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含古人思想智慧,古代的兩款黑科技都是什麼
隨著時代進步,黑科技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人類也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科技進步的紅利,比如,一枚小小的晶元里藏著精密的構造,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麻煩。
今天,科技的便捷發達其實同樣蘊含著這樣的內涵,我們不斷追求更加發達地科技,更加便捷的生活,都是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來體會生活,追求理想的生活狀態。
2. 古代的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台中到底有多少精巧的設計
隨著時代進步,黑科技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類切切實實地體會到了科技進步的紅利。比如,一枚小小的晶元里藏著精密的構造,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很多麻煩。
科技的便捷發達其實同樣蘊含著這樣的內涵,我們不斷追求更加發達地科技,更加便捷的生活,都是希望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來體會生活,追求理想的生活狀態。
3. 陶弘景有哪些著作
《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
《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
1、《真誥》
《真誥》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為南朝道士陶弘景所著。今《道藏》收有《真誥》二十卷。
《真誥》全書內容龐雜,是道教上清派重要典籍,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經書、大量道教人物和方術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歷史資料。
2、《真靈位業圖》
南朝梁代道教著作,作者為道教理論家陶弘景。該書是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
每個等級設一中位、左位、右位,一個神仙主持。各等級左右位置的神仙數量不等,包括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道教領袖,神話人物等。
3、《登真隱訣》
《登真隱訣》,梁陶弘景撰。採摭前代道書中的諸真傳訣及各家養生術而成,共三卷。上卷論真符、寶章及頭中九宮;
中卷記朝拜、攝養、施用、起居之道三十七事,誅卻精魔、防遏鬼試之道六事,服御、吐納、存注、煙霞之道九事,眾真授訣三則;
下卷敘誦《黃庭經》法以及入靜、章符、請官等修身養性、延年卻老、治病制鬼之法。這樣一部成仙的秘訣,屬道教中較早的關於修真法訣的綜合道書。
4、《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古代葯學著作。共七卷。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
陶弘景認為《本經》過於紊亂,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葯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
本書原書已佚,現僅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殘本。但原書中的主要內容,還可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之中見到。
5、《養性延命錄》
《養性延命錄》是陶弘景「略取要法,刪棄繁蕪,類聚篇題」後的作品,是目的是「庶補助於有緣,冀憑以濟物耳」。
該書輯錄了上自炎黃、下至魏晉之間的導引養生理論與方法,共分上下兩卷、六篇:《教誡篇》、《食誡篇》、《雜誡忌讓害祈善篇》、《服氣療病篇》、《導引按摩篇》、《御女損益篇》。
其中,《教誡篇》講的是養生的理論,總論養生的必要性;《食誡篇》講飲食的注意事項;《雜誡忌讓害祈善篇》講日常起居的注意事項;
《服氣療病篇》講行氣術;《導引按摩篇》講導引按摩術;《御女損益篇》講房中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弘景
4. 有沒有結婚用的台詞
各位來賓、各位領導、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陽光明媚,歌聲飛揚,歡聲笑語,天降吉祥,在這美好的日子裡,在這金秋的大好時光,我們迎來了一對情侶 先生和 小姐幸福的結合。在這里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們的家人對各位來賓的光臨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接下來我宣布新婚慶典儀式現在開始,好,請我們的音響師奏響庄嚴的婚禮進行曲,讓我們大家以最熱烈的掌聲有請二位新人登場!
紅杏枝頭春意鬧,玉欄橋上伊人來,身披著潔白的婚紗,頭上戴著美麗的鮮花, 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佳人在庄嚴的婚禮進行曲當中心貼著心、手牽著手,面帶著微笑向我們款步走來。朋友們,讓我們衷心的為他們祝福,為他們祈禱,為他們歡呼,為他們喝彩,為了他們完美的結合,讓我們再一次熱情鼓掌,祝福他們美好的未來!
各位來賓,各位領導,今天是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 月 日,現在是北京時間八點四十八分。據擅觀天象的權威人士說,此時此刻這是成婚的黃道吉日,是個非常吉祥的日子,那麼今天哪我們的 先生和 小姐懷著兩顆彼此相愛的心,終於走上了這庄嚴神聖的婚禮聖堂!
請問 先生,您願意娶您身邊這位 小姐為您的妻子嗎?(願意)請給點掌聲再來一次!無論是貧*與富貴直到永遠嗎?那麼好請問 小姐:您願意嫁給在您身邊這位 先生為您的丈夫嗎?無論貧*與富貴直到永遠嗎?那麼好,上帝匹配,兩廂情願,一生平安,前程燦爛!
