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密過去有個單邊朗是個啥官職
單邊郎非但是高密家喻戶曉、也是頗受爭議的傳奇性人物。近三百多年來,有關他的一些傳說,困擾著高密單氏家族每一個成員,成為精神上一大負擔。今姜祖幼老師出頭,在進士傳略和這篇文稿中,根據史實,給於 景姚公極高的評價。想不久的將來定能產生「公道自在人心」及「還以清白」的效果。
在高密,單邊郎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就這個名字來說,既不是名號,又不是官銜,更不是外號,而是與其官銜有關,但不確切的簡稱。因為人們都這樣稱呼他,這里也只得勉為隨俗了。稱呼不當,無關宏旨,惟對其傳說多系醜化。因時 代久遠,反使人們信以為真。還古人以公道,還古人以真面目,是歷史研究者的職責,故作此傳。
單邊郎,名崇,字景姚,號鄭窯,其家居由今醴泉街道堯頭,後遷城裡。生於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其父單永逸,曾在縣衙為吏,貧而好善。單崇少年時即聰慧,長大後好學。動作言笑剛力不苟。其作文往往不打草稿,縱筆直書。單崇青年時「家業素寒」,但對父母「備致甘旨,食必親嘗」,極盡孝道。單崇兄弟四人,他最長,長枕大被,一直與諸弟同爨,從不計較。
單崇有一位賢慧的夫人,系本縣人,姓管。管夫人生母早卒,因繼母寡慈愛,而去單崇家為童養媳。越兩年,與單崇成婚。單崇之母張太夫人撫養管夫人如親生,管夫人事張太夫人不啻生母,婆媳關系甚好。管夫人勤勞,對全家之夏清冬溫,晨釜夕臼,及全家之衣鞋悉由其手做。整日「灑掃未已而炊至,浣濯甫畢而磨興」,推磨時抽暇還做針線活。其婆母歡樂,管夫人怡然;其婆母不歡樂,管夫人亦怡然。單崇夜讀書,管夫人伴坐。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單崇赴鄉試落第,潸然成疾,服葯治療期間,仍手不釋卷,管夫人每以保身俟時勸夫。
單崇於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己酉科中舉人,次年聯捷進士,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授為翼城縣(今屬山西省)知縣後,迎父母、妻子去公署,退食之暇,雍睦言歡,極盡天倫樂事。管夫人常以「積德惠民之語,殷殷迪勸丈夫」。而單崇確也未辜負夫人之深情。
單崇在翼城,招徠流民,保護百姓,催稅賦以勤儉為主,並捐薪俸修理城庫,甚得民心。單崇愛民如子的一件事,久被傳頌。那是:「一日,單崇至縣學察視,見一幼童在學宮的廡廊里讀書,問其家境,說無力請師入學。單崇測試了一番,見幼童聰明,便將他領入縣署自己家中,讓其與子侄共讀,並對其家中也有些照料,此幼童先登舉人,後成進士,官至山東按察使,一直不忘單崇的恩德。」
萬曆四十年壬子科和四十三年乙卯科山西的兩科鄉試,單崇俱被選出任同考官。那時鄉試的同考官只用四位,非德才兼優的知縣不能出任。由於單崇在任翼城政績突出,政聲甚好,考核為循良第一,由上官保薦,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擢官入京。單崇計在翼城任職六年,離任時已年屆三十五歲。
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被授官戶部四川司主事。單崇在戶部,「殫心會計,不染錙銖」,因此博得「上結主知,下為堂官推重」,工作做得很出色。
我國北方女真族愛新覺羅家族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於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宣布對明朝七大恨,並正式宣戰。明撫順巡撫李永芳不戰而降。
撫順失陷次年,明廷起用楊鎬為兵部侍郎派往遼東抗清。楊鎬率師擊清兵敗北,又派兵部侍郎熊廷弼前往督師。因遼東需增新司餉,經眾同僚推薦,單崇被授以本部山西司部中,毅然前往遼東督餉,時在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正月。單邊郎一名即由此發生。「邊」字是因明朝有九個邊城,遼東都司(駐今遼寧省遼陽市)即是其一。此為單邊郎「邊」字由來;「郎」即其官名郎中之簡化。「邊郎」這一簡稱,當時人們可以懂。然而時間既久,人們便不能理解,甚至望文生義,猜得不著邊際,鬧成笑話。
單崇在遼東司餉時,明重兵蝟集,每歲餉糧不下億萬計,單崇擔此重任,以其精明剔厘,吏不能欺。而自己清慎廉潔,毫無所取,毫無所取,餉糧工作,保障有力。在餉糧不繼時,他連上三道奏章請准用國庫糧。奏章中痛苦流涕,「言人之所不能言,不敢言」,方得朝廷允准。此間,他將對餉政的研究與實踐寫成《糧政考》二卷。經略熊廷弼對單崇督餉工作甚為滿意,將其視為心腹之託。
單崇到遼東五個月,即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五月,其母親卒。可單崇尚在遼東,其夫人管氏在家以冢婦代冢子,撫棺悲咽,號泣晝夜不絕。待單崇接到噩耗,於六月要奔母喪,熊廷弼欲保題,勉留再四,單崇忠不忘孝,力辭不應。臨行熊廷弼與其執手揮淚多時,士卒也「遮道泣留」。單崇葬母守制在家期間,正是宦官魏忠賢亂政最力之時。熊廷弼後被冤殺,單崇也受到吏議。他聽到後,很氣忿,曾寫《自問》一文表白心志。
