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班節的魯班故事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在東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們一直從事著原始的、繁重的勞動。直到有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創造出許多靈巧的工具,他們才從那些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他就是魯班。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一,也是一個相傳有許多創造的傑出發明家。二千多年以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當你看到家裡使用的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時,你或許會覺得這沒有什麼,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這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也正是由於這些發明的出現,才使得木工工匠的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魯班學藝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紡線。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里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板凳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著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裡;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老師傅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里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魯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起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裡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著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裡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著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著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著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主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 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傢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 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 《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釋解:伏以於魯班第一個徒弟,自然山水是仙境好風水蘊涵,其指自然山水仙境之中的土地公(神),自然山水同時蘊涵泰山可以鎮宅,所有的災難、大風大浪、雷電鬼怪、土地神泰山可以抵抗,災難被家地板抵抗了家庭自然沒有災難,順應自然給家帶來好運興旺發達,(本可以不用板,僅地一字足以,因魯班乃木工匠開山鼻祖才有其意)。
⑵ 魯班學藝的故事
魯班學藝這個故事已在民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經過了六大關的考驗,時時刻刻在練就他的品行和修養。
年輕的魯班告別了家鄉,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這樣沒有嚇倒魯班,他憑著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個破屋前,斷定了這就是老師傅的房間。坐下來耐心的等。太陽下山,老先生醒來。問了他幾個做木匠的基本問題,魯班靠著本領輕松的答對了。老師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魯班的艱辛才剛剛開始,他把門後已長滿銹的斧子、刨子、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閃閃發亮。隨後,魯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參天大樹,然後砍成一個光滑大柁,用鑿子在大柁上鑿了兩千多個眼,魯班足足幹了十二白天,十二個黑夜。把成果讓師傅看,師傅連聲叫好。
師傅看魯班這樣的好學,誠懇。就帶領魯班來到西屋。原來西屋滿是精緻的模型,魯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手藝學好,於是認真的研究起模型來。往後,魯班茶不思,飯不想。時時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後,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緻的木材。
而魯班在人們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魯班學藝便成了後人磨練自己的目標。
⑶ 魯班尺如何用
古代建築設計師常用壓白尺決定房屋整體的空間尺度,如高度、進深、面寬等,木匠則用魯班尺來丈量裁定門口的尺寸。相對而言,現代人在進行建築設計和室內裝飾時,對房屋整體尺度和門口尺寸的確定就隨意得多,很少有人根據壓白尺和魯班尺的吉利尺寸來建房和進行室內布局擺設。
魯班尺是我國古代民間廣為流行的建築工具。一般用於量度和確定住宅門戶和傢具的尺寸。在《魯班經》和《魯班營造正式》中稱為「魯班真尺」和「魯班周尺」。
(3)魯師傅傢具床擴展閱讀
魯班尺長約46.08厘米,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後經風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並呼之為「門公尺」。又稱「角尺」,主要用來校驗刨削後的板、枋材以及結構之間是否垂直和邊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市尺=0.8魯班尺。
魯班尺產生不久即融合了丁蘭尺,後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
