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傢具家居 >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儀規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儀規

發布時間:2022-06-01 17:26:31

❶ 求關於佛教在家弟子修持儀規

我是一名佛弟子,將下面的這篇文章送給您:

佛門禮儀

一、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稟事。俗雲:「無事不登三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凈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演示):

1.請經時,經要夾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三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凈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團體則應隨眾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為記,熟誦之後必須擦凈。講課之經本則不妨於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信心願力。

吃素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買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工,如實在無法修補工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凈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卧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慾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葯物、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庄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不得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稱呼大德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於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請問大德名號,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

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於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則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候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於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葯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儀

欲了生死,先要循規蹈矩,如孔子之制禮作樂,亦無非教人規矩,與佛弁律威儀無異。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申則心有依處,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一)行如風

「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拋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贊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於適當立時則立,於所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三)坐如鍾

「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彷如大鍾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卧如弓

「非時不卧,為調攝身心,或暫時的卧,則右□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兒卧也。」

五、出入佛門之禮儀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2.接駕--見到有法師來,應頂禮接駕。

(二)出

1.告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2.送駕--送師父出門當頂禮送駕。

六、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四)長跪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

(五)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六)閉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齋堂儀規

(一)內外威儀當具足

1.內: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葯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二)食為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並當發三願:

1.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

2.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眾善奉行)

3.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古德雲:「五觀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龍珠、精華,如吾人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即所謂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

2.手--謂之龍口含珠。

3.筷子--謂之鳳點頭。

八、講堂規約

(一)聞法的心態-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滿裝智慧法音,開創自在的人生。

(二)聞 思 修-專注的聽,仔細的想,行我所知,才能達到聞法的真義。

(三)獨坐的威儀-抬頭挺胸,端坐攝心,會讓你聽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潔-桌面是擺放經書的道場,保持桌面整潔,就是恭敬佛法的具體表現。

❷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坐禪
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我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就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系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弘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❸ 妙祥法師:在家居士怎樣守五戒

