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這個理療烤燈電路板上的兩個像小玻璃管似的元件是什麼元件謝謝了
圖中都是2A的保險管,「飛弧」電壓不低於250V的。好像是帶「延時」功能的,就是用於一些有沖擊電流的電路中。
㈡ 電療儀的原理和製作
微電腦低頻電療儀的原理圖,微電腦低頻治療儀
低頻脈沖電流主要有三種生理和治療作用:1、興奮神經肌肉組織2、促進局部血液循環3、鎮痛這三種重要作用。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許多的低頻治療儀。該電路能輸出各種模擬人手的按摩手法,強度可調,而且有多種模式,可供選擇。各種元器件都是市場上的普通元件,電感為普通色環電感。輸出最好採用治療儀專用的貼片。
如圖所示晶元採用義隆公司的emc78p156,電源可用三節電池供電。
工作原理:
電路中,em78p156的p5.0,p5.1口用於控制波形變化,p5.2用來驅動升壓電路的升壓的,p5.3是接收無輸出自動停止電路的信號,用來自動進入sleep狀態的.p6.0到p6.3用於按
鍵檢測,p6.4到p6.7用於模式顯示。
電路分成四個部份
一、
控制電路
由按鍵、單片機、指示燈組成,按對應的按鍵,對應的功能輸出,指示燈亮,模式可調,指示燈用於多種模式時,用來顯示當前模式的。強度可調,一般輸出強度為能耐受為宜,不宜太強。
二、
升壓電路
在p5.2口輸出一定脈寬、頻率的方波,用來使q1處於開關狀態,電源通過l1,q1,d1,c1,組成的升壓電路,在電容c1兩端就產生了比電源高幾倍的電壓。不用一直輸出信號,讓其保持升壓,只需在輸出那一瞬間前升壓,停止輸出後,升壓電路停止。如果要加強強度,只要加寬輸出信號的時間,比如,第一檔,信號輸出1ms,第二檔輸出2ms,哪么第二檔就比第一檔強度要強得多了,建議強度度變化不要太大,一點點加強,否則,人體會難以忍受。
三、
波形控制及輸出電路
輸出時,先讓升壓電路工作,升壓,然後,p5.0、p5.1分別輸出,(注,兩個口不能同時輸出),輸出時p5.0和p5.1輸出的波形是一樣的,只是相位相差180度。這樣就可以在輸出端得到兩個輸出端一樣的感覺,不會有那種只有一個埠有感覺,另一個埠沒有感覺的現象了。在這個兩個埠中,可以控制這個輸出電路的通斷和上面升壓電路的電壓來模擬出各種按摩手法,也可以參考《理療學》上的調制中頻、密波、疏波、間升波等的波形來產生鎮痛、減肥等治療功能。
四、
無輸出自動停止電路
這個電路是在輸出沒有負載的情況下,沒有電流流經d3,d4,其上面沒有壓降,q6沒有基極電壓,處於截止狀態,p53口得到高電平,當高電平時間超過5秒鍾,表示沒有負載,自動停止,如果有負載,有電流流過,d3、d4,q6有基極電壓,處於導通狀態,p53口得到低電平,表示有負載。
低頻治療儀的基本原理就先說到這里,下次再來探討其程序流程以及人體對不同波形的感覺,什麼樣的波形對人體有治療作用。
㈢ 什麼是電療
電療 electrotherapy 利用不同類型電流和電磁場治療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療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直流電療法、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療法、低頻脈沖電療法、中頻脈沖電療法、高頻電療法、靜電療法 。
簡介
electrotherapy