⑷ 作為木匠界的神人,你知道的魯班小故事有哪些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 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魯班山東人,現在被人們尊稱為建築業的鼻祖, 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築業,而在航天業,他發明的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在軍事科學,魯班發明的雲梯(重武器)、鉤鉅(人們現在還在使用)及其它攻城的武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魯班很早就被稱為機械聖人;此外,還有很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關於魯班的故事有:
關於魯班的發明創造,民間有多種傳說,但我們現在從僅存的史料中已經難辨真偽了,但魯班是我國建築師的鼻祖是誰都不能否認的。
(1)雲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墨子·公輸》記載:"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戰國策·公輸盤為楚設機章》寫到墨子往見公輸般時說:"聞公為雲梯"。二者皆證明魯班造雲梯的事跡。
(2)鉤強:鉤強也叫"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據《墨子·魯問》記載:從前楚越水戰,因"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致使楚敗於越。楚為改變這種戰局,在魯班初到楚國後,就首先讓分製造了這種兵器,對敗退的敵船能鉤住,對進攻的敵船能抗拒。
(3)木鵲:一種以竹木為材的飛翔器械。據《墨子·魯問》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4)木工工具:春秋戰國時期,建築木工的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魯班和當時的工匠建造房屋、橋梁,都離不開木工工具。《孟子·離婁》說:"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足見當時已有"規"與"矩"。現在沿用的曲尺,可能就是魯班在"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木工稱它為"魯班尺"。
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
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
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魯班造鋦:
一天,魯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尋找木料,突然腳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手被茅草滑破了,滲出血來。
「怎麼這不起眼的茅草這么鋒利呢?」他忘記了傷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發現小草葉子邊緣長著許多鋒利的小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我也用帶有許多小鋸齒的工具來鋸樹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頭鋸開了嗎?那肯定比用斧頭砍要省力多了。
於是,魯班請鐵匠師傅打制了幾十根邊緣上帶有鋒利的小鋸齒的鐵片,拿到山上去做實驗。果然,很快就把樹木鋸斷了。
魯班給這種新發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
魯 班
在中國的宗教中,神的主要聖責之一是保佑其信徒。對於許多行業和職業來說,這種保佑可以是為了生意上的興隆,但對另外一些行業,如建築業,這種保佑則變成更為現實的形式。魯班是住宅建築的保護神,這歸於他發明了大量的工具,如鋸、刨和墨斗,這些都是建築行業中基本的工具。因而,魯班是中國建築者和施工者的聖人,他的慶祝日是6月13日。在古代和現代文獻中對魯班有各種稱呼,如建築師、工程師、工匠工藝設計師以及發明家。據說,他最著名的是一位高超的建築家。
魯班生在魯國(現今的山東省),他真正的名字是公輸般,--現今不再使用的別號。他生活在戰國(春秋)時期,許多書中註明他出生於公元前507年,不過還有更早的說法是公元前606年。據說他在公元前490年和420年間獲得最大的影響。民間有許多魯班事跡和發明的故事,其中一些是屬於真實的,而另一些顯然屬於神話。在建築行業中,魯班的許多故事都是由師傅傳給徒弟的方式傳下來的,許多建築業本身的技藝也是這樣傳承的。
魯班傳記 魯班的發明 魯班廟 神話傳說(原載香港建造商會編《香港建設》第四章1990年出版)
魯 班 傳 記
做為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時代,魯班時代的記載是不完全的,但他是最初人類推崇到神的位置的人之一,所以這些故事帶有傳說和真實合二為一的特點。魯班是一位技藝工匠和建築家(下文我們將介紹他的發明),但他經常被認作是一位機械師。盡管這樣 ,他受到的教育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他在工作中是通過粗略的估計、直覺、靈機或單純的一般感覺來進行的。因此,他的技能是以其工作經驗和感覺為基礎,而不是任何偉大的理論研究或思想。當然,這種良好的裝配技能如木工技術,至今仍適合傳授給徒工。這些技巧可以學但不能用文字傳遞:手藝人能夠展示所做的現象,但不能用邏輯術語表達他對所使用材料的感知,以及基於他多年經驗之上對正確事物的直覺。在我們當今這個大生產和周密計劃體系的時代,這樣的技術幾乎是一種損失的工藝。在諺語中也流傳聖人的名字,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有限有技能。在英語中相對應有的"教訓長輩"。魯班的重要遺產之一是《魯班經》或《魯班指南》,在《中國科學和文化》第二部分第六卷中,Joseph Needham對此有敘述.這是一本為工匠和建築者提供綜合技術、風水、探測實用建議的技能指南。Needham形容此書如下:這本書公開了一系列實例來展示本結構的施工,木工中的鋸工,各種房屋、橋梁和亭,局部的建築或竣工。這里可以用眾所周知的敦煌壁畫中一個處於施工的亭作一比較。在這幅圖畫中有一座曾欲使其成為一個天文台的塔式建築。接下來跟在公輸般傳說的傳記之後是大量涉及林木砍伐,支柱的架設,特有的單柱和雙柱構架,糧倉的建造,以及鍾塔式建築、避署房屋、傢具、手推車、方平板鏈泵、活塞風箱、算盤和其他東西的製造。精密的規格和尺寸都是用經驗知識所點綴,這里的經驗知識是關於吉日和不吉日,摩力咒符的圖型和與之相應的祭品方面的知識。由於這本書魔術的成分超過技術本身很多,這樣,最後使我們感覺到一個"特徵"建築物,是用驅除或帶來運氣的妖術和固定的保佑符咒來敘述的。魯班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和出現一場技術革命的時期,當時機械工和工匠只憑眼前的感覺進行製造。技工們往往遭到那些受到教育的官們的嘲笑,卻不能用言詞回答誹謗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僅能用雙手來製作。學者們對機械發明有許多置疑,魯班和他的同行們則用手工製品帶來的工匠地位的變化。
魯班的發明「刨」
在魯班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既使幹得很好,也難也令人滿意。後來魯班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製造出來的表面越平,干起來也越容易。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魯班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後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後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刨。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發明家,前啟發了她的丈夫。當魯班刨平木料時,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於她還要盡其它的義務,做這樣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為刨木工作台發明了一個木槽以抵住魯班刨木撞擊的壓力,使刨木成為可由一個人來乾的工作。由她發明的木槽被稱為班妻。
