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歐傢具品牌排行榜
格林物語傢具源於北歐格林童話的靈感,經典的格林童話中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森林意象。一個個經典童話故事都是發生在神秘美好的森林中。森林和童話寓意自然與純真。快節奏的都市讓生活充滿喧囂與嘈雜,回到家中讓你瞬間能感受到家中的純真與靜謐,讓我們的生活方式回歸本真,找到真正的自我點燃心中那份童年的純與真。格林物語傢具以簡約、實用著稱。注重流暢的線條設計,回歸自然,崇尚原木韻味,展現出一種樸素、清新的原始之美。人文關懷是格林物語品牌的內核,我們以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為最高奮斗目標,以一個個IP化的生活場景來重新定義您的生活方式,幫助您來尋找我們曾經在生活中遺失的那份純真與美好。
公司以全新業務模式切入傢具家居領域,突破現有的產品業態,改變傢具家居行業供應鏈冗長、品類陳舊錯配、產能過剩及用戶無法尋找有效商品的問題,通過「場景IP化設計+中國製造」,創造中國當代生活方式。
公司不是一個電商平台或是銷售渠道,而是一個以現代設計改變生活的創作品牌,一種以技術為核心的創作方式。開創了「用戶+設計師+製造」模式,以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和體驗為連接,去掉一切供應鏈和中間渠道的冗餘和成本,為每個人帶來高性價比的設計傢具家居產品。
堅持原創設計,通過業內獨家5級品質控制、透明直造保障以及直達全國的完善配送安裝服務,將持續為您帶來全品類的傢具、家居設計品,創造現代、精細、美麗的新生活方式。
『貳』 介紹一下翹頭案
首先一種叫做翹頭案,它屬於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誇張,過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對神靈、對祖宗的一種敬畏。衙門里也用供案。這里的供案翹頭非常高,非常誇張。它具有威嚴感,從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時,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種威懾作用。如果法官搬一個小板凳坐那兒,估計犯人心裡就該想怎麼逃脫法律的制裁了。用傢具作為文化符號傳遞給你,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麼,衍生出來的詞彙就是「案件」,原義指案子上的文件。「審案子」,原義指在案子面前審理事情,最後簡稱為審案子。沒有人說「審桌子」,審桌子就是要拍這桌子了。
對於文人而言,他設計出一種適合自己用的書案,非常溫和,它也有翹頭,但把誇張的氣氛都去掉了,翹頭很小。這個小翹頭幹嘛用呢?我們知道,中國有一種特殊的書畫形式叫手卷,捲起來是一個軸。比如《江山萬里圖》、《清明上河圖》,看的時候要橫向打開。過去看手卷有講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擱在方桌上看,就得在這種翹頭案上看。為什麼呢?如果在桌子上看,手卷打開時,它的軸很容易滾到桌邊,你一把沒抓住,它咣當就掉下去了,很可能就把畫撕了。但你在翹頭案上看,軸走到案子兩頭,就停住了,不會掉下去。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古人的生活非常講究,看畫時都要設計一個小小的機關。翹頭的部分既可以產生視覺上的變化,又有實際的功能。
我當年在上海碰到過一個特別好的紅木翹頭書案,它的翹頭極為特殊。一般的翹頭,都是在案子的平面上單做翹頭,那個案子的翹頭是一木連做,就是用一塊木頭整挖出來。案面是癭木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它,漂亮至極,古人稱為「滿架葡萄」,是一種文學形容。癭木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木材,後面在講傢具用材中,會專門講到。我當時非常喜歡,就跟人家磨。那人是想賣了條案,拿錢買電視。我跟他磨合了半天,最後都出門了,那人還說你能不能再加五十,一會兒吃西餐什麼的,說明他很注重這種小錢。我想他今天一定很後悔,當年拿了一個上輩子留下來的紅木大條案換了個電視,擱今天我估計能換一個快倒閉的電視廠。
『叄』 清朝椅子特點是什麼
其一,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
其二,選材講究,作工細致。在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在結構製作上,為保證外觀色澤紋理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取一木連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裝飾,手法多樣。清式傢具最多採用的裝飾手法是雕飾與鑲嵌,刀工細致入微,花樣翻新,千變萬化。
其四,西洋影響,良莠參差。
清式傢具走的路子與明式傢具截然相反,由重神態變為重形式,在追求新奇中走向繁瑣,在追求華貴中而走向奢靡。
『肆』 這把椅子有什麼講究嗎
這是仿明代「四齣頭官帽椅」,但椅背靠山是非傳統的,傳統的沒這么高。這個椅子「靠山很高」算是個好口彩吧
官帽椅顧名思義,官帽椅是由於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古代冠帽式樣很多,但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畫中和舞台上常見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圖會》中附有圖式的襆頭。襆頭有展腳、交腳之分,但不問哪一種,都是前低後高,顯然分成兩部。倘拿所謂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從椅子的側面來看,那麼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後部,二者有幾分相似。也有人認為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像官帽的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其說似難成立。因官帽椅的進一步區分即有「四齣頭」(搭腦和扶手都出頭)和「南官帽」之別。
四齣頭官帽椅
四齣頭官帽椅是一種搭腦和扶手都探出頭的椅式傢具,