利用不同類型電流和電磁場治療疾病的方法。物理治療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有直流電療法、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療法、低頻脈沖電療法、中頻脈沖電療法、高頻電療法 、靜電療法 。不同類型電 流對人體主要生理作用不同。直流電是方向恆定的電流,可改變體內離子分布,調整機體功能,常用來作葯物離子導入;低、中頻電流刺激神經肌肉收縮,降低痛閾,緩解粘連,常用於神經肌肉疾病,如損傷、炎症等;高頻電以其對人體的熱效應和熱外效促進循環,消退炎症和水腫,刺激組織再生,止痛,常用以治療損傷、炎症疼痛癥候群,大功率高頻電可用於加溫治癌;靜電主要作用是調節中樞神經和植物功能,常用於神經官能症、高血壓早期、更年期癥候群。
治療原理
電磁療法的一類,利用電能作用於人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電能有直流電、交流電和靜電三類。臨床上桐源應用的電療方法有:直流電療法(包括電水浴療法、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低頻脈沖電療法(包括感應電療法、電興奮療法、電睡眠療法、超強電刺激療法、經皮電刺激療法、間動電療法等),中頻電療法(包括等幅中頻正弦電療法、調制中頻正弦電療法、干擾電療法等),高頻電療法(包括長波電療法、中波電療法、短波電療法、超短波電療法、微波電療法及毫米波電療法)和靜電療法。
人體內除含大量水分,還有很多能導電的電解質和非導電的電介質,因此人的機體實際上是一個既有電阻又有電容性質的復雜導體,這是電療的物質基礎。電能作用於人體引起體內的理化反應,並通過神經-體液作用,影響組織和器官的功能,達到消除病因、調節功能、提高代謝、增強免疫、促進病損組織修復和再生的目的。機體對不同性質的電流反應不一,治療機理亦異。低頻電流可改變神經和肌肉細胞的膜電位,使之興奮而產生收縮;低頻調制的中頻電流可使感覺神經的粗纖維興奮,抑吵螞制細纖維沖動的傳入,因此鎮痛作用較強;高頻電流對機體組織產生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同種電流在使用方法和劑量大小不同時,引起人體的反應也有差異。此外人體的不同器官和組織、不同的功能狀態和病理改變,對電流的反應也不盡相同。低、中頻電流還可用以判斷神經肌肉的運動功能,用以診斷周圍神經病損程度。故在康復醫學中低、中頻電流用來作重要的治療和功能評定的手段。
直流電療法
直流電方向恆定,強度不隨時間變化。理療用的直流電電壓一般在 50~80V,電流強度0.05~0.1mA/cm2。當直流電作用於人體時,體液中電解質發生電解作用,產生正、負離子,正、負離子各向其極性相反的電極移動。與此同時膠體液中的荷電膠粒(分散質)向一極移動稱為電泳;水分子(分散媒)向另一極移動稱電滲。處於直流電正極作用下的組織內部將發生下述變化:由於Ca2+,Mg2+等兩價離子向負極移動的速度比K+,Na+等1價離子慢,因而前者局碰態在正極附近的相對濃度較大。Ca2+,Mg2+等兩價離子有降低組織興奮的作用,對正極下的機體鎮靜作用。CL-在正極附近濃度較大,與H+化合成HCl,使該處組織液呈酸性。人體細胞膜的構成蛋白質都荷負電,在正極作用下負電荷消失,相互間排斥力減弱,距離減小而密集,同時因電滲作用使局部組織含水量下降,故膜的通透性降低。處於直流電負極作用下的組織內部將發生如下變化:K+,Na+等1價離子濃度相對較大,增強該處機體組織的興奮狀態。Na+移至負極下與OH-化合成NaOH,使組織液呈鹼性。細胞膜蛋白質電荷增強,排斥力提高,細胞膜距離增大而分散,同時因組織內含水量增加,故細胞膜的通透性提高。
直流電正、負極下組織內發生的理化變化,有調整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水腫或脫水現象,促進血液循環和代謝功能的作用。並可通過分節反射,改善內臟的活動功能。臨床上常用直流電來鎮痛、止癢、軟化瘢痕、消腫、促進組織再生,改善中樞和周圍神經功能等。
