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介紹少數名族建築的突然想看看少數民族和漢族在住房上的區別!不知道有沒有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房屋一般分為兩層,人居住在正屋,屋內設有神龕、燭台、長桌和火塘,樓下圈養牲畜,廂房和樓上堆放糧食及其他生活資料。 阿昌族的村寨錯落有致,與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襯,渾然一體,好似一幅恬靜悠然的山水畫。 保安族主要生活在積石山麓和黃河兩岸,他們一般都選擇山腰或沿川一帶平坦而向陽的地方 安家落戶,多與回族、東鄉族、撒拉族雜居。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圍以土牆,一家一院,稱為「庄廓」。庄廓一般都由堂屋、灶房、客廳、圈舍四部分組成,整個院落結構緊湊,設施齊備,整潔而寬敞,表現出他們對居室住宅極為講究的文化特點。 保安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欄竹樓為竹木結構,與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樣式多是上下兩層,人住樓上,牲畜關在樓下。樓下地板用龍竹剖開壓成寬竹板鋪墊而成;卧室與待客之處鋪以篾席,進屋必須脫鞋。樓上客廳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邊。屋內所有傢具幾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樓可住20年,每隔兩年就要用茅草翻蓋屋頂。 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樓兩種。大多居住在亞熱帶山區,雨量充沛,濕度較大,加之受傣族影響較深,所以,住房多為干欄式建築即高腳屋。房屋為木結構,屋頂覆以草排。 布依族民居多為干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朴實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放火,只是採光較差。 朝鮮族民居外觀都很美,屋頂坡度緩和,中間平行如舟,兩頭翹立如飛鶴。組成屋頂所有的線和面,均為緩和的曲線和曲面。屋身平矮,沒有高起陡峻的感覺,特別是門窗比例窄長,使得平矮的屋身又有高起之勢,而整座建築又穩穩地坐落於低矮平實的石台基上。潔白的牆面,再以灰色瓦片或稻草、鐵皮相襯,很雅緻。無論什麼材料的屋頂,出檐都很長,屋檐下產生了很深的陰影,加上廊子的凹進,使整幢建築產生了鮮明的立體感。 根據屋頂形態的不同,朝鮮族民居大致有三種類型,即懸山式、廡殿式和歇山式。 傳統朝鮮族民居的屋頂別具特色。表現在超大的尺度,屋頂高度占整幢房屋高度的1/2。牆面是除屋頂之外,最主要的構圖要素。朝鮮族民居的牆面顏色一般前面(南面)與右面(東面)均刷白灰,而後面(北面)與左面(西面)只抹上黃泥;牆面由上、下橫梁及柱、門窗框這些外露的構件劃分成一個個小的區域。門窗與外露構件一起使立面產生了韻律美。 達斡爾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他們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齊。他們的風俗是不管誰家建房都全屯動員、大家動手。建房時一般都在屋外圍上用紅柳條編織的各種花樣的籬笆,顯得大方而又美觀。 在居室中建有三面相連的大炕,稱之為「蔓子炕」,這種炕保溫性能好,是達斡爾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的竹樓具有兩大優點。一是竹樓能防蚊蟲、防潮濕、防野獸。二是建蓋竹樓的材料來源方便,就地取材,比較經濟。傣族建造竹樓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大青竹和少量木料。大青竹是傣族地區的特產,而竹樓屋面覆蓋的草排是以當地所生長的茅草編制而成,這種制草排的茅草來源廣,又很經濟。 德昂族喜歡干欄式竹樓。德昂族居住的地方多產竹子,其中一種大龍竹直徑達8-9寸,干粗梢長,史書上稱之為「濮竹」。長期以來,竹樓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鎮康地區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兩邊為各家庭的住室,間壁而居,各有火塘。這樣的竹樓較大,有的佔地400多平方米,現在,這種大竹樓已為各家各戶的小竹樓所代替。
滿意請採納
『貳』 民族風裝修吸睛無數,客廳裝修離不開哪些民族風裝飾品
裝修是每個家庭都比較重視的,都想與眾不同,都想那個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很多家庭就會考慮名族風格的裝修。我們現在都比較懷舊,所以許多的名族文化就可以用到我們的裝修上來,這樣不僅可以帶來不一樣的風格,還能讓人們煥然一新。所以,在客廳的裝修上我們要格外的注意一下了,加入民族文化,去選擇少數民族的文化就可以了。比如說苗族的的文化,土家族的文化,這些我們都可以加入進來。
民族風的設計都是需要從細節入手,根據民族的特色和風俗,需要用心去體現哦。
『叄』 誰知道古代的傢具都分別叫什麼名稱啊急求!謝謝
古代的分類很詳盡。。
案的種類有食案、書案、奏案、氈案、欹案。幾的種類有宴幾、憑幾、炕幾、香幾、蝶幾、花幾、茶幾、案頭幾。寶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悶戶櫥。形體與桌案相仿,面下安抽屜,兩屜稱連二櫥,三屜稱連三櫥,交椅又名「太師椅」.