墨 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
尺 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 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栓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栓。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栓被製成魚的形狀掛在門上。Needham指出,魯班用形狀象搗棒鑰匙取代了這些栓,這決定於准確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魯班的技藝就能製造這樣一個裝置,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鎖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許多鎖中。魯班的另一些發明的標志是鑽頭、楔、轆轤、鏟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發明,當時是魯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他反復考慮後,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後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將麥子和米置於其間,當上面的圓柱轉動時,粉末(或麵粉)便出來了。
傘
這項發明最終一句話歸於魯班的妻子。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魯 班 廟
為紀念這位建築聖人而建。香港的魯班廟坐落於香港島Kennedy Town之上的青蓮台,是寶龍台延伸取道的階梯。每年舉行一次魯班節,這時建築者和施工者皆來供奉祭品。此廟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歷史。在有十位工匠要求慶祝魯班誕辰的鼓動下,人們提出要在十九世紀末在香港為其建廟的計劃。他們設想,如果徵集到整個建築工人25%的人捐款使建築業的每個人能記住並紀念聖人的生日,將是一個好主意。一位李先生被他們的熱心所感動,在西區捐出一塊地,此後又經過一段時間,收集了足夠的資金,終於在光緒十年將廟建成。此廟和所形成的聯合會即稱為"廣悅堂"接著,出現了一點麻煩。李先生的兒子本要將此地賣給 HopHing 公司,因為他父親已將魯班廟的地段捐贈而沒能實現。幸巧,HopHing公司很同情魯班的追隨者,最後又為「廣悅堂」捐出了一附加地段,並請來一位建築師為此段畫出新的規劃圖。此廟重建了一段時間,現今的這個廟是Chin Chin公司於1927年建造的。與這廟鄰接的會議廳是由委員會成員捐款於1950建造的。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香港建築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並沒有忘記古老的傳統和歷史。每年在炙熱潮濕的季節,都慶祝魯班節,所有的建築工地都停工,以便工人們可以參加慶祝活動。
神 話 傳 說
民間流傳有許多魯班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普通的凡人來說幾乎是難以置信的,但讀起來又是很有趣的。歷經久遠的演變過程,其中少量的故事可能是真的,而其餘那些顯然都是虛構的。許多故事是由建造工地的工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這是一個從可能的和可信的到難以置信的幻覺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墨翟經常出現在魯班的故事中。一天,一位工匠發明了一隻木鳥(風箏),木鳥高高地升入天空並高高地留在天空三天。墨翟說,「你造這只木鳥的功績是不能與一位工匠製做一個車軸銷子相比較的。在很短的時間里,工匠砍出一片木頭,雖然僅三英尺,但能載動至少50擔(大約3噸)的重負。的確,任何對人們有益的成就才可說成是靈巧的,而任何無益的則是笨拙的」。據說,這種論點使魯班獻身於他的生活,服務於人們,製造有用的東西。這段歷史還有第二種描述,這也許是學者們對工匠能力的妒忌:墨翟根據這種模型,花了三年的時間製成一個風箏,卻在其放飛的第一天折毀。當他的謅媚追隨者奉承他時,他說:「這和做木製牛軛栓一樣不明智。」
魯班的另外一個故事也與思想家墨翟有關。楚惠王是個最有權的人,他准備與鄰國宋國作戰。他委託魯班設計火炮「登城雲梯」,用以攀登宋國首府的防禦區。這時墨翟前來用聰明的言詞和誠心,試圖勸阻惠王放棄其意圖。惠王猶豫不決。為了說服他的論點,墨翟不得不作一次模擬的交戰,反擊魯班和他的器械,最後,以他第九次反擊抵制了魯班。於是惠王終於同意放棄他的追求。有一位本領不高的建造者在設計一座喇嘛廟的屋頂時結構不成比例。工程進展中這個差錯便暴露出來。面對著日益嚴重的工程差錯,急得他只想自殺。他下決心這樣做以後,便到工地食堂去進最後一餐,去後他發現做飯的廚師換了人,菜也做得不可口。當他抱怨這位廚師時,得到的唯一回答是:「加重鹽」。這句話在他腦子里反復出現多次以後,這位建造者發出了一句音同而字不同的聲音:「加重檐」。於是他的建造上的難題終於得到解決。同時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另外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元朝皇帝想建一處新奇的避署房屋。他找了一位建造者並命他一定要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樣式,否則將被處死。這位建造者憑空想出了許多方案,卻沒有一個能符合要求。絕望之中他來到一個茶館里。發現坐在他旁邊的是一個老翁。這位老人拿了一隻極稀有的空鳥籠。這位建造者立即覺得,這只鳥籠正好提供了他要他尋找的設計基礎。他提出要買這只鳥籠,但出任何高價這位老翁都不賣,後來老翁就離開了茶館。失望地返回家裡,卻驚喜地發現那隻鳥籠已被老翁留在他的家中並提供了鳥籠的裝配圖。這位老翁就是他在茶館見到的那位。第二天這座新奇的避暑房屋即開始動了工。這位老翁就是魯班。
在很多這樣的故事中,魯班都被描寫成一位慈善的強者,能夠幫助那些危難中的人們。上樑的時候,人們按慣例是用帶有福字的紅布裝飾橫穿房了的主梁。這是由於一位磚工人和工匠在建造一所新房子時,錯量了主梁的尺寸,並發現他們所建造的梁比所要求的尺寸短了一英尺。正當他們 發愁這個難題時,一位老工匠湊過來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他說:「把梁砍成兩半,我來為你們安裝」。他們照著他的說法做了,於是老人登上梯子安裝了此梁的每半個,在中間留出一個空當,並用一塊印有福字的紅綢填放其中。沒有人能看出這根梁是分開的。工匠和砌磚的工人們看到這個新裝法都很高興,當他們轉身向這個老人道謝時,魯班已經不見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做細木工所制的物品時要格外的精心,否則時間和木料都會被浪費掉。
