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最早時期客家居民形成

最早時期客家居民形成

發布時間:2022-07-31 05:24:40

⑴ 誰知道客家人的歷史

客家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客家人也並非是指我們平常所說的旅居他鄉的客人,而是指在嶺南地區居住有上千年歷史的一個重要民系,是相對於廣府、潮汕民系來說的。廣東省內的三大民系(廣府、潮汕、客家)都是南下漢人與少量的百越族群交融而成[1]。客家民系比廣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時間要晚,但客家人並不比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部分原當地族群的客家先民。 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台灣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廣東省內最多。在廣東,客家人是嶺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嶺南,而最終形成於閩粵贛嶺南地區。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2]。 葉挺、葉劍英、曾憲梓、李光耀、泰國首位女總理英拉等都是客家人的 深圳客家文化節
典型代表。 在廣東各地,本地客家人群體內部會用客家話交流,對外會用粵語和普通話交流。 在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廣東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於幾百年前的廣東客家人下南洋運動),特別是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拉西亞、泰國等地,客家話和潮汕話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請問客家人的發源地在什麼地方

客家的源流始於秦征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等發展,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族群——客家人。

客家人是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一個漢族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中國族群都是經歷過歷朝歷代的遷徙而發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幾百年前的移民為主體,廣東、福建、台灣的幾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

(2)最早時期客家居民形成擴展閱讀:

一、歷史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

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

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二、起源諸說

1、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

2、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

3、但歷史學家似乎更贊成「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對於故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區的眷戀,自稱「河洛郎」。

4、客家人的南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彼時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5、如此,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

6、客家先祖源於中原和南方百越地區,經長期相互融合,聚居於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7、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中原百姓「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⑶ 客家人哪個朝代

唐末宋初,中原漢族居民再次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人。此後,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而被稱為「世界客都」。

編輯本段客家源流

主要由北方的南遷中原人發展演變而來;客家人是北方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融合少部分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證明,現在閩粵兩省的百姓的中原基因佔了很大比例。
客家人根在漢族。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游、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唐朝後期的官話(a Basilect System of Mandarin )。根在河洛指的是大部分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 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 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道路的暢通為歷代中原人南遷閩粵,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在唐朝末期,一般認為中原漢人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五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先民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五代以前的遷徙是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的遷徙,五代至南宋時期的南遷,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
A.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此時的遷徙是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的遷徙。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1],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此時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方言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也說明了這些。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設為嘉應州)。主要原因是循衍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循衍一帶,從而使梅州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新安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廣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閩粵嶺山地域,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台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遷徙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在的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隋唐中原語表達法;客家方言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⑵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為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⑷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斗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斗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斗爭等。

⑷ 客家民系形成於什麼朝代

南宋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⑴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在的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隋唐中原語表達法;客家方言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⑵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為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於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⑷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斗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斗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斗爭等。