守制畢,單崇見魏忠賢羅織日重,遂決計不起。單崇之新宅,即在守制滿閑暇時所建。對於當時的狀況,其五世族孫單可惠在《先烈愍公故第》一詩中雲:「老去作塾師,得坐此聽事。當年烈愍公,營造頗壯麗。桓桓熊芝岡,有古豪傑氣。經略遼左日,公為糧料使。氣誼深相投,縱橫天下計。熊既伏歐刀,公以中吏議。家居二十年,致命終遂志……宅已屢易主,重是公所憩…:。 」
單崇建宅第後,又在宅東北立書院,集諸弟與子侄讀書其間,四方延請名流陶熔、講論。他自己不論暑午寒夜,每日必至,董理課藝。單崇晚年好《易》,讀「 明夷 」卦時,曾起而嘆曰:「甚矣,涉世之末,方正者不見容也!」著有《涓滴集》、《覺覺文集》等。單崇晚年,屢遭不幸,自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五月,其父卒後,弟單、長孫單公襄也相繼去世。
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正月,其妻管夫人卒,終年五十七歲。次年四月葬於城西南二里許核桃園內。下一年,又遭清兵入侵高密城,他分工擔負守城之責,身心負荷日益加重。
那是清兵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深入內地,十二月初十日至高密城北,十九日攻城。單崇分工率子侄守東面城牆。清兵先自東面攻城,在單崇的帶領指揮下,未被攻破,清兵退去。守城之役單崇先捷,毫無疑問,鼓舞了其他守城方面指揮者的信心和士氣,也大挫了清兵的銳氣。終致清兵數次攻城未下,使城內避免了一場浩劫。相持了八十餘日,清兵計窮退去。
崇禎末,國事日非。單祟每接邸報,日夜憂心。在明亡之際,由於單崇的正直、忠心,導致了他的被殺。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在此前前後後,高密及周圍各縣之農民,也相繼舉義,即所謂「土寇蜂起」。高密號稱七十二幫,為首者有張興、單之賞、徐南柳等。這些農民軍攻城打官,劫富索餉,斗爭激烈。從范德顯《即墨解圍記》的記述,可以聯想高密斗爭的如火如荼。」 歲甲申,燕京失守,土寇蜂起,即墨城被圍兩月,困甚。『賊』郭外樹柵二十餘,聯絡三百里,焚燒漲天,無復可通青泲之道者。」五月,李自成政權派往高密的縣令張握玉到任。家居高密城南隅(今密水街道)太常寺少卿的傅鍾秀亦因母喪守制在籍。
他聽到明亡後,曾「日夜哭泣,須發一夕皆白」。此刻,他找到單崇共議,糾集部分人,將張握玉逮起,關押起來,並向青州衡王報告,願傾囊募眾,固守城池。豈知舉義者同黨已通信息,以一呼四集,外攻內應之勢連結農民軍,頃刻攻入城內,救出縣令張握玉。城破後,單崇被執,擁去公堂。農民軍踞上坐,喝單崇跪,單崇張目怒視,厲聲喝曰:「 吾為大明進士,天子良臣,而為賊屈膝乎?」農民軍又向單崇索餉。單崇曰:「我不能碎你們萬段,以報先帝於地下,而為盜齎糧乎!」農民軍又諭眾掠其家資,單崇不顧;又諭眾縶其子侄,單崇也不顧。「氣愈厲,口中辱詞益甚,身雖縛而首臂奮動,若有斗狀,罵不絕口」。農民軍怒,「霜刃交加」,單崇「乃怡然就斃」。與單崇同時被殺的還有傅鍾秀和他的仲子傅稟初。時為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十八日。單崇歿後,於次年八月初六日,與其妻管夫人合葬。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十月十七日,清政府批准將單崇祀於鄉賢祠。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奉旨賜贈「烈愍」。陳淳評單崇曰:「單公學務躬行,鄉國咸有道推之。典翰苑歸,傲南窗,嘯東皋……(其文)庄固不肆,諧而不詭,根極天命之微,而逸情雲上,翛然自遠,乃益嘆渾渾浩浩者。積之誠厚,非若常文士一望輒盡也。其古之賢人之立言者也。」
② 文彥博何許人也
1人物簡介
編輯
文彥博,字寬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介休人。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被史學家稱為宋朝第一名相。[1]
文彥博生於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10月23日,卒於公元1097年6月16日,壽高91歲。少年時期與張升(後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高若納(後官至參知政事)從潁昌史(火召)學習經術,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及第,先後任翼城知縣、絳州通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紹至四年(1097年),降為太子太保,同年,文彥博去世,時年92歲。宋徽宗蔡京為相時,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祐黨人」,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謚忠烈。
