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節紙電路課的作文
在我學習的生涯中,要說使我最難忘的一節課,那還得從我上五年級的一節作文課說起。
那天天氣晴朗,老師面帶微笑著走進教室,手裡還提著一袋東西。我們疑惑地看著老師,納悶極了,不知老師的葫蘆里賣得是什麼葯?這時,老師向全班,同學宣布:「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由我來公布比賽規則。如果我說舉左手,你們舉右手,總之,你們的動作必須跟我說的相反。看誰能堅持到最後都是正確的有獎品哦!但是被淘汰的選手要上台表演啰。」說完,做了一個鬼臉。
「好!」同學們興奮不已,異口同聲地答道。
「開始」老師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了。老師故意慢條斯理地說左,同學們齊刷刷地舉起右手。老師滿意地笑了,笑得是那麼燦爛,好比春天盛開的花朵。同學們得意極了。就在這時,老師趁大家不備:「左右右左,右左右右。」老師的話如閃電一般交錯在一起。同學們措手不及,忙亂中錯把左手舉左手,右手舉右手。因此,許多人被淘汰了。首先出場表演的是陳泳傑,只見他扭著身腰走貓步,兩手有節奏地擺動,接著把手裳放在嘴巴上「叭」地一聲,結束後,又做出個親嘴的動作。若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
接著開始比賽,場上的同學所剩無幾,比賽達到了高峰期,競爭越來越激烈,老師的速度起來趕快。這時,老師使出迷魂計:「左左左……」我提高了警惕,認認真真地聽著老師說的每一個字,不敢有半點疏忽怠慢。「右!」老師突然一喊,正如我所料,我敏捷地舉起了左手。哈哈,我的同學都還沒反應過來,舉起了右手。勝利是我的啦!我激動萬分,高興地一蹦三尺高。老師給我頒發了獎品,當然,其它同學也獲得鼓勵獎。
這時,老師微笑著問我們:「這次游戲玩得有趣嗎?」「有趣」同學們齊聲回答。「同學們把游戲的情景記清了嗎?」「記清了」「好,大家回去以《難忘的一節課》為題,寫一篇作文。」噢!原來老師讓我們做游戲,是別有用心啊!
「叮零零」下課了。這一堂課不僅給我們帶來無窮樂趣,而且使我們思維敏捷。我喜歡這節作文課,它使我終身難忘。
2. 電子電路自主學習 本人想從事這方面的發展,,不想走彎路
給想學電子電路或者叫想學電子技術的初學者的一點建議
在網路知道中,太多的人問這樣的問題:我想學電子電路,該從哪兒著手?應找什麼書,搜何種網站?也有人這樣問:如何才能看懂電路圖?如何才能看懂印劇板上的電路?等等。
首先,要學無線電電子技術,並希望學有所成,關鍵是動手,包括動手畫原理圖、方框圖,最好也動手繪電路板;動手將一堆元器件焊成一個電子產品並調試好。動手一次比看十遍書還管用,動手一次,比聽別人講十遍還記得牢,體會得深。
所以,學電子技術最好不要寄望電腦、網站,還是啃書本實際。就算畫原理圖,在基礎不牢時最好用紙筆來畫,有了基礎才用軟體畫圖。通過紙和筆畫出由電容、電阻、三極體等元器件組成的各種電原理圖,加深了解各種分立元件的電路結構,理解各元器件在電路中的作用。
初學者最好不要一入門就擺弄集成電路晶元,對於還沒弄懂分立元件電路的人來說,面對一塊塊滿身是腿的集成塊或晶元,除了死記外,根本就無法理解其內部的工作原理。就算你照別人的指點把一個電路弄出來了,那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把分立無件弄懂了,才會明白那一塊塊的集成電路是怎麼一回事。對於業余愛好者,學電子技術最實際是從分立元件的AM收音機開始,其原因有:
1、電路種類齊全:
別小看一台古老的調幅收音機,那裡頭有無線電波接收、可變調諧、高頻振盪、超外差變頻、中頻選擇和放大、變壓器耦合、電容耦合、二極體檢波、甲類放大器、推挽放大器、甲乙類放大器等電子路,在這些電路中還有濾波、正反饋、負反饋、交流旁路等細節。是集模擬電子技術之大成!也是集無線電接收、調頻、調幅載波、調制、解調、調諧、振盪、差頻、高放、低放、功放之知識大全。
2、通過對各級偏置電流的調試,會使你加深對甲類放大器、甲乙類放大器和推挽放大器的認識。通過調試,也使你知道放大器為什麼會進入飽和、為什麼會出現削頂失真、交越失真等等。
通過調中周、統調等,會加深你對無線電調制、發射、接收、放大、解調、LC諧振、變頻、選頻等電路的認識。
3、AM收音機套件便宜,來源豐富。一塊萬用表、一支烙鐵,再加十來元錢的套件就可動手,不成功再來也不心痛。
如果你能將十來元錢一套的六管收音機套件焊好、調好弄響了,你的電路基礎也有了,電路原理圖也會看了,印劇電路板也會看了。
老叔我敢打保票,只要你將現在己無人感興趣的收音機玩透了,再接觸點差分放大、單穩、雙穩和穩壓電源之類的電路你就是一個玩模擬電子電路的高手。玩好了模擬的,數字電路就不在話下了!
