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標准 會使轍 步步高
簡單說,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生硬的地方用意譯處理。這就是原則,也是基本方法。
如:「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直譯是「舉起自己佩戴的玉玦來示意項羽的動作有三次」,意譯是「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直譯准確,符合原文的特點,又不顯得生硬,就用直譯。
再如:「炭火邕湖瀅,山晴紫竹涼」,前一句直譯是「炭火上輕輕叫著的湖水很清澈」,意譯是:「盛滿清澈湖水的茶壺在炭火上發出輕輕的鳴唱」,顯然意譯更明白。
一般來說,「文」多用直譯,詩詞歌賦多用意譯。
至於標准,沒有明確的規定。一般要求是准確、通順、可讀性強。老師判卷子,首先扣分的是翻譯不準。有的學生常常望文生義,用現代的詞彙知識去解釋文言文詞彙,造成過多失分。
如:「所以俱來者,欲全身以待時耳,予若見能不已,非吾徒也。」
意思是:我們之所以一起來這里,不過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時機而已。你如果老是顯示才能不能自製,就和我們不是一類人。
這里的「見」是「現」的古字,讀:xiàn,顯現、顯示的意思;「吾徒」是「我輩」的意思。有同學按照看見和徒弟去理解,結果失分。
在准確的前提下,力求通順,符合事理。
如:「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意思是: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有同學翻譯為:「剛剛被罷黜了巡撫居住家裡,認為奇異而聞名。」在句法上結構混亂。
再如:「煙籠寒水月籠沙」,如果翻譯為:「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灘」,表面看來是「准確」的,實際上不符合自然常理,只能譯為:煙霧和月光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灘。
翻譯文言文如同「手藝」,熟能生巧,好與不好,在於事先對全文瞭然於心,完全讀懂了原文,翻譯起來並不是難事。
2. 購仰妻子急 蹤跡至通明家翻譯
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⑵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⑶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麼(什麼原因)呢?
3. 《書沈通明事》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什麼意思
剛剛被罷免巡撫的官職,在家閑居,就聽說了他並認為他不同一般。
4. 《書沈通明事》譯文
書沈通明事汪琬 淮安沈通明,嘗為前明總兵官。任俠輕財,士大夫皆稱之。順治二年,先是有巡撫田仰者,素習通明之為人,加禮遇焉;至是見明將亡,遂屬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會清軍渡淮,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是時通明杜門久矣。捕者圍其居,通明走入寢門,飲酒數斗,裂束帛縛其愛妾,負之背,牽騎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輩亦知沈將軍耶!」遂注矢擬捕者,皆逡巡引卻。通明疾馳,與愛妾俱得脫。賃居蘇州,變姓名,賣卜以自活。未幾愛妾死,意不自聊,祝發為浮屠。已,復棄浮屠服,北訪故人於鄧州。 通明故魁壘丈夫也,美須髯,以飲酒自豪。每醉輒歌呼鄧州市上,一市皆以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聲望於江淮間,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偵得通明所在,徒步往與之語,通明默不應。已詢知為彭巡撫,乃大喜吐實。公捉其手曰:「君狀貌稍畀,必將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為魯朱家耶?」引與俱歸,日夜與通明縱酒甚歡。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聞,嘗與賊戰,賊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創,往逐射者,競殺其人而還,一軍皆壯之。今且年八十餘,膂力稍衰矣,飲酒猶不減少時,任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戰爭之際,四方奇才輩出,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習聞也。其他流落湮沒,為余所不及聞而不得載筆以紀者,又不知幾何人。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當此之時,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盡。至於廟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懷祿耽寵之流。當其有事,不獨掣若人之肘也,必從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僨決潰裂,束手無策,則概誣天下以乏才。嗚呼!其真乏才也耶? 翻譯:淮安的沈通明,曾經做過前明朝的總兵官。他行俠仗義,重義輕財,士大夫都稱道他。順治二年,先前有個巡撫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為人,很是禮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勢已去即將滅亡,於是就把家人託付給沈通明,而自己浮海遠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軍渡淮河,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當時沈通明已經不出門很長時間了。圍捕的人包圍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來到卧室,飲酒幾碗,撕裂束帛縛上他的愛妾,背在背上,持上騎手的弓箭出門,大叫道:「你們也知道沈將軍嗎!」於是上箭對准圍捕的人,圍捕的人都左右躲閃後腿。沈通明迅速地跑開,和他的愛妾斗得以脫險。租賃房屋定居到蘇州,改變姓名,以賣卜糊口。不久愛妾死了,很是無聊,削發為和尚。後來,又脫去僧服,去北方鄧州拜訪老朋友。 沈通明,是個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須,把飲酒作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後就在鄧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認為他是個狂人。彭公子篯,鄧州人,向來在江淮間有聲望,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談,沈通明默不作聲。等知道是彭巡撫,才非常高興地如實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說:「先生的狀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誰為魯朱家呢?」