2人物生平
編輯
果斷處理事情
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也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當時西部邊境有軍事行動,常有將官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情況發生。文彥博上奏朝廷雲;「此事於太平年間尚屬無妨,若遇戰亂年代,何所濟之?平時將權不專、兵法不峻耳。」宋仁宗採用了他的意見。文彥博曾與樞密使龐籍討論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事,朝中大臣多認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為朝廷過去害怕在災荒年間發生災民暴動,便在災區大規模徵兵,以減其勢;分若減省冗兵,恐怕所減之人聚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仁宗也遲疑不決,文彥博決然地說,「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發生,臣請為國而死!」朝廷接納了文彥博的意見,如其言,沒有任何事情發生。[2]
文彥博以直史官任河東轉運副使,河東路所管轄的麟州,與西夏相鄰,運餉道路迂迴繞遠且難走,在銀城河外有唐朝時所修故道,廢已久無人治理。文彥博上任,親自帶人修復故道,使運餉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裡積聚很多糧草,西夏元昊率軍來進攻,看到有準備,遂撤去。
平息王則起義
慶歷七年(1047年),文彥博任樞密副使。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彥博宣撫河北,去平息王則起義。文彥博至貝州城下,一面讓官軍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裡。閏正月,官軍攻入城中,王則被捕,起義被平息。文彥博以功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
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發文彥博曾送蜀錦給張貴妃,十月,被罷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土。以後,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時,文彥博任樞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所持論有異,對其中市易、青苗諸法傷民弊端多所論及,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後以大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經司馬光推薦,文彥博出任平章軍國重事,五年,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使復致仕。紹聖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雲文彥博與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變法,降為太子太保,也就在這一年,文彥博去世,時年92歲。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間,蔡京為右相,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祐黨人」,刻元祐黨人碑,禁止元祐學術。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謚忠烈。
著書寫詩工書法
文彥博著有《大饗明堂紀要》二卷、《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叢書》中。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如《雙泉》雲:「長劍並彈霜氣豪,白虹半折秋雲高。濯纓洗耳更何處,世人回看輕鴻毛。」又如《題榆次縣鼓樓》:「置向譙樓一任撾,撾多撾少不知他。如今幸有黃?被,努出頭來放早衙。」[3]文彥博工書法,黃庭堅雲「潞公書極似蘇靈芝公」「今觀《到洛為兒子赴許昌》帖,筆執清勁,真不愧古人!」
3家族歷史
編輯
文彥博的祖先源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卒謚「敬仲」,後世以謚為氏;五代時,曾祖父文崇遠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其氏為「文」;後漢高祖劉知遠又復其舊氏「敬」;北宋太宗時,以避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為「文」。文彥博世祖數輩受封蔭,曾祖父文崇遠為燕國公,祖父文銳為周國公,父文洎為魏國公。彥博有八子卅九孫,數人入朝為官,皆歷要官。二子出仕江西,榮極一時。