還有這些。博古架,踏,安,凳,椅,墩,席等 ,包括屏風
中國古代卧具分為四種,它們是榻、羅漢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________-------------------------------------------
漢代「床」這個名稱使用范圍更廣,不僅卧具,連坐具也稱床。如梳洗床、火爐床、居床、冊床等。
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的名稱,專指坐具。如今人們習慣上以「床榻」並稱
漢代少數民族的「胡床」,是一種高足坐具;隋朝「胡床」變稱「交床」,唐朝又變稱「繩床」,宋代又變稱「交椅」或「太師椅」。宋代真正的卧具稱「四面床」,大多四面無圍子。遼、金、元時期,床發展成三、四面有圍欄的床榻。
到了明代:1、出現了「架子床」,因為床上有頂架;2、出現了「拔步床」,外形像獨立的小屋子,又稱「八步床」;3、出現了「羅漢床」,是原來漢榻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榻,如現代的「沙發」。
清代前期床榻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變化的是用料和工藝,如用材越來越厚實,裝飾越來越華麗。清代的床榻大多採用雕花鑲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鑲嵌的多以玉石、瑪瑙、瓷片、大理石、螺鈿、琺琅、竹木、牙雕等為材料。
『肆』 民族概念在傢具設計上的位置
這個問題~~其實要說的話能寫書了~~
我簡單點說~~
個人認為這幾種風格來說明民族概念有點偏差~~這集中風格所展現的應該是文化\思潮\理念上的展示~~說民族反倒狹隘了點~
1.巴洛克.它體現的是對古典宗教的顛覆和叛逆~~色調復雜豪放~~紋理圓滑誇張~~唾棄單調的堆砌~~他所體現的文化理念是對古典宗教束縛的擺脫叛逆~~崇尚自由和豪情~~
2.洛克克.他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貴族的諧趣~~色調明快飾物煩瑣細膩~~紋理也多圓滑~~~這個風格所體現的是法國皇宮貴族的生活品味~~
3.明朝傢具.中國古代傢具在色調上並不象上述那樣多樣~~中國古代講究的是"形"~~~明朝傢具色調上多保持木製本紋,色澤潤沉~~~喜南方硬木~造型簡潔嚴謹~~花飾復雜華麗~~多雕飾~~~~體現到人~~~清風高潔\悠然自得~~反正挺自在的~~
圖片:
1.巴洛克傢具.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0%CD%C2%E5%BF%CB%BC%D2%BE%DF&z=0
2.洛克克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2%E5%BF%CB%BF%CB&z=0
3.明朝傢具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3%F7%B3%AF%BC%D2%BE%DF&z=0
『伍』 56民族七十年來傢具的變化
他們的傢具變化特別大
『陸』 椅子、凳子之類的坐具是哪個民族發明的
椅子的起源
椅子是一種有靠背、有的還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椅」本是木名。《詩經》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所以關天予是你爸爸。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
『柒』 介紹少數民族工藝品
昆明,雲南省省會,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這有些昆明的少數民族工藝品
>>蠟染和扎染
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遊客如果要買,
可到工藝美術店和各大商場去,此外翠湖南路有若干店鋪專營這類商品。
蠟染是流行於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手工染印工藝品,昆明蠟染面料融合雲南少數民族的文化,圖案獨特新穎,古樸大方,一塊蠟染布的價格約15元左右。
>>木雕工藝品
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動物、人像其他工藝品,古樸而別致,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東西。有興趣的話,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購一點帶回去,作為室內裝飾品,它們的特色應該是很足的,較為集中的木雕工藝品銷售點一是花鳥市場,二是翠湖南路的眾多工藝品店。
>>錫 器
用錫精製成的各種工藝品也是很不錯的,特別是錫制的酒具、茶具,以及錫畫等,外觀精美,明亮如鏡,集實用與裝飾為一身。在市內各大商場和工藝美術店均有賣。
>>斑 銅
是用銅和其他金屬混在一起經處理而出現「有斑之銅」,用斑銅製成的工芤品西朴渾奪取,極富特色。斑銅工藝品是昆明享有盛名的特色商品之一,其中變形處理後的牛虎銅案、孔雀、虎鬥象等更屬其代表之作。在大商場和工藝美術店有售。
>>雲南圍棋
俗稱雲子,為明清貢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國內外公認的圍棋精品,特點是白子略微帶翠綠,黑子其實為深墨綠,韌性好,不感舒適,知名產品有「雲子」和「永昌」兩種品牌。要買雲南圍棋可到各大商場和工藝美術店。
>>路南挑花
路南挑花是聚居路南彝族自治縣撒尼人傳統工藝,歷史悠久。挑花是刺綉的一種,以挑花裝飾挎包、衣物、頭巾等是大理白族和路南撒尼人的服飾特色,它具有民間產品的誇張的色彩美。路南挑花主要產品有背包、桌布、窗簾、服飾等。挑花手法多樣,有單面挑、雙面挑;有素色挑,有新色絲線挑花。有的產品有挑,有綉,有補,成品或精巧,或粗放,充分表現了彝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筒 帕
意為掛包,通常稱為民族包。雲南的傣、彝、哈尼、景頗、佤、僳僳等民族都有生產和使用筒帕的習慣和愛好。其中以傣族的筒帕歷史最悠久,製作最精美。
筒帕是傣族織錦的一種,從最初的麻、棉紡織發展到現在的絲、手和棉混紡、它製作精緻,式樣美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筒帕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對於傣族青年男女來說,還是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