其造型像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是傢具檔次的象徵。此種形式的椅具始於中國宋朝時期。是我國明式傢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種典型款式。所謂「四齣頭」是指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左右扶手前端出頭。其標準的式樣是後背為一塊靠背板,兩側扶手各安一根「連幫棍」。
四齣頭官帽椅,在不同時代,所體現的文化和造型也有不同取向。從高僧的畫像及博物館的藏品中便能尋得一些跡象,唐代的四齣頭高高翹起,五代時仍保持這種形態,兩宋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彼此間的殘酷沖突,使得社會求穩,求安定的意識強烈。因此傢具發展到宋時,風格崇尚剛硬、挺直的造型。就像宋代的建築和服飾都為雄渾、低沉、冷峻的風格,且融入很多剛硬的線條;宋詞里也常反映出一種悲切、悲涼的情感。因此這個時候的四齣頭,搭腦很多為平直的造型,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求穩心理。到南宋時期,受江南文化的影響,冷峻的風格逐漸變得柔和。尤其到了元代,受草原民族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更傾向於圓渾、奔放的風格。
現在所能看到的明式傢具,基本為晚明時期的作品,多以江南文化為主題,歷經了宋代的剛硬、元代的奔放,到了晚明時,人們的生活、文化有了一定變化,儒家推崇的禪宗,在明代發展到高峰,王陽明的心學在當時也成為一種主流哲學思想,並引爆了明朝後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使傳統禮學增添了自在、舒適、簡約的理念。器以載道,此前直硬、曲折、奔放的傢具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看到的明式四齣頭官帽椅,往往不是特誇張,也不特翹曲,而更顯婉約之風。
『伍』 出席干媽葬禮事各方面都要注意一些什麼比如說禮儀、服裝什麼的
參加葬禮或弔唁活動時,男女均應穿黑、藍等深色服裝,男士可內穿白色或暗色襯衣,女士不應塗抹口紅,不戴鮮艷的圍巾,盡量避免佩戴飾物,如需要可考慮白珍
珠或素色飾品,避免佩戴黃金;關懷及安慰對於亡者的親屬很必要,一些過當的舉動例如嚎啕大哭應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作為慰問語一般可以說,「這次事情
真令我悲痛,請節哀順便。」「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請保重身體。」喪事時忌諱使用「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彙;葬禮會場是肅穆的,
弔唁者言辭應收斂,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
『陸』 白事中頂火盆是什麼意思
舊社會辦白事(喪事)充滿了封建迷信的傳統習俗,尤其是那些軍閥、官僚、下野政客、富商巨賈以及士紳望族的家庭,為了顯示聲望、地位、勢力,在辦白事的過程中極盡排場、鋪張浪費之能事,從人死到安葬要經過許多復雜繁瑣的迷信形式。
如今有些老年人還能記憶起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在天津屈指可數的幾次大出殯的情況。如民國總統黎元洪以及幾個軍閥、官僚乃至褚玉璞時代天津李孝女殉親的大出喪等,都是轟動津門的事情。其殯中的全副儀仗隊伍(俗稱「執事」)長達二三里地,而其中一檔一檔的內容有如最熱鬧的「過會」。例如,大殯要「興師動眾」,在沿著出殯路線的馬路兩側搭上看棚,有的動用軍警沿途臨時戒嚴,還有更排場的在出殯前首先用「黃土鋪道,凈水潑街」。至於儀仗行列更是五花八門,以顯其盛又示其威。棺罩未出前庭,而前面的「三營白馬」(出動馬軍一隊百數十人,一律騎白馬倒跨馬槍,代表三營人馬)已經在路上徐徐行進,以示「彈壓」。街上萬頭攢動,此刻卻鴉雀無聲。其後才是連續不斷的各種行列,形成一條走不完的長龍。這些情況雖然也有零星的文字記載,但全部的詳細內容卻鮮為人知。現將「辦白事」的有關情況以及見聞分述在下面。
一
舊社會所謂「五行八作」是當時人民在社會上謀生的各種行業。它在群眾生活上起著種種不同的服務作用,如果詳細統計起來略可分為三百多行。而在辦白事這一方面就涉及了不少行業。如「杠房」,那時杠房在社會上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業。晚清干這一行的必須有「龍票」(就是一種特殊的執照,那時有幾個行業如錢庄、鹽灘必須領到龍票才能營業),民國以後也必須具有官府發給的「帖」,因此與一般小鋪戶不同。此外如棚鋪、白貨鋪、扎彩作、油漆作、壽衣店、棺材鋪、成衣行、馬車行等等不一面足。有密切關連的還有庵、觀、寺、院等誦經的班子和樂隊、吹鼓手,還有在社會上的閑散人員被臨時湊起來的殯葬「執事」、「打小空的」,乃至附屬於杠房、白貨鋪的一些人,更有賃貨鋪、茶房等輔助性質的人員,這些都是「白事」不可缺少的相關行業。當然,包含在這些行業中的手藝人各有專長,如雕刻、扎制、裱糊、造型、油漆彩畫以及演奏器樂等等。
二
舊時辦白事的整個內容並非能以三言兩語說清,其中包含了許多從民俗史的文字材料中難以考證的習俗,那些繁瑣的風俗習尚有的有「出處」或寓義,有的則只是相沿成習地流傳下來。而且隨地區不同,習俗也有異。如天津和北京在辦白事上就有出入,僅天津在這一方面又分南禮、北禮之別,「大戶」與「小康之家」也有區別。
准備工作就很麻煩,人一咽氣(這里指的是喪家老人死亡,夠得上大辦白事的人而言)喪家馬上找到近親近友研究辦理。所有一切准備不外是花錢的路數,包括請、設、找。賃、訂、購、制以及其他各項。現以其順序來說:
1.請總管 總管是為了籌備操持好這項喪事的人,他必須有辦此種事的經驗,並能與社會有關行業聯系。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以有條不紊地挑起擔子。喪家的白事能否辦得順當,與總管關系非常大。
2.設賬房 喪家一般是找親友擔當賬房。他專管白事當中的各種開支,並設立賬目,包括登記親友送來的奠儀和輓聯、祭幛、匾額、花圈、紙活及送的「唪經」等等,其後還要算清開銷,付給勞務費。
3.找杠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屍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壽字,架凳兩個上面也有金花圖案。