所以建議買本收音機的書來看,從學收音機開始。
信不信由你。
3. 第一次做一電路,請大家給我點指導
可查查遙控車電原理圖,或拆一個看看。
PCB布線
在PCB設計中,布線是完成產品設計的重要步驟,可以說前面的准備工作都是為它而做的, 在整個PCB中,以布線的設計過程限定最高,技巧最細、工作量最大。PCB布線有單面布線、 雙面布線及多層布線。布線的方式也有兩種:自動布線及互動式布線,在自動布線之前, 可以用互動式預先對要求比較嚴格的線進行布線,輸入端與輸出端的邊線應避免相鄰平行, 以免產生反射干擾。必要時應加地線隔離,兩相鄰層的布線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產生寄生耦合。
自動布線的布通率,依賴於良好的布局,布線規則可以預先設定, 包括走線的彎曲次數、導通孔的數目、步進的數目等。一般先進行探索式布經線,快速地把短線連通, 然後進行迷宮式布線,先把要布的連線進行全局的布線路徑優化,它可以根據需要斷開已布的線。 並試著重新再布線,以改進總體效果。
對目前高密度的PCB設計已感覺到貫通孔不太適應了, 它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布線通道,為解決這一矛盾,出現了盲孔和埋孔技術,它不僅完成了導通孔的作用, 還省出許多布線通道使布線過程完成得更加方便,更加流暢,更為完善,PCB 板的設計過程是一個復雜而又簡單的過程,要想很好地掌握它,還需廣大電子工程設計人員去自已體會, 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諦。
1 電源、地線的處理
既使在整個PCB板中的布線完成得都很好,但由於電源、 地線的考慮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擾,會使產品的性能下降,有時甚至影響到產品的成功率。所以對電、 地線的布線要認真對待,把電、地線所產生的噪音干擾降到最低限度,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對每個從事電子產品設計的工程人員來說都明白地線與電源線之間噪音所產生的原因, 現只對降低式抑制噪音作以表述:
(1)、眾所周知的是在電源、地線之間加上去耦電容。
(2)、盡量加寬電源、地線寬度,最好是地線比電源線寬,它們的關系是:地線>電源線>信號線,通常信號線寬為:0.2~0.3mm,最經細寬度可達0.05~0.07mm,電源線為1.2~2.5 mm
對數字電路的PCB可用寬的地導線組成一個迴路, 即構成一個地網來使用(模擬電路的地不能這樣使用)
(3)、用大面積銅層作地線用,在印製板上把沒被用上的地方都與地相連接作為地線用。或是做成多層板,電源,地線各佔用一層。
2 數字電路與模擬電路的共地處理
現在有許多PCB不再是單一功能電路(數字或模擬電路),而是由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混合構成的。因此在布線時就需要考慮它們之間互相干擾問題,特別是地線上的噪音干擾。
數字電路的頻率高,模擬電路的敏感度強,對信號線來說,高頻的信號線盡可能遠離敏感的模擬電路器件,對地線來說,整人PCB對外界只有一個結點,所以必須在PCB內部進行處理數、模共地的問題,而在板內部數字地和模擬地實際上是分開的它們之間互不相連,只是在PCB與外界連接的介面處(如插頭等)。數字地與模擬地有一點短接,請注意,只有一個連接點。也有在PCB上不共地的,這由系統設計來決定。
3 信號線布在電(地)層上
在多層印製板布線時,由於在信號線層沒有布完的線剩下已經不多,再多加層數就會造成浪費也會給生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成本也相應增加了,為解決這個矛盾,可以考慮在電(地)層上進行布線。首先應考慮用電源層,其次才是地層。因為最好是保留地層的完整性。
4 大面積導體中連接腿的處理
在大面積的接地(電)中,常用元器件的腿與其連接,對連接腿的處理需要進行綜合的考慮,就電氣性能而言,元件腿的焊盤與銅面滿接為好,但對元件的焊接裝配就存在一些不良隱患如:①焊接需要大功率加熱器。②容易造成虛焊點。所以兼顧電氣性能與工藝需要,做成十字花焊盤,稱之為熱隔離(heat shield)俗稱熱焊盤(Thermal),這樣,可使在焊接時因截面過分散熱而產生虛焊點的可能性大大減少。多層板的接電(地)層腿的處理相同。
5 布線中網路系統的作用
在許多CAD系統中,布線是依據網路系統決定的。網格過密,通路雖然有所增加,但步進太小,圖場的數據量過大,這必然對設備的存貯空間有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象計算機類電子產品的運算速度有極大的影響。而有些通路是無效的,如被元件腿的焊盤佔用的或被安裝孔、定們孔所佔用的等。網格過疏,通路太少對布通率的影響極大。所以要有一個疏密合理的網格系統來支持布線的進行。
標准元器件兩腿之間的距離為0.1英寸(2.54mm),所以網格系統的基礎一般就定為0.1英寸(2.54 mm)或小於0.1英寸的整倍數,如:0.05英寸、0.025英寸、0.02英寸等。
6 設計規則檢查(DRC)
布線設計完成後,需認真檢查布線設計是否符合設計者所制定的規則,同時也需確認所制定的規則是否符合印製板生產工藝的需求,一般檢查有如下幾個方面:
(1)、線與線,線與元件焊盤,線與貫通孔,元件焊盤與貫通孔,貫通孔與貫通孔之間的距離是否合理,是否滿足生產要求。
(2)、電源線和地線的寬度是否合適,電源與地線之間是否緊耦合(低的波阻抗)?在PCB中是否還有能讓地線加寬的地方。
(3)、對於關鍵的信號線是否採取了最佳措施,如長度最短,加保護線,輸入線及輸出線被明顯地分開。
(4)、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部分,是否有各自獨立的地線。
(5)後加在PCB中的圖形(如圖標、注標)是否會造成信號短路。
(6)對一些不理想的線形進行修改。
(7)、在PCB上是否加有工藝線?阻焊是否符合生產工藝的要求,阻焊尺寸是否合適,字元標志是否壓在器件焊盤上,以免影響電裝質量。
(8)、多層板中的電源地層的外框邊緣是否縮小,如電源地層的銅箔露出板外容易造成短路。
第二篇 PCB布局
在設計中,布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布局結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布線的效果,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合理的布局是PCB設計成功的第一步。
布局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互動式布局,另一種是自動布局,一般是在自動布局的基礎上用互動式布局進行調整,在布局時還可根據走線的情況對門電路進行再分配,將兩個門電路進行交換,使其成為便於布線的最佳布局。在布局完成後,還可對設計文件及有關信息進行返回標注於原理圖,使得PCB板中的有關信息與原理圖相一致,以便在今後的建檔、更改設計能同步起來, 同時對模擬的有關信息進行更新,使得能對電路的電氣性能及功能進行板級驗證。
--考慮整體美觀
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一是要注重內在質量,二是兼顧整體的美觀,兩者都較完美才能認為該產品是成功的。
在一個PCB板上,元件的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不能頭重腳輕或一頭沉。
--布局的檢查
印製板尺寸是否與加工圖紙尺寸相符?能否符合PCB製造工藝要求?有無定位標記?
元件在二維、三維空間上有無沖突?
元件布局是否疏密有序,排列整齊?是否全部布完?
需經常更換的元件能否方便的更換?插件板插入設備是否方便?
熱敏元件與發熱元件之間是否有適當的距離?
調整可調元件是否方便?
在需要散熱的地方,裝了散熱器沒有?空氣流是否通暢?
信號流程是否順暢且互連最短?
插頭、插座等與機械設計是否矛盾?
線路的干擾問題是否有所考慮?
