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四川雲貴辦公傢具

四川雲貴辦公傢具

發布時間:2022-06-10 18:27:12

⑴ 仁壽賣辦公傢具的在哪裡,有幾家

沒記錯的話有3家,就在華興中學對面,其中一個雲桂辦公傢具,一個一品歐迪辦公傢具,還有個什麼一時給忘了

⑵ 你知道舉世聞名的外國建築有哪些

各位朋友,先自我介紹一下……。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故宮博物院,現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
故宮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朋友,這里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於公元1420年,位於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這里是故宮第一進院落,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它們象徵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里就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好,下面請各位去參觀末代皇帝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禮的太和殿。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里就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好!這里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大殿的傑出典範之作。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年,當時叫奉天殿。後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後,重修三大殿,並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
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
各位朋友,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叫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里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好啦!故宮的前三殿講解到此結束,現在請大家參觀保和殿並稍適休息,我們10分鍾後集合,謝謝大家!

各位,故宮整個院落分為兩大部分,即「前朝」和「後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後寢」是皇帝及後妃、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現在,我介紹一下故宮的後半部分,即「後寢」。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分為中殿、東暖閣及西暖閣三個部分。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臨時按見大臣的地方,殿中設有皇帝寶座及御案,正中掛著一塊「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訓,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則。東、西暖閣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就先講到這里,現在請各位隨我去參觀交泰殿。各位請看,這座四角攢尖頂的大殿叫交泰殿,這座建築是明清兩朝皇後過生日時舉行壽慶活動的地方。在大殿後牆匾額上有「無為」二字,那裡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後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紫禁城的後花園--御花園,這里是帝後們的休閑娛樂的場所。大家可以在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好啦,各位朋友,故宮中路的講解到此結束。
588
回答者: 348370619 - 二級 2008-11-19 18:42
我來評論>>
北京故宮導游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_____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____,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游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游覽行程吧。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鍾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鍾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後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回答者: 江豪江楠 - 一級 2008-11-19 18:44
北京故宮博物館導游詞

(故宮午門前)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裡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神聖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的建築群,為什麼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佔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於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於這些原因,故宮建築的基本色調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牆,牆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牆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築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里舉行頒布次年年歷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可能是由於戲劇午台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後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裡面,在正式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布局和參觀路線。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築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築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鍾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分布。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徵著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象徵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徵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於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後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圍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布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遊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庄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築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色。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築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築的等級差別。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布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後)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後、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在故宮里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麼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台,如同白雲,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琅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的。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台基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徵。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准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裡。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齣,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製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的位置。關於龍椅,這裡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據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傢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鑒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後經修復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里閱視種子、農具、祝文。這里現在陳列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回答者: 4986346 - 二級 2008-11-19 18:53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參觀故宮博物院,現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故宮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宮殿的顏色,那麼人間的帝王當然要與紫字沾邊。「禁」是指當時那裡守衛森嚴,不要說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員沒有皇帝的召見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稱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於公元1420年,位於天安門廣場北側。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全面積72萬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寬52米的護城河所環繞,城牆高10米,可謂是「城高池寬」。在故宮城樓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稱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精美角樓。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為午門,即正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⑶ 順利雲貴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順利雲貴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順利雲貴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⑷ 金絲楠木傢具好嗎怎麼看出真假來

好,收藏價值比較復高制,現在的金絲楠木一年比一年貴,手上資金寬裕的人,是值得買來收藏的,比買基金、股票、黃金保險多了。真正的金絲楠木傢具,也就是楨楠傢具放在家裡會散發幽香會分泌油性物。聞,即嗅氣味,金絲楠木會自然散發出幽香,假的則沒有,假的金絲楠也有一股樟腦氣味。如果手觸摸,真正的金絲楠木傢具抹上去細膩舒滑,冬天不涼,夏天不熱。這個也是一個竅門。此外,金絲楠木會分泌出一種油性物,時間長了表面非常油光,所以金絲楠木傢具不用刷漆。還有一個竅門就是在天氣熱的時候,講食物存放在楠木櫃子里過一段時間,實物不會餿也不會臭,這樣的櫃子肯定就是真的金絲楠木了。買金絲楠木傢具見意可到廣州盈傳閣金絲楠木傢具藝術館去買,那裡是金絲楠木傢具專賣店。

