
4、彈簧力調節:一些合頁除了常見的三維調節外,還可以調節門的關啟力,一般以高大沉重的門所需的最大力為基點,應用到窄門和玻璃門上時,就需要調節彈簧力。旋轉一圈合頁調節螺絲,彈簧力可以減少至50%。
基礎保養:傢具買來之後先用洗潔精徹底清洗,干透之後均勻地在表面上蠟(可用電吹風熔解蠟塊,均勻地吹開),上蠟半小時後,用干布擦一遍。
日常保養:每2-3周上一次蠟,防止暴曬,防止接觸滾燙的器物,平時要用干布擦拭,盡量少沾水。搬動傢具時切忌拖動。
『陸』 如何安裝傢具抽屜導軌
這個東西是要抄有技術和技巧襲的,沒有劃線的技巧,裝軌道很難,還要保證兩條軌道裝的是一平行線等。安裝板式傢具,其中裝抽屜是最難的,下面講解步驟:
1.先在抽屜幫上居中裝上子軌道。
2.量好從抽屜面到子軌道的中線;
3.由此中線加3毫米(視縫隙大小,自己決定預留多少)作為母軌道的預裝線,並在站板上刻畫好;
4.裝上母軌道(注意,母軌道最好向後安裝2毫米,以免頂抽面)插入抽屜;
5,檢查抽屜的縫隙與平行並校對。
『柒』 義大利十大傢具品牌是哪些
Armani Casa在設計中加入更多色彩元素和木質的混搭,綠和黃唱了主調。如同其獨立性的時尚設計,Armani Casa亦不愛隨波逐流,崇尚現代風格中的簡約作派。
在家居時尚的中心,Armani Casa把家裝飾物也做得如同時裝風格一樣優雅極致。巧妙利用中式屏風的輪廓,融入色彩的大膽運用。織物上的綉花也是將中西方的手工藝結合得恰到好處。
Bentley Home的設計理念沿襲了Bentley的經典風格和百年來無與倫比的美學傳統,將低調奢華的英倫汽車設計元素完美的融入了當代裝飾風格,以珍貴的材質與細膩的工藝製作,打造出了舒適優雅而富有內涵的家居臻品。
『捌』 法式風格傢具有什麼特點
法式風格建築講究自然,它追求內在和色彩的聯系,我們身處其中會感覺到很大的一個活動空間。法式建築往往不求簡單的協調,而是崇尚沖突之美,在建築整體上有一個和嚴格的把控,比較善於在細節雕琢上下功夫。
布局上面對稱嚴密,氣勢恢宏,居住感受豪華舒適。我們身處與其中的話,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內感受到主人的一個良好的氣質,它帶著一種西方國家特有的紳士精神,和我們國家儒學中的謙謙君子有所不同,它更加自信張揚。
細節處理上運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線條。這個和整體風格也是交相輝映的,主要上是突出法式風格的典雅,它傢具的設計上多是結構粗厚的木製傢具,就像鼓型邊桌一樣,給人們呈現了一種皇家的品位。
法式風格特點是比較崇尚自然沖突之美的,我們將沖突點綴其中,恰到好處,又不會讓人們感覺到不適,更多的是一種驚艷的感覺。
法式風格特點中傢具的特點也是獨具匠心的,通常情況下法式風格的傢具可以分成新古典、哥特式、洛可可、巴洛克四種。比如洛可可風格就帶有女性的柔美,可以使人們感受到那種秀氣和高雅,那種融於傢具當中的韻律美。
法式風格特點在建築上推崇優雅、高貴和浪漫,就像王子與公主的故事經久不衰。我們國家對浪漫的表現更多的是伊人在水一方那種朦朧美,而法式風格追求的是在氣質上給人們一種感染。
『玖』 傢具工藝流程
大概就是這樣的,然後配了張圖
一、機加工工藝機加工工段包含以下工序:
貼面(裁料、拼縫、拼花、過膠、熱壓)
開料(電子鋸、裁板鋸、推台鋸、排鋸)
冷壓(拼架、過膠、組胚、冷壓)
裁邊(推台鋸、雙頭鋸)
封邊(直封邊、曲封邊、異型封邊、包邊)
鑽孔(六排鑽、三排鑽、單排鑽、台鑽、手電筒鑽)
實木/異型加工(推台鋸、帶鋸、立銑、花槽機、開槽鋸、平刨、壓刨、砂光、鑼機)
二、油漆加工工藝油漆工段包含以下工序:
補灰砂磨(白坯)
噴底漆干砂(漆膜)
執色噴面漆修邊(拋光)
三、包裝加工工藝包裝工段包含以下工序:
修邊(修邊、打磨、清潔、拖色)
安裝(預埋件、裝飾件、五金配件、商標)
組裝(局部組裝、成品組裝 )
試裝(備料、組裝、調試檢查、拆裝)
備料(板件備料、配件備料)
包裝(備料、點數、疊放、保護、封箱)
十件包裝法的步驟:
1、看圖確認; 2、分類清點; 3、對位擺放; 4、十件錯位; 5、開始打包; 6、確認無誤。
注意事項在「十件」打包過程中,如遇下班或其它原因(如上廁所、領材料、請假、換人、參加其它臨時工作等)而未把十件打包完的,則在繼續打包前應認真檢查剩下部件和材料的數量、質量及擺放等,否則在包裝人員離開工作位時有較多的不可控因素而造成錯誤出現。
『拾』 中國古代傢具種類有哪些
中國古典傢具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原則上可分成「五大類」:床榻類、桌案類、椅凳類、櫃架類、雜項類。
1、椅凳類