帶著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與沈通明縱酒,非常高興。住了很長時間,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經和強盜決斗,強盜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開甲裳裹好他的創口,去追逐開弓的強盜,最後殺了那人才回來,一軍將士都欽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歲,膂力稍衰減了,飲酒還不減少時,任俠自喜,還像過去一樣。 明朝末年正當戰爭的時候,四方奇才輩出,像沈通明這樣的人,全都是倜儻非常之人,這都是我向來所聽到的。其他流落淹沒,不被我所聽到而不能夠以紀記載下來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麼(什麼原因)呢?當這個時候,或有這樣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們而不能夠用盡他們的才能。至於廟堂執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懷祿耽寵之流。當天下一旦有事,這些奸臣不獨掣那些人的肘,一定還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勢已去,束手無策,就會籠統地誣稱天下沒有賢能的人才。哎!難道是真的天下沒有賢才嗎?
5. 09江蘇高考語文試卷答案
部分答案
2009 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
語文
注意事項 :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題其他答案標號,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3.第I卷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 )
A.調度/調控 降解/降龍伏虎 搪塞/敷衍塞責
B.省視/省吃儉用 拓本/落拓不羈 纖繩/纖塵不染
C.圈養/可圈可點 噴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極泰來 樂府/樂不思蜀 屏蔽/屏氣凝神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選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颶風、洪水、乾旱等極端氣象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正在增加,氣候變暖已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B.對「80後」作家來說,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克服彼此間的同質化傾向,張揚自己的藝術個性才是他們的發展之路。
C.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蔓延,但隨著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的逐步落實,中國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人們對經濟復甦的信心開始回升。
D.由於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強,對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眾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誘導,從而產生思想上、行為上的偏差。
答案解析:A.極端氣象事件(「極端氣象事件」後缺少成分「發生」致搭配不當)
B.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克服彼此間的同質化傾向(不合邏輯,「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克服彼此間的同質化傾向」表意費解)
D.由於(濫用介詞「由於」致使主語缺少。)
3.要求概括說明什麼是「窪地效應」(不超過30個字)。
窪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 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 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 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匯聚、流動, 彌補本地資源結構上的缺陷, 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4.汶川大地震過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館已經建成。請你在博物館的留言簿上寫一段話,表達對生命或對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運用排比手法,不超過30個字。
文言文:汪琬《書沈通明事》)
5.三實一虛,屬(託付)、引卻(後退)、魁壘(高大)均正確,錯誤設置在D項「率倜儻非常之人」的「率」為「率領」,實同「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之「率」(都,全)。
7.「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鄧州的異常行為,前去察看,但兩人一見如故,相處很好,於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責,將他釋放」中後半部分的分析明顯不合文意。
8.翻譯
⑴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
⑵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
⑶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
第 (1)句「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重點落實在「購」(懸賞緝捕)、「妻子」(妻子兒女)和「蹤跡」(追蹤行跡)上;第(2)句「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主要點在「家居」(在家居住)、「異之」(認為他是奇特的);第 (3)句「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分別落在「然而」(雖然這樣,那麼)、「卒」(最後)和「與」(通「歟」)上。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築的土山苑囿、亭台宮殿。
⑴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⑶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鑒賞】
這首詞創作時代較「怒民沖冠」略早,寫於紹興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