⑸ 金絲楠木是什麼,為什麼賣的那麼貴

金絲楠木是由金絲楠樹製成的品質較高的木製品。因為它資源稀缺,木頭品質好,又多用作高端傢具,所以賣得非常貴。自古以來,金絲楠木常用於皇家傢具的製作。例如,紫禁城中的太和殿,文淵閣等重要建築,都使用楠木進行的裝修,所以金絲楠木一直是皇家高貴的傢具用材。

一、金絲楠木的特點

金絲楠木的植物屬於落葉喬木,有時候高至30至40米,它樹干筆直,經常生長於海拔1000-1500米的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地方。例如中國的四川峨眉山一帶以及雲貴高原。由於金絲楠的生長極為緩慢,樹木數量較少,所以自古以來都是皇家高貴的象徵,也被稱為皇帝木。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現在你們明白金絲楠木為什麼十分珍貴了吧,還有什麼不懂的,請在評論區提問,我們一起來學習。

⑹ 辦公傢具哪裡好

歐派辦公傢具好。

⑺ 為什麼有人說李鴻章是奸臣

【外交事件】
[編輯本段]
面對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辦理完天津教案後不久,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鴻章積極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率艦隊赴台灣巡閱,並調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灣。此事最後雖以簽訂《中日台事條約》而暫時平息,但後來日本還是於光緒五年(1879年)乘隙吞並了琉球。

在與日本交涉的前後,李鴻章還分別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秘魯簽訂了《中秘通商條約》;光緒二年(1876年)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前者旨在保護華工;後者則是因「馬嘉理案」導致的中英間的嚴重交涉。李鴻章在英國公使威妥瑪以下旗宣戰的要挾下,巧妙地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在他建議下,清政府派郭嵩燾赴英國道歉,郭氏遂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但條約也因增開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個通商口岸,並允許英國人可以進入西藏,損害了中國主權。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李鴻章則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他先與法國駐華公使寶海簽訂「李寶協議」,旋為法國政府反悔,繼與法駐日公使洽談未果;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慈禧改組軍機處,主和輿論漸起。李鴻章在光緒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五月,隨著法軍進攻諒山,協議又被撕毀,直至清軍在廣西和台灣戰場分別取得勝利後,李鴻章才最終與法國代表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束了戰爭。法國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等特權。因此,時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建設海軍】
[編輯本段]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中法戰後,鑒於福建船政水師覆敗,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水師建設成軍。

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成軍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自此,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

【甲午戰爭】
[編輯本段]
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時候,李鴻章與日本專使簽署《天津條約》時,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為甲午戰爭爆發結下禍胎。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聽信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日本「必無他意」,遂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後立即向朝鮮派兵,在朝日軍增至8000餘人,事態趨於嚴重。李鴻章為設法避免戰爭,曾通過英、俄兩國出面斡旋,但為日本拒絕。無奈下,只得增派軍隊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

八月十六日,駐朝陸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統帥葉志超等逃回國內。八月十八日,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經過近五小時的鏖戰,中國軍艦沉沒4艘,日本艦隊亦遭重創。此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激烈交戰,但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盡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各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復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日方和談代表伊藤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二十三日,《馬關條約》簽字。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雖然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在此之前,俄國會同法、德發起三國還遼成功,清廷上下視俄國為救星,包括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在內的元老重臣均傾向聯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轉向「結強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並同意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