先祖本姓敬,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之諱,取「敬」反文旁改姓文。後晉亡後,復姓敬,至北宋立國避翼祖(趙敬)廟諱又改姓為「文」。
其曾祖父與尚為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有「豐沛之舊」,實為其幕僚。天福初,石敬瑭與唐末帝爭奪政權,遣使向契丹求援,在遼太宗的鼎力協助下,石敬瑭被立為皇帝,但其曾祖父並未因此而飛黃騰達,「雖幄中之助居多,而綿上之蓋薄方。」僅授代州崞縣令,後稍遷至並州太谷縣令,以嵐州錄事參軍終結其官宦生涯。[4]
宋至道二年(996)九月三日,享年五十三歲,可知其應生於後晉開運元年(944)。文銳原配為戶部郎中王丕之女,有子三人,長子文洎(即文彥博之父),次子文淳,曾為郊社齋郎,三子文淵未仕而亡。王氏早逝,文銳續娶郭氏,有子一人,名文渭。文洎「以儒學進,歷十三官,所至以強直勤敏、振利攘害,名聞達不可掩。判三司開拆磨勘司,終主客郎中、河東轉運使。」
文洎娶妻耿氏,耿氏早亡,只留一子即文彥博。續娶申氏,申氏生一子二女,子文彥若舉進士第,長女嫁曾任天章閣待制鞠詠之子鞠齊卿,次女嫁殿中丞元吉之子進士成偉。文彥博娶陳貫之女。
4人物傳記
編輯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傳第七十二
原文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晉高祖及宋翼祖諱改焉。少與張昪、高若訥從潁昌史炤學,炤母異之,曰:「貴人也。」待之甚厚。及進士第,知翼城縣,通判絳州,為監察御史,轉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有監陳先退、望敵不進者,大將守著令皆申覆。彥博言:「此可施之平居無事時爾。今擁兵數十萬,而將權不專,兵法不峻,將何以濟?」仁宗嘉納之。黃德和之誣劉平降虜也,以金帶賂平奴,使附己說以證。平家二百口皆械繫。詔彥博置獄於河中,鞫治得實。德和黨援盛,謀翻其獄,至遣他御史來。彥博拒不納,曰:「朝廷慮獄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還,事或弗成,彥博執其咎。」德和並奴卒就誅。以直史館為河東轉運副使。麟州餉道回遠,銀城河外有唐時故道,廢弗治,彥博父洎為轉運使日,將復之,未及而卒。彥博嗣成父志,益儲粟。元昊來寇,圍城十日,知有備,解去。遷天章閣待制、都轉運使,連進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知秦州,改益州。嘗擊球鈐轄廨,聞外喧甚,乃卒長杖一卒,不伏。呼入問狀,令引出與杖,又不受,復呼入斬之,竟球乃歸。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貝州王則反,明鎬討之,久不克。彥博請行,命為宣撫使,旬日賊潰,檻則送京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薦張環、韓維、王安石等恬退守道,乞褒勸以厲風俗。與樞密使龐籍議省兵,凡汰為民及給半廩者合八萬,論者紛然,謂必聚為盜,帝亦疑焉。彥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脫有難,臣請死之。」其策訖行,歸兵亦無事。進昭文館大學士。御史唐介劾其在蜀日以奇錦結宮掖,因之登用。介既貶,彥博亦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許州,改忠武軍節度使、知永興軍。至和二年,復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與富弼同拜,士大夫皆以得人為慶,語見《弼傳》。
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彥博呼內侍史志聰問狀,對曰:「禁密不敢漏言。」彥博叱之曰:「爾曹出入禁闥,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為邪?自今疾勢增損必以告,不爾,當行軍法。」又與同列劉沆、富弼謀啟醮大慶殿,因留宿殿廬。志聰曰:「無故事。」彥博曰:「此豈論故事時邪?」知開封府王素夜叩宮門上變,不使入;明旦言,有禁卒告都虞候欲為亂。沆欲捕治,彥博召都指揮使許懷德,問都虞候何如人,懷德稱其願可保。彥博曰:「然則卒有怨,誣之耳。當亟誅之以靖眾。」乃請沆判狀尾,斬於軍門。
先是,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漯渠,入橫壠故道。北京留守賈昌朝素惡弼,陰約內侍武繼隆,令司天官二人俟執政聚時,於殿庭抗言國家不當穿河於北方,致上體不安。彥博知其意有所在,然未有以制之,後數日,二人又上言,請皇後同聽政,亦繼隆所教也。史志聰以其狀白執政。彥博視而懷之,不以示同列,而有喜色,徐召二人詰之曰:「汝今日有所言乎?」曰:「然。」