紹興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劉豫軍隊攻佔南宋的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府和信陽軍,切斷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陝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脅到朝廷對湖南、湖北的統治安全岳飛接連上書奏請收復襄陽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飛兼黃、復二州、漢陽軍(湖北漢陽)、德安府(湖北安陸)制置使,統軍出征。由於軍紀嚴明、士氣高昂,部署運籌得當,岳家軍在三個月內,迅速收復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了長江中游的安全,打開了川陝與朝廷交通道路。正在這大好時機,朝廷卻以「三省、樞密院同奉聖旨」的名義要求岳飛收復六州,然後班師回朝。於是岳飛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飛憑借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但他並非功名利祿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業。因此他仍不斷上奏,要求選派精兵直搗中原,收復失地,以免坐失良機。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
這首詞採用散文化寫法,可分四段,層次分明。
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想當年」三字點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築。積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圍十餘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緻巧妙(蓬壺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異石,悉聚於此,專供皇室遊玩。「珠翠繞」、「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昇平的壯觀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佔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昇平的景象強烈對比。「鐵蹄滿效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於鋒刃,百姓飢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於水火之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寫作者心中宿願——領軍率隊,直渡黃河,肅清金人,復我河山。這兩句引用《漢書》終軍請纓典故,渾成無跡。「何日」雲雲,正見出一種急切的心情。
最後三句,作者樂觀地想像勝利後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
在南北宋之交,詞起了一次風格化的變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根源卻在於內容,在於愛國主義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愛國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的。這首《滿江紅》即由文法入詞,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已具豪放詞的特點。
默寫
⑴里的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
⑵吾嘗跂而望矣
⑶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
⑷《赤壁賦》里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⑸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⑹蒼山如海 雄關漫道真如鐵《憂秦娥·婁山關》
6. 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誰能翻譯下)
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
剛剛被罷免巡撫的官職,在家閑居,就聽說了他,並認為他不同一般。
7. 《沈通明》文言文翻譯
書沈通明事<���ͷ>
汪琬
淮安沈通明,嘗為前明總兵官。任俠輕財,士大夫皆稱之。順治二年,先是有巡撫田仰者,素習通明之為人,加禮遇焉;至是見明將亡,遂屬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會清軍渡淮,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是時通明杜門久矣。捕者圍其居,通明走入寢門,飲酒數斗,裂束帛縛其愛妾,負之背,牽騎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輩亦知沈將軍耶!」遂注矢擬捕者,皆逡巡引卻。通明疾馳,與愛妾俱得脫。賃居蘇州,變姓名,賣卜以自活。未幾愛妾死,意不自聊,祝發為浮屠。已,復棄浮屠服,北訪故人於鄧州。通明故魁壘丈夫也,美須髯,以飲酒自豪。每醉輒歌呼鄧州市上,一市皆以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聲望於江淮間,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偵得通明所在,徒步往與之語,通明默不應。已詢知為彭巡撫,乃大喜吐實。公捉其手曰:「君狀貌稍畀,必將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為魯朱家耶?」引與俱歸,日夜與通明縱酒甚歡。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聞,嘗與賊戰,賊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創,往逐射者,競殺其人而還,一軍皆壯之。今且年八十餘,膂力稍衰矣,飲酒猶不減少時,任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戰爭之際,四方奇才輩出,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習聞也。其他流落湮沒,為余所不及聞而不得載筆以紀者,又不知幾何人。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當此之時,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盡。至於廟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懷祿耽寵之流。當其有事,不獨掣若人之肘也,必從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僨決潰裂,束手無策,則概誣天下以乏才。嗚呼!其真乏才也耶?
