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軟陶是什麼如何做軟陶
軟陶,又叫"彩陶",也有人稱"燒烤粘土"。19世紀,當德國雕塑家創造這種材料時,由於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
性,充分滿足人類的創造慾望,很快便風靡了整個歐美地區。它多變的特性,立刻又成為啟發創造思考、培養文化
氣質的教材。直到今天,"軟陶"仍是手藝界DIY族的最愛。基本上,它是一種"土";是一種"可以雕塑成形的土";
是一種"必須放進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顏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種千變萬化的圖樣和形狀,有人測,"軟
陶"將是21世紀最時尚產品。
最好選擇一個表面平滑,堅硬耐割,面積廣大的工作檯面,如玻璃、大理石、陶瓷或美耐米桌面。這些都是非常理
想的工作檯面,不但不粘、耐割,而且易清洗,如果是塑膠、木頭桌面,則最好再鋪一塊上述材質的工作板。
在搓土之前,將雙手洗凈、擦乾,再抹上一點乳液或護手霜(不要抹太多),待乳液被子皮膚吸收稍為干一些時。
手上就形成了一層類似保護膜的油層,在搓土或製作時就不會過於粘手。此外,在搓土時最好先搓淺色,再搓深
色,就不會把淺色土弄臟。最後手部清潔,也是抹上一點乳液或護手霜,用力搓揉手心,將染料搓融至乳液後,再
用肥皂洗凈即可。
9、軟陶的調色方法。
一般市售的軟陶,就已經有數十種顏色,但是在製作軟陶作品時,若能將原有的顏色加以調合,可以使作品的顏色
看起來更鮮活。
軟陶的調色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把握幾個基本的原則,就可以調出自己想要的顏色。
三色圖
依照上圖三原色混合法則,就可以掌握調色的大方向。
實際調色的比例,淺色比深色的比例要大很多。例如:黑+白=灰,則黑色只要很少量,就可以使很大一塊的白色軟
陶土調成灰色;若是紅+白=粉紅色,以1∶4 的比例來調合,而用暗紅色取代紅色來調相同的色彩,暗紅色可能只需
原本紅色1/4的份量。
除了三原色之外,加入適量的黑或白色,可使原本鮮艷的色彩變得沉穩或粉嫩。其實第一次調色時,不一定能馬上
調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但是只要多多嘗試累積經驗,更甚而每次調色都把顏色和比例做簡單的筆記記錄下來,便可
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短時間內,馬上就能成為軟陶調色的高手。
10、軟陶的烘烤方式。
軟陶作品在造型完成之後,都必須經過烘烤箱烘烤,此過程對於軟陶作品有直接的影響。
烘烤軟陶的兩個要素:⑴時間 ⑵溫度,兩個要素都必須控制在理想的狀態下,才能烘烤出完美的軟陶作品。
①時間因素:烘烤軟陶作品要有足夠的烘烤時間,否則作品無法烘烤完全,導致表面易破裂變形。原則上1/4英寸
(約6.4mm)的厚度需烘烤15分鍾, 1/2英口寸(約12.7mm)的厚度需烘烤30分鍾。一般來說,較硬的土需較長
的烘烤時間;較軟的土需較短的烘烤時間。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烘烤時間是指從烤箱達到預定溫度之後到烘烤結束的
這段時間。若未事先將烤箱預熱,則烘烤時間要再加上預熱時間才是正確的烘烤時間。(一般烤箱預熱需十分
鍾)。建議讀者將不同大小厚薄的作品分類,把相同厚薄的作品放在一起烤;製作大形軟陶作品時,最好能將內胚
先以鋁箔作好,以減薄作品的真正厚度,縮短烘烤時間。
②溫度因素:烘烤軟陶作品要有適當的烘烤溫度,若溫度太低作品無法達到理想的硬度及彈性,容易破損;溫度太
高會導致作品表面焦黑或甚至融化變形。所有的軟陶作品烘烤溫度都是130 C/275F,不能超過145 C。建議讀者
在烘烤軟陶作品時,墊一塊磁磚或玻璃片(不能鋪鋁箔),在快烘烤好之前5分鍾,將溫度稍微調高,利用此短時
間稍高溫的烘烤方式,可使軟陶作品表面微泛起油亮光澤。若以此方式重復烘烤,效果會更好。
注意:可能是由於台灣的烤箱及陶土和國內的有一些差別,經過我們的實驗,一般2CM厚的軟陶作品將溫度控制在
100 C左右,烘烤十分鍾左右就可以成型。冷卻後拿出,如果感覺手感較軟,可以繼續加烤幾分鍾。溫度過高或時
間過長都有可能將軟陶烤焦、烤裂。
初學者可先暫訂在5分鍾,而分成兩段時間烘烤。烤箱不能設定溫度時,則以3-5分鍾為原則,分成2-3次烘烤,但
每次烘烤時須等到作品冷卻,才能重覆烘烤。在烘烤過程中不慎將作品烤裂時,可在作品冷卻後,填補上同色系的
軟陶土,並加以輕壓、撫平,再加入烤箱中略微烘烤即可。
㈡ 如何製作軟陶平面裝飾之獅子