彥博曰:「天文變異,汝職所當言也。何得輒預國家大事?汝罪當族!」二人懼,色變。彥博曰:「觀汝直狂愚耳,未忍治汝罪,自今無得復然。」二人退,乃出狀示同列。同列皆憤怒曰:「奴敢爾僣言,何不斬之?」彥博曰:「斬之,則事
彰灼,於中宮不安。」眾皆曰:「善。」既而議遣司天官定六漯方位,復使二人往。繼隆白請留之,彥博曰:「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繼隆默不敢對。二人至六漯,恐治前罪,更言六漯在東北,非正北也。帝疾愈,彥博等始歸第。當是時,京師業業,賴彥博、弼持重,眾心以安。沆密白帝曰:「陛下違豫時,彥博擅斬告反者。」彥博聞之,以沆判呈,帝意乃解。御史吳中復乞召還唐介。彥博因言,介頃為御史,言臣事多中臣病,其間雖有風聞之誤,然當時責之太深,請如中復奏。時以彥博為厚德。久之,以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國公,改鎮保平、判大名府。又改鎮成德,遷尚書左僕射、判太原府。俄復鎮保平、判河南。丁母憂,英宗即位,起復成德軍節度使,三上表乞終喪,許之。初,仁宗之不豫也,彥博與富弼等乞立儲嗣。仁宗許焉,而後宮將有就館者,故其事緩。已而彥博去位,其後弼亦以憂去。彥博既服闋,復以故官判河南,有詔入覲。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彥博竦然對曰:「陛下入繼大統,乃先帝聖意,皇太後協贊之力,臣何聞力之有?兼陛下登儲纂極之時,臣方在外,皆韓琦等承聖志受顧命,臣無與焉。」帝曰:「備聞始議,卿於朕有恩。」彥博遜避不敢當。帝曰:「暫煩西行,即召還矣。」尋除侍中,徙鎮淮南、判永興軍,入為樞密使、劍南西川節度使。
熙寧二年,相陳升之,詔:「彥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彥博下,以稱遇賢之意。」彥博曰:「國朝樞密使,無位宰相上者,獨曹利用嘗在王曾、張知白上。臣忝知禮義,不敢效利用所為,以紊朝著。」固辭乃止。夏人犯大順,慶帥李復圭以陳圖方略授鈐轄李信等,趣使出戰。及敗,乃妄奏信罪。彥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誅信等,秦人冤之。慶州兵亂,彥博言於帝曰:「朝廷行事,務合人心,宜兼采眾論,以靜重為先。陛下厲精求治,而人心未安,蓋更張之過也。祖宗法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偏而不舉之敝爾。」安石知為己發,奮然排之曰:「求去民害,何為不可?若萬事隳脞,乃西晉之風,何益於治?」御史張商英欲附安石,摭樞密使他事以搖彥博,坐不實貶。彥博在樞府九年,又以極論市易司監賣果實,損國體斂民怨,為安石所惡,力引去。拜司空、河東節度使、判河陽,徙大名府。身雖在外,而帝眷有加。
時監司多新進少年,轉運判官汪輔之輒奏彥博不事事,帝批其奏以付彥博曰:「以侍中舊德,故煩卧護北門,細務不必勞心。輔之小臣,敢爾無禮,將別有處置。」未幾,罷去。初,選人有李公義者,請以鐵龍爪治河,宦者黃懷信沿其制
為浚川杷,天下指笑以為兒戲,安石獨信之,遣都水丞范子淵行其法。子淵奏用杷之功,水悉歸故道,退出民田數萬頃。詔大名核實,彥博言:「河非杷可浚,雖甚愚之人,皆知無益,臣不敢雷同罔上。」疏至,帝不悅,復遣知制誥熊本等行視,如彥博言。子淵乃請覲,言本等見安石罷,意彥博復相,故傅會其說。御史蔡確亦論本奉使無狀。本等皆得罪,獨彥博勿問。尋加司徒。
元豐三年,拜太尉,復判河南。於是王同老言至和中議儲嗣事,彥博適入朝,神宗問之,彥博以前對英宗者復於帝曰:「先帝天命所在,神器有歸,實仁祖知子之明,慈聖擁佑之力,臣等何功?」帝曰:「雖雲天命,亦系人謀。卿深厚不伐善,陰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彥博曰:「如周勃、霍光,是為定策。
自至和以來,中外之臣獻言甚眾,臣等雖嘗有請,弗果行。其後韓琦等訖就大事,蓋琦功也。」帝曰:「發端為難,是時仁祖意已定,嘉祐之末,止申前詔爾。正如丙吉、霍光,不相掩也。」遂加彥博兩鎮節度使,辭不拜。將行,賜宴瓊林苑,
兩遣中謁者遺詩祖道,當世榮之。
王中正經制邊事,所過稱受密旨募禁兵,將之而西。彥博以無詔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請老,以太師致仕,居洛陽。元祐初,司馬光薦彥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輔。宣仁後將用為三省長官,而言事者以為不可,及命平章軍國重事,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筵,恩禮甚渥。然彥博無歲不求退,居五年,復致仕。紹聖初,章惇秉政,言者論彥博朋附司馬光,詆毀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崇寧中,預元祐黨籍。後特命出籍,追復太師,謚曰忠烈。