⑸ 客家民系的形成階段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區域是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個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期中各自均發揮了不同作用,從而興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階段論。《客家學概論·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個歷史的過程,它起於客家先民南遷的西晉末,歷經六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至北宋末南宋中完顏亮南侵結束而最後完成。大體言之概括為孕育於贛南,成熟於閩西,發展於粵東。」《寧化石壁與客家在閩西形成、發展的若乾的問題》中說:「客家人和其他民族民系的形成和發展一樣是一個歷史過程。贛、汀、惠三州及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發展中各自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贛州和贛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搖籃;汀州與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轉變為客家人之地;惠州及東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終形成、完善與興旺發達之地」。《客家風華·客家源流》中說:「客家民系的形成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在贛南開始,在閩西進一步發展,在粵東完成。」
綜全,客家民系即是肇始發祥在贛南,發展形成在閩西,定型成熟在粵東。 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在贛南(約在唐朝前)
贛州市,位於江西南部、贛江上游,通常稱為贛南。贛州有18個縣市區,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1/4,為江西省最大行政區域。贛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地。但客家民系在贛南的起步不一定是並駕齊驅的,其中於都、興國、寧都、石城這些東部縣尤為重要,特別是石城。
(1)從行政建置與人口情況看,贛州處於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期。
先從行政建置看。某些史書載,秦統一中國以前,南國並無漢人居住,而生活在閩、粵、贛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為畲瑤(古代又稱山越)。在閩粵客家大本營中行政建置最早要數贛州,秦代便設南懋縣。秦始皇「南定百越」時曾派10萬軍駐扎在章江流域。贛州市歷史上曾稱花州、虔州。又據《贛州地區志》:「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於都,領7縣,為贛州地區之雛形。」明、清以贛縣為府治,1949年設贛州市,為贛州地區所在地;20世紀90年代成為市管縣之市,轄17縣,贛州市改為章貢區。贛州所轄各縣建置時間是:
於都縣漢高帝六年(前201),原名贛都縣
贛縣漢朝(前206~前220)
興國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平陽縣
南康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南安縣
寧都縣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原名陽都縣
安遠縣南北朝大同十年(544)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682),原名南安縣
大余縣唐神龍元年(705),原名大庾縣
上猶縣南唐保大十年(952)
龍南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瑞金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
會昌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
崇義縣明正德十四年(1519)
定南縣明隆慶三年(1569)
尋烏縣明萬曆四年(1576),原名長寧縣
全南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原名虔南縣
上述17縣建置時間分別為唐以前8縣、五代4縣、北宋1縣、明3縣、清1縣。這說明該地區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就非常漢化,是客家民系的肇始發祥地,在客家先民南遷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東部。 再從人口情況看。據新編《贛州地區志·人口》載:唐天寶年間(742~755)約37647戶、275410人,宋崇寧年間(1102~1106)約310159戶、827709人。崇寧年間比元豐年間人口增長2倍。說明這一時期贛州人口密度遠遠高於汀州、梅州,尤其是東部的寧都、石城。羅勇在《略論明末清初閩粵客家的倒遷入贛》文中說:「寧都,南北朝至宋末遷入的姓氏40多個,後來發展分布到全縣80%的村莊,成為寧都的基本居民。石城這時期遷入的姓氏60個,其後代也散布到全縣各地,成為全縣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則較為稀疏……」這說明東部是最早的客家發祥地。
(2)從歷史記載與民俗風情看,它是客家最早發祥地。
先從歷史字記載看。其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阿房宮,把原六國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後定居於上洛山區,這就是世稱的「木客」。其二,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的鎮守嶺南的50萬大軍(謫徙),任囂、趙佗率領的增援秦軍的四、五萬樓船水師都是最早進入嶺南國的中原漢人,他們大部分留籍贛南。其三,漢時朝廷曾兩次派官兵出守梅嶺築寨修城。秦漢兩代的官兵成了開發和留籍贛南石城最早中原漢人。
再看贛南東部的民俗風情。興國素有「將軍縣」之稱。在20世紀上半葉為國、共兩黨輸送60多位將軍,即是否秦時將士的(秦始皇派往江西興國伐木建阿房宮的士卒)的軍人血統遺傳。另,興國山歌為贛南客家之最,似與陝北信天游同出一轍,尤其是歌里的「里格」兩字,在兩地歌中均能找到,而在全國其它地方則找不到。又,石城燈彩:手擎彩燈身穿對襟衫、頭纏白羊肚手巾的小青年與陝西小伙宛如異地同胞。再看於都嗩吶:那身穿對襟大褂、頭裹毛巾的老頭彷彿是陝北、晉北老漢的現場表演。還有井岡山上客家風情展里的吹辣葉(用威靈仙葉夾在舌上吹奏樂曲,其音高亢清亮),與陝北的吹辣葉同出一轍。
上述皆可旁證秦漢時官兵與徙民早已抵達贛南東部。
(3)從石城在客家民系肇始發祥階段的重要地位看。
首先從地理環境看,它是南遷漢民的天然棲息地。新民系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石城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東北部,地處閩贛交界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與閩省長汀、寧化兩縣毗鄰。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宛如世外桃源。石城不僅地處偏僻,且近乎閉塞,距寧都州治140里,距贛州府治450里,山路崎嶇逶迤難行,對於統治者來說是鞭長莫及「望洋興嘆」,對於移民們來說則是避亂之佳地。石城境內3/4是土地,1/10是耕地,1/30是水域,四周高山境內河流交錯,貫穿著許許多多的谷底小盆地、低矮丘陵地、緩坡地,適於墾殖,且土地肥沃,又有水利條件,從自然條件來說是宜於農耕之地。由於四周崇山峻嶺往來不便,歷史上未曾有兵馬大道,從地理環境來說是屬於封閉型農耕地區,有如「世外桃源」宜於棲息。先秦以前石城居著古山越人或稱古車瑤民。故石城許多古地名中都帶有畲字,如溫家畲、楊畲、下畲、大畲等,這些帶「畲」字的地點有一共同之處即是一律毗連著高山大嶺,並有畲民居住。自秦末至晉末,有少量的南遷漢民於邑境居住。至隋唐五代,成批的中原漢人遷入,辟山造田聚族而居,他們大都以同姓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數姓混居的少,有些數百上千人的大村莊幾無雜姓。至宋代,南下移民又大量遷入。在石城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南遷開發者們,經過幾個世紀前赴後繼的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培養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對新環境具有很強適應力的精神氣質,形成了客家人的特有的精神秉性。
其次,從其交通環境說它又是移民的優越中轉站。石城為贛江之源,琴江貫穿南北支流遍布,經水路乘舟楫可達贛州、南昌、九江等地;陸路有數十條古道與閩省長汀、寧化,本省廣昌、瑞金、寧都相通,雖閉塞但還能流通。又,石城地處閩贛交界,在邑境長達百里的邊界線上有數十條大大小小的道路相通。從九江南下至撫州經南豐、廣昌進入福建必經石城,從吉安往東經興國、寧都去福建也必經石城,自古以來石城就是進入閩西北直至粵東的主道,堪稱咽喉之地。明萬曆年間石邑郭北鎮武樓門額勒石「閩粵通衢」四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歷代避亂南遷的中原漢人千里跋涉是為了尋求更理想的棲生之處,遇到合適之地就住下,不合適就繼續往前走。到了石城再往前就是福建了,必須停靠一下再作最後的抉擇,石城自然成為移民的天然中轉站。石城既為理想的停靠中轉之地,因此每臨亂世移民高峰期則蜂擁而進,亂平世治則外遷新址。據不完全統計,唐末前進入石城居住過的移民姓氏當在50姓上下,但真正留下的定居至今的只有13姓;宋代遷入的有70多姓,真正留下的也只有30多姓,進者多留者少,來石城多是中轉而已。從石城遷出主要遷往何處,從地理位置上說,翻過武夷山,半天功夫就可到寧化石壁。從學者的調查看,從石城遷出後,多數經往寧化石壁,復遷廣東。如《溫氏族譜》載:「五胡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土族南遷,部分後裔遷居江西石城。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還有廣東族譜遷徙記載。興寧黃陂《曾氏族譜》載:「宋末政和二年(112),由江西南豐,初遷寧化石壁,後徙廣東梅州五華,經廣昌、石城、至寧化、長汀、上杭、廣東梅州平遠、興寧而達五華。」陳氏《崇正同人系譜》載:「宋末,由安徽阜陽出發,上潁川渡長江至江西湖口,溯贛江,折東於寧都、石城,入福建寧化,經長汀、上杭至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大埔、興寧、五華、龍川。」由於石城位置上的原因,使石城成為早期客家民系形成的發祥地之一,又是中原漢人南遷途中最大的中轉站之一。