此後,李鴻章率隨員先後訪問德、荷、法、比、英、美、加諸國,由於系親身游歷,他對西方社會制度產生由衷的贊嘆,並在演講中一再大聲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回國後,面臨方興未艾的戊戌變法運動,他慨然以「維新之同志」自許。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余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李鴻章出任粵督期間,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英、法等國組成八國聯軍進行干涉,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北方局勢一片混亂。而東南地區的實力派疆臣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則在盛宣懷聯絡下,倡導東南互保,即不捲入清廷這次對外宣戰,以保東南半壁不陷入混亂中。李鴻章對此表示支持。

在此期間,經由革命黨人陳少白和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牽線,李鴻章一度有意與自日本前來策劃「兩廣獨立」的孫中山晤面,但由於雙方互存戒心而作罷。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連續電催其北上。李鴻章乘輪船至滬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鑒,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一個月後,李鴻章抵京收拾殘局,向八國聯軍求和。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丑條約》,賠款4億5千萬兩。

簽約後兩個月,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政府再度發難,提出「道勝銀行協定」,試圖攫取更大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老來失計親豺虎」,氣惱交加,李鴻章嘔血不起,於九月二十七日去世,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歷程。

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故。繼室趙小蓮,系太湖望族、進士趙昀之女。側室莫氏,侍妾冬梅。子三:嗣子經方;嫡子經述(趙氏所生)襲一等侯爵;庶子經邁(莫氏所生)。女三:分別適郭恩垕、任德和、張佩綸。

【李鴻章的1894以及終身不履日地】
[編輯本段]
面對日方提出的苛刻條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兩種選擇,而絲毫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李公一直磨到點燈時分,口乾舌燥地要求再削減五千萬兩,實在達不目的了,又說減少二千萬兩也行,最後甚至滿眼含淚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這把老骨頭的面子上,多少減一點兒,算送給我回國的路費吧。可以說他是忠實地執行了清廷的電旨:「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為所動。老人家何等可憐!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國相要挾,李氏父子只得無可奈何的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面海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同志們,他老人家容易嗎?!足可見其對日本仇恨之極。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吳汝綸東游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當年談判時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覺悲從衷來,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寶。他大書「傷心之地」。

【後世評價】
[編輯本段]
詩評李公
一生榮華出曾門,三朝輔政至中堂。
少時有志匡華夏,老來失策親虎狼。
馬關喋血賣國契,糊裱難堵漏風牆。
辛丑疊恨終嘔命,至死屈身背罵名。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李鴻章是那個時代的精英。
李鴻章的身後評價是很復雜的,歷史大師高陽先生認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李鴻章確是為帝俄所收買的漢奸!鐵證如山。李氏直系親屬如告我誹謗其先人,我願負完全的法律責任」。具體內容,請參閱高陽先生《同光大老•割城誰獻督亢圖》。

