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學問題
解:設書櫃買了X個,
5X-X=120
4X=120
X=30
30×5=150(個)
答:書櫃買了30個,五屜櫃買了150個
2. 群藝傢具廠賣出的書櫃個數是五倔櫃的5分之1,賣出的書櫃比五屈桂少120個。賣出的書櫃和五倔櫃各多少個
設賣出的書櫃為X,賣出的五斗櫃為Y
列方程組:X=Y/5
X=Y-120
X=30 Y=150
3. 寧波群藝館的經歷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寧波的農村俱樂部陷入低谷。
1963年至1966年初,文化館採取點面結合方法,促使農村俱樂部再度興旺。這些俱樂部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廣泛開展了家史、村史、社史教育和講革命故事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65年,寧波地區召開首屆農村俱樂部代表會議暨觀摩演出,有22個農村俱樂部演出了小型多樣的節目,並推薦16個俱樂部的10個文藝節目,參加了省農村俱樂部代表會議暨觀摩演出。
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市文化館的一批領導和業務骨幹被戴上走資派、文藝黑線干將等罪名而橫加批判,有的被調離文化館,有的送鬥批改幹校,文化館的業務工作癱瘓,農村俱樂部、農村劇團被否定。1969年隨著「清改」運動結束,文化館改建為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70年省革命委員會要求各地「學習、演出、保衛」革命樣板戲,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便將普及革命樣板戲當作頭等任務來抓,這時一些被調離文藝崗位的幹部又返回到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由於當時只搞樣板戲「一花獨放」,強調「三突出」創作原則,使寧波市群眾文化藝苑呈現枯燥、冷清、單調局面。1971年成立《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30周年徵文辦公室,徵文范圍包括戲劇、曲藝、文學、攝影、美術等門類,通過徵文活動使文化館的領導、輔導力量得以加強。
1972年下半年,寧波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又復稱寧波市文化館。同年12月上旬,在餘姚召開群眾文化工作會議,並觀摩龍南公社同心業余文宣隊演出。
1977年11月,省文藝創作節目調演大會在杭州舉行,爾後,寧波市文化館組織各縣文化館派業務幹部深入工廠、農村,廣泛發動,使俱樂部稍露生機,創作、演出活動也漸趨活躍。
1974年受小靳庄經驗影響,寧波市文化館也--度掀起唱忠字歌、跳忠字舞之風,但因業務幹部普遍對此反感,多作消極應付,為時不久,也即自行消失。
1978年鎮海縣劃歸為寧波市管轄。同年底,在寧波市文化館基礎上建立了寧波市群眾藝術館,設創作、文藝、基層、後勤4個組,附設業余文藝學校1所,編輯出版《寧波文藝》和《寧波演唱》。文藝組兼管農村文化,規定每人抓2個點。
1979年7月,寧波地區群眾藝術館建立,設攝影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文藝創作4組,創《憨園》、《文學作品選刊》、《戲劇》等刊物。1983年10月地市合並,並稱寧波市群眾藝術館,設辦公室、戲劇曲藝組、音樂舞蹈組、美術攝影組、綜合組 (抓基層群文網路建設、業余文藝學校),後因以文補文工作需要,又增設經營部。
1984年春節搬進縣學街群藝館新大樓。每晚大樓燈火輝煌,群眾文化空前繁榮。
1993年位於郡廟旁的寧波市群藝館大樓被拆遷,暫遷入秦家祠堂。同年10月增設少兒部。
1994年底寧波市群藝館與展覽館合並,一套班子二塊牌子。館址遷入葯行街117號展覽館大樓。市群藝館當時在職幹部職工59人,離退休人員20人,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副研級4人,館員16人,助館、管理員24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寧波市群藝館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率先在全市推出具有開拓意義的各類文化項目與活動。相繼開設了寧波歷史上首家舞廳,寧波市第一座鐳射卡拉OK歌廳,舉辦了寧波市首屆「最佳節目主持人」大賽,1991年寧波國際旅遊文化節民間文藝大會串踩街活動,1992年《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演唱大獎賽。這些項目與活動因具有一定創新性,吸引了當地不同層次、年齡、口味的人們。1995年「富蘭達杯」中國國際標准舞第九屆全國錦標賽的成功舉辦是提高群藝館在全市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的重要契機。此後,承辦大型城市文化活動,成為寧波市群藝館的一個明顯特色。1997年-2001年連續五屆寧波國際服裝節、2000年「新世紀、新寧波」大型城市文化慶典、省、市運動會開幕式廣場文體表演、2000年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文體表演等大型城市文化活動的承辦經歷,使群藝館不但贏得了五屆服裝節先進集體,兩屆組織工作獎、省及全國體育大會(運動會)優秀組織獎、兩屆中山廣場文化活動先進單位、優秀組織獎等榮譽,對全館綜合實力的提升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2000年「新世紀、新寧波」大型城市文化慶典活動,名列全省優秀廣場文化活動評比榜首。另一方面,立足基層,貼近群眾的2001年社區文化藝術月、1997年至2001年的中山廣場文化活動等眾多文藝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素質,提升了寧波的美譽度,為全市社區文化與廣場文化的普及與開展發揮了示範和導向作用。2001年社區文化藝術月舉辦期間,適逢中央十餘家知名媒體在甬采訪,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成為記者競先報道的焦點。 以沖刺「群星獎」為目標,寧波市群藝館採取有力措施,出精品,出人才。
4. 群藝傢具廠賣出書櫃的個數是五屜櫃的1/5,賣出的書櫃比五屜櫃少120個,賣出的書櫃和五抽屜個多少個
藝傢俱廠賣出的書櫃是五屜櫃的5分之1,書櫃比五屜櫃少120個。賣出的書櫃和五屜櫃個多少個?