石城在整個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它特有的歷史作用,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再次,從客家文化的發祥來看,它是客家文化之源(含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先從語言看,石城方言保留了古代語音特點。石城人使用的確良獨特的贛南客家方言——石城方言。石城方言與鄰縣寧都、瑞金比更接近梅州口音。石城方言聲母23個,中古全濁塞音,塞擦音不論平仄一般都變為送氣清音,濁擦音變為清擦音;普通話中的不少「輕唇音」字(古非敷奉),在石城方言中念為「重唇音」(古幫滂並),保留了「古無輕唇音」這一上古語音特點。石城方言有61個韻母,其中舒聲韻38個、促聲韻19個、自成章節2個、無母音章節1個。韻母中只有開口、合口、齊齒三呼,無撮口呼;方言中收——m、——n、——η尾及收——p、——t、——k尾的字,與中古音樂系大致相同,陽音韻與入聲韻的配合十分整齊。石城方言有五個聲調,即陰平y53、陽平y24、上聲y31、去聲y32、入聲y21。中古平聲依聲母清濁分為陰平、陽平;入聲不分陰陽。在詞語方面石城方言中的單音詞比普通話更多(古代單音詞多);喜歡在外國傳生入的物品名稱前加「番」或「洋」等字樣;忌諱語較多。石城方面還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彙。如稱太陽為「日頭」,白天為「日晝辰」,「睡」為「歇」,「砍柴」為「斫樵」,「吃」為「食」,「黑」為「烏」,「站立」為「企」,「臉」為「面」,「稻子」為「禾」,「嚼」為「噍」等。總之,由於地理環境上的封閉性,使石城方言受外來語言的沖擊比較少,形成了比較純正的客家方言。
再看石城的建築。石城的建築藝術頗具客家風格,古典高雅又樸素大方,房舍廟宇、寺院祠堂莫不如此。742年—756年(唐天寶年間),境內已建白玉現與西華山仙殿。珠坑集賢寺與秋溪羅雲祥寺亦傳為唐所建。至宋代佛教大興,遠近聞名的內宮禪院、永福寺、海藏寺、寶福院、清禪院等均系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所肇建。而最精美的建築莫過於寶福院塔,為宋高僧應可、道符主持募資合建。1102年(崇寧元年)始建,1110年(大觀四年)落成,高57.68米,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結構精巧造型獨特,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有典型的宋代風格,是客家先民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融合的結晶,屬我國珍貴古典建築。石城居民肇閩西土樓之端。為自衛安全起見,石城鄉間多有山寨和土樓建築,外形不一大小不拘,大都可容納數百上千人。外端設垛口為望孔,還有射擊孔。邑內至今保存較好的土樓有木羊城土樓,大由河背土樓及小姑高嶺土樓。
上述表明了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初始階段的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約在宋朝)
汀州(尤寧化及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完成中處於中間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從歷史建置與人口情況看。
先從歷史建置看,汀州整體建置晚於贛州、早於梅州。據載:唐元開二十一年(733),福州長史唐循忠於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檢責得避役百姓三千餘戶,奏置州。後,唐開元二十四年設置汀州,轄長汀、黃連(寧化)、新羅等邑,縱橫近400公里。舊時汀州共8縣,即寧化、清流、歸化(明溪)、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8縣建置時間是:
寧化唐開元十三年(725)
長汀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上杭北宋淳化五年(994)
武平北宋淳化五年(994)
清流北宋元符三年(1100)
連城南宋紹興三年(1133)
歸化明成化七年(1471)
永定明成化十四年(1478)
上述8縣:唐代建2縣,宋代建4縣,明代建2縣。可見其歷史建置總體要比贛南晚,比粵東早。
再從人口狀況看。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增長速度看,宋代江汀流域的人口發展都是清代以前最高的,成為贛閩粵邊三角地區之冠。宋中葉後,閩西汀江流域的人口密度已超過贛江流域,與粵東比,閩西與粵東的實際面積相近,都約為贛南的1/3強,但同期汀州人口卻是梅州的6倍多。自南宋後一直到明末汀州人口的總趨勢是下降,尤其是南宋,寶祜至宋亡的22年間,人口發展出現負增長,平均人口負增長率為7.1%,22年間人口劇減了百萬。《客家民系形成探源》中說:「宋代入汀之中原南遷客家先民,100餘姓,為歷代最多者。」從五代末至北宋末年(1127年),前後發展近400年,這時汀州的客家先民早已佔絕對優勢,客家先民和畲客已基本演變成客家人。
上述可見,汀州在客家歷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從寧化及其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形成發展階段的地理位置看。
《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一文中說:「石壁具備有構成客家民系的諸如地域、語言、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等諸多要素。寧化石壁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早期中心地域,是孕育客家的搖籃。」寧化及石壁作為客家民系誕生的中心地域,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首先從寧化及石壁的特殊地理交通生存環璋看。從地區里位置看,寧化地處閩贛兩省結合部,與江西於都、瑞金和福建長汀、明溪等地相接。四周是崇山峻嶺荒山野林,特別是西北邊境有高峻的東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脈作為屏障,防阻著大規模的北方南來的兵禍之亂。從交通環境看,陸路上,江西省石城縣與福建省寧化縣相距只50公里,兩地往來有四條重要通道,其中站嶺隘是閩西西北與贛東南交界線上最為低矮的隘口,距石壁不到10公里,自古至今都是兩省重要通道之一。從水路交通看,寧化位於三江之源,有通往「四水」之便。寧化是福建最大河流閩江源頭之一,是通往廣東韓江的汀江源頭之一,是通往江西省大江贛江的貢水源頭之一。它距江西盱江主流也不遠,在無公路之時利用航道,自贛北溯贛江而來,自贛東北溯盱江而至,都很方便。「四水」之便是:自寧化往東有閩江航道,往南有汀江航道,往西有貢江至贛江航道,往北有盱江航道。歷代漢人南下進入閩西,特別是進入寧化石壁的,其最主要的路線有兩條:一是自贛北溯贛江至寧都經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二是自贛東北溯圩江,經南城、南豐、廣昌至石城過站嶺進入寧化石壁。從生存環境看,寧化有相當廣闊的地域,是一方土地肥美、林木繁茂初有開發的處女地。這里既有開發的熱土又有未開發的腴壤,自然是移民定居的理想環境。且寧化在靖康之前,千百年兵革未及。而其間由江西入閩處又恰恰有一條較為平坦的狹長地帶作為通道。這就不僅為南遷的中原移民提供了遷徙的方便,而且居於其中也相對安全,不失為逃難者理想的「世外桃源」。因此,中原南遷移民都樂於在此避難和喘息,就是安定時期而憂畏動亂的人也願意選擇此地以保平安。寧化石壁特殊的地理交通及生存環境,決定了在客家民系形成發展時期的重要地位。
其次從客民遷徙情況看由於寧化及石壁具有上述優越的條件,促使進入其地的中原移民不僅南遷閩西、廣東極為方便,而且東遷閩中、閩北和北遷江西南部也還輕松。而由贛南而東經寧化石壁遷徙它處的,在客家第五徙的回遷過程中,大都又經過寧化及其石壁。因此,凡是客家人,其先世幾乎都有人流居寧化甚至石壁。從民族遷移史來看,目前可確定為客家人的各氏族譜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寧化及其石壁。從氏族認始祖來看,現今各地的客家人往往把入閩特別是寧化入閩那代視為始祖;從客家各氏族本身的意識中,也在認為自己流居寧化之後就是「客家人」了。從今日客家分布的地域看,以廣東東北部、江西東南部及福建西南部一帶最為集中,這與歷史上中原移民經寧化及其石壁播遷的區域吻合。又據《客家與寧化石壁》所述客家姓氏遷移情況:唐至南宋遷入101姓,占清以前可統計遷入姓氏119姓(支)的85%;遷出情況是:以80姓(支)統計;晉1、唐末2、五代6、北宋11、南宋32、元12、明14、清2,唐末至南宋49姓(支)佔63%。尤其在南宋時期,遷入寧化的客家先民37姓以上,占統計數119姓的32%;遷出的有32姓以上,占統計數80姓的40%,是寧化歷史上進出量最大的時期,也是客家大本營中進出量最大的地區。人口的流動情況是:742年(唐天寶元年)5000人,1253~1259年(南宋寶祐年間)11萬多人。此後人口急驟下降,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人口下降至44930人。人口的增減同姓氏流遷相吻合。這樣高度的人口集散在閩粵贛大本營區30多個純客家縣中只有寧化,這充分說明從唐末到南宋,寧化及石壁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
再次從民俗文化看其中間過渡性。從客家話看其過渡性。汀州、長汀以南的客家方言,與石城等閩贛交界地區和梅州地區比較,有明顯的過渡形態,尤其石壁。中國社會科學院羅美珍教授說:「客家方言形成時期,寧化石壁佔了重要歷史地位。石壁是北人從贛南進入閩西的主要通道。不少客家姓氏的祖先都在這片寬闊的平壩上生息過一段時間。從語言上看,石壁處在贛、客語的交界處,因而至今寧化石壁話還有一些和贛語同而和大多數地區客語不同的語言和詞彙……但是寧化石壁以及贛南的瑞金、石城、於都、寧都等地的語言,大多數特點和閩西、粵東北的客家話是一致的。」「寧化石壁是客家方言形成時期最早的聚散中心,後來由於長汀是汀州首府,中心逐漸轉移到長汀。」
從客家民居的發展看其中介性。俗雲:「福佬好食粥,客家好起居。」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居民建築是客家文化事象中最能反映民系文化內涵的一類事象。從客家大本營區的居民看,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都由閩西西北地區的方樓或圓樓發展而來。一般的客家土樓有三種典型樣式,即五鳳樓、方樓與圓寨。所謂五鳳樓,實際上只是在寧化方樓的原格局中將正屋和橫屋順進深方向由前面而後遞加樓層至五,其立面形象宛如一把交椅,只不過以『鳳』蓖美而已。而方樓與圓樓實質上是照搬了寧化、長汀方樓、圓樓格局,只不過加強了它的防禦性能而已。而圍龍屋是梅州典型的客家民居,它是根據梅地地勢較為平坦而造的,它更突出聚族而居而不在於防禦。

