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邦封賞了紀信後人沒有
應該沒有,但他死後封賞不少
紀信,字成(?—公元前204),巴郡閬中縣扶龍村(今西充縣紫岩鄉紀公廟村)人。先從劉邦起兵,為部曲長。他是「楚漢之爭」時保護劉邦有功的著名將領。
秦末,農民階級推翻秦王朝以後,劉邦、項羽等農民領袖,取得勝利後逐漸蛻變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之間展開了爭奪農民勝利果實的戰爭,這就是「楚漢之爭」。
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歷以十月為首,接著是十一月、十二月,端月、二月到九月歲終),沛公劉邦率軍至灞上,秦王子宴出降,劉邦進入咸陽後,採納了樊噲、張良的意見,封閉了秦朝的府庫,把軍隊撤到灞上。十一月,他與諸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嚴荊苛法一律廢除。贏得了民心,提高了聲譽。同時,他還接受部下的建議,派兵扼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十二月,項羽率大兵40萬攻破函谷關,引兵至戲,屯兵鴻門(戲和鴻門均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准備殺死邦。當時劉邦只有10萬兵,軍事力量上處於劣勢,為了避免與項羽交鋒,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去鴻門向項羽謝罪,言和求好。在向項羽說明雖然有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但在入關破秦後未敢輕動,立即封府庫,廢苛法和約法三章等情後,項羽轉怒為喜,設宴相待。席間項庄舞劍,欲殺劉邦。此時,張良令攀噲入席,保護劉邦。劉邦乘項羽與樊噲談話之機,離席入廁。張良叱樊噲出,自己出隨出,勸劉邦速回灞上。在這緊急關頭,紀信和樊噲、陳平、靳強力保劉邦從間道飛快逃出,返回灞上,脫離了險境,使劉邦轉危為安。端月(即正月),項羽在戲這個地主召集會議,大搞分封,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劉邦封為漢王,劃給遙遠閉塞的巴、蜀、漢中為封地。
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在基本平定三秦以後,趁項羽都城彭城空虛之時,引各路諸侯兵56萬人攻取彭城。項羽立即率大軍進行反攻,大敗漢軍。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派兵圍攻滎陽城,月余,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劉邦十分著急。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王可以間出。」在得到劉邦同意後,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兩三千女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劉邦便乘機在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逃往成皋。待東門上幾千婦女走完,天已經亮了。這時裝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端坐在一乘龍車上,黃幄左 ,前遮後擁,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歡喜若狂,高呼萬歲。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端坐者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滎陽了!」項羽氣極,下令將軍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所坐的龍車和全身被烈火燒著時,還大罵項羽弒義帝,殺忠臣,絕無好下場,必被漢王所擒。紀信被燒死後,埋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政權後,便於第二年將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建立「安漢縣」。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鄉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西充縣人。由於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後人立廟以祀。且歷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礻右)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紀信替死》的英勇事跡也被搬上了文藝舞台。南充還被譽為「忠義之邦」。唐尚書右丞盧藏用曾作過《吊紀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紀將軍廟碑記》中說:「漢高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因困於滎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成天下事也,若將軍之死......。」宋果州太守楊濟有感紀信誑楚成漢,書刻「忠義之邦」4字於南充城西金泉山。明監察御史盧雍於1518年(正德十三年)秋九月過靈泉寺(今岳池縣秦溪鄉八角井),作《忠義之邦贊》鐫刻於驛道旁邊石壁上。贊文曰:「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也。監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從之。巴人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傑。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同爰咨詢,爰作贊詞,以示邦人。」明西充知縣馬騰雲豎「漢將軍紀信故里」碑於今西充縣木角鄉黃桷埡。清西育縣令李棠在《題紀將軍廟》雲:「漢業艱難百戰秋,焚身原不為封侯,敢於誑楚乘黃,遂使捐軀重泰丘。隆準單騎從此脫,重瞳雙眼笑誰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萬古留。」西充紫岩鄉的「扶龍溝」、「走馬嶺」、「歇馬橋」、「望鄉台」等紀信遺址和紀公廟,至今尚存。「將軍神宇」為西充八景之一。
② 吳三桂是如何引清兵入關的
崇禎帝眼看李自成的大軍攻入北京城,在煤山一棵槐樹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綵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面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有個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追贓。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大順政權一個威脅。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扎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倒猶豫起來。北京還有他的家屬財產,也捨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就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開始,聽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已經恨得咬牙切齒;接著,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抓走,更是怒氣沖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是要給死去的崇禎帝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決定親自帶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本來就害怕農民軍,聽到這消息,嚇得靈魂出竅。他也顧不了什麼民族氣節,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朝幫助他鎮壓起義軍。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覺得機會來到,立場回信同意。接著,他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