國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的面龐有一種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著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機智。他戴著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鏡,顴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膚看上去顯得很健……他從不顯得傲慢。他是那種從不向他人提出什麼要求,但又總能獲得滿足的那類人。他能很輕松地與人交談,而又不會使與他交談的人感到緊張……他對婦女尤其禮貌,也很喜愛兒童。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這位貴賓的舉動非常令人感動,他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他的這一告別儀式使他的隨從人員和美方陪同人員始料不及。然而這卻是飽含敬意的最真誠的悼詞和最意味深長的告別:「別了,我的兄弟!」——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采訪。李鴻章借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只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報紙在這個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希望整個報界都能幫助中國移民,呼籲廢除排華法案,或至少對《格力法》進行較大的修改。……中國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請求我幫助使他們的美國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認,並享受作為美國移民所應享有的權利。而你們的《格力法》不但不給他們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我不喜歡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而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也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當時的《倫敦每日新聞》曾有報道:「……他以最強勁的語言聲稱,中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強烈反對鴉片貿易。這種貿易是列強通過戰爭強加給中國的,中國政府根據條約不得以允許印度鴉片進入大陸。……李總督最後明確宣稱:你們也許明白,如果你們停止毒害我的的人民,我們就會立即禁止他們獲得鴉片。我(約瑟夫)告訴他,英國議會已經通過投票,將指定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華調查鴉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樣有害時,他氣憤地回答:『荒謬絕倫!』似乎十分的憤怒和蔑視,緩和了一下語氣又說:『任何人都知道,鴉片是有害的。』當我起身告辭時,他仍很善意地用熱情的語言贊揚了英國公民為使中國擺脫鴉片所表現出來的仁慈。」這位秘書結束訪談時還發表了一通感慨:……中國的政治家們反映出了這個國家的國民熱愛和平的精神,如果任何制止戰爭的手段可以找到,他們不可能為了報復而認可戰爭的持續。(以上資料出自同時代的《紐約時報》)————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後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中國差點驅逐滿清,提前共和。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如一次他召集了一群留洋回國的青年官員開座談會,突然對數學感起了興趣,逮了一個留洋生問他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從函數到方程式費了好大勁解釋了半天,李鴻章仍是一頭霧水。留學生急了,崩出一句:「中堂大人你撒尿嗎?」李鴻章不知所以,答曰:「撒,當然撒。」留學生接著解釋:「那就對了,中堂大人,撒出來的尿就是拋物線啊!」李鴻章恍然大悟,哭笑不得。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對這種方法我們還缺少研究)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種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Tradition)來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

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雖然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上都有他的簽名,但是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對外關系交涉的失敗是因為當時中國腐朽的政治制度,貧弱的經濟基礎和軟弱的國際地位,而這一切歸根到底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滿清皇室勢力。這些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只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推給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鴻章。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這將近100年的時間里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國外交家利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盡一切可能的維持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維護了中國的國體大致完整使中國沒有像南亞各國那樣徹底的淪為殖民地,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復興保留的一份堅實的基礎。

【李氏故居】
[編輯本段]
李鴻章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
李鴻章生於合肥,葬歸故里。李鴻章故居位於今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李鴻章故居建於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改革開放後,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採取保護措施,在原地修復重建,成為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只是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
從步行街進入大門,行數步即到過廳。廳正中是座屏風,上方高懸一塊匾額,上書「鈞衡篤祜」四個字,鈞衡,比喻國家宰相一類重臣;篤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鴻章官顯福厚。這四個字是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光緒皇帝御筆所賜,以褒獎他對大清帝國的功績。過廳過去為來客稍候,待傭人通報後再入中廳與主人會面之處,現兼作展廳之用。廳內展示與李鴻章有關的各種圖片、資料和實物。展覽分「李鴻章的青少年時代、李鴻章與淮軍、李鴻章與洋務運動、李鴻章與外交以及毀譽參半的一生」等五個部分。
中廳又稱福壽堂,堂高9米,是現存江淮地區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廳堂。每扇格門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圖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釘子。大梁兩頭都雕成象頭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橫樑上雕有「佘太君祝壽圖」,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東西兩廂是李氏後人的書房,清雅疏闊,青磚漫地。
中廳上方的長幾上,擺有一隻古鍾,左邊一面鏡子,右邊一面屏風,寓意這具家宅「終(鍾)生平(屏)靜(鏡)」。中廳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構成一個開間,木柱的一左一右,各為一個開間,加上東西兩面廂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頗具江淮地區富宅的建築特色。東廂房是書房,裡面的博古架稱為「過橋式」,左右兩部分正好可以重合在一起。原理出自中國古代陰陽互補理論。左邊擺放的楠木書架,正好可以裝下一部《二十四史》。
推開把前院與後宅嚴密隔開的屏門,即是典雅古樸的小姐樓。樓與前院中間有道牆,牆中間的門,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二門了。牆門把小姐樓與外界嚴密隔開。男子嚴禁進入二門半步。小姐樓又叫「走馬樓」,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樓後一進的樓上擺放著古老的綉床、雕花的梳妝台、大理石面的圓凳,床、台、凳都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紅木傢具。屋內一個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紅木梳妝台前,古色古香。
小姐樓造型獨特,為一封閉迴廊式木樓,樓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氣,符合陰陽調合之風水學。樓上東首第一間據說是李鴻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則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個比現存面積大得多的後花園,但光陰荏苒,後花園早已湮沒,無法恢復,只保留下這座美麗典雅的小姐樓供人觀瞻了。