漢代之前,人們是沒有坐具,通常採用的以茅草、樹葉、獸皮等製成的席子,席地而坐。直到一種被稱為胡床的坐具從域外傳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椅凳。後進唐朝的全力發展,椅子才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直呼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為三大種類:凳、椅子、寶座,並又細分成多種名稱和造型:
(1)凳: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
(2)椅:交椅、太師椅、四齣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皇宮椅等。
(3)寶座。
2、桌案類
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物,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中國的古代,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比如,供桌供案主要應用於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八仙方桌主要應用於接待重要賓客,例如「請上坐」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邊位子;圓桌主要應用於家人共餐,一家團圓之意。
按生活習慣和用途,中式桌案類傢具大致分為供桌、方/圓/月牙桌、幾案、其他等。
3、床榻類
床榻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按材質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珍貴硬質木材所制,如黃花梨、紫檀;另一類為白木材質,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
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那時還只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後才出現高足坐卧具。「床」與「榻」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是有分工的。床體較大,可為坐具,也為卧具;榻體較小,只用於坐具。
魏晉南北朝以後,榻體增大,床與榻同樣擔負著坐卧兩種功能,因而也就難以截然分清了。習慣上認為:床不僅長,而且寬,主要為卧具。榻身窄而長,可坐可卧。
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古典傢具中的拔步床、架子床、羅漢床、貴妃榻,都是明清甚至是民國時期的遺存,其中尤以清代的居多。主要有:拔步床、架子床、羅漢榻、羅漢床、貴妃榻。
4、櫃架類
櫃子的使用大約始於夏商時期,古時的「櫃」,並非我們今天所見之櫃,倒很像我們現在所見的箱子,而古代的「箱」,則是專指室內存放東西的地方。出土文物中,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櫃子,應該是河南信陽長台關戰國楚墓的小箱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我們這里說它是箱子,是按現代人的說法,如果按戰國時的稱呼,則應稱為「櫃」。
到了漢代,才有了區別於現今所謂「箱」的小櫃子,櫃呈長方形,下有四足,櫃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櫃蓋,並裝有暗鎖,櫃身以乳釘作裝飾。到了唐代,就有了較大的櫃,能放置多件物品。宋代開始,已有專用的書櫃,櫃身呈方形,正面對開兩門,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一直到明代之後,才創造出許多櫃架類的新品種來。
從功能上區分,中國古典櫃架傢具大致可分為四類:
(1)卧室類:頂箱櫃、官帽櫃等;
(2)書房類:萬曆櫃、網背書架、門書櫃、千秋書架等;
(3) 珍玩類:多寶格、珍寶櫃、博古櫃等;
(4) 廚房類:亮格櫃、碗櫥等。
5、雜項類
按照雜項類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類別」:
(1)置物類:書箱、衣箱、官皮箱、百寶箱、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盤、提盒等;
(2)屏風類:地屏、床屏、梳頭屏、燈屏、掛屏、曲屏風等;
(3)架具類:衣架、面盆架、鏡台、燭台、承足(腳踏)等;
(4)擺件類:筆筒、墨盒、棋罐、瓶座、碟架、煙具、雕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