接下來我要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新郎新娘宣讀並頒發結婚證書!接下來請允許我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今天的二位新人,站在 邊的這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這位小姐就是今天的新娘 小姐,向前一步走讓大家來認識一下。翹首望,看新娘,美妙佳人人嚮往,身形苗條似仙女,風姿翩翩似鶴翔,有如出水芙蓉嬌艷美,賽過五彩金鳳凰,大眼睛高鼻樑,唇紅齒白體透香,真是要說多美有多美,要說漂亮賽秋香,風流才子唐伯虎,為點秋香愁斷腸,三點秋香真情在,春心擁抱入洞房,且看小伙兒有絕招,梧桐引來金鳳凰。
介紹完新娘我們看新郎,新郎就在新娘旁,站在新娘旁邊的這位美滋滋樂顛顛的小夥子就是咱們今天的新郎 先生,向前一步,讓大家來認識一下,好,看新郎,也漂亮:英俊瀟灑,相貌堂堂,濃眉大眼,落落大方,比阿蘭德龍有魅力,比施瓦辛格體格棒。這正是,才子配佳人,織女配牛郎,花好月圓,地久天長!
那麼接下來就有請我們的二位新人以夫妻的身份向在座的所有來賓行新婚大禮。大家知道年輕人結婚啊無論是從裝修房子到打傢具,還是買衣服買被呀辦酒席,那麼大部分的經濟支出都出自於父母,父母啊可以說為了兒女的婚事費盡了心血,支出了大筆的費用。但是咱們 大嬸說了能夠娶這么一個溫柔漂亮的兒媳婦別說花上幾萬,就是花上十萬、五十萬都值得。所以新郎新娘請聽真,水有源,樹有根,兒女不忘養育恩,今朝結婚成家業,尊老敬賢白發雙親,接下來是二拜高堂,父母雙親,一鞠躬,感謝養育之恩,再鞠躬,感謝撫養成人,三鞠躬,永遠孝敬老人!
好接下來拜咱們今天遠道而來的親愛的娘家客人,她們把這一位溫柔漂亮的小姐從小養到大,今天呢高高興興送到了你們 家,在這里咱們首先要向他們道一聲謝謝,好二位新人向咱們今天親愛的娘家客人深深的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好接下來是夫妻對拜,二位新人向左向右轉,在咱們鞍山有這么一個風俗,夫妻對拜的時候啊誰鞠躬鞠得越深說明誰愛對方愛得越深,一鞠躬,謝謝您選擇了我,再鞠躬,白頭偕老,三鞠躬,永結同心!
還有這么一句話,打魚要*網,劃船要*槳,新郎新娘入洞房,怎能離開大紅娘。那麼請二位新人的介紹人站起來讓大家認識一下,哪位,您好,我代表二位新人非常感謝您這位介紹人,剛才二位新人說了,如果沒有您牽線搭橋,她們今天也不能在這里喜結連理,那麼在給您三鞠躬的同時,要由我代表二位新人獻上您三句話,好,下面向親愛的介紹人三鞠躬,一鞠躬,感謝您,是吧?二鞠躬,再謝您,三鞠躬,不理您,結完婚了用不著您了,開句玩笑,不要新人進洞房,媒婆拋出牆,過年過節拿個兩塊三塊錢的東西看看,咱們也不嫌少是吧?開句玩笑,請座,謝謝。
那麼,接下來拜見請新郎新娘向來自祖國各地四面八方 地區大街小巷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各位親朋、各位摯友、各位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嫂、大姐大姐夫們深深的三鞠躬!首先是我們這邊的朋友,一鞠躬,中間的朋友,再鞠躬,這邊的朋友,三鞠躬!朋友們,掌聲代表回敬啊!好,謝謝。
好,親愛的來賓朋友們,接下來讓我們大家用最熱烈的掌聲有請今天咱們的老東家,也是咱們新郎的父親 先生代表他們全家向我們在座的所有來賓致答謝詞,讓我們掌聲歡迎!
好,親愛的朋友們,接下來讓我們大家用同樣熱烈的掌聲有請咱們今天娘家客人的代表也是咱們新娘的叔叔代表所有的娘家客人向二位新人向所有的來賓致賀詞,讓我們大家掌聲歡迎!