在家人首先要三皈依,在這個條件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持五戒。五戒就是殺、盜、yin、妄、酒。殺,就是說一切有情眾生皆不可殺,包括人不能殺,眾生不能殺,包括大連的「海虹」也不能殺,一切眾生都不能殺。不管它是怎麼被我們需要,甚至用了它可以保證我們的生命,我們也不能殺,一定要戒殺。 包括殺生的因緣不能做,像這種殺生的工作等等,都不能做。殺生的因緣,包括我們的事業,殺生的業力,和這的緣分,包括贊嘆殺生的這些事項,鼓勵殺生呀,這都不能做。殺因、殺業、殺法、殺緣,這都不能做,一切都不能做。不光這個殺生不能做,包括假殺也不能做。什麼叫假殺?就是比如我們現在有一種吃的素食,素食里有什麼「肉腸」啊,就是素食腸、素食雞、素食鴨子等等,都不能吃的。這是你的殺心未斷,所以也不能用。包括含動物成分的葯也不能吃,這個是很可怕的。只要是和它有這個緣,殺緣,你都會受其果報。所以說在家持這個不殺戒,是很好的,很殊勝的。堅決不殺,寧死不殺。為什麼寧死不殺?如果我今天得病了,吃這個中葯,中葯有一種以眾生的肉合成的葯。我吃了以後病就能好,這叫吃葯破戒,我也不去吃。我寧可採取別的方法來治療,哪怕它慢,慢就慢。慢一年,我遭一年罪,就能少殺一個眾生或者無量眾生。今天給我這個機會太好了,我一定在這里償還其債。為什麼有病?就是過去殺生所得來的病,吃肉得來的病,我不能再繼續造業了。這么去做你才能守住這個不殺戒。包括起心動念都要控制,如果起心動念了怎麼辦?要懺悔的。還有這個盜戒。這個盜戒啊,在世間最容易犯,特別是現在。過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好一些,那時人比較老實一些,誰也不敢去拿公家的東西。文化大革命期間你要拿東西,他也要被批鬥,是不是?現在不是了,現在是一種沾沾自喜,甚至大家說你這人有本領,所以這是很可怕一件事情。這個盜戒在佛法里是很重的,我們在家人一定不要盜,寧可窮死餓死也不要盜。說我今天沒有飯吃,這有個蘿卜,我如果把這個蘿卜偷走了,今天中午我就能飽。作為我們來講,寧可餓著,也不能拿這個蘿卜,這個都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能盜。有人說,你看廠子都要huang了,那些廠長啊,還有一些的人等等,都把廠子搬家裡去了。他搬了那麼多,那我搬一點也不行嗎?他是他,你是你,我們是佛的弟子,所以說我們不能動,一張紙、一針、一草,不能動。過去有這么個事情,也就是講我吧!這是剛學佛的時候,那時候在醫院工作,有一天值班。院長派個人來取點葯,要急於外出。一般要點葯在醫院來講還是可以的,那時候條件比較松。因為學佛了就不能做這個事情,我就拒絕了。拒絕以後,他一看非常生氣:「院長要葯你也不給!」最後說:「那麼的吧!我借點葯。」我說:「借也不行。」當時我已經做好了一個什麼准備?就是說你開除我,我也不會違反原則去做的。後來旁邊收款處的人看著我,他就說:「你不要跟他去要葯,我給你點葯,我這里自個有點。你不能跟他要葯,別人實在跟他要,他躲不過去的時候,或是跟他借葯不還的時候,他把工資錢都還在這里了。所以你千萬別跟他要,你有什麼難處,你找我。」他就把這個事情給解圍過去了。就是說你想持戒,就得做好了被開除的准備,要不你這個戒就不好持的。世間是很危險的,心裡得有準備,一個是准備用自己的錢來補償這部分,第二個就是寧舍工作不犯盜。就是你拿錢也必須在不犯盜的基礎上,你才能拿錢的,不是先盜後補的,這個也得很注意的。所以說我們堅決不盜。只有堅決不盜,你才能往前修行;你要是堅決不盜,我想你很快就要出家了,因為世間你也呆不了了。另外你的心、因緣已經成熟。這是講到盜。第三個講到yin欲。yin欲,在世間上這是個最大的禍根。有了yin欲,就有了家。家,就是代表yin欲的意思。所以說,有了男女,就有了生死。為什麼不成道?就是有了這個yin欲的關系。佛給開了方便——在家居士不能邪yin,我們堅決地不能搞xie yin。實際上有的人受了菩薩戒,在菩薩戒嚴格來講是斷正yin的,不是在家人有了正yin,就可以真正地稱為菩薩,菩薩是不允許有yin欲的。現在有一個叫「在家菩薩戒」,那隻是一個方便戒,真正想做菩薩一定要清凈的,連正yin也是不允許有的。雖然開了這種方便,我們應該知道這里利弊的關系。對這個yin欲,包括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都應該注意的。