第三篇 高速PCB設計
(一)、電子系統設計所面臨的挑戰
隨著系統設計復雜性和集成度的大規模提高,電子系統設計師們正在從事100MHZ以上的電路設計,匯流排的工作頻率也已經達到或者超過50MHZ,有的甚至超過100MHZ。目前約50% 的設計的時鍾頻率超過50MHz,將近20% 的設計主頻超過120MHz。
當系統工作在50MHz時,將產生傳輸線效應和信號的完整性問題;而當系統時鍾達到120MHz時,除非使用高速電路設計知識,否則基於傳統方法設計的PCB將無法工作。因此,高速電路設計技術已經成為電子系統設計師必須採取的設計手段。只有通過使用高速電路設計師的設計技術,才能實現設計過程的可控性。
(二)、什麼是高速電路
通常認為如果數字邏輯電路的頻率達到或者超過45MHZ~50MHZ,而且工作在這個頻率之上的電路已經佔到了整個電子系統一定的份量(比如說1/3),就稱為高速電路。
實際上,信號邊沿的諧波頻率比信號本身的頻率高,是信號快速變化的上升沿與下降沿(或稱信號的跳變)引發了信號傳輸的非預期結果。因此,通常約定如果線傳播延時大於1/2數字信號驅動端的上升時間,則認為此類信號是高速信號並產生傳輸線效應。
信號的傳遞發生在信號狀態改變的瞬間,如上升或下降時間。信號從驅動端到接收端經過一段固定的時間,如果傳輸時間小於1/2的上升或下降時間,那麼來自接收端的反射信號將在信號改變狀態之前到達驅動端。反之,反射信號將在信號改變狀態之後到達驅動端。如果反射信號很強,疊加的波形就有可能會改變邏輯狀態。
(三)、高速信號的確定
上面我們定義了傳輸線效應發生的前提條件,但是如何得知線延時是否大於1/2驅動端的信號上升時間? 一般地,信號上升時間的典型值可通過器件手冊給出,而信號的傳播時間在PCB設計中由實際布線長度決定。下圖為信號上升時間和允許的布線長度(延時)的對應關系。
PCB 板上每單位英寸的延時為 0.167ns.。但是,如果過孔多,器件管腳多,網線上設置的約束多,延時將增大。通常高速邏輯器件的信號上升時間大約為0.2ns。如果板上有GaAs晶元,則最大布線長度為7.62mm。
設Tr 為信號上升時間, Tpd 為信號線傳播延時。如果Tr≥4Tpd,信號落在安全區域。如果2Tpd≥Tr≥4Tpd,信號落在不確定區域。如果Tr≤2Tpd,信號落在問題區域。對於落在不確定區域及問題區域的信號,應該使用高速布線方法。
(四)、什麼是傳輸線
PCB板上的走線可等效為下圖所示的串聯和並聯的電容、電阻和電感結構。串聯電阻的典型值0.25-0.55 ohms/foot,因為絕緣層的緣故,並聯電阻阻值通常很高。將寄生電阻、電容和電感加到實際的PCB連線中之後,連線上的最終阻抗稱為特徵阻抗Zo。線徑越寬,距電源/地越近,或隔離層的介電常數越高,特徵阻抗就越小。如果傳輸線和接收端的阻抗不匹配,那麼輸出的電流信號和信號最終的穩定狀態將不同,這就引起信號在接收端產生反射,這個反射信號將傳回信號發射端並再次反射回來。隨著能量的減弱反射信號的幅度將減小,直到信號的電壓和電流達到穩定。這種效應被稱為振盪,信號的振盪在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經常可以看到。
(五)、傳輸線效應
基於上述定義的傳輸線模型,歸納起來,傳輸線會對整個電路設計帶來以下效應。
• 反射信號Reflected signals
• 延時和時序錯誤Delay & Timing errors
• 多次跨越邏輯電平門限錯誤False Switching
• 過沖與下沖Overshoot/Undershoot
• 串擾Inced Noise (or crosstalk)
• 電磁輻射EMI radiation
5.1 反射信號
如果一根走線沒有被正確終結(終端匹配),那麼來自於驅動端的信號脈沖在接收端被反射,從而引發不預期效應,使信號輪廓失真。當失真變形非常顯著時可導致多種錯誤,引起設計失敗。同時,失真變形的信號對雜訊的敏感性增加了,也會引起設計失敗。如果上述情況沒有被足夠考慮,EMI將顯著增加,這就不單單影響自身設計結果,還會造成整個系統的失敗。
反射信號產生的主要原因:過長的走線;未被匹配終結的傳輸線,過量電容或電感以及阻抗失配。
5.2 延時和時序錯誤
信號延時和時序錯誤表現為:信號在邏輯電平的高與低門限之間變化時保持一段時間信號不跳變。過多的信號延時可能導致時序錯誤和器件功能的混亂。
通常在有多個接收端時會出現問題。電路設計師必須確定最壞情況下的時間延時以確保設計的正確性。信號延時產生的原因:驅動過載,走線過長。
5.3 多次跨越邏輯電平門限錯誤
信號在跳變的過程中可能多次跨越邏輯電平門限從而導致這一類型的錯誤。多次跨越邏輯電平門限錯誤是信號振盪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即信號的振盪發生在邏輯電平門限附近,多次跨越邏輯電平門限會導致邏輯功能紊亂。反射信號產生的原因:過長的走線,未被終結的傳輸線,過量電容或電感以及阻抗失配。
5.4 過沖與下沖
過沖與下沖來源於走線過長或者信號變化太快兩方面的原因。雖然大多數元件接收端有輸入保護二極體保護,但有時這些過沖電平會遠遠超過元件電源電壓范圍,損壞元器件。
5.5 串擾
串擾表現為在一根信號線上有信號通過時,在PCB板上與之相鄰的信號線上就會感應出相關的信號,我們稱之為串擾。
信號線距離地線越近,線間距越大,產生的串擾信號越小。非同步信號和時鍾信號更容易產生串擾。因此解串擾的方法是移開發生串擾的信號或屏蔽被嚴重干擾的信號。
5.6 電磁輻射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即電磁干擾,產生的問題包含過量的電磁輻射及對電磁輻射的敏感性兩方面。EMI表現為當數字系統加電運行時,會對周圍環境輻射電磁波,從而干擾周圍環境中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電路工作頻率太高以及布局布線不合理。目前已有進行 EMI模擬的軟體工具,但EMI模擬器都很昂貴,模擬參數和邊界條件設置又很困難,這將直接影響模擬結果的准確性和實用性。最通常的做法是將控制EMI的各項設計規則應用在設計的每一環節,實現在設計各環節上的規則驅動和控制。
(六)、避免傳輸線效應的方法
針對上述傳輸線問題所引入的影響,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控制這些影響的方法。
6.1 嚴格控制關鍵網線的走線長度
如果設計中有高速跳變的邊沿,就必須考慮到在PCB板上存在傳輸線效應的問題。現在普遍使用的很高時鍾頻率的快速集成電路晶元更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有一些基本原則:如果採用CMOS或TTL電路進行設計,工作頻率小於10MHz,布線長度應不大於7英寸。工作頻率在50MHz布線長度應不大於1.5英寸。如果工作頻率達到或超過75MHz布線長度應在1英寸。對於GaAs晶元最大的布線長度應為0.3英寸。如果超過這個標准,就存在傳輸線的問題。
6.2 合理規劃走線的拓撲結構
解決傳輸線效應的另一個方法是選擇正確的布線路徑和終端拓撲結構。走線的拓撲結構是指一根網線的布線順序及布線結構。當使用高速邏輯器件時,除非走線分支長度保持很短,否則邊沿快速變化的信號將被信號主幹走線上的分支走線所扭曲。通常情形下,PCB走線採用兩種基本拓撲結構,即菊花鏈(Daisy Chain)布線和星形(Star)分布。
對於菊花鏈布線,布線從驅動端開始,依次到達各接收端。如果使用串聯電阻來改變信號特性,串聯電阻的位置應該緊靠驅動端。在控制走線的高次諧波干擾方面,菊花鏈走線效果最好。但這種走線方式布通率最低,不容易100%布通。實際設計中,我們是使菊花鏈布線中分支長度盡可能短,安全的長度值應該是:Stub Delay <= Trt *0.1.