4.刻棺木 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宅早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後現由喪家到材鋪看成棺或材料,選好原料運至家門口現由材鋪工人製作。壽材式樣也有南北之分。舊社會的土葬僅在棺材這一項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錢。最講究而貴重的(也是少見的)為陰沉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柏木,一般能說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圓,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殮,然後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後還要在棺頭寫字(白色扁字),棺後畫蓮花。
5.找棚鋪 白事搭棚分幾種。有的只搭平棚,講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帶花活。有的搭暖棚,兩麵包細席,設天井子,吊藍團鶴天花板。大門口的棚要搭過街樓,起樓子及過脊,掛五彩網。院內棚安裝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門帶欄桿,月台(靈台)錦地錦帶欄桿,棚內寬敞亮堂,可掛祭幛、輓聯及念經時的「水陸」。此外為招待弔唁親友,在胡同開闊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價頗貴。
6.租賃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並在靈桌上擺的五供盤、茶壺、茶碗等用具,要從白貨鋪租賃。
7.找茶房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系,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茶房頭在這些活動中最應謹慎行事,每一個節骨眼兒上全要做到合乎禮節要求,不能稍有疏忽。主家有幾種親戚如姑太太、姨家太太、舅家等等專門愛「挑刺」。過去有一大家辦白事,在茶房服侍孝子行禮和成服的禮節中出現漏洞,結果姑奶奶打了茶房頭一個耳光子1所以有些較有名聲的茶房頭輕易不敢應大戶的活。不過他們卻賺錢不少,一場大白事下來,他們可分到千數元錢(幾個茶房分),他們在每一種活動中都算錢,如送孝服算一份,念經行禮又一份,祭門、送路、接三等等只要有一項活動就拿一份錢。
8.找白貨鋪 即在白貨鋪租賃喪事過程中用的東西,如喪榜架,以及出殯時一切旗、鑼、傘、扇、雪柳及各種出殯時儀仗用具、用物。
9.請吹鼓手 吹鼓手有兩種,一種是吹奏「大樂」的班子,使用嗩吶、長號、大鼓、大鑼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種是細樂班子,樂器有笙、管、笛、雲鑼等,俗稱「十番樂」。
10.訂扎彩 即扎制紙人紙馬等。有的扎制精細,高如真人,著絲、麻、綢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銀山、樹木,以及房屋、室內全堂傢具等等,都按需要的情況訂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講究在人還沒死預先將孝服趕作好。孝服有區別,本宅應帶孝的人孝衣下擺禿茬不收邊,外姓親戚孝服都收邊。另外本宅內的男女僕人都給孝衣一件,收邊。所有孝服白事過後主家不收回。裁縫店是隨來人通知馬上現做。
12.訂酒席 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有的多至百十桌席,都是山珍海味的上等酒席,分大教、回教席面,也需備素席。這些都是預先在大飯庄請師傅來本宅安灶現作。舊社會還有一些專白吃的人,即使和辦紅白事的主家不認識,他只要知道,就想方設法溜進去坐下來就吃。大棚內招待的客人多,席面多,誰也不認識誰,因此此等人吃完抹抹嘴頭就走,有的吃完了這輪吃那輪,這是常有的情況。
13.零星購置 如小油燈、瓦盆(又叫喪盆,是棺材出堂時孝子摔的盒)、壽罐,用紅頭繩纏繞,送殯時由主婦抱在懷內;其次如白骨頭簪子、白頭繩(系頭用)等等,不一而足。
14.租白轎、租馬車 白轎是為孝婦出殯時乘坐,馬車是為送殯的老幼婦女親友所用。
壽衣
死者的壽衣頗為復雜。民國以來不管死者過去有無「功名」,一般大戶人家都按「官服」穿戴(清王朝官服)。男性共穿七件:布質單褲褂一身,綢質月色上有小圓壽字的棉襖褲一身,藍色綢質壽字長袍一件,綉花平金花袍一件,天素色褂子一件。上衣都沒有領子,不釘扣絆,頭上戴紅纓子官帽,腳穿朝靴,內有棉襪子,戴朝珠。如過去有功名則更麻煩,武官則是武將穿戴。女性也是七件,內穿布褲褂、棉褲襖、大棉襖、氅衣、裙子,外衣都是平金綉花,頭戴鳳冠,披霞帔,還要蓮花墜一個、如意簪一支、九連環一個、鑲珍珠耳環一副,上述都是赤金的。其鳳冠有用點翠珠花的,九連環有用檀香木製的。
珍珠有它的許多用場,如男女鞋尖上各釘一粒,在人口內含一粒,這種排場也不過是顯示其闊綽,別無涵意。再就是所謂「鋪金蓋銀」。黃色綢子壽字棉褥子一件,白綢子壽字寢單一件,另備海褥海被各一件,都是紅綠綢綉花平金,上綉海水江牙(涯),分七雲、九雲,雲越多價錢越貴。海被上邊有一圓孔,可將死人臉部露出,上再敷陀羅被一件(用黃色綢子上印佛像及往生咒花紋等),再就是頭枕、腳枕,都用黃綢子作成,立體、浮貼蓮花,並用各色綾子包鑲在蓮花瓣上。女姓壽衣則為漢裝,也有的按清宮皇後服飾扮裝。
總之,關於壽衣及附屬飾服盡極奢華之能事,不是一般平民百性所能負擔的。
布置
1.室內布置 人死之後各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重孝子屋內的床單、門窗掛簾、椅套墊等全部換上白布的,但在孫媳室內要全換上「靠」色布的。
2.外廂布置 所有各房門都用白紙封其中心,像貼春聯一般。街門的門框、門心也封白紙。
通報。
1.報喪 一切布置停當後,開始向親友報喪。報喪帖是粉色紙條,以家中老僕人的名義出帖,其內容為:
家老爺(或老夫人、大老爺、大夫人)諱XXX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訂於X月X日X時大殮,特此奉聞。家人XXX叩稟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趕印若干份,分送親友(事先開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達),以此迎接弔唁之人。
2.立喪榜 喪榜形似舊式大帽鏡,上裝一花牙於帽,高約5尺左右,寬3尺,中心用白紙寫文,放在大門內。