在建造東宮的時候,有一位老工匠想求一份活干,可工頭說他年齡太大了,無法爬到所要工作的高處。這位老者說他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工作。這時,另一位工人勸說工頭留下這位老者和他們一起幹活。老人留在那裡,二周之內他做的所有事情只是製作出了許多不規則和不整齊的楔子。這些楔子顯然是根本沒有用的,有些人甚至拿著它當了柴禾。到了裝配所有梁和柱的時候,工人們根本沒有遇到連接上的困難。後來一位工人拿起魯班的楔子,發現每個連接物的空間都接得很好,一個接一個,魯班所有的楔子都用在宮殿的建造中了。這位老人從此很受人尊敬。
魯班的神靈一直永存在工作之中,並活在從事建築工業的人們心中,建築業將繼續慶祝他的生日,整個社會都感激魯班。他為人類創立了許多建築技巧方面的技術。
⑸ 魯班學藝的文言文
魯班學藝這個故事已在民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經過了六大關的考驗,時時刻刻在練就他的品行和修養。
年輕的魯班告別了家鄉,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這樣沒有嚇倒魯班,他憑著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個破屋前,斷定了這就是老師傅的房間。坐下來耐心的等。太陽下山,老先生醒來。問了他幾個做木匠的基本問題,魯班靠著本領輕松的答對了。老師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魯班的艱辛才剛剛開始,他把門後已長滿銹的斧子、刨子、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閃閃發亮。隨後,魯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參天大樹,然後砍成一個光滑大柁,用鑿子在大柁上鑿了兩千多個眼,魯班足足幹了十二白天,十二個黑夜。把成果讓師傅看,師傅連聲叫好。
師傅看魯班這樣的好學,誠懇。就帶領魯班來到西屋。原來西屋滿是精緻的模型,魯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手藝學好,於是認真的研究起模型來。往後,魯班茶不思,飯不想。時時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後,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緻的木材。
而魯班在人們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魯班學藝便成了後人磨練自己的目標。
小學課本上的《魯班學藝》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著一位老大娘在紡線。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到:「老奶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里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著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地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著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裡;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里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銹,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
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起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著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裡擺了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著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
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裡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著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
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著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著,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著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住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傢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
⑹ 魯班學藝的原文譯文
魯班到了一個破屋前,斷定了這就是老師傅的房間。坐下來耐心的等。太陽下山,老先生醒來。問了他幾個做木匠的基本問題,魯班靠著本領輕松的答對了。老師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魯班的艱辛才剛剛開始,他把門後已長滿銹的斧子、刨子、鑿子依依不停的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閃閃發亮。隨後,魯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參天大樹,然後砍成一個光滑大柁,用鑿子在大柁上鑿了兩千多個眼,魯班足足幹了十二白天,十二個黑夜。把成果讓師傅看,師傅連聲叫好。
師傅看魯班這樣的好學,誠懇。就帶領魯班來到西屋。原來西屋滿是精緻的模型,魯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手藝學好,於是認真的研究起模型來。往後,魯班茶不思,飯不想。時時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後,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緻的木材。而魯班在人們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魯班學藝便成了後人磨練自己的目標。
(6)魯師傅傢具床擴展閱讀:
人物軼事
傳說魯班為楚國的水軍發明了「鉤」和「拒」,當敵軍處於劣勢時,「鉤」能把敵軍的船鉤住,不讓它逃跑;當敵軍處於優勢時,「拒」能抵擋住敵軍的船隻,不讓它追擊。楚軍有了鉤、拒後,無往不勝,魯班也無愧為軍工專家。
一天,魯班向墨子誇耀說:「我有舟戰的鉤和拒,你的義也有鉤和拒嗎?」,墨子是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鼓勵人們相敬、相愛,仁義至上的。他於是回答:「我是用愛來鉤,用恭來拒。
你用鉤鉤人,人家也會鉤你;你用拒拒人,人家會用拒拒你。你說『義』的鉤拒,難道不比『舟』的鉤拒強嗎。」,魯班無言以對。
魯班又拿出他的發明:一隻木鵲,它可以連飛三天而不落地。墨子卻說:「這木鵲還不如一個普通工匠頃刻間削出來的一個車轄,車轄一裝在車軸上,車子就可以負重五十擔東西;而你的鵲有何實際作用呢?