包括凡是yin欲的書、錄像,一概不能看,這yin欲的話不能講。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干什麼來了呢?是修行來了。不管男的女的,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修行。人生就是修行的過程,人生並不是生兒育女、成家立業來了。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糊塗了,他不知道他的任務和他的願望,逐漸地被這個男女相所騙,所以,成立一個家庭,發生了yin欲的行為。就離不開這個世界了,不能了脫生死,也不能往前走了。所以說yin欲不斷,佛法是不可能成就的,想成佛必須斷。在家居士一步一步來,先斷邪yin。如果有條件了,一定要斷正yin,在家人也可以斷正yin。有很多獨身的或是夫妻倆雖然在一起生活,就像我剛才講的,都是道友的關系,這樣互相幫助。另外,這里呢,千萬不要給人做媒啊,勸人結婚,這都是去稱贊yin欲的行為。特別是有很多的居士,年齡比較大,自己有兒女,當你兒女如果要出家的話,你千萬贊成;他要獨身的話,你也贊成,千萬不要去勸他結婚,去墮落這個火坑裡。這個火坑,那是你永遠還不清的債。講一個例子。頭一段時間,有個居士,他有個小孩。小孩就老哭。是剛出生幾個月,是幾歲,我記不清楚了,可能最多不超過三四歲。就是每一天到那個時間就哭,看病也看不好,找大仙也治不好,勸也勸不好,到時間就哭。後來,他的姥姥來問我說:「師父!這個問題你看怎麼辦?」我說:「你跟他講……」她說:「我跟他講話,他不見得能聽得懂。」我說:「你不要怕,你就跟他講,說你不要哭,你不有願望嗎?你想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出家。你長大了,我同意你出家。」她半信半疑就回去了。頭一天晚上跟這孩子說了,從第二天一直到現在,這孩子再也不哭了。這就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人來這個世界是來修行的。我們來這個世界是有任務的,是修行的,但是我們都忘了。千萬不能o落yin欲里去,一o落yin欲,就忘掉了修行。yin欲不斷,生死不斷。這是yin欲戒。再一個妄語戒。我們多生的習性,為了利益的關系,造成了很多的妄語,所以說這個妄語是很重的。有時候我們張口就妄語,早晨見面,人問你吃飯沒有?你張口就說吃了或沒吃,本來沒吃你說吃了,吃了你說沒吃。有時候怕上你們家吃飯,你可能就說吃了,他就不上你們家吃了。不管怎麼說,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養成習慣,張口就妄語。所以說妄語心地不真。為什麼我們很多的修行人不成道?老埋怨佛菩薩也不現前?人都說佛菩薩加持我們,佛菩薩現前能消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佛菩薩不現前?不是佛菩薩不現前,雖然你做了很多的努力,因為你的妄語變成「大海」,把佛菩薩這個救你的船給隔開了,把佛菩薩給隔開了,把你自己和佛菩薩隔開了。他想救你,你上不了船。所以說不能妄語,包括方便妄語也是不可以的。包括你家的親人,如果誰有病了,你怕這個人知道,想去妄語,那也是不行的。說世間法我不這么說,他可能負擔很重,或產生更大的痛苦。那是你的事情。你想成佛,你犯了妄語戒,就和佛菩薩遠離了。有的人雖然大妄語不犯,小妄語不斷。他不知道它的危害,還以為自己方便妄語可以成佛呢,以為是他的方便,實際上是錯的。小妄語都不能見佛,何況大妄語?有的人沒證果說證果了,沒證到羅漢說證到羅漢了,鬼沒來硬說鬼來了,說哪個菩薩來了,這樣人犯大妄語,將來要o落地獄。所以說非常可怕的。包括暗示,人說:「你證沒證果?」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我這有個蘋果。」那也犯妄語,也要墮落的,這都是不允許的,所以千萬不能妄語。在世間來講,也叫言而有信。過去我給大家講過,這個妄語啊,不能隨便講,有時候隨便講了會遭罪的。講個例子,過去我在蓋縣修行的時候,有一天下山去挑倭瓜,挑了一擔倭瓜准備往山上去。走到村子中間,有人順便就打招呼,說:「你一直往山上挑啊?」我說:「嗯。」他走了我就合計:他說一直往山上挑,將近二三里路呢,我這一擔倭瓜能一直挑到山上嗎?我一回頭,他早就走遠了,我想跟他解釋這句話的機會也沒有了。話已經形成了,怎麼辦?那沒辦法,那一直往上挑吧!