1、將紅色軟陶做成球形,然後擀成圓片,再剪出一個圓環,將兩頭接在一起,並用工具刻出一道道的紋路,作為獅子的鬃毛。2、取黃色軟陶揉成球形後,擀成圓片,再修剪一下,黏在紅色的鬃毛中間,作為頭部。3、取少量黃色軟陶做成小圓球,再捏扁,黏在頭頂作為耳朵。4、取少量白色軟陶揉成小圓球後捏扁,黏在臉上,然後再揉出兩小顆藍色顆粒,黏在白色軟陶上,作為眼睛。5、取一點紅色軟陶揉成水滴形,黏在眼睛下方作為鼻子。然後再捏兩個白色小圓片黏在鼻子兩側,作為鼻翼。6、取藍色軟陶搓成細條狀,切成六段,分別黏在鼻子的兩側,作為胡須。7、用工具刻出嘴巴。然後將獅子裝飾在小本子的左下角,這樣一個平面裝飾的獅子就製作完成了。您知道嗎?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雄獅在母獅眼裡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注意。
㈢ 軟陶工藝是什麼
所謂「軟陶」其實並不是陶,而是一種人工的低溫聚合粘土。又叫「彩陶」,也稱「燒烤粘土」。從外形上看,這種粘土的小包裝極其類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與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軟陶器形和硬陶較接近。中國江南地區古代文化遺址中,出土這類陶器較多。軟陶是古代陶器,按製作方法分泥質和細砂質兩種,按烘烤方式火候較低,胎體不如硬陶堅硬。胎作紅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種幾何形紋,因此也稱「印紋軟陶」。在使用上要注意三歲以下兒童不能用等方面的常識,並要注意製作要領。
軟陶表面紋飾結構較粗疏,有繩紋、波紋、格紋、圈紋和編織紋等。因此當軟陶最初面市的時候,人們看到之後眾口一詞地認為這就是橡皮泥。軟陶的興起緣於二戰以後,從那個時候起,歐洲人就開始玩這種低溫聚合粘土。盡管軟陶的歷史不算短了,但這種低溫聚合粘土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只有大約10年。最初流行是在台灣地區。「軟陶」這個稱謂就是沿襲了台灣的叫法。20世紀30年代,當德國雕塑家創造這種材料時,由於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圖樣像千萬種花一樣繽紛燦爛,可充分滿足人類的創造慾望,很快便風靡了整個歐洲地區。後來傳進美、日。直到今天,[軟陶]仍是手藝界DIY(自己動手)族的最愛。軟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見到的字是[POLYMER CLAY]。它是一種[土],是一種[必須放進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顏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種千變萬化的圖樣和形狀,難怪有人預測,[軟陶]將是21世紀最迷人的工藝材料。
㈣ 製作軟陶泥的模具要怎麼做
可以按以下步驟來進行:
1.取一塊軟陶泥揉成球。
2.捏成需要的形狀。
3.用工具修飾一下原型。
4.把原型放到瓷磚上,用工具把原型的邊緣修成坡型的,就是如果把挨著瓷磚的部分當成底,那麼和上邊的面成梯形坡度,下大上小,為的是好脫模(這一步很關鍵)。
5.我用一塊石頭在原型上按出問紋理,按不按紋理,或者按什麼紋理根據自己需要而定。到這一步可以把原型先進烤箱烤制定型了。
6.用排筆粘上爽身粉或者滑石粉在烤好的原型上均勻的塗上一層起隔離作用。也可以用化妝棉或者紗布粘了粉拍上去。
7.再取一塊相對大些的泥,揉好根據原型的大致形狀捏成圓形或者方形等。
8.把捏好的泥塊扣在原型上,捏實,不要讓里邊有空隙(多試幾次,自己總結經驗)。做好進烤箱烤制。
9.烤好感覺快涼透的時候從烤箱取出,從瓷磚上取下來。
10.把原型用模具里取出來,一個模具就做好了。
11.找出自己想用的顏色的泥,揉好准備按模。
12.按之前在模具里或者泥上邊塗層油,我用的護手霜,這樣比較容易取出來
13.把泥按進去,造型復雜的要在細節的地方反復多按幾次,以防有的地方泥進入不到位。
14.用刀片消掉多餘的部分。
15.削後的樣子。
16.翻出來的樣子,我這個削的時候沒削利索稍微有點毛邊,不過不要緊,稍微修一下就可以了。
(該方法來源於網路,如果還不懂,可參考該網友的圖片。摘自網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3a85a0100n2f3.html)
㈤ 軟陶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軟陶是一種新型捏塑材料,1930年由德國雕塑家發明,稱為fimo,具有高度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且由軟變硬只須在130℃左右加熱10-15分鍾,因而又稱"低溫陶泥"、"神奇魔泥"、"聚合粘土"。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粘土,而是由聚氯乙烯添加一些可塑劑和顏色色素合成得到,配方一般包括:pvc樹脂、軟化劑、有機溶劑、多元酯、熱塑性塑膠以及碳酸鈣,按一定配比混合而成。將合成得到的軟陶放在烤箱中低溫烘焙就能得到所設想的形狀和結構,而且不會收縮變色,成品也可重新鋪設、打磨、鑽孔、著色(如熒光色、材質紋理和半透明色等),並保存兩年以上。因此軟陶是市場前景十分看好的一種合成材料,開發潛力很大。
......