3.掛佐錢紙 黑漆木桿,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白紙一縷(上琢錢印),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門過道。
4.立幡桿 在大門外用三棵杉篙,上塗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桿頂裝一紙糊的「童子騎仙鶴」。
還有一則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門,不立幡桿,其靈床也不能停在過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殮及孝服
1.小鹼 小殮的程序大體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在老人斷氣前開始為死者理發、刮臉、凈身,女性要梳好頭。之後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邊各層壽衣則由忤作辦。
2.領香 人斷氣後,點燃一股香,由屋內送到大門外,扔在街上。同時燒紙人、紙馬、紙轎,意思是叫死人騎馬坐轎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時,也要請「陰陽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寢」。壽衣穿好,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左右手各放一金銀元寶。
靈前有小桌,上放香爐、燭扦、油燈、白蠟、供果。點上一支倒頭香(燒兩頭),然後一張張地燒紙錢,未大殮不得供飯食,大殮後燒紙才能捲起來燒。
3.「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著僕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爺或孫姑爺獻孝服,
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弔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有句諺語:「孝子頭,滿街流,見了誰都先叩頭。」姑爺輩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線羅馬褂,帽子上加一條漂白布箍,腰系漂白腰帶,孫姑爺則在背後加一紅絨球。
送孝是給未過門的媳婦(XX孫媳)。由家人用托盤一個,上邊放一塊白布,用紅絨線打上十字襯上紅線托,送到女方,是一種象徵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開紅線,拿去白布,接著放賞錢。如果這些女方在喪家出殯前送上挽帳等奠禮,則喪家要給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喪家孝服分南禮北禮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帶扎肚子。有的在帽子兩旁釘一老錢綴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殮時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長,名曰「請麻」,放在材內。再有用白布封鞋,後跟釘一塊紅布,其意是為
後輩人「留福」。
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一些舊社會常有封建餘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一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1.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念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桿,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念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2.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一位「全人」老太太,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3.入鹼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一時鑼聲瘮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一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布一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一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一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一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4.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燒一次,一「七」燒一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5.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念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台念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台後放草席,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台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念經的念到一個階段,家人就大哭一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念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6.