⑹ 客家人開始於哪一個朝代,其他與客家人相關的歷史

客家人開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即今江西省尋鄔縣與廣東省交界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現在被稱為「客家人」的一群人,是清代中期在今廣東省(原廣州府、惠州府)境內命名的。客家的先民,是秦始皇統一嶺南的時期。現代客家人,除了始於秦朝的漢族移民作為他們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閩粵當地的古老民族(古代南方百越族)。應該說,現代客家人雖然名稱上是「客」,不明就理的人就會以為客家人都不是嶺南土著。實際不然,實際上廣府人也同樣曾被稱為「客」。而稱「客」的不一定是外來人。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邑本晉郡,永嘉之際(公元311年),中州人士避地嶺表,多止茲士。」東官郡於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南海郡而立,領縣六,惠潮之地盡屬之。東晉時期,現在的梅州地區屬於東官郡義招縣;義招縣的范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梅州市。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析東官立義安郡,領縣五:海陽、海寧、潮陽、綏安、義招。由是可知,永嘉之際,中州人士避地嶺表者,多居留潮、惠之地,而更集中於義安郡的義招縣,設五個流人營。此營是安置流人而設置的屯墾營田。義招故治所在今大埔縣城湖寮。
《南越志》謂:「義安郡有義昭縣,昔流人營也。義熙九年(公元413年)立為縣,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移上郡之西也」。這里,流人就是指客家先民,也就是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流徙於江南諸郡及嶺南的東官郡的中原士族。「永初元年,(義招縣)移上郡之西」,是沿韓江源上溯,原來的義招縣在今大埔縣一帶,後來在南朝宋永初元年,義招縣遷到今大埔縣以西方向,也就是現在梅州市梅江區、梅縣一帶。這說明,現在梅州市梅江區的客家人,實際上是原來義招縣「流人」的後裔。

第一方面,「流人」並不都演變成今天的客家人。事實上,五胡亂華時期,中原衣冠士族確實大量南遷,但並非全部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現代的客家方言,實際上是中原流人,在與粵東、閩西兩地的「隋之前土著」,即嶺南「俚僚族」的不斷融合、交往之中形成的。所以分別帶有俚僚語和中原語的特徵。】