木匠做的東西,有利於人的稱為巧,無利於人的只能叫作拙。」,魯班聽完,深知墨子的哲理,後來,他一心為民所用,發明了許多受老百姓實用的木製品,被稱為「木匠之父」。
⑺ 魯班尺有兩行字是怎麼用的
魯班尺使用方法:
1、吉凶判斷:曲尺,長度10市寸,即1市尺;每寸用顏色標注,分別是:一白、二黑、三綠、四碧、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以寸為准,一寸、六寸、八寸為吉;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門的尺寸要落在一寸,六寸,八寸位置上,這樣才是好門。
2、魯班尺量與曲尺搭配使用:市場上賣的魯班尺標有紅色和黑色,把所需長度落在魯班尺「紅色」上,則為吉。然後用曲尺量,若所需長度搭在曲尺「白色(一白、六白、八白)」上,則為吉。
3、魯班尺的用途:在家居裝修中,用於進戶門、卧室門、廚房門及幾個主要門口的尺寸的測量;用於辦公桌的尺寸的測量;用於傢具、床、櫃子的尺寸的測量。
魯班尺 :魯班尺是風水上的一種尺。
1.古代工匠訂制陽宅建築及廚灶神桌都會依照魯班尺的尺寸,將梁的高度、房的面積(長寬)、門的尺寸等都定位在吉字上。
2.魯班尺俗稱為文公尺。紅字為吉,黑字為凶。長一尺四寸一分,以生老病死苦五字為基礎,劃分為八格,各有凶吉,依序為:財(錢財、才能)、病(商災病患、不利)、離(六親離散分離)、義(符合正義及道德規范,或有勸募行善)、官(官運)、劫(遭搶奪、脅迫)、害(罹患)、本(事物的本位或本體)。
3在風水學說中一般住家大門只裝本門與財門,義門乃寺觀學舍義聚之所可裝,大門用義字反會有災禍臨門,官門只有官府可裝,大門合官字將會與官方訟爭。
4.一般常見的魯班尺又分為上下兩個部份:
上半部為文公尺:用於陽宅、神位、佛具尺寸。
下半部為丁蘭尺:多用於陰宅、祖龕。
5.魯班尺使用於陽宅建築,依其風水論之方向與氣象而設。主要用於神廳、廚灶、神桌、主人房與書房,將梁的高度、房的面積(長度與寬度)。建築物以隔牆內部實際尺寸為准,門窗亦以窗框內窗仁為准。有關神桌尺寸及實高最好依此魯班尺為宜。
⑻ 名人拜師的故事(不少於300字)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是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庄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裡「鬥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葯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葯,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葯草,也懂得了些葯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葯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葯。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葯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葯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葯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
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葯,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裡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葯的份量拿錯了會葯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葯,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鍾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葯,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為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
《魯班學藝的故事》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紡線。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里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里,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麽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裡;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里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
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裡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
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裡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