清軍到了山海關山下,吳三桂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吳三桂把多爾袞請進關里,大擺酒宴,殺了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訂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軍從南面開到山海關邊。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一字陣,一眼望不到邊。多爾袞從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整齊,料想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躲在後面的山頭觀戰。
戰斗開始了,李自成騎著馬登上西山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的左右兩翼合圍包抄,把吳三桂和他的隊伍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突,沖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正在雙方激烈戰斗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面上的塵沙颳起,一霎時,天昏地黑,對面見不到人。多爾袞看準時機,命令埋伏在陣後的幾萬清兵一起出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的敵人,心裡一慌張,陣勢也就亂了。直到風定下來,天色轉晴,才看清楚對手是留著辮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里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仗著清兵人多勢眾,在後面緊緊追趕。
李自成回北京後,在皇宮大殿里舉行即位典禮,接受官員的朝見。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李自成離開北京的第三天,多爾袞帶領清兵,耀武揚威地開進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把順治帝從沈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國都。從那時候起,清王朝就開始在中國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斗,終於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年僅39歲。李自成犧牲後,清軍就把進攻鋒芒指向張獻忠。1645年12月,清下詔招撫張獻忠,張獻忠毫不妥協,斷然拒絕。1646年(順治三年)清朝派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軍由陝南入四川,進攻大西軍。張獻忠處境雖然困難,仍於同年7月率軍10萬退出成都,北上抗擊清軍。11月,駐軍川北西充鳳凰坡,由於叛徒劉進忠的出賣,清軍發動突然襲擊,張獻忠兵敗不幸犧牲。明末農民大起義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斗爭最復雜的一次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③ 河南人為什麼把紀信請進城隍廟
鄭州城隍廟,在鄭州市商城路北,職工路(原名:城隍廟街)北端。建於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是河南省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落之一。數百年來,雖屢遭兵燹、火災及人為破壞,後經多次營建修葺,基本上保留了歷史原貌,因此彌足珍貴。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城隍廟里都舉辦廟會活動。城隍廟內供奉的城隍爺(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於陽界的縣長),一般多由歷史上的忠良賢達來擔任,而河南鄭州城隍廟內供奉的便是漢劉邦麾下大將紀信。話說當年楚漢爭霸,項羽派兵攻打漢軍,漢軍城內缺糧,將士也精疲力竭,劉邦十分著急。五月的時候,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對漢王說:「現在情況緊急,臣有辦法,可保漢王你逃走。」在得到劉邦同意後,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的婦女都相擁而出。劉邦便乘機在他的功將們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逃往另一個城市。那些婦女走完了,天已經亮了。這時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卧在一乘龍車上,但一直用衣袖遮住自己的模樣,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萬歲。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坐著的人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這里了!」項羽見紀信忠心可嘉,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項羽用火燒死了紀信。
後來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便於第二年將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漢高祖御賜「安漢」,屬充國縣。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安漢縣為「南充縣。」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將紀信家鄉從南充縣分出,新置西充縣。故紀信為今四川西充縣人。
由於紀信為保劉安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後人立廟以祀。歷代王朝都有追封:隋唐以後官方屢有封敕和祭祀,宋封「忠?安漢公」,元封「輔德顯忠康濟王」,明封「忠烈侯」。故鄭州城隍廟原名城隍靈佑侯廟。
④ 誰知漢朝劉邦手下大將紀信的歷史嗎
江蘇徐州漢王人!
漢王拔劍泉向西二里三華山下有村紀庄,相傳西漢名將紀信就生在這個村住。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身為秦朝縣令的紀信,也脫下官服參加起義。後來,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形勢緊急。眼看城門將破,紀信求見劉邦說:「我的臉型很像大王,請你脫下衣服給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敵人投降,你帶領人馬乘機沖出去。」劉邦依計而行,果然沖出重圍,紀信則被楚兵捉住活活燒死。劉邦戰勝項羽後,建都長安,在慶功會上想起了紀信的功勞,就對滿朝文武大臣說:「紀信功高德重,沒有他獻計獻策,怎能有我劉邦的今天?我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改名為我先前的封號——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安葬,並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後來劉邦就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當地老人說,每年正月十六,徐州有城隍廟會,全城百姓都來趕廟會,祀拜城隍,主持祭拜的老和尚要請紀庄人來燒第一柱香,然後大小官員,各地群眾才能燒香祭拜。而紀庄無紀姓是因為當年劉邦報恩為所有紀姓人家封官加爵爵位,遷到別處去了。據漢王鎮一位退休老師介紹,漢王山上還有紀信墓,通往墓地的道路有兩條,當地人稱為「大馬道」、「二馬道」大馬道走的是達官貴人,二馬道走的是商販走卒。
⑤ 明星鼻涕紙賣三萬,這種病態追星還有多少
斯嘉麗在某節目中拍賣掉了她沾滿鼻涕的衛生紙。經過83次激烈的競標,鼻涕紙最終以5300美元約合人民幣37000元的價格售出。然而,斯佳麗宣布拍賣所得將全部捐給美國救濟食品機構。
2015年,黎明,劉亦菲,余少群等明星和劇組一起在四川省西充縣的一個村子裡拍攝電影夜孔雀時,住在當地的一家鄉村酒店。據四川新聞網報道,劇組離開後,明星們下榻的鄉村酒店房間在微信公眾號上清晰地標上了19800元、18800元和8800元的價格。微信號還包括原始房間,並強調所有傢具、日用品和床單都不會改變。
⑥ 我的信用卡逾期了後來還了,銀行的說48小時後可以繼續使用.這種情況可以用嗎
既然銀行都說了。
那就可以用唄。
反正一般情況下,逾期嚴重的話,
是要等消掉才行的。
學《西安科梵徵信服`物有限公司》里的顆程了解如何提額 怔信修復 袋款 癢卡這些的。
==
。。。
~~~
詩的大概意思是指:到了梓潼沒有尋見司馬相如,
於是便向南邊繼續前行,想在南方(成都方向)
有賣酒的地方去問問
(因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後曾在成都當壚賣酒)。
一直走到巴國的西方(指現在四川省西充縣),
想在西充尋覓譙秀(字元彥,四川西充人,
三國時期著名學者)
,但在巴西看見的卻是滿眼的荒蕪。
⑦ 吳三桂為何甘當滅自己的祖國急先鋒,滅自己幾十萬同胞毫不心軟