第二方面,「客」的說法在嶺南,最早是指廣府人,而不是今天的客家人。秦漢時代所謂「萌、氓、甿」等,皆指外地流來的客民,又有客萌(客民)、賓客、食客、私客、奴客、僮客等等。唐戶籍有主戶、客戶。實際上,這些都與客家形成民系的關系不大,因為它與有著共同的客方言、習俗與文化特徵的群體未有聯系。這就是說廣府人、潮州人之先民亦來自中原,他們流入嶺表,亦是客戶、佃客身份,而並不稱「客家人」。《廉州府志》載稱:「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居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一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一曰艇戶,舟居穴處,亦能漢音,以采海為生。」 很明顯,在廉州府「業商賈」、「居城郭」的早期「客戶」,是今天被稱為廣府人的族群,而非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今天的「客家」。也可以看出,至少在嶺南地區,最早被稱為「客」的,是今天的廣府人。

那麼,為什麼今天的廣府人沒有繼承原來的名稱,反而由今天的客家人繼承了廣府人最早的名稱——「客」呢?這主要是因為清朝開國以後,就實行了海禁。……後來解禁了,就組織粵東韓江上游(嘉應)、東江上游(惠府)的土著(客家人,原為粵東土著)到粵中(珠三角)沿海地區墾荒。粵中居民認為這時候從粵東山區遷來的粵東移民(其實是粵東土著),在粵中這個地盤上,相對於自己(西江流域原居民)來說,是後來者。故稱之為「客」,又以「本地」自居,【從此以後粵東山區的土著,才有了「客家」這個新名稱。】可見,粵東山區居民在粵東山區,本來就是原居民,到清代為止,早已在粵東山區定居了大概兩千年左右,已經不能視為外來人。只不過因為粵東山區當地人口膨脹,不得不外遷到西江流域,所以相對於西江流域來說,才會被稱為客家人。
著名的客家學者羅香林在寫完《客家研究導論》之後,請自己的老師朱祖希老先生寫序,朱祖希老先生寫道:「廣東之客家,不與其土著之民相齟齬,乃與其鄰近先來之客相齟齬,先來之客,忘其己之為客,而自居於主,竟有字客人曰狢,曰犵,且有曰客家非粵種,亦非漢種者,於是客家之優秀者,乃相率著書,以自明其為漢族,然不過就言語或種族為疏證,未有將其歷史地理語言文教為綜合之研究者。」
由此可見,所謂廣東之客家,實際上是相對於粵中土著而言的,他們本身也是粵東土著,只是因為從粵東,遷往粵中之後,兩支廣東省的土著發生的沖突,於是從粵東來的土著,就被視為「客」。從此定名為「客家」了。後來又通過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正式將粵東的「粵語」正名為「客家話」,並將近於粵東「粵語」的語言,都歸類為客家方言系。——由此,形成了今天以粵東、閩西、贛南為「大本營」的客家民系。~~~~「廣府人(廣府民系)」在朱祖希為《客家研究導論》寫的序之中是稱為:「先來之客」。

實際上,不少客家人原本都沒有客家意識、沒有客家認同。比如,江西贛南的老客(本地客)、廣東惠州的老客(水源客),甚至連廣東梅州居民(閩廣客),都並非完全認同為客家人。福建閩西的客家人,稱省城語(福州話)為畲音、稱閩南語為鶴老語,自稱為唐音;廣西客家人以粵東來民的身份自居,自稱其語為粵東話,但被當地土著戲稱為「新民」;對於台灣客家人來說,遲至光復(1945年)之後,才從大陸傳來「客家」學說,而此前台灣客家人恰好與廣西客家人一樣,多自稱「粵東人」。
清末古文與語言學家章炳麟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卷序言中說:「廣東惠、嘉應二州,東及潮之龍溪、大埠,其民字晉末逾嶺,宅於海濱,言語敦古,與土著不相能。廣州人謂之客家,隘者且議其非漢種。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故可知,惠州府、嘉應州的語言,被「廣州府」人視為客家話。尤其是惠州府,不僅是清朝咸豐年間粵東土著移民的重要定居點,更是開啟了「客家」歷史的一枚鑰匙。正因為惠州這枚鑰匙,開創了一個叫做「客家」的文化支脈,從此為中華文化增添了顏色、增添了光彩。

然而,「客家學」流轉至今,僅限於粵東音系為客家方言,又容易讓人誤會僅粵東音系為西晉「流人」的後代。進而讓人誤會,粵中音系、閩南音系不是中原移民的後代,甚至不是漢語。於是,自詡中原正統的客家,遭人詬病。更有學者證實,自稱客家的民系(粵東音系),太過霸道,自視正統,實則客家血統反而更多嶺南百越的基因,實為嶺南少數民族。有粵中籍(廣府籍)學者指出,客家民系原為粵嶠之民,粵東音系應為嶠語,嶺南文化是由粵語(粵中音系)、閩語(泛閩音系)、嶠語(粵嶠音系)三大支組成的。「客家」之學,將如何走下去,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正所謂:「百年稱客實非客」。客家人稱人為「儕」,正是繼承了古代嶺南的百越族語言。東漢袁康《越絕書》卷三有這樣一段記載:「越人謂人『鎩』也。」也就是說,古越語是稱人為之「鎩」的。「鎩」(shā)在這里,當然只是一個記音字。而稱人為「儕」的現象,現在只存在於客家方言,而不存在於閩、粵兩省的其它方言。更可作為客家話為嶺南古老漢語的憑證。如果客家話比廣府話、閩南話更晚到達嶺南地方,那麼這一百越族古老的說法,不是應該早就消失了嗎,為什麼反而又會存在於更晚到達嶺南的客家話裡面呢?理論上說根本不可能吧!
有人又故意錯誤引導,說客家話是吸收了畲族語言,才有了一些古代百越族的語匯。然而,事實上畲族話也是沒有把人稱為「儕」的。更何況不少畲族的語言用法,看樣子更像廣府方言,比如畲族語言的第一人稱,也說「外」,看也說「睇」,睡覺也說「奮」等等等等,一大批畲族語匯都顯示了畲族語言與廣府方言的親緣性。由於畲族分布於山區,歷史上的畲族人與外界的交流非常少,所以根本不可能是畲族跑到珠三角地區去學習了廣府方言的語匯。廣府方言與畲族語言裡面有那麼多共同的詞彙,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珠三角地區原來正是畲族聚居區。後來畲族人被漢族人排擠到粵東山區,畲族人正是嶺南(珠三角)早期的土著。而畲語與客家話的底層基礎用語,畲語與廣府話的底層基礎用語,作對比的話,畲客之間的差別,反而顯得比畲府之間的差別,還有更巨大。又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畲族、客家、廣府三者之間本來就有深刻的淵源。