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傢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
《豐子愷拜師學藝的故事》
一個細雨霏霏的清晨,正是早自習的時間。幾個用功的同學已靜靜地在自習教室里溫課了。豐子愷匆匆走進教室,迅速取上了放在桌內的曲譜,又匆匆地離去,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一頭扎進了細雨之中,快步向琴房走去。
這天輪到豐子愷還琴,這也是豐子愷最害怕的一件事。他沒有吃飽飯,想利用還琴之前的十幾分鍾去抱一抱佛腳。當他推開琴房的門時,不禁一怔,但見李叔同先生早已靜靜地端坐在琴邊。大風琴上的譜表與音栓都已安排妥貼,露出一排雪白的鍵板,猶如一件怪物,張著闊大的口,露著一口雪白的牙齒而蹲踞在那裡。
豐子愷連忙向李先生鞠了一躬。
「你來了!」
李叔同用右手指著譜表說:「來,來,子愷,彈給我聽聽。」
豐子愷順從地走近風琴,不安地坐了下來。而李叔同並不逼近他,也不正面督視他的手指,只是斜立在離他數步的桌旁。
琴聲響了,節奏紊亂的曲調顯然說明豐子愷內心十分緊張。他不敢抬頭看先生,只顧低頭注視著自己的手指,從雙眼的餘光中,他彷彿窺見李先生的眼睛不時地流露出不滿的神氣。
「鍵板按錯了一個!重來……」
「手指用錯了一個!重來……」
豐子愷越彈越急,心頭就象是壓了一塊大石頭,一首中速的樂曲,竟彈奏成了一首「跑馬曲」。「壞了,今天要砸鍋了!」豐子愷已經意識到今天必定失敗。還不待他細想,只聽見李叔同先生用平緩而又嚴肅的語調低聲說:「去吧,下次再還!」
豐子愷只好默默地站起身來,深深地向先生鞠了一躬,隨即便悶悶不樂地離開了琴房。他知道,這會兒得再回去加上刻苦練習的功夫了。
下午,天色陰沉得厲害,不到六點,天就暗了下來。在從食堂到自習教室的路上,豐子愷仍在為早晨還琴的事懊喪。他低著頭,緩緩地行走,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不停地摸弄黑色制服的第三顆鈕扣。「真是倒了大霉!第一次還琴就未通過,李先生准要把我看成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傻瓜了。」豐子愷這么想著,一種從未有過的失落感占據著他的全個身心。
「子愷、子愷!」豐子愷正走著、走著,突然有人在離他很遠的地方叫他。他漫不經心地回頭一看,原來是劉質平一邊喊著,一邊朝他奔來。
且說豐子愷在那次與劉質平為了誰先了解李叔同而發生爭執以後,他倆反而更加親近了。加上劉質平比豐子愷高兩級,又有音樂的才氣,很受李叔同的賞識,他平時的為人也不錯,豐子愷倒也願意與他交往。此時,劉質平叫喊著追趕他,豐子愷也就停住了腳步。他舉頭望瞭望陰沉沉的天空,又做了一次深呼吸,想以此來穩定一下自己的情緒。劉質平氣喘噓噓地跑到豐子愷跟前,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子……子愷……!你讓我找……找得好苦!」
「有事嗎?」豐子愷淡然地問,一隻腳順勢踢飛了一塊碎石子。
「當然有事!你猜猜看!」
豐子愷真有點不耐煩了:「誰猜,我沒有心事!」
「唉,子愷,別這樣。來來來,我們坐下。」劉質平一把將豐子愷拉到路邊的一塊青石板上,兩人坐了下來。
「究竟啥事體?你就說吧!」
「好,好,我說。可我說了,你可要請我去吃花生米喲!」
「去,去,去!老讓我請你吃東西。」豐子愷更耐不住了,正要起身離開,劉質平這才把實情說了出來。
原來,劉質平在下午去接受李叔同的個別輔導——盡管劉質平這一級已不開音樂課,但由於劉質平的音樂成績十分優異,李叔同希望他繼續進修音樂,並擬介紹他留學日本,所以這樣的個別輔導已成了慣例。這天下午的個別輔導課,李叔同照例對劉質平那嫻熟的鋼琴技巧表示了肯定,但在這同時,李叔同卻意外地對他談起了豐子愷。李叔同說:「我現在教的班級中有位叫豐子愷的同學,他的學習態度十分認真,這對做事業是頭等重要的。他的圖畫成績很不錯,你們今後是否可以多交往?今天早晨子愷來還琴,盡管沒有通過,不過這是由於初次還琴,過分緊張罷了。我倒很願意收下他……」
劉質平邊擺弄著手勢邊比劃地一口氣把李先生的話告訴了豐子愷。豐子愷聽了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與他一天的苦惱太不相容了。
「我說質平兄,你這話當真?」
「當然!騙你小狗!」劉質平瞪大一雙眼睛,一本正經起來,那憨頭憨腦的樣子,使豐子愷再也沒有理由懷疑他說話的真實性。
「啊!太好了!我還以為李先生從此會看不上我了呢!」
豐子愷彷彿從苦海里掙脫了出來,正輕松地躺在松軟的沙灘上一樣。整整一天的煩惱、惆悵,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吹得煙消雲散。
「你高興了,那麼花生米呢?」劉質平還沒有忘記那花生米。
「花生米?好!別說花生米,再加上些五香豆腐乾也行!星期天我請客!」說完,兩位少年夥伴飛也似地向自修教室跑去……
且說豐子愷與劉質平各自的未來作了一番美妙的設計之後,他倆果真那樣去實行了。與劉質平相比,豐子愷更多的把時間放在了圖畫課上,其它的課程得過且過。未過多久,豐子愷便成了浙一師里繪畫成績數一數二的學生了。
圖畫教室設在學校的西側。這是經李叔同先生親自設計後改建的。它寬敞明亮,教室內同時可放置二三十個畫架,還有一個很大的天窗。
自從跟李叔同先生學習音樂、繪畫後,豐子愷的學習興趣明顯發生了變化。以往,豐子愷是一位各門功課都優秀的模範生,可現在,他除了堅持認真學習國文、外語課外,把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藝術學科上,其它功課得過且過,有些科目在考試時甚至還得過倒數第一名。誠然,對於一個要在藝術上干一番事業的人來說,這樣做未必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豐子愷能如此果斷地抉擇自己的奮斗方向,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首先來自李叔同的藝術魅力,當然也少不了當初楊伯豪對他的影響。