設五屜是單位「1」,則書櫃是1/5
那麼五屜是:120/(1-1/5)=150個
書櫃是:150*1/5=30個
5. 岩前鎮的經濟概況
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1.6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1.19億元,鎮級財政收入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元。擁有各種成份的企業4600餘家。
1985年,建鎮財政所。1988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213萬元。此後,隨著鄉(鎮)企業、多種經濟實體及各種經營的迅速發展,鎮村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鎮預算內財政收入943萬元。比1988年上增3.43倍。16個行政村財政總收入147萬元比1988年增長3.48%。
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40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3762萬元,農業總產值10294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63%和23.34%,比1988年增長313.94倍和5.76倍。
2014年,岩前鎮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
全村共有耕地1667畝,人均耕地0.34畝,全村山林面積6567畝。2013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4182.7萬元,村財年收入約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580元。主要農產品:馬鈴薯、烤煙、大豆、李子等;
糧食生產
岩前是武平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糧食生產以種植水稻、大豆為主,旱地作物有甘薯等雜糧。205國道沿線大部分農田實行煙—稻、煙—菜連作,1988年後,全面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0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08.67公頃,糧食總產量15442噸,平均每公頃產4965公斤,分別比1988年增27.46%和12.59%。經濟作物
境內經濟作物有花生、烤煙、玉米、蕉芋、生薑、木薯等,果樹有柑橘、枇杷、柿、柚子、葡萄、桃、李、梨等。1990年開始,發展山地綜合開發,大面積栽種果茶,相繼建立3個果茶基地。1995年,發展商品蔬菜,岩前鎮蔬菜發展公司成立。2000年,種植花生527.67公頃,產花生1013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縣的33.53%和32.09%;烤煙種植面積700公頃,產煙1344噸。全鎮共建成水果基地4個。茶園34.73公頃,產茶12噸。果樹種植面積287.66公頃,產果1068噸,其中柑橘種植面積18.53公頃,產量244噸,枇杷種植面積17.86公頃,產量96噸,柚子種植面積8公頃,產柚65噸,甘蔗種植面積12.53公頃,產蔗478噸,玉米種植面積181公頃,產玉米845噸,蔬菜種植面積521公頃,產菜12220噸。林業生產
1988年,採取封、管、造相結合等形式,進一步完善林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鎮林業技術推廣站成立。1995年為保護森木資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區剩餘段木等培育香菇,僅將軍村當年就種植300萬袋。實現社會產值700多萬元,純收入400萬元。1998年,把寧洋、將軍2個行政村劃為鎮雙千畝毛竹生產基地。2000年,造林84.2公頃封山育林257.33公頃,跡地更新47.26公頃,生產林木1713立方米、毛竹7萬根、油桐子35噸、松指279噸、棕片33噸、筍干70噸、山蒼子18噸、香菇181噸。畜牧水產
1987年,鎮內群眾自發興起飼養美國皇鴿熱,迅速遍及全縣。大布村村民王賀龍引進香港皇鴿,南京鸚桃鴨等種苗創辦養鴿為主的養殖場,產品銷往香港、深圳、廣州、廈門、河南等地,年產值29萬元。1989年3月,原福建省省長王兆國等領導專程前往參觀。後因飼料價格上漲,肉鴿滯銷,養鴿熱急驟降溫。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35512頭,養牛3019頭,家禽31.30萬只,蜜蜂560箱;肉類總產量2258噸,禽蛋583噸,蜂蜜5噸;養魚水面131.13公頃,水產品501噸。與1988年比生豬存欄數增長10.2倍,牛存欄數增長12.51倍,家禽飼養數增長18.21倍,養魚水面增長11.37倍。
岩前是武平主要工業基地之一。
1988年後,縣辦水泥廠、岩前機械廠,農村手工造紙和石灰石生產、膠合板廠等一批鎮村企業,在經濟改革中,相繼改制為承包、租賃、聯營、股份等形式。岩前機械廠生產的人造金剛石切割片,產品馳名中外,除銷往廣州、深圳、廈門等地,還遠銷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家和地區。
1996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工貿小區13.33公頃,第一期工程征地15萬平方米。岩前鎮企業管理站被福建省鄉(鎮)企業局授予先進企管站稱號。
1997年後,農村個體企業迅速發展,金山煤礦、麻油鴨加工廠、楊梅畲水庫電站、木製品加工廠、重鈣廠、錫箔廠、新光明農場、飼料廠、稻穀加工廠、善聯花生製品廠、大布膠合板廠、龍武挖掘機廠、群藝傢具廠、大富豪傢具廠、錦添傢具廠等干企業相繼建成。
2000年,全鎮有各類企業1869家,從業人員5878人,創產值55457萬元,其中工業企業產值33762萬元,實現利潤3366萬元,上繳稅金870萬元。初步形成以建材、煤炭、機械、建築、運輸、商業、飲食服務為主體的企業體系。