例如,高速TTL電路中的分支端長度應小於1.5英寸。這種拓撲結構佔用的布線空間較小並可用單一電阻匹配終結。但是這種走線結構使得在不同的信號接收端信號的接收是不同步的。
星形拓撲結構可以有效的避免時鍾信號的不同步問題,但在密度很高的PCB板上手工完成布線十分困難。採用自動布線器是完成星型布線的最好的方法。每條分支上都需要終端電阻。終端電阻的阻值應和連線的特徵阻抗相匹配。這可通過手工計算,也可通過CAD工具計算出特徵阻抗值和終端匹配電阻值。
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使用了簡單的終端電阻,實際中可選擇使用更復雜的匹配終端。第一種選擇是RC匹配終端。RC匹配終端可以減少功率消耗,但只能使用於信號工作比較穩定的情況。這種方式最適合於對時鍾線信號進行匹配處理。其缺點是RC匹配終端中的電容可能影響信號的形狀和傳播速度。
串聯電阻匹配終端不會產生額外的功率消耗,但會減慢信號的傳輸。這種方式用於時間延遲影響不大的匯流排驅動電路。 串聯電阻匹配終端的優勢還在於可以減少板上器件的使用數量和連線密度。
最後一種方式為分離匹配終端,這種方式匹配元件需要放置在接收端附近。其優點是不會拉低信號,並且可以很好的避免雜訊。典型的用於TTL輸入信號(ACT, HCT, FAST)。
此外,對於終端匹配電阻的封裝型式和安裝型式也必須考慮。通常SMD表面貼裝電阻比通孔元件具有較低的電感,所以SMD封裝元件成為首選。如果選擇普通直插電阻也有兩種安裝方式可選:垂直方式和水平方式。
垂直安裝方式中電阻的一條安裝管腳很短,可以減少電阻和電路板間的熱阻,使電阻的熱量更加容易散發到空氣中。但較長的垂直安裝會增加電阻的電感。水平安裝方式因安裝較低有更低的電感。但過熱的電阻會出現漂移,在最壞的情況下電阻成為開路,造成PCB走線終結匹配失效,成為潛在的失敗因素。
6.3 抑止電磁干擾的方法
很好地解決信號完整性問題將改善PCB板的電磁兼容性(EMC)。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保證PCB板有很好的接地。對復雜的設計採用一個信號層配一個地線層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此外,使電路板的最外層信號的密度最小也是減少電磁輻射的好方法,這種方法可採用"表面積層"技術"Build-up"設計製做PCB來實現。表面積層通過在普通工藝 PCB 上增加薄絕緣層和用於貫穿這些層的微孔的組合來實現 ,電阻和電容可埋在表層下,單位面積上的走線密度會增加近一倍,因而可降低 PCB的體積。PCB 面積的縮小對走線的拓撲結構有巨大的影響,這意味著縮小的電流迴路,縮小的分支走線長度,而電磁輻射近似正比於電流迴路的面積;同時小體積特徵意味著高密度引腳封裝器件可以被使用,這又使得連線長度下降,從而電流迴路減小,提高電磁兼容特性。
6.4 其它可採用技術
為減小集成電路晶元電源上的電壓瞬時過沖,應該為集成電路晶元添加去耦電容。這可以有效去除電源上的毛刺的影響並減少在印製板上的電源環路的輻射。
當去耦電容直接連接在集成電路的電源管腿上而不是連接在電源層上時,其平滑毛刺的效果最好。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器件插座上帶有去耦電容,而有的器件要求去耦電容距器件的距離要足夠的小。
任何高速和高功耗的器件應盡量放置在一起以減少電源電壓瞬時過沖。
如果沒有電源層,那麼長的電源連線會在信號和迴路間形成環路,成為輻射源和易感應電路。
走線構成一個不穿過同一網線或其它走線的環路的情況稱為開環。如果環路穿過同一網線其它走線則構成閉環。兩種情況都會形成天線效應(線天線和環形天線)。天線對外產生EMI輻射,同時自身也是敏感電路。閉環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它產生的輻射與閉環面積近似成正比。
結束語
高速電路設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設計過程,ZUKEN公司的高速電路布線演算法(Route Editor)和EMC/EMI分析軟體(INCASES,Hot-Stage)應用於分析和發現問題。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就是專門針對解決這些高速電路設計問題的。此外,在進行高速電路設計時有多個因素需要加以考慮,這些因素有時互相對立。如高速器件布局時位置靠近,雖可以減少延時,但可能產生串擾和顯著的熱效應。因此在設計中,需權衡各因素,做出全面的折衷考慮;既滿足設計要求,又降低設計復雜度。高速PCB設計手段的採用構成了設計過程的可控性,只有可控的,才是可靠的,也才能是成功的
電路板的印製:
熱轉印法:
硬 件:
1:一台用於產生高精度塑料碳粉阻焊層的列印輸出設備,比如一台激光列印機或者一台復印機(復印機的話需要有復印原稿,原稿可以用噴墨列印機列印出來)。
2:一個能用的電熨斗。
3:一張不幹膠貼紙的光滑底襯紙。
4:一定量的三氯化鐵腐蝕液,根據板的大小而定。補充,有個量程在0~200度的數字溫度計的話更好,高檔數字萬用表附帶的也行。
軟 件:低版本的PROTEL,比如PROTEL2.5中文版高版本的PROTEL,比如PROTEL99SE中文版甚至只是一個WIN自帶的畫圖程序總之就是要一個能畫圖的軟體即可 步驟:
第一步:利用一個能生成圖像的軟體生成一些圖像文件,比如用低版本PROTEL組織SCH,再利用網路表生成相應PCB圖,或用PowerPCB直接畫PCB圖(不會PROTEL、PowerPCB的話,甚至是WINDOWS的畫筆程序也行),以備列印。
第二步:將PCB圖列印到熱轉印紙上(JS所說的熱轉印紙就是不幹膠紙的黃色底襯!)。
第三步:將列印好PCB的轉印紙平鋪在覆銅板上,准備轉印。
第四步:用電熨斗加溫(要很熱)將轉印紙上黑色塑料粉壓在覆銅板上形成高精度的抗腐層。
第五步:電熨斗加溫加壓成功轉印後的效果!若你經常搞,熟練了,很容易成功。
第六步:准備好三氯化鐵溶液進行腐蝕。
第七步:效果還不錯吧!注意不要腐蝕過度,腐蝕結束,准備焊接。
第八步:將焊盤銑刀裝到台鑽上,清理出焊盤部分,剩下的部分用於阻焊。
第九步:安裝所需預定原件並焊接好。
注 意:
1:不要使電熨斗過熱或者過涼,最佳溫度是140~170之間,在這個溫度范圍以內,塑料碳粉的轉移特性最佳
2:要等溫度低一些以後再將轉印紙揭下來,慢慢的揭,發現又沒轉印好的部分請再蓋上
再次加溫加壓進行熱轉移。
3:一些實在有問題的部分(比如斷線)請用油性碳素筆或者指甲油,油漆什麼的進行補救一下不過這種情況不是很多
4. 去培訓中心學電工,6天的課程真的學的了東西嗎。
以我的經驗,6天的培訓利用好了會學到很多東西,第一是用電安全,這一項要內認真聽;容