⑺ 客家人的祖先是那裡人

祖先是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

相關介紹:

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客家人在過去一千七百多年裡,從未停下遷移的腳步。

客家人一詞起源說法不多,一說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給客制度」及唐宋時期的「客戶」制度,一說源於清初廣東粵西人對惠、潮、嘉、汀、贛移民的稱呼;還有一說相對於「主」而言的一種對稱,即外來人的意思。

(7)最早時期客家居民形成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建築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孫們團結向心,外御其辱。據考證,中國殷商時代就有夯土建屋。唐長安的皇城、宮牆均為夯土牆,城內的里枋也是用土牆分隔。福建土樓是客家人從黃河流域輾轉遷移到永定之後,歷盡滄桑,將遠古的生土建築藝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特殊產物。

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能與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

⑻ 誰知道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簡介
「客家」是漢族民系中重要的一支名稱。這支稱為「客家」的民系,是南遷漢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畲瑤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個漢族民系。它以漢人為主體,同時包合經融合有「客化」的畲瑤等少數民族,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一個群體,其成員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徵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但並非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客家民系遷徙與形成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歷史上曾經歷五次遷移運動,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客家人遷徙運動背景,是中國歷史上因王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北方漢民南移運動。
第一次大遷徙——西晉末年,於永康元年引發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斗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遂形成以衣冠土族,官宦大戶為主體的南遷潮流。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二次大遷徙——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他們互相攻略、縱兵殘民,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唯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比較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大遷徙——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奧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奧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干 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大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起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大遷徙——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客家人向海外遷徙。自南宋末年以來,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復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騸、招雇的「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 方就有客家 人」:

作者:笑對風雲涌 回復日期:2004-6-6 21:07:00

客家名稱的由來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來的住戶。作為民系的稱謂,「家」的含義應是「人」,而不是「戶」,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簡稱。但是,「客」不是簡單的相對「主」而言的外來者,如廣府系、福佬系,他們也都是中原南遷的漢人,也是「外來者」,為何又不稱客家?其中緣由還在學界討論之中。從歷史的現象看,漢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時間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個行政區域之內(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時間較遲,而且不在同一個行政區域內,是在三省的連結地區。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是這方連結地區,原本的土著或稱主人,除了極少數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們大多也是「外來人」。這些「客」和後來的「漢客」混居一地,長期融合,孕育出一種獨具個性的語言、文化特徵,(可以認為此時民系初步形成,但沒有正式的名稱)然而這些獨具特徵的人外遷他鄉,如遷至福佬系、廣府系的聚居區,被當地主人稱為客人、客戶、客家。而且這一稱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廣東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來的,這在文化內含上,應該可以認為是對同一文化特徵(即後來確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種「共鳴」。這是否同閩粵贛三省連結區原住民的「客」有關,或者說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說法(雖然未見文字記載),現尚難定論。客家名稱的來由,現在比較共識的觀點是由「他稱」到「自稱」。「他稱」的時間是在明末清初。自稱的時間起始於清中葉。但這絕不等於客家民系這時候才形成。「他稱」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廣東沿海廣府人,「稱」出的。「自稱」便是自我認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歷史一直是作客他鄉的遷移史。人家對自己的稱謂並無貶意,同時符合自己的歷史;也就認同了。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詞,有的學者認為不確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詞的見解。見智見仁,何詞恰切,姑且不論,權以「精神」解說。客家精神是由客家歷史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與社會抗爭,努力拚搏,勝利者,就是這些敢於拼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達。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離開中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十分突出。客家先民在飽嘗長期離鄉背井痛苦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加戚戀家鄉,並深刻體會到家、鄉、國命運一體,榮辱與共的關系,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函益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四海為家,冒險進取,敬祖睦宗,愛國愛鄉」十六個字。
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區的客家人的祖先。概言之,本應該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況比較復雜。客家人的祖先除當地「客化」的少數民族之外,都是南遷漢民,但南遷漢人中,不少在輾轉大江南北數百年之久,數代之後才遷入閩粵贛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區,進入客家形成區的南遷漢人有的已經不是離開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們有的定居於別的民系形成區,成為其他民系的成員。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統稱為客家先民,那麼「客家先民」這一稱謂就沒有特殊內含,或說概念雜亂,因此必須用時空加以限制,時間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間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區,也就是直接產生客家的祖先,方稱客家先民。
客家人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員,凡是有客家血統、客家文化素質和客家認同意識三項條件中的任何兩項條件的人,便是客家人。客家血統,不要誤認為就是漢族血統。因為客家民系雖然是漢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漢族為主體,同時包容了「客化」的畲瑤等少數民族。也就是說,客家民系是漢族客家先民(主體)與非漢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時期居住孕育區的畲瑤等少數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統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員血統的總稱,文化素質主要表現在語言和生活習慣方面,客家認同意識,即是自我承認是不是客家人,鑒別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質和自我認同意識,而不是血統。
客家後裔
客家後裔可以解釋為客家後輩,但如果其後輩仍然是客家人,就沒有必要冠以「客家後裔」,因為客家人的前輩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稱其「先民」,是因為他還不具備客家人的素質。如此推論,客家後輩,應是具有客家血統而無客家文化素質和客家認同意識的人。比如遷離客家社區時間較長,而已不會講客家話,自己也不認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兒孫。客家後裔應是現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後輩。若不這樣區分,何謂客家人、何謂客家後裔?總不能說,父親是客家人,兒子就是後裔,如果兒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為什麼稱「後裔」?因為客家民系至今並未終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麼到達其消失之後,客家人的後輩則可稱為客家後裔。

