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夏大地和中華大地有什麼區別
華夏大地和中華大地意思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不同的表述。
『貳』 華夏土地
那不好玩,誅仙2好玩,都來玩吧,我們現在都在玩,現在玩誅仙就成了時尚啦哈。。。。
『叄』 無錫地鐵靠華夏家居港的是什麼站
目前
距離 該地 較近的 地鐵站台是:地鐵2號線的 「廣益」站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北宋的國土基本上是華夏人的傳統居住地,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並沒有丟失多少國土,這么理解對嗎
這種理解不對。
因為華夏族雖然起源於中原地區,但幾千年來絕大部分時間是對北方有實際控制權的,其中大部分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因為這幾千年來(近代除外)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的最大威脅。北宋建都中原是出於無奈:宋朝前的周世宗柴榮當了6年皇上辦了兩件事,1鞏固政權 2統一中國南方,等到能去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時候英年早逝了。趙匡胤也是死在了收復北方的路上。之所以叫收復,就是因為河北山西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領土,最堅固的戰略緩沖區
『伍』 華夏文化發源地是哪裡
華夏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但已知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是黃河流域的大地灣遺址。從時間跨度上說,大地灣遺址距今6.5萬年至4800年,一個長達六萬年的新舊石器時代銜接的史前文明遺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最新的考古科研的資料顯示,大地灣遺址有人類的歷史年代更震撼人心,據蘭州大學張東菊博士說,最新的考古顯示,大地灣遺址最早的年代是距今8萬多年;從文化類型看,早於全國已知任何一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類型,最早的部分被學界直接命名為大地灣類型,從老觀台文化到齊家文化,幾乎涵蓋了所有新石器時代的類型,這個也是罕見的;從遺址規模上看,大地灣遺址佔地面積約275萬平方米,發挖的面積僅點總面積的0.5%,這個規模之大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發挖的面積之小成果之豐也是獨樹一幟;從出土遺存看,數量之巨在全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挖中也是少見的。幾次科考發挖,挖掘出陶、石、骨器、房址、動物骨骼、灶址、灰坑、窖穴、墓葬、窯址、溝渠、其他遺存等共計3萬多件(粗略估算);從考古成果上看,大地灣遺址創造了十多個考古之最:至2013年,在已發掘的遺址中發現了十項「中國之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漢字最早的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築(F901)、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最早的繪畫……
『陸』 華夏族的生活地域是從哪到哪
黃河邊域
『柒』 華夏土地網怎麼打不開了
這不正常,按道理網站維護應該有公告的,但是這么長時間了我們並沒有看到。估計是給和鞋了,現在不是國家在大力倡導知識產權嗎。
『捌』 華夏在中國地圖的什麼地方
華夏是古代中國的自稱,現代將中國以及中華民族統稱為華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8)華夏家居地地擴展閱讀
華夏的起源:
1,上古
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華夏先民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現代分子人類學也有證明),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2,五帝時期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源頭之一華夏部落在黃河流域起源並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神農部落。
『玖』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那裡啊
中原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華夏文明源自紅山文化、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根據史書記載,華夏部落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 。