岩前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區內水、電、路和征地工作正有序推進;其中鎂合金集中區(即為岩前工業集中區西區),已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入園企業福建鑫利華年產5000噸鎂合金屑粒生產線項目等已建成試產。
岩前鎮建材、煤炭、機械、鑄造、化工、水電、食品、竹木加工、食用菌、傢俱、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發展優勢。
2006年岩前鎮引進項目22項(含技改、擴建項目),其中投資在500萬元的項目有香江礦粉製品有限公司、恆鑫礦業有限公司、武平縣強友建材廠等12項,完成投資8532萬元,引進縣外資金6439萬元。
2014年,岩前鎮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26.69億元、增長23.5%,佔全縣116億元的23%,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1億元、增長36.1%。擁有4家億元企業、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988年,鎮內校舍多為土木、磚木結構。為1層—2層,全鎮學校佔地面積12.3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1674人教職工145人;小學17所,在校學生4048人,教職工219人,其中民辦、代課教師55人。此後,新建校舍逐年增加。
1992年,掀起集資辦學熱,多方籌措資金,新建、擴建一批校舍,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其中社會集資100多萬元。至1993年,新建校舍8370平方米,維修校舍3883平方米。
1994年,經省、地教育和財政主管部門驗收,岩前鎮農村小學通過「六項督導」教育評估。次年,青壯年非文盲為99.3%,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掃盲標准。經地、省人民政府驗收,岩前鎮實現基本無文盲鎮。
1996年,鎮文化技術學校被省教委授予「先進文技校」稱號。
1997年岩前學區被國家教委授予「中華掃盲獎」。
1998年,岩前鎮被福建省教委評為「幼教先進鄉(鎮)」。
2000年,全鎮中小學學校佔地面積15.59萬平方米,校舍總建築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小學佔地面積10.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5萬平方米。學校購置教學設備費用總計27.863萬元。其中購置電腦22台,全鎮學校藏書9.48萬冊。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3303人;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學生4917人;幼兒園1所,幼兒班34個,在園幼兒1020人。教職工501人,其中中學教職工225人,幼兒教職工37人。
1988年,岩前鎮建有農技站。
1989年,岩前鎮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重點抓實用技術培訓與推廣。
1990年,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峰貴村建辦武平縣科技綜合開發示範場,作為縣內的重要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承擔省、地科委的「優高」綜合開發項目。確定為科技示範鎮。
1996年岩前鎮通過省、地驗收,達到省定科技示範鎮各項指標。
1999年,武平獅岩有限公司開發研製的低溫電鍍金剛石薄壁工程鑽頭,在第七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000年,鎮內有煙草專業技術協會、茶果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85%中青年農民掌握1門—3門實用技術。全鎮有各類技術人員350人,其中中級技術人員142人,初級技術人員208人。
1988年,鎮設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7人。16個行政村有醫療站,有村醫務人員35人。
1996年,岩前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准。
2000年,岩前鎮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5名,設中西醫門診、手術、化驗、X光、超聲波、心電圖、防疫、婦幼保健等室和葯房、病房,有病床35張,衛生院佔地面積2999.3平方米,院房建築面積5438.48平方米,醫療診斷器械設備總值約36.32萬元。有村衛生所39個,街道門診部1個,個體醫療所4個,廠礦企業醫療室4個,有衛生技術人員123人。全鎮98%人口飲用安全水。
1988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住房建設投資隨之增多。
1994年開始實施《岩前鎮總體規劃》,鎮所在地規模面積由1988年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先後開辟2條新街,2個新村和1個邊貿市場。
2000年,鎮駐地建成東自烤煙場、南接大崗湖,北臨伏虎村,西抵峰貴村、縣水泥廠,總面積4.5平方公里,比1988年擴大3倍鎮內主要街道3條,總長3.2公里,巷道10條,總長4公里,主街長800米,寬24米。街巷鋪水泥路面6萬平方米,鋪設給排水管8750米。新建鎮政府辦公樓、郵電支局、衛生院、煙草站、建設銀行營業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農行營業所等,公共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公共綠地14000平方米,設立街道路燈及高架燈。90%行政村道鋪設混凝土路面,建有村部、學校等公共設施。伏虎村、寧洋村、躍進烤煙場、東峰新村按規劃逐漸擴大。造福工程139戶,人口7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