直流電還能將葯物離子導入人體,達到治療目的,這稱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它是利用電荷同性相斥的原理,將葯物離子或荷電微粒經皮膚汗腺導入人體。此法綜合利用直流電和葯物兩者的治療作用,臨床上應用較多。葯物導入量取決於電量大小、葯物濃度、電極面積和通電時間。通電時間過長,則局部組織內離子堆積而產生極化現象,使導入量明顯減少,故臨床上一般通電20~30分鍾。導入的葯物不但可對局部組織起作用,還可通過體液循環把葯物送到遠隔器官起治療作用。離子導入除採用直流電外,還可利用單向低頻脈沖電流或半波正弦中頻電流。導入葯物因病而異,急性化膿性炎症可用抗生素類,過敏性疾病用脫敏葯物,風濕性病則用水楊酸類葯物。
低頻脈沖電療法
採用頻率在1kHz以下的低頻脈沖電流。這種電流在人體內可引起離子和荷電微粒的迅速移動,因而對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低頻脈沖電流因波形不同,可分為方波、梯形波、指數曲線形波、三角波和正弦波等。根據臨床治療需要,可調整脈沖周期,脈沖寬度和升、降波時間。有時以更低頻率的脈沖波去調制上述低頻脈沖,這種波稱低頻調制波。
作用
臨床上低頻脈沖電療法主要應用於下述兩方面:
①用以刺激神經肌肉,引起肌肉收縮,肌肉收縮能促進動脈供血、靜脈和淋巴迴流,改善局部營養代謝,消退水腫,還可提高肌肉張力,防止或延緩肌肉萎縮過程;節律地刺激神經肌肉,可使肌肉節律性收縮,用以防止由於損傷或炎症造成的肌纖維和肌膜間、肌束之間的粘連,保持肌肉彈性,防止攣縮。此外,電刺激還可促進病損神經纖維的再生。 低頻脈沖電可用於強度/時間曲線測定,以判斷肌肉失神經支配的程度,並選擇最佳治療用脈沖參數,以提高治療效果。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還可治療上運動神經元疾患所引起的痙攣性癱,此法是利用兩組低頻脈沖電流,交替刺激痙攣肌及其拮抗肌,利用交互抑制的反應使痙攣緩解。
②用於止痛:主要採用超刺激電療法(用超出一般劑量的電流強度的低頻脈沖電療法)和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TENS)。低頻電脈沖止痛機理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低頻脈沖電阻抑止了痛覺神經向中樞傳遞沖動,但具體阻抑在何部位意見不一;有人認為在感覺神經纖維,有人認為在脊髓後角細胞,也有認為在大腦皮質的感覺中樞。其二,是低頻脈沖電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局部的致痛物質,改善組織代謝功能,因而起到止痛效果。
治療效果
臨床常用低頻脈沖電流治療周圍神經疾病、各種肌肉萎縮、肢體血液及淋巴迴流障礙、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以及疼痛癥候群等。
中頻電療法
採用頻率為1~100kHz的中頻正弦電流。臨床上常用頻率為2~5kHz,常用方法有等幅中頻正弦電療法、調幅中頻正弦電療法和干擾電療法三種。調制波頻率為10~200Hz,可採用全波或半波,連續調制或間斷調制,還可採用等幅波和調制波交替出現,或頻率交變的調制波。調制中頻電流兼有低、中頻電流的特點,用於止痛或促進血液循環,較低、中頻電單獨應用作用明顯;用於神經肌肉刺激時,由於皮膚刺痛小,病人可耐受較大電量。干擾電是利用兩組頻率相差0~100Hz的等幅中頻正弦電流(臨床多用5±0.1kHz),交叉輸入人體同一部位。在交叉部形成干擾電場,在體內按正弦電波的差拍原理產生0~100Hz的低頻調制中頻電流。臨床上利用 3組等幅中頻正弦電流,從三維空間交叉輸入人體,形成立體干擾電場,其效果優於一般干擾電場。經改進後,採用3組強度交替改變的正弦電流,使局部的刺激作用更易為病人忍受,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此方法稱為動態立體干擾電療法。