其次是基礎知識,常規電路,故障排除方法及電工用具介紹,這一項老師只會簡單介紹,具體的還需要你以後邊工作邊學習。現在網路這么發達,遇到問題多跟網友請教交流,只要用心,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成為一名合格的電氣師了。
5. 想學習怎麼自己製作電路板100分
是要抄板嗎?
最簡單,找別人抄,沒有單片機之類的可編程器件,不是很復雜的,一般200-300起價了
自己動手的話
步驟
1.搞清楚板子上每一個元器件的型號。一般元器件都有標識的,但是有些貼片器件沒有,如貼片的瓷片電容。還有些IC,國內很多小廠都會打磨掉,不讓人仿造,如果抹掉了,就要分析了,通過電路判斷這個是什麼晶元了。還有些是裸片的,很多電視機遙控器都用裸片的。
2.搞清楚型號後,看看ic中是否有可編程的晶元,如單片機、cpld之類的都是可以編程的,光知道型號還沒用,還要有裡面的程序。
可以根據功能重寫一個燒進去,或者找人解密。成本跟軟體復雜程度、晶元型號有關
3.給電路板拍個高清照吧,這個也可以放第一步了。多拍幾個,萬一改動了,不知道怎麼復原
4.開始抄板了,方法很多了。
1)先炒出原理圖,再用portel等pcb軟體自己對著pcb畫,畫出來可能有點差距
2)拆除所有元器件,用掃描儀掃描,如果是雙層板比較方便,多層的話就麻煩了,要抹掉外面的,再抄,或者用高級的設備了
網上找抄板教程很多
下面是別人發的了,比我說的好,呵呵。
PCB抄板密技
第一步,拿到一塊PCB,首先在紙上記錄好所有元氣件的型號,參數,以及位置,尤其是二極體,三機管的方向,IC缺口的方向。最好用數碼相機拍兩張元氣件位置的照片。
第二步,拆掉所有器件,並且將PAD孔里的錫去掉。用酒精將PCB清洗干凈,然後放入掃描儀內,啟動POHTOSHOP,用彩色方式將絲印面掃入,並列印出來備用。
第三步,用水紗紙將TOP LAYER 和BOTTOM LAYER兩層輕微打磨,打磨到銅膜發亮,放入掃描儀,啟動PHOTOSHOP,用彩色方式將兩層分別掃入。注意,PCB在掃描儀內擺放一定要橫平樹直,否則掃描的圖象就無法使用。
第四步,調整畫布的對比度,明暗度,使有銅膜的部分和沒有銅膜的部分對比強烈,然後將次圖轉為黑白色,檢查線條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則重復本步驟。如果清晰,將圖存為黑白BMP格式文件TOP.BMP和BOT.BMP。
第五步,將兩個BMP格式的文件分別轉為PROTEL格式文件,在PROTEL中調入兩層,如過兩層的PAD和VIA的位置基本重合,表明前幾個步驟做的很好,如果有偏差,則重復第三步。
第六,將TOP。BMP轉化為TOP。PCB,注意要轉化到SILK層,就是黃色的那層,然後你在TOP層描線就是了,並且根據第二步的圖紙放置器件。畫完後將SILK層刪掉。
第七步,將BOT。BMP轉化為BOT。PCB,注意要轉化到SILK層,就是黃色的那層,然後你在BOT層描線就是了。畫完後將SILK層刪掉。
第八步,在PROTEL中將TOP。PCB和BOT。PCB調入,合為一個圖就OK了。
第九步,用激光列印機將TOP LAYER, BOTTOM LAYER分別列印到透明膠片上(1:1的比例),把膠片放到那塊PCB上,比較一下是否有誤,如果沒錯,你就大功告成了。
http://www.ourdev.cn/bbs/bbs_content.jsp?bbs_sn=447296&bbs_page_no=1&search_mode=1&search_text=抄板&bbs_id=9999
6. 電路理論基礎的圖書信息(一)
序言
前言
第1章 電路分析導論
1.1 引言
1.2 電路模型和集中參數假設
電路模型是實際電路抽象而成,它近似地反映實際電路的電氣特性。電路模型由一些理想電路元件用理想導線連接而成。用不同特性的電路元件按照不同的方式連接就構成不同特性的電路。
電路模型近似地描述實際電路的電氣特性。根據實際電路的不同工作條件以及對模型精確度的不同要求,應當用不同的電路模型模擬同一實際電路。
這種抽象的電路模型中的元件均為理想元件。
1.3 電路的基本變數和關聯參考方向
1.4 功率和能量--電路的復合變數
功率是指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的數量一定,時間越短,功率值就越大。求功率的公式為功率=功/時間 。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定義: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功率。 功率可分為電功率,力的功率等。故計算公式也有所不同。
電功率計算公式:P=W/t =UI;在純電阻電路中,根據歐姆定律U=IR代入P=UI中還可以得到:P=I*IR=(U*U)/R
在動力學中:功率計算公式:P=W/t(平均功率);P=Fvcosa(瞬時功率)
因為W=F(f 力)×S(s位移)(功的定義式),所以求功率的公式也可推導出P=F·v(當v表示平均速度時求出的功率為相應過程的平均功率,當v表示瞬時速度時求出的功率為相應狀態的瞬時功率)。
度量物質運動的一種物理量。相應於不同形式的運動,能量分為機械能、分子內能、電能、化學能、原子能等。亦簡稱能。
能量這個詞是T.楊 1801 年在倫敦國王學院講自然哲學時引入的,他針對當時把質量與速度二次方之積稱為活力或上升力的觀點,提出用能量這個詞表示上述乘積是妥當的,並和物體所作的功相聯系。但並未引起重視,人們仍認為不同的運動中蘊藏著不同的力。直到能量守恆定律被確認後 ,才認識能量概念的重要意義。 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化轉換,簡稱「能」。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著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引力屬性是物質在運動過程由於質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體現;電磁屬性是帶電粒子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等等。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除了這些,還有風能潮汐能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1.5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與電荷守恆公理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於1845年由古斯塔夫·基爾霍夫所發現。該定律又稱節點電流定律,其內容是電路中任一個節點上,在任一時刻,流入節點的電流之和等於流出節點的電流之和。