【李氏祠堂】
[編輯本段]
西總布胡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四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單北大街和朝陽門南小街,長700多米。明代此地設有總捕衙署,稱「總鋪胡同」,清乾隆時稱「總部胡同」,宣統時將胡同一分為二,以朝陽門南小街為界分為東、西總布胡同。
西總布胡同27號,舊時門牌15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大門在西總布胡同北側,後牆在外交部街南側。此宅原為李鴻章祠堂,名「表忠祠」,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李鴻章生前寓所改建而成。由大門、前殿、享堂、配殿等構成的二進四合院;大門、碑亭、前殿、享堂及東西配殿等主要建築頂部均覆黑琉璃瓦;享堂三楹,為歇山頂斗拱建築,前有月台三出陛;院牆磚砌,外抹紅堊土,頂部覆灰色筒瓦。
1949年9月,李鴻章祠堂被辟為北平市第一人民教育館分館,後改為北京市第一人民文化館分館、東單區文化館、東城區文化館。1978年拆除前院建築及大門,建成兩層的東城區文化辦公室的辦公樓;現為北京東方文化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辦公用房,門牌仍為「西總布胡同27號」。1991年拆除後院享堂、配殿及剩餘的院牆,建成四層樓房,東城區檔案局和檔案館遷入至今,大門朝北,門牌為「外交部街甲28號」。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時進士,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著名的洋務派首領,為朝廷所倚重,死後謚「文忠」。有《李文忠公全集》存世。
咸豐三年(1853年),李鴻章在家鄉辦團練,繼而充當曾國藩幕僚。因平息太平天國和捻軍有功和倡導洋務運動而官運亨通,歷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外交、軍事、經濟大權。
李鴻章位高權重,對外又一貫妥協。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俄國沙皇加冕,清政府派駐俄公使王之春為賀使,竟招致俄國政府的抗議。俄國駐華公使提出的所謂理由是「加冕為敝國重大禮典,非得貴國位望最高之人,為列國所稱許者,不足當賀使之任。王之春非其選,能勝任者當數李中堂」。清政府只好改派李鴻章為賀使。李鴻章到莫斯科後,接受俄國賄賂,簽訂了出賣中國主權的《中俄密約》。
李鴻章晚年從事外交期間,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與英國簽訂《煙台條約》,與法國訂立《中法新約》,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等。其生前簽訂的最後一個條約是《辛丑條約》,《辛丑條約》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擴大和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因此,《辭海》(1979年版)稱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人物」。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奉旨到日本議和時已年逾七旬,又遭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槍擊,險些命喪東瀛。《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自然是被抨擊的中心。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因「擅入圓明園禁地游覽」被「罰俸一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下旨:「李鴻章、敬信均著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李鴻章被罷官。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李鴻章重新起用,任兩廣總督。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朝廷急調李鴻章從廣東火速來京,「調補直隸總督,兼充北洋大臣」;之後,又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各國議結一切事宜」。此時的李鴻章已屆耄耋之年,又染有腹疾,在「請賞假」未準的情況下,扶病入京。《辛丑條約》簽訂後不久,李鴻章便一命歸天了。可以說,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條性命。《清鑒》中說:「鴻章晚年,手辦國際交涉事尤多。甲午之戰,鴻章獨主和,當時物議頗非之。然兵不夙練,不如主和為佳。事後思之,未可蔽罪鴻章一人也。」《清鑒》之論雖非至論,或有為李鴻章開脫之嫌,然猶可為「弱國無外交」之佐證;國弱如斯,固「未可蔽罪鴻章一人」,然李鴻章官居要職,身處廟堂之上,「兵不夙練」,亦難逃其咎。李鴻章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賢良祠,在京師建專祠。
清代,在京師為漢人官吏建專祠唯李鴻章一人。專祠建成後,光緒皇帝賜匾,親書「功昭翌贊」四字,春秋兩季,朝廷派員專門祭祀。
為什麼專門為李鴻章建祠堂呢?合乎邏輯的解釋應該是朝廷認為李鴻章功勛卓著。不過,《異辭錄》中認為,朝廷本來想讓李鴻章死後配享太廟,讓鹿傳霖的一句話給攪黃了。原文如下:定興鹿文端,拙於言論。內調樞廷,耳已重聽,尤不能有所建白;然有時一語雋永,為福不足,為害有餘。李文忠薨,聞於西安行在,兩宮震悼,詔加優恤,已將侑食太廟,樞臣出擬懿旨。定興突問曰:「祀於何處?」時議:配享文宗,則咸豐朝文忠方仕,未立功勛;配享穆宗,中興勛業,不乏其人,未可顯分厚薄;配享德宗,其時,上正年富,則懿旨之中不易措詞。因而擱置。
關於李鴻章,多有爭論,且觀點不一,此文暫不贅述。