誰讓你說來著。(編者註:倭瓜又稱南瓜、金瓜。)我只是答應人一個「嗯」,也可以說只是一個字,只好往上挑。因為這一筐也是很沉啊!挑到半道,還沒爬山呢,就累了,怎麼辦?放下擔子想休息一會,因為我答應是一直挑到山上,你不能離開肩,離開肩就不叫一直挑。既然不能妄語,咬牙挺著,怎麼辦?就是一個腿一個腿互換著歇,這個腿蜷起來先歇一會,歇完了再把那個腿蜷起來歇一會,擔子從這個肩膀挪到那個肩膀上去歇,就這樣往前挑。挑到山上,又愁了,這個山到山尖才叫山上哪!你這房子在中間呢,你不能挑到山尖再挑回來吧?所以這個話沒說明白。這怎麼辦?最後決定,我過不去就算為止了。到房子跟前,因為你房子周圍還有道呢,就還能過去。還是把這擔子挑到屋裡去吧!挑到屋裡碰到牆,這實在是過不去了,這個擔子才放下。你看看,你想不妄語,隨便答應一句,這就是平時妄語的習性,你就得付出這么多的辛苦,才能達到不妄語的地步。所以說,想不妄語,要付出很多代價的。特別是居士在買菜的時候,更不能妄語。比如說買菜講價錢。現在為什麼小販都撒謊?其中,就是因為買菜人不斷地逼著他妄語。因為我們有個貪便宜心,本來這個菜,就值一毛錢,你非要給他七分八分,逼著他就得賣一毛二,或者增加多少錢來提高價錢。等你講的價錢,去掉你貪心的那一部分,他也就達到他原先的目的了。所以說,這種妄語是你給造成的。我們做為佛弟子,一定要加小心,不要給別人造成妄語。你給別人造成妄語,和你妄語有同樣的罪業。特別是有的居士,手裡戴著念珠,到人家賣菜的地方,左挑右挑。人一瞅你的手腕子,一看這佛弟子挑菜來了,把好的全挑走了,把壞的全留下了。你想想,你壞的給別人,自己吃好的,你這種的思想,買回家的菜,只是一付毒葯。如果說你能夠不挑好的,把壞的挑到自己那裡,把好的留給別人;或是不分別,遇好就是好的,遇壞就是壞的,好壞混雜也行,我就這么樣,有什麼算什麼;或是本來這個價錢稍高一點,但我也認可了,不造成對方的妄語;甚至也不看秤。當你買到一斤豆角,回家要稱的時候,可能剩半斤了,但這半斤豆角是一付良葯,它的價值千金,什麼病都治。老人吃了他會健康,小孩吃了聰明有智慧,有病人可以消業。如果你要貪心,你買的這一斤菜,回去吃了就會中毒,誰吃誰中毒。甚至,你剩的這個菜混到別的菜里,別的菜也變成毒葯。所以說,很可怕。我們在世間要學會不妄語,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葯。不妄語是葯,治療我們的貪心,能使我們早解脫。不妄語與實相相應,因為佛是不妄語者。所以我們應該跟佛學,不妄語。第五個,酒。酒雖然非性罪,但它是遮戒。因為喝酒以後,會造成人大腦的混亂,定力失去了,做事沒有方向,很容易犯戒的,所以不能喝酒。我們做佛弟子要修清凈的,喝酒就不清凈了,所以說,佛弟子不能喝酒。酒的害處是很多的,大家都知道。佛經講,如果你給別人喝酒,遞一個空酒杯,會五百世沒有手的。像蚯蚓啦之類的,它都沒有手,就會這樣。何況你自己飲呢?做為佛弟子,想做菩薩講修行,一定要遠離的。不只是平時不喝酒,你就親戚朋友、生意場上,我也不喝。沈陽有個王居士,在廠子可能也負點責任。有時候,對方要找他喝酒,他不去。遇到實在脫離不開的朋友的時候,有人勸他喝酒,他就說:「我已經發願了,如果我要喝上一口酒,出去就被車軋死。」大家一聽,他發了這樣的誓願,誰也不敢逼他了。這也是辦法之一。要想斷酒,必須下大決心。我們周圍的因緣,如果你不下決心,你周圍的因緣,就是冤親債主,就拉你下地獄;如果你要決心下大了,馬上他就變為菩薩,來助你成道的,助你增加功德和定力。我們從五戒開始持起,每條戒律都有很多的說頭。但有一點,你必須有決心寧可捨去一切財產,捨去工作,包括捨去親屬朋友的友情,來完成這個戒律。你不下寧死不犯戒的決心,恐怕這個戒持得不那麼真實,不那麼徹底。只有下這個決心,才能轉化這個業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則的話,說我們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後恐怕還不行。因為它的違緣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們想怎麼地就怎麼地,它是生死之搏,敵我相爭,那是很厲害的。不是你勝它敗,就是你敗它勝。所以說,我們在這里只能打勝仗。勝仗是吃虧了,但是人吃虧了天不虧你,天不會虧你的。持戒一定要有決心,肯定能成道。最起碼我們做一個真正的佛子,問心無愧。 庄嚴佛網,利樂有情,歡迎護持江浙佛教網:

❹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其前四條屬於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惡果,簡單解釋如下:

1、不殺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而起了殺害對方之心,並且具體實施了這種行為,造成了對方死亡的結果,就叫殺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盜之心,並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離開了它本來的地方,歸我所有,就叫偷盜。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盜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間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時、非處、非道處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語戒:為了欺騙他人,隱瞞事實,而說虛假的語言就叫妄語。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語;

5、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葯酒,若干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4)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儀規擴展閱讀:

破戒過失:

因為清凈持戒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之後所得的過失也會招感無窮的惡報。如同一個解犯了國家的法律,其人要受到法律制裁一樣,而受戒之人,破戒後同樣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在佛弟子中,不論在家,出家,破戒的過失有差別,但破根本戒的過失都是相同的,因為在因果前面人人平等。

戒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佛弟子修行必須具足持守的,否則就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法華經》雲:「精進持凈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就應該好好受持,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為能入,戒為能度。」

我們學佛是為求解脫而來,就必須如法持式,從而斷除現有的煩惱,亦能銷熔未來的結使,完善人格,得大自在。現在文明的貢獻雖然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膨脹物慾,從另一方面說受文明引導,人們用智力控制自然,為講求功利生產越來越多的商品似乎成為人生活的最高目標,人設計機器,機器又來設計人。

個人被強烈的自我中心,以及對權力和財富的不滿足所吞並,一切以我為中心,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當時的享受,不顧一切違犯戒行,損失人格,故《福蓋正行經》雲:「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無能運載。」

不但毀了佛弟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❺ 在家佛弟子可受持哪些戒

首先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三皈依就是最簡單的戒律。然後再進一步就是五戒。在上升一個層次就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加手八關齋戒。這樣一來在家居士聲聞乘戒律已經就到達頂端了。如果發菩提心決心行菩薩道的話可以受持菩薩戒。在家居士修行的菩薩戒有三種:第一種是《菩薩優婆塞戒》就是平常說的《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第二種是《瑜伽菩薩戒》或稱之為《瑜伽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輕戒;第三種就是《梵網菩薩戒》也叫作《十重四十八輕戒》或者俗稱為《出家菩薩戒》有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這也是居士受戒的最高戒律了。不但是俗家弟子的最高戒,出家僧人的三壇大戒的最後一壇戒也就是《梵網菩薩戒》。三種菩薩戒中第一種是只有在家人才能夠受持的菩薩戒,後兩種是通在家出家的,也就是在家喝出家的人都可以受持的也就是這兩種戒律是不分在家出家。也是在家和出家弟子受持的最高戒律。但是如果是修行密宗的在家人還會有密乘戒,那麼在這里也就不介紹了。
要重點說一下的是《八關齋戒》,這條戒律最然是聲聞乘戒律在家人受持最高的戒律了,但是菩薩戒裡面也是要求每個月抽出幾天來加受八關齋戒的。因為這個是類似於出家人戒律的一個非常好的戒律。因為受持這個戒律一天一夜之中是出家生活但是過了一天一夜也就舍戒了而且也不用剃頭更不耽誤日常工作,所以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但是一切諸佛皆出於此戒,有八關齋戒是諸佛之母之稱,所以聲聞戒與菩薩戒都非常重視這個八關齋戒。