讓我們為幸福的戀人起舞,為快樂的愛侶歌唱,為火熱的愛情舉杯,願他們的人生之路永遠灑滿愛的陽光,好,各位來賓,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新婚慶典議式就暫時告一個段落,那麼,接下來咱們要進行的是九八年鋼城杯喝喜酒大賽,今天咱們的老東家准備了一些薄酒淡菜不呈敬意,那麼在開局之前呢送我們在座的所有來賓一副對聯。上聯是:吃,吃盡天下美味不要浪費,下聯是:喝,喝盡人間美酒不要喝醉,橫批是趙本山的一句至理名言:吃好喝好!那麼最後呢也祝願我們在場的所有來賓所有的朋友們家庭幸福,生活美滿,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5. 陶弘景喜好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吳冠中 (1919)
畫家
1919年7月生,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國立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先後於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教授。曾在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塞紐齊博物館、美國底特律博物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印尼國家展覽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等處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版畫集及文集七、八十種。1990年獲法國文化部最高文藝勛章。1999年文化部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冠中藝術展。
6. 誰有陶弘景的資料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7. 關於春節資料 急
[編輯本段]春節 :
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歷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歷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歷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歷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歷」,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此外,還稱稱「正旦」、「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採用陽歷紀年,並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編輯本段]臘八吃臘八粥 :
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最重要的事兒當然是熬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為了祭祀神農,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岳飛,有的說是從朱元璋那兒傳下來的。但流傳最廣的,要算是紀念佛祖的說法。
根據佛教《普曜經》記載,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嗜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學滿畢業的時候,正是中國的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稱的「釋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畢業的時候,已經是襤衣爛履,瘦骨嶙峋。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連河畔,向村人乞討。村中牧牛女子,用缽孟接濟牛奶,煮熟以後送給釋迦牟尼食用,使釋迦牟尼的身體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 的習俗。明代陳耀文所著《天中記》中說:「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這里所說的「七寶五味粥」指的就是「臘八粥」。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是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臘八粥供奉佛祖外,還把它當作親友鄰居間互相饋贈的禮物。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綠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摻在一塊兒,加上小棗、栗子之類的乾果熬成的,喝的時候,再加上紅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調料。講究的,則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雞頭米、蓮子肉混在一塊兒熬成粥,再鋪上密餞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絲、紅絲,還要擺出花樣兒圖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除了熬臘八粥之外,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把剝好的蒜瓣兒裝進壇子,加滿醋,封上口兒,我個暖和地兒放著,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餃子的時候,才打開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兒顏色碧綠,像翡翠一樣,吃起來酸不唧兒的,稍有點兒辣,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兒。
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在清代的時候,宮里邊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了以後進貢的。
「送信兒的臘八粥」,是流傳很廣的民謠:過了臘八,債主就該上門付債了。而一般到了臘月三十,就沒人追債了。
[編輯本段]二十三日祭灶王 :
每逢農歷臘月二十三,舊北京家家祭灶。北京俗曲《門神灶》中唱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土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贊祝那灶王爺降了吉祥。」這首俗曲描寫了舊北京當時家家祭灶時的排場和真實情景。
我國商朝已有灶神之說。《莊子·達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記載。司馬彪註解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淮南子·記論訓》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於天下,死祭祖於灶神。」當時祭祖灶神,屬紀念性質。據說灶君在家家戶戶了解人間善惡。故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君何時回宮?大概是春節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裡,要保佑這個家庭吉祥如意,歲歲平安。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祿。祝融傳說中的祝融,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一視為帝獸時火官,後人尊為火神。火神本是為人類造福的,也成了火災的代名詞。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為自古以來,在春節前後天氣乾燥是多火災的時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庭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並焚燒。每逢此日,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北京諺話有:「送信兒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煮餑餑」之說,意思是臘八傳來春節即將到來的信息,一到年關債主逼債,而二十三日是逼債最緊要的時候,所以是要命的關東糖,到除夕午夜吃餃子,一般債主按規矩就不來了。