在集總電路中,任何時刻,對任意結點,所有流入流出結點的支路電流的代數和恆等於零。
依據:電流連續性原理。
也就是說,在電路中任一點上,任何時刻都不會產生電荷的堆積或減少現象。
適用范圍:
基爾霍夫定律不僅適用於電路中結點,也可以推廣到電路中任一閉合面。
1)定義:基爾霍夫電流定律(簡稱KCL):在集總電路中,在任一時刻,流出任一結點的電流代數和恆等於零。
即對任一結點有:∑i =0
注意:「流出」結點電流是相對於電流參考方向而言。「代數和」指電流參考方向,如果是流出結點,則該電流前面取「+」;相反,電流前面取「-」。2)推廣:在集總電路中,在任一時刻,流出任一閉合面的電流代數和恆等於零。「代數和」指電流參考方向如果是流出閉合面,則該電流前面取「+」;相反,電流前面取「─」。
3)本質:是電流連續性的表現,即流入結點的電流等於流出結點的電流。
實際應用:實際問題中的交通問題,有些也是以基爾霍夫電流定律為背景設立的。
1.6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與能量守恆公理
1.7 特勒根定理
如果有兩個具有n個結點和b條支路的電路,它們具有相同的圖,但由內容不同的支路構成。假設各支路電流和電壓都取關聯參考方向,並分別用(I1,I2,···,Ib)、(U1,U2,···,Ub)和(ǐ1,ǐ2,···,ǐb)、(ǔ1、ǔ2、···,ǔb)表示兩電路中b條支路的電流和電壓,則對於任何時間t,有ǐ1*U1+ǐ2*U2+···+ǐb*Ub=0以及I1*ǔ1+I2*ǔ2+···+Ib*ǔb=
兩個拓撲結構相同的集總參數電路中各對應的電流、電壓的乘積之和為零 。1952年由B.H.特勒根提出。定理指出,若兩個集總參數電路(電路本身最大線性尺寸遠小於電路中電流或電壓的波長)1和2 具有相同的有向圖,並且二者的支路電壓和支路電流分別滿足基爾霍夫定律,則恆有:
式中 U k 和 I k 分別是電路1的支路電壓和支路電流, ǔk和 ǐk分別是電路2 的支路電壓和支路電流 , b 為兩個電路的支路數。兩式的兩組支路電流和支路電壓也可以是同一電路中不同狀態下的兩組電流和電壓(各表示一種工作狀態)。若將上式中的ǔk 和 ǐk都換成 U k 和 I k (這相當於式中支路電流和支路電壓都用同一電路中同一狀態的支路電流和支路電壓),則有 ǐ1*ǔ1+ǐ2*ǔ2+···+ǐb*ǔb=0以及I1*U1+I2*U2+···+Ib*Ub=0,
1.8 總結與思考
1.8.1 總結
1.8.2 思考
習題1
第2章 電路元件與電路分類
2.1 端電路元件的數學抽象及描述
2.1.1 二端電阻
2.1.2 二端電容
2.1.3 二端電感
2.1.4 二端憶阻元件
2.2 獨立電源
2.3 基本信號
2.3.1 復指數信號
2.3.2 單位階躍信號
2.3.3 單位斜坡信號
2.3.4 單位沖擊信號
2.4 多端電路元件的數學抽象及其描述
2.4.1 多端電阻
2.4.2 多端電感
2.4.3 多端電容
2.5 電路元件的基本組與器件造型的概念
2.6 電路分類
2.7 總結與思考
習題2
第3章 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3.1 支路電流法
3.2 節點分析法
3.3 網孔電流法
3.4 總結與思考
習題3
第4章 電路定理
4.1 疊加定理
4.2 替代定理
4.3 戴維南定理與諾頓定理
4.4 互易定理
4.5 對偶原理
4.6 最大功率傳輸定理
4.7 總結與思考
習題4
第5章 電路的時域分析
5.1 一階電路分析
5.2 一般電路系統I/O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5.3 沖擊響感和階響應
5.4 卷積與零狀態響應
5.5 卷積積分應用
5.6 總結與思考
第6章 正弦電路的穩態分析
6.1 正弦穩態分析基礎
6.2 阻抗、導納和相量模型
6.3 相量分析法
6.4 正弦電路的功率
6.5 非正弦周期信號激勵下電路的穩態分析
6.6 諧振電路
6.7 總結與思考
習題6
第7章 三相電路
7.1 三相交流電路
三交流相電路。三相交流電源指能夠提供3個頻率相同而相位不同的電壓或電流的電源,最常用的是三相交流發電機。三相發電機的各相電壓的相位互差120°。它們之間各相電壓超前或滯後的次序稱為相序。三相電動機在正序電壓供電時正轉,改為負序電壓供電時則反轉。因此,使用三相電源時必須注意其相序。一些需要正反轉的生產設備可通過改變供電相序來控制三相電動機的正反轉。 三相電路是一種特殊的交流電路,由三相電源、三相負載和三相輸電線路組成。 世界上電力系統電能生產供電方式大都採用三相制。
7.2 對稱三相電路的計算
7.3 三相電路的功率及測量
7.4 不對稱三相電路的計算
7.5 總結與思考
習題7
第8章 電路的復頻域分析方法
8.1 拉普拉斯變換的定義
8.2 拉普拉斯變換的基本性質
8.3 拉普拉斯反變換
8.4 復頻域電路分析方法
8.5 網路函數的定義
8.6 網路函數的零點和極點
8.7 網路函數的瞬態響應
8.8 網路的正弦穩態響應
8.9 網路的穩定性分析
8.10 總結與思考
第9章 雙口網路
9.1 雙口網路的參數
9.2 雙口網路的等效電路
9.3 雙口網路的相互連接
*9.4 雙口網路有效連接的判別和實現
9.5 雙口網路的黑箱分析法
9.6 總結與思考
習題9
第10章 圖論及LTI電路系統的矩陣分析法
10.1 圖論基礎
10.2 電路系統的圖矩陣表示
10.3 支路電壓電流關系——VCR方程
10.4 節點分析法和基本割集分析法
10.5 網也分析法和基本迴路分析法
10.6 改進節點分析法
10.7 總結與思考
第11章 濾波器設計
11.1 濾波器設計基礎
11.2 有源RC濾波器的設計方法
11.3 有源RC濾波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11.4 總結與思考
第12章 計算機輔助設計
12.1 計算機輔助設計基礎
12.2 Multisim2001軟體基礎
12.3 Multisim2001高級應用
12.4 Multisim2001應用實例——有源帶通濾波器的模擬
12.5 總結與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 陳希有 主編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1-1 字數: 650000 版次: 3 頁數: 538 印刷時間: 2004-1-1 定價:¥39.10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040130133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在1996年《電路理論基礎》(第2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除保持第2版教材特色外,在修訂過程中主要做了如下考慮:進一步理順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實用性,便於自學;適度增刪,突出教學重點和工程實用性;使物理概念、數學方法和計算工具有機結合;針對系列課程教學計劃,進一步理順與前期課及後續課關系。