中頻電流療法的特點
①中頻正弦電流不產生電解作用,不引起組織的化學損傷;
②頻率高,組織阻抗小,可使用較大電流量;
③對感覺神經刺激較小,病人易於接受。
中頻電流對人體的主要治療作用
①鎮痛:以正弦調制中頻電流最佳,對因急性軟組織損傷造成的疼痛效果較好;
②刺激肌肉收縮:以動態立體干擾電場效果最佳,疼痛刺激小,作用深入,病人易於接受;
③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代謝;
④促進淋巴和靜脈迴流;⑤軟化瘢痕,松解粘連。
治療效果
臨床上常用中頻電流治療軟組織損傷、神經炎、痛經、肢體循環障礙,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的肌肉麻痹,胃腸及膀胱平滑肌無力等。患急性化膿性炎症者、孕婦、血栓性靜脈炎患者、安裝起搏器者禁用。
高頻電療法
採用頻率為100kHz以上的高頻正弦電流,內生熱是高頻電流對人體作用的重要基礎。高頻電場在人體組織內產生熱的機理與直流電(或低頻電)由歐姆耗損產生熱的機理不一樣,人體組織在高頻電場作用下,組織內電解質離子隨著高頻電場極性交變幾乎在原位振動,振動時克服阻力而生熱。組織內的電介質具有等量電荷,以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狀態存在。
特點
在高頻電場作用下,非極性分子極化形成極性分子,與原有的極性分子一起隨電場交變而急速轉動,在運動中克服周圍阻力而生熱。熱量大小與組織所受電磁場強度有關。組織受熱後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代謝,刺激組織再生,消退炎症,還可降低周圍神經興奮而止痛,並可通過神經反射作用,調節中樞神經功能和免疫系統功能。除熱效應外,高頻電尚有非熱效果,但研究尚不夠深入。高頻電療常用的方法有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和微波療法。一種新的高頻電療法──毫米波療法已開始用於臨床。毫米波的頻率與人體組織細胞的固有振動頻率相近,通過諧振將能量傳給人體組織,達到治療目的,這與上述方法的作用機理不同。
應用
高頻電流臨床應用很廣,多用於急、慢性化膿性和非化膿性炎症、軟組織損傷、神經痛、神經損傷、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急性腎功能衰竭等。禁忌症主要有活動性肺結核、出血、心力衰竭、惡病質等。也可利用短波和微波的熱效應治療惡性腫瘤,瘤內血流量小於正常組織易於大量積熱,故高頻電可使瘤內溫度高於周圍組織,達42℃以上,這對腫瘤細胞有明顯的殺傷作用。這種療法稱射頻加溫治癌療法或微波加溫治癌療法。
靜電療法
利用靜電電場對人體的作用。常用電子管式靜電機,輸出兩極間的高壓可高達50kV,為阻止短路危險,在輸出電路中串聯高阻值保護電阻,使短路電流在1mA以下。由於靜電電場方向恆定,體內離子或有極性分子定向移動,因而引起體內一系列變化。此外,火花放電和靜電電場可使氧變為臭氧(O3),對人體感受器有一定刺激作用,全身應用對人體的反應表現為:中樞神經興奮性降低,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改善,故臨床常用於神經症、早期高血壓、更年期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局部應用時,可改善組織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抑制感覺神經,常用於慢性潰瘍、皮膚瘙癢等。
[1]
編輯本段
電療副作用