作者:笑對風雲涌 回復日期:2004-6-6 21:08:00

關於客方言的形成
一、客方言形成概況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它以廣東的梅縣話為代表。梅縣,這個名字為後起,據溫仲和《嘉應州志》載,梅縣在南朝齊時,開始稱程鄉縣, 是時有南齊時人程旻[ m n]居嘉應州義化鄉,後人思其德,名其鄉日程鄉,名其縣為程鄉縣。到了後晉,程鄉縣原隸屬廣州義安改隸屬為南漢國時,始改恭州為梅州。宋時幾經改置, 至明清時又復稱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至於稱「嘉應直隸州省程鄉縣」之名,那是清朝雍正年間的事情,到嘉慶時,嘉應州升為府。直至民國,隸屬廣東省,廢嘉應州改稱梅州,後改為梅縣。 今梅州市含七縣一區,即梅縣、興寧縣、五華縣、蕉嶺縣、平均縣、大埔縣、豐順縣和梅江區,均操純客方言。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
梅縣的命名,起自民國。據《梅縣市文物志》所載舊制沿革, 梅縣應當包括舊稱三十六堡,即今現屬梅城及城郊區、長沙、水車、石坑、畲江、扶大、南口、荷泗、瑤上、大坪、石扇、西陽、白宮、丙村、雁洋、城東、鬆口(松東、松南)、白渡、隆文、桃堯、松源等區。 這些區與區之間的語言,其大系當然屬梅縣音系,可是微有差別。以梅縣話為代表的客家方言究竟怎樣形成的? 當代語言大師王力先生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據一九一二年梅縣煥文閣出版《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載。「客民本中原漢族,皆河南光山、固始之民。」唐末因戰亂「移徙於汀 贛之間」後轉到廣東,到了宋末,梅縣一帶舊是過客族,「遭元兵屠戮殆盡」,待元亂已定,復由灑贛之間「轉徙於梅」。清詩人黃遵憲《梅州詩傳序》雲:「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 語言不少變」,「守其語言」屬什麼語言?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林海岩《客說》「客音為先民之逸韻」可見梅縣客家 為漢民,客話淵源,自然屬於中原先祖口語無疑,所以客家話保存了大量上古和中古語音。黃遵憲說:「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見《梅州詩傳·序》)。由於社會動亂,中原漢人 大批南遷,在經過長期流徙以後,這批被稱為「客人」的中原漢人最後定居於梅縣地區,其所操的語言慢慢對發展成為一種方言——客家話,客家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定型下來,形成一種有別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純潔的、 活潑的和豐富的客家方言。
二、從古代漢語看客家方言的形成
我們知道,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分化而分化,隨著社會的統一而統一,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梅縣客家話,是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的必 然結果。客家話的客家人(客人)所操的語言。「客民本中原漢族」,既是中原漢民族,口音當然是中原音系,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一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這就說明了 「客人是中華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縣鄉土歷史讀本》)。足見客家人是中華漢族無疑,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
(一)客音和古音雖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從客家 話的紐韻調上可以發現古音系統的一些問題,在這里我不打算作全面的闡述,因為古音與客音的異同,古今漢語專家在專著里均有述及,我只是想從它們共同性的對應關繫上談談紐韻情況,至於調的問題,對古漢語調類說法亦 不統一,如古有二聲、三聲、四聲說,當今客話五華口語只有三聲,無去聲,梅縣地區其餘縣都為六聲說,就難以考定「古」「客」真相。我認為客方言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 方言無濁聲母[dz]、[dz] 、[dz]、[v]、[η],只有塞擦音[ts]、[ ts』 ]、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ts]、[ts』]、[s],因此客人說「知」為「低」(di),說,「值得」為「抵得」等等都是屬 於上古語音,即清代音學大師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 「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方言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 (見錢氏《音韻問答》)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b] 或[p]或[m],證之於客話,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 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客話中今天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章太炎先生在《國故論衡》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 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話,客人說「汝(r )」為「你(n )」,讀「乳(r )」為「能(n ng)」,讀「挼(ru )」為「挪(nu )」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話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再說客方言的韻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韻部, 如羅 雲《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 萍、 ,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家話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 客方方韻母具有入聲韻尾[- p ]、[ - t ] 、[ - k ]和陽聲韻尾[ - m ]、[ - n]、[ -η ]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η]在[ Z ] 、[ I ]之後變為 [ -n ]、韻尾[ k ]在[ Z ] 、[ I ] ,「痕」與「真」各別。
(二)客方言與古語詞
客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一個分支,因此客話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一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話詞語,用《說文》、《爾雅》、《方言》、《禮記》、《毛詩》、《戰國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方言的詞源與客話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 如次:
(1)《方言》說:「渾、 」皆訓盛,郭 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 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 按(筆者,下同):今客方言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這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凈,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 按:「勁」字客話讀[ k no]有美麗,漂亮之意。 ,客話讀[cts Bn],稱美而白凈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 肉」(精肉)。