全書共分15章,具體內容是:基爾霍夫定律及電路元件、線性直流電路、電路定理、非線性直流電路、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正弦電流電路、三相電路、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頻率特性和諧振現象、線性動態電路暫態過程的時域分析、線性動態電路暫態過程的復頻域分析、非線性動態電路的暫態過程、網路的圖、網路矩陣與網路方程、二埠網路、均勻傳輸線,另有3個附錄,附錄A 磁路,附錄B 0rcAD/capture,Pspice概要,附錄C MATLAB概要。
本書可供普通高等學校電氣信息類專業師生作為電路課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供有關科技人員參考。 緒論
第1章 基爾霍夫定律與電路元件
1.1 電流、電壓及其參考方向
1.2 電功率與電能
1.3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4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5 電阻元件
1.6 獨立電源
1.7 受控電源
第2章 線性直流電路
2.1 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2.2 電源和電阻的串聯與並聯
2.3 電阻的星形和三角形聯接
2.4 支路電流法
2.5 迴路電流法
2.6 節點電壓法
2.7 運算放大器
2.8 含運算放大器電路的分析
第3章 電路定理
3.1 置換定理
3.2 齊性定理與疊加定理
3.3 等效電源定理
3.4 特勒根定理
3.5 互易定理
3.6 對偶原理
第4章 非線性直流電路
4.1 非線性電阻元件特性
4.2 非線性直流電路方程
4.3 數值分析法
4.4 分段線性分析法
4.5 圖解法
第5章 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
5.1 電容元件
5.2 電感元件
5.3 耦合電感
5.4 理想變壓器
第6章 正弦電流電路
6.1 正弦電流
6.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6.3 基爾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6.4 元件方程的相量形式
6.5 RLC串聯電路的阻抗
6.6 GCL並聯電路的導納
6.7 正弦電流電路的相量分析法
6.8 含耦合電感的正弦電流電路
6.9 正弦電流電路的功率
6.10 復功率
6.11 最大功率傳輸
第7章 三相電路
第8章 非正弦周期電流電路
第9章 頻率特性和諧振現象
第10章 線性動態電路暫態過程的時域分析
第11章 線性動態電路暫態過程的復頻域分析
第12章 非線性動態電路的暫態過程
第13章 網路的圖 網路矩陣與網路方程
第14章 二埠網路
第15章 均勻傳輸線
附錄A 磁路
附錄B OrCAD/Capture, PSpice概要
附錄C MATLAB概要
7. 關於"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這門專業該如何去學習(詳細)i
注重動手能力,上課當然要認真啊,作業也不可少,多泡泡圖書館,上網查閱最新的集成電路知識等等,作為大學生真的不能只盯著書本,眼光要長遠,希望對你有用
8. 誰教下我怎麼學非線性電子電路容易點
1
圖書名稱:零起步輕松學電子電路
出 版 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
字 數: 208000
版 次: 1
頁 數: 179
印刷時間: 2006/01/01
開 本:
印 次: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15141781
包 裝: 平裝
作者:未知
市場價: 19 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電子電路(模擬電路)的入門圖書,書中詳細全面地介紹了各種主要模擬電路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內容包括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器、諧振電路、濾波電路、振盪電路、調制解調電路、變頻電路和電源電路。另外,書中每章都設有習題,並附有習題答案,讀者可以通過這些習題,檢查自己對本章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本書起點低、通俗易懂,內容結構安排符合學習認知規律,適合作電子技術初學者的自學教材,也適合作大中專院校電子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輔導書。
編輯推薦
閱讀本套叢書,學好電子技術基礎知識,為進入電子技術應用領域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書目錄
第1章 電路分析基礎知識 1
1.1 電路基礎知識 2
一、電路、電流和電阻 2
二、電位、電壓和電動勢 3
三、直流電和交流電 6
四、電路的三種狀態 9
五、接地和屏蔽 10
1.2 電路分析方法與規律 11
一、歐姆定律 11
二、電功和電功率 13
三、電阻器的串聯和並聯 14
四、基爾霍夫定律 17
五、疊加定理 21
六、戴維南定理 23
七、最大功率傳輸定理與阻抗變換 25
習題1 27
第2章 放大電路 29
2.1 基本放大電路 30
一、簡單的放大電路 30
二、交流放大電路 31
三、三種基本放大電路 33
2.2 反饋放大電路 36
一、反饋的概念 36
二、反饋類型的判別 38
三、負反饋放大電路 42
四、負反饋對放大電路的影響 44
2.3 功率放大電路 45
一、功率放大電路的三種狀態 45
二、變壓器耦合功率放大電路 47
三、OTL功率放大電路 49
四、OCL功率放大電路 52
2.4 多級耦合放大電路 52
一、阻容耦合放大電路 53
二、直接耦合放大電路 53
三、變壓器耦合放大電路 54