唪經 一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念經,都是一「七」一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一棚經的價錢也不一樣,一般說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念經這個「節目」也很復雜。這一天廟里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布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綉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扦、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綉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桿上掛一布幡。這都是廟里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念的一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一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綉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托一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一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8.放焰口 這個項目分兩種,一是「接三」之後有一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種形式更為復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台下到經台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一木仙鶴,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托一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鍾,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台,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台,共四層,有四米來高。念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念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9.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10.開吊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門外有一組吹鼓手,一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一陣,通知宅內。靈台上兩邊跪著孝子,台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一上台行禮,台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台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扦),來客下台,旁邊茶房打鍾,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一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
聞 謹擇於X月X日
禪經
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
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一表現。
12.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一桌。
13.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一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抬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硃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紅,一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
出殮前後
1.送路 整個程序進行到「設宴」、「送路」已接近出殯的前夕。設宴招待客人前面提過,不再贅述。送路,是在晚飯後,前導是旗鑼傘扇和死者官銜板,繼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導客人前行,後邊是外姓親屬、本族直系親屬順序,最後是孝子由兩名茶房架著,手托紙制牌位,走到空曠地方焚燒,和尚吹打一通,完畢後孝子叩頭謝客,客散。執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為止,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家人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還要「掃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綵綢線。
3.撿罐 辭靈的後一項是撿罐。將預備好的壽罐內裝五種雜糧,再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筷子由茶房拿著,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面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路,放棺頭上。這都由茶房操作,待發引時由「全人」將罐放在兒媳婦懷中抱著,坐轎或車送葬。