❻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皈依以後,就會有三皈戒,然後受持五戒、八關齋戒,進而受持在家菩薩。在家居士如遇殊勝因緣,還可以參加授戒法會,受持出家菩薩戒。

❼ 在家居士受五戒的衣如何加法受持

在家居士五戒是可以披搭幔衣的。
幔衣又稱作禮懺衣,因為未現田相,所以是出家的沙彌、在家五戒居士和在家菩薩戒居士禮佛、懺悔、誦經、聽經以及參加法會所披搭的。因此如果已經受了五戒,那麼禮懺衣就可以披搭,這樣做是如法的。
不過,在家居士只要誦經拜佛結束就必須抽下來。五戒以上的在家居士們在沒有法事活動也穿著幔衣是不如法的。
也有五戒居士沒有幔衣一說。比如凈空法師所言便是。但是畢竟古來大德高僧也已經開許了五戒居士披搭幔衣,否則也不會收錄於儀軌之中更不會收錄於課本之內,所以吾輩凡夫也就不要計較是否可以了。更何況幔衣本無田相,算不得福田衣,因此沒有越界之說。

❽ 佛說在家菩薩如何得受優婆塞戒

阿彌陀佛

去寺院找法師給你受戒,或按戒經要求在佛前發願自受。

問:「請問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受菩薩戒需要什麼條件?」


凈空法師答:

要是照佛經裡面講的,受菩薩戒的條件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發,怎麼能受菩薩戒?什麼叫「發菩提心」?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讀誦大乘。「凈業三福」裡面最後這一條是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受菩薩戒、學菩薩行的基本條件。可是這個條件是建立在前面兩條的基礎上,好比蓋房子,這是第三層,第三層下面有第二層、第一層。第一層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層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然後再「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就具備了受菩薩戒的條件。如果這些做不到,縱然受菩薩戒,也是假菩薩不是真菩薩。

凈空法師---三皈依、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

我們不必做皈依的儀式,你只要懂得皈依真正的意義,任何法師都可以為你做皈依儀式。你不找法師,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皈依也可以。跟諸位說,這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三皈、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用真誠心求受,有效。只有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一定要有大僧傳授,否則不能得戒,這是佛在經上說的。除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外,我們自己受三皈五戒,都可以在佛菩薩面前受。當然,你在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前受三皈五戒,它不會發皈依證給你,可是有效。

如果你在法師面前求受三皈五戒,皈依證印得再漂亮,黃金做的皈依證,諸佛菩薩不承認,鬼神也不護持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你是皈依某個法師,皈依某個道場,你搞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是實質上往生,形式上不能往生,形式都要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要舍棄,真實的要提起。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實的。我們要真干,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這就正確。

皈依誓詞:「阿闍梨存念,我弟子」,我們現在的法名都用「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兩足」,「足」是圓滿、滿足,「兩」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智慧、福德當中最尊貴的,這是佛。學佛就學福慧雙修,希望也能達到像佛一樣福慧圓滿。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這一條非常重要。「達摩」是「法」,「欲」是七情五欲。凡夫種種慾望,只要有慾望就出不了三界。不但三界出不了,三界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慾望出不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分,你說多可憐!所以佛教導我們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我們「離欲」,永遠脫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決定不可以有一念為自己,這是「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僧伽」是學佛人的團體。佛家講的「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所有一切社團中,佛教社團最值得尊敬。為什麼?它是智慧的社團,和合的社團,這個社團可以做世間所有一切社團的模範。