作者:笑對風雲涌 回復日期:2004-6-6 21:10:00

產,客話讀[cs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
(3)《說文):「 ,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 。按:贊,客話讀[ts『anC],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贊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 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話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ckuBng],但今管話讀「橫」為[cvBN],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家話說袋子里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ckUBN ckUBN ckUckU]。
上引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話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話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話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共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三)客方言的音變與古音——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紀元前三世紀,曾居山東、山西,到了秦朝(紀元前249至209)被迫遷於河南、安微(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等地。從客家人的先祖居地看來,多為王幾所在,中原冠冕之居,乃中華語源的正宗,客話 則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方言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而不少變,如《詩經》第一人稱「 」字,與客話第一人稱口語「崖( 涯)」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話「崖( 涯)」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N]、 拜韻[BI],正好與《中原 音韻》陽平聲疑母[N]、來韻[BI]相吻合。但「崖」的口語為[NB],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話讀音屬頑母[N],在《廣韻》系統里屬牙音疑母[N],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o],上古音屬侯部[o],因此,「我」的 讀音為[No],正合乎今天客話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No],而是說[NB],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cNBkeC csU]這里的[B],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B]《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 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B]音,不讀[o]音·魏晉以下,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B],不讀[B]音或[ ]音也」「吾」字雖然在今天客話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NB],「我」 在段氏古音十七部,「 」在十六部,合音最近。可見,現今客家話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應為[NB]。所以客話「崖( 涯)」、「我」、「吾」三字是同一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 形式和讀音。而客話「我(吾)[NBN]《詩·邶風》「人涉印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印」(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這就是客家旅順保存下來的古音。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 里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方言「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可見「端」客音與音相一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 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縣地區(含七個縣)客家話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 「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今天客話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四)客方言語法特點與古代漢語——這里所談客方言語法特點,只是舉隅之談,從此透視出客話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並非偶然撮合,而是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藉以說明客話早已形成。
(1)同義復詞在古代漢語里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志·史紀第四》 「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復詞,古已有之。客家方言中,同義復詞 的繼承應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 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話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見上引錢氏《音韻問答》,客話讀「濕」在古音系統里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話演變之一斑。客話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 今天還保存在口語里;又如客話有「行嫁」一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復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此 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今天客家人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復合的構詞方式。

作者:笑對風雲涌 回復日期:2004-6-6 21:11:00

(2)動詞重疊的構詞 方式,古漢語與客話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迭。 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話中如說「目昌昌(客音[mau ]」,「眼瞠瞠(客音[ctaN」、「眼 (客話)[cmo]」、「頭眈眈(客音[ctB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三、結束語
梅縣客家話的形成,從上述上古和中古漢語語音系統與客話對比看來,客話保存了大量古音,可以說它的形成應該在有中華漢民語言對已開始,至於發展和定型下來的客話,那又經過了多少漫長歲月?試從梅縣地區客家人的搬遷史看,現有較早的族譜「嘉應州黃姓家 譜載」:自豫南遷,二千二百年前已到江夏。」這說明梅縣黃姓客家先祖居地在今河南省,約在東漢建安年間遷往在今湖北地方;又興寧縣「廖氏族譜」載:「五世誠希公,原籍汝南,因五湖之憂,太元九年復遷江南。」這是說廖氏客人從河南汝南縣,因五胡之憂,在 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約在公元944年)再一次遷徙到江南之地居住。兩姓族譜均未說到南下廣東,什麼時候?很難確切,至於客家人南遷的約略時間,應該是「及到晉朝(紀元後419)他們又不於於豫皖,於是徙於江西、福建多山區域。唐初,復經變亂,他們又被迫南移 ……在宋代(960—1278)他們當了兵,1279年與蒙古人(辦按:即元軍)戰於澳門之西,與宋之末主同死難者數萬人。大約在此時,他們也遷徙至廣東沿海各地,但直至明朝(1368)才算住定了(見王力)《漢語音韻學》「參考資料」引)」,後又從汕頭沿東而上至嘉應州 (今梅縣地區——梅州市)。客人由北至南的大遷徙,客居幾個省區,原屬中原先祖語言,所操客家口音,經沿途漢方言口語的影響,吸取了外來方音,到了廣東梅縣山區以後,口音逐漸定型下來,這就形成了今天的梅縣客家話。

作者:笑對風雲涌 回復日期:2004-6-6 21:12:00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

⑼ 「客家」的來歷

一、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央太平天國失敗後,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二、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一)、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二)、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三)、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⑽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說到客家人,人們馬上會問:何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台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見,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贛南、閩西、粵東,那裡有29個縣是「純客縣」。在宋末以前,寧化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應州(現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為軸心向中國南方逐漸擴展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據考證,客家人的先民,有過6次大規模的南遷:

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

第三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遷是宋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游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和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00萬之眾。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台、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數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客家」這一稱謂的來歷是與客家先民的遷徙相關聯的。對其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別處搬遷過來的「客」,可以說,離開了遷徙就不會有「客家」這一稱謂。

客家人遷徙的原因多種多樣。早期則主要是源於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每次大規模的戰亂,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就有過客家先民的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里,「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離能活命嗎?據說我們陳氏先祖就是在那個時期離開豫西故土輾轉來到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月是故鄉明」啊,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特殊方式的遷徙。據說秦始皇為了建造阿房宮,驅趕數萬「木客」往贛南興國伐木,沒累死的後來就留在了當地,這大概便是贛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遷徙的過程肯定是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安家過日子。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終於挺過來了,形成今天這樣一支有著數千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遷徙的最後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來。一位客屬長者說:「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場的位置。怎麼定呢?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迷信的那個風水。主要是采陽光,看風向,近水源,傍硬山,擇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陽背風、柴近水便、視野開闊則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贊嘆客家人的勤勞、勇敢、堅毅和機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群體,由於先民數代屢次長途的遷徙,它自然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地體驗了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錘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處理與自然界關系及社會人際關系的經驗。因此,客家群體中出現過大批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企業家……

閱讀全文

與最早時期客家居民形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沃爾沃s60l國產維修費 瀏覽:882
防水絕緣膠帶怎麼用 瀏覽:429
哪些家電中有銀 瀏覽:740
品愛傢具品牌怎麼樣 瀏覽:988
洛陽上門維修家電 瀏覽:52
北京市天梭售後維修點 瀏覽:554
如何做好汽車維修行業2018 瀏覽:36
海爾熱順義維修電話 瀏覽:681
合肥皇明太陽能維修電話 瀏覽:410
莆田家庭防水補漏電話多少 瀏覽:822
蘋果手機wifi部件怎麼維修 瀏覽:846
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 瀏覽:693
有鎖機在國內保修嗎 瀏覽:847
K11家居 瀏覽:111
家用柔性防水成分是什麼 瀏覽:341
cad家居模板 瀏覽:455
朗動導航黑屏維修多久 瀏覽:93
廁所門百葉窗壞了怎麼維修 瀏覽:716
雨具品牌保修 瀏覽:811
華為智能手錶保修時間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