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梓木傢具優缺點有哪些,梓木有哪些特點
優點:其硬度介於柴木和軟木之間,材質輕而耐朽,木理優美並帶光澤;不開裂,不伸縮,刨面光滑,抗腐性較強,非常適合雕刻、做模、刨、截等,用之做傢具時可為各種桌案、箱櫃、架格以及雕花擋板、牙條和其他細木裝飾部件。此外,梓木還是木胎漆器、樂器和雕版刻字的優質材料。
缺點:很多梓木多用於軍工、建築一類,因為梓木傢具的製作難度較大,並且傢具的規模與前者相比較較小,梓木傢具的影響力也遠不及江南四大名木,所以現在的梓木傢具倒是越來越少見了,在江浙地帶偶爾還能看見這全梓木所制的實木傢具。
特點:外皮 棕紅,呈不規則縱裂,皮質較堅厚,有香氣,內皮紅褐色。心、邊材略明顯,邊材淺褐色或淺黃褐色,心材栗褐色微紅。年輪明顯,木射線細,髓心大多中空,環孔材。
材質略輕軟,強度中等,結構略粗,紋理直。木材有光澤,材色美麗,乾燥不易變形,耐久性強。膠接和塗飾性能一般,加工容易,切削麵光滑。
(1)飛檐傢具擴展閱讀:
古代傢具等的應用:古人認識到梓木材質好,用途廣,居百木之首。《埤雅》載:「今呼牡丹謂之花王,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還贊其「取 材為器,其音清和」。
敘述梓木適做各種樂器。後魏賈思勰所著 《齊民要術》中述說梓木的用途時寫道:「車板、盤合、樂器,所在任用。」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把梓木作為珍貴用材用來製造器具、樂器等,並贊美梓樹用途之廣,簡直無所不能。
古代印刷刻板非梓、楸木而不能用,因此書籍出版就叫「付梓」。用梓木製造的棋盤被譽為「楸枰」。梓樹在古代被作為主要用材樹種,栽植相當普遍。
古時人們還有栽梓樹以作財產遺傳子孫後代的習慣,南宋朱熹曰:「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供器用也。」岳陽樓,建築精巧雄偉,為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岳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外以12根梓木廊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相互咬合,穩如磐石。
Ⅱ 中西方設計文化的區別
中西方設計文化建築材料、建築布局、設計理念上存在差異。具體如下:
1、建築材料不同
我國古典建築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西方建築則是石材為主,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
2、 建築布局不同
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
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
3、 設計理念不同
中西方設計文化的區別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中國建築強調的「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西方人強調的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Ⅲ 徽派合院使用歐式傢具如何過渡
農村且擁有宅基地的朋友,都會考慮自建一套徽派合院式別墅。
的確,不落凡俗的格局和自成天地的合院,相信自建一套徽派別墅,才是正道。
△自建徽派合院別墅 南立面圖
Ⅳ 最古老的傢具翹頭案,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翹頭案在明清時期尤為繁盛。
翹頭案這個傢具他是表面平整,兩端稍有一點翹起。很符合我們古代的一些物件的風格。比如有一些屋檐她的角落上也會有一些翹起我們俗稱飛檐飛腳。翹頭案,他這個家居對我們平常的傢具來說會顯得比較。端莊穩重一些。這個器物一般在一些文人墨客的家裡會經常出現。通過這些來展現出自己的雅和禮。一些文人雅士,他們在平常的寫詩或者是畫畫,經常用翹頭案來做桌子。
現代的裝修當中,如果一些愛好古代書畫或者寫字的人們可以選擇一把翹頭案放在書房當中。在一面空白的牆上。前面放一翹頭案桌上放一些筆墨書去。在掛一些字畫,這樣會給我們的房間帶來很濃郁的文人氣息。還有一些人會將翹頭案放在玄關當中來做玄關的擺設。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總之,翹頭案這個傢具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都有,並且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和優化的。翹頭案它就濃郁的中國傳統特色。
Ⅳ 現代建築的設計風格
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DIV>
<P>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P>