電療和其他治療方法一樣,電抽搐治療也有其特定的副作用和並發症。現代改良電休克治療常見的並發症主要是頭痛、惡心、嘔吐和可逆性的記憶減退。記憶減退出現的比例較高,國外研究發現至少有1/3的患者表示在接受電療之後,出現了明顯的記憶衰退。但是,一般認為電休克治療對記憶的影響是有限的,並且通常只是暫時的,臨床上這些症狀一般在治療後都會自行好轉而無需處理。
現代電療除了上述副作用以外,還有不少缺點。首先,電休克治療實施起來較為復雜且有一定的危險性,需要全麻和吸氧,基層醫院很難開展。其次,由於電休克治療技術和設備等要求高,所以治療費用也較高。再有,電休克治療和葯物治療一樣不能一勞永逸,要維持治療,否則許多患者的病情就會復發。所以一般推薦在電療後的6個月里,以葯物治療或者非經常性的電療作為後續維持治療。
㈣ 買了電療儀用兩節七號電池,最大輸出電壓是100V電流20MA,為什麼高於安全電壓使用卻很奇怪
這類電子理療屬於直流電低頻脈沖逆變升壓技術,人體神經細胞參考數據測試承受最大是30mA電流值,30mA已經是危險值!不須要電壓很高,30~36伏特電壓就可以電擊人體神經細胞與刺激局部肌肉細胞收縮放出生物電流信號。100伏特20毫安電流脈沖波已經夠你受的了!幾十年前有科學實驗過用一顆大號1.5伏特電池電流約1000毫安,經過半導體直流逆變器升壓到400伏電流約20毫安左右,輸出電流電壓儲存在一個高壓600伏特/470UF優法的大電容器內,此時這個大電容器內儲存有400伏特電壓,電流量是>大於20毫安的,約300~500毫安,電流瞬間輸出量視乎電容器的容量而定,此時低壓禪態升高壓向電容器充電完成後,實驗人員帶上絕緣手套准備是一頭牛它們把高壓直流電容賀畢源器兩個電極向牛頭🐮放電電擊,牛瞬間就電昏迷不醒了,通過反復實驗後來它們發明了屠宰場用的電擊器,這說明不論是一個小電池多麼細小隻要它具備儲存的能量一樣可以對生命體造成電傷害的。很多年前我們的物理老師說一顆1.5伏特電池經過一隻晶體管與一隻電阻器與一隻滌綸電容器再接上一隻,只有拇指大小的鐵氧體升壓變壓器產生出脈沖高壓300~600福特電壓電流1~5毫安,的脈沖方波或正弦波輸出的高壓直流電,這種通過自激震盪電路產生脈沖升壓對人體的作用傷害不大!感覺就像被煙頭燙了灼庝,皮膚上會留下一個很小的金屬電灼傷的小口,會冒出一小點皮膚燒焦的味道,但對人體心肺腦等重要器官沒有構成傷害,主要是電流數型太小了,危險值到了20毫安時候危險就開始了,其生物觸電反應視乎每一個人體體質與尺寸體重有關!注意了電流值超過30毫安或已經到達30毫安值左右,在36伏特電壓這個臨界安全值,完全可以對成人人體造成電擊昏迷不醒,還要觀察放電持續時間,因為電壓不高,對人體傷害電擊是看時間的,100伏特低壓下持續時間,電擊靠近心臟肌肉與頸部神經是最危險的!不須要很高電壓很大電流值就可以對人體構成傷害,具體你們還須要實驗驗證數據例如你已經通過自身實驗報告取得了數據是100伏特/20毫安,輸出功率是P=UI=100v*(20mA/1000)=100V*0.02A=2w
也就是你電療調節最大身體肌肉接受的電擊功率是2瓦特!身體最小反應值你沒有給出的暫時不可以提供計算參考數據。
你可以用對講機高頻發射頻率是27~36MHZ兆赫茲輸出功率在3~5Wtp瓦特以上,注意頻率太高可能沒有這個奇怪的效果,頻率在150~450MHZ信道這個效果!只要發射機LC通道能與天線匹配駐波比小於3,也可以產生一定亮度!功率必須5瓦特以上!對講機接上短緶天線後,按發射鍵此時用短緶橡膠天線靠近傳統的玻璃管日光燈,(注意不是現在的LED光管!這個沒有這個特異效果的), TX ☞|﹉)))對講機的高頻電輻射可以瞬間電離激發日光燈真空態內的熒光粉放射出光粒子產生照明效果!可以作為對講機的輸出功率的大小測試參照物,這個與逆變器電磁實驗原理其實是差不多的,頻率不同輸出波形不同,轉換信息不同,其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去觀察發現電磁光能量波轉換效能變化規律,尋找出對我們人類有價值的實驗數據總結經驗。
㈤ 紅外線理療燈的常見故障及處理