軟陶的基材是熱塑性塑料pvc,再輔之以多元酯、塑膠、碳酸鈣等,其中多元酯一般採用二辛酯,以起到增強作用;塑膠多採用具有硬段的熱塑性塑料,以穩定成品提高機械性能;填充材料則多用碳酸鈣。因此,軟陶材料本身毒性很弱,在正常的130度烘烤溫度下也不會產生有毒或刺激性氣體,但切忌超過200度。軟陶所用的有機溶劑不易揮發,儲存需要避免紫外線及高熱輻射,成品可用清水清洗,之後塗上亮光蠟或油使表面光滑。由於採用了有機溶劑,軟陶製作不可採用塑膠、木頭桌面,而應使用玻璃、大理石、陶瓷或美耐米作為直接接觸材料,在手工操作之前也要在手上塗敷乳液或護手霜,以形成油層保護膜。
㈥ 軟陶是什麼樣的材料
PVC人工低溫聚合材料。軟陶又叫塑泥,源於歐洲,80年代台灣引進翻譯是軟陶,90年代大陸引進翻譯是塑泥,意為塑料的泥。軟陶看似橡皮泥,實質接近塑料,有比較生動的造型能力,是專業雕塑材料之一。
軟陶第一次出現在1930年的德國,是由化學原料PVC聚氯乙烯所合成的,其中添加了一些可塑劑和顏色色素,從學術上來講它的標准名稱應該叫:聚合體粘土(Polymerclay)。
軟陶的發明者是德國一名叫FifiRehbinder的婦女,初期也只是一些個人在使用,真正出現商業的品牌是在1964年,她將配方出售給就是現在知名的EberhardFaber公司,從此FIMO這個世界最早的軟陶品牌就誕生了。
軟陶的製作方法並不簡單,揉土是軟陶製作的必要工序,其目的是把未經加工的軟陶材料揉制均勻,使材料的內部密度加大,減少裂痕與氣泡的存在。揉制「成熟」的軟陶材料在整個製作過程中都會得心應手。
軟陶製作的重要過程是造型。作品的成功與否有一大半是看製作者是否會創造出美麗的想像。簡單的軟陶製作不外乎以下幾種造型,如球形、鼓形、方形、水滴形、柱形、彎柱形等等。
㈦ 軟陶新手應該需要准備哪些工具
軟陶新手應該需要准備工具如下:
常見的有木質和鐵質,建議初學者買材質是一體的,不要買木把上面連接的刀具,勁道適用不當,刀就從木把里脫落了(當然價格昂貴保證質量的除外)。
刀片:用於軟陶泥的切割、劃分,泥條的切片。
壓面機:在軟陶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小量地調色、拼合花紋圖案,個別軟陶變硬了,純粹的用手揉捏至軟會非常辛苦,用了壓面機能事半功倍。
擀泥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用於泥的碾壓、揉合,製作泥片。最好選用不銹鋼和亞克力材質的,否則擀泥片的時候泥會粘在棍上。
所謂"軟陶"其實並不是陶,而是一種人工的低溫聚合粘土。又叫"彩陶",也稱"燒烤粘土"。從外形上看,這種粘土的小包裝極其類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與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軟陶器形和硬陶較接近。中國江南地區古代文化遺址中,出土這類陶器較多。軟陶是古代陶器,按製作方法分泥質和細砂質兩種,按烘烤方式火候較低,胎體不如硬陶堅硬。胎作紅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種幾何形紋,因此也稱"印紋軟陶"。在使用上要注意三歲以下兒童不能用等方面的常識,並要注意製作要領。
㈧ 手工製作傢具模型
多大比例的呢?這個很關鍵,一般現在的房產戶型解剖基本在1:25~版1:30大小。很多的現成傢具模型都是權有買的。如果別的特殊比例,可以去宜家或其他傢具商場拍照片收集資料,然後自己製作。
一般製作可以通過ABS和亞克力等材料,這是製作模型的最常用材料,很好加工及上色。上色一般就噴漆,還有的可以用軟陶來製作沙發,枕頭等。
㈨ 請問這樣的模型,都是軟陶做的嗎
使用軟陶做這個會過於繁瑣 除非為了藝術需要 否則一般不會考慮使用
從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外牆多數是使用的普通木板
玻璃使用的估計是低密度聚乙烯
衛生間部分牆壁使用的瓷磚
廚具使用的應該是普通PVC加上貼紙
沙發 床這類應該是碎布片製作的
其他小傢具可能是使用倒模石膏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