一些窮苦之家,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買關東糖祭灶,因此,舊京民間有歌留傳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東糖。」
從前北京有許多灶王廟,家家戶戶供灶王爺。除少數民族外,漢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風俗。
灶神為民間灶頭供奉之神,也稱灶君、灶王、灶王爺。原始人為了表示對火的發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徵火,灶也代表火。我國北方有臘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掃塵土」。掃塵土不僅有益於環境衛生,還有益於防火,因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徹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個起火因素。
[編輯本段]臘月二十四掃房 :
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經歷代相傳,形成了春節前掃房的習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貧困的人家也要掃房。這不僅是一種迎接諸神下界的准備,而且也是一種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重要舉動。
老北京的重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其實民間並不在臘月二十四日掃房,而是在臘月十五日以後,二十三日祭灶以前,從皇歷上擇個「宜掃舍」的吉日就開始掃房,說是「不能讓老灶王爺頂著土上天」。
掃房確是一件相當麻煩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戶人家主人指揮僕人們去干;一般住戶則全家老少一齊動手,將室內傢具陳設一律搬到庭院,擦拭乾凈,尤其是上邊的銅活一定要打亮。對於室內主要是掃除牆角頂棚上的塔灰、蛛網,撕掉牆壁上的舊年畫,待進行粉刷或裱糊後,再貼上新年畫;撕掉玻璃窗上的舊窗花,擦凈後待除夕時貼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掃,諸如香爐、蠟扦、花筒、海燈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須擦亮,佛前舊聯對,掛錢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較多的住戶則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掃房以後,人們還要「擇吉」到澡堂或在家裡沫浴洗澡,剃頭理發,表示除舊迎新。
掃房以後,全家即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編輯本段]臘月三十守歲 :
農歷臘月三十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則在臘月二十九。老百姓管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節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樂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貼春聯。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兩邊都要貼上用紅紙寫成的春聯,門楣上還要貼橫批。春聯內容大多是增福、增壽、招財、進寶什麼的,反正都是吉祥話。其次是貼門神。老北京的門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一個白臉兒,一個黑臉兒,一左一右威風凜凜。據說,驅邪捉妖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的住戶還要貼掛千。掛千也叫掛錢,用紅紙或彩紙剪成,貼在門窗上,據說可以避窮神。
過去,老北京大多數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門,有油炸的麵食、月餅點心、蘋果柑桔、什錦果脯、黃白年糕、餃子饅頭,真是應有盡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還擺著香爐、蠟扦等供器,供桌前邊的地面上擺著蒲團,行禮跪拜的時候用。
據說,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諸神要下界來考察人間的善惡,這些神裡面有財神、土地爺諸位。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也在此時回到人間,繼續做他的「一家之主」。這時候,人們都要恭恭敬敬,謹慎行事,還要燒香磕頭,請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裡多多關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時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享用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吃食。菜餚中大多是燉魚、燉肉、燉雞、丸子、扣肉之類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冷盤,比如,用蔓菁、大紅袍羅卜做成的辣菜,還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兒什麼的。主食則以餃子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豬肉韭菜做餡兒。吃餃子時,決忘不了拿「臘八醋」當調料。
年三十晚上這頓飯,人要齊,席間還要多說吉祥話兒,預示以後的日子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按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借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為了守歲,年三十夜裡要有些娛樂活動。老人多湊在一起打打麻將,婦女們則喜歡盤腿兒坐在炕上打紙牌,小孩子們最歡勢,提著燈籠繞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點,就要舉行接神儀式了。接神儀式嚴肅而莊重,至於人們心裡在想什麼,是不是所有的人對諸神都打心眼兒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儀式結束,全家要進行團拜。長輩接受小輩的跪拜,並要給一些壓歲錢。然後,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兒接神餃子。到此為止,除夕才算過完了。
[樓主這樣滿意么]
8. 誰知道陶弘景的作品
陶弘景(456~536)為南朝齊梁時著名道士、醫葯學家、煉丹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①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②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初,曾師事孫游岳。
受上清經法、符圖;後又廣搜道經,遂為上清經之重要傳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葯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葯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葯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歷》《華陽陶隱居集》等。