2.5 場效應管及其放大電路 55
一、結型場效應管及其放大電路 55
二、增強型絕緣柵場效應管及其放大電路 57
三、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及其放大電路 59
習題2 61
第3章 集成運算放大器 63
3.1 直流放大器 64
一、直流放大器 64
二、直流放大器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64
3.2 差動放大器 66
一、基本差動放大電路 66
二、實用的差動放大電路 69
三、差動放大器的幾種連接方式 72
3.3 集成運算放大器 74
一、集成運算放大器的基礎知識 75
二、集成運算放大器線性應用電路 76
三、集成運算放大器的非線性應用電路 81
四、集成運算放大器的保護 84
習題3 86
第4章 諧振電路與濾波電路 89
4.1 諧振電路 90
一、串聯諧振電路 90
二、並聯諧振電路 91
4.2 濾波電路 93
一、RLC濾波電路 93
二、有源濾波電路 98
習題4 101
第5章 振盪電路 103
5.1 振盪電路基礎知識 104
一、基本振盪電路 104
二、振盪電路組成及工作條件 106
5.2 LC振盪電路 108
一、變壓器反饋式振盪電路 108
二、電感三點式振盪電路 109
三、電容三點式振盪電路 111
四、改進型電容三點式振盪電路 113
5.3 晶體振盪電路 115
一、石英晶體的特性 115
二、晶體振盪電路 116
5.4 RC振盪電路 118
一、RC移相式振盪電路 118
二、RC橋式振盪電路 121
習題5 123
第6章 調制與解調電路 125
6.1 無線電的傳送與接收 126
一、無線電信號的發送 126
二、無線電信號的接收 128
6.2 調幅調制電路與檢波電路 130
一、調幅調制電路 130
二、檢波電路 131
6.3 調頻調制電路與鑒頻電路 132
一、調頻調制電路 132
二、鑒頻電路 135
習題6 144
第7章 變頻電路 145
7.1 倍頻電路 146
一、倍頻原理 146
二、倍頻電路 147
7.2 混頻電路 148
一、混頻原理 148
二、混頻電路 149
習題7 150
第8章 電源電路 151
8.1 整流電路 152
一、半波整流電路 152
二、全波整流電路 153
三、橋式整流電路 155
四、倍壓整流電路 156
五、晶閘管可控整流電路 156
8.2 濾波電路 160
一、電容濾波電路 160
二、電感濾波電路 161
三、復合濾波電路 161
8.3 穩壓電路 162
一、簡單的穩壓電路 162
二、串聯型穩壓電路 163
三、三端集成穩壓電路 164
8.4 開關電源 166
一、開關電源基本工作原理 167
二、三種類型的開關電源工作原理分析 168
三、開關電源電路分析 170
習題8 175
習題答案 176
2
電路基礎(第6版)
【原 書 名】 Electric Circuits Fundamentals, Six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rentice Hall
【作 者】(美)Thomas L.Floyd [同作者作品] [作譯者介紹]
【譯 者】 夏琳[同譯者作品] 施惠瓊
【叢 書 名】 國外經典教材·電子信息
【出 版 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書 號】 730213717X
【出版日期】 2006 年10月 【開 本】 185×260 【頁 碼】 725 【版 次】6-1
【所屬分類】 工業技術 > 電工技術 > 電路基礎
計算機 > 計算機控制與模擬 > 電路設計 > 綜合
【內容簡介】
全書由15章和3個附錄組成,按照從一般到具體的方式,對基本電路和其他類型的電路進行了分析與討論。本書最大的特點是:不僅詳細介紹了電路理論的基礎知識,給出了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的結合應用之處,而且著重講解了這些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特別是對於每一類相關的電路技術,書中都通過模擬軟體以及應用作業實例,非常形象直觀地給出了實際電路技術的翔實圖景。.
本書可作為電子、通信、自動控制、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電路原理基礎課程教材。對於從事電子技術的人員,則是一本優秀的參考書。...
【目錄信息】
第I部分直流電路.
第1章元件、物理量和單位3
1.1電子元件和測量儀器3
1.1.1電阻器3
1.1.2電容器5
1.1.3電感器5
1.1.4變壓器6
1.1.5半導體設備6
1.1.6電子儀器6
1.2電和磁物理量的單位8
1.3科學記數法9
1.3.110的冪9
1.3.2使用10的冪的計算11
1.3.3計算器上的科學記數法12
1.4工程記數法和國際單位制詞頭13
1.4.1工程記數法14
1.4.2國際單位制詞頭14
1.4.3計算器上的工程記數法15
<< 查看詳細目錄
【譯者序】
人類已進入建立在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基礎之上的信息時代。雖然器件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必將發生變化,但如何分析電路從而得出如何改進電路的基本概念卻不會改變。因此,製造、測試或使用這些電路的工程師們需要對電子電路的特性有一個基本了解。另外,電子電路設計中採用的許多技術和原理在其他學科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書在幫助讀者掌握實際電路技術的全面圖景的過程中貫穿了由基本概念到具體應用的思想。眾所周知,精通電路的具體應用以及設計電路工程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堅實的理論基礎只是確保充分完全地理解電路系統,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敏銳的判斷「看到」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而思考.. << 查看譯者序
【前言】
《電路基礎》(第6版)全面介紹了電學和電子學的基本概念、實際應用和故障診斷技術。本書對某些領域進行了加強和改進,同時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特色。.
本書分成兩部分:直流電路(第1章~第7章)和交流電路(第8章~第15章)。
本書特色
工程記數法第1章介紹工程記數法,以及計算器(TI