真正皈依的人,樣樣都能做社會大眾的好榜樣,你就真正皈依三寶。如果不是好樣子,你沒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說得不好聽,你冒充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

❾ 在家居士受五戒後,有沒有什麼日子要讀戒條啊要不要定時持八關齋戒

經典當中,沒有記載受五戒的人要誦戒。八關齋戒,隨力而行。

受菩薩戒要半月半月誦戒。

受了五戒,也可以效仿誦戒,防止忘失。

【五戒誦戒儀軌】

一、上香 (三拜)

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三拜)

三、懺悔 (三番三拜)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

四、誦戒 (跪誦)(三番三拜)

諸佛凈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

今逢白(黑)月十五(四)日,我弟子某甲,謹於佛前誦戒。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三、不邪淫,是優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夷)戒,我弟子某甲奉持。

五、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言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番三拜)

六、迴向

誦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三拜)

附註:每逢半月誦戒,白月十五日,即農歷每月十五;

黑月十五(四)日,即農歷每月三十(廿九)日。

❿ 在家,出家要受哪些戒

在家佛弟子名為「優婆塞、優婆夷」,譯為「居士」。在家眾必須皈依、受五戒八戒十善戒乃至菩薩戒

皈依者,既皈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皈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

既皈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眾。

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香花曼庄嚴(裝飾)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廣大床、

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慳貪、不嗔恚、不邪見。

出家佛弟子名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各各自受其戒。總歸出家眾受三壇大戒及佛性三昧耶戒。

三壇大戒者:沙彌(尼)戒、具足比丘戒、菩薩戒

沙彌(尼)戒者: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坐卧高廣大床: 9.不非時食:10.不捉持金銀寶物。

具足比丘戒者: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不一一列出。

菩薩戒者,依經論不同各有差異,總攝前戒,以《梵網經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三昧耶戒者,為密教戒。三昧耶戒總攝三聚凈戒(一切戒法),依密教經典,戒相不一,《大日經》中宣四重禁戒:不應遠離菩提心,不離正法不(或起)邪行,於一切法不慳吝,不得不饒益眾生。

後依《大日經疏》具成十十波羅夷:⑴不應舍正法。⑵不應舍離菩提心。⑶於一切法不應慳吝。⑷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⑸不謗一切三乘教法。⑹不應於一切法生慳吝。⑺不得邪見,撥無因果。⑻於發大心人勸其深心,不令退息。⑼於小乘人前,不觀彼根而說大法。⑽菩薩常當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佛教戒律皆佛親宣,敕諸弟子,持戒如護其目,以戒為師。後祖師大德,依佛戒律,又立制儀。

閱讀全文

與在家居士受菩薩戒儀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單火線取電電路圖 瀏覽:806
洗衣機脫水桶皮碗維修視頻 瀏覽:269
萊岸傢具 瀏覽:211
蘋果7指紋壞了維修多少錢 瀏覽:971
水楊木傢具 瀏覽:77
delsey售後維修地點 瀏覽:89
蘋果手機翻新怎麼辦理 瀏覽:432
東成電錘不沖擊的維修視頻 瀏覽:992
海棠實木傢具4門多少錢 瀏覽:876
上海買家電哪裡買 瀏覽:16
哪些地圖可以搜到商家電話號碼 瀏覽:239
太太樂晾衣架維修電話 瀏覽:577
超高速電路 瀏覽:502
武漢神州熱水器維修點 瀏覽:382
不清除底漿怎麼翻新地板磚 瀏覽:691
怎麼檢測海淘硬碟是否翻新 瀏覽:782
繳納維修基金給什麼證明 瀏覽:966
全房電路改造 瀏覽:984
電子電路識圖完全掌握 瀏覽:831
皮行李箱怎麼翻新 瀏覽: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