東晉末年以來,楊羲及許謐,許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經訣,在江東已廣泛流傳,但在傳播過程中,多有散失偽謬。南朝宋齊時道士顧歡,曾對楊、許舊籍進行過搜集和整理,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謬誤。陶弘景以顧歡《真跡經》為藍本,參考自己搜訪所得之上清經訣及有關見聞,加以增刪改寫,註解詮次,遂成《真誥》一書。該書詳細記載了東晉以來《上清經》出世之源及傳布過程,楊羲與二許之家世生平等,引用眾多道經,提及大量道教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仙宮鬼神名稱,具體修行方術等等,實為早期道教上清派教義和歷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隱訣》一書,是一部抄撮諸《上清經》中有關方術秘訣,專論上清派養生登仙之術的重要著作。該書繼承和總結了東晉以來上清派思神內視及導引、按摩等內修養生之術,並保存了部分天師道的請神上章、符咒驅鬼的方術。《真靈位業圖》乃系陶弘景構造道教神仙譜系之著作。該書將道教信奉之天神、地*、人鬼及諸仙真排定座次,構成了一個等級有序,統屬分明的龐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譜系。
陶弘景十分重視道教養生學的研究,主張道士的修煉應從養神、煉形入手。為總結道教在養神、煉形方面的修煉經驗,撰寫了《養性延命錄》一書。強調養神當"少思寡慾","游心虛靜,息慮無為",調節喜怒哀樂情緒,防止勞神傷心;
煉形則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度",避免過度辛勞和放縱淫樂,輔以導引、行氣之術,方能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醫葯學是與道教養生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陶弘景精通醫葯學,主張治病應因人之虛實、男女老幼、苦樂榮瘁而異。撰有《本草集注》《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葯總訣》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為著名。陶弘景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等分類方法。書中並對各種葯物的名稱、產地、性狀、主治疾病、配製保存方法等等皆一一註明,內容豐富,條理分明,對隋唐以後本草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服餌煉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煉方術。陶弘景對此非常重視,積極從事煉丹活動。史載,他從梁天監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煉丹實踐,在梁天監(502~519)中曾獻丹於武帝。在獲得豐富煉丹經驗的基礎上,他撰寫了《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葯諸法式節度》《服餌方》《服雲母諸石葯消化三十六水法》《煉化雜術》《集金丹黃白方》等煉丹服餌著作。其煉丹成就,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後世本草學,推動原始化學的進展具有積極作用,是繼魏伯陽、葛洪之後又一著名煉丹家。
註:
①②《南史》第6冊1897頁,1899頁,中華書局,1975年
參考資料:http://www.bookcool.com/online/lishi/ism-gb/0/046.htm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他是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是繼葛洪之後我國古代又一個有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
陶弘景年輕的時候,家境也並不寬裕,但是他很愛學習,「讀書萬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的鑽研精神。據《南史》本傳中記載,他在幼年的時候,就常「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練就一手好書法,草書、隸書寫得很好,行書更是妙絕一時。他在青年時期,曾經被宰相蕭道成(後來稱帝,就是齊高帝)招聘,為諸王侍讀,在宮中任職。
因為陶弘景小的時候,曾經看過葛洪著的《神仙傳》,受影響很大,從此有了學仙養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歲的時候(齊開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辭去官職,隱居句容(在今江蘇省)茅山,繼續鑽研學問,修道煉丹,並遍游名山,尋訪仙葯。梁武帝蕭衍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積金東澗。
陶弘景知識淵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葯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方面,都有一定貢獻。如他曾經製造過能夠演示天象的天文儀器「渾天象」。而他的最大貢獻是在醫學上。他總結了自《神農本草經》問世後幾百年間葯物知識的發展,編了《本草經集注》七卷,在本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書,成書年代大約在前後漢之間。我國古代把講述葯物知識的學部稱為「本草學」。《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朝以前直到遠古時期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而《神農本草經》也因為輾轉傳抄,葯味時有增減,產生不了少錯誤。這在當時雕版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全靠手抄的情況下,是很難避免的。他決心徹底整理補充這部著作.
陶弘景對《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仔細地做了整理和校訂,並且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記載,進行了一一鑒別和補充。同時他又匯集漢、魏以來醫家新發現的、沒載入《神農本草經》的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寫成《名醫別錄》一書,也作為《本草經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經集注》共收葯物七百三十種,比《神農本草經》增加了一倍。這是我國葯物學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為了區別《神農本草經》中原有的葯物和新增加的葯物,陶弘景用朱紅顏色書寫原有的葯,而用黑色書寫新加的葯。
作為一個熱心煉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發展了無機化學知識。一方面說明了金、銀兩種金屬能夠和水銀形成汞齊,這些汞齊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對這類合金鍍銀的用途做了首次說明。
在談及消石的時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消石也。」這里的真消石顯然是硝酸鉀,燃燒的時候起紫青煙。而燃燒芒硝(硫酸鈉)卻沒有這種顏色的煙。這個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學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遠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國的化學家就掌握了這種鑒定化學葯品的科學方法,並且記錄流傳焉,不能不認為是一項傑出的成就。
寶劍是道教徒除邪災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對刀俞的治鍛也有相當的研究,並且著有《古今刀劍錄》一書。為研究我國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陶弘景還是古代灌鋼冶煉方法的第一個人。「灌鋼」冶煉法,是我國早期煉鋼技術上的一個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記述中提出,當時已經用灌鋼法生產的網製作「刀鐮」。說明在公元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這種煉鋼方法已經相當流行,鋼已經比較普遍地用到傢具和手工業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許多著作沒有流傳下來,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他在自然科學的不少領域都是有貢獻的,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