風扇的主要任務就是散熱,紅外線理療儀開機設備後悔一直工作,本身又熱量需要風扇散熱。紅外線理療儀是對患者的一些疾病進行物理治療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進行紅外線理療。首先,對於一些神志不清或精神有問題的患者不適合使用,以免造成患者不慎被加熱頭燙傷。其次,對於一些心臟病患者最好不要長時間使用紅外線進行理療,以免由於身體的某些部位進行加溫加熱後而出現心率的增快,誘發心臟病。再有,如果患者有皮膚病或傷口感染等,最好也不要進行紅外線理療。
㈥ 求一份低頻脈沖治療儀的電路圖
這里有個,給你參考參考:
低頻治療儀工作原理
KPM-01型低頻治療儀是一種適用於家庭保健治療的攜帶型治療儀。該治療儀的治療原理是模擬「針灸療法」,對治療肩周炎、腰痛、肌肉扭傷,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等具有一定的療效。
KPM-01型低頻治療儀採用袖珍攜帶型結構,電源用4節1.5V電池,外殼上設有電源開關、輸出脈沖頻率調節旋鈕(調節范圍:2~13Hz)、幅度調節旋鈕(最大脈沖幅度約為100V)及輸出連接導線。兩根導線端分別焊有圓形電極,使用時,要將這兩個電極用不幹膠帶對稱地粘貼在人體患部兩側外表皮膚上。另外,該治療儀還具有開機後延時輸出電脈沖和30分鍾後自動關機功能。
圖29為KPM-01型低頻治療儀電原理圖。該治療儀以3塊CMOS集成電路為主體,構成了低頻治療脈沖發生及輸出電路、開機延時輸出電路及30分鍾定時自動關機電路。
低頻治療脈沖發生及輸出電路由IC1:CD4081(四二輸入端與門集成電路)、IC2:CD4069(六非門集成電路)中的非門4、5及VT3、VT4、RP1、RP2、VD1、VD2、VD4~VD6、電感線圈L等組成。其中IC2的非門4、5和R8、R9、RP2、C3構成自激式振盪器。自激式振盪器輸出的脈沖波群即為低頻治療脈沖源,調節RP2即可在2~13Hz范圍內對治療脈沖頻率進行調整,調節RP1即可調整治療脈沖的電壓幅度。自激式振盪器輸出(IC2⑧腳)的脈沖波經RP1、R1、C4組成的RC電路,分別送入與門1、4內整形放大。由於電路參數τ=(RP1+R1)C4遠大於自激振盪器輸出的治療脈沖寬度,所以,該電路屬於RC微分電路,調節RP1即可改變微分脈沖的寬度。通過調節RP1可使IC1③腳輸出脈寬為0~3ms連續可調的脈沖信號,在IC1③腳為「1」(高)電平時,VT3飽和導通;在IC1③腳為「0」(低)電平時,VT3截止。隨著VT3的導通、截止,在自感線圈L上即產生幅度≤100V,頻率在2~13Hz范圍內的治療電脈沖,並通過兩只電極施加在患者的病變部位,使神經纖維受到微弱的脈沖電流刺激,達到疏通經絡,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IC1與門4輸出的脈沖,再經與門2整形放大後驅動VT4。IC1④腳為「1」(高)電平時,VT4導通,LED發光指示(治療脈沖電壓幅度高低隨LED的亮度變化,亮度高時,脈沖電壓的幅度也高);IC1④腳為「0」(低)電平時,VT4截止,LED熄滅。LED同步指示治療電脈沖的強度和頻率。在實際使用時,患者可根據自我感覺調整脈沖幅度和頻率,並設定RP1和RP2的位置。
為了防止無意中將RP1設定在最大輸出位置上,造成開機瞬間治療脈沖幅度過大,患者突然受到刺激,適應不了,電路中特設置了開機延時電路,以保證在開機後能使治療脈沖幅度漸次增大,讓患者有一個由弱到強,逐漸適應的過程。該電路由IC2的非門6、C1、R2~R6、VT1、VD1、VD2等組成,當關閉電源開關後,C1瞬時短接,VD2導通,使VT1飽和導通,將IC2⑧腳輸出的治療脈沖(電壓部分)對地短接分流;同時,C1通過R5及VD2、R4、VT1的基椛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