4.發引 就是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5.參靈 所請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台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6.喪家發引准備 由「全人」准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要准備扶孝婦的人,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7.祭門 棺將出門,由茶房將大門關閉,貼白紙兩條,此時由「祭門官」(需請有聲望的武職官員)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茶房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
祭門後,門外所排列的出殯儀仗隊都要按行列順序經過喪家門前出發,因此大殯中的這些隊伍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8.紙活種類 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面是開路鬼、大頭鬼。紙制的行列有:卧室全部「傢具」,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僕人」、「丫環」、「小童」等,最少是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扎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煙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9.上杠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杠,名曰「亮杠」。起棺時移到大杠。其時對面搭一高台,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杠前,這時杠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杠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出殯
1.儀仗隊的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它的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綉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綉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 接著是花圈、輓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活、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杠 棺杠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杠的人數。最小的16杠(人)、24杠,稍闊的是32杠,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杠,乃至64杠(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杠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杠前是一頂大紅綉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杠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3.茶桌 在出殯經過的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系,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4.路祭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5.留靈謝客 送殯客人可以在留靈謝客之際離去。全程中可停幾次。
回靈以後
1.大回靈 殯到留靈謝客,幾乎是全部過程已到尾聲。
到了墳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杠下地後,其餘執事都要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托著安放在住宅內。
2.邁火 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全人」發給一塊糖果。
3.安靈 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4.圓墳 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錁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回來後孝子們脫孝服,每人取一個紅糖餡的熱饅頭,名曰「冷手抓熱饅
頭」。
至此,全部白事程序就算終結。
『柒』 緣緣堂隨筆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先生的主要散文選。1927年,豐子愷皈依弘一法師,在江灣永義里的寓所舉行了儀式。豐子愷並請弘一法師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一囑,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他所喜歡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拆開來都是「緣」字,遂名寓所為「緣緣堂」。
當即請弘一法師給寫「緣緣堂」橫額。後豐子愷幾經遷移,於1933年在故鄉石門灣老屋的後面,建造了「緣緣堂」。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繪畫史和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鄉土漫畫家和散文家,1898年誕生在浙江桐鄉縣的石門灣,並在那裡生活了十七個春秋,故鄉的一草一木風尚習俗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書中富有濃郁鄉土風情的漫畫,雋永疏明語淡意深的散文,再輔以江南水鄉特有的自然風貌、民俗鄉情的攝影圖片,讓酷愛水鄉文學的朋友讀之心弦撥動,倍感親切。