(9)華夏家居地地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文明誕生於公元前2800的黃河流域,而土地肥沃的河南省是中國文明開始的地方。
黃河橫貫河南省,是古代中國的交通要到,中國最古老的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在這里。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在世界各地仍然使用著炎黃子孫這個稱呼。
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在中國人心中有不可動搖的地位。5000公里長的黃河打破了最後一道屏障,流入廣闊的平原,形成了中國文明的搖籃,成為了智慧,勤奮和堅韌的炎黃子孫後裔共同追求的這片土地。
經歷了2000餘年的風風雨雨,黃河流域醞釀出了13朝古都洛陽、10朝古都開封以及中原經濟重鎮鄭州。
在3200年的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20餘個王朝,其中有200餘位皇帝在河南稱帝,並在河南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其中三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龍門石窟和殷王朝遺址。
『拾』 華夏地塊
(一)武夷隆起
其北界和西界分別為江山-紹興斷裂帶和鷹潭-安遠斷裂帶,並分別與江南古陸和贛中南褶皺帶相鄰;東界為政和-大埔斷裂帶;其西南方向以寧化-南平中元古代裂谷帶為界,轉而與清流-上杭一線相接。寧化-南平一帶在震旦紀早期仍有陸內裂谷的記錄,加里東、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仍有褶皺、斷裂和侵入岩體,沿北東東向帶形成岩體帶與復雜的構造帶。
武夷隆起帶由古元古代結晶基底組成,也可能隱伏有更古老的基底或陸核。這些變質岩系的原岩主要為砂頁岩類陸源碎屑沉積岩,推測形成於大陸邊緣較穩定的廣海盆地。大約在1900 Ma發生武夷造山運動中受到強烈的褶皺和角閃岩相到高綠片岩相區域變質作用,還有中酸性-酸性花崗岩侵入。中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呈線、帶狀分布於武夷山脈的中、南段,屬海相砂泥質碎屑、雜砂岩和火山岩復理石建造,推測當時的構造環境為陸內裂谷化的大陸邊緣。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性質非屬典型的「蓋層」,不僅因為其建造內容非地台型,更主要的是,它在加里東運動中全面褶皺形成褶皺帶。這個褶皺帶的南段在晚古生代轉入准地台型的裂陷階段。
武夷隆起帶的東部為龍泉-尤溪中元古代裂谷,分布於浙南龍泉至閩中尤溪,經政和、建甌、南平,向北可能延伸到松陽,向南追蹤到安溪劍斗。該裂谷總體呈北北東向展布,長約350km,現今保存寬約25~50km。裂谷在西北部與武夷山脈結晶基底褶皺帶以糜棱岩帶和韌性斷裂帶相接,東南部被燕山期岩漿岩重疊覆蓋。裂谷由中元古代的龍泉群和龍北溪群組成,為一套細碧-石英角斑岩系。由岩石建造組合推斷該裂谷僅是陸內裂谷,尚未完全洋殼化便已夭折。夭折的原因是四堡造山運動。裂谷中的岩石建造組合全部被四堡運動捲入造山作用,形成相當復雜的褶皺、岩石也全部重結晶成綠片岩相岩石。
此外,北北東向的貴溪-鉛山與寧化-南平以及北東向崇安-寧化裂谷帶(裂陷槽)發育於武夷隆起帶內部或邊界地區,平面形態若井字形。
(二)永梅拗陷
這是一個界線和范圍在晚古生代期間呈動態變化的拗陷帶。當時武夷隆起帶的南段已經部分被夷平,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基本被剝蝕掉,本拗陷帶和贛南拗陷是部分地區相連且相通的海盆。早二疊世海侵高潮時,海水曾淹沒邵武、建甌、建陽。拗陷的東界為政和-大埔和蓮花山斷裂,東部的中生代火山岩區,出露晚古生代地層十分有限。福鼎可能是與台灣相連的古海盆,其岩石地層為南溪組。
拗陷帶主要由晚古生代至中三疊世陸相、海陸交互相碎屑岩和海相碳酸鹽岩組成。拗陷的裂陷作用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石炭世—早二疊世早期,第二階段是晚二疊世晚期—早三疊世。第一階段裂陷可辨認出3個裂陷帶,都呈北東向展布。最西邊的一個稱清流-梅縣裂陷帶,以其中普遍發育角礫狀石灰岩、角礫狀白雲岩和角礫狀硅質岩是最突出的特徵,尤以裂陷帶的東半部為甚。在沉積-成岩過程中,盆地邊緣和基底所發生的斷裂構造,恰恰反映出裂陷或裂谷環境中典型的構造作用。廣東梅州玉水銅、鋅、多金屬礦床和福建龍岩馬坑鐵礦,可能就是受控於裂陷中主要斷層的海底火山熱液成因礦床。中間的裂陷帶稱三明-龍岩裂陷帶,其中沉積有碳酸鹽岩和細碎屑岩。龍岩馬坑的中石炭統含有6層安山玄武岩。最東邊的一個裂陷帶稱為德化陽山-安溪珍地裂陷帶,它自晚石炭世開始裂陷。大田廣平船山組底部為鐵礦層位。由上述3個裂陷帶的沉積物征和火山活動時間分析,裂陷發生的時間從早到晚有自西向東遷移的趨勢,且地層層位不斷抬高。
第二階段裂陷發生於晚二疊世晚期—早三疊世,晚二疊世裂陷中心為永安—梅州。早三疊世裂陷帶范圍擴大,幅度加深,沉積環境由晚二疊世的淺海陸架轉為下部斜坡,出現濁流、碎屑流和復理石沉積,以及海底火山活動。雖然裂陷范圍和幅度在早三疊世加劇,但是緊接著來的印支造山運動很快使裂陷夭折。拗陷帶在印支期和燕山期構造運動中,多層次和多期次的推覆構造特別發育,成為本區構造上的一大特色。永梅拗陷帶的古元古代結晶基底零星分布於邊緣地區,說明其至少在震旦紀前的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遭受隆升剝蝕。