<P>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P>
<P>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舍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1926年在德國德紹建成的一座建築工藝學校新校舍。設計者為包豪斯校校長、德國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校舍總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主要由教學樓、生活用房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設計者創造性地運用現代建築設計手法,從建築物的實用功能出發,按各部分的實用要求及其相互關系定出各自的位置和體型。利用鋼筋、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以突出材料的本色美。在建築結構上充分運用窗與牆、混凝土與玻璃、豎向與橫向、光與影的對比手法,使空間形象顯得清新活潑、生動多樣。尤其通過簡潔的平屋頂、大片玻璃窗和長而連續的白色牆面產生的不同的視覺效果,更給人以獨特的印象。該校舍以嶄新的形式,與復古主義設計思想劃清了界限,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典範作品。</P>
20世紀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鼎盛時期,建築師們在這一時期創造了大量的建築作品。在浩如繁星的作品中,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以其獨特的魅力,長久地為人們所鍾愛 薩伏伊別墅是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位於巴黎郊區的普瓦西,由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於1928年設計,並於1930年建成。</ 別墅在設計之初,柯布西耶原本的意圖是用這種簡約的、工業化的方法去建造大量低造價的平民住宅,沒想到老百姓還沒來得及接受,卻讓有億萬家產的年輕的薩伏伊相中,於是成就了一件偉大的作品,它所表現出的現代建築原則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建築走向 為什麼薩伏伊別墅會讓久居在庄園中的富翁產生興趣。是什麼吸引了他?以一般的人的審美情趣來說,無論是從環境、地段、房型、裝修都比不上傳統意義上的豪宅如凡爾賽和楓丹白露等,糾其原因,也許是別墅本身清新的格調吧; 薩伏伊別墅是什麼樣呢?著名建築師崔愷用這樣詩意的語言來描述它:「那一天小雨,當我們推開院門穿過綠籬,亭亭玉立的白色小樓便靜靜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繞過架空的門廊,走進宜人的門廳,循坡道而上,在屋室中徘徊,空間在流動,視線在流動;別致的樓梯,多變的隔斷,浴室的躺衣,廚房的壁櫃,室外的條案,室內的傢具,以及白色、黑色、藍色、綠色,一切都是那麼質朴、簡單,一切又都是那麼新穎別致,獨具匠心,不要說70年前,就是放在21世紀的今天,也毫不落伍和遜色,這才是大師!」薩伏伊別墅宅基為矩形,長約22.5米,寬為20米,共三層。設計上與以往的歐洲住宅大異其趣。輪廓簡單,像一個白色的方盒子被細柱支起。水平長窗平闊舒展,外牆光潔,無任何裝飾,但光影變化豐富。別墅雖然外形簡單,但內部空間復雜,如同一個內部精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好像一架復雜的機器。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和空間布局自由,空間相互穿插,內外彼此貫通,它外觀輕巧,空間通透,裝修簡潔,與造型沉重、空間封閉、裝修繁瑣的古典豪宅形成了強烈對比 現代建築認為空間是建築的「主角」,並在實踐中特別注重空間的組織與塑造,使建築空間在技術飛躍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發展。建築的內部空間設計,已從傳統的靜態空間,逐漸發展到現代建築的動態空間,即「空間——時間」的概念,在傳統三維空間上增添了人在其中連續位移而產生的時間因素,因而使建築空間表現出更多的自由、變化和豐富。薩伏伊別墅就是一個「空間——時間」營造的典範。別墅採用開放式的室內空間設計,動態的、非傳統的空間組織形式,尤其使用螺旋形的樓梯和坡道來組織空間。