(7)一木堂傢具擴展閱讀
部分章節
你本來是靈的存在。中華民國十五年,我同弘一法師住在江灣永義里的租房子里,有一天我在小方紙上寫許多我所喜歡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拿起來的都是"緣"字,就給你命名曰"緣緣堂"。
當即請弘一法師給你寫一橫額,付九華堂裝裱,掛在江灣的租房裡。這是你的靈的存在的開始。後來我遷居嘉興,又遷居上海,你都跟著我走,猶似形影相隨,至於八年之久。
到了中華民國廿二年春,我方才給你賦形,在我的故鄉石門灣的梅紗弄里,我的老屋的後面,建造高樓三楹,於是你就墮地。弘一法師所寫的橫額太小,我另請馬一浮先生為你題名。馬先生給你寫三個大字,並在後面題一首偈:
畫師觀此悟無生,架屋安名聊寄耳。
一色一香盡中道,即此××非動止。
不妨彩筆繪虛空,妙用皆從如幻起。
第一句把我給你的無意的命名加了很有意義的解釋,我很歡喜,就給你裝飾:我辦一塊數十年陳舊的銀杏板,請雕工把字鐫上,製成一匾。堂成的一天,我在這匾上掛個綵球,把它高高地懸在你的中央。這時想你一定比我更加歡喜。
後來我又請弘一法師把《大智度論·十喻贊》寫成一堂大屏,托杭州翰墨林裝裱了,掛在你的兩旁。匾額下面,掛著吳昌碩繪的老梅中堂。中堂旁邊,又是弘一法師寫的一副大對聯,文為《華嚴經》句:"欲為諸法本,心如工畫師。"大對聯的旁面又掛上我自己寫的小對聯,用杜詩句:"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中央間內,就用以上這幾種壁飾,此外毫無別的流俗的瑣碎的掛物,堂堂庄嚴,落落大方,與你的性格很是調和。東面間里,掛的都是沈之培的墨跡,和幾幅古畫。
西面一間是我的南書房,四壁圖書之外,風琴上又掛著弘一法師的長對,文曰:"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最近對面又掛著我自己寫的小對,用王荊公之妹長安縣君的詩句:"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
"因為我家不裝電燈,(因為電燈十一時即熄,且無火表)用火油燈。我的親戚老友常到我家閑談平生,清茶之外,佐以小酌,直至上燈不散。油燈的暗淡和平的光度與你的建築的親和力,籠罩了座中人的感情,使他們十分安心,談話娓娓不倦。故我認為油燈是與你全體很調和的。
總之,我給你賦形,非常注意你全體的調和,因為你處在石門灣這個古風的小市鎮中,所以我不給你穿洋裝,而給你穿最合理的中國裝,使你與環境調和。因為你不穿洋裝,所以我不給你配置摩登傢具,而親繪圖樣,請木工特製最合理的中國式傢具,使你內外完全調和。
記得有一次,上海的友人要買一個木雕的捧茶盤的黑人送我,叫我放在室中的沙發椅子旁邊。我婉言謝絕了。因為我覺得這傢具與你的全身很不調和,與你的精神更相反對。你的全身簡單樸素,堅固合理;這東西卻怪異而輕巧。
你的精神和平幸福,這東西以黑奴為俑,殘忍而非人道。凡類於這東西的東西,皆不容於緣緣堂中。故你是靈肉完全調和的一件藝術品!我同你相處雖然只有五年,這五年的生活,真足夠使我回想:
春天,兩株重瓣桃戴了滿頭的花,在你的門前站崗。門內朱欄映著粉牆,薔薇襯著綠葉。院中的鞦韆亭亭地站著,檐下的鐵馬丁東地唱著。堂前有呢喃的燕語,窗中傳出弄剪刀的聲音。這一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遠不忘。
夏天,紅了的櫻桃與綠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強烈的對比,向人暗示"無常"的至理。葡萄棚上的新葉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一層畫意。垂簾外時見參差的人影,鞦韆架上常有和樂的笑語。門前剛才挑過一擔"新市水蜜桃",又挑來了一擔"桐鄉醉李"。
堂前喊一聲"開西瓜了!"霎時間樓上樓下走出來許多兄弟姊妹。傍晚來一個客人,芭蕉蔭下立刻擺起小酌的座位。這一種歡喜暢快的生活,使我永遠不忘。
秋天,芭蕉的長大的葉子高出牆外,又在堂前蓋造一個重疊的綠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斷地有孩子們爬上爬下。窗前的幾上不斷地供著一盆本產的葡萄。夜間明月照著高樓,樓下的水門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蟲齊聲合奏,在枕上聽來渾似管弦樂合奏。這一種安閑舒適的情況,使我永遠不忘。
冬天,南向的高樓中一天到晚曬著太陽。溫暖的炭爐里不斷地煎著茶湯。我們全家一桌人坐在太陽里吃冬舂米飯,吃到後來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著許多曬乾的芋頭,屋角里擺著兩三缸新米酒,菜櫥里還有自製的臭豆腐乾和霉千張。
星期六的晚上,孩子們陪著我寫作到夜深,常在火爐里煨些年糕,洋灶上煮些雞蛋來充冬夜的飢腸。這一種溫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遠不忘。
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歸宿之處。我正想在你的懷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備在你的正寢里壽終。誰知你的年齡還不滿六歲,忽被暴敵所摧殘,使我流離失所,從此不得與你再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緣緣堂隨筆
『捌』 清代傢具的傢具特點