(三)浙閩火山斷陷帶
位於閩、浙東部和粵東北,長達1000km以上。西界是麗水-政和-大埔斷裂帶,東界是寧海-汕頭斷裂。燕山期岩漿岩帶是西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火山、構造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該帶的結晶基底為古、中元古代的變質地層,因經後期改造與覆蓋而變得十分零星模糊。
本帶出露有3套陸相中酸性至酸性火山-侵入岩。早期火山活動始於晚三疊世,但僅在粵東北和閩南等地的裂陷盆地中有雙峰式火山岩類於海相、海陸交互相沉積中;福建其他地區為陸相中性火山岩。中期為火山活動的最強烈時期,時代為晚侏羅世,形成一套高鉀鈣鹼性中、酸性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組合(局部有少量玄武岩),在全區大面積連片分布,同位素年齡區間主要為158~118 Ma。與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以Ⅰ型花崗岩為主,少量I-S過渡型,呈大的岩基或岩株分布於粵東北和閩南,向東北規模略小。晚期時代主要是白堊紀,同位素年齡為127~85 Ma。該旋迴早期為高鉀鈣鹼性系列的基性-酸性雙峰式組合,晚期為英安流紋岩-流紋岩組合。火山岩多以單個盆地形式分布於閩東和浙東地區。與其同期同源的深成岩有Ⅰ型花崗岩、晶洞鉀長花崗岩。本帶斷裂構造發育,北東及北東東和北西向斷裂最為突出。處於重力與磁力特徵線由北東向轉為北東東向的閩粵交界的上杭-雲霄斷裂帶,是斷裂構造線的轉折帶,也是粵東北錫、鎢、鉛、鋅、銀帶北緣地區。
(四)閩東南沿海斷隆帶
西界為寧海-汕頭斷裂,東界推測為海域50 m等深線(約為大陳島-烏丘嶼一帶)附近,該地帶是新生代淺海沉積物由薄到厚的一個轉折帶,曾有人稱為濱海斷裂(本文釐定為大陳-烏丘斷裂)。斷隆帶內的福州以南至南澳,零散出露前泥盆紀(主要是古元古代)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形成的變粒岩、片岩;中生代地層主要為晚侏羅世及白堊紀火山岩地層。第三紀(主要是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淺海相和陸相沉積地層與火山岩-沉積地層分布在海域及沿海地帶。侵入岩主要露布於福鼎以南地區,以四堡期、晉寧期、加里東期、燕山期花崗岩類出露面積較大;前燕山期的侵入岩都具片麻狀並往往發育有北東與北東東向脆韌性剪切帶。燕山晚期鉀長(鹼長)花崗岩中局部地區為鹼性花崗岩。福清及其以南直至粵東的沿海普寧出露與隱伏(重力與磁力推斷)的中性-基性-超基性小岩體,構成一個特殊的基性岩帶(可能北延至浙東沿海),已知其中一批岩體發育堆晶構造,成為本斷隆帶一個特色。本帶構造以北東、北北東和北東東向及北西向脆性、脆-韌性及韌性斷裂比較發育,其中晚侏羅世火山岩中的動力變質帶可作為沿海高應變帶的主要構造標志。此外,溫州-廈門重力梯級帶與本斷隆帶在空間上相一致。第四紀以來發生多次隆升與下降,現處於隆升狀態。
(五)台灣海峽陸緣裂陷帶
是中國東部大陸邊緣裂陷帶的一部分。其西界為大陳-烏丘斷裂,東界在台灣為梨山斷裂,北與南部兩端與東海和南海裂陷帶相連。裂陷帶由晚白堊世和新生代(可能有侏羅紀)淺海、濱海和三角洲相砂、泥岩組成,夾有多層玄武岩為主的火山岩,累積厚度在數千米至10000 m之間。根據這些沉積物發育的差異,可分成西部的早第三紀斷陷帶和東部的晚第三紀拗陷帶。台灣海峽陸緣裂陷帶在白堊紀晚期和早第三紀早期開始張裂下沉,形成一系列半地塹式斷陷。
(六)太魯閣斷隆帶
西界在關山以北和以南分別為梨山與潮州斷裂,同台灣海峽陸緣裂陷帶相毗鄰。東界以台東縱谷斷裂與海岸山脈地體(拼貼帶)相接。
本斷隆帶由大南澳群和上覆的第三紀淺變質岩系組成,兩者間為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大南澳群分布在脊樑山脈東坡,南北長約250km,現今出露北部寬僅30km,南部寬為10km,這是台灣時代最老的岩石,包含砂質、泥質、碳酸鹽建造(含石炭系、二疊系)的各種岩石。其岩性主要為泥質片岩、綠片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結晶石灰岩,它們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和變質作用。其中海西運動形成以溪畔花崗岩為代表的海西期花崗岩類,經後期擠壓剪切形成以往所稱的岩石地層單位開南崗片麻岩。經區域對比,其主變質期屬海西期,並可能疊加了印支期變質作用。
本斷隆帶有台灣最復雜的地質記錄。由日本經琉球群島和台灣到巴拉望的Izanagi洋,在台灣地帶最後消失於脊樑山脈的東斜坡,具體表現為太魯閣和玉里2個岩帶。太魯閣岩帶代表海西期與古大陸邊緣的俯沖/碰撞作用。測得玉里帶岩石的後期變質年齡為67~80 Ma。以上解釋是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不過亦有其他見解。本帶的南端與台灣海峽陸緣裂陷帶交接處出露有與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的利吉蛇綠混雜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