⑻ 第一注意力的合作夥伴

餐飲
京菜;川菜;湘、湖北菜;粵菜;江浙、上海菜;魯、東北菜;雲貴菜;日韓料理、燒烤;東南亞菜;西餐;海鮮;家常菜;火鍋;甜點小吃;高檔餐廳
休閑娛樂
洗浴、KTV、酒吧、茶吧、電影院、咖啡館
購物
服裝服飾、專賣店、鞋帽、腰帶、床上用品、襪子、體育用品、禮品、煙酒、裝飾品、箱包、眼鏡、數碼產品、洗滌用品、日常用品、化妝品、飾品、文具、奢侈品、皮具、鍾表、珠寶、零售店
家居建材
裝飾公司、地板、 陶瓷、潔具、衛浴、廚房用品、傢具、辦公傢具、乳膠漆、壁紙、建材市場、油漆、家居裝飾用品、燈具
酒店
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
旅遊
票務中心、景點、旅行社
生活服務
汽車維修/保養/美容 、汽車租賃 、攝影 、婚紗影樓、乾洗店、駕校、沖印、家政、搬家、寵物、醫療、主持、齒科、花店、典當、音像店、網吧
美容健身
美容美發、美體、瑜伽、健身、減肥、按摩、整形、健身會所、美甲

閱讀全文

與四川雲貴辦公傢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主主電路 瀏覽:180
成都龍橋傢具城怎麼樣 瀏覽:621
地坪漆做衛生間防水怎麼樣 瀏覽:403
電腦橫機機頭維修視頻 瀏覽:628
上海普格瑞斯傢具公司怎麼樣 瀏覽:95
洛陽數控銑加工中心銷售維修 瀏覽:761
襄陽三星售後維修點 瀏覽:97
怎麼測電瓶車電池是不是翻新 瀏覽:252
經營小件傢具門頭怎麼寫 瀏覽:868
陪嫁買家電買多少 瀏覽:353
電路用品 瀏覽:660
電路bce 瀏覽:796
蘋果手機維修要退出哪些軟體 瀏覽:474
熱水器外殼漏水維修多少錢 瀏覽:181
怎麼看機子是不是翻新 瀏覽:634
朋友把傢具砸壞了怎麼處罰 瀏覽:697
淘寶設置了商家電話怎麼進行更改 瀏覽:458
塗水性漆的新傢具怎麼盡快去異味 瀏覽:528
咖色深棕色的傢具配什麼窗簾 瀏覽:873
蘇州華東傢具城裡的傢具怎麼樣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