彥博逮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元祐間,契丹使耶律永昌、劉霄來聘,蘇軾館客,與使入覲,望見彥博於殿門外,卻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問其年,曰:「何壯也!?軾曰:「使者見其容,未聞其語。其綜理庶務,雖精練少年有不如;其貫穿古今,雖專門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異人也。」既歸洛,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名馬,請於邊吏,願以饋彥博,詔許之。其為外國所敬如此。
彥博雖窮貴極富,而平居接物謙下,尊德樂善,如恐不及。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顥兄弟皆以道自重,賓接之如布衣交。與富弼、司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會故事,置酒賦詩相樂,序齒不序官,為堂,繪像其中,謂之「洛陽耆英會」,好事者莫不慕之。神宗導洛通汴,而主者遏絕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頗患苦之。彥博因中使劉惟簡至洛,語其故,惟簡以聞。詔令通行如初,遂為洛城無窮之利。
彥博八子,皆歷要官。第六子及甫,初以大理評事直史館,與邢恕相善。元祐初,為吏部員外郎,以直龍圖閣知同州。彥博平章軍國,及甫由右司員外郎引嫌改衛尉、光祿少卿。彥博再致仕,及甫知河陽,召為太僕卿,權工部侍郎,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明道宮。蔡渭、邢恕持及甫私書造梁燾、劉摯之謗,逮詣詔獄,及甫有憾於元祐,從而實之,亦坐奪職。未幾,復之,卒。
5與包拯的友誼
編輯
同榜高中及第
據他二人《宋史》本傳記載,他倆都在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名列前茅。
主考官劉筠,曾任廬州太守,對年輕的包拯頗為賞識,言傳身教,期承衣缽。他曾三次主管考試,這是最後一次。他認為開科取士,主要是選拔經世治國的政治人才,不是物色一些文人雅士,因而把傳統的以詩賦為主、策論為次的評分比例顛倒。所以這一次登榜的韓琦、文彥博、包拯、趙概、吳奎、陳旭等,日後都成了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曾位至權要,執掌國命。著名的「嘉祐盛世」,就是以他們為中堅所締造的。包拯進士及第後,辭官居家養親十年,當他首任天長縣令時,文彥博等已青雲直上、身居高位了。
政治風波
慶歷三年(1043年),韓琦輔助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而包拯才由端州調進御史台任監察御史。皇祐二年(1050年),文彥博、宋庠為相,包拯由陝西再度調回朝廷,在諫院任職。諫院和御史台合稱「台諫」,其成員由皇帝直接選拔和任命,不由宰執推薦,他們也不得進入「二府」活動。從職責上看,包拯與文彥博應該保持距離,有一定的對抗性和制約作用。這時候,宋仁宗正寵幸張貴妃,為取得她的歡心,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養父三司使張堯佐宣徽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項要職,朝野上下無不震驚,因而引發出一場政治風波。包拯率先上章諫阻,彈劾張堯佐無功食祿,竊居高位,不知羞恥,同時批評宰相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後宮」的錯事。這里說的宰相,實際上就是指文彥博、宋庠。包拯一馬當先,諫官吳奎、陳旭、御史中丞王舉正、御史張擇行、唐介也紛紛慷慨陳詞,竭力勸阻。在辯論時,包拯「音吐激憤,唾濺帝面」(朱弁《曲洧舊聞》卷一)。張貴妃見勢不妙,連忙告知張堯佐,主動辭去宣徽使、景靈宮使。宋仁宗的困境得以解除,還落個樂聞直諫的美名。台諫官員感到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張堯佐也給人留下自願退讓的好印象。過了八個月,張堯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離開朝廷,調往河陽。包拯、吳奎明知聖心難移,並沒有堅決反對。唐介仍然凌厲進攻,更把矛頭指向文彥博,說他當益州(成都)太守時,用金絲間織的「燈籠錦」獻給張貴妃,才進入「二府」;平定貝州動亂,生擒賊酋王則,當了宰相,是佔了前帥明鎬的功勞。又說吳奎交結文彥博,互張聲勢等等。特別是說「文彥博因貴妃而得執政」的話,等於宣告宋仁宗愛聽「枕頭狀」和「牝雞司晨」,宋仁宗自然龍顏震怒,當即把唐介逐出朝廷,貶往英州(今廣東英德縣)。同時文彥博也離開相位,出知許州,諫官吳奎調往密州,以息事寧人,所以結果是兩敗俱傷。
做為諫院領導人的包拯見吳奎調出,削弱了諫院力量,便奏請挽留吳奎,同時指責唐介「輕妄之詞,誣罔天聽」。宋仁宗看了卻說:「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堅持調走吳奎。包拯情不自安,連續寫了七份報告要求調到外地,表明自己心跡。宋仁宗以他在諫院供職不到兩年為由,沒有批准。從這次風波中可以看出包拯、文彥博、吳奎三人關系確實不錯,但並不像唐介所說的「陰結」,而是「陽結」。因包拯早就向宋仁宗說過,諫官御史「不之二府」的傳統做法有「疑下」之嫌,不如開誠布公、「不避二府」、團結報國為好。