並沒有用豪華的材料,沒有附加的裝飾,純粹由建築的基本構成元素及其材料來組織和塑造豐富的動態空間,這絕不僅僅是順應了當時窘迫的經濟狀況,而更主要是當時重視功能、強調空間、反對附加裝飾的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反映 薩伏伊別墅在用色上特別純粹,建築的外部裝飾完全採用白色,這是一個代表新鮮的、純粹的、簡單和健康的顏色,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而崇尚自然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一大特色 在柯布西耶建築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為加強整體的豐富所作的富有人性化、個性化的細部處理,專門對傢具進行設計和製作,比如,薩伏伊別墅的衛生間,浴缸邊緣做成具有人體曲線的寬邊。屋頂花園在設計上使用繪畫和雕塑的表現技巧,車庫則採用特殊的組織交通流線的方法,使得車庫和建築完美的結合,使汽車易於停放而又不會使車流和人流交叉<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薩伏伊別墅內則更像一個音樂小品。其室內與室外、空間與實體、構想與細部、理性與感性等等都以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這一切靠的不是豪華的材料或附加的裝飾,而是設計師強烈的人文精神、深厚的藝術修養和旺盛的創造活力,從中可以深切感到現代建築設計思想,是表現為一種詩意而富有生命力的創造 薩伏伊別墅深刻地體現了現代主義建築所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相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合乎邏輯性,構圖上靈活均衡而非對稱,處理手法簡潔,體型純凈,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等,這些建築設計理念啟發和影響著無數建築師。即便是到了今天,現代主義的建築仍為諸多人士所青睞。因為它代表了進步、自然和純粹,體現了建築的最本質的特點。</P>
Ⅵ 介紹下楓涇古鎮
楓涇古鎮位於上海市西南角,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早在2000多年前,楓涇古鎮已有百姓生活,鎮內的界河是春秋時吳國和越國的分界河,由於地跨吳越兩界,楓涇古鎮被譽為「吳越名鎮」。古鎮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其中建於元代的致和橋,有近700年歷史。比起其他熱門的江南水鄉,楓涇沒有這么多遊客,你可以在這里悠閑地欣賞小橋流水的風景。
古鎮有兩條主要的街道,一條是南段叫南大街、中段叫中大街、北段叫北大街的街道(雖然分段起了三個名字,但它們是連起來的一條街),還有一條是和平街,兩條街在楓涇三橋處交匯,成「丁」字型。楓涇三橋則是古鎮的中心,兩河交匯處,能同時見到清風橋、竹行橋、北豐橋三座橋。
楓涇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你可以在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欣賞到一幅幅具有鄉土氣息的畫作。古鎮上的畫館和名畫家祖居不少。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內擺放著丁老先生用過的傢具,二樓則能看到諷刺漫畫,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和平街的呂吉人畫館能看到陳逸飛同班同學呂吉人的畫作,程十發祖居有許多程老先生的中國水彩畫。
一般遊客從古鎮南邊的主入口進,走到南大街,沿著河開始慢慢逛古鎮。從南大街往東北方向走,經過致和橋就到了中大街。中大街頭上能看到吳越界記,立著界碑,面前一條不起眼的小河就是以前吳越的分界線。繼續往東北走,過了楓涇三橋是北大街。北大街上可以參觀始建於明代有紅色牆壁的施王廟、丁聰漫畫陳列館等。在南、中、北大街上還會經過有屋棚的長廊,古鎮上有幾段這樣的長廊,古色古香,晴天遮陽,雨天能擋雨。
踩著青石板路,回到楓涇三橋的地方,接著去游覽另一條街和平街。首先參觀三百園(百籃館、百燈館、百行館),邊上是呂吉人畫館。往東南走一點,人民公社舊址比較值得一看,留有那個年代的老式熱水瓶、電話,牆上畫著紅太陽。再往前走是一面臨街、一面臨河的楓涇古戲台,每逢旅遊旺季、節假日,戲台上有免費的傳統戲劇節目表演,在戲台對面的晨社茶館挑個臨窗座位坐下,一邊品茶,一邊聽戲,十分愜意。沿街走到底參觀完程十發祖居,最後,過橋到河對岸的生產街,還有一處近代消防機構舊址——東區火政會。
楓涇古鎮南大街的頭上有遊船碼頭,你也可以坐船體驗水鄉風情,參考價80元。
古鎮上的美食首推丁蹄,南大街致和橋邊上有一家丁蹄作坊,介紹丁蹄在古鎮上的發展和製作工藝。楓涇三橋附近生產街上的唔呶喔哩酒家(楓涇方言,自己家裡的意思)是古鎮上環境不錯的一家餐館,裡面有長長的天井造成小橋流水的模樣,田螺塞肉、吳越豆腐是他家招牌菜。生產街臨河的長廊里商鋪林立,出售楓涇燒賣,芡實糕等,其中熏拉絲很有特色,上海郊區土話「熏蛤蟆」的意思,口味很贊,不過先要有膽量品嘗。