故事是這樣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權,國號大順。接著,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分兩路進攻北京。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到了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會師。城外駐守的明軍最精銳的三大營全部投降。
起義軍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禎帝登上煤山(在皇宮的後面,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見火光映天,知道形勢危急,跑回宮里,拚命敲鍾,想召集官員們來保護他。等了好久,連個人影兒都沒有。這時候,他才知道末日到來,又回到煤山,在壽皇亭邊一棵槐樹下上吊自殺。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滅亡。
大順起義軍攻破北京,大將劉宗敏首先率領隊伍進城,接著,大順王李自成頭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著駿馬,緩緩地進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過節一樣,張燈結綵歡迎起義軍。
大順政權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樂業;一面嚴懲明王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李自成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贓款,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處重刑。少數民憤大的皇親國戚被起義軍抓起來殺頭。
有個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追贓。有人告訴李自成說,吳襄的兒子吳三掛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是解除了大順政權一個威脅。
李自成覺得這個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吳襄給他兒子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
吳三桂原來是明朝派到關外抗清的,駐扎在寧遠一帶防守。起義軍逼近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接連下命令要吳三桂帶兵進關,對付起義軍。吳三桂趕到山海關,北京已被起義軍攻破。過了幾天,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倒猶豫起來。向起義軍投降吧,當然是他不願意的;要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他們的對手。再說,北京還有他的家屬財產,也捨不得丟掉。既然李自成來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況再說。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越來越近,就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開始,聽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已經恨得咬牙切齒;接著,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起義軍抓走,更是怒氣沖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是要給死去的崇禎帝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決定親自帶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本來就害怕農民軍,聽到這消息,嚇得靈魂出竅。他也顧不了什麼民族氣節,寫了一封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朝幫助他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救信,覺得機會來到,立刻回信同意。接著,他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關進兵。
清軍到了山海關下,吳三桂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吳三桂把多爾袞請進關里,大擺酒宴,殺了白馬烏牛,祭拜天地,訂立了同盟。
李自成大軍從南面開到山海關邊。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浩浩盪盪的一字陣,一眼望不到邊。老奸巨猾的多爾袞從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堅強,料想不容易對付,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躲在後面的山頭觀戰。
戰斗開始了,李自成騎著馬登上西出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的左右兩翼合圍包抄,把吳三桂和他的隊伍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突,沖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
正在雙方激烈戰斗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面上的塵沙颳起,一霎時,天昏地黑,對面見不到人。多爾袞看準時機,命令埋伏在陣後的幾萬清兵一起出動,向起義軍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的敵人,心裡一慌張,陣勢也就亂了。直到風定下來,天色轉晴,才看清楚對手是留著辮子的清兵。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里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
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仗著清兵的勢,在後面緊緊追趕。起義軍回到北京,兵力已經大大削弱。
李自成回北京後,在皇宮大殿里舉行即位典禮,接受官員的朝見。第二天一清早就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
李自成離開北京的第三天,多爾袞帶領清兵,耀武揚威地開進北京城。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袞把順治帝從沈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清朝國都。打那時候起,清王朝就開始在中國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音ó)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斗,終於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
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繼續抗擊清軍。到公元1647年,清軍進四川,張獻忠在川北西充的鳳凰山的一場戰斗中,中箭死去。這樣明朝末年的兩支主要起義軍都失敗了。
⑧ 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求翻譯
一、譯文
穿著盔甲,拿著長槍,不顧惜生命,做士卒的表率;該賞的一定執行,該處罰的一定言而有信。
二、原文
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三、出處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曹彰傳
(8)西充信意傢具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二、作品賞析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也倍加贊賞,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竟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
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
三、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西晉史學家。
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蜀國天文學家),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
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西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