還是老師最理解自己的學生。豐子愷在藝術上的每一個進步,都引起了李叔同的注意。一個初夏的晚上,白天被烈日沐浴過的路面還在蒸發著余熱,悶得人們喘不過氣來,豐子愷整理了一下作業,趁離就寢還有大約一小時的光景,為畫會活動的事去向李叔同匯報。當他匯報完畢正要退出時,李叔同突然叫住了他。只見李叔同用手輕輕地撫摸了一下豐子愷的肩膀,和藹地對他說:「你的繪畫進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兩處教課,沒有見過象你這樣
進步迅速的了。你以後可以……」
李叔同沒有再說下去,目的是想看看豐子愷的反映如何?聰明的豐子愷明白了老師的意圖,而且也正是他長期亟盼的。
「謝謝!謝謝先生!我一定不辜負先生的期望!」
「李先生當晚的這幾句話,便確定了我的一生。可惜我不記得年、月、日、時。又不相信算命,如果記得而又迷信算命的話,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的關口,因為從這晚起我便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
這是豐子愷於1943年所寫《為青年說弘一法師》中的一段話,他把自己從事藝術的啟蒙歸功於李叔同了!
⑼ 標准魯班尺一尺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厘米
魯班尺沒有標准之說
古代魯班尺長46.08厘米
現代兩種魯班尺長度分別為42.9厘米和50.4厘米
魯班尺,全稱「魯班營造尺」,亦作「魯班尺」,為建造房宅時所用的測量工具,類今工匠所用的曲尺。魯班尺長約42.9厘米,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後經風水界加入八字,以丈量房宅吉凶,並呼之為「門公尺」。
又稱「角尺」,主要用來校驗刨削後的板、枋材以及結構之間是否垂直和邊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市尺=0.8魯班尺。魯班尺產生不久即融合了丁蘭尺,後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
(9)魯師傅傢具床擴展閱讀
發明介紹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裡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機關設在裡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這不可不認為,魯班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頭兵。
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
後世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期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在兵器製造方面,魯班曾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戰爭發揮過巨大作用。後來在墨子的影響下,不再製作這類戰爭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以造福於勞動人民。
當然,魯班尺只是古代房屋門戶傢具的尺度標准,對於現代住宅來說,魯班尺的尺寸只可以作為一種參考。門戶和傢具的尺寸歸根結底是由人的活動需要和住宅的實際情況決定的,只要大小適中,方便實用就可以,沒有必要墨守成規。
⑽ 從前,有個木匠叫魯班的故事題目是什麼
故事的名稱叫:《 魯班學藝》;附故事全文,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魯班學藝
魯班年輕的時候,決心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他拜別了爹媽,騎上馬直奔西方,越過一座座山崗,趟過一條條溪流,一連跑了30天,前面沒有路了,只見一座大山,高聳入雲。魯班想,怕是終南山到了。山上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該從那一條上去呢魯班正在為難,看見山腳下有一所小房子,門口坐一位老大娘在紡線 。魯班牽馬上前,作了個揖,問:「老奶奶,我要上終南山拜師學藝,該從哪條道上去」老大娘說:「這兒九百九十九條道,正中間一條就是。」魯班連忙道謝。他左數四百九十九條,右數四百九十九條,選正中間那條小道,打馬跑上山去。
魯班到了山頂,只見樹林子里露出一帶屋脊,走近一看,是三間平房。他輕輕地推開門,屋子裡破斧子,爛刨子攤了一地,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兒,伸兩條腿,躺在床上睡大覺,打呼嚕像擂鼓一般。魯班想,這位老師傅一定就是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了。他把破斧子,爛刨子收拾在木箱裏,然後規規矩矩地坐在上等老師傅醒來。
直到太陽落山,老師傅才睜開眼睛坐起來。魯班走上前,跪在地上說:「師傅啊,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師傅問:「你叫什麼名字從哪兒來的」魯班回答:「我叫魯班,從一萬里外的魯家灣來的。」老師傅說:
「我要考考你,你答對了,我就把你收下;答錯了,你怎樣來還怎樣回去。」魯班不慌不忙地說:「我今天答不上,明天再答。哪天答上來了,師傅就哪天收我做徒弟。」