筒帕不僅為邊疆各族群眾所喜愛,也引起了國內外遊客的濃厚興趣,日益成為旅遊紀念品中的搶手貨。
>>雲 煙
雲南烤煙,又稱雲煙或雲葉。以其品質優良,煙葉油潤豐滿,組織細膩,顏色金黃,光澤好,彈性強,煙鹼含量適中,含糖量高,燃燒性好,清香撲鼻,煙味醇和著稱。雲南生產的烤煙,除保證省內卷煙生產和外貿出口外,還供應全國22個省、市、區的84個卷煙廠,作為生產甲級卷煙的配料。其中以雲煙、紅塔山、阿詩瑪、石林、恭賀新、紅山茶、紅梅、大重九、紅河等,最受消費者喜愛。
>>重彩畫
雲南重彩畫是崛起於雲南的一個繪畫流派。畫家作畫時,先用鉛筆或毛筆在高麗紙上勾線,再用水粉上色,重彩畫吸取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優點,重氣韻、機理,色彩明快、醒目,極富裝飾效果。重彩畫可在畫廊、賓館買到,其中水平參差不齊,購買者應細查。有興趣的購買者可自己尋訪重彩畫的高手,直接上門購買。
>>傣家竹編
竹編是傣家人擅長的工藝。如果你有機會到傣鄉做客,一踏上那別致的竹樓,彷彿進入了一個竹子編織的世界:牆壁用竹子編成,地毯是竹編席墊,室內陳設的傢具什物,大到衣櫃,小到飯盒、小凳,以及涼帽、雨帽,隨身攜帶的小背簍,無一不是竹編的。
竹編工藝品種類繁多,造型古樸,美觀實用,是上好的工藝品。內施朱、外漆金、並壓印出孔雀羽紋飾和鑲嵌上五彩的琉璃圖案,顯得富麗堂皇,是佛寺里祭祀的用具。
>>傣 錦
是傣族民間織錦,傣族婦女人人會織,傣錦以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絢麗,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而聞名。傣錦的花色和面料不同,價格也有所差別,在各地攤上都可看到,如一條普通的傣裙,攤主開價100元,可還價到60元左右。
>>建水紫陶
建水民間傳統工藝品,始於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製作成型,經過書畫、雕刻、填刮、燒煉、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澤深紫,花紋雪白,叩聲如磐。其中深黑嵌白者,尤為上品。
建水紫陶品種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頭陳列裝飾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雞、鴿等肉食品,鮮美異常。
>>劍川木雕
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有「木雕之鄉」美稱。劍川木雕用於室內廳堂擺設的桌、椅、凳、茶幾,高檔傢具中有「雙鳳朝陽」、「飛龍攬雲」、「孔雀開屏」等配套的傢具多達24件,特別是在其間鑲上大理石顯得更加美觀大方。近年來,劍川木雕廠又開發生產了一批旅遊小件工藝品。
它是用比較珍貴的木料雕製成的各種工藝品,古樸別致,深受遊客的青睞。比較集中的木雕工藝品銷售點一是花鳥市場,二是翠湖南路的眾多工藝品店。
>>昆明牙雕
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有立體牙雕和平面牙雕之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刻字組像,形象生動,雕工精細,設計精巧,是難得的工藝收藏珍品。小牙雕大約幾十元,大一點的上百元左右。
>>烏銅走銀
是雲南獨特的工藝美術技藝。產品以烏銅為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以金或銀冷嵌其間,即呈現黑黃或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色態極其雅緻。如使烏銅走銀與斑銅和錫制工藝品相結合,裝飾效果顯得更加鮮艷明朗。
『捌』 古代傢具的傢具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具形體變化主要圍繞著低矮傢具和高型傢具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傢具。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具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具圓凳,方凳等等。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但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具。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具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具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具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具,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具的造型。中國古代傢具的發展完全成熟。
『玖』 中國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類
交椅: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
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官帽椅:官帽椅是由於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
玫瑰椅:這種扶手椅的後背與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後背低,靠窗檯陳設使用時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別致。
靠背椅:椅子沒有扶手的都稱靠背椅。
『拾』 漢族原來是席地而坐少數民族的胡床、方凳、圓凳等傳入中原後,成為漢族所喜愛的傢具,漢族為什麼又要接受
胡床是馬扎這種東西,至於凳子是漢人在胡床的基礎上發明的。接受胡床與南部陰濕的環境有關。並且能解放腿部祖宗就解放了。這和華夏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創造性有關。可以參考唐宋的傢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