翻譯:
淮安的沈通明,曾經做過前明朝的總兵官。他行俠仗義,重義輕財,士大夫都稱道他。順治二年,先前有個巡撫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為人,很是禮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勢已去即將滅亡,於是就把家人託付給沈通明,而自己浮海遠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軍渡淮河,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當時沈通明已經不出門很長時間了。圍捕的人包圍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來到卧室,飲酒幾碗,撕裂束帛縛上他的愛妾,背在背上,持上騎手的弓箭出門,大叫道:「你們也知道沈將軍嗎!」於是上箭對准圍捕的人,圍捕的人都左右躲閃後腿。沈通明迅速地跑開,和他的愛妾斗得以脫險。租賃房屋定居到蘇州,改變姓名,以賣卜糊口。不久愛妾死了,很是無聊,削發為和尚。後來,又脫去僧服,去北方鄧州拜訪老朋友。
沈通明,是個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須,把飲酒作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後就在鄧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認為他是個狂人。彭公子篯,鄧州人,向來在江淮間有聲望,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裡,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談,沈通明默不作聲。等知道是彭巡撫,才非常高興地如實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說:「先生的狀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誰為魯朱家呢?」帶著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與沈通明縱酒,非常高興。住了很長時間,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經和強盜決斗,強盜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開甲裳裹好他的創口,去追逐開弓的強盜,最後殺了那人才回來,一軍將士都欽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歲,膂力稍衰減了,飲酒還不減少時,任俠自喜,還像過去一樣。
明朝末年正當戰爭的時候,四方奇才輩出,像沈通明這樣的人,全都是倜儻非常之人,這都是我向來所聽到的。其他流落淹沒,不被我所聽到而不能夠以紀記載下來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麼(什麼原因)呢?當這個時候,或有這樣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們而不能夠用盡他們的才能。至於廟堂執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懷祿耽寵之流。當天下一旦有事,這些奸臣不獨掣那些人的肘,一定還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勢已去,束手無策,就會籠統地誣稱天下沒有賢能的人才。哎!難道是真的天下沒有賢才嗎?
8. 至是見明將亡,遂屬其家通明翻譯
書沈通明事汪琬 淮安沈通明,嘗為前明總兵官。任俠輕財,士大夫皆稱之。順治二年,先是有巡撫田仰者,素習通明之為人,加禮遇焉;至是見明將亡,遂屬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會清軍渡淮,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是時通明杜門久矣。捕者圍其居,通明走入寢門,飲酒數斗,裂束帛縛其愛妾,負之背,牽騎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輩亦知沈將軍耶!」遂注矢擬捕者,皆逡巡引卻。通明疾馳,與愛妾俱得脫。賃居蘇州,變姓名,賣卜以自活。未幾愛妾死,意不自聊,祝發為浮屠。已,復棄浮屠服,北訪故人於鄧州。 通明故魁壘丈夫也,美須髯,以飲酒自豪。每醉輒歌呼鄧州市上,一市皆以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聲望於江淮間,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偵得通明所在,徒步往與之語,通明默不應。已詢知為彭巡撫,乃大喜吐實。公捉其手曰:「君狀貌稍畀,必將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為魯朱家耶?」引與俱歸,日夜與通明縱酒甚歡。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聞,嘗與賊戰,賊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創,往逐射者,競殺其人而還,一軍皆壯之。今且年八十餘,膂力稍衰矣,飲酒猶不減少時,任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戰爭之際,四方奇才輩出,如通明之屬,率倜儻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習聞也。其他流落湮沒,為余所不及聞而不得載筆以紀者,又不知幾何人。然而卒無補於明之亡也,何與?當此之時,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盡。至於廟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懷祿耽寵之流。當其有事,不獨掣若人之肘也
9. 文言文閱讀。 書沈通明事 汪 琬 淮安沈通明,嘗為前明總兵官。任俠輕財,士大夫皆稱之。
1.來D 2.A 3.C 4.(1)緊急懸賞捉拿田仰的自妻子兒女,追蹤覓跡直到沈通明家 (2)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3)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意對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