其一,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清式傢具有很多前代們沒有的品種和樣式,造型更是變化無窮。以常見的清式扶手椅為例,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變體。既便是每一單件傢具的設計也十分注重造型的變化。如故宮漱芳齋的五具成套多寶閣,其一字挑開,靠牆排放,與房間渾然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個矩形隔層,每隔層雖是「拐子」圖案卻互不雷同,從側面看,每個隔層的側山上是不同圖形的開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葉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傢具在形式上還常見仿竹、仿藤、仿青銅,甚至仿假山石的木製傢具。反過來,也有竹製、藤製、石制的仿木質傢具。結構上,清式傢具也往往是匠心獨運,妙趣橫生,如,有些小巧玲瓏的百寶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屜,屜藏暗倉,隱約曲折。抽屜和櫃門的關閉亦有訣竅,非仔細觀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選材講究,作工細致。在選材上,清式傢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在結構製作上,為保證外觀色澤紋理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採取一木連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裝飾,手法多樣。注重裝飾是清式傢具最顯著的特徵。清代工匠們幾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一切可以採用的裝飾手法,在傢具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慮。清式傢具最多採用的裝飾手法是雕飾與鑲嵌,刀工細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鑒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將雕件打磨及線楞分明,光潤似玉。鑲嵌是將不同材料按設計好圖案嵌入器物表面,傢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鈿、嵌琺琅等等,花樣翻新,千變萬化。 其四,西洋影響,良莠參差。清式傢具中,採用西洋裝飾圖案或手法者佔有相當比重,尤以廣式傢具更為明顯。受西洋影響的清式傢具大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採用西洋傢具的樣式和結構,早期此類傢具雖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規模,清末此種「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難登大雅之堂;第二種則是採用傳統傢具造型、結構,部份採用西洋傢具的式樣或紋飾。如,傳統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蓮圖案為雕飾等等。
其五: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傢具,特別是宮中傢具,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其中以紫檀木為首選,其次是花梨木和雞翅木 。用料講究清一色,各種木料不混用。為了保證外觀色澤紋理的一致和堅固牢靠,有的傢具採用一木連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清中期以後,上述三種木料逐漸缺少,遂以老紅木代替。裝飾方面,為了追求富貴豪華的裝飾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種裝飾材料和使用了各種工藝美術手段,可謂集裝飾技法之大成。但有些清式傢具為裝飾而裝飾,雕飾過繁過濫,也成了清式傢具的一大缺點。
其六:清式傢具採用最多的裝飾手法是雕刻、鑲嵌和描繪。雕刻刀工細膩入微,以透雕最為常用,突出空靈剔透的效果,有時與浮雕相結合,取得更好的立體效果。鑲嵌在清式傢具中更為普遍地運用,有木嵌、竹嵌、骨嵌、牙嵌、石嵌、螺鈿嵌、百寶嵌、琺琅嵌乃至瑪瑙嵌、琥珀嵌等,品種豐富,流光溢彩,華美奪目。其中琺琅技法由國外傳入,用於傢具裝飾僅見於清代。描金和彩繪也是清代傢具的常用裝飾手段,吉祥圖案是清式傢具最喜歡的裝飾題材。
綜觀清式傢具,總的特點是品種豐富,裝飾上富麗豪華,並能吸收外來文化,融會中西藝術。品種上不僅具有明代傢具的類型,而且還延伸出諸多形式的新型傢具,使清式傢具形成了有別於明代風格的鮮明特色。
『玖』 山東臨沂訂婚習俗
臨沂訂婚也叫傳啟。在當地特別是在農村人們認為定親就是訂婚,雖不同於像領取結婚證那種法律效率,但已是約定成俗的規矩。
青年男女經過相互了解,彼此同意,便舉行訂婚儀式。屆時女青年在親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辦酒席熱情接待,並邀請介紹人或親朋好友作陪。
男方須贈送訂婚禮物給女方
聘禮有:定金,小六樣,首飾,棉襖里和面,紅包袱,紅腰帶。
根據個人經濟條件的不同,定金通常有10001~~100000不等。
小六樣包括:六樣點心,六樣糖,六瓶酒,六條黃花魚,六包粉絲,六斤重的一刀肉。
首飾根據個人喜好,最好事前由新娘選好。
棉襖里和面按理說是穿不著的,但是有有理有面的講究就拿來壓箱底吧。
紅包袱和紅腰帶各2個。
訂婚的日子到了,新郎和父母帶著聘禮到新娘家,新娘家應准備茶,點心,水果或乾果,來招待。
訂婚當天最好找一位第三者來主持,最好是有過經驗的,善言語的人,來調節氣氛。
大家聊聊天,這時新娘和新郎就要改口叫爸媽了,給對方父母敬茶,改口,這時家長准備了紅包,也是改口費,分別送給你,視經濟情況,有600-2000不等。
(9)一木堂傢具擴展閱讀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地近黃海,東連日照,西接棗庄、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南鄰江蘇。地跨北緯34°22′~36°13′,東經117°24′~119°11′,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61公里,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
臨沂市交通十分便利,兗石、膠新鐵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滬、日東、青蘭、長深、臨棗五條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高速公路、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516公里、2.4萬公里,均居全省前列;市區距嵐山、日照、連雲港三大港口均在120公里左右,距青島港150公里;臨沂飛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目前已開通航線20多條,使我市與外界的往來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