深厚友誼
文彥博著的《潞公集》里,有《寄友人包拯》的律詩一首:
締交何止號如龍,發篋疇年絳帳同。
方領聚游多雅緻,幅巾佳論有清風。
名高闕里二三子,學繼台城百六公。①
別後愈知昆氣大,可能持久在江東。②
(原註:①「每策事則生之條疏常多」,②生意詩有「枕戈待旦」之句)
這首詩的字里行間,充滿了他倆深厚的友誼。他倆同過學,一同遊山玩水,談古論今,風流倜儻,歲月崢嶸。包拯學識淵博,能言善辯,為時人所仰慕。包拯字希仁,小說中說他字「希文」,無人知有「兼濟」之名,詩題用「兼濟」二字,足見相知之深。原詩沒有註明寫作時間,筆者從詩的末句中,揭示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至和二年(一○五五年),包拯因保舉不當,承擔責任,官降一級,由淮南路的大州廬州(今安徽省會合肥市),貶到江東路的偏僻小郡池州(今安徽貴池市),心情自然不快。這時,文彥博再度為相,朝廷上發生一件大事,宋仁宗忽然患了神經性疾病,精神恍惚,不能理政。文彥博憂心忡忡,藉祈禱名義阻官員進入宮中,以防有變。>
消息傳到池州,包拯十分焦慮。池州山澗石縫間生長一種名貴中葯石菖蒲,治療昏厥、癲癇、驚風等神經性疾病有特效。包拯特製一銀盒,專人送往京師。宋仁宗病癒後,深為感動,下了一道詔書褒獎與答謝包拯。詔書是歐陽修撰的稿:「汝識遠言忠,身外心內,乃因時物,來效貢儀,深體誠勤,益增嘆尚。」(《歐陽文忠公文集》)接著京師洪水泛濫,歐陽修上了〈再論水災狀〉的奏本,指出水災之興,是由於賢士屈在下位。他列舉了包拯、張瓖、呂公著、王安石等四人,贊譽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補益」,要求皇帝重用他們。身為宰相的文彥博,對於包拯獻葯,仁宗答謝,歐陽修薦賢,當然歷歷在目。看來也在這個時候,包拯給文彥博寫過一首詩,引用東晉愛國將領劉琨「枕戈待旦」之語,表達自己熱心報國的情懷,文彥博自然心領神會。他是高層人事變更的重要決策人之一,無論公誼私交,都不得不考慮包拯的任用問題。但這屬於上層機密,不宜向包拯明言,所以採用答詩的形式,含蓄而藝術地回答:「可能持久在江東?」潛台詞是,耐心等著吧,像你這樣有才幹、胸懷大志的人,是不會長期滯留在江東的。果然,包拯在池州只待了八個月,便升調到江東路的政治中心江寧府(今南京市)。在江寧府才一百二十天,短暫的過渡一下,便回到開封府的大堂,與文彥博再次同朝。戲曲里說包拯有個大靠山皇太後,那是不真實的,真實的靠山是文彥博。有的戲曲里虛構一個宰相王延齡,處處支持包拯,頗有點像文彥博的影子。>
撰文追憶
嘉祐三年(1058年),文彥博出判河南,包拯升任御史中丞,他倆第二次分手,也是最後一次分手。再過四年,包拯便與世長辭了。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二十七日,年逾八旬,第四次為相的文彥博寫了〈舉包綬〉一文,收在《潞公集》里。包綬乳名包綖,包拯病故時,他才五歲,宋仁宗弔唁時發現,慘愴良久,當即賜給包綬一個太常寺太祝的官銜,如今已三十一歲了。文彥博說:「故樞密副使包拯,身備忠孝,秉節清勁,直道立朝,中外嚴憚,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為輔臣,未竟其才,不久薨謝。」「(包綬)能世其家,恬靜自守,不苟求進」。「包拯之後,惟綬一身,孤立不倚」。文彥博對包綬的關心,正是對故交的緬懷與盡責。
歷史與小說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以文彥博平定王則的故事為背景,創作了二十回本的長篇小說《平妖傳》,後來馮夢龍又改為四十回本。歷史上文彥博平王則那年,包拯正任陝西轉運使,與此事沒有瓜葛。但兩種《平妖傳》都寫包拯時任開封府尹,與文彥博關系密切,有一本還說是包拯推薦文彥博當領兵元帥。把10年後的官位,放到10年之前的事件中去,是小說家常用的虛構手法,但是把包拯與文彥博在文學作品裡拉在一起,既是首創的,也是唯一的。在這一點上,小說與歷史卻是非常的巧合,令人想像到宋、元之間,也許有著包、文兩家的故事流傳。
以上所述的歷史記載、詩詞往返、奏章保舉、小說塑造,都只能反映兩人工作關系,配合默契。私人情誼,過從甚密,怎麼也透露不出他倆還是兒女親家。直到一九七三年,合肥發掘包拯家族墓群,出土了包拯及其夫人董氏、長媳崔氏、次子包綬、次媳文氏、長孫包永年等六人墓誌,才揭示出包、文兩家姻眷關系的全部秘密。
東床佳婿
在包拯墓誌里有兩位姓文的人:文\和文勛。墓誌寫明包拯的小女兒嫁給國子監主簿文\。包拯去世,包綬幼小,朝廷調任文\為廬州保信軍節度推官,護送包拯靈柩和家小由開封返回廬州合肥,於次年八月四日安葬。包拯墓誌蓋的十六個篆字,是文勛寫的,落款是「甥、將仕郎、守溫州瑞安縣令文勛篆蓋」。「甥」顯然是晚輩至親,但文勛、文與文彥博有甚麼關系卻沒有交代。包夫人董氏比包拯晚六年去世,文\已升任常州團練判官,是他派人請廣州知州張田給董氏墓誌撰稿。董氏墓誌蓋也是文勛篆寫的,落款為「外生、將仕郎、守海州懷仁縣令」。「外生」與「甥」,稱謂相同,他倆與文彥博的關系,仍不明朗,誰也不會聯想到文彥博。崔氏墓誌有了新的進展。她比包拯晚三十二年去世,她的墓誌蓋仍是文勛的篆字,文勛的現職是「承議郎、充福建路轉運判官」。墓誌的撰稿人錢勰,書寫人為「朝奉郎、充集賢殿修撰、權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騎都尉、賜紫金魚袋文及甫書」。文彥博有八子,文及甫為第六子,成就最大,官至三品,所以他的名字寫進文彥博的傳里。文及甫的出現,人們才有把握地把包家與文彥博多少掛一點。包綬墓誌里有「再娶故相太師潞國公之女文氏」之句,所謂「故相太師潞國公」是文彥博的最高官銜,為「尊者諱」,稱其官以代其名。它開門見山地道出了包綬是文彥博的東床佳婿。文氏墓誌寫得更精采了:
文氏墓誌的發現
蓬萊縣君文氏,世為河東汾州人,河東節度使守太師潞國公之女,今朝奉郎包公名綬之夫人也。天聖初,夫人王父、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諱洎,與朝奉公王父、贈太保諱令儀,同官閣中,時潞國公與皇舅樞密副使孝肅公諱拯、方業進士,相友甚厚。未幾,同登天聖五年甲科。逮嘉佑間,繼以才猷,直至參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嘗願相與姻締,故以夫人歸焉。
把包、文兩家三代由交往到聯姻的過程說得明明白白。包令儀、文洎的官銜是因包拯、文彥博顯貴後追封的,生前官位並不高,包令儀只是七品的虞部員外郎。從「嘗願相與姻締」之語分析,可以認定文\是文彥博的兒子,文氏許給包綬,是文彥博實踐自己的諾言,對包拯的回報。從兒女年齡看,聯姻應是嘉佑初年他倆第二次同朝時的事。這雖是我國「門當戶對」的傳統習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聯姻。文勛善畫山水,工書法,篆書尤負盛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之儀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米海岳書史》中寫道:「文勛、字安國,官至太府寺丞。善山水,畫西方變相,其作方界,略不抒思,善論難劇談,篆字用筆,意在隸前,得汲冢、魯壁周鼓、泰山之妙。」包拯去世,他以縣令給執政大臣篆寫墓誌蓋,沒有親戚關系和篆書特長是不容易做到的。他篆寫包拯、包夫人、崔氏三個人的墓誌蓋,時間跨度達三十八年,不是近親,怎會如此熱心不減當年?宋代起名,兄弟間喜用同一偏旁部首的字,如「蘇軾、蘇轍」,「宋郊、宋祁」,文\、文勛,墓誌作文\、文勛均從「力」字,可能也是文彥博的兒子。此外,宋代還有認義子的習俗,文彥博在益州時,就曾認以畫竹著稱的文與可為義子。文彥博是政治世家,文勛雖然從政,但終以書畫見長,也有可能是文彥博的義子。
相關事件
文\護送包拯靈柩到合肥,營建了包拯墓,留在合肥工作。六年後,他的岳母包夫人董氏染病,他的妻子、董氏的小女兒與嫂嫂崔氏親奉湯葯,不離寢席,這時包綬才十一歲,古代著名的軍事要塞峴口關僅一公里,距包拯誕生地包村有四公里。全村近七營
③ 姓楊的祖先是誰
楊氏起源
楊春 (2005-09-03)
楊氏起源
本站關於楊氏起源和家譜大討論>>>>>
楊氏消息>>>>>
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裡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裡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2、郡望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恆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④ 楊姓歷史人物
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台灣排名第十,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誌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 地望分布:河南弘農郡,甘肅天水郡,河南河內郡。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建立了楊國。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 扶風,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於。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於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於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於楊 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名人有三國時的楊修,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後來的楊廣,唐的楊玉環,宋朝的楊業("楊家將"),唐初的楊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