Ⅶ 榫卯工藝比用釘子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比如,用鐵釘將兩根木棖做T字型組合,豎棖與橫棖很容易被扭曲而改變角度,而用榫卯結合,就不會被扭曲。在古時沒有機械的情況下,也沒有釘子的時候我們的老祖宗們所製作的傢具能夠使用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其中就融匯了很高的智慧和技巧在裡面,那就是採用了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是不會使用一根釘子的,它有很多的結合方式,牢固且美觀。
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比用鐵釘連接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Ⅷ 世界上最大博物館
世界五大博物館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
盧浮宮
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大不列顛博物館
大不列顛博物館,即大英博物館始建於 1823年。她的展覽館里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極珍貴的文件與手稿,如英國大憲章的原稿、莎士比亞手稿真跡等等;有埃及、西亞、東方、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文物;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像、從雅典女神殿取來的愛爾琴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收集了中國、印度等歷史悠久國家的民俗資料、美術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國展室可看到許多中國古玩字畫,這些器物多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東方藝術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中國文物,達兩萬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新石器時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繪畫、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館後門的兩座大石獅,都是中國藝術品。這里還藏有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大量佛畫。其館藏最著名的中國名畫是傳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這是一卷流傳有緒的著名巨跡,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劫往英國的。
其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聞名於世,英國的每種書在此都有保存,事實上,國家所有的出版發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國珍貴的版本和極具價值的文獻手稿。這個圖書館是最佳學問天地,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在此完成。大英圖書館的藏書中,中國古籍達六萬多種,內有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中國歷代宮廷檔案、竹簡、刻本等,還有敦煌寫本一萬余件。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東方館、史前及早期歐洲、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
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大都會博物館號稱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00多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總重量為800噸,據說拆的時候為了確保原貌,還給每塊磚上都打了標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觀眾,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特別是一些佛像和壁畫,遊客在館內還可以欣賞到一些珍貴的中國古代繪畫,例如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埃米塔什博物館