老師傅捋了捋鬍子說:「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幾根大柁幾根二柁多少根檁子多少根椽子」魯班張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間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檁子,二百四十根椽子。五歲的時候我就數過,師傅看對不對」老師傅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問:「一件手藝,有的人三個月就能學會,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學會。學三個月和學三年,有什麼不同」魯班想了想才回答:「學三個月的,手藝紮根在眼裏;學三年的,手藝紮根在心裡。」老師傅又輕輕地點了一下頭。
老師傅接提出第三個問題:「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下山去,師傅送給他們每人一把斧子。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心裡刻下了一個名字。你願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馬上回答:「願意跟第二個學。」老師傅聽了哈哈大笑。
老師傅說:「好吧,你都答對了,我就得把你收下。可是向我學藝,就得使用我的傢伙。可這傢伙,我已經五百年沒使喚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魯班把木箱裏的傢伙拿出來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長滿了,鑿子又彎又禿,都該拾掇拾掇了。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來。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兩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彎彎的月牙。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鑿子也磨出刃來了,一件件都閃閃發亮 。他一件一件送給老師傅看,老師傅看了不住地點頭。
老師傅說:「試試你磨的這把斧子,你去把門前那棵大樹砍倒。那棵大樹已經長了五百年了。」
魯班提斧子走到大樹下。這棵大樹可真粗,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抬頭一望,快要頂到天了。他掄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這棵大樹砍倒。
魯班提斧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這棵大樹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兒,圓得像十五的月亮。」]
魯班轉過身,拿斧子和刨子來到門前。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樹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樹幹上的節疤,足足幹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圓又光。
魯班拿斧子和刨子進屋去見師傅。老師傅又說:「試試你磨的這把鑿子,你在大柁上鑿兩千四百個眼兒: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拿起鑿子和斧子,來到大柁旁邊就鑿起來。他鑿了一個眼兒又鑿一個眼兒,只見一陣陣木屑亂飛。足足鑿了十二個白天十二個黑夜,兩千四百個眼兒都鑿好了:六百個方的,六百個圓的,六百個楞的,六百個扁的。
魯班帶鑿子和斧子去見師傅。老師傅笑了,他誇獎魯班說:「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藝都教給你!」說完就把魯班領到西屋。原來西屋裏擺好多模型,有樓有閣有橋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櫃,各式各樣,精緻極了,魯班把眼睛都看花了。老師傅笑說:「你把這些模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專心學,手藝就學好了。」
老師傅說完就走出去了。魯班拿起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捨不得放下。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裡,翻過來掉過去地看,每一件都認真拆三遍安三遍。每天飯也顧不得吃,覺也顧不得睡。老師傅早上來看他,他在琢磨;晚上來看他,他還在琢磨。老師傅催他睡覺,他隨口答應,可是不放下手裏的模型。
魯班苦學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老師傅還要試試他,把模型全部毀掉,讓他重新造。他憑記憶,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老師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讓他造。他一邊琢磨一邊做,結果都按師傅說的式樣做出來了。老師傅非常滿意。
一天,老師傅把魯班叫到眼前,對他說:「徒弟,三年過去了,你的手藝也學成了,今天該下山了。」魯班說:「不行,我的手藝還不精,我要再學三年!」老師傅笑說:「以後你自己邊做邊學吧。你磨的斧子,刨子,鑿子,就送給你了,你帶去使吧!」
魯班捨不得離開師傅,可是知道師傅不肯留他了。他哭說:「我給師傅留點什麼東西呢」老師傅又笑了,他說:「師傅什麼也用不了,只要你不丟師傅的臉,不壞師傅的名聲就足夠了。」
魯班只好拜別了師傅,含眼淚下山了。他永遠記師傅的話,用師傅給他的斧子,刨子,鑿子,給人們造了許多橋梁,機械,房屋,傢具,還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所以後世的人尊他為木工的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