埃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埃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米塔什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官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埃米塔什、舊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劇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 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http://www.mlr.gov.cn/pub/gtzyb/wskt/wskt_syzs/t20050908_69887.htm
Ⅸ 房門一打開就看見對面的衛生間門,這個門怎麼裝飾看著舒適呢
卧室的門對著大門就需要綜合考慮了,需要根據門的方位吉凶來定(這裡面吉凶分兩塊,一塊代表身體健康,一塊代表財運)吉位的門向就不用管了,凶位就需要用屏風或者門簾擋一下。住宅中的門、主、灶為陽宅三要。門就是入戶門,主就是主卧室。入戶門對著主卧室門,一下子涉及到三要中的兩要,對住宅的風水影響肯定很大。
阻止兩門之間氣流直通,從而來化解門門相對的風水問題;最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就是掛個門簾,如果是天然水晶珠簾等效果會更好,這樣既不影響使用,也比較美觀;兩門之間擺放綠葉植物,
而且在目前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常見的,也沒法避免啊,正常來說,如果門正對的的話啊,一般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門是錯開的,一定要把它改過來。看看你們家的沉重牆示意圖,看看好不好把衛生間門和卧室門樣兩側改動,或者衛生間稍微大點的話,主卧門從衛生間干區過去。當然,這一切取決於不受沉重牆影響的情況下。這樣門對門確實不好,因為氣流太快,導致室內不存氣,也就是風水中的的正氣,所以對身體啊,情緒啊,財運啊有不好的影響。首先看看你的大門和卧室是正好對著嗎?如果不是,而是斜對,那就沒事了,影響很小很小了。
Ⅹ 揭秘別墅玄關風水禁忌有哪些
一、玄關風水禁忌
1、牆壁間格應下實上虛
玄關的下半部宜以實體作為根基,扎實穩重,而上半部則可用虛質隔斷來裝飾,透而不漏較為理想,既美觀又實用。
解析--一般我們可以在玄光處配備一個較大的吸頂燈或者吊燈作為主燈,周圍還可以裝飾些熒光燈、射燈或壁燈來做輔助的光源,當然選擇一些小型地燈做裝飾,這樣的設計燈光既不亮也不暗,反而很適宜,色調上可以選擇暖色調的溫馨,也可以選擇冷色調的清爽,當然可以試試暖色調的主體燈光配合點冷色調的輔助光源會有怎樣意想不到的效果。
3、玄關頂上天花安置宜高不宜低,色調宜輕不宜重
玄關頂上的天花若是太低,會有壓迫感,屬於不吉之兆,象徵家人備受壓迫,難有出頭時日;天花高,則玄關空氣流通較為舒暢,對住宅的氣運也大有裨益;如果天花的顏色比地板深,上重下輕的設計,不僅有失美觀而且象徵長幼失序,上下不睦,天花板的顏色應較地板淺,上輕下重,才是合理的格局。
解析--天花高則氣運佳,空氣流通也會較為舒暢,但是,玄關區域面積通常較小,相匹配的2000mm~3000mm天花板高度,合適高度在2500mm到2800mm之間;一般都建議進行吊頂,尤其是玄關中間有梁的,尤為不宜,必須吊頂,風水學推崇「上清下濁」,玄關頂上天花板的顏色不宜太深,若天花色彩較重或顏色比地面深,便會形成上重下輕,頭重腳輕的格局,風水學上象徵長幼失序和上下不睦,而天花板的顏色較地面的顏色淺,應上輕下重。
4、牆壁間格宜平滑
玄關是住宅進出的主要通道,牆壁及地板平滑則氣流暢通無阻。如以凸出的石塊作裝飾,凹凸不平,則宅運便會有諸多阻滯,必須盡量避免。
解析--玄關若不以牆來做間格,用低櫃來代替也可,相對來說玄關是出入之地,牆壁有稜角或凹凸造型也不安全,擦傷易破財;牆面不宜安置鏡子,避免導致反射煞氣。
5、玄關地板的圖案忌有尖角沖門
玄關地板的圖案花樣繁多,應選擇寓意吉祥的內容,盡量避免選用那些多尖角的圖案,切忌尖角沖門。
解析--玄關地板避免選用那些有尖角的圖案,而尖角沖門則更絕對不宜,否則家中不寧,惹無妄之災,並且地板宜用深色,深色象徵厚重,地面色深象徵根基深厚,符合風水之道,如要求明亮一些,則可在採用較淺色的材料裝修地面的同時,用深色材料在玄關地面的四周走邊,從具體使用來看,選用顏色較深的石材或陶質地磚,這樣不僅清掃方便,而且顯得潔凈整齊;玄關的地面忌太光滑,避免家人或賓客均容易滑倒受傷。
6、玄關間格顏色須深淺適中
玄關的牆壁間格顏色不宜太深,以免色調昏暗沒有活 力。最理想的顏色組合是:天花板顏色最淺,地板顏色最深,牆壁顏色則介於兩者之間,作為上下的調和與過渡,同時也符合基本配色原則。
解析--玄關牆壁裝修用色,通常是根據玄關格局和牆面所在方位,選擇五行相生的顏色作為主打顏色。同時要注意避免選擇深色系列作為主要顏色,否則會使玄關暮氣沉沉,久而久之會加重玄關的陰氣,使家宅有退財格局,玄關用色宜採用淺色系列為主色,視覺上有明亮和舒適的感覺,同時還能調節玄關的光線,打造生機勃勃和穩重的玄關氣場,在風水上能夠起到聚財聚氣的作用,若玄關用色為深色系列,若無法修改牆壁